《三国演义》中,曹操来战,东吴文官皆主降,武将主战,为什么?
《三国演义》中曹操肃清北方较大势力,后率领大军剑指江东、亲征东吴。头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角光环,手握“号称八十万大军”的嫡系精锐,以摧枯拉朽之势,想要先杀刘备再除孙权而一战定江山。
此时刘备势单力薄,被曹操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唯一的出路就是与孙权结盟抗曹,于是就有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经典故事。题者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隐藏于此。
第一,张昭投降的理由:1.曹操兵多将广(敌强)。2.曹操夺取了荆州,东吴已经失去了长江天险(我弱)。3.曹操是借汉天子的名义征战四方(名正)。4.投降后,我们(文官的宗族、妻子)也都能够照常生活(私心)。
第二,薛综投降的理由:曹操已经占据了天下的三分之二,治下人人归心,是天命所归的雄主。
第三,顾雍投降的理由:刘备已经被打残了,派诸葛亮前来游说,打的就是祸水东引的如意算盘。
题者第二个问题表述稍有瑕疵,原著中是这样说的:武将或有要战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详见《三国演义》四十三回)。
武将也只有一部分积极请战。原因:武将只有通过战争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越大的风险意味着越大的收益,一旦打败了如日中天的曹操,论功行赏、升官发财、乃至青史留名都不是问题。最终周瑜在诸葛亮的激将下,和诸葛亮联手火烧赤壁,千古留名。正所谓“博一搏,单车变摩托”,古人诚不欺我。
我是阿云,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留言必回,感谢支持。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三国演义》中,曹操来战,东吴文官皆主降,武将主战,为什么?
曹操轻而易举拿下荆襄,把刘备给追到江夏。曹操陈兵长江北岸,虎视东吴。可以说当时曹操的势力是非常之大的。
东吴的总体情况是武将主张打,文官主张降。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文武官员的使命决定的!
文官的使命就是为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武将的使命就是保卫国家。这是有区别的。
文官就是投降了曹操,但是文官的使命没有改变,到了曹操那儿,照样做官,照样为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武将就不同了,投降的话就是直接辱没了他们的使命,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就是放眼现代化的军队也是这样,保家卫国是至高无上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来战,东吴文官皆主降,武将主战,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的。
大体上来说,主战派和主和派不分文武官,而是分派系。
在官渡之战的同时,孙权才接替哥哥上位,好不容易搞定了江东地方豪族反叛力量。
到了赤壁之战,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六年,孙权也算坐稳了位子,但仍然搞不定江东豪强实力。
其实当时东汉就是这样,地方权力主要把持在地方实力派手中。无论刘备、曹操、孙权都要讨好这些人!
就比如赤壁之战前的刘表,其实始终搞不定荆州的大家族蔡家、张家。
刘表死后,其实他的继承人刘琮还想作战,但荆州大家族力主投降,也就最终投降了。
当时东吴也是如此,大体是江东地方派想投降。他们本身就不是孙权嫡系。
对他们来说,换个主子而已没有什么关系。
就算曹操来了,一样会保持他们的地位。
但孙权嫡系,也就同孙权自己、他爸、他哥打江山的那批人,比如程普,韩当,黄盖,周瑜等人,都是主战的。
原因也不复杂。
东吴的江山是这些人豁出性命打下来的,自然不可能拱手送人。
除了派系问题以外,还有个实力对比问题。
当时对于军事不太了解的人,比如一些文官,大多选择投降。
这主要是双方实力比较悬殊。
当时孙权可以立即动用的只有三四万人马,刘备最多不过1万人,另有刘琦的1万人。
但刘琦的军队战斗力不可靠,刘备的部队是刚刚被曹军击溃的。
孙权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嫡系三四万人马,另外还有大约2万左右的预备队,不能随便拿出来拼。
但是,曹军吃掉刘表7万大军以后,南下兵力高达20万,也就是东吴总兵力的4倍。
同时,曹军是比较精锐的,名将众多,3000骑兵昼夜兼程三百里,在当阳杀得刘备5000人落花流水。
正常来说,东吴是无法和曹军对抗的,投降也是应该的。
就刘表来说,他的实力并不比东吴差太多,刘琮都直接投降了。
然而,周瑜等人却看到了曹军的大问题,也就是轻敌加上不习水战。
想要在长江流域打垮东吴,没有制江权是不可能的。所以,曹军陆地兵马再多,也奈何不了东吴的水军。
这就是周瑜他们主张的原因。
《三国演义》中,曹操来战,东吴文官皆主降,武将主战,为什么?
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事实上主战的只有两个人:周瑜和鲁肃,而主张投降的不仅仅是以张昭为首的文官,连大部分的武将都是主张投降的。
《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意思是说:当时曹操新得刘表的兵马,声势浩大,孙权的谋士们都闻讯深感畏惧,不少人劝孙权迎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坚持抗击曹操的主张,意见与孙权相合。
孙权手下的人,只有周瑜和鲁肃是坚持主战的,其它所有的的人,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包括程普、韩当、周泰、黄盖等武将,也是主降的。
张昭作为孙策的托孤孙权的辅政大臣,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东吴大多数人的意见,张昭为什么要投降?
按理说,张昭对孙权的忠心是不用怀疑的,而且张昭也不是贪生怕死的人,从张昭对待孙权的事迹来看, 张昭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敢于对孙权不正确的做法进行直言纳谏,甚至当孙权拔出剑来,张昭也毫不惧怕。
张昭的投降还要从孙策的托孤来说,当年孙策去世前,选定的接班人是孙权,这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包括张昭,张昭以为孙策会选择孙翊,因为孙翊的性格处事更像孙策。
但孙策选择的接班人却是孙权,出乎所有意料,包括张昭,孙策对孙权说:论带兵打仗,你不如我;但论治理国家, 我不如你 。
孙策选择孙权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江东孙氏集团今后的发展规划是保住,是守业,不是创业,因为孙策认为孙权没有能力继续创业 。
孙策在选择孙权后,还特意对张昭说了一番话:如果孙权不能胜任,你可以取代他。
从某种意义上说,孙策定下的国策是守江东,或者说保江东,如果万一保不住,孙策的意见就是保住家族,换句话说,就是可以投降。而张昭作为孙策的首席托孤大臣,基本上也是按照孙策的既定思想去执行的,张昭原来就中意孙翊,但孙策选了孙权,张昭二话不说,一心一意辅佐孙权,在张昭心目中,保全江东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曹操的大举南下,除了周瑜和鲁肃外,没有人认为能够抵挡曹操,那么保全江东的唯一方法就是投降。
况且当时的曹操可是代表着东汉的朝廷,投降曹操就是归顺朝廷,在心理和法理上不存在问题,张昭本来就是北方人,流亡到江东的,包括孙权手下的大部分将领都是北方人,投降曹操,回到故乡就更加容易了,孙权领导的江东政权本质上,还是外来政权,其内部的本地豪强集团,基本上也是倾向于投降。
所以以张昭为首的文官及大部分武将都主张投降。
而鲁肃与周瑜主战,是因为二人是有政治理想的人,有着自己的战略规划,鲁肃早在孙权刚接手江东时,就对孙权阐述了先三分、后统一天下的塌上策。
而周瑜也是,周瑜向孙权提出了二分天下的战略规划,全取长江以南,与孙权划江而治,进而寻求机会统一天下。
有政治理想的人物,与一般人是不同的 ,是会为了达到政治理想而努力的,而孙权主战,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鲁肃与周瑜的影响,再加上赤壁之战前,孙权只有27岁,是一个有能力、有野心的政治家,自然不会像刘琮一样,只想做个富家翁。
当然了,周瑜和鲁肃主战,除了为达到政治理想,还有出将入相的考虑,能够达到理想,进一步出将入相,能为自已及家族带来巨大的回报,周瑜和鲁肃在某种意义上,与诸葛亮有些类似,为了达到理想而终身努力,哪怕鞠躬尽粹、死而后已,更何况是主战。
《三国演义》中,曹操来战,东吴文官皆主降,武将主战,为什么?
这个问题还是问题吗?太简单了!几句话就说明白了。
据说孙策临死之前告诉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当时曹操写信给孙权。孙权把书信给部属们看,众人无不惊惶失色。张昭等人说:“……依我们的愚见,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张昭是托孤重臣,而且可以左右孙权的江东基业,是孙策给他的权利!当然能代表孙权手下的大臣们的主流意见了。因此,大家都看张昭的态度,他主降,其他人都是主降了。
问题是孙权问错人了!曹操的恐吓信是属于外事,不应该让张昭们看见。直接交给周瑜,哪儿还有那么多反对👎意见呢?劳鲁肃的大驾,翻来覆去的思想工作让孙权坚定信念,坚决抵抗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中护军主要管理军事方面的工作,张昭主要管理行政方面的工作。武将们都属于军队方面的人,当然要服从周瑜了。
周瑜认为,“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天气寒冷,马没有草吃;北方人惯习陆战不擅水战,水土不服,内忧外患都没有解决。”完全可以战胜他的,周瑜主战。
《三国演义》中,曹操来战,东吴文官皆主降,武将主战,为什么?
因为文官降了属于和平交接,武将降了叫不战而降,文官降了,对方觉得没多大威胁,大不了不重用,掀不起什么大波澜,武将降了,如不被重用,难免要造反,对武将防范的要比文官严,文官主降觉得曹操强大,打不赢,不如降过去弄了一官半职,武将主战,觉得有水上天堑,身为武人,不血拼一场,让人觉得窝囊,武将有武将的血性,不战而降是一种耻辱,谈判求和是文官的事。武将就应以战为主,这也是大多武官的心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