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东吴国力远超蜀汉,陆逊也不输诸葛亮,为什么不进行北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三国时期的吴国多次北伐,但全部失败。
一般认为,吴军善于水战,但陆地作战战斗力不强,远远不如曹魏军队。
首先,208年赤壁之战以后1个月,吴军就开始北伐,试图一举杀入曹魏腹地。
当时周瑜率兵攻打江陵的曹仁,孙权则亲自攻打重镇合肥。
合肥是遏制吴军北上的重要据点。
如果吴军不能占领合肥,也就无法北上。
结果,周瑜攻破南郡,打败曹仁。但合肥城非常坚固,蒋济依靠数千守军,对抗孙权三四万大军毫不占下风。
孙权攻打合肥近半年不克,军队疲惫不堪,只能撤退。
由此,吴军第一次北伐失败。
第二次北伐是214年,当时曹操出动重兵去攻打汉中张鲁。
孙权认为是好机会,再次出动主力攻打合肥。
出兵前,刘备也希望孙权出兵,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并且同意将骗走的荆州分一半给孙权。
这边孙权再次出动三四万大军,围攻合肥。
合肥主力有张辽、乐进、李典等七千多人。
有了第一次防御成功的经验,守军不但很有防御经验,还多次主动出击。
张辽曾带着800敢死队,夜袭孙权大营,斩杀武将陈武,杀得吴军大乱。
这次对于合肥的围攻也是久攻不克,吴军出现大面积的传染病。
孙权有了第一次经验,只得撤军,亲自率领1000多人断后。
谁知道,张辽很有经验,立即出动数千兵力去追击,在逍遥津和吴军遭遇。
当时孙权主力已经撤退,1000多人被曹魏数千人包围,孙权自己也很危险,冒险骑马渡河,在其他部队接应下逃走。
第二次北伐也就这样惨败了。
孙权在世的时候,还在230年、234年两次北伐攻打合肥,尤其是234年第四次合肥之战差点就打赢。
当时,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也即他人生的最后一次进攻曹魏。
东吴也知道此次如果不能胜利,恐怕两国就再不可能胜利。
孙权再次出动主力围攻合肥,差点就攻破合肥新城,曹军守将满宠吓得差点投降。
然而,曹叡驾御龙舟亲率中央大军前往救援,孙权无奈只能撤退。
孙权死后,东吴权臣诸葛恪曾第5次北伐合肥。
这次诸葛恪出兵更多,攻打合肥军队高达10万人,还有西线姜维的配合。
然而,此时吴军多年不做战,战斗力下降严重,还是久攻不克。
诸葛恪又缺乏孙权、周瑜的才干,一味强攻,搞得军队疲惫不堪。
几个月后,曹魏援军赶到,将士气低落的吴军杀败,造成吴军数万人的伤亡。
这就是东吴的5次北伐。
事实证明,曹魏军队在陆战上的优势很大,东吴军队依靠水军防御有余,进攻不足。
三国时东吴国力远超蜀汉,陆逊也不输诸葛亮,为什么不进行北伐?
在说北伐的问题之前,有一点是要纠正的,东吴和蜀汉的国力其实不相上下。不要以为东吴靠近东南沿海、占据南方就会有多富裕,那是几千年前,那片地方大多都是不毛之地。东吴真正的富裕都在扬州,尤其是扬州的那些士族中,更何况旁边还有反复的士夔和打不完的山越。
首先,我们先看看双方的“扛把子”,三国时期承接着东汉的影响力,身份这一点尤其重要。蜀汉的刘大耳,不管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毕竟人家是官方认证的,汉献帝亲自召见承认的。在那个时代皇家招牌还是很有用的,不管到哪里士族都必须承认。相反看孙家,那骨子里面就有一种暴力基因,孙坚是干掉老上司,当时的荆州牧王睿才起家的,到了孙策手里更残暴,南方许多士族都往北方跑,除了朱、陆、顾、张这四大家族,几乎没人买孙家的账,即便是四大家族的支持,也只能让孙家站稳脚跟,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其次,在经济层面,尤其是粮食方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是没有道理的。刘大耳入西川继承了刘璋殷实的家产,丞相敢一直北伐也是有巴蜀产粮地支撑着,东吴虽然也与其差不多的扬州,你不要以为这就是一个层次了。历史上的扬州开发程度还是没有达到“苏杭熟,天下足”,直到东晋南朝时才有极大的改变。但是东吴有着“扩荒牛”的精神,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牵制了极大的精力。
再次,在地缘上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极大的保护了蜀汉,也不用布置太多兵力用于防御曹魏,相反,也造就了丞相北伐的困难。随着马超投靠和平定南蛮,彻底解决了蜀汉除了荆州之外的地缘隐患,这也给丞相北伐积攒了实力。而东吴呢?北边虽然有长江天险,但是你不可能不布防啊!长江有多长,防线就有多长。南边有交州士夔这个“土皇帝”,东南也有山越这样的“不死小强”,恰恰是因为山越的存在,几乎拖垮了东吴。所以不管是孙权,还是陆逊这些,根本不可能像丞相那样拿国运来北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制度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军队制度。东吴的军队制度非常落后,并不是所有的军队都属于孙家的。私兵制是东吴最大的隐患,其中逍遥津之战很能说明,魏将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斩杀吴将陈武之后,东吴军完全溃败,孙权喜提“孙十万”的称号。虽然孙权在军事指挥上有一定不足,但若非私兵制的隐患,至少不会打成这样。很难想象,一个主帅无法直接指挥士兵,反而必须要通过相关的将领,这样不仅没有效率,也无法应对突发情况。
三国时东吴国力远超蜀汉,陆逊也不输诸葛亮,为什么不进行北伐?
陆逊其实也北伐了,而且也不止一次,只是吴国和蜀国情况不同,蜀国诸葛亮大权在握,可以全权控制北伐,而东吴大权在孙权手里,虽然孙权后来破例设置“上大将军”,地位更在大将军之上,而且让陆逊担任,但是控制全局的权利仍然在孙权手里,陆逊要北伐,都是得听孙权的。
陆逊第一次北伐,就是有名的石亭之战,先是周舫诈降,骗曹休进入包围圈,然后孙权让陆逊担任大都督,总督各路人马在石亭给曹休大战,其实这次本是有机会直接覆灭曹休的,曹魏这边贾逵及时设置疑兵,并有朱灵断后才救出曹休,但是惭愧的曹休没多久就病死了。诸葛亮还认为这是个机会发动了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第二次,这时已经是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诸葛亮和孙权联络,希望一起伐魏,两国当时是同盟,所以孙权自帅大军到巢湖,准备攻合肥,而派陆逊和诸葛瑾攻襄阳,而魏国皇帝亲征合肥,孙权撤退,陆逊这边本来也没有什么收获,听说孙权撤退,而且跟陆逊的亲信韩扁还被俘虏,然后陆逊和诸葛瑾合谋,打了一小仗反而俘虏了千把人。
第三次,或许是第一诈降的效果太好,所以这次陆逊再次派人诈降,不过这次的对象是王凌,然后陆逊进攻庐江,这次陆逊应该是围点打援,但是被满宠识破,所以想派人截了陆逊的退路,陆逊发现后马上撤退,也没有损失。
其实还有一次,只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斗,但是陆逊是胜了的。而且专门新筑了一座城,作为军事重镇,常驻兵3万。
通过上面就可以发现,陆逊并非没有北伐,但是陆逊并没有绝对的的权利,所有的北伐都是经过孙权允许或者命令的,而且,说诸葛亮谨慎,陆逊更谨慎,没有100%把握基本都不打,有一点危险就是立马撤退,也不至有损失。相比于诸葛亮大权在握,就算败一次、两次也没人能把诸葛亮怎么地,而陆逊头上一直有皇帝压着,所以一点不敢怠慢,能打就打,不能就退,就是不能败,一旦败了就要等着接祸了。而且陆逊北伐的规模除了第一次,其余都不大,所以也没有大书特书。
三国时东吴国力远超蜀汉,陆逊也不输诸葛亮,为什么不进行北伐?
陆逊多次进行北伐。
228年,以东吴鄱阳太守周鲂诈降诱敌为契机,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迎击魏国大将曹休的部队于石亭(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境内),三路吴军斩俘魏军1万余人,缴获牛马军资无数,大败的曹休不久因背上毒疮发作去世。
232年,陆逊移兵庐江,曹魏老将满宠安排了口袋阵想歼灭东吴军队,陆逊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撤军了。
234年,陆逊与诸葛瑾率万余人进至江夏(今湖北省鄂州市)、沔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准备进攻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在陆逊派往孙权这里的使者被魏军俘获,军事机密泄露的情况下,陆逊镇静处置,派士兵种植农作物,自己与诸将弈棋、射戏,然后与诸葛瑾继续按原计划进军,暗中派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等地,魏军不敢撄其锋芒,东吴军队又大有斩获而平安撤军。
241年,陆逊遣重兵30000屯守邾城(今湖北省黄冈市禹王街道办事处境内),并修缮加固城池,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如此写道:
陆逊重邾城之守,而魏人息志。上面只提到了涉及陆逊的北伐,事实上,根据《三国志》站在曹魏立场上的记载:
时权岁有来计。也就是孙权时代,东吴每年都北伐。但是,东吴的北伐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就是水军较强陆军较弱,一旦深入魏境,就会出现满宠所说的『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弃船而进入魏国国境二百里,后面的地方都没有派兵驻守(因而十分空虚)——的状态,因而经常会遭遇不利。
然而,曹魏南线的主要兵力(三分之二)是防备和对付东吴的,而且拒不完全统计东吴北伐14次,曹魏伐吴6次,显然曹魏也是把东吴当成了主要对手,可能只是因为《三国演义》等的重点描写是蜀汉北伐,东吴北伐的存在感才显得弱一点。
三国时东吴国力远超蜀汉,陆逊也不输诸葛亮,为什么不进行北伐?
这个问题让吴大帝孙权情何以堪啊,当年张辽的阴影可是挥之不去啊!
说多了都是泪,东吴不是没有北伐过,虽然没有像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但也是一直在努力啊,单单陆逊就北伐了四次,只是都成不了事。
没错,不管是军队的整体力量,还是所占据的土地面积,东吴跟蜀汉相比之下,后者完全是处于弱势的。可是,如此强大之下的东吴,在北伐的这件事情上面,并没有成得了事。有些人会片面地认为,那是因为东吴胆子小,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情绪化的,如果能够理智地看待这件事情,自然就能够明白东吴的北伐之痛了。
首先东吴固然比蜀国国力强,但破事儿也多,江东那群土豪从来都不安分,家族势力错综复杂。而且江东军队擅水战儿不擅长陆战,这一点周瑜在南郡,孙权在合肥都向我们证明过。最终要的东吴和蜀汉的国策不一样,东吴是先保证江东,再图中原,所以和曹魏没太大仇怨,孙权称帝前,还接受了曹丕的册封。而蜀汉是铁了心的要兴复汉室,和曹魏势不两立。
至于东吴的统帅陆逊,的确非常地有才,出将入相,和儿子陆抗一同扛起了东吴的江山。
可是自己一心很难二用,他那么勇猛的一个人,在面对强大的北魏的时候,是相当害怕的,因为自己如果稍微地松懈,肯定会被北魏袭击,那样子的话,好不容易占据的荆州,就会在自己的手中断送掉。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陆逊的这种担忧跟害怕,东吴的领导者肯定也是如此。所以,东吴才不敢在北伐这件事情上面做得太冒进。还有一点是更为现实的,就是陆逊跟诸葛亮完全不同,后者在蜀汉的地位,是属于那种自己想要北伐的话,主子也不敢吭一声说不要北伐的。陆逊在东吴的发言权肯定不如诸葛亮。
因此,就算陆逊心里面非常地想要在北代这件事情上面做些什么成绩出来,也必须要考虑到孙权怎么想,毕竟孙权这哥们到了晚年可是出了名的昏庸。正是有着前面所说到的那些情况,所以东吴虽说非常地强势,但是在讲到北代这件事情的时候,本身是使不上什么劲的。
这一点跟诸葛亮时期的蜀汉相比,真的是说多了都是泪。
不过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陆逊还是象征性的搞了几次北伐的,而且或多或少都有点收获。比如石亭之战重创曹休,第四次北伐,陆逊又攻占邾城。
三国时东吴国力远超蜀汉,陆逊也不输诸葛亮,为什么不进行北伐?
夷陵之战后,魏蜀吴三个国家中曹魏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的局面已然形成。刘备死后,诸葛亮便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以求加固盟友关系。那么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孙刘联盟已经恢复,诸葛亮五次北伐之际,盟国东吴究竟有没有进行配合作战呢?
诸葛亮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春,当时他命赵云和邓芝率一支疑兵在箕谷拖住曹真的大军,自己则亲率各部兵马攻取祁山,一时间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均归降了,整个关中地区都震惊了。魏明帝曹睿亲自前往长安坐镇,并命张郃带大军前去抵御,张郃不负众望,在街亭大败马谡,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告终。
这时候东吴在干什么呢?同年,鄱阳太守周鲂诈降诱使曹魏大司马曹休带兵来攻,石亭之战爆发。八月份,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又任命朱桓为左督、全琮为右督,各带兵三万迎战魏军。此役吴军大胜,据《资治通鉴》记载: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不过吴军并没有乘胜追击以扩大战果。
然后就在公元228年冬,诸葛亮进行了第二次北伐,出兵散关,包围了陈仓,曹魏将领郝昭英勇守城,蜀军粮尽而退。
陆逊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命陈式将军攻取武都、阴平,郭淮带军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同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国号为吴。这一年秋,孙权迁都建业,命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总理荆州军政。由此可见,这一年东吴完全没有配合作战,孙权忙着称帝呢。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出兵祁山,怎奈粮草不济,又只能无功而返。同年,孙权命潘濬领兵数万去讨平五溪蛮夷(他们莫非是去报沙摩柯之仇?)。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军占据五丈原,和魏军对峙于渭水。同年,孙权亲征前线,准备进攻合肥新城,并派遣陆逊和诸葛瑾率万余人进军江夏,准备攻击襄阳。然而曹睿听说后迅速做出应对,亲自带兵到前线督战,孙权军攻城不利后就撤退了。陆逊听闻主公失利,便也撤军了。
曹睿
因此,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仅有第一次和第五次勉强可以算是配合作战,但双方出战有明显的时间差,均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诸葛亮全力发动北伐战争,为什么东吴没有尽全力配合作战呢?其根本原因还是司马懿当初说的四个字:外亲内疏。即孙刘双方表面上亲密无间,实则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孙刘联盟是否真的牢靠呢?陈述三件事:其一,益州豪强雍闿造反的时候,曾暗通过孙权,还把蜀汉朝廷任命的新太守张裔流放到了东吴;其二,据《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东吴曾在吴蜀边境增派兵马;其三,后主刘禅投降之后,东吴曾派大军进攻永安,目的当然是去抢占领地了。
司马懿
所以,双方进攻曹魏,实际上都在保存实力,诸葛亮死后把大军平安带回,孙权出兵稍有失利就撤退了。孙权盼着魏国和蜀国大战,诸葛亮其实也盼着东吴和曹魏大战,可以牵制魏军。如此,吴蜀之间又怎么会有真正的友谊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