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微服私访,是民间传说还是确有此事,为什么要微服私访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真的。
乾隆多次微服私访。
其实,当时皇帝微服私访问题不大。
因为,当年没有照片,没有互联网,只有画像。
众所周知,皇帝的画像和本人只是像,但肯定比本身帅也英武。
所以,单单看画像,是无法识别皇帝本人的。
一般来说,只有亲眼近距离见过皇帝的大臣,才会认识皇帝。
但能够亲自面见皇帝的大臣,能有多少?凤毛麟角而已。
所以,古代的皇帝就算堂而皇之在大街上走,也不会有人认出他,微服私访是绝对可行的。
以乾隆为例,他下江南大部分是公开的,也就是摆着皇帝驾驶去公务出游。
不过,乾隆也有微服私访的行为,目的并不仅仅是泡妞,包括如下。
第一,笼络江南望族。
在清代,江南是满清最重要的领土,赋税和粮食产量都非常的高。
江浙上交的赋银赋粮分别达到全国赋银总数的20.8%左右和赋粮总数的30%左右,关税占全国税额总数的一半。
当时全国可以没有任何一块领土,但不能没有江南。
但是,满清在征服中原期间,曾经在江南多次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形成了民族仇恨。后来的明史案等文字狱,主要板子也打在江南学者的头上,杀了不少人。
此次乾隆南下,就有笼络安抚江南望族的意思,缓和矛盾,安定地方。
第二,笼络江南老百姓。
乾隆下江南期间,免除了江南老百姓不少欠税。六次南巡,乾隆共免除银两在1000万两以上。
这等于是乾隆给老百姓发红包,以争取江南人民的好感。
第三,视察黄河。
清代,黄河还是经过江苏省北部的。因黄河经常决口,造成大量的灾民,动摇了满清统治的基础。当年明朝推翻元朝,依靠就是修筑黄河的河工和难民。
乾隆下江南,对于黄河特别重视。
第四,旅游散心。
乾隆常年住在紫禁城,早就呆腻了。
北京的风景再好,也是无法和江南相比的。
后来乾隆在北京修建了仿造江南风格的颐和园,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第五,泡妞。
乾隆下江南期间,多次溜出去微服私访,目的就是泡妞。
当时江南的色情业发达,秦淮名妓全国闻名。
乾隆几次香艳之旅,收获很多。
当时皇后乌拉那拉因乾隆在江南嫖妓,大大吃醋,夫妻发生争吵。
乌拉那拉一怒之下,竟然将自己的头发割掉。在满族传统中,只有丈夫死了,妻子才会割发,这等于咒乾隆去死。
乾隆勃然大怒,从此对皇后非常冷淡,将她的宫女减到只剩2人。连皇后的儿子死了,乾隆都没有给予封号。
古代皇帝微服私访,是民间传说还是确有此事,为什么要微服私访呢?
国不可一日无君,但奈不住天子也是人,也有颗爱放纵不羁爱游乐的心。
世人关于"微服私访"的想象是: 皇帝本人武艺不错,再带上三五大内高手,布衣青帽,来个说走就走的御驾游。然后呢来出《游龙戏凤》的好戏,或偶尔扮演一回包青天,客串一下为民除害的大侠,一旦现出龙形,吓得贪官污吏恶人屁滚尿流。
符合《皇帝微服私访记》最真实原型,推明太平天子朱瞻基。只是未有大明湖畔的浪漫偶遇,皇家对血统的纯正很介意的!
但他装扮成有钱人家公子,只带两三个侍卫在京城中寻觅美食。他精通骑技箭术,功夫也不错,爱好打猎出游。
可能因为深入田间地头,捉到过几只好斗的蟋蟀,以致掀起举国进贡蟋蟀热,除他之外也没谁了。而且他同乾隆皇帝一样,每到一地,喜欢在景点题字吟诗宣告:本尊到此一游。
而历上荒淫的明武宗朱厚照,还是个熊孩子的时候,精力过剩逃班翘课一年多。他带着一队随从浪迹天涯,投大将军帐下,打了胜仗才被捉回皇宫。
对皇帝的这种私游荒唐行为,杨慎犯颜直谏,说为君者“若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则必有意外之悔”,但武宗根本不听,依然我行素。
他们的老祖宗朱元璋,倒是常常轻装出城去拜访老友和臣下,去倾听民间议论声。民间有不少关于皇帝吃瓜的故事呢。但他出行仅限于南京城,与漫游天下的想象相去甚远。
在家门口打转转的,还有清同治皇帝逛逛八大胡同,可同宋徽宗一样,不过一宿半日而归,游的时间实在太短。
秦始皇和隋炀帝加乾隆,哪里符合轻装出行的私访出游标准?走到都是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开路,一副君临天下的气派巡视,仪仗车马绵延数里。走到哪里,都得保持天子的气派场面。?《红楼梦》里元妃省亲影指乾隆下江南,可见其奢侈铺排,实在劳民伤财。
赢政无疑最爱游的皇帝了,不仅死在巡视途中,死了陵墓中也要水银为江河湖海,躺在棺椁里巡游他的大秦帝国。
杨广则是最奢侈游,为了看看远方江南的美景和美女,修路太不够气派,乘车还颠簸,于是大手一挥挖了条大运河!
康熙皇帝最节约,反对微服私访,毕竟全国反清力量威胁尤存。他六次巡视不为游玩,而是体察民情。三令五申,不要扰民!不要扰民!不要扰民!
仅管他厉行节约,沿途沿途皆设营幄,不御屋庐,只有三百余随从,也与三五人的戏说相距甚远。然而禁不住臣子们拍龙屁的心啊,排起队来送礼,以致康熙帝后都觉得自己的巡视劳民伤财而不安。
至于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闹矛盾,单枪匹马跑出去大半天,可能是史上唯一一个离家出走的皇帝,至于皇上心情大好出去一日游,不过被劝回来后,对大臣们婉转的说词罢了。
封建皇帝贵为九五之尊,也少了许多自由。要想偷偷溜出皇宫去游荡四方,逃不过宫中上上下下众人的目光。不上朝有惰政之嫌,皇帝偷偷懒都议论纷纷,私游则连在哪儿都不知道,那还得了?皇帝身系天下的安危,由不得他自己说了算的。
如果天下不稳,皇帝也不敢轻举妄动出宫的。宫中政变不讲,出去也有性命之忧,要是微服私访回不了皇城,那可太得不偿失了。据说赢政曾心血来潮,仗着艺高人胆大,欲在咸阳城微服私访,不期兰池遇贼,好在尾随的武士杀出救驾,才明白安全第一位的。
既然巡游动静太大,微服私访又不安全,为了满足皇帝体察民情的愿望(好玩的渴望),便有了宫中开市的故事。《南史》中这样记载到:“帝于华林园为列肆,亲自沽卖。”
汉灵帝刘宏,南齐萧宝卷,宋少帝刘义符,当然还有前面讲到的明武宗朱厚照,这四个"玩主"都在皇城里开市。如当今影视城一样,照集市模样兴建摆摊,皇帝后妃扮作商人做生意或赶集,讨价还价不亦乐乎了。
皇帝私游也好,开市也罢,大多被史家认为离经叛道之举,耽于嬉乐而朝纲废驰。其实皇帝也是人,他们不喜欢皇宫里枯燥乏味压抑的生活,想寻过俗世平民的生活也正常。
所以对于天下人津津乐道于皇帝微服私访的故事,虽不全如康熙皇帝认为的那样,书上记载的民间传说都是假的,但其言私游不过"人在做天(子)在看",意在警示众人不要胡作非为罢了的认识倒是真的了。
古代皇帝微服私访,是民间传说还是确有此事,为什么要微服私访呢?
其实是假的,如果按照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那样皇帝每天微服私访不务正业不处理朝政天下岂不大乱?电视剧《康熙王朝》倒符合一点史实就是康熙微服私访必定会前呼后拥名曰“临幸”,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乾隆皇帝也六下江南,乾隆六下江南明为查访民情实则寻母和寻花问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