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到底有没有轻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的轻功,其实就是今天的两种东西:第一攀爬能力,第二跑酷。
稍微有文化的人都应该知道,所谓的踏雪无痕、水上漂的轻功是扯淡的。
人只要在地球上,就必须受到引力的作用。
除非你是黄渤电影里疯狂的外星人,这才另当别论。
所以,只要是地球人,无论奔跑速度、跳高高度、跳远距离都是有上限的。
小说中说,青翼蝠王韦一笑抱着一个100多斤的人,能够和灭绝师太跑的一样快,这是扯淡。
小说中说,虚竹背着童姥能在松树尖上跳来跳去,也是扯淡。
古代的“踩纸”、“踩气球”、“踩鸡蛋”、“踩灯泡”、“吊纸环”等等,其实都是杂技甚至魔术表演。
其实,古代确实也有类似轻功的东西,就是今天的攀爬和跑酷。
攀爬能力,主要是特殊人群,比如山民、盗贼、山地士兵这种。
其中,尤其以山民和盗贼最厉害。
古代山民尤其是少数民族,很多以采药为生。一些珍稀的中草药,往往生长在危险的悬崖峭壁上。
这些山民为了生存,只能使用各种办法攀爬峭壁,久而久之形成了优秀的攀爬能力。
红军在攻打腊子口天险的时候,被鲁大昌的部队拦阻。
腊子口一夫当关,谷底就一条小路,最宽处不到30米。这种地形,只要用几挺重机枪封锁,红军就算千军万马也过不去。
当时冲锋了几次,红军伤亡累累,毫无进展。
万般无奈下,只能考虑攀爬两边的峭壁,从上方攻击。
为啥?因为鲁大昌部队的几个碉堡,没有修建顶部。
但是两边的峭壁,几乎都是90度的直角。其中一边光光滑滑,寸草不生,不要说人,就算猴子也上不去。另一边,虽然也很陡峭,毕竟还长着一些树木。
但就算是有树木的一边,正常人绝对也是爬不上去的。
此时,有个外号叫做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自告奋勇去爬。
这个年仅十五六岁的贵州小战士,这么说:我在家采药、打柴,经常爬大山,攀绝壁,眼下这个悬崖绝壁只要用一根长竿子,竿头绑上结实的钩子,用它钩住悬崖上的树根、崖缝,一段一段地往上爬……
当时团长王开湘觉得不可思议,只是到了这种地步,也只能试一试。
这个苗族小战士花费了30分钟时间,爬上了峭壁。他自己爬还不怎么样,下面看得战友一个个提心吊胆。在战友们看来,云贵川每一步都可能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最后,他还是成功爬上了峭壁顶部,用绑腿做成绳索,将战友都接了上去。
这种攀爬能力,就是轻功的一种了。
大家注意,小说《水浒》中,时迁也有这种轻功。他能不发出声音的爬到徐宁家房梁上,盗走了宝甲。
这也是小偷的绝技。
另外一种,就是今天的跑酷了。
也就是在高速奔跑中,迅速翻越各种障碍物。
跑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作为盗贼,一旦被发现,就要迅速的逃走。在民居盗窃,逃跑的时候自然会遇到很多障碍物,必须迅速翻越。
同样的,古代的警察要抓盗贼,也必须擅长跑酷。
其实何止是古代,今天也是一样。
刑警中,即便是比较肥胖的人,其实跑步速度也不会慢的,不然怎么抓贼。
最后再说一遍,电影小说中的轻功,现实中不存在的。
甚至气功大师表演的“踩纸”、“踩气球”、“踩鸡蛋”等轻功,也是骗人的。
如果轻功真的这么牛逼,大清为什么还会亡?
古代到底有没有轻功?
轻功从古至今一直就有,只不过古代的轻功和现今的轻功差别很大。现今的轻功甚至都可以不能称之为轻功了,现今的轻功几乎成为了一些常人做不到的翻墙、跳高等形式。相信作为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来说,从小经过一个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也是可以做到的。就比如我们现今的特种兵,爬个楼、翻个墙可以说是轻轻松松,简单的“飞檐走壁”也是可以的。
现今的一些跳高运动员,借助一些器械可以跳高几米,但是十米指定是达不到,要是凭空跳跃,奥运冠军运动员一般只能跳到二三米左右。但是古人的一些练家子可以做到原地起跳达到几丈高的距离,能达到10米左右,当然这种练家子在古代的时候也是很少的。后文详细介绍。
可以说古人的轻功和现今的轻功是有一个质的差距。现今我们的特种兵战士也是从一个普通人经过训练可以达到一些在我们眼中认为很厉害的程度。而且特种兵战士们也并不是从小就经过训练的,而是即将成年或者在成年后才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
我们现今也存在一些武学大师,什么门派传人的武学人士,当然在现今电视荧屏之中的大师让我们看了是有点失望,但现今确实还是存在一些武术世家之类的家族或者团体,这些人从小就进行训练和学习,一定程度上在“轻功”方面的程度比起习武人士、战士会好一些。
可能在我们心中功夫大师总是给我带来“惊喜”,让我们认为大多都是花架子。也确实是,中国功夫的没落时期,也可以说是分水岭,就是民国末期,成为了最后一批功夫大师的活动的时期,在之后所谓的功夫大师水分就不少了。
中国最后的功夫宗师是李仲轩,凭借形意拳就可“打遍天下”。说到李仲轩可能我们并不熟悉,但是李仲轩的师傅尚云祥相信还是有所耳闻的。尚云祥是一名武术家,尚氏形意拳的创始人,清朝时期人士,曾经被晚晴时期慈溪身边的红人李莲英聘请做过护院。
尚云祥的身材并不魁梧,相反还很瘦小,身高不到1.6米,但是却可以以“大杆子”、“半步崩拳”、“丹田气打”以及自身的实战功夫名震武林。半步崩拳练到一定境界,可以用纯粹的爆发力取胜,不管体重,防御能力,是否练过铁布衫等等,一律一拳击飞。“变态程度”可见一般。
尚云祥在当时的北平(北京)是鲜有敌手,在学习形意拳之后与人交手无数,据历史记载,当时没有人敢与动手较技争名份。江湖上关于尚云祥的传说也有很多,可能真实实力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1个人面对5个壮汉,分分钟撂倒却是问题不大,而尚云祥只有不到1.6米的身高,还是一个瘦子。
李仲轩是尚云祥的弟子,得到了师傅们的真传。凭自身借着娴熟的形意拳,在当时算得上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但这样一位高手却在34岁的时候退隐武林,也一生在没收过徒弟,晚年时在《武魂》杂志上发表过文章,为中国功夫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不仅在中国武术界有着很大的反响,即使在国外也是引起相当的震撼。
李仲轩大师于2004年逝世,但是李仲轩大师却留下一本关于功夫的著作《逝去的武林》。这是一部的关于中国武术界的故事,里面记载叙述了自己师傅的强悍,一笔各种神奇的功夫。但是这样一位大师却没有留下徒弟,成了遗憾,要是其功夫精髓得以传承的话,相信中国功夫也会更加地发扬光大。
李仲轩及其师傅们是实实在在的记载,虽然功夫以拳法为主,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功夫却是极为了得,而轻功相信也是有高人的。在隋末时期,有一将领沈光,轻功极为了得。
据《北史》记载,禅定寺寺顶有一根高达十余丈的幡竿,在一次幡竿上的绳索断了,但幡竿太高,没人能接的上,此时沈光现身,他口衔绳索,纵身一跃,直至龙头。将旗幡重新安好,透空而下,以掌拓地,倒行几十步,被人称“肉飞仙”(称善于攀高,能凌空而下、矫捷如飞的人)。
古代的计量单位和现今有所差距,加上记载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虽然我们不知道沈光跳了多高,但是这个十余丈的高度即使再有水分也是现今我们无法达到的,这就是古人和现今我们之间质的差距。
在近现代也有轻功高手,在凤凰卫视的一个节目—鲁豫有约就采访过末代皇帝溥仪的一个堂兄弟,他回忆溥仪在长春的时候,将之前的御前侍卫带去长春,其中有一个号称是当时“满洲第一武士”。
溥仪这位堂兄弟叙述此人武功极为了得,可以手提两桶水,不靠任何助力和起跑,能原地一跳飞到离地几丈远的高度。节目主持人陈鲁豫感觉不相信,这位爱新觉罗后代表示是真的,还说当时日本人的大狼狗向那位御前侍卫扑去,他随手一抓就能抛出五米多高的围墙外。
这是现代人们无法做到的。轻功是一门非常神秘的武功,现今做不到古人那样并不代表没有,轻功在古代是存在的,是中国武术中一种真实存在的功法。练习轻功虽然不能将我们的体重变轻,但是可以身高跳跃、奔跑、短暂腾空等能力。
那么为何现今做不到这样呢?因为轻功是需要勤学苦练的,其中的苦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是极难练成。并且需要一定的悟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赋。而且是越早练习才容易成功。
古人言“童体练轻功,一直往上冲;成人练轻功,总是不成功”。
练习轻功的要求是很高的,成人之后,骨骼已经长成,容易出现筋骨老化,不易练习。但小时候练习又容易伤筋骨,练习之艰苦是常人很难接受的,要求之高可见一般。古代习武之人比之现今是多不胜数,会轻功的人相信是大有存在,古代轻功一定比如今要强。
现今在我们看来,能助跑加上手臂反高墙和跑酷爱好者的极限运动在我们看来就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古传内家轻功,以跌坐炼气,或早或晚行功,能将气自由提起与沉着,数年之后能起数丈之高,那位御前侍卫想必就是此般人物吧!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我们无法解释的东西,不了解并不代表不存在。大家认为的轻功是什么样的?身边有没有相关的事例?我国古代的轻功如何?下方留言交流。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功夫记载》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到底有没有轻功?
一、我自己亲眼见到的人或动物(一)、我村上有一个大土匪,五六七十年代戴反革命帽子。
1、为什么有这顶帽子?五十年代初剿匪时,他藏回村上,被告发后,公安上门,他逃。为什么我没有写跑呢?因为他就是走,走的飞快,走过当时农村的浅井,如履平地,因而导致追的一公安跌进井里。是伤是死不知。
2、当土匪的表现村上无人知,他平时参加劳动也无异常。只是六七十年代,其两儿子大了,他给其在家后院教武,就是腿上绑砖行走,最后一个都没有教成。
或许是儿子基础不行,或许是儿子抵触。试想在当时儿子学那个有什么用处?很可能又惹事,不得安生。
(二)、会飞檐走壁的老人七十年代初与父亲去四公里外的亲戚家,路过一大渠水闸,见到一看闸的,大约五十岁上下,小巧精瘦。
父亲说他就是当年闻名陕西的大盗,偷过省长的贵物。后来才被查。当时才从牢里出来。
(三)、近三米高的墙一越而过。我小区现已五十几岁一人,与我闲聊时说他小院如果晚上关门,他根本就不叫门。
前十年为此,我硬让他表演了一次。他是需要几米跑的。他应该一特种兵边缘的人。
(四)、人与猴看看动物世界猴子在森林里的生存,在树间象荡秋千。
据说过去的原始人类基本上都是在森林里生活过的,不是森林之王能有今天吗?应该是靠树及灵活弥补体力差的吧?
二、风闻加推测(一)、现在各大国都有不至一支特战部队。其他不说,仅仅是一个进特战部队的门坎一一原始森林里的十几天自生自灭,就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原始森林里豺狼虎豹,毒蛇飞虫到处都是,一个人仅仅凭一二杆枪,没有一定功夫,没有超人的灵活性和野外生存能力,也就是躲难觅食能力,是过不了这一关的。
轻功应该是必须的,也就是说紧急情况下,必须飞上树或快速爬上树。
(二)、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可见一斑可以说,这些都不是作者和传者亲眼见的。也就是说,不知道夸张了多少次和夸张了多少,也不知漏了多少。但是,有一点是应该注意的,也就是说无风不起浪。
这些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是有根的。至于具体的轻功怎么样,无从查起了。
(三)、也听说过投师练轻功的。也仅仅是听说。因为被真正的轻功大师看上的人凤毛麟角,被一般轻功师傅看上的人,也是要有一定功夫的。所以,一般人都只是听说。
据此,我认为人类中的娇娇者练成轻功是应有之意。古代到底有没有轻功?
我们知道影视剧中那些在丛林之中来无影去无踪和水上漂什么的都不是真的,如果真能一纵几尺高想飞就飞的话也太不把地球引力当回事儿了。
不过轻功确实是存在的,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类型,但是历史上的轻功可与小说和影视剧中是大相径庭的,编写小说的人只是为了衬托那些武侠人物有多厉害,为了吸引读者,所以才夸大了轻功。古代习练轻功的人无非就是弹跳能力比较好,能做到身轻如燕而已,远远没有像武侠小说中的那么夸张。
在《北史》中曾有记载,禅定寺旗番绳断了,然后有一人一跃而起飞到顶上弄好,又一跃而下,以掌拓地,当时此人被称为肉飞仙,这其实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轻功。现当代几乎没再出现过轻功这个词,但并不是不存在,其实它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并不是不再出现了,而是与其他的融合在了一起,比如说杂技、武术、跑酷等等,里面很多动作体式都是融合了轻功。
在传统武术之中,轻功具体表现为站立或者在不可承重的物体上腾空,还包括一些在空中翻腾的动作等。习武除了要外练筋骨皮,还要内练一口气,甚至需要穴位配合,所以要想练好武术还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央视曾经在武当山拍过一个纪录片,有一个镜头是一个武当弟子助跑过后飞身将一个六七米高的灯笼给摘了下来,这个画面真的是让人不得不佩服中国武术的精妙之处。
至于轻功与跑酷之间,也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的,在形式表现上都是看起来身轻如燕,飞檐走壁都不在话下。但是二者的性质不一样,前者在 古代是习武之人的逃跑技能之一,不需要看周围的地形地势,因为就是为了方便脱身的,而跑酷则需要勘测地形,测算好角度,才能保证不让自己受伤还能完成完美的动作。
其实古人眼里见到的轻功就是一个人身手敏捷,能够在复杂的地形中快速移动,飞檐走壁并不代表会飞,还是要借助一定的载体。之所以大家会把轻功想的这么邪乎是因为在当时大家的知识能力有限,毕竟古人不知道牛顿这个人,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引力,大家无法解释所以就越传越神。而轻功也不是谁都能练的,练习轻功的人一般都身材匀称,而且要从小就练,因为小孩子的骨骼还没有发育完成,更容易后天进行塑造,而且年纪小能做到心无杂念,更容易练好。
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并不一定不存在,只是大家所了解到的与其本身并不一样,因为在历史进程中一些事件现象被大家曲解也是难免的。轻功并没有那么神奇,也并不是不可思议,只要肯苦练,做到飞檐走壁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古代到底有没有轻功?
答:比起武侠小说里,那天马行空的“绝世轻功”场面,古代真实的“轻功”是啥样?这事儿,光耀中国书法史的大唐“名笔”颜真卿,就能来个现身说法。
以《唐语林》记载,大唐建中三年(783),这位战功卓著的名臣遭奸臣卢杞挖坑,被派去出使正作乱的跋扈藩镇李希烈。面对这趟必死的“出差”,七十五岁的颜真卿朗声大笑,命人“取席固圜其身,挺立一跃而出。”以表达自己老当益壮,甘愿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这一幕景象,也叫多少后人啧啧称奇:用席子把自己围住,然后原地纵身一跳就跳出来。七十五岁的颜真卿,“轻功”都如此了得,年轻时候该有多强?
其实,颜真卿这“轻功”,在中国古代也并非孤证。拥有一身跑跳强大的“轻功”本领,早早就是中国古人的追求。就连长沙马王堆汉墓里,都出土过“疾行方”,即吃了就让人拥有强大“轻功”的“方子”,里面既有各种“汤药”“丸药”,也有许多“巫术”“咒语”。叫多少“文物粉”大开眼界。
当然,这类“方子”的“提升功力效果”,基本也就止于“心理作用”。但中国古人“练轻功”的热情,却是自古就高涨。《管子》里记载,春秋年间的齐国老百姓,就喜欢在大树下“戏笑超距,终日不归”。也就是在树下比跳跃,甚至还为此赌斗争胜,以至于农业生产都一度荒废。
放在当时军将身上,“轻功”更是硬核要求。晋国大将魏仇犯了死罪,为了保命求生欲大发,明明身受重伤,却咬牙当着晋文公使者的面“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也就是向前跳跃三百下,原地纵身跳高三百下,硬是凭这强大战斗力,叫晋文公熄了杀心,留他一条命继续去战斗……
而比起这满满求生欲的轻功表现来,如颜真卿一样拥有一身“轻功”的著名人物,历代都不缺,比如书写“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神话的甘延寿将军,就有一身“尝超逾羽林亭楼”的“轻功”本事。就凭着这强大跑跳能力,他才带着汉军翻越气候险恶的中亚山地,一口气杀到康居境内的“单于城”,霸气砍下郅支单于的头颅。
南北朝时代的陈朝名将周文育,也同样是位“跑跳强人”,他能做到“跳高六尺”,也就是跳到一米六。当然他的跳法还比较原始,大概与颜真卿一样,属于原地摸高。同时代北朝的牛人们,往往更“跳出花样”。比如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别看一辈子都是个傀儡,最后还被人下毒害死。却也横练了一身“轻功”:能够一支胳膊夹着石狮子,纵身跳过宫墙。可惜这么好的“轻功本领”,依然一辈子没跳出森严宫门。
而除了“跳”以外,“跑”也是野史里“轻功”的重要能力,比起武侠小说里高手们“踏雪无痕”的传奇来,古代真实的“跑步牛人”也很多。比如晋朝的唐彬就能“走及奔鹿”,也就是和野鹿比赛跑。有着“虎侯”绰号的陈安,则能身穿重甲扛着七尺刀,与飞驰的骏马比个不相上下。南北朝的豫章王萧琮,喜欢赤着脚在沙地里练习奔跑,双脚全练出厚厚的茧子,终于练出了“日行三百里”的强大功夫。“踏雪无痕”可能夸张,“踏沙无痕”却是追求。
不过这几位牛人到底有多快?由于史料记载简略,后人也多是估算。比较“直观”的,当属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杨大眼,他曾经当场演示过“轻功神技”——找一根三丈长的绳子系在头发上,然后撒腿开跑,由于速度太快,绳子竟然在奔跑中成了一条直线,以至于“见者无不惊叹”。
而在科技有限的古代社会里,拥有这样一身跑跳能力的“轻功强人”,也同样是稀缺人才。甚至还出现了专属“轻功强人”的工作——急脚递。以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宋代的驿站,分为“步递”和“马递”,“步递”就是靠人奔跑。后来又有了要求更高的“急脚递”,必须得日行四百里的“轻功强人”才能担当。到了宋神宗年间,又出现了“金字急脚递”,即奔跑者手持红底金字木牌,跑起来更是如飞——能担任如此任务的,都是日行五百里的高手。
所以说,在古代能做这种“快递小哥”的,基本都有一身这般“绝世轻功”。
这种“绝世轻功”,究竟是靠修炼心法,还是靠天生“骨骼惊奇”?当然都不是,大多数情况,就是靠练。特别是在古代军队里,对跑跳能力的训练,就是重中之重。战国时代的精锐军队“魏武卒”,首先要求就是能背负12石强弓长跑百里。而在更早的春秋晚期,当欧洲正上演“马拉松神话”时,纵横中国南北的吴国军队,就能够全副武装奔跑三百里后再宿营。而在汉唐宋等朝代,“走跃”能力都是对军队的硬核要求。
几位“轻功达人”是不够的,打造一支奔驰如电的铁军,才是战场上的制胜之道。
典型的,就是戚继光的戚家军,这支抗倭英雄部队,其精华部分,几乎全由义乌等地的朴实农民矿工组成,几乎没有一人是“武学奇才”。戚继光对他们的训练也“朴实”,就是平时里负重拉练,逐渐增加奔跑速度,做到“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比起武侠小说里各类“轻功心法”“神行百变”,似乎平淡无奇。
但就是这平淡无奇的训练,一次次成就着戚家军的轻功奇迹。比如嘉靖年间的“横屿之战”。面对依托沼泽地负隅顽抗的“真倭”,戚家军每个战士背着一捆干草,趁天亮发起攻击,冲锋时将干草铺在沼泽地上,然后负重快速通过,竟在倭寇的眼皮下,上演了“踏泥无痕”的奇迹。然后经过快速奔跑的戚家军,不顾体能疲劳,随即对倭寇发起歼灭战,终于以阵亡十三名战士的代价,取得了斩首三百四十八级的战果。
而万历年间的平壤之战里,戚家军更把“轻功”演绎到新高度:虎将骆尚志率领的新一代戚家军,面对平壤日军的凶狠弹雨,先趁着夜色把日军尸首丢上去,制造“轻功爬城”的假象,然后悍勇的戚家军将士甩出钩梯,贴着城墙迅速爬上,将大明的战旗插上平壤城头。在这场“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的大捷里,精彩立下第一功。
这样的精彩表现,哪里靠的是“心法”“内功”?却是靠着戚家军令行禁止的纪律,血战到底的铁血精神,忠勇许国的铮铮铁骨。一如在上演“跳高奇迹”后,慷慨为国殉难的唐朝老英雄颜真卿。“古代有没有轻功”的话题背后,是多少神迹背后的刻苦磨练,还有多少忠勇护国的身影。
参考资料:范忠义《戚继光评传》、刘禀果《中国古代体育史话》、马伯庸《帝国最后的荣耀》、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任海《中国古代体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古代到底有没有轻功?
轻功与不是轻功,不是看表现形式,而是看达到的高度,现在的人类的极限是闪电博尔特,一秒可以十多米,这不叫轻功,可是如果达到猎豹的速度,一秒三十米,那肯定就是轻功了。当然按照现在人类的身体条件看,这是不可能了。一个人立定跳远跳个两米远不算什么,可是如果可以跳个十几米肯定也叫轻功了。
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我们那有个公园,公园里有个池塘,池塘中间又有一个小池塘,其中靠南的一面大小池塘围边靠的很近,小孩子都可以轻易迈过去,而北面则距离起码有个好几米远。一般人都是从南边迈来迈去,但是有一天我在那玩,就看到一个人,应该算是流浪汉吧,具体形象参考最近很火的流浪大师,他本来就在池塘北边,突然毫无征兆的就从北边直接跳到了中间的小池塘边上,把我吓了一大跳。没有助跑没有什么准备,现在来看,那个距离经过训练的运动员也是可以跳过来,但是那个人跳的十分轻松自如,也许真的有天赋异禀这回事。
今天我们有飞机有汽车,可以达到非常快的速度,可是古人没有,陆上走的还可以骑个马加快速度,对于天上飞的只能是无能为力了。然而古人却都是很有理想抱负的,他们就想到了如何提升自身素质来达到加快速度的目的。于是他们创造了轻功,除了轻功以外,还有可能有某些秘术。
首先来说轻功,我曾经看过一本很老的书,是在很久以前老家图书馆看到的,叫做《壁虎游墙功》,与之并列的还有什么《鹰爪功》《江湖三十六毒手》等等,壁虎游墙功就是一种轻功,与我们通常电视上看的那种轻功不太一样,是依靠四肢的力量和技巧,攀墙登高,练到最高境界就会像壁虎一样随意攀爬墙壁。其实这种跟今天的攀岩到比较像,攀岩是有很多脚踩手拉的小疙瘩,但是那种难度极高的攀岩小疙瘩数量会减少,而攀岩高手很多时候都不会去踩那些疙瘩,主要凭借凹凸不平的墙壁往上爬,可以说是一种简易版的壁虎游墙功。
除了壁虎游墙功以外,还有一种就是快跑上树上陡坡,直至垂直的高墙,这里主要依靠的是腿部力量,再一个就是整个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关于这点今天的不少跑酷有类似的动作。也曾经有那种专门训练轻功的道士可以脚踩着跃上四五米的高墙。
除了这几种之外,还有一种轻功就是直接靠腿升高了,不用借助墙壁等外物。主要的修炼方法有几种。一种是腿上绑重物练习走路跑步,要么就是原地挖坑往上跳。除了绑中午之外,还会用一些特殊药材熬制的汤药去泡脚,但是这些药材的实际功效有待考证。还有一种修炼是腿膝关节后面绑木板,让腿不能弯曲,然后练习跳高跳远。
总之,这几种方法都是可以修炼轻功的,说起来简单,其实做到很难,往往需要十几年苦功才能有点成效。修炼的时候往往都会配合相关的气功也就是所谓内功一起修行,气功我很小时候也练过,可惜没有坚持下来。最终轻功的成果主要是平时刻苦训练的结果,到底气功在里面起没起作用,还真的不好说。修炼轻功需要持之以恒,不是说练成就高枕无忧了,练成以后不继续练习,搁置几年就会荒废掉。这点其实也好理解,轻功就是要超越普通人的极限,看看博尔特,他成绩别说提高一秒,就是提高零点一秒不知道都要下多少苦功呢。
除了这种武术范畴内的轻功,还有一种就比较玄了,到底历史上存没存在过,都不好说,不过文学作品和民间秘术里倒有流传,那就是类似水浒里面好汉戴宗的神行秘术,那种东西现代从来没有被证实过,所以真假难断,只不过既然广为流传,也有可能有一点根据来源。
不过不管哪种轻功,跟今天电视剧里演的那种一飞冲天,一冲就是几丈开外那种都没法比,影视剧里太夸张了。轻功也就是比普通人在跳高跳远和速度上表现的更厉害更灵活一些,以这个标准来评判轻功,古代还是蛮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