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这话说对了一半:唐朝的江山,有一半确实是由李世民作为统帅打下来的;而另一半则很难笼统的概括,但绝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

我们先结合下图,整理下李唐的对手们是怎么消亡/消失的。

我们按照从左到右、从上至下的顺序来梳理。

李轨,凉州姑臧人,于公元617年起兵占领河西之地。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后,主动与李轨交好,认其为堂弟,并册封为凉王、凉州总管。但李轨并不满于此,他自称“从弟大凉皇帝”,实际上是要跟对方分庭抗礼。为了收拾这位不给“面子”的老弟,李渊派安兴贵前往河西玩了一出无间道,煽动当地官员倒戈,最终李轨兵败被俘,于公元619年在长安被斩首。

薛举、薛仁果父子,是唯一让李世民惨败的强敌。公元617年,薛举趁着饥荒起兵,仅用10天就占据了陇西之地。他起先自称西秦霸王,不久后在兰州称帝,其后成了李渊父子不得不直接面对的敌人。公元617年,薛仁果大败给李世民;但在第二年,薛举设计突袭李世民,杀害六成唐军,并将尸体筑为京观,多名唐朝大将被俘虏,李世民则率残军逃回长安。而在其后,当薛举正准备攻打长安时却意外病故,生性残暴的薛仁果即位后,西秦开始走下坡路。公元618年,在连续败给李世民的情况下,薛仁果投降,不久后在长安被斩首。

梁师都,出身陇西豪族,于公元617年联合突厥反叛隋朝。在占领今陕西、甘肃等地后,他也迫不及待的称帝、建立梁国。此外,他甘心做突厥的代理人,多次怂恿对方南侵。不过此人志大才疏,一生中多次被唐军击败,最终在公元628年,被柴绍、薛万均率领的唐军逼到绝境后,死于堂弟梁洛仁之手。

刘武周,曾经打得李渊想退守关中的猛人。他同样是在公元617年起兵、同样借助突厥人的势力,曾经被册封为为“定杨可汗”。他的高光时刻,是在公元619年率领宋金刚、尉迟敬德等悍将南攻太原,先后打走李元吉、击溃裴寂,几乎占领山西全境,李氏父子在关中之外的地盘丢失殆尽,李渊甚至考虑“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关键时刻,李世民亲自率军北上迎战,经过艰苦鏖战后,刘武周逃亡突厥,唐朝收回失地;公元620年,试图逃回马邑的刘武周被突厥人杀死。

高开道,是活跃于幽州一带的农民起义领袖。他在公元618年建立燕国;两年后,在窦建德的威逼下,他向唐朝投降,被任命为蔚州总管、上柱国、北平郡王。但到了公元622,他翻脸不认人,联合突厥、刘黑闼多次与唐军对抗。公元624年,由于部将张金树反叛,高开道全家被杀。

在隋末各股军阀中,窦建德的口碑很不错。他造反最早(公元611年)、实力强大,先后击败宇文化及、孟海公等,建立的夏国雄踞河北,成了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起义力量。到了公元621年,他率领大军救援被唐军围困在洛阳的王世充,却被李世民扼守虎牢关、以少胜多击败,其后被俘押往长安处死。

刘黑闼原为窦建德部下,夏国灭亡后躲回老家种菜。窦建德死后,由于担心被殃及,他连同其他老战友起兵反唐,其后势如破竹,先后打败李神通、罗艺、李世勣、薛万均等唐朝名将,没用半年就恢复了窦建德的地盘。但到了公元622年,刘黑闼在洺水之战被李世民击败,率残部逃往突厥;后来虽然趁着李世民被召回的机会卷土重来,并且一度击杀唐朝藩王李道玄,但最终被亲自出马的太子李建成击败,于第二年被死。

徐圆朗,617年起兵的起义军领袖,作为没什么背景的小势力,他曾先后依附李密、王世充、李渊。公元621年,他跟随刘黑闼反叛唐朝,最终却望风而逃,死于路人之手。

王世充、李密我们比较熟悉,俩人堪称洛阳一线的老冤家。李密在与宇文化及的血战中伤筋动骨,被王世充捡了个便宜,兵败后不得不投奔李渊,最终因试图反叛而被杀;在洛阳称帝、建立郑国的王世充,则在被李世民打的痛不欲生时,招来窦建德帮忙,不曾想却被李世民来了个连锅端,最终双双身死国灭。

萧铣,南北朝时期南梁皇室后裔,于公元617年起兵,并在第二年正式称帝,宣布光复南梁朝,巅峰时期的他,拥兵四十万,雄踞一方。但在随后的,他由于疑心太重,逐渐与部将离心背德。公元621年,唐军派出藩王李孝恭、名将李靖的组合攻打梁国,萧铣压根不是对手,在投降后被处死于长安。

林士弘于公元616年在豫章郡起义,起先自称南越王,不久自称皇帝,国号楚。巅峰时期的他,占据北自九江、南到番禺的广大地区,拥兵十余万。公元621年,萧铣兵败被杀后,林士弘失去了北方屏障,多次被唐军击败,他先投降、后反叛,最终在败退途中病死。

杜伏威、辅公祏于公元613年联手起义;公元619年,他们一同投降唐朝。到了公元623年,辅公祏反叛,悍然称帝、建国号宋,却在第二年败于李孝恭、李靖这一组合之手,最终被斩杀于长安。

而无辜的杜伏威也因此被牵连,在被罢官夺爵、全家被抓后,也于公元624年暴病而死。不过到了公元631年,他被李世民平反,追封吴国公。

沈法兴原为吴兴郡守,公元618年他以诛杀弑君者宇文化及为由起兵,占领了长江以南十几个郡,并于公元619年自称梁王。后来,他多次被李子通击败,最终在绝境中投江自杀。

李子通,在615年自称楚王,到了619年在江都建立吴国。到了公元621年时,他在杜伏威的攻打下投降,被送往长安。但到了第二年,得知自己最怕的杜伏威入朝后,李子通试图逃回吴地东山再起,却在途中官吏抓获后处死。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在隋末的十余个对手中,薛举父子、刘武周(含宋金刚)、窦建德、刘黑闼、王世充等势力被李世民亲自击败(刘黑闼姑且算半个),虽然数量上不到一半,但这些人都是当时的最凶悍、最具战斗力的敌人,因此,说李世民打下唐朝半壁江山,并不为过。

而其他敌人中,要么迫于李氏的强大实力主动归附,要么亡于地方军阀之间的内斗,同时李孝恭、李靖这对组合也多次立下大功,甚至连太子李建成也颇有斩获。唐王朝能统一天下,靠的正是独一无二的稳定性、遥遥领先的综合实力。

而一些朋友所说的刘秀宁,也许指的是李渊的女儿、李世民的三姐。在正史中,她并没有留下名字,我们可以称她为柴绍的妻子李氏、唐王朝平阳公主。当初在柴绍前往晋阳参与老丈人的起义时,平阳公主孤身留在关中,偷偷回到鄠县(西安市西南部)的李氏庄园后,变卖家产,联合叔父李神通攻下鄠县,其后派家奴马三宝大肆招募关中各股流民、盗贼、起义军,兵力累积达到7万之多。当李渊大军渡过黄河、到达长春宫后,平阳公主把这些兵马都带给了父亲,为李渊顺利攻下长安立下大功。

平阳公主死后,李渊打破常规,依照“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的高级军礼为女儿下葬,以表达自己对这位“巾帼英雄”的肯定。

有人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说这个李唐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肯定没有异议,甚至可以说李唐大部分的江山都是在李世民的带领下打下来的,前期击败薛举,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和窦建德等武装集团。

玄武门之变后登基称帝,征服四方,号称“天可汗”,令唐朝的版图和实力达到了巅峰,李世民自己又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也没有滥杀功臣。

可以说近乎是一个完美的君主。

那么这个李秀宁又是谁呢?

一个比花木兰更加传奇的女性,她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号平阳公主,她有很多个第一。

譬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兵打仗、建功立业的公主;

第一个死后追风谥号的公主,所以她又称平阳昭公主;

她也是第一个死后由军队负责出殡的公主;

我们耳目能详的娘子关就是平阳公主曾经带领自己的娘子军驻扎在那里而得名。

乃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勒兵七万,威振关中。帝度河,绍以数百骑并南山来迎,主引精兵万人与秦王会渭北。绍及主对置幕府,分定京师,号"娘子军"——《新唐书·诸帝公主》

当初李渊起兵的时候,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响应李渊,当时他还担心平阳公主舍不得自己离去,但是平阳公主好严抚慰,让他前去帮助李渊起兵。

柴绍离开后,平阳公主自己也开始招兵买马,响应父亲的起义,没过多久就在关中地区拉起一支七万人的兵马,结果他的丈夫柴绍才拉拢了几百人而已。

可见平阳公主的能力非比寻常,如果不是女儿身的话,估计和李世民在争夺皇位上也有得一拼。

不过说李唐的半个江山有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则有些夸张,不可否认李秀宁的这支部队壮大了唐军的实力,为李唐江山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后期活跃在战场上的主要还是李世民,像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武装集团就是李世民带兵出征的功劳,李秀宁自然也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显然还没有达到开拓半壁江山的程度。

但这一切都并不妨碍这位巾帼女英雄的风姿,她死后也得到了极为隆重的下葬礼仪。

譬如击鼓吹号、命令羽林军、虎贲等士兵为她举殡,这一殊荣观望历朝历代公主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当然这也是她功勋的证明。

武德六年薨,葬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路、麾幢、虎贲、甲卒、班剑。太常议:"妇人葬,古无鼓吹。"帝不从,曰:"鼓吹,军乐也。往者主身执金鼓,参佐命,于古有邪?宜用之。"——上同

有人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最出名的皇帝之一,也是一位马上的皇帝,伟大领袖曾经说过:在古代帝王中,李世民的用兵是最厉害的,其次是朱元璋,可见李世民的军事素养之高。

李世民的名气如此之大,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但我看了李秀宁这个名字,脑子有点没转过弯来。

后来才反应过来,历史上没有李秀宁这个名字,却有这个人的原型,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平阳公主。

原来,平阳公主的名字,历史记录中没有明确记录,民间才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就叫李秀宁。

善战的李世民,为李唐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打的仗,都是一些硬仗

李世民从十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带兵打仗,曾经参与解救隋炀帝的雁门之战。

当李渊举起反隋的大旗之后,李世民的军事才华再次显露出来,他率兵先后击败宋老生,降伏屈突通,最终雄踞关中。

可见,李世民虽然年轻,却已经变得异常成熟,也有了足够的战斗经验,这是李世民骄傲的资本。

骄傲的李世民,终于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第一个强悍的敌人,虽然宋老生和屈突通也非常强悍,但这个敌人,显然比前两个更加难缠。

李世民扬名的战役,是对阵薛仁杲的战役。李世民和盘踞载金州的薛举父子,结下了很深的梁子。

在武德元年的时候,盘踞在西部的薛举势力,突然向唐军控制的地区发起进攻,这次进攻,从薛举的进攻方式看,更像是半试探性的进攻。

薛举虽然也派出了主力,但打的十分小心,他先安排小股的队伍,骚扰扶风北地两个地方,不断的挑战着唐军的底线。

这样的挑战,很有目的性,让唐军很是尴尬。

彪悍自信的唐军并不害怕这小股敌军,而是对小股敌军背后的薛举主力,产生了畏惧,长期盘踞西部的薛举势力,拥有很多上等的好马,军队彪悍,战斗力要强于唐军很多。

更主要的是,薛举本人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沉稳冷静,老谋深算。

分析了敌我局势,李世民并不想以硬碰硬,李世民的军事思路,更趋向于以逸待劳,寻找战机,攻击敌军弱点,最终,出奇制胜。

这种军事思想,在初唐时期,影响深远。无论是后来攻击东突厥,高昌还是吐谷浑,唐朝精锐的骑兵,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在对手面前,然后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击溃敌军。

李世民面对谨慎而强大的薛举,依然保持冷静,他按兵不动,只是为了寻求战机。但意外还是发生了,战机没有等到,等到的确是一场突如起来的疾病。

李世民病倒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刘文静。

刘文静是一个文官,他是最早跟随李渊的人,有着极高明的智慧,也有着非常厉害的外交能力,但偏偏军事指挥能力并不强。

显然,刘文静没有像李世民一样清晰的判断,他贸然发起了进攻,于是,李世民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第一次惨败,唐军死伤大半。李世民被迫回到长安。

薛举把唐军的尸体,做成了京观,来耀武扬威。

骄傲的李世民是不允许出现如此败仗,于是,唐军和薛举的主力开始了第二次战斗,但遗憾的是,薛举病死了。

而他的儿子薛仁杲,性格偏激急躁,全然没有他父亲的老谋深算。再加上治国无方,做事极为暴戾。很多薛举的死忠,渐渐疏远。

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但李世民依然极为冷静,他再次面对敌军,依然按兵不动,这一等就是六十多天,李世民终于等到了第二次机会,薛仁杲军队断粮了。

而且,有大批量敌军投降。于是,机会到了,李世民突然出击,一举击败悍将宗罗睺。也诠释了什么叫做势如破竹。

李世民把握机会的能力非常强,一旦遇到机会,就不会放弃,于是,薛仁杲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押到长安城砍了脑袋,一雪前耻。

因为浅水川之战是李世民独立指挥的一场大战,也因为这场战斗的胜利,让李唐王朝免去了后顾之忧。而让李世民名动天下的战役,当属虎牢关之战。

这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战,虎牢之战让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盘踞在河北的窦建德成了李唐王朝的阶下囚,北方最强的两大势力崩溃,让李唐的势力成了北方名副其实老大。

像是浅水川之战一样,虎牢之战也是十分危险,对手是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势力,兵力达到到了三十万,唐军不过五万而已。

面对着敌众我寡的危险形势,李世民依然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打法,带领三千玄甲骑士,屡次进攻对手薄弱环节,这三千人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堪称当时的特种部队。

根本不是窦建德和王世充的军队所能抵挡的。而主力唐军壁垒森严,被围困的王世充无法冲出来,救援的窦建德也无法战胜唐军的精锐骑兵。

于是,两大强悍势力土崩瓦解,八个月的虎牢之战结束。虎牢之战和浅水川之战都是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是李世民用兵风格的集中体现。也让李唐势力彻底成为足以问鼎天下的势力。

所以说,半个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一点不错。

那么,我们再看看李秀宁,也就是历史上说的平阳公主

她的确是一个巾帼英雄,山西的娘子关,相传就是平阳公主为了抵御来自河北和突厥势力威胁而建造的。

她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将军,在武德八年去世时,朝廷也是按照军人的最高规格下葬,可见,平阳公主在军队中的地位有多高。

如果论起功绩,平阳公主是不能和李世民相提并论的,她最大的功劳就是参与进攻关中的战斗,而此后,她主要的功绩是防御后方。

对于打江山来说,她的功劳主要是攻下长安,对于守卫后方而言,功劳就非常的大了,多次直面对手的进攻,可谓女中豪杰。

所以说,李秀宁(平阳公主)和李世民,就打江山而言,平阳公主的功劳无法和李世民相提并论,但就守后方大本营而言,李秀宁未必就输给了李世民。

有人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如果说唐朝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估计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见,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这些唐朝的大敌,都是先后败在李世民手中的。那么李秀宁是什么人?怎么有资格和李世民平起平坐?怎么能说唐朝的江山有她一半的功劳?

李秀宁其实就是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平阳公主,也是窦皇后和李渊唯一的女儿,是李世民的亲姐姐。但是,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没有提及平阳公主的名字,所以她肯定姓李,但叫什么名字就不知道了。至于李秀宁这个名字,则是出自《大唐双龙传》这部小说。

在中国历史上,女人的社会地位可以把五代十国作为一道分水岭,在五代之后,女子只能在家相夫教子,而在五代之前,女人不仅可以参与政事,甚至也可以参与军事,史书上也多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而平阳公主就是五代之前女性的杰出代表。

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平阳公主出生,李渊和窦氏对她都非常疼爱,虽然平阳昭公主身份显赫,但是她从小却不是什么娇贵体弱的女子,反而喜欢舞枪弄棒,骑马射箭。

平阳公主十六岁时,李渊亲自为她选了一个女婿,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柴绍。柴绍也是将门之子,少年英雄。两人兴趣爱好相同,所以结婚之后生活非常幸福,经常一起谈论武艺,关注天下大事。

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决定在太原起兵反隋,于是就以前召自己的儿女们回来,免得他们被隋军杀害。当时,李建成、李元吉、李智云等都都在河东郡,听到了消息就往太原赶,只是李建成只带了亲弟弟李元吉回家,却没带上李智云,结果李渊造反之后李智云被隋将阴世师所杀。

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长安附近时,就遇到了柴绍。柴绍看到两位舅子也很高兴,准备一起前往太原。但李建成两兄弟就很不高兴了,就问柴绍为啥不带着平阳公主。

原来,在接到李渊的信之后,柴绍夫妻就很纠结,如果两人一起逃亡太原,那么很可能会被当地的隋军发现,派人追杀,那就很难平安顺利的回到太原。但如果留下一个,一旦李渊起兵造反,必然成为当地隋军捕杀的对象,处境就会非常危险。柴绍和平阳公主夫妻情深,谁都不愿意抛下对方,所以都很为难。

最后,还是平阳公主说道,“夫君,你放心地去太原,我一个妇道人家,随便找个地方躲起来,隋军也未必能找得到我,到时候再另想办法。”于是,柴绍独自一人前往太原,路上才遇到了李建成兄弟俩。在听了柴绍的解释之后,三人一起赶往太原,这里暂且不提。只是稍微的鄙视一下柴绍,为啥他和平阳公主不换过来?

在柴绍走后,平阳公主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动身回到了鄠县,也就是李渊的老家。在这里,平阳公主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并且散尽家财,招募起了一支军队。队伍的人数不多,只有几百人,所以并没有引起当地隋军的注意,毕竟那时候天下大乱,到处都是起义军,平阳公主这支几百人的队伍只是小虾米而已。

但是,平阳公主具有非常杰出的胆识和勇气,她以这支小队伍为基础,开始四处招募其他义军。当时在鄠县有一个叫何潘仁的起义军首领,这人本是西域的商人,手下有数万兵马,声势颇大。平阳公主派遣家僮马三宝去游说何潘仁,或许是因为李渊的势力强大,或许是因为佩服平阳公主的能力,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流传李姓当有天下的谶语,何潘仁居然答应归降,甘愿做了平阳公主的手下。

在招降了何潘仁之后,平阳公主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利等义军。经过统合的各部义军,平阳公主势力大增,达到了七八万人。要知道,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不过才区区三万人而已。

这一下,平阳公主终于得到了隋军的重视,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就像滚雪球一样,在平阳公主的声望之下,远近皆来投奔。平阳公主精心挑选了一万精兵,组成了一支部队,号称“娘子军”。

所谓“娘子军”,就是出自平阳公主,当时并不是指由女子组成的部队,而是指由女子率领的部队。这支“娘子军”纪律严明,作战勇猛,在平阳公主的率领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名将屈突通有几次就败在了这支娘子军手里,体现了平阳公主杰出的军事才能。

公元617年9月,李渊带着李建成、李世民,先后击败了宋老生和屈突通,渡过黄河,进入关中,准备进攻隋都长安。这个时候,李渊惊喜地发现,他的女儿平阳公主已经在关中地区为他打下了一大片的领地。于是,李渊很贴心地让柴绍带人去迎接平阳公主,让两夫妻尽早团聚。

平阳公主挑选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之后不久便打下了长安。李渊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自领大丞相,封唐王。一年之后,隋炀帝在江都宫变中被杀,李渊遂逼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年号武德。

在李渊的唐朝建立之初,如果说论功行赏,只怕平阳公主的功劳还要在李建成、李世民之上,说这个时候的唐朝的江山,有一半是平阳公主打下来的,不仅不为过,只怕还有些委屈了平阳公主。只是后来随着战争的继续进行,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慢慢地就超过了平阳公主,但平阳公主也并未再无建树。

李渊建立唐朝之后,平阳公主的主要任务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由于她率领的部队被称为“娘子军”,她本人被称为“李娘子”,所以她驻守的地方也就叫做娘子关。娘子关是出入山西的咽喉,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保证了李唐江山初期的稳定。

有一次,刘黑闼部大举进攻,由于关内军队兵力不足,娘子关的情况十分危险。面对数倍于己的军队,平阳公主临危不乱,她下令城内军民立即收割、架锅、用新米熬制米汤,并乘夜色从关上全部倒入关前沟壑中。次日,敌人哨兵发现后,疑为马尿,急忙报告主帅。主帅以为援兵已到,不得不退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米汤退敌”的故事。

关于平阳公主的事迹,在之后的史料上再无记载。公元623年,也就是李渊建立唐朝的第六年,平阳公主病世,年仅24岁左右。

平阳公主的去世,让李渊非常悲痛,他下令以最高的礼仪为平阳公主办理丧事。在安排丧礼仪式时,要用到一种鼓乐,当时有礼部的官员表示反对,因为鼓乐只能用在武将身上,而平阳公主是一个女人,从古到今没有这样的先例。

李渊听了这样的意见之后,十分愤怒,他对这名官员说道,“我这个女儿和别的女子不一样,她是带兵打过仗的,以前平阳公主总是亲临战场,身先士卒,擂鼓鸣金,参谋军务,从古到今何尝有过这样的女子?以军礼来葬公主,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在平阳公主的葬礼上,“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

并且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 “昭”所以平阳公主也称为“平阳昭公主”。平阳公主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

综上所述,唐朝的建立,平阳公主至少要占一半的功劳,只怕还在李世民之上;而唐朝的江山,要说有一半是平阳公主的功劳则有些言过其实了,李世民先后击败薛仁杲、刘武周、宋金刚,活捉窦建德、王世充,平定刘黑闼之乱,功劳确实要在平阳公主之上。但是,作为一名女子,在乱世之中能够白手起家建立起一支七八万人的军队,无论是胆识、勇气,还是才能、气度,平阳公主都绝不会在李世民之下的,这一点无可置疑。

可以说,不仅在唐朝,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能比得上平阳公主的女子也没几个,可以说平阳公主不仅是大唐的骄傲,也是所有中国女子的骄傲,请大家记住这样一个奇女子吧!

有人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李秀宁是我国唯一一个以隆重军礼下葬的公主,她统率的唐军号称“娘子军”,连隋末名将屈突通都多次败在她手下,山西娘子关因她常年驻守而得名,但打下一半李唐江山这事儿值得商榷。

李唐的创业史上,李秀宁主要在起步阶段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而之后的南征北战,主要由三个人完成。

这位大唐公主,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

李秀宁是李渊的第三个女儿,长大后嫁给了柴绍为妻,定居长安,一直过着比较常规的生活,而她真正展露才华,还是李渊谋划起兵时。

当时,李渊已经为起兵暗中准备,特意派人到长安秘密召回他们夫妇。

可当时的情况,他们夫妇不适合一起同时离开,不然容易暴露,柴绍担心妻子一个人留在长安有危险,不知如何是好。

谁知李秀宁却决意让他前去辅助李渊,自己留下,遇到危险会想办法躲避的。

就这样,柴绍先行离开,前往太原帮助李渊,李秀宁选择了留下,但只是暂时的。

很快,李秀宁将迎来她人生的传奇!

柴绍离开后不久,李秀宁就悄悄离开长安,前往鄠县(今陕西省户县),这里有李家的庄园,有不少家业。

李秀宁到此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当地的产业变卖,赈济灾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

李渊起兵的消息传来后,她做了一个重大决定。

她要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攻占一块地盘,为父亲的大业助力。

于是带着手下到处联络各地的反隋义军,凭借出色的智慧和超人的胆识,很快就收编了好几支民间义军。

这里面最大的一个是胡商何潘仁的部队,这家伙手下数万人,而李秀宁当时跟他比起来差远了,按说是很难收编的。

可李秀宁手下有个叫马三宝的家僮,是个人才,被李秀宁派去游说何潘仁,结果马三宝不负所托,竟然让何潘仁心甘情愿臣服于李秀宁。

从此以后,李秀宁实力大增,手握数万重兵,一时间名声大噪,先后又吸引了不少义军来投奔。

树大自然招风,朝廷当即派了军队来围剿,可李秀宁实在太强,不仅连续击溃随军,还先后攻占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随军被打得丢盔弃甲不说,连地盘也丢了不少,而李秀宁则是越打地盘越大,军队人数越来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李秀宁的这支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加上公主治军严格、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

而且当地百姓十分拥护她,还给她的部队起了一个外号——娘子军!

随着李秀宁威名传播,四方前来投奔的民间义军越来越多,她手下军队人数也达到了7万之众。

眼见李秀宁壮大,朝廷感受到了真正的威胁,于是派出大将屈突通率军前来讨伐。

屈突通曾经平定杨玄感之乱,在隋军中也算是个人物,然而李秀宁的名声可真不是盖的。

她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让屈突通在她手下接连吃了好几场败仗。

不久之后,李渊挥师进逼长安,李秀宁为了支援父亲,亲自挑选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于渭河北岸,合兵进攻长安。

李渊攻占长安称帝后,将心爱的女儿封为“平阳公主”。

虽然创建了大唐,定都长安,李渊据有关中之地,但其实形势并不乐观!

因为李渊只占了关中一部分,西北方向的薛举占据河西,李轨占据甘肃武威,东北方向有刘武周、窦建德,南部有王世充,东南方向有瓦岗军等,可以说是四面环敌。

于是,李渊给李秀宁分配了新的任务。

让她前往山西驻防苇泽关,山西是关中和中原的屏障,而苇泽关正是山西的咽喉。

李渊要想对付四面的敌人,必须确保山西的安全,这也是李秀宁身上的责任。

在苇泽关驻防期间,历史上曾有一段关于她用兵的典故。

据说当时刘黑闼率兵大举进攻,而苇泽关兵力较少,难以抗衡,必须坚守到援兵到来才行。

但援兵要好几天才能到,当时的守军很难坚持那么久,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李秀宁心生一计。

她下令士兵大量熬制米汤,倾倒于关前壕沟里,以此迷惑敌军(米汤形似马尿)。

当刘黑闼来到关前见状,这么多马尿,里面得有多少战马啊........

恐怕李唐援兵已到,此时攻城必定损失惨重,于是撤兵退去。

当反应过来这是李秀宁的诡计时,他想再回来进攻,但真正的援兵已经到达,于是苇泽关得以守住不失。

此后,李秀宁一直驻守苇泽关,直到去世,而苇泽关也因这支娘子军常年驻守而改名娘子关。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李唐江山到底谁打下来的?

李唐在创业史中,从前期起兵反隋,再到扩充地盘,再到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其实分为北方、南方、西南三个战场。

北方战场,主要是攻灭西北方向的薛举、东北方向的刘武周、窦建德,南部占据洛阳的王世充等。

西南战场主要是攻占巴蜀,南部战场主要是攻灭萧铣的梁国政权、林世弘等政权。

在这几大战场,北面的西北、东北、中原三个主战场都是由李世民为主导完成一统。

薛举的儿子薛仁杲、窦建德、王世充、宋金刚、刘武周等这些北方强敌,都是被李世民一一剿灭的。

而西南方向,则是李唐宗室名将李孝恭主导,一举攻占三十余州,占据整个巴蜀,随后挥师进军南方的萧铣等政权。

但是南部方向的战事,主要是唐朝名将李靖起到了主导作用,在攻灭南方最大割据势力萧铣政权的过程中,正是李靖主导打完这一战的。

李秀宁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角色呢?

在李唐起兵的时候,她是一个传奇,单枪匹马深入关中,靠变卖家产,组建军队,打下一片地盘。

但李唐的主力部队还是由李渊和他的三个儿子率领,共同进兵长安,李秀宁更像是单独组建了一支偏师,前来支援。

到了中后期南征北战,逐鹿中原时,李秀宁的娘子军也是一支偏师,常年驻防娘子关,起到的作用就是确保长安及关中安全。

只要娘子关不失,山西不失,李渊的主力军团就可以免去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征伐各路诸侯。

总体来说,李秀宁全程属于一支偏师,是辅助作用,并没有主导某个大战区的攻伐战,也没有负责剿灭某一路诸侯。

而她本人比较不走运,在李唐基本完成天下一统之际,在武德六年(623年)去世。

李渊十分悲痛,为了表彰她生前的战功,特意下令以隆重军礼这种特殊仪式给她安排葬礼,还给她上谥号“昭”。

李秀宁也成为了古代史上唯一一个以军礼下葬的公主,唐朝第一个有谥号的公主。

她和柴绍的儿子柴令武,也不大走运,卷入了李世民的几个儿子之间的太子争夺战。

柴令武支持李泰一方,后来太子之位落到了李治手里,长孙无忌为了除掉潜在的敌人,借房遗爱谋反案,诬陷柴令武谋反,将其杀掉。

值得注意的是,李秀宁这个名字并不是她的真实名字。

古代史书一般是不会记载公主姓名的,能留下名字的都是极少数,李秀宁也不例外。

一般称其为“平阳昭公主”,李秀宁是后人杜撰的名字。

纵观平阳昭公主的一生,似乎只有在军队里才能发挥她的才能,她有着很多名将身上的特质和军事才华。

如果她是个男的,想必大唐又会多一位宗室名将吧。

有人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李秀宁就是平阳公主,她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母亲是窦皇后。

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胞姐,丈夫是柴绍,她出身高贵,平阳公主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开国女将军,才识出众,胆略惊人,是真正的巾帼英雄。

她本名李秀宁,生前被封为“平阳公主”,死后谥号“昭史”,称平阳昭公主。

为什么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呢?

看看下面的三件事情,你就觉得非常有道理!历史上的李秀宁确实厉害,她确实为唐朝的江山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其一、李秀宁是最早响应李渊起义的巾帼英雄,曾经率一万精兵,与李世民一起攻克长安

公元617年5月,李渊起兵太原,李秀宁从长安回到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当地的产业变卖,赈济灾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

随后,她以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利等义军。

在此期间,随朝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很多地方。

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军队,军纪居然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

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

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来。不久,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就超过七万人了。

平阳公主在军事上的直觉与见地,堪称天才,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

站稳脚跟后,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

她的夫君柴绍当时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

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幕府指挥部。不久,他们和兵一处,很快就攻克了隋朝的国都长安。

因为她是唐国公夫人窦氏唯一的亲生女儿,就像是在一众兄弟绿叶丛中的娇花,从小跟着哥哥们长大,读书、习武都在一处,尽管武艺高强,毕竟是女儿家,所以被任命为大后方的主帅,负责守卫山西的门户。

其二、李秀宁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曾经用妙计迫使敌军退兵,“娘子关米汤退敌兵”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

隋大业十三年,也就是617年5月,李渊在太原决定起兵。李渊起兵前,他的女儿李秀宁与丈夫柴绍正在长安,李渊派遣使者秘密前去召回二人。

想要成就大业的柴绍为了避人耳目,从小道奔回太原,前去协助李渊。柴绍离开后,李秀宁立刻动身回到郡县,去招纳了大规模的起义军,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胡商何潘仁。

攻克长安后,平阳公主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处,后来才更名“娘子关”。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天然屏障,无山西之防守,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这里进入山西,进而威胁长安。

李秀宁率领的义军不但击退敌军了每一次进攻,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人称“娘子军。

李秀宁也被称为“李娘子”。

据说,她的娘子军军纪严明,令出必行,受到很多老百姓热烈拥护,且军队上下对李秀宁十分尊敬。

随着娘子军的威名渐渐远扬,很多人都来投奔。不久,娘子军就超过了七万人。而李秀宁在军事上堪称天才,凭着精准的直觉与独到的见地,她让对手连吃了几场大败仗。

有一次,刘黑闼部举兵前来进犯,来势汹汹。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李秀宁一面严防死守,一面向太原告急。

无意间,她看见田野上的谷子丰收在即,顿时急中生智,计上心来。

她下令关内军民立即收割、架锅,用新谷熬制米汤,然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的娘子关后乘夜色从关上全部倒人关前的沟壑中。

第二天,敌军的探子发现沟壑中米汤横溢,疑为马尿,急忙禀告主帅。

敌军主帅出帐观望,只见城楼上旌旗招展,李秀宁的士兵喊声震天,战鼓擂动,他便错误地判断唐军援兵已到,由于害怕中埋伏,敌人最终不战而退。

待得知此乃平阳公主的疑兵之计时,太原的援兵已到了,敌军对她无计可施,毫无办法。

其三、李秀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可见她对李唐王朝的功劳之大

李秀宁非常有才识胆略,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你父亲封为“平阳昭公主”。

据说,中国古代“娘子军”就是因为她而得名的。

她驻守在“娘子关”。平阳公主死时以军礼下葬。她的名字和年龄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没有记载。

在不过后世的武侠小说里,给她起了个名字叫李秀宁。

此后,人们也将“苇泽关”称之为“娘子关”。

李秀宁一生为国拼搏战斗,她死后,唐高祖李渊特地破例以军礼将其下葬,并且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赐其谥为“昭”。

因而,后世称她为“平阳昭公主”。

平阳昭公主从此成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

所以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个还是有道理的,也是有历史根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