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和张飞没有拜师学艺,为何武功却是天下名列前茅?

这是因为经过金庸小说的洗脑,我们对武功有了误解所致!

所谓“一力降十会”,正史上最厉害的武将是谁?我们很容易便能想到项羽!但是项羽是拜在哪位名师之下吗?并没有!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力能扛鼎的楚霸王项羽

项羽无论是学书、学剑或者是学兵法,都是浅尝辄止,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成为古今武力第一的武将,常一次上阵就能斩杀数十百人,那他的武力从何而来?《史记》也给了明确记载,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力气大,“力能扛鼎”便是项羽武力的根源。而这力气,基本就是天生的,只要你不是天天吃不饱饭,影响了发育,便不会受太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古代的武将,那都是身强体壮者。

即使是古代的武侠小说,如《水浒传》里面,力气仍然是一个人武力的最重要因素,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抛石狮子,都是力气大的体现,而且随着一个人的衰老,武力都会下降,这原本是生活中的常识,不难理解,但因为金庸小说风靡中国几十年,因此内力、武林秘籍、师承等成了武功的决定因素,什么降龙十八掌、什么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等,明显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存在,若真能这么厉害,把这些武功运用在中国足球上,也不至于今天这样的结果了。

武松打虎,妥妥的肌肉男形象

当然,技巧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一定是建立在两个人力量差不多的情况下,而且战场上杀人的技巧就是最厉害的技巧了,你还别不服,这个历史上有人替你实验过,这个人叫俞大遒,是和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

俞大遒曾经一人一剑上少林,少林寺没有一个人是他对手,事在《正气堂续集》,其实这很好理解,俞大遒那是百战的将军,成天在战场上厮杀的人,而少林寺的和尚们不过练的是花拳绣腿,看着好看,但要上了战场,谁还能让你先摆个架势?大刀长矛甚至板砖一起上,谁先打死谁谁就能活。

因此,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两条结论

其一:天生的力气(块头)是决定一个人武功高低的最重要因素;

其二:后天的实战技巧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技击水平,但不是决定因素。再厉害的名师教出来的8岁小孩,也打不过一个从未学习过武艺的成年人

我们再来看关羽、张飞的武艺

关羽斩将图

首先这两人都是天生的神力,正史里的说法是都是“威猛雄壮”,到底有多雄壮?按《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身高都超过了1.8m,妥妥的两个大猛男,在古代,这个身板已经碾压绝大部分国人了,这就符合了天生神力这一决定条件。

其次,二人很早便跟随刘备镇压黄巾起义,大小数十战甚至上百战,死人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生死战场即是他们的老师,实战技能自然是一等一的存在(不然早死了)。

最后,作为主要将领,他们的装备(铠甲、兵器、战马)也必然是最好的,威猛的身板加上九死一生的经历又有装备的加持,成为刘备的“万人敌”,“熊虎之将”,也就顺理成章了。

张飞也是妥妥的壮汉

金庸的武侠都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和童话是一个级别,内功决定一切,越老功力越久,越牛逼,但现实中七老八十的人恐怕连根拐杖都拿不稳了,还怎么和二三十岁的小伙打?古龙的小说虽说也是想象,但人家就没有内功这一套,也不注重师承,一出来就是高手,只是金庸的武侠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认为古人非有名师或武功秘籍绝不能成为高手,岂不谬哉?

关羽和张飞没有拜师学艺,为何武功却是天下名列前茅?

张飞和关羽,虽然一个是杀猪的,一个是卖枣的,但是他们的武艺却不比那些出生于世家大族的子弟低,甚至是过之不及。而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万人敌,有万夫不挡之勇,原因如下。

高手出自民间,二人或有高人相助

历史上有很多人,他们无论是武功,军事才能,亦或者是琴棋书画,他们的功底都非常精湛。但是,他们中有一大半的人却名不见经传,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而他们之所以名不见经传,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官的心思。他们一心向往自然,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他们到处“旅游”,四海为家。汉末是一个英雄迭出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才如喷泉般喷洒而出。

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几个武功高强,却不闻名天下的高人是很正常的。比如童渊,他肯定武功之高,曾教出了“北地枪王”张绣、西川枪王张任,以及“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不扯上正史)。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和张飞两人能在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个一两个高人,然后从他们的手中学会了一些本事,这也就不奇怪他们武功高强了。

古人的体魄强壮,天生神力

虽然古人的生活水平比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水平差,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体魄就比我们弱。恰恰相反,古人的体魄比现代人的体魄要强壮的多,他们有些人会天生神力,就是力气要比同龄人大的多。

所以,关羽和张飞能成为万人敌,令敌人闻风丧胆,有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因为他们的力气很大,这么大的力气提着几十斤重的武器去和别人对打。如果对方的力气比他们小,那他们一抡起武器就砸砍过去,敌人根本无法招架的住,而力气和他们相当的,双方打得时间久了,手臂也会发麻,这样一来,也无法战胜他们了。

张飞好斗,关羽好义

张飞是一个屠夫家的儿子,他也继承了他老爹的手艺,在涿郡卖猪肉为生。但是,张飞有一个缺点——好斗。因为这个好斗的缺点,所以他经常会把猪肉放在井中,然后用大石来盖住,并声称能搬的动石头,猪肉免送。

可是,张飞看重的不是猪肉,而是只要有人搬的动石头,就代表有资格入张飞的法眼,这样一来,好斗的张飞就会和他们切磋上几招,一来二去的,武艺肯定有所提高。

至于关羽,我们都知道他在家乡的时候,因为心有不忿,便杀死了一个恶霸,然后开始逃亡。但是,关羽又是一个心中豪侠仗义,被儒家春秋所熏陶的人所以,又不能简单的凭借关羽杀了人就是坏人。

因此,当关羽在逃亡的路上,他会卖枣来维持生活,而在卖枣的辗转途中,只要是遇到恶人,他就是出手。这样一来,在不断的惩戒恶人的途中,他也不断地增进武艺。

总而言之,关羽和张飞的武艺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不是很强的。至于后来能成为万人敌的存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他们天生神力;二是因为他们后天的不断练习(比如张飞就是一次比一次强,在吕布的手中,其从过招五十余回合到百来回合),才有可能成为万夫不挡之勇的存在。

关羽和张飞没有拜师学艺,为何武功却是天下名列前茅?

关羽和张飞是刘备手下的两员骁将,是天下人公然的熊虎之将,万人之敌。他们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建立了汗马功劳。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众,几乎难有对手。但是,我们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两人武艺如此出众,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师门传承。那么,他们的一身武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一、 两人的武艺得益于那个尚武的时代。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汉朝是震古烁今的朝代。这个朝代曾经开拓了广大的版图,并以武力之强震撼世界。汉朝的开国时期,因为国力衰弱,遭到过匈奴的欺辱。为了一雪前耻,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通过休养生息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奠定了北扫匈奴的物质基础。

在这段时间里,汉朝的军队也没有停止建设。当时的朝廷,并不禁止百姓习武,还鼓励百姓练习骑射。到了汉武帝时代,他比较轻松的就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卫青、霍去病这些杰出将领的指挥下,他们横扫大漠,一举击溃匈奴,奠定了大汉帝国的基础。

汉朝当时习武之风之盛,是现代人不可想象的。在当时,汉朝人最流行的游戏是斗牛、斗虎、斗熊。和现在几十个人长矛利剑去欺负一头可怜公牛的西班牙斗牛不同,我们汉朝的斗牛是一个人赤手空拳去斗被激怒的公牛。至于斗虎、斗熊就更残酷了,也是一个赤手空拳的人去和猛兽搏斗,直至制服猛兽。

试想一下这样一个尚武的时代,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什么样的?鲁迅就十分崇拜汉朝,他多次去洛阳等地去搜寻汉朝的碑刻、砖画,就是想感受那个生机勃勃朝代的气息。正是这样一个尚武的朝代,汉族人才会被周边的少数民族通称为“好汉”。这个词一直流传到了现在,成为称赞一个人的褒义词。

因此,在当时习武成风的环境下,所有的人都会点武艺也就是很正常的了。不光是关羽、张飞这样身体素质好,有练功底子的人练武,包括刘备这样的人也身带刀剑,会上几手功夫以自保。不过,像是关羽和张飞两人的武艺,还是有所不同的。

《三国演义》中把关羽写成贩枣的商贩,张飞写成杀猪的屠夫,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如此。关羽应该是平民出身,他是因为打死了仇家而浪迹江湖。可是张飞却是实实在在的富家子弟,他拥有庄园产业。因此,在习武的条件上,张飞要比关羽强得多。至少张飞有足够的条件,能够请到名师来指点他的武艺。

两人在选择兵器的时候,张飞选择的是丈八蛇矛,关羽选择的却是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从这一点来看,就能够证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关羽的武艺很可能不是成套的武功,很多招式是来自大众化的武艺,或者是自己的感悟,而张飞的武艺却可能是有师承的。

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主要讲求的是力量的运用。关刀在古代《兵器谱》上是很有名的武器,对它的评价是势大力沉,当头劈砍,无坚不摧。因此,关羽在和敌人交手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很多武将都无法抵挡住关羽的劈砍,斩不几合就被劈于马下。由于这种优势,关羽在刀法上就没有过多投入的必要了。

张飞选择武器却与关羽不同。如果按照脾气、力气来说,张飞也应该选择大刀才对。他的力气很大,使用丈八蛇矛就能够让对手感到气力不加,如果使用大刀就会更能够发挥自己力量的优势。但是张飞却选择了丈八蛇矛,这是因为张飞必定得到过高人的指点,学会了出色的枪法。

张飞使用丈八蛇矛,这种武器枪杆很长,能够远距离攻击敌人。而且这种武器十分刁钻,它没有留情结的约束,这让对手很难招架。再加上张飞气力过人,和他交手的敌人不但要承受张飞刁钻的攻击,还要承受张飞力量的欺压。因此,很少有人是张飞的对手。

正是由于两人在武艺上的差异,才使得身体素质差不多的两人,选择了不同的武器。正是心底知道两人武艺的差距,关羽才会说出张飞的武艺要强过自己,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不是过谦之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夸奖。

二、两人的武艺提高于实战之中。

不过,关羽张飞虽然有一定的武功底子,真正让他们脱颖而出的还是要凭借实战的表现。两人在随着刘备起兵后,由于刘备兵微将寡,他们就不缺乏实战的机会。正是在实战中的锻炼,才使得他们的武艺得以不断提高。

关羽的武艺提升,有着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平定黄巾军的时候,关羽面对的是人数众多但是武艺较低的敌人。关羽正是和这些敌人的交手中,提高了作战经验。在温酒斩华雄的时候,他的武艺达到了这个阶段的顶峰。

第二个阶段是在虎牢关与吕布交手起,到斩颜良诛文丑时。在这个阶段,关羽面对的是组织严密,作战经验丰富的正规军。他正是在虎牢关与吕布的交锋,使得他的武艺走向完善成熟。在这个阶段,关羽的作战已经从依靠力量转变为力量与技能并重。

在斩颜良的时候,关羽已经把自己的所有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他发挥赤兔马速度的优势,倒提青龙刀,冲入颜良的军阵。颜良和他的部下从关羽的举动来看,看不出关羽的真实意图,轻易让他冲到颜良的面前。

而关羽到颜良的面前,用青龙刀使出了枪矛的招式刺。这个招式,完全出乎颜良的意料之外。颜良所使用的武器也是大刀,这使得他根本没有反应、招架的时间。关羽因此才轻易地斩杀了颜良。从关羽斩颜良的行动,我们可以看到,关羽的武艺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使用的是大刀,而招式却不拘泥于刀法,这是他从多年实战中得到的升华。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从过五关斩六将至关羽去世。在这个阶段,关羽已经不把天下武将放在眼里。不管对手是谁,在他的眼中都是鼠辈。而他的对手黄忠、庞德之流,也不得不承认关羽刀法娴熟。这刀法自然是关羽从他多年的实战中提炼出来的,凌厉无比,平常人走不了三五合就会被关羽斩杀。

至于说张飞,他本身就有武艺的底子,枪法自成一家。因此在实战中,张飞的武艺提高的速度要快于关羽。在虎牢关前战吕布的时候,张飞还不如吕布,需要关羽出手相助。可是没有过几年,在小沛之战的时候,张飞就能够和吕布大战一百多合,不分胜负。这个时候的关羽只是在旁边袖手旁观,根本没有上前相助的意思了。

这说明张飞的武艺已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自此之后,张飞在单挑的时候,除了马超之外,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在面对曹操六员大将的围攻时,张飞照样轻松的冲出重围,扬长而去,曹军众将也不敢追赶。

在和马超交手的时候,张飞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武艺。在当时,张飞的年纪已经比较大了,不处于巅峰的状态。而马超正当壮年,曹操评价他的武勇不减于吕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飞依然和马超交手二三百合,不分胜负。至于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像许褚、张郃等有名的战将,都是张飞的手下败将。

结语:

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手下大将,由于两人的出身不同,他们的武艺特点也不尽相同。在汉朝的时代,是一个全民尚武的时代。当时的人平时都会练武健身,更不要说像刘备、关羽、张飞这些有身体基础的人。他们平时肯定也喜欢武艺,和大家切磋学习。

关羽是平民出身,他所学的武艺趋于平常流行的招式。这在他日后的作战中,只要挡住他的开始猛攻,就能够进入持久战中可见一斑。而张飞是富户出身,他的武艺有人指点,学得了一手好枪法。因此,在挑选武器的时候,关羽选择了能够充分发挥他气力过人的青龙偃月刀,而张飞则选择了使用难度更高的丈八蛇矛。

不过,在经过实战的锻炼后,两者的武艺都有了长足的提高。尤其是和吕布这样的超一流武将的交手,更是让他们的武艺突飞猛进。关羽在经过实战后,总结创建了自己的刀法,使得关刀成为古代《兵器谱》中的著名兵器。张飞也是如此,他能够战平吕布,做到单挑不败。因此关羽、张飞的武艺是自身素质、平时学习、实战锻炼的结果,这使得他们成为当时的万人之敌。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羽和张飞没有拜师学艺,为何武功却是天下名列前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负责任的说,历史书中都没有说关羽、张飞的职业,也没有说他们的师傅。

只是说张飞是河北涿郡(今河北涿州市)贵族出身,但这辈子应该也穷了,读过一些书。

关羽则是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平民出身,因见义勇为打死恶霸流亡江湖多年,逃到了涿郡。

真实的关羽和张飞,并不见得有多高的武功。

其实整个三国中,可以确认武功极高的只有吕布。因为吕布经常带着几十个骑兵出去厮杀,格斗能力很强,还有极为优秀的骑射能力。

另外,也就是黄忠之内有明确的记载,说明他们弓箭技术高超。

相反,关羽张飞则没有历史书说他们个人格斗能力有多强。

其实,古代打仗,包括三国时期和今天差不多。关羽张飞作为指挥官,只是需要在后方负责指挥部队作战,哪里需要自己上去单挑。

中国从古至今,除了先秦时期偶尔有过武将单挑的所谓一骑讨,根本就没有武将单挑决胜负的,那是小说而已。

大家想想看,打仗都是决定两国两军你死我活的大事,失败者不但自己和家人性命保不住,说明还会亡国灭种。

难道主帅单挑死了,失败一方士兵就自己散了,哪里有这种道理。

而古代军人进入军队以后,当然也会训练实战的各种技术,但没有那么复杂的。

因为古代军事作战都是千军万马的大战,士兵自己只要练好份内的技术即可。

比如长矛兵,只需要连一个直刺,也就是迅速刺杀这一招即可,其他的不需要你练习。

就指挥来说,战争其实就是最好的军校。如果一个人有指挥才能,又有老兵和前辈之流传授一些战争指挥经验,就可以迅速成长起来。

其实,即便是解放军十大元帅,也有不少根本没上过军校。

就算的最厉害的林彪上过黄埔军校,他实际入校学习时间也就是大半年而已。如果放在国外军校,黄埔几乎就是个速成班。

林彪完全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而彭德怀元帅、粟裕大将就更厉害,他们压根没上过军校,是大头兵出生。彭德怀只上过几天湖南军阀的短期培训班,也不是什么军校。但两人仍然指挥千军万马,打了很多胜仗。

关羽张飞,也是同样道理。对付百万黄巾贼期间,两人身经百战,怎么也磨练出来了。

关羽和张飞没有拜师学艺,为何武功却是天下名列前茅?

汉末时期,天下不太平,百姓为求自保,民间盛行尚武之风。

关羽和张飞,乃是三国名将,皆有万夫不挡之勇,武艺高强。

古代的兵器,都是冷兵器,十八般兵刃,根据喜好选择。

诸兵利器,都有不同的练法,若想武艺出众,需要身体资质好,肯吃苦,靠前人传授经验,自身悟性也得高,方能有成就。

古语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说明,练武非易事,武艺高的人不多。

关羽和张飞没有拜师学艺,为何武功却是天下名列前茅?

文治天下,武安天下。世上学文的人,似乎比学武的人多一些。

诸子百家,皆有文章传世,后人学而仕,发扬广大,流传经典,车载汗牛充栋。

武功之流传,与文学之流传相较,途径大异。古代武师授徒,多不公开,都是密授,既是到了近代,各门派都是非常保守,绝技不轻易外传。

项羽有举鼎之威,关、张有万夫之敌,而今人徒留兴叹,盖因武功难以普及之缘故。老祖宗的很多好东西,到如今基本都失传了。

我认为,关羽和张飞,武艺高强,他们是有师授的。只不过因为年代久远,难以考究。武功的教授,是秘密而不是公开。再说,历史是文人写的,文、武隔行如隔山,无知难以妄断也。

(辛丑年九月.俞远通.画于洛阳.盖章.)

关羽和张飞没有拜师学艺,为何武功却是天下名列前茅?

我的回答是,未必没有拜师学艺!只是我们不知道!为有一明晰的认识,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O①,在历史上的冷兵器时代,为了争霸天下,历朝历代,执政者都非常重视武将的能力和作用,而能争惯战的武将又是夺取胜利的保障。秦朝和汉朝的天下就是活生生地打出来的!历史上从光武中兴的东汉开始(25~220年),又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比如东汉名将邓禹,今河南省南阳新野人。名将耿弇,今陕西省兴平县人。名将王梁,安阳人。名将王霸,颖川颖阳人。名将很多不能尽述。那时的名将几十乃至上百人,分住各地。而三国纷争就是发生在东汉后期灵帝建宁二年以后的故事(190~265年)。O②关羽,张飞等武艺肯定得到名师的真传!东汉后期名将散落各地,因某种机缘使二人有幸结拜名师,名师见他们是学武的那块料,也传授了真功夫!因巜三国志》原是魏书,吴书(传),蜀书(传)以单行本流传于世。到宋朝才三合一成为巜三国志》,它属于史书之类,里面并没有详尽介绍个人经历。千年之后,巜三国演义》作者主要是参考三国志而作的演义。因而拜师学艺之类的事没有必要进行编述。O③,凡学艺成名者,均由学习与天赋两方面构成!在黄甫军校毕业的很多,真正成为将帅的有多少?又比如音乐院校学习乐器的学生很多,有几个成为名家,专家的?因此,成名者必是有很好的天赋!历史上也有不少是偷着学武而成名的!综上我认为,关羽和张飞肯定有名师指点,加上自己有很好的天赋~是学武的那块料。因此成为三国的名将!只不过书中没介绍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