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为何只有曹操和袁绍两家决战,其他割据势力去哪儿了?
好像是这样说的,要么对中原战场沒有兴趣,要么相隔太远使不上劲,有的内部不稳,不出兵,选择了作壁上观,只有刘皇叔想参与,在官渡之前刘备两次占领徐州,并联合袁绍抗曹,由于袁绍决策慢半拍,在官渡对峙阶段,曹操面对压力选择亲自东征刘备,刘备战败逃亡,关羽被擒,想和能参与官渡之战的势力基本都被曹操灭了火!
官渡之战的形势是,袁绍是进攻方,曹操是防守方,面对袁绍的进攻,曹操也是一在退后,终于退到了官渡,而这个战场可以说是曹操选择好的,官渡之时,有人建议袁绍不要大举进攻,用小部队去骚扰曹操,袁绍10万军对战曹操不到3万兵马,兵马粮草袁绍都占优势,官渡之战前,面对袁绍,自己是缺兵少粮,贾诩告诉曹操,四胜四败之言,曹操接受了,也有了战胜袁绍的信心!
因为在官渡开战对于曹操有利,官渡靠近许都,在军需粮草补给线上比袁绍要短,曹操调度得当,往往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对袁绍各个击破,战争从一边倒转入相持阶段!
相持阶段曹操胆略更胜一筹,再大局上曹操也有过绝望,相持阶段自己粮草不足的缺点暴露了出来,他曾想过撤兵而特意派人去往许都询问荀彧,荀彧讲明厉害,不能撤兵,曹操知人善任太再次听取了荀彧的意见!
在战局中,双方互有胜负,孙策曾想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所伤,计划流产,许攸此时看不惯袁绍的行径就投降了曹操,曹操从许攸处得知袁绍粮草所在,果断下令偷袭乌巢,结果大胜,张郃等人还投降了曹操,袁绍阵营军心涣散,丧失战斗力,公元200年冬,袁绍败逃!
官渡之战为何只有曹操和袁绍两家决战,其他割据势力去哪儿了?
谢邀。
天下英雄起四方,干戈纷扰战未休。东汉末年,自董卓被杀之后,关下分崩离析,群雄逐鹿。北方以袁绍为代表的最大军事集团,占据青幽并冀四州郡,号称四世三公,出身显宦,兵强马壮。而曹操势力范围只在许昌周围,明显弱于袁绍。但曹操不愧为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多谋善断,乱世枭雄,其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北方两个军事集团必然要进行逐鹿中原,一争高下。而当时其他诸侯皆割据一方,无力也无心染指北方,自顾不暇。孙坚自据江东,刘表占据荆州,袁木盘据淮南,其余不足称道。
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但历史更是由英雄人物改写的。尤其是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豪杰并起,曹操起于乱世,以杰出的军事才能与袁绍战于官渡,一战成名,奠定了雄霸北方的基业,也为历史留下了以少胜多的军事战例。
官渡之战为何只有曹操和袁绍两家决战,其他割据势力去哪儿了?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军阀混战,各路诸侯在经过多年激战以后,到官渡之战爆发前,公孙瓒、袁术、吕布等人已经先后兵败身亡。剩下的诸侯中,张鲁、刘璋等人远离袁绍、曹操控制的地盘,当中还有其他人地盘阻隔,因此采取了看戏模式。实际能干预官渡之战的,有刘备、张绣、孙策、刘表和关中马超、韩遂等人。
张绣张绣占据宛城,临近许昌,对曹操威胁很大。他曾经杀死曹操长子曹昂,因此袁绍原本对说服他很有把握。可是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却投降了曹操。
刘备参加董承等人的反曹联盟,反出许昌以后,无疑已经成为曹操的死敌。而他占据徐州,手下又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原本应该成为袁绍的一大助力。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对刘备非常忌惮,不惜在和袁绍对峙的情况下,冒险亲自率军东征徐州,而袁绍则未对刘备做出有力支援。最后刘备兵败,只能逃往河北依附袁绍。
孙策是几个诸侯中最有意借官渡之战扩张势力的人,他计划趁袁绍和曹操对峙之机偷袭许昌,控制汉献帝。然而正当孙策抽调军马打算出兵时,却遭遇刺客暗杀,伤重不治而死,由他的弟弟孙权继位。
孙权继位以后,一来没有孙策的雄心壮志,二来此时也忙于完成权力交接,无力参与北方战事。因此孙权将偷袭许昌的计划偃旗息鼓,专心整治内部,在袁曹战事中当了吃瓜群众。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曾经派人联络刘表,希望他能协助自己一起攻打曹操。刘表虽然同意了袁绍的建议,但是实际却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
刘表此举其实也有些无奈,他虽然单身平定荆州,不过主要是靠自己名士的名号和蔡氏、蒯氏等荆州士族的支持。但是这些荆州士族只关心自己在荆州的利益,无意北上争霸。在这种情况下,刘表也不是做事果决之人,采取这种态度也就不奇怪了。
关中诸侯关中诸侯当时包括韩遂、马超、杨秋等人,他们之间之间关系复杂,有合作也有争夺。在袁绍和曹操战争期间,袁曹双方都派人拉拢关中诸侯,不过曹操派去的钟繇威望高,又有汉献帝大义的名分,所以最后取得了关中诸侯的支持。
我们可以看到,在争夺盟友的过程中,袁绍可以说是一败涂地。这主要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大义上占据了优势,同时袁绍对于刘备等潜在盟友没有及时做出支援,最终在官渡之战时,在外援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官渡之战为何只有曹操和袁绍两家决战,其他割据势力去哪儿了?
董卓死后,经过几年的发展,袁绍和曹操成为实力最强大的两个势力,他们之间必然会有决战。当官渡之战发生时,别的割据势力在干嘛,为什么不混水摸鱼?我认为可以逐一分析当时的各路势力。
一、刘表。他只想守住自己的地盘,没有逐鹿中原的意愿。
二、刘璋。他与刘表类似,闭门自守。
三、孙权。孙策本来有意介入官渡之战,但在这个时间点上被刺身亡,孙权继任时年仅十九岁,内部需要稳定,无暇北上。
四、汉中张鲁、西北马超、韩遂等部族被曹操关中的力量所阻,交州士氏太远,没有与曹操接界。
五、辽东公孙度。他想建立辽东的独立王国,不想介入中原事务。
其他匈奴、鲜卑等处于衰落期,构不成危胁。
官渡之战为何只有曹操和袁绍两家决战,其他割据势力去哪儿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官渡之战,曹操袁绍两家大打出手。别人都在忙什么呢?为什么不出来凑热闹呢?我们看看当时除了曹操袁绍,还有哪些割据势力。
西北有马腾韩遂,以及其他小势力。十多股人马,貌和神离。自己内部争斗不休,特别是最大的两股势力马腾韩遂两人不和。他们自己内部的事情还搞不定,哪有心情掺和官渡之战。
汉中张鲁,势力弱小,自保尚且不足,更不敢招惹曹操。
益州刘璋暗弱,整天被张鲁欺负,与官渡相隔千山万水,更不可能去干涉。
荆州刘表、南阳张绣。距离许都最近,实力又超强,足以与曹操抗衡。他们如果趁机在曹操背后捅一刀子,曹操必败无疑!没有任何胜利的可能性。
但是意外发生了,公元199年,原本与曹操仇深似海的张绣,突然投降了曹操。这一下,让本来就犹疑不定的刘表,更加胆怯。正像郭嘉所说的那样,刘表只不过是“自守之贼”“座谈客耳”,没有争雄天下的野心和勇气。
江东孙策,相传这位小霸王对中原虎视眈眈,打算偷袭许都,给曹操来个黑虎掏心。曹操对此忧心忡忡。郭嘉分析到,孙策轻而无备,必定被人刺杀,不用担心。没过多久,孙策果然被刺杀。
其实就算孙策不被刺杀,他也没有精力偷袭许都。他刚刚征服江东,统治还不稳固,境内还有山越时时造反。在这种情况下,孙策没有理由冒险北伐。
最后只剩下徐州刘备了。刘备是一心一意要跟曹操干到底。因为他参与了“衣带诏”密谋,事发之后,和参与密谋的董承等人都已经曹操诛杀了。只有刘备有先见之明,逃到了徐州。但是与曹操已经不可能和解,只能死扛到底。
刘备到徐州以后,兵力有数万人,可能是三万到五万。他联合袁绍,准备夹击曹操。这是正确的战略选择,可惜袁绍反应迟钝,直到刘备被打败,他还没有开始进攻曹操。
刘备之所以会被曹操打败,从根本上来说是实力不济。战术上也有问题,犯了分兵的大忌。
刘备自己在小沛驻扎,让关羽驻守下邳。这是极其错误的。自己的兵力原本就不够,还把主力分驻两地。导致力量分散,被曹操各个击破。
刘备被打败以后,官渡之战的主角袁绍和曹操,正式开打。
官渡之战为何只有曹操和袁绍两家决战,其他割据势力去哪儿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他诸侯在互相牵制。
当时全国比较大的诸侯,除了曹操和袁绍以外,主要是辽东公孙家、张绣、刘备、刘表、孙策、马腾韩遂、张鲁、刘璋共8大军阀。
公孙度
首先是辽东公孙家,当时还是公孙度掌权。他们距离中原很远,一直自立为王,雄霸一方,不和中原军阀公然为敌。况且,当时公孙度北方是乌桓和鲜卑骑兵,东面又是高句丽,都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不可能出兵帮助袁绍,更不可能帮助曹操。
直到30多年后,司马懿亲自率领干掉了公孙家最后的掌门人公孙渊,这才收复辽东。
张绣
张绣的实力过于弱小,仅仅占据河南一角,以今天的宛城为核心,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张绣又没有什么才能,主要靠继承哥哥张济的地位,还有谋士贾诩的辅佐,这才能够坚持。期间张绣投降过曹操,因曹操霸占张济的小妾,张绣愤然反叛,杀了曹操的大将典韦和儿子曹昂。
随后张绣又被曹操在穰城(今河南邓州)击败,只能联络刘表对抗曹操。可惜刘表不思进取,不敢得罪曹操,张绣就很危险,难逃灭亡的命运了。
正好此时,官渡之战爆发。谋士贾诩认为此战袁绍一定会失败,而曹操又无暇顾及别的军阀的攻击,一定会破格进行拉拢,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张绣趁机投靠曹操,果然得到礼遇。曹操不但不计较儿子被杀的前嫌,还让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最终张绣也是善终的,算是投机成功。
刘备
当时刘备没什么实力。
在官渡之战之前,刘备趁着击破袁术的机会,再次回到徐州称霸,被曹操出兵打垮,几乎是光着身子逃走的,关羽都被俘虏。
不得已,刘备投靠袁绍,但也不被信任,被派到汝南监视黄巾贼刘辟、黄邵,后者名义上归顺袁绍。
刘备大败逃亡不久,自己没什么实力,收罗残兵不过二三千人。
黄巾贼有几千人但不是刘备嫡系,指挥不动。
况且黄巾贼的战斗力差,就是一群民兵,不能和精锐的曹军对抗。
就算刘备有心帮助袁绍攻击曹操,黄巾贼也愿意协助,这点人马也不够曹军打的。
刘表
其实对曹操威胁最大的就是刘表。
刘表当时占据荆州,有数万兵力,又和曹操的地盘接壤。
如果刘表协助袁绍作战,那么曹操麻烦就大了。
但刘表却没有出兵,原因也比较复杂。
一是刘表一直在和有杀父之仇的孙策死掐,官渡之战期间,孙策大举进攻江夏黄祖,随后几年又连续进攻4次终于杀了黄祖。刘表有眼前的强敌,如果进行两线作战可能连自己的地盘也守不住。
二是刘表其实只是荆州的大管家,实际权力掌握在蔡家张家这些地方豪强手中。这些家族不愿意随意出动军力离开地盘冒险,把军队会被刘表借机控制。
三是刘表这人判断力差,分析不出袁绍和曹操谁占优势。正常来说,应该同弱的一方合作对付强敌,这样强敌垮了以后自己就没有危险。相反,如果帮助强敌对付弱者,弱者垮了以后自己也就难保,就像当年南宋帮助蒙古消灭金国一样。但刘表看不出到底曹操还是袁绍会赢,一直犹犹豫豫,按兵不动,错失良机。
孙策
官渡之战爆发的时候,孙策的地盘还不稳定。
当时袁术刚刚死,他的部将投靠各路诸侯。其中庐江太守刘勋投靠刘表,和孙策对抗。
孙策为了夺取这些地盘,花费很大力量才打败刘勋,又好不容易打败了刘表派来的援军。
此时官渡已经杀得热火朝天,但江东仍然没有统一,到199年底豫章太守华歆才投降。
孙策见江东局势稳定了,开始考虑攻击曹操。
但200年初,性格暴躁的孙策过于轻敌,在打猎时被吴郡太守许贡的小儿子刺杀。
孙策的弟弟孙权被迫上台掌权,当时才19岁。
孙策死的时候,将江东刚刚平定,内部问题非常多。
孙权200年上台,立即问题百出:庐江太守李术更是公开反叛,宗室内部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孙暠企图夺权,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遭到杀害,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
等到孙权好不容易消灭内部问题,坐稳了东吴江山,官渡之战已经结束了。
刘璋
刘璋本来就是无能之人,完全是靠着老子刘焉才成为四川诸侯。
他不可能出兵从四川境内远征出去,能够守住地盘就不错了。
况且200年前后,四川实权官僚赵韪反叛,四川豪强家族很多支持他。
刘璋险些被赵韪推翻,好不容易才消灭这股反叛力量,当然不可能去参加官渡之战。
同时,因汉中的张鲁反叛,刘璋在几年前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双方接下大仇,一直在互相攻打。
张鲁这厮是个神棍,搞政教合一的政权,军队战斗力强于蜀军,刘璋应付不了。
内部问题还没有解决,当然无力出兵。
张鲁
张鲁虽然能够把刘璋按在地上蹭,但毕竟占据的汉中是弹丸之地,只是因为这里聚集了几十万流民可以提供军队而已。
张鲁明白自己实力不强,大大不如刘璋,自保尚且困难,当然无力向外出兵。
张鲁是没有实力加入官渡之战的。
马腾、韩遂
马腾韩遂都是西凉地区的反叛势力,纠集羌人力量割据一方。
两人的力量也不算强,曾经被大草包李傕郭汜出兵击溃,死亡一万多人。
本来都是不同的叛军,只是因共同利益才临时合作,他们内讧不断。
马腾韩遂曾经翻脸火拼多次,韩遂甚至杀掉了马腾的妻儿。
后来曹操派钟繇去劝和,两人才停止内讧,面子上和解。
到了官渡之战的时候,马腾韩遂还是在割据一方。
可惜当年陕西、甘肃、青海的割据力量很多,有大量羌族、氐族等少数民族武装,少说有十多股军阀实力,只是马腾韩遂最强而已。
其他军阀联合起来,马腾韩遂根本对付不了的。
后期马腾派兵入关,也只有马超1万多兵力而已,军力也是有限的。
内部问题重重,外部强敌邻里,马腾韩遂暗中敌对,最终他们没有参加官渡之战。
直到官渡之战结束,马腾韩遂仍然是站在曹操一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