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不用火器武装军队,还是坚持弓马骑射的所谓满洲传统?

即使不给绿营换成火器,给八旗军换装也可以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满清的绿营兵的火器装备率还是可以的。

尤其是广东的绿营,火绳枪的装备率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

但是,清军在1840年装备的火绳枪,同明末大明军队的鸟铳没有什么区别,是非常落后的。

满清火绳枪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阴雨和大风天气无法作战;射速非常慢,几分钟一发;装填困难;击发成功率低;射程近,大约100米等等缺点。

相反,当时英军装备的为伯克式燧发枪,射程近200米,射速每分钟2~3发,火枪击发成功率很高,可以在大风情况下使用。

大体来说,英军的燧发枪,比满清火绳枪先进一个时代。

双方如果对战,火绳枪只有被压制的结果,哪怕其中数倍兵力的清军也难以占上风。

更夸张的是,满清军人还没有斗志。

火绳枪不能装备刺刀,而燧发枪可以装备刺刀。

实战中,英军往往果断持刺刀冲锋。

满清火绳枪手没有刺刀,不能抵抗,纷纷逃走,这也许尚且有情可原。

但满清火绳枪手只有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五十是弓箭手或者持刀枪的士兵,完全可以肉搏。

但英军一冲锋,这些家伙往往也逃得无影无踪,谁敢肉搏。

最终就是满清惨败。

是满清没有能力造出先进燧发枪吗?

当然不是。

今天我们去看故宫满清皇帝的武器库,惊讶的发现有大量燧发火枪。

道光皇帝在当皇子的时候,面对冲入紫禁城的天理教徒,他果断用燧发火枪射击,当场击毙2人。

而早在康熙时期,他就有早期的钢轮打火燧发枪,都是工匠自己制造。

除了自研以外,满清也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先进火枪。

比如康熙时代,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沙俄就使用了大量燧发枪,给清军造成很大麻烦。826名俄军拥有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

乾隆时期,蒙古和硕特部就进攻过一支先进燧发枪,注明为“霍硕特贝勒德勒克悟巴什恭进鸟枪一杆”。这杆火枪发火装置与当时西方燧发枪一样,推测是从沙俄商人手中搞来的。

以中国当时的水平,仿制这些火枪还是完全可能的,但事实上是没有。

你说满清是完全不重视火枪?

如果不重视就不会在绿营大量装备了。

说白了,满清没有危机意识,认为火绳枪已经够用,没有必要大量装备燧发枪。

同时,欧洲的火枪技术很多是大量在民间实用,最终推动社会。

但满清民间禁枪,怕民众用火枪造反。

《大清律令》:“各省深山邃谷及附近山居驱逐猛兽,并甘肃、兰州等府属与番回错处毗连各居民,及滨海地方应需鸟枪守御者,务需报明该地方官,详查明确,实在必需,准其仍照营兵鸟枪尺寸制造,上刻姓名、编号,立册按季查点。”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清朝对于枪支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只有山民和边境居民,才允许配枪。枪械不仅要登记,而且还会按季度进行审查,以防枪支滥用。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满清很明白欧洲的先例。

当时满清垄断了弓箭和火器,这就形成了对民众起义军的绝对优势。

因为弓箭手无法速成,最起码需要几年时间的训练,所以民间不可能出现大量弓箭手。

但火枪则可以速成,一个农民用火枪打1个月的鸟,枪法自然就练出来了。

一旦满清民间火器泛滥,满清军队就不享有远程武器的优势。

而远程武器的优势,正是满清镇压人民的撒手锏。

所以最终就是,满清官方不重视火枪,民间不给用火枪,那么火枪发展自然不堪入目了。

需要说明的是,汉人比满人聪明得多。太平军自起兵开始,不惜代价大量装备新式火枪和火炮,使用大量白银向洋人购买武器。

就是因为武器比较先进,太平军这群兵力弱小的乌合之众,才能盘踞中国12年之久,一度杀得清军落花流水。

乾隆为什么不用火器武装军队,还是坚持弓马骑射的所谓满洲传统?

乾隆不用火器武装军队?一味坚持弓马骑射?

我想可能是我们中小学历史书和电视纪录片里简单的一句:“晚清军队以简陋的大刀长矛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导致的误解吧。

(《火烧圆明园》里的经典镜头,“来呀,给他件儿褡裢,别说咱们爷们儿欺负他”。)

不过一懒之下,再看本题就发现了不少很棒的回答。那我就在大家的回答之外,补充一点点资料吧。希望给关心这个问题的朋友一些补充说明。

第一,满清入关以后,火器在军队中是普遍配备的常设兵器,也有专用火器的兵种。

清朝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八旗兵就是清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呃,起码是前期吧。所以它的配备在军队中是比较好的,清前期中期也并未糜烂不堪。不是像刘罗锅向乾隆爷所说的那么不堪——“臣走在大街之上,见八旗兵丁,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要真那样,乾隆爷也就真该发配江南了。

早在康熙十三年,就“定八旗步兵二万一千馀名,鸟枪步兵凡千七百三十七名。”不含炮兵的情况下,火枪兵占八旗兵总人数的8.27%。当然炮兵似乎是要求比较高的兵种,应该是类似现在的火箭军的。所以其实绿营以及防军中的炮兵比例更高一些。

康熙三十年的时候,始设火器营。后来又设为内火器营和外火器营。

内火器营的编制是3920人,其中鸟枪护军2512人,炮甲兵528人,养育兵880人;外火器营的编制是3700人,其中鸟枪护军2530人,枪甲兵352人,养育兵818人。而掌管火器营的掌印总统大臣是从上至王、公下至副都统职务的官员充任。由此也可以看出,火器营虽然仅7000多人的编制,但是受重视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外火器营就在今西北四环内,空军指挥学院南,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北。不过火器营、蓝靛厂,旁边的河不是清水河~~哎~是京密引水渠,所以也就别在河边儿去找宋老三去了啊)

此外,自康熙朝开始,分驻全国各地的满、蒙、汉八旗和绿营,陆续调整兵力配置,基本都配置了使用火器的军队,只是比例不一。

此前答题的朋友有提到平定新疆时火器配备的高比例情况。

那么在常备军之中,西藏驻军应该算是火器配备比例最高的了。

简单说一下背景,以往,清朝中央政府并未在西藏常备驻军,只是在有事时,才会派驻军队,但由于西藏的地理气候条件,给养运送困难,由藏地解决内地派来驻军给养,又给西藏地方政府带来很大的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括年羹尧在内的诸多大臣,也都曾请示在无战事情况下,撤出西藏驻军。不过在乾隆五十七年,福康安率大军平定廓尔喀之后,为了保持西藏地方的安定、维护中央政府的管辖,中央政府制定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这其中就规定了西藏的兵制。

(藏军甲胄与全副武装)

(同时在这里埋一个伏笔,其实,在平定廓尔喀的事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是:对于勾结廓尔喀侵略军的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活佛沙玛尔巴惩罚,中央政府从此禁止红帽系活佛转世。这意味着啥,恐怕我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了吧。)

《清史稿》中记载:

前后藏各设番兵千。定日、江孜各设五百。前藏领兵者曰戴琫,其下如琫,又下甲琫、定琫。……至是新设额兵三千,每千人五成鸟枪,三成弓矢,二成刀矛。

也就是在3000名西藏驻军中,50%为鸟枪,30%是弓箭,只有20%是大刀长矛。(稍微再说一下的话,就是戴琫、如琫、甲琫、定琫在清末以及民国和解放初期的又译为代本、如本、甲本和定本。)

乾隆鸟枪的图片已经有朋友放出来了,那我就不放了。

所以,说乾隆不用火器,或者说清朝政府不用火器,是不正确的说法。而且不光是清军,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西域的叛军军队、廓尔喀军队、包括大小金川和很早就接触到荷兰火器的台湾义军也都是普遍使用火器的。并非双方都是冷兵器互砍。当然字数已经不少了,就不展开再说了。

第二,即使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也不能就说西方枪支占有绝对优势。

虽然,在1841年,德国就开始列装后膛枪,但是西方国家基本上都是在1864年以后也就是南北战争快完了之后才开始普遍换装后膛枪的。这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都结束了。所以,所谓的坚船利炮是没错儿,但枪的话,其实英法军队优势并没有大到神乎其神的状态。而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不仅仅是武器装备,同时小到军事方面的战术、战略、后勤,大到国家经济财政水平、整体科技水平以及政治军事人员的决心都有关系的。

上图为英军当时装备的Brown Bess与藏军装备的鸟枪比,确实好,不用火绳击发而是使用燧石。但是由于同为前膛枪,基本上都是每分钟射击1-2次。且故障率也不低。两相对比,我认为并未到不能一战的地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如果清军能集中使用全军火器,也许尚能一战,但是分散使用的话,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类似二战期间,德军与法军对坦克的不同使用方式一样。

第三,科技的进步总会出现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从而区分先进与落后

为什么一直会有探讨说中国的科技或者说中国的社会从明朝开始落后。是因为虽然这时候我们也有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我们也世界第一的无敌舰队,我们还有《天工开物》,但我们并未因此产生近代科学、近代工业。

虽然在乾隆时期,到达了顶峰,但一个国家的国运就是如此:“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进入到19世纪,就加速滑向了历史的最深渊。

所以现在反过来看,坚持的不是弓马骑射的满族传统,而是僵化落后的思想。这也体现在了甲午战争中,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铁甲舰队,和与日本几乎装备相同的清朝新军,在近代化军事思想和体制改革后的日本军队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当然了这是后话。本题的回答就到这里吧。希望能够帮助丰富一下前面各位的内容。谢谢!

乾隆为什么不用火器武装军队,还是坚持弓马骑射的所谓满洲传统?

这个纯属诬陷了。乾隆时期的清军,其火器的装备率已经至少在70%以上了,这在古斯塔夫时代战术的军队中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了。

很多人可能会以乾隆皇帝的“我朝满洲先正遗风,自当永远遵循,守而勿替,是以朕常躬率八旗臣仆,行围较猎,时时以学习国语、熟练骑射、操演技勇,谆切训诲”为根据,认为乾隆皇帝不重视火器的发展,从而阻断了中国火器的进步。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这些断章取义的人根本就不了解当时大清的国情。

自康熙皇帝开始,清军不管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军,都装备有大量的火器,而且还特别改进了火枪和火炮的规格。在清军所演习的九进十连环阵里面,火炮和火枪已经成了进攻的绝对主力,而刀牌手和长枪兵等冷兵器部队只是作为火器部队的掩护方存在。

雍正军事改革之后,清军装备了回炮和赞巴拉克火绳枪等轻炮和重火枪,更是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火器发展水平。在乾隆皇帝平定准格尔和平叛大小金川的时候,火炮部队和火枪部队都是清军的主力。

不过也恰恰是清军对火枪的这种过于依赖,使得八旗军和绿营军的近战能力直线下滑。在乾隆前期,弘历曾经对大内侍卫的射艺进行了考核,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当时乾隆皇帝勃然大怒,原话是这样说的:“今引见人员人员弓力软弱,发箭多不能及靶,皆平日不事操练所致。至侍卫等身系当差非旗员可比,更宜留心骑射。着领侍卫大臣、八旗都统,护军统领等,嗣后勤加训练,务期精善,倘仍前懈弛、未臻纯熟,除将该员治罪,该管大臣等并议处不贷。”由此可见,之所以让八旗子弟练习骑射,不是说皇帝不知进步,而是八旗军的白刃战和骑射能力退化的太厉害了。

不只是京城的驻军,就是远在边疆的军队,其战斗能力也是迅速下滑。乾隆四十多年,西宁总兵官许仕盛奏称:“查阅标协营路兵丁虽无老弱,马匹亦鲜疲瘦,惟骑步士卒技艺多生疏,弓力大半柔软,开拉撒放俱未合式。射则人马未娴,准头则十无一中”钦差尚书公讷亲奏:“遵旨查外省营伍,发现弓马鸟枪生疏不在少数,至各省兵丁弓力,能挽五六力以上者,不过十之二三,其余多系二三四力,未免过于软弱,无资实用,亦应习挽五力以上方为适中”。

这个概念放在今天的弓箭磅数来看,大清的戍边绿营军也就刚刚能拉开一把二十多不到三十磅的弓。

正是清军整体如此差劲的表现,惹得皇帝已经快气死几百次了,所以实在没办法,乾隆皇帝只能规定军事考核项目和标准,不达标的要严惩。

然而实施了没几年,清军又开始懈怠了,于是乾隆皇帝将弓箭规定为八旗子弟平时的娱乐活动,要勤加练习。虽然效果不明显,但是多少还是有些帮助的。

所以在不到一百年后的鸦片战争中,清军反倒是在火枪对射时英勇奋战,但是一旦英军冲上来要拼刺刀,清军反倒下的落荒而逃,这就是不习武艺的悲剧。

乾隆为什么不用火器武装军队,还是坚持弓马骑射的所谓满洲传统?

首先小油瓶想说题主的提问本身就是错的!

因为乾隆不仅自己喜欢火枪,有自己御用的火枪,而且乾隆还特别重视火器的作用,在乾隆时期清军就已经大规模使用火炮火枪作战!

图1 乾隆皇帝御用鸟枪

图2 乾隆年间平定准格尔部叛乱时期清军的火器作战图

小油瓶首先要说明的就是,清代的火器并非如网上大量所谣传的从明末“世界领先水平”倒退,虽然明末火器装备数量大且种类繁多,但是火枪工艺的确是比不上西方的,清代的火器水平虽然没有大的进步,但也算继承了明末的水平,只是没有进步而已,并非退化为弓马骑射,而且清朝有一点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清朝全部淘汰了明朝原始落后的火统系列,全部以火绳枪成为军中的制式装备。

图3 清军使用的火绳枪

清军入关以后,征讨南明受挫后,清朝开始重视火器

清军入关前,清军的装备主要以弓箭、长枪、藤牌为主,鸟枪数量比较少,大规模装备军队也受到数量的限制,因此清军少量的鸟枪兵就附属在弓箭步兵里面。

图4 入关前清军弓箭兵和鸟枪兵

入关后,清军还要南下与南明军队作战,此时的南明仍可以从澳门买到大量西方的火器,清军攻打桂林的时候,南明军队甚至直接招募了数百名葡萄牙人雇佣兵参战,这些欧洲人展现了清军从来没有见过的战法,葡萄牙人采用线式队列,前排放完枪,后排放,在明军和葡萄牙雇佣军的死命抵抗下,清军苦战了多年才击败了剩余南明军队,但是这也促使清军越来越重视火枪的作用。

清军先是设立了火器营,顺治五年第一次组建了鸟枪兵部队,每个士兵都能领到一杆鸟枪,随后鸟枪兵的规模和数量也是逐渐扩大。

康熙年间战事繁多,火器发挥巨大作用,清军越来越重视火器

到了康熙年间,由于战事较多,特别是清军和沙俄的雅克萨之战,沙俄的部队虽然人数较少,但依靠火枪和手榴弹上的优势,给数量占2到3倍优势的清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清军只能依靠火炮的轰击和围困来对付沙俄,但是清军的伤亡仍然很大。

图5 使用燧发枪和手榴弹的沙俄部队

这一战愈发坚定康熙发展火枪的决心,自此各地火枪装备比例不断提高,数十万绿营兵也批量装备鸟枪,扩建鸟枪兵。到了雍正时期,中国多数省份都已经成立了鸟枪兵部队,已经累计装备了5000余支的鸟枪,此时火枪在清军中的地位已经与火炮并列,甚至超过了弓箭的地位。

图6 清军曾经使用过的抬枪,图为外国人缴获后拿来玩耍

在火炮方面,清军在西方传教士的帮助下研制出了大批颇具威力的火炮,为平定三藩驱逐沙俄征服葛尔丹立下了赫赫战功。

图7 康熙年间的红夷大炮

清军还重视火器的训练,火枪军的战术阵型

由于火器在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军队的日常操练中,康熙也非常重视火器的训练。

清军训练火枪的方法有马上射击法、前进射击法、连环旋转射击法(太花哨了点吧)、跪式射击法、仰卧射击法等等,

图8 清朝军演队列

康熙三十年还规定每年春天举行军事古代版的军演,八旗军队每旗出大炮10门,火枪兵1500人 ,组成阵列,八旗部队按左右分为两队,在检阅台的两边,每旗军队都是火枪护兵在前,然后是炮兵,再是鸟枪兵,最后是骑兵,开始演练时,以海螺号为令,每次演习要进行实弹射击9-10次。

图9 清军的伏虎开山阵

乾隆年间火枪在战争中的应用

乾隆年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如平定大小金川、平定准噶尔部,反击廓尔喀入侵等,在这些战争中清军的对手不仅也装备了火枪,而且装备的火枪比清军的还要先进,他们从俄国和英国买到了燧发枪。大小金川依靠火器之利和地形优势,清军在付出重大代价后平定了叛乱。

图10 乾隆年间平定准格尔部叛乱时期清军的火器作战图

图11 清军大战准噶尔

乾隆要求弓马骑射并没有阻止发展火器

在乾隆时期,清军经历了十次大型战争,但是战斗中清军的战斗力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虽然50-60%的士兵都是火器手,但是一遇战斗就是一顿枪炮齐射,只击退敌人,不敢进攻更不敢白刃战因此乾隆才提倡弓马骑射,加强白刃战训练,多进行冷兵器训练,一是提高精气神,二是使士兵勇敢增强身体素质。

图12 手持利刃冲锋的清军骑兵

乾隆并没有阻止发展火器,反而在乾隆时期,清军火器装备比例一直在不断地增长,题主不要误会!

乾隆为什么不用火器武装军队,还是坚持弓马骑射的所谓满洲传统?

呵呵,人家什么时候不发展火器了?乾隆是叫八旗不要忘了骑射,骑射是用来近战锻炼体质的,现在当兵不用做操拉练吗?武器再先进不用人操作吗?你练枪都端不起来还打个屁仗?

乾隆为什么不用火器武装军队,还是坚持弓马骑射的所谓满洲传统?

题目就是错的,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不要因为乾隆说了句“国语骑射”就觉得八旗兵排斥火器。可笑程度不亚于有人拿“刺刀见红”的这句话推断PLA用的是冷兵器。其实不论“国语骑射”还是“弓马娴熟”,都是在抓思想教育,让八旗子弟不要忘本,保持尚武精神罢了。

乾隆本人使用过的火枪

实际上清朝从一开始就很重视火器。乾隆朝火枪,火炮的普及度比雍正年间还要进一步增加。甚至因为远程火力用的太顺手,带铁片的盔甲基本都开始淘汰了,只带铜泡钉没甲片的军大衣就是从乾隆一朝开始大量出现的(所以拍清朝历史剧道具偷工减料特容易)。后来随着王朝的衰落,嘉庆道光年间火器开始偷工减料,疏于维护,甚至用明朝大炮充数,但这是总体上军备废弛,八旗绿营堕落腐化的结果,而不是不重视火器的体现。《列阵》图里的鸟枪兵和炮兵

比如雍正五年(1727年)议定:“官兵所用军需内鸟枪一项, 能冲锐折坚, 最为便利。内陆省份, 地势平坦, 利用弓矢;沿边沿海各省份, 山深林密, 利用鸟枪。将内陆省份, 每兵千名, 设鸟枪三百杆; 沿边沿海省份, 每兵千名,设鸟枪四百杆。”而实际上,各省驻防八旗,绿营兵的鸟枪兵比例比议定的还要高,占总体的40%-60%不等。到了乾隆年间,这个比例还在升高。

清军里属新疆抗击准噶尔前线的士兵火器比例最高,以西北边境防御准噶尔部的傅尔丹、祁里德一路军队为例,共有士兵6098名,其中鸟枪4179杆,子母、威远等炮76门,同样以每炮5名兵来计算,该路军队使用火器的士兵占比达75%;乾隆十九年(1754)对准噶尔最后战役的筹备过程中,陕甘总督永常的奏报是,拟于每百名出征士兵中用鸟枪兵75名,炮手5名,火器兵占比高达80%。这主要是因为准噶尔的军队,火器使用比例同样高,而且火器先进程度比清朝还要好的缘故。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清军与回部叛军对射场面

再比如,进第二次大小金川之役期间,各炮局总共制造重量自100斤-5000斤以上不等,冠以天成将军、平逆神威大将军、神勇大将军、奇防将军、威远、劈山等名目的铜、铁炮657门,铸造生、熟铁炮弹536546斤。可见清军对火器的重视程度。

乾隆时期不仅步兵装备火器,骑兵也同样使用。比如汉军骁骑营的轻骑兵就装备鸟枪,属于中国版本的龙骑兵。平定乌什战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