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正史来说,三国哪些人战绩可以拿出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拿得出手的人真的不少。

即便是公孙瓒这种人,也曾经对少数民族战争中有着辉煌胜利。

暴力狂加自大狂:三国大草包系列之公孙瓒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公孙瓒是三国早期的北方诸侯,据史料记载他相貌俊美、声音洪亮、机智善概且勇武过人。他从“郡中小吏”的卑微官职逐渐爬升为“中郎将”的职位,并逐渐掌握了幽州地方实权,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公孙瓒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擅长聚兵练兵,旗下组建的“白马义从”更是三国早期有记载的最精锐骑兵部队。靠骑术起家的北方游牧民族乌丸都被公孙瓒打得节节颓败,强如袁绍这样的诸侯一开始在和公孙瓒的“冀州之争”中也处于下风。然而,公孙瓒的灭亡也来得非常迅速,在龙凑之战被袁绍反败为胜过后,他便锐气顿减采取自保策略,逐渐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最终在袁绍军的进攻下自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常言道:性格决定成败,今天我们就试着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去分析一下公孙瓒这个人物的性格,看是否能找出他迅速崛起和迅速败亡的原因。

首先,通读《三国演义》和其他一些史料,似乎每个诸侯身边都会有几个文官或谋士,动不动就献策或出主意。而有关公孙瓒的记载,你会发现这块内容完全为零,他麾下能打仗的将军也没有几个能上得了史书的……就此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公孙瓒应该并不习惯像同时期的其他霸主一样,在身边养一个“幕僚团体”来为自己出谋划策。他崇尚的更多是任何事情都自己拿主意,而很少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这个标签,可以就此打在公孙瓒身上。

其二,再看看公孙瓒统治幽州地界时施行的政策,他似乎很痛恨少数民族,一味使用武力将其压服。当幽州牧刘虞对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丘力居等乌丸首领都派人表示归顺的时候,他竟然派人杀了丘力居派出的使者。再到后来,在幽州治绩极佳,而且在百姓心中享有极高声望的刘虞也被公孙瓒打败杀害,自己独揽幽州大权……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公孙瓒是个尚武之人,喜欢用武力来解决一切问题,也过于迷信暴力的手段。

其三,公孙瓒一方面仇视当时的上流豪族,将他们的子弟都安排到穷苦之地,名为封官实为流放。一方面又与卜数师,商人之辈称兄道弟、拉结亲家,并利用他们的富有家资来充实军费开支。虽说拉拢商贾并非全无道理,但公孙瓒只重一边,打破平衡,对上流豪族打击太大,很容易就将自己和全幽州的上流社会都对立了起来……看来,我们在公孙瓒身上打一个名为“极端偏激”的标签也并不为过,他行事太过于按照自己的法则,过度刚猛而缺乏圆滑,也不懂得维持政治均衡的重要性,更不懂得去“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来为自己服务。

其四,幽州地界绝非无才可用,而公孙瓒手下有记载的人物,除了一个白马义从副统领严纲之外,其余都是他的亲戚如公孙越、公孙范、公孙续等。哪怕是赵云、刘备这等曾经在他麾下效力过,后来被证明为英才的人物,也入不了他的法眼,更得不到重用……看来,“任人唯亲”这个标签打在公孙瓒身上并没有太大问题。

综合以上四点,我们基本可以较为完整地勾勒出公孙瓒这个人物的性格轮廓来,他是一个过于自信而且做事过于阳刚,阴柔圆滑不足的人。他固然有勇猛刚烈,能征善战等优点,但是他也过于依赖于自己这些优点,一味用“刚性”去处理一切事务,却不明白“刚柔并重”的道理。就现代心理学的概念来说,这类刚性过猛的人往往个人能力非常出色,而且崛起的速度较之别人快许多。但是,他们的内心韧性也往往不足,只能打“顺风局”不能遇“逆风战”,运势好的时候还行,运势一旦低落他们就会收不住场子,甚至于急剧下落,彻底崩溃。

我们再来看看公孙瓒和他最大的敌人——袁绍之间的战争,从过程上看大多数时候还是公孙瓒占了上风。哪怕是在界桥大战失败,麾下精兵“白马义从”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公孙瓒依然是攻多守少,一度迫使袁绍不断退却。然而,明显要聪明一些的袁绍完全看透了公孙瓒过于刚猛的性格,采取了“诱敌升入,耗其锐气”的正确战术来应对。袁绍军每次都是主动撤退,主力未受大损,而公孙军随着战略纵深越来越扩大,看似节节胜利却暗藏危机,后勤和兵力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强弩之末的公孙瓒攻不动了,自己的大后方幽州又起火,被刘和(刘虞的儿子,公孙瓒是其杀父仇人)和鲜于辅(乌丸头目,之前被公孙瓒狂虐的)联军攻破……这一切,其实都是公孙瓒自己之前所买下的隐患,现在到了集中爆发的时候。

再看公孙瓒兵败以后的所作所为,我们更能明白一个“至刚”的人一旦“折”了以后会是怎样的崩溃表现。他一下子从“绝对攻势”的极端,跳到了“绝对守势”的另一个极端,将易京作为自己的龟缩地,藏起来闭门不出了。据说他将易京城墙造得有六七丈高,城墙之外有土堑,土堑之外还有土堑,再储备上极多的粮食……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不安全,甚至开始怀疑身边每一个男性之人,深居简出并不让男人近其身。他又在城中造了一座高达十丈,不设楼梯的高楼,只和妻妾姐妹们住在里面,公文和一切物资都用绳子吊上去,至于传令,则用专门经过训练的大嗓门女人(通信靠吼)……不用说,一位霸主混到这地步估计也离众叛亲离不远了,历史规律也早就证明,消极死守终究是不可能守得住的。最终,易京城还没等到粮食耗尽便被攻破,自焚未遂的公孙瓒也成为了袁绍军大将鞠义的刀下鬼。

公孙瓒这个人物的性格,差不多就是这样。中国道家哲学早都阐述过“刚柔并济”的道理,为人是如此,治国也是如此,历史上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君主都是深谙此道。而公孙瓒恰恰不明白这一点,一味迷信自己个人的能力和法则,只重刚强而轻视柔和,不懂得进退有度的道理,最终免不了迅速灭亡的结局……

PS: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公孙瓒写成刘备的同窗之友,其实二人的年龄和地位相差都不小,作为同一届学生拜读在卢植门下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只是两人都号称自己听过卢植讲学而已(具体是不是都还要打个问号)。刘备投靠公孙瓒是纯粹的投靠,公孙瓒委派他守平原县也只是纯粹的委派,而且二人都未参加讨董卓的战役。罗贯中不仅在书中将公孙瓒列为十八路诸侯之一,还特地安排他在虎牢关亲自上阵与吕布一战,虽然未能取胜但也能成功退走。试想能从在三国第一猛将吕布手底下走上数十招,还能保命身退,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单挑战绩了。这也算是老罗对公孙瓒个人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他“刚猛善战”事实的一种尊重吧……

按正史来说,三国哪些人战绩可以拿出手?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三国时期名将如云,谋士如雨,各种经典战役层出不穷。像曹操大战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战曹操的赤壁之战,陆逊对抗刘备的夷陵之战等都被人传颂了两千年。

但是今天我要说一个张辽的故事,张辽最拿得出手的战绩恐怕几千年来都很少有人能比肩吧。

一、威震逍遥津

当孙权于黄龙元年(公元229年)最终称帝的时候,号称“东吴克星”的张辽也已经去世七年了。

不知道孙权在称帝的那一刻有没有想起十四年前差一点被张辽活捉的恐惧?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亲帅大军讨伐汉中张鲁,江南一线空虚,江南重镇合肥仅有七千余人镇守。孙权借此良机亲帅十万大军准备一举拿下合肥。

此时合肥守将是张辽、李典、乐进,李典拿出曹操的锦囊妙计,只见里面写到:若孙权来,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

张辽于是说到:主公远在千里之外,不可能知道具体情况,现在孙权率领大军前来,我们应该先主动出击,不然守肯定守不住,这恐怕是主公的意思。

李典和乐进都同意了,于是张辽半夜募集八百勇士,杀了头牛吃了一顿饱饭,第二天天一亮张辽领着这八百人主动出击,直接打的孙权措手不及,差点冲到孙权跟前。

孙权大惊,赶紧跑到一处高处才躲过一劫,然后指挥大军来包围张辽。张辽勇猛无比,竟然带着数十人从重重包围中杀了出来。

这个时候,还在被围的士兵急了,纷纷大喊:将军你是要抛弃我们了吗?

张辽又带着这些人重新杀了回去,把被围的士兵救了出来。这一战从早上杀到了中午,孙权十万大军竟然打不赢张辽八百人,士气一下子低落不已。

而张辽在后面又看准了孙权大军之间衔接的空档,一举突入孙权中军,孙权要不是凌统甘宁等人拼死护卫,乱军之中张辽没有认出孙权,张辽差点就活捉了孙权。

献帝春秋中记载:张辽和乐进合兵后捉住降兵问:刚才有个紫髯将军,身长腿短,还挺能跑的,这是谁?

降兵回答到:就是孙权啊。

张辽一听,赶紧和乐进急追,可惜孙权跑远了,已经追不上了。

听到这事后,魏军从上到下的反应是:举军叹恨。

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辽及乐进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举军叹恨。--献帝春秋

张辽此役以八百人大破孙权十万人,斩杀了东吴虎将陈武,凌统断后拼死护卫孙权后,只身化妆逃命。东吴所谓的十二虎臣中,多人传记中都提到这一战。

曹操知道后对张辽是:大壮之!还专门跑到张辽大战孙权的战场上观看,叹息良久。

曹丕称帝后也说:自古以来,没听到过以八百人战胜十万人的。

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曹丕

甚至当张辽生病的时候,孙权也告诫下面的人:张辽虽然生病了,但是也不好抵挡,要特别小心。

可以说合肥一战,把整个东吴打出了阴影,据说东吴听到张辽的名字都可以吓得小孩子不敢哭的程度。

甚至如今日语词汇里还有一个“辽来来”(张辽来了)的词汇专门用来吓唬小孩子,据说源头就是这一战。可见张辽威名。

另外,张辽在北方也有著名战绩:

袁绍在河北的时候,为了笼络游牧民族部落的首领,不但给这些首领全部封为单于,而且拿汉人的女子当做袁绍女儿嫁过去,所以这些所谓的单于首领都支持袁绍。

等到袁绍战败后,这些部落摇身一变都成为侵害边境,烧杀抢掠的罪魁祸首,一度还成为袁绍后代袁尚袁熙的存身之地。于是曹操打算亲征北方乌桓,祛除边患。

建安十二年,曹操带着大军北伐。在七月到达无终的时候,赶上大暴雨,淹没了原先的道路。还好有当地名士田畴带着曹操走了一条无人知道的小路:卢龙塞。然后又又经历了挖山填谷,大军就这样辛苦的走了五百余里。在距离袁尚袁熙存身之处还有两百里的时候,被人发现了。

于是袁尚袁熙和匈奴单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人一合计,认为曹操远道而来,士卒乏力,而且地理上也不熟悉,根本不是草原骑兵的对手。于是这些部落首领联合起来,率领数万骑兵想一举歼灭曹操。

结果曹操看见这帮骑兵队伍不整,使张辽为先锋,一举击溃这些乌合之众。阵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多位首领,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剩下的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的各位首领,连部落大本营的人都不敢要了,直接和袁尚、袁熙奔辽东投靠公孙氏去了。

三国名将群星闪耀,各种经典战例层出不穷,但是纵观整个历史,除了希腊神话传说中所谓的300人抵挡250万波斯大军的温泉关战役。

恐怕极少有以像张辽这样以八百人战胜十万大军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了吧。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按正史来说,三国哪些人战绩可以拿出手?

个人认为,陆逊火烧连营可以,一战打消了刘备,光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

按正史来说,三国哪些人战绩可以拿出手?

三国正史中,战绩能拿得出手的人有很多,比如说:

“破虏将军”孙坚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是东汉末年著名将领,江东吴国奠基人;另外!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他是春秋时期,军事大家,兵家代表人物,东方兵学鼻祖“孙武”的后人;孙坚十七岁时,与父亲坐船到钱塘,碰上海盗胡玉等人抢夺财物;孙坚二话不说,单枪匹马上前阻止,并假装指挥官军包围之势,吓得群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不愧为“孙武”后人,有大家之风范;从此!孙坚名声大振,被州府任命为假尉;公元172年,许昌在句章县谋反,自称为“明阳皇帝”;孙坚以郡司马的身份招募千余精兵,配合州郡共同消灭敌人,升任为盐渎丞,之后陆续改任盱眙县丞、下邳县丞;公元184年,张角宣扬太平道教化民众,发动了“黄巾起义”,一时间声势浩大;孙坚招募兵甲,跟随中郎将“朱俊”,多次击破黄巾军,立下赫赫战功;朝廷为表彰孙坚功绩,升任他为“别部司马”;公元186年,张温提领大军,镇压边章、韩遂叛军,期间孙坚列举了董卓三条罪状,劝说张温杀掉董卓,但遭到张温拒绝,为后来董卓专权留下祸根;平定边章、韩遂后,孙坚被升任为议郎;不久区星作乱,领万余贼兵围攻长沙,朝廷任孙坚为“长沙太守”,领兵抵抗区星大军;不到一个月时间,孙坚便大破敌军;随后周朝、郭石也发动起义,与区星互相呼应,均被孙坚平定,朝廷封其为“乌程侯”;汉灵帝崩,董卓专政,孙坚领兵讨伐董卓,路过荆州地区,杀掉荆州刺史王睿;队伍行至南阳,已有数万之众,不费吹飞之力抢下南阳县;在郡东被董卓击败后,孙坚并没有放弃,于阳人收集士兵,再度与董卓交战,大破董卓大军,并斩其督华雄;董卓怕孙坚勇猛,想与孙坚连姻,被其拒绝;之后孙坚再举大军,进兵大谷关,兵峰直抵洛阳,董卓见势不妙,迁都函谷关;

“小霸王”孙策

孙坚死后,孙策只好投靠袁术;起初!袁术答应让他领九江太守,可后来并没有履行诺言,改任丹阳人陈纪为九江太守;后来袁术准备攻打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征集军粮,被陆康拒绝;袁术一气之下,派孙策领兵攻打陆康,并许诺,等击败陆康之后,任他为庐江太守;孙策领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鼓作气便拿下了陆康;没想到后来,袁术又反悔了,任刘勋为庐江太守,孙策彻底失望了;刘繇以江东之地,抵抗袁术攻击,袁术派惠衢、孙贲、吴景等人进攻刘繇;一直打了几年,袁术军未进一步,此时!孙策请求出战,袁术升任为折冲校尉,但只给了他一千兵马;孙策一路招兵买马,到达历阳时,就已经有五六千兵马了,之后渡江转战,势如破竹,无人敢与其交锋;孙策一举击败刘繇,大破严白虎,收复江东之地;恰逢袁术称帝,孙策彻底与袁术决裂,囤兵于江东,谋取天下;之后一举拿下刘勋的庐江,并想趁曹操、袁绍交战之际,偷袭许昌,迎接天子;但是临出发前,被贼人偷袭,含恨九泉!!!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周瑜、司马懿、诸葛亮、张辽、张郃、赵云、关羽、魏延、姜维、邓艾、曹真、曹仁、夏侯渊、吕蒙、陆逊、甘宁、程普、黄盖、徐晃、于禁、钟会、乐进、臧霸、文鸳、文聘、羊祜、陆抗等等等等……太多了,如果要一一列举的话,至少几百个,甚至还有很多知名度低的将领,其战绩都是非常惊人的,比如霍峻、吕常、罗宪、王濬、杜预等等……

按正史来说,三国哪些人战绩可以拿出手?

就按正史来说,说打仗的话三大战役个个都很能拿出手。官渡之战曹操以两万兵力,出奇制胜,大破袁军十万,袁绍郁郁而终。曹操基本统一北境。赤壁之战周瑜绝地反击,火烧赤壁,水陆并进,一举打的曹操烧船自退,再也不敢大规模南征,天下自此形成三分之势。夷陵之战陆逊以逸待劳消耗完蜀军的士气后火烧连营,大破刘备,重创蜀汉。刘备心力交瘁,次年而亡。从此吴蜀走向和平共同抗魏之路。

按正史来说,三国哪些人战绩可以拿出手?

三国的人物有很多,三国演义刻画的人物更是深入人心。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打败四世三公的袁绍,又剿灭妄自称帝的袁术,就是那个被称作冢中枯骨的袁术,后来又打败凉州的马超,逼得马超投降刘备。北征乌桓,平定了中原的战乱,当时曹操的实力最强,吴蜀两国根本不是对手。领军打仗可以是大将先锋,也可以是羽扇纶巾的谦谦君子,比如陆逊,诸葛亮,司马懿等等。关羽是武艺高强,战功赫赫的统兵大将。早期跟随刘备四处征战,胯下赤兔宝马,手持青龙偃月刀,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斩文丑,千里走单骑,护送刘备的家眷时过五关斩六将。赤壁之战吴蜀联军火烧联营,魏军大败,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才放了曹阿瞒一条生路。守荆州之时,水淹七军,囚于禁,杀庞德天下震动,曹魏吓得要迁都避其锋芒!可惜被孙吴偷袭,大意失了荆州,败走麦城,父子丧命。让人叹息不已,关羽侠肝义胆,豪气冲天,是三国之中第一英雄好汉。再说说诸葛亮,智计百出,神机妙算,火烧博望坡,联吴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操70万大军,曹操有生之年不敢南下!夺荆州,占益州,刘备至此天下三分有其一。后来为了给关羽报仇,不听劝攻打孙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亏输,临死前把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感激涕零,殚精竭虑,一心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六次北伐,皆因粮草不足,而失败。为了掩护部队撤退,摆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对蜀汉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他人不足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