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为何就敢轻信其言去偷袭乌巢?
曹操太了解对手袁绍了,袁绍性忌寡断,难于从善如流,格局太小,认不清对手是谁,手下谋士虽多,都不能用,况且,谋士之间勾心斗角,难于制定统一的计划。虽然将广兵多,一击即溃。
许攸的到来,使他了解了袁绍的情况,他和许攸是发小,了解许攸的为人,许攸不会骗自己。
况且,自己这边军粮只够吃一天的了,若不速战速决,必然受制于袁绍,才亲自带人,奇袭乌巢,烧了袁绍的军粮,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使袁绍一蹶不振。
许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为何就敢轻信其言去偷袭乌巢?
许攸是南阳郡的豪强之家,与袁绍都是南阳老乡,跟曹操还是发小。小时候曾经跟他们在一起念过书,游过学,也算是老交情了。
许攸作为三国时期重要谋士,其才智也是相当出类拔萃的。他有过一次创业经历,在30岁那年,曾经谋划过废立之事。一旦功成,许攸前程远大。不过最后事泄不成,他本人也逃亡在外。当时他还想拉曹操入伙,得亏曹操没去。所以,许攸逃亡四年,曹操就回了老家,在庄园里飞鹰走狗,逍遥快活了四年。
过了几年,汉灵帝去世了。朝政局势一日数变,最后董太师进京,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关东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袁绍因为其家世门第,被公推为盟主,一时风光无限。曹操此时也从老家起兵,散尽了家财,集结起了一支兵马前来虎牢关。
许攸虽然与曹操是同学,在虎牢关前线相见后,许攸却投奔了袁绍。
可能许攸觉得袁家四世三公,如今又兵多将广,还是诸侯盟主,怎么看都比投曹操那太监之后要前途远大得多。当时的袁绍,确实有太强大的领袖光环,曹操只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势力。后来,曹操在攻徐州不成,后方又被吕布偷袭,落魄之下甚至也想到去投奔袁绍。幸而被荀彧劝止,不然中国历史上可能就不会有“魏武挥鞭”的豪迈故事了。
许攸到了袁绍那里后,袁绍对他这个发小很是看重,让他做了谋士。可是由于许攸自恃有才干,且与袁绍有交情,不以礼节为意。袁绍势力在十年间飞速膨胀,虎踞四州之地,拥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帅,为天下第一诸侯,人才济济,许攸此时只是作为袁绍众多谋士的其中之一。袁绍素来外宽内忌,对许攸的失礼表面上不说什么,内心里却早就厌烦了。
袁绍旗下的谋士自然能看出来,为了争夺谋主之位,这些谋士们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出谋划策,不是为了让袁氏加速发展,而只是为了反对其他人。袁绍对此现象竟然十分受用,感觉自己拥有了无限魅力,且能行制衡之法,谙熟权谋之要。
许攸因为性格的原因,本来就不讨领导喜欢,现在又遇到了这样的同事,怎么能好的了呢?许攸提出的很多建议,都被其他谋士给否决了。在公元196年至200年这段期间,他在袁绍那里过的很不好。因为曹操在这段期间发展起来了,在黄河南岸慢慢形成了强大势力。袁家的嫡子淮南袁术本来想带着玉玺来投奔袁绍的,也被曹操在徐州给挡回去了。袁绍气的当时就把兵陈列到黄河边上,准备与曹操开战。只是当时北方未平,且师出无名,将这股怒火按将下来。
曹袁二人相争,许攸遭难的原因,是因为此前许攸想凭借自己与曹袁二人的交情,想积极促成二人联合。袁绍肯定是不大看得上曹操的,曹操在困顿的时候确实想过投靠袁绍,那也只是因为遭了蝗灾,断了军粮。后来曹操设置了摸金校尉,就解决了这个难题。此后,再也没提过要投靠袁绍的话头了。可是,由于许攸力主促成,反倒成了他的大罪过。
曹操越是风光,袁绍越是嫉恨,对许攸更是恼怒。即使曹操把大将军的位子都让给他了,袁绍也还是打定了主意要跟曹操开战。其他的谋士见到许攸不得重用,自然也是各种风凉话不绝于耳。
在曹袁二人于官渡对峙时,许攸的家人犯了法,被抓了起来。许攸想去求情,自然免不了一顿奚落。不几天,军情紧急,许攸就向袁绍献计说:“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这是许攸作为谋士的本分,可是袁绍见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形之下就对许攸说:“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许攸的贪财,在袁绍阵营里被扩大化了,成了揶揄嘲笑的对象。袁绍也因此怀疑许攸的人品太差,只是碍于同学面子,没有打发了去。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里,就说许攸贪婪,还说“绍不能足”,想来这只是用来为曹操杀了恩人许攸的避讳用语。
许攸出帐后,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心灰意冷之后,才去找了曹操。
曹操正在洗脚,愁眉不展。前两天他刚刚给后方的荀彧写了封信,具言军中实情,军粮已尽,机谋未定,想回许昌,从长计议。突然听帐外嚷声四起,不久亲兵回报说:“主公的旧友许攸前来相投。”曹操何等人物,他自然知道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不管许攸此来是劝降还是投降,探听一下对方的虚实也是极好的。
曹操情急之下,连脚都没来不及擦,光着脚去帐外把许攸迎进来。这就是跣足出迎,是古代最好的礼遇之一了。曹操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打着哈哈,那热乎劲,简直是亲切的不得了。当时与许攸携手共入大帐,当听到许攸替袁绍的谋划,操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许攸看着这个发小,跟袁绍那样的刻薄寡恩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
可是曹操还不能判定许攸的来意,因此对许攸的问话总是一半真一半假。许攸胸有成竹,当场指出曹操的小心思,还拿出了曹操写给荀彧的信。曹操眼见许攸已尽知曹军底细,而此刻许攸来投,自然没有大船将覆还要上船的道理,曹操断定许攸有破敌之策,是真意来投。所以,曹操郑重其事地请教许攸救命之策,这给了许攸极大的满足感。
当时曹操已无退路,不能进不能退,也不能继续对峙下去,许攸的火烧乌巢之策,乃是釜底抽薪之策,且由于许攸在袁绍团队十年之久,偷袭乌巢确实有很大的成功把握。这是曹军取胜的唯一方法,由不得曹操不信。为了预防袁绍围魏救赵,曹操留下精锐人马把守营垒,自领5000精兵前往乌巢。此一去,可谓是孤注一掷。袁军救兵两面夹击,曹操的亲兵一再通报曹操说背后有袁军至。曹操只能说:“诸军只管向前,刀架背上,再来通报。”
袁绍的大帐早就听到了消息,也如往常一样,他的谋士们又一次互相扯皮。当讨论出结论,再派大军攻击官渡曹军大营,却被曹操埋伏的重兵击败。于是,现在缺少军粮,士气低落的反而是袁绍一方了。几日后,袁绍军中的存粮耗尽,军心大乱,曹军趁势攻击,袁军大败,袁绍只带着800骑兵逃出生天。
然而,袁绍虽然折损了一些人马,可是他毕竟财大气粗,收罗了散兵游勇,又有几个儿子从后方带来的生力军,也很快稳住了阵脚。曹操见好就收,得到了大量的战利品和俘虏,随后进军河北。可是在2年时间里都没有太大进展,直到袁绍去世,因为立储之争,袁氏兄弟阋墙,曹操从中取事,加上许攸从旁协助,献水淹邺城之计,终于帮助曹操攻下了邺城。
曹操把邺城稍加改造,就把大本营迁到了邺城,与汉献帝的许昌中央形成了二元政治结构。这种政治局面开启了霸府政治的先河,使得改朝换代又出现了除农民起义、禅让之外的第三种范式。在那个乱糟糟的年代,这样的范式多少也消除了一些战火,给了黎民百姓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曹操开启的这种政治制度,为后来的北朝所继承,邺城也因此成为北中国最大的城市,时长达300多年。安阳被称为七大古都之一的原因也在于此。
许攸眼见曹操势力强大了起来,故态复萌,又开始以曹操发小自居,言语十分不敬。曹操恼恨之,就把他关进了大狱,不久就下令杀死了他。《三国演义》里则是把许攸之死归结为许褚听不得许攸狂言浪语,一刀杀了了事。时在公元204年,曹操刚刚攻下邺城,把丞相府搬进来不久。
许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为何就敢轻信其言去偷袭乌巢?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首先说明,曹操不是轻信许攸,许攸与曹操乃是故交,曹操很了解许攸。
曹操有信心能搞定许攸曹操奸雄,曾经与刘备论天下英雄,当时江东孙权尚未成人,在他眼里,普天之下也就大耳朵刘备和小个子曹操是英雄。许攸虽然很有才气,但是曹操有信心搞定他。所以,在曹操和袁绍相持不下,双方疲惫之时,下人报告许攸来探望,曹操刚刚要睡觉,高兴的鞋子也来不及穿就出来迎接。这倒不一定是认定许攸一定来投靠他,而是有信心能从许攸那儿捞到好处。就跟当年蒋干拜访周瑜,周瑜料定蒋干是来做说客,可周瑜依然高兴的不得了一样。不管他来干啥,来了,就得留下点好处。因为曹操知道许攸一个最大的弱点---贪财。
许攸聪明又贪婪,而这种人无利不起早孔融说许攸是智计之士,荀彧说许攸贪而无治。曹操和许攸都很清楚对方。许攸晚上突然来访,必定有蹊跷。不管他是啥计谋,先探探再说。于是曹操没有嘘寒问暖,上来就问许攸有什么计策可破袁绍。
许攸一开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他曾经建议袁绍分兵抄曹操老窝--许昌。曹操立马就得令眼想看,说如果袁绍采纳,自己就危险了。这时候,曹操隐隐约约觉得,许攸应该是带着投名状而来。
许攸已经掌握了曹操死穴而后,许攸问曹操粮草,曹操奸诈四次忽悠许攸。许攸直接拿出证据,证明现在曹操将面临缺粮的窘境。兵无量草,会立刻瓦解。许攸已经掌握了曹操死穴,犯不上再冒着风险要搞什么阴谋诡计。曹操不去冒险也是在等死。
曹操部署周密其实曹操老早就打算要劫袁绍的粮草,而且攻击过袁绍的运输队,得过便宜。许攸正是提供了袁绍粮营虚实,而且提供可以假借的袁军番号。曹操认为是可行的。
而且,曹操还把许攸留置营中,许攸也没有其他要求。以许攸的投机个性,没有十足的把握,他犯不上以自己的身家性命为袁绍做抵押。许攸要抵押,也是为他自己。所以曹操此时已经确定了,许攸为利而来,他曹操却比许攸赚的更多。
即使袁绍有准备,他派遣的全是百战之将,也能有办法全身而退。还另外布置了防守大本营的措施。可以说,这个风险与收益的比例实在诱人,完全值得去试试。
许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为何就敢轻信其言去偷袭乌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形势逼的。
因为曹操再也维持不下去了,粮草几乎耗尽。反正最终横竖是死,不如拼一拼。
三国中最狂妄无知的投机小丑:贪心糊涂送了命的许攸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许攸是三国时代中前期的一个关键人物,决定了官渡战役的胜负。这是一个有才能,但狂妄贪婪的小人。最终因为自己的独特性格,被曹操杀掉。听萨沙说一说吧。
他本为袁绍帐下参谋,并为袁绍献上过不少奇策妙计。在官渡之战最为紧张的对峙时刻,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捕而对袁绍怀恨在心,连夜投到曹操的帐下,并带去了乌巢存粮和袁军口令等关键情报,为曹操偷袭乌巢成功并击败袁绍立下了大功。不过,卖主求荣的许攸并未能得意多长时间,在曹操平定冀州之后不久,他就因自恃其功而屡吐狂言,最终因有人告发而被处死。
有些人觉得曹操这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而且心无容人之量,仅仅因为几句狂妄的话便痛下杀手,也不想想人家之前的功劳。其实,曹操真的是因为气量狭小才杀的许攸吗?曹操一代伟人,无论心胸气量是三国时代首屈一指的,不然他也成就不了统一大半个中国的伟业。别的不说,就连张绣这种就曾经先降后叛,身上背负着他老曹家好几笔血债的人,曹操都能毫不记前嫌,难不成许攸几句小小的狂言老曹就容不下?其实,许攸之死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因素考虑和他自身的一些原因,而非仅仅是因为他居功自傲的行为。
据史料记载,许攸字子远,少年时代便进了东汉政坛为官,与袁绍、曹操等人交好,并参与了很多的政治活动。董卓乱京过后,许攸跟随袁绍到了冀州,成为其帐下谋士,在袁绍与公孙瓒开战期间曾力劝袁绍与曹操结成联盟,免除了两面作战的后顾之忧;到后来袁曹两军对峙官渡之时,又曾献计轻骑突袭许昌,断曹操的后路……应该说,许攸这个人还是很有几分才能的,他知进知退,形势判断准确,而且颇具谋略水准。然而,许攸的才华水平也仅限于此,他终究是缺乏政治眼光和前瞻性,所做的一切更多都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人品也不咋样。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早在汉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许攸就曾干出过类似于董卓的“换皇帝”之举。他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公周旌等人密谋要废掉灵帝,改立合肥侯,还劝曹操一起参与起事(曹操未同意)。事情败露过后,王芬等人畏罪自杀,许攸则背着谋反的罪名亡命江湖,躲避着朝廷的追捕……只是后来灵帝病死,何进立少帝摄政,十常侍乱宫,董卓进京……东汉朝廷像戏台子一样,台上的大戏一部连着一部,各方势力都在争权夺利,哪里还有空去理会许攸这种逃亡在外的小人物?许攸也借此机会摘掉自己“朝廷钦犯”的名头,投到袁绍麾下为谋士,要不然这顶帽子要压得他永世无法翻身。
其实在袁绍的麾下,许攸还是比较得重用的,地位与沮授,田丰,逢纪等人相仿,也是最高决策层中的一员。关于乌巢存粮的地点和守备情况,许攸都了如指掌,这可是袁绍集团的最高军事机密,这说明他确实参与了集团内的最高核心事务。然而,许攸领着袁绍薪俸的同时,又纵容家人在袁绍的领地上犯法,为自己贪污钱财中饱私囊。在家人的违法行为被铁面无私的审配发现并逮捕后,许攸心中不忿,觉得同僚很不给他面子。再加上所献的计策并未被袁绍所采纳,令许攸感到自己已经在主公面前失宠。于是,他又带着在袁绍军中所知的情报匆匆投靠曹操,希望能在曹操麾下换取自己的地位……
说白了,许攸所一直在做的都是投机,而且这一次他确实投对了人。许攸的到来使得曹操倒履相迎,他带来的情报令曹操在原本并不占优的官渡对峙中逆转取胜。随着乌巢的粮草被烧,原本军力和后勤占优的袁绍大军也迅速崩溃,仓皇中逃回冀州。这时候的许攸应该怎么办呢?最聪明的做法是,好好在曹操帐下打工,为其出谋划策,并利用自己家族在北方的影响力,为曹操收服北方四州做好应有的工作。同时,许攸还必须要保持谦和的为人和圆滑的行事手段,毕竟在河北人士看来,他的脑门上刻着“叛徒”二字。虽然当着面不敢指责他干卖主求荣的事情,但私底下肯定会在背后戳着他的脊梁骨痛骂。
然而,许攸却自峙功劳高,觉得曹操能打败袁绍拿下冀州,都是靠他许攸一人。他眼中完全没有“低调”二字的概念,反而还越来越轻慢和骄狂,就连对主子曹操,许攸也是毫不避讳自己的态度,经常在公共场合称大呼其小名……曹操虽对此颇有芥蒂,不过也没有到下手除掉的地步,觉得许攸也不过就是一介爱口出狂言的儒生,念他之前有功便不跟他计较了。不过,许攸继续纵容家人贪赃枉法,毫不客气地为自己的家族索取利益,在家族势力范围内有包揽地方大权,甚至有了拥兵自重的趋势,这点就很难为曹操所容忍了。是的,老曹已经对许攸动了杀心,但又怕背上“害贤”和“杀功臣”的罪名,所以这事对他来说很难办。曹操一直在等待机会和理由,终于等到有人告发许攸,等于是给了老曹一个台阶下,就可以毫不留情地对许攸痛下杀手。
靠着投机起家的许攸,最终死在了自己的投机举动上。其实投机二字并非是贬义词,三国时代稍微有点名气的人都多多少少玩过投机这套把戏。关键在于,投机也需要对于形势的把握和判断,不然就迟早玩完,而许攸恰恰是不明白这一点的。在官渡相持的时候,许攸的利用价值是无限大,而官渡之战过后,他的价值就明显降低了。这个时候许攸明显是高估了自己,高估了自己和曹操曾经的旧识关系,高估了自己在曹操麾下的作用,高估了自己之前的丰功伟业……对于政治家来说,你以前立下多少功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你能为他创造多少价值。一旦你带来的危险大于你所能创造的价值,那么他会毫不犹豫的除掉你。只可惜,死到临头的许攸还是没有想通这一层厉害关系,他不明白为什么当初他立下那么大的功劳,曹操那么欢迎他,甚至在历史上留下了“倒履相迎”的佳话,最后结果却是这样……
官渡之战以前,荀彧就曾评论过袁绍麾下的众谋士,其中给过许攸一句“贪而不知”的评价,大概意思是指许攸贪图利益,虽然有一定才能,做事却不够明智。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这四个字的形容十分贴切,许攸真的是贪功,贪名,贪财样样占全,空有一些才能在身,做事却完全不知道分寸。所以说白了,许攸热衷于投机,却并非是个成功的投机者,甚至连投机小人都算不上,顶多算是一“投机小丑”。对他这样的人来说,身首异处的结局是必然的,问题仅在于迟早而已……
PS:《三国演义》上说,许攸是因为和曹操的首席护卫许褚起了冲突,被后者一怒之下杀死。当然这只是小说的剧情,在《三国志》中只提到有人告发许攸的行为,却并未指明是谁。不过,书中许褚说的那句:“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却是很好地代表了老曹军中上下(包括曹操本人)对于许攸这号“恃功狂放者”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所以,演义中的曹操在得知许攸被杀一事以后,也没有处罚许褚,只是在口头上“深责”之,完全是心照不宣的态度。之后,曹操还要以公候之礼厚葬许攸,并在许攸的葬礼上痛哭流涕,絮叨以往旧情,表示不忘之前官渡之战中所立下的功劳等……当然,曹操的目的不过是借此机会,在天下人面前再炒作一次,表达自己的痛失贤才的遗憾,以笼络人心。说白了,这也就是一场带有政治性质的表演……
许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为何就敢轻信其言去偷袭乌巢?
首先从曹操的观点分析的话,曹操当然已经断粮,只能背水一战,面对比他实力强横几倍的对手,等待只是最下等的策略,无论许攸是否投降,曹操当时肯定是要速战速决,许攸的投降,就像是东风,只是增强了曹操胜利的概率和提前了曹操决战的时间。
然后从许攸的观点分析的话,许攸当时就像是投靠另外的大老板,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许攸是不会选择投降曹操的。
综合而言,曹操是信任许攸或者曹操当时已经到了不信任也不行的地步,只能背水一战。许攸呢,也许要感谢他遇到了一位明主。
纯手打,谢谢!!!
许攸投降不到一天,曹操为何就敢轻信其言去偷袭乌巢?
方圆论坛观点!
曹操为何能如此轻易的就信任许攸。这都是有原因的。而且许攸来投曹操,曹表现的是很兴奋,但并没有信任他。从曹操和许攸的沟通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许攸是各种言语试探,根本就不说真话。曹操之所以信任许攸也是从谈话完毕之后,再加上一些历史原因和曹操当时的窘境,才使得曹操下决心搏一把。
许攸原本和曹操是一起长大的发小,但是长大之后,许攸贪图袁绍是四世三公之后,觉得袁绍能成事,所以许攸就追随袁绍了。许攸这个人历史上评价贪婪,狂妄自大,但是他确实还有些本事。否则的话也不能在袁绍阵营占据一席之地。许攸投曹时,曹操就差不多知道许攸的来意了。因为两人从小一起长大的,谁还不清楚谁的底细啊。曹操很清楚许攸的贪婪,正因为如此许攸才绝不敢当间谍玩反间计。所以许攸来投曹操后,曹操就已经感觉许攸是真的想要投奔他。所以他对许攸说的话信任度很高。
其次,曹操在和许攸见面之后话里话外也在不断试探许攸。许攸问他军中有多少粮草,曹操说有三个月的,许攸说你别忽悠我,我知道你没有三个月的粮草,曹操又说什么都瞒不了你许攸,我还真没有那么多粮草了,现在的粮草只够吃一个月的,许攸又对曹操说,你这个多疑的性格还是没变。然后曹操又说,我这会保证说真话,我现在的粮草只够吃半个月的。许攸大怒说到,我来投奔你,你却一句实话都没有。你现在军中已经没有粮草了,我看你这一半天就得饿肚子了。曹操大惊。许攸说我抓住了你的探子。知道你现在根本没粮了。话说到这里,曹操是彻底的相信许攸了,因为许攸既然已经知道我没粮草了肯定就不会再玩诈降了,白费功夫,现在他肯定许攸是真的想来投降自己的。所以曹操就问许攸有何破敌之策。许攸才说了袁绍乌巢粮草的事。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曹操这个人虽然疑心病很重。但是当时曹操已经是没有任何办法了。要么信任许攸赌一把。要么被因为军中没有粮草被袁绍打败。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肯定会选择搏一把。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反正最糟糕的情况也不过兵败而已。所以曹操就听从了许攸的建议派人突袭乌巢,果然许攸没有骗他。曹操断了袁绍粮草之后,袁绍军中大乱,曹操趁机发兵击败了袁绍。也因此奠定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