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的死因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黄巢是兵败被杀的。
黄巢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是流寇。
所谓流寇,就是带着部队四处流窜,所到之处靠抢劫补充,抢空了就走。
这种流寇最大的问题是,只能大胜仗或者小败仗,不能打大败仗。
因为没有根据地,一旦遭遇重大失败,流寇不能迅速补充自己的损失。
如果短时间内连续遭遇大失败,流寇就很容易崩溃。
黄巢就恰恰如此。
唐军和黄巢刚刚打平手,但还有更强的军队。
883年,沙陀族李克用奉唐朝皇帝的诏,率精兵五万杀过来。
黄巢弟弟黄揆率主力应战,结果被李克用配合唐军大败。
黄巢连接派兵拦截,全部战败,没有赢过一战。
眼见长安保不住,黄巢只能在李克用攻击下逃往河南。
此时黄巢还有15万军队,保留很强的兵力。
但是,黄巢莫名其妙的试图在河南建立根据地。
结果呢,黄巢将主力围攻陈州。陈州刺史赵犨坚壁清野,死守300多日。
黄巢久攻不克,将陈州附近粮食吃光,被迫开始吃人。
这种情况下,李克用的沙陀兵等到黄巢军力降到最低点,突然猛攻。
黄巢大军被沙陀兵彻底击溃,根本站不住脚,部下纷纷投降。
黄巢在李克用骑兵的追击下,逃到封丘只剩下1000多人。
黄巢继续逃往山东,他的外甥林言见大势已去,杀死黄巢和他的妻儿,试图投降沙陀兵。
结果沙陀兵将林言一同杀死,至此黄巢彻底被消灭。
黄巢前后转战十二省,往返15000余里,却没有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就这一点,他和朱元璋相差了十万八千里,灭亡也是必然。
黄巢的死因是什么?
黄巢最终的结局,应该是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种说法。
官方史书所记载:黄巢入泰山,徐帅时薄遣将张友与尚让之众掩捕之。至狼虎谷,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是月贼平。——《旧五代史》按照官方来讲,黄巢是兵败之后,在狼虎谷之处最终被侄子林言所杀。从长安的大齐皇帝,到带领十数万军队败退长安,再到沦落为被天涯追杀的亡命之徒,黄巢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大起大落,在狼虎谷内,周遭已经发现了朝廷军队的行踪,一行人一路逃亡,已经筋疲力尽,怎么办?
当死亡威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极力求生,比如林言,为了生存下去,他选择了背叛,用黄巢的头颅来换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这个解释说得通,因为毕竟见过黄巢人很多,其头颅被砍下来之后,朝廷必然会对其进行辨识,方才敢去将其拿到皇帝面前请功,从史书上来看黄巢死在狼虎谷的可能性极大。
那么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呢?
民间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黄巢没死,逃出生天后,去寺庙里当和尚了,青灯黄卷,伴此一生,了了这个枭雄最后的岁月。
张全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洛城漫录》
说黄巢没死,大多是一些私书传记,这些就是跟现在微博一样,搞些吸睛的,让人关注收藏买书,因此可信度不大,而且张全义那么谨慎的人,他看到了黄巢,能告诉别人吗?对他啥好处也没有,这应该只是对英雄末路的一种美好幻想罢了。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自题像》这首诗虽然说是黄巢写的,但还真不敢相信,希望吧,如果他还活着,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往事如烟,都已经放下了。
黄巢的死因是什么?
黄巢的死因有三种说法:
1. 自杀
2. 他杀
3. 出家
一,自杀
《新唐书·黄巢传》记载,884年黄巢兵败狼虎谷时对外甥林言说,你取我项上首级献与僖宗,你不仅可以保命,还可以享荣华富贵。林言闻言吓得呆若木鸡,黄巢深叹一口气,拨剑自刎。
在尚未断气之时,林言斩下黄剿首级投奔唐写,路遇唐朝沙陀人军队中的乱兵被杀掉,然后沙陀人将两人首级献上朝庭。按理说,《新唐书》成书于宋代,由欧阳修等人编撰,这时由于战乱平息,新朝开始,社会稳定,资料丰富,似乎记载的事实经得起考验,不过,这个记载不符合黄巢的个人性格。
黃巢自幼就不是一般的人,五岁时,黄巢的父亲让他以菊花为题作一首诗,其中二句是:“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黄父赶紧捂住黄口小儿的嘴,如此的王者气度,长大了还得了!
成人后黄巢的经历与一千多年后的洪秀全相似,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于是开始黑道生涯,这样有胆量、有文化的人,才是真正的枭雄。
战斗一生的黄巢不可能在最后时刻把自己的脑袋送给林言去请功,所以林言即使被擒也不会讲出两人的对话,那么,史籍编撰人是如何得知两人的对话?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
二,他杀 (第一种版本)
这是源于巜旧唐书.黄巢传》的说法:“巢将(将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这个记載出现于另外的几种史籍中,似乎是真实的情况。
介绍一下传记中的主角林言,他是黄巢外甥,是黄巢特殊警卫部队一一“控鹤”的最高指挥官一一军使。
一千多年来,林言就是背着杀主求荣的罪名,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这是应该可以有的结论。
三,他杀(第二种版本)
历史在经历一千多年的岁月后,于黄沙弥漫的一九00年敦煌莫高窟的秘密洞窟里,落拓不羁的王道士翻出一件唐朝政府的军事档案《肃州报告》,里面有黄巢战败情况简报的残卷,上面写道:“其草贼黄巢被尚让杀却于西川尽头。”
尚让是黄巢义军的二号人物,打下长安后任伪朝的首席宰相。公元884年5月,黄巢在今天河南中牟县的西边。与沙陀骑兵激战,死亡万余人,尚让投降,根据常理推测,乱军混战中的尚让,极有可能杀了黄巢,以为“投名状”。
但是,如此大的一件事情,各种史籍应该有所记载,而立功赎罪者的人名声将大燥,奇怪的是,这件事仅有此件记载,是为孤证,失去说服力。在各种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发生了第三种情况。
三,出家 (第一种版本)
宋人刘是之的《刘氏杂志》记载:“五代时有一位高僧法号翠微禅师,此人乃黄巢。另一个人在巜贵耳集》中记载:“黄巢后为缁徒,为一个大庙的主持,临圆寂时,对僧众指着自己打坐的脚下,竟然有黄巢二字。黄巢败于狼虎谷时,有可能使用了替身而金蝉脱壳,逃过一劫后遁入空门。
四,出家 (第二种版本)
据王明清所著巜挥尘录后录.卷五》说:“有张全义者为西京留守(洛阳的军政长官),在一群僧侣中发现了黄巢。
张全义是黄巢起义军头目之一,后来投靠军阀朱全义,慢慢爬上领导职位,他在洛阳任职达三十年。如果黄巢没有死,在洛阳为僧的话,张全义认出他来应该没有问题,相遇的机会也较多。
有一天,信佛的张全义到寺庙烧香,站起身来时,猛然发现对面来的僧人十分面熟,定睛一看,顿时大吃一惊,两人四目相对,黄巢脸上静如止水,波澜不惊。
宦海沉浮的磨练,张全义虽然惊骇万分,却强压心中波澜,张全义始终保持这个秘密,直到两个旧人天上相遇。
结语
公元884年的7月13日,官方的史籍都记载着黄巢在这一天战死狼虎谷,黄巢如滿地残菊,与义军将士横尸山谷。不过也许他侥幸逃脱,在“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时,斜倚天津桥,欣赏这人间难得的风景。
黄巢的死因是什么?
反唐第一人黄巢是怎么死的?这算是个谜吧,有多种传说。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独开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这首反诗流传了千古,其中多是不平和狂傲。
一、黄巢反唐始末简述
传说黄巢家族以贩私盐发家巨富,而且黄家很可能还是盐帮老大,因此黄巢应该是读过不少书的,由此他能够屡次去参加科举,可却屡试不第。这其中,或许和黄巢的学问还不够好有关系,也或许和他的作文风格不合考官口味有关系,还可能和崔王卢郑等豪族已经垄断科考有关系。因为只有钱,而没有前途,黄巢最终成为了反唐最力的一员。
黄巢是曹州人,也就是今山东菏泽人,此地在中晚唐时期属于藩镇割据地带。说唐僖宗少年继位,改元乾符,这个皇帝是个昏童,而其父唐懿宗也是昏君,加之黄河中下游灾害频繁,遂在乾符年间发生了农民大起义。同是盐贩的王仙芝起于长垣,黄巢便在家乡起兵响应他,这两个人的地位在义军中不相上下,因此义军分为两股力量。
但王仙芝、黄巢反唐的目的并不单纯,不是为了老百姓求活路,而是为了自己的野心和社会地位,因此他们也希望唐朝来招安。结果呢,唐朝只给王仙芝封了官,于是黄巢大怒,把王仙芝痛殴一顿,阻止了王仙芝的投降。后来,王仙芝战死,黄巢便合并了两只义军,由于官军分路围剿,便开始向南方流动作战。
黄巢当时已经六十岁,依旧野心勃勃,他的部落向南跨越多州,一直打到今天广州。因为,广州有海外贸易的巨大利益,黄巢很想在当地当个节度使。黄巢最初的野心也就不过如此了,想当个割据诸侯。但唐朝不同意,只给了他一个禁军里的官位,于是他又发怒了。此时,广州发生瘟疫,黄巢军死了不少人,黄巢又被迫向北打回去。
黄巢是流寇主义,打到哪儿抢到哪儿,至于他为什么能够流动得那么顺畅,这和唐末藩镇割据,各节度使都不想消耗自身实力有很大关系。正因为如此,黄巢打着打着,居然发现自己离长安很近,于是干脆打进长安,赶走了唐僖宗,自己当了他的大齐皇帝。
黄巢打进长安便志得意满,享有着皇帝的高名,开始坐守长安,加之其军队军纪败坏,很快惹得当地百姓反对,又遭到各路节度使围剿。此时的唐朝,为了夺回长安,赦免了沙陀人李克用,让他派沙陀骑兵帮助平乱。于是,在唐朝各路大军的围剿下,独守空城的黄巢军,无处可抢,军粮耗竭,开始崩溃。此时,镇守长安东大门同州的黄巢大将朱温向唐军投降,黄巢彻底没招了,匆匆撤出长安,又向东流窜。
撤出长安的黄巢军依然强大,打败唐朝拦截他的强大的蔡州军,降服了蔡州的吃人魔王秦宗权。黄巢纠结于朱温的背叛,于是和朱温在河南开封一带拉锯。朱温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的沙陀骑兵星夜而来,遂在王满渡大破黄巢军,黄巢军许多将领或是被杀,或是投降,黄巢军彻底崩溃。
据说,黄巢一路东逃,大约是为了逃回家乡去,最终被围在泰山狼虎谷,被徐州的时溥军和李克用沙陀军困住,被迫自杀,此时的他,大约是65岁左右了。
二、黄巢结局的多种说法
黄巢的结局有多种说法,总体来说,主要是两种,一种是自杀或被杀,一种是逃走了。后来明末的李自成的结局大概也是这两种。
黄巢逃走,最多的是出家一说,但并不像金庸鹿鼎记中描写李自成那样,说他已经看破红尘、幡然改变了。而是说黄巢活到八十多岁,依然杀心很重,只是披着一身僧袍而已。
最普遍的说法,还是黄巢在泰山狼虎谷自杀。至于是自己抹脖子,还是让手下杀了自己,这有些疑问。最通常的,是黄巢末路时,让其外甥林言杀了他,让林言拿着他的头向唐军投降,想保住林言等人的命。
林言的结局,也有多种说法。一说他拿着黄巢的头,本想向徐州军的时溥投降,结果中途被沙陀军截住,抢了黄巢的头,还被沙陀军杀了。又有说林言的确投降给了时溥,时溥把黄巢的头送到朝廷请功,林言的结局有被杀和不知去向两种说法。
还有说黄巢被徐州军或沙陀军所杀的。
总之,这么多说法,没有很肯定的。通常都说黄巢兵败自杀了,是他自己让林言杀了他。
至于见证黄巢最后结局的李克用、时溥乃至朱温等人,都成为了唐末的枭雄。徐州的时溥,在与朱温相争多年后,被朱温兼并(其关系有点类似于曹操兼并徐州)。朱温后来篡唐,建立五代十国第一个朝代后梁。李克用和朱温相争多年,其子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黄巢的死因是什么?
谁能想到一个落第的书生后来成为一个贩私盐的人,仅用5年时间就把唐僖宗逐出长安?这个人就是写出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
遗憾的是,之后黄巢却在还没有巩固政权的情况下即匆忙称帝,还陶醉在大明宫中开始享受帝王之乐了,等到唐军悄然逼近才仓促应战,结果兵败逃至山东直至渺无音迅。
但是在历史上关于黄巢的最终结局,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旧唐书-黄巢传》:“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并妻子皆送徐州。”林言是黄巢的外甥,任禁卫军首领,是黄巢最亲近和信任的人,可为什么他却要杀了亲舅去投唐军,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吗?是不是黄巢眼见自已兵败生还无望,所以干脆送外甥一个天大的人情?还是林言真的就是卖主求荣?
二、《新唐书》却是这样记载:黄巢兵败狼虎谷,见大势已去生还无望,为保反唐血脉,遂让外甥林言取自己首级投唐。林言不忍杀亲舅,于是黄巢只好自刎,林言割下首级欲投唐,不料半途遇沙陀人,被杀,后沙陀人将舅甥两人首级一同献唐军。《新唐书》为北宋欧阳修主持编修,内容较《旧唐书》更为丰富,收集史料方面也更为全面,因而研究唐史者大多参考《新唐书》相关记载。
三、据敦煌莫高窟发现的《肃州报告黄巢战败等情况残卷》:“其草贼黄巢被尚让杀却,于西川进头。”尚让是黄巢起义军二号人物,早年随王仙芝,后投黄巢,黄巢称帝后所任四宰相之一。后义军兵败,逃亡中又遭沙陀兵突袭,此时尚让却背叛黄巢反投唐军,故而趁势杀掉黄巢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而言之,两部正史加上一部《肃州报告黄巢战败等情况残卷》对于黄巢之死却是不同记载,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历史面目,只能是继续有待考证了。
黄巢的死因是什么?
有一则著名传言,说黄巢兵败后出家为僧,并有诗文传世。《全唐诗》第733卷收录了这首诗《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
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独倚栏干看落晖。
《全唐诗》的编著者(清代人)还在诗题下标注了出处——陶谷《五代乱离纪》云:巢败后为僧,依张全义于洛阳,曾绘像题诗,人见像,识其为巢云。
《五代乱离纪》的作者陶谷生活的年代在五代到北宋初年,离黄巢造反、败亡的时代不远。这本书早已失传了。
北宋的吴曾写有一部笔记《能改斋漫录》,第8卷(沿袭 陈去非黄巢诗意同)提到:陈去非《衡岳道中》诗:“客子山行不觉风,龙吟虎啸满山松。纶巾一幅无人识,胜业门前听午钟。”按,唐黄巢既败,为僧,投张全义,舍于南禅寺。有写真绢本,巢题诗其上云:“犹忆当年草上飞,铁衣脱尽挂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去非诗意同。
这个陈去非,就是陈与义,是北宋有名的文人。这一条说的是陈与义写有一首诗《衡岳道中》,立意和黄巢的那首《自题像》相近似。
南宋人王明清在《挥麈录·后录》的第5卷中写到:顷见王仁裕《洛城漫录》云:张全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而陶谷《五代乱纪》(就是前面提到的《五代乱离纪》)云:巢既遁免,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又《僧史》言:巢有塔,在西京龙门,号翠微禅师。
王明清提到了《洛城漫录》、《僧史》,也提到了陶谷的书,这些书都有关于黄巢落发为僧的记录。不过,这些书应该都失传了。
还有很多书提到了黄巢的这则传言。比如宋代人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第17卷)、宋代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甲编第2卷)、明代人郎瑛的《七修类稿》、明代人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等等。
但是,实际上南宋人赵与时就发现了这则传言的问题,他发现了黄巢的《自题像》是伪造的。赵与时在他的著作《宾退录》中写到:陶谷《五代乱纪》载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近世王仲言亦信之,笔于《挥麈录》。殊不知此乃以元微之《智度师》诗窜易磔裂,合二为一。元集可考也。
就是说黄巢的这首诗其实是后人模仿元微之《智度师》伪造出来的。元微之就是唐代诗人元稹。他有两首《智度师》诗,写的是年老的智度和尚当年曾经参与评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的,功成之后出家的经历:
其一
四十年前马上飞,
功名藏尽拥禅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
独自闲行独自归。
其二
三陷思明三突围,
铁衣抛尽纳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闲凭栏竿望落晖。
伪造黄巢诗作的人水平很高,黄巢出身草莽。黄巢响应王仙芝发动的起义,当时王仙芝的起义军号称“草军”。黄巢后来也投身草军。所以把元稹诗里的“马上飞”改成“草上飞”,改的很贴切。
最后一句的“独倚栏干看落晖”也比“闲凭栏竿望落晖”更有孤独、悲凉之感。
黄巢应该就是败死于狼虎谷,时间是公元884年,年龄约65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