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心北伐是飞蛾扑火吗?

不是。明知不可为之而为之,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

诸葛亮一心北伐是飞蛾扑火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北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因为蜀国的情况太差,如果不能保持战略进攻的势头,是很难不亡国的。

后来蜀国的迅速亡国,就是最好的解释。

邓艾和钟会联手,依靠邓艾的奇袭竟然瞬间打垮了蜀国。

为啥?说败了,蜀国其实没有对抗魏国的能力。

诸葛亮始终北伐,是尽量让魏国处于防御的态势。这样最低程度,蜀国自己没有生存危机,最低程度只是进攻失败而已。

如果蜀国只是防御,强大的魏国必然连续进攻,到时候怕是守也守不住。后期蜀国的迅速亡国,就是最好的注解。

为什么诸葛亮5次北伐惨败?蜀国人口不到北京海淀区三分之一

本文作者为萨沙老友 珀尔修斯之弓,萨沙主编

【萨沙讲史堂第二百三十一期】(历史系列第90讲)

诸葛亮为什么5次北伐始终不能成功

刘备东征吴国败于夷陵,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此后,诸葛亮先是南征叛乱的南中诸郡,然后上书《出师表》,开始了5次北伐。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以诸葛亮之强悍的能力,北伐竟然全部失败。最终,诸葛亮在幽怨中病逝,时年54岁。这是为什么呢?

诸葛亮以1州之地,为什么敢主动进攻强大的魏国?要知道,当时的魏国拥有中国传统农耕区的绝大部分。在行政区划上,魏国拥有11州74郡569县。蜀汉只有益州1州22郡139县,另外孙权占据荆扬交广4州44郡331县。以县来计算,魏国是蜀汉的4倍。值得注意的是,蜀汉南中的7郡61县只是名义上的归属,实际上并不缴纳赋税、提供徭役兵员。那样蜀汉的有效财政县只有78个,仅仅是魏国的13.7%。

大家想想看,去攻击实力为自己7倍的敌人,诸葛亮根本是以卵击石吗!

这是纸面数字,事实却未必如此。古代战争和生产的基础,是人力!魏国占据的中原关中,曾经是人口众多的农耕核心区。经过了黄巾之乱和军阀割据40多年的混战、大灾荒和广泛疫病,人口有着惊人的减少。西汉顶峰时期人口5000多万,此时仅剩800万。其中魏国有66万户,人口443万。而蜀汉昭烈章武元年,蜀国有20万户,人口90万。蜀汉灭亡时,有28万户,人口94万,部队官兵高达10万,还有4万官吏。从人口比来看,魏国人口是蜀汉的5倍,可以负担45到50万军队。

那么,魏国人口和军队上,还是有5比1的压倒性优势。万幸的是,还有一个东吴。吴赤乌五年,吴国有52万户,人口230万,军队23万。那么,蜀国和吴国军队相加就有30多万,相比魏国只是略占下风了。

大外交家诸葛亮和糊涂的关羽不同!在准备北伐之前,诸葛亮早已和东吴化敌为友,联合对抗魏国。这样一来,魏国被迫要在两线作战,战斗力更是锐减了。

东吴的23万大军,至少能够牵制同等数量的魏军。魏军还需要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骚扰,能够使用的顶多只有20万人。那么,诸葛亮北伐要面对的,也就是15到20万魏军。诸葛亮出动8万军队加上自己用兵如神,未必是必败之局了。

从历史上看,蜀军训练严格,在前期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尤其是诸葛亮用兵谨慎,稳扎稳打,不轻敌冒进,胜多负少。即使蜀军局部战败了,损失也不算大。

蜀军真正的短板,其实是后勤供应。

五次北伐中,至少有三次是因粮食补给不济而失败,并非军事上的战败。俗语说,军兵未动粮草先行。《三国志-邓艾传》曾经有一段记载,大体是说,魏军从许都向淮南江北运输军粮。只有短短三四百公里的路程,还有淮水支流和汉水支流这种古代水上高速公路,运输仍然非常困难。辎重后勤部队的数量,大大超过作战部队数量。

道理相同,诸葛亮率军北伐,从汉中到陈仓天水全是崎岖山路,比平原走上五百公里还要困难。诸葛亮率兵8万人出祁山,运粮辎重部队就要至少要8万人。蜀军不过10万人,一样需要至少2到3万人对付少数民族和警戒东吴,没有一兵一卒可以用于后勤。那么,这8万以上的运输部队,只能从老百姓中征集。蜀国只有90万人口,18到35岁青壮年男性最多只有15万人,军队已经用去10万。剩余5万男人,就算全部编入后勤运输队也是不够的,更别说农业生产还需要大量壮劳力!那么,蜀国就算把全国男人甚至青壮年妇女都用上,也无法长期保证后勤运输。

如果速战速决,蜀军尚且可以勉强支持。只是,司马懿之流也很聪明,采用攻势防御,长期对峙打持久战,蜀军就支持不住了。

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来运粮,最后一次北伐开始在陇右就地屯田,却也难以挽回大局。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就是运粮的数量。按邓艾提供的数字,8万人作战部队同8万运粮后勤部队,在1个月需要的粮食高达7900吨。这个运输量相当惊人,在蜀国摇摇欲坠的栈道上更是不可能实现。

总之,诸葛亮7年5次北伐终究难成大功。而蜀汉以1州之地,供给10万大军连年出川作战,田赋徭役压力沉重至极,人民疲敝至极,怨声载道。待到诸葛亮死去,晋国全力攻蜀之时,即便有蜀道天险也不足自保,不过半年而亡。

蜀国的存亡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任何军事行动都要量力而行,不然最终肯定鸡飞蛋打,连自己老家都保不住。

诸葛亮一心北伐是飞蛾扑火吗?

这个问题在我的一生中遇到过很多次,但是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回答不同。从最初认为诸葛亮无所不能,到前些年认为经济是战争基础,因此蜀国必败,我用了20年时间转变。

但是这几年,我重新阅读三国志,同时也对人类战争历史重新进行了解,我对诸葛亮五次北伐的看法再次发生了变化。

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北伐投入较大,第五次北伐倾尽兵力之外,中间的三次北伐都是小规模的战斗。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第一次北伐具有突然性,存在击溃魏军的微弱可能。但是马谡败街亭让一切都化为泡影。不过诸葛亮这次北伐收获也不小,除了天水三郡之外,还把斜谷周围的人口搬迁到了蜀国。此后魏国想要据守此处,不得不从后方不断输送粮草,运送人力,消耗变大。

中间三次北伐,诸葛亮每次都有收获,并且逐步完成了粮草运输和屯田体系,更是斩杀张郃,张郃放在今天,最起码也是魏国的开国大将军衔。到了第五次北伐,《三国志》中称,蜀军已经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跟司马懿消耗了一年多,直到诸葛身亡。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魏国却要源源不断的输送粮草和劳役到前线,而魏国虽然富有,也不能长久维持。诸葛亮军队自给自足,所以甚至可以说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诸葛亮不死,其实魏国也坚持不了多久了。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司马懿不断的要资源,避而不战,早晚会被质疑。而诸葛亮用了五次北伐,完成了大军自给自足,可见五次北伐并非失败,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自都是大北伐计划的组成部分。就像人生一样,每一步都是最终结果的累积进程,一蹴而就的成功不长远,也很有运气难得到。

诸葛亮一心北伐是飞蛾扑火吗?

诸葛亮这种有远见的成熟的政治家军事家不会做飞蛾扑火这样的傻事的。

北伐是蜀汉基于“王业不偏安”的国策。

魏强而蜀弱,所以当年历次北伐的时候,蜀汉朝中质疑声就没断过,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已经批评了这种没有远见的消极观点。

诸葛亮深知,最好的防守就是:

进攻!

进攻!

进攻!

但这种进攻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诸葛用兵谨慎,从不会把国运拿来冒险。

可以核对一下年代,你会发现蜀汉详细的三年计划。

大规模北伐和军事行动基本是以三年为期,做了充足的准备。

夷陵之战三年后,蜀军才开始南征。

南征后又三年,一次北伐。

一次北伐后又三年(小规模行动不算),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后又三年,三次北伐。

战略战术上从容稳健,有条不紊,哪里有飞蛾扑火的样子?

而且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都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军事目标,比如屯田。

第六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几乎可以边种田边和魏军对峙了。

唯一的错误的就是:诸,葛,亮,死,的,太,早!

北伐的彻底失败,造成了蜀汉北伐好像在强撑的幻像。

其实,倘若诸葛亮能活一百岁,不要说击溃魏国,一统三国也不是不可能。

诸葛亮一心北伐是飞蛾扑火吗?

小时侯爱看三国,崇拜赵云在长板坡的七进七出、白马银枪。长大了才知道;原来三国时最低人口只有800万,而且紧跟着就是华夏最黑暗的一页---五胡乱华,汉人成了两脚羊。当战争变成对个人或集团对江山的争夺时,所谓的英雄对于国家民族就是一场灾难。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毫无意义........... 

诸葛亮一心北伐是飞蛾扑火吗?

答:根据历史的延续,我们不难发现,这句话真的是很有道理的。

诸葛北伐主动发动对魏的征战,不断用兵,势必造成益州人民沉重的经济负担,益州民心不稳,与诸葛发动长期的北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诸葛的征战不但达不到转移国内矛盾的目的,反而加重人民负担,激化国内矛盾,形成了自取灭亡的态势。

历史上,四川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吴玠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蒙哥汗亲率大军围攻合州,王坚与副将张珏坚守钓鱼城,多次击退蒙军。蒙军攻打九月不下,蒙哥为旋风火炮受创而死。蒙军被迫撤退,史称钓鱼城之战。

正如吴玠留给高宗的话,我们只要自保,凭汉川之险万无一失,千万不要主动出击,取败之道。

当然,一千年前的诸葛并没有这个意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