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队的师团,二战期间,为何分成了甲乙丙丁4个等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日军的历史决定的。

日本是个岛国,原则上只要有强大的海军保卫就足够了,陆军属于次要的。

所以,日军基本上只在战争时期扩充大量部队,和平时期就保持必要的部队,数量不多。

抗战爆发前,日军只有17个常设师团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1至20(之前大正裁军时裁掉了13、15、17、18师团四个师团,为此日军狂热派政府高级官员进行了多次暗杀)。

这就是日军的甲种师团,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好,规模也非常庞大。

甲种师团最初为为四单位制,每个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

每个旅团一般是1万人,师团还有配属部队,总兵力高达2万8000人。

而实际作战时,师团还有额外增添的部队,比如重炮部队、工兵部队、骑兵部队、坦克部队等等,总兵力可以达到3万多的规模,相当可怕。

实际上,战争初期日军甲种师团,相当于国军一个集团军编制。

而国军的主力师往往只有五六千人,杂牌师甚至只有三千多人,兵力相当于日军一个联队。

所以,开战初期日军1个师团就能独当一面,负责一个地区的全部作战。

很多人把日军的师团,等同于中国的师,只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国军的1个军往往只有1万多人,和日军师团都无法相比。

抗战爆发以后,日军不可能单靠这17个师团几十万人作战。于是,他们迅速编组了新的13个特设师团。

特设师团有很多编制,比如有重组的13师团和18师团,也有以17个甲种师团的预备役编组的101师团、104、106、108、109、110、114、116等师团。

这些师团兵力不同,兵员素质也不同。有的师团有2万7000人,有的则只有2万2000人甚至1万多人。既有战斗力强悍的第13和第18师团,也有战斗力相对虚弱的106、109师团。

总体来说,这些特设师团的战斗力有高有低。

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士兵多是预备役,年龄偏大,很多都是拖家带口。这些人有了家庭,就不可能像甲种师团那些18到20岁小伙子一样随便拼命。

但就武器装备上来说,甲种师团和乙种师团的武器都很先进,重武器众多,远非国军可以相比。

为什么编制这么乱?在于日本根本没有想到战争会持续很久。所以特设师团原则上只是临时编组用一用,战争结束就要解散了。谁知道战争一打就是8年。

武汉会战前后,日军预计到战争不可避免进入持久战,开始做长期规划。

从1938年4月到1940年11月组建的第21师团到第49师团以及第51、57师团,都取消了旅团的设置。每个师团只下属3个联队,这就是所谓3单位师团,也叫作治安师团。

同时,之前的甲种师团也纷纷进行改造,取消了旅团编制。

到了1942年,日军已经没有4单位师团,全部变为3单位师团。

由此,师团分为甲种师团和乙种师团两种。

甲种师团的炮兵和工兵较强,总兵力保持在1.8到2.1万人,主要用于攻击作战。

乙种师团兵力总兵力约1.4万人,主要用于持久战中的治安作战。

其实日军师团是非常繁杂的,要论文才能说清楚。

为了适应中国战场的持久战,日军又编组了丙种师团和丁种师团。

1941年战后,侵华日军的精锐部队部分南调。

为了补充师团的缺口,加上需要适应敌后的游击战,日军推出了丙种师团。

自1942年组建的日军第58师团至第70师团共10个师团,都是丙种师团,由原来的独立混成旅团扩编而成。

这种师团主要用于对付敌后的国军(也包括八路军)以及国军实力较弱的战区。

丙种师团的编制特殊,有恢复了旅团的编制。1个丙种师团下辖2个旅团,但旅团下没有联队,只有大队。1个旅团配属4个步兵大队,1个师团就有8个,大约1万2000到3000人的规模。

为什么这么编制?主要日军扫荡作战多以大队为单位,不需要联队的存在。

比如关家脑战役,日军就是以1个大队孤军深入作战。

丙种师团的炮兵力量薄弱,只装备野炮12门,因为扫荡战基本用不上。他们多配备步兵炮甚至日军很少装备的迫击炮,1个师团装备32门。

这种师团是不能和国军正规军对抗的。如果强行要上,必须单独进行野战训练,再配备相应的炮兵、工兵和辎重兵部队才能打仗。

到了1944年,由于太平洋战争连连失利,日军又继续南下对国军发动一号会战,打通大陆交通线。此次日军集中了50多万主力南下攻击国军主力,敌后非常空虚,形同无人之境。

为了弥补缺口,日军从1944年7月开始拼凑了10个丁种师团,全部用来对付八路军和新四军。

丁种师团番号从115师团到161师团,编制和丙种师团大体一致,但武器装备和人员都非常烂。

丁种师团步兵小队,只有1挺轻机枪和1个掷弹筒。而甲种师团步兵小队,则有3挺轻机枪和3到6个掷弹筒。可见,火力差距是极大的。

丁种师团步兵大队只有4挺重机枪,甲种师团步兵大队则有16挺重机枪。

而且,丁种师团的兵员非常差,大部分都是少年兵、胡子兵甚至朝鲜兵。

这种部队其实根本不能作战。

日本军队的师团,二战期间,为何分成了甲乙丙丁4个等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总体战、消耗战,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转变为更强的战斗力便是各国争相努力的目标,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的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突出重点,从而在决战方向上尽可能的集中优势。例如二战德军也分为好几类,一线的野战师、二线的守备师和保护后方交通的警卫师等。军事力量以陆军为主的德国都尚且如此,对于本就对陆军投入较少的日本来说,就更得精打细算了,针对不同的作战任务组建专门的作战师团也就顺理成章了。

日军甲种师团(常设师团)战斗力最强,拥有4个步兵联队、工兵联队、骑兵联队、炮兵联队、淄重联队各1个,总共8个联队,总兵力2.8万人,而且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拥有强大的攻防能力,这种师团常常作为突击兵团投入战场,担负最艰苦的进攻任务。

日军乙种师团(特设师团)是以甲种师团的后备役兵员扩编而成,基本按照甲种师团的标准进行组建的,只是将骑兵联队缩减为骑兵大队,这样就成为7个联队,总兵力2.44万人。虽然少了一个骑兵联队,但是战斗力并不会降低太多,一个骑兵也就几百支步枪几挺轻机枪,连重机枪都没有,并不会对师团的整体火力带来明显的影响,而且骑兵联队多做侦查和追击使用,多不参与正面作战,所以乙种师团同样可以和甲种师团一样作为野战兵团使用,具备很强的进攻能力。

至于丙种师团嘛,只有3个步兵联队,工兵、炮兵联队各1个,没有了骑兵和淄重部队,很明显这种师团并不具备野战能力,当然日军组建的初衷也不是像前两种师团那样执行野战任务,而是执行防御任务。1939年随着中日之间大规模战事的结束,日本对中国开始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主”的策略,于此同时日本和北方的苏联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原部署在中国战场的甲种、乙种师团大量调往伪满洲国,为了接替中国战场的防务才组建了丙种师团。

丁种师团的实力最弱,只辖有2到3个步兵联队,其他技术兵种只有中队的规模,这种缺乏工兵和炮兵以及运输部队的师团几乎没有野战能力,连基本的防御作战也非常吃力,而组建它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进行高强度的野战,而是执行反游击战以及大后方的防御等任务,也就是所谓的治安战,他们面对是没有重武器而又灵活机动的游击队,所以并不需要太强大的火力,作战范围也不大,所以丁种师团的装备以轻武器为主,对资源占用也最少。

日本军队的师团,二战期间,为何分成了甲乙丙丁4个等级?

作为一个极度自尊、敏感而又奇葩的国家,日本的军队近代化承袭于德国,但又不同于绝大多数国家的军、师、旅、团、营、连、排配置。虽然存在“军”的编制,但却只是临时的,只有“师团”才是最高级别的固定编制单位。

所谓“师团”,是近代日本陆军改革后所采用的主要战术兵团,下设有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和小队。

明治维新期间,天皇逐渐掌握了日本的国家大权,开始为了对外扩张而进行军队改革。1871年,日本正式推行征兵制,先后设立了早期的四个镇台,分别是东京、大阪、仙台和东北,后又扩编为六个镇台。

1888年,日本将国内原有的六个镇台改编为师团,序号从第一师团至第六师团,成为日军中最早出现的师团。其中,东京镇台改称第一师团,仙台镇台改称第二师团,名古屋镇台改称第三师团,大阪镇台改称第四师团,广岛镇台改称第五师团,熊本镇台改称第六师团。之后,为了拱卫东京和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至此初步具备了近代化陆军的规模和实力。

1894年,日本就是凭借这7个师团迫不及待地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一举击败了清政府并签订了《马关条约》。此后,沙俄与日本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矛盾激化,双方又爆发了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中,日本虽然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取得胜利并且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但是,它也深感自己军队的匮乏和薄弱,从而进一步扩军备战,到1915年时已经先后组建了共计21个师团。

由于日本国小民穷,大量养兵使得国家的财政极为吃紧。本着既要训练兵源,又要减轻负担的原则,日本要求陆军服役期缩短为两年,复员军人返乡后加入“在乡军人”以作为预备役。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日本政府迅速征召这些预备役“在乡军人”重新服役并且编列为新的师团。这些新成立的师团,编号通常都已经排到100以后,归为乙种师团或者丙种师团。比如,第114师团便是分别由第1师团和第14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建的。

整个二战期间,日本一共组建了170多个各种师团,其中有50多个师团主要分布在中国战场。这些师团,在侵华战争中极为活跃,尤其在前期更是极为嚣张,有时一个师团或半个师团就敢向中国的几个正规师发起攻击。

那么,日本的师团为何要分成甲、乙、丙、丁这四个等级呢?而且,这四个等级的师团战力又有多大的差距呢?

一、甲种师团

这些师团装备最为精良,训练最为到位,成军也最早,采用了“四四制”,满员时在20000人以上。通常配备有步兵、骑兵、工兵、炮兵、辎重等各种联队,而且还装备有各式的重型武器和火炮,另设有单独的陆军飞行兵。

二战中,日军共组建了21个甲种师团,因为训练有素和装备精良,其战斗力水平极为强悍。就以士兵的基本素质射击为例,由于日本资源匮乏,对于弹药尤其珍视,因此特别注重射击训练。

淞沪会战之前,英国的军事观察团通过实地考察,给出了日本甲种师团士兵射击A级的评语。据日本作家五味川纯平回忆:

甲种师团的射击要求是”300米外的伏靶必须五发五中,而且弹着点必须要分布在拳头大的面积内”。

在正面战场,日军就是利用这种精确的射击技术连续出击,完全不像“抗日神剧”中那样不堪一击。例如,在忻口会战中,仅仅半个第五师团就击溃了阎锡山30多个正规师,其战斗力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二、乙种师团

这些师团的装备水平和人员数量都明显逊色于甲种师团,采用了“三三制”,满员时大约有15000人以上,是日本在中国战场的主力军。他们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往往几个军的国军部队都不是其对手。

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虽然占领了中国上海,但也使得自己“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破灭。为了尽快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开始大幅增兵中国战场。受此影响,日本国内开始迅速吸纳“在乡军人”,组建了大量的乙种师团。

以武汉会战为例,国军的几个主力军10余万人,经过血战才勉强击败了第106师团。这次惨胜,也成为了中国军队唯一一次打败日军乙种师团的战例。只不过,经过短短几个月的休整,这个乙种师团就又重新出现在南昌会战中。

三、丙种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虽然取得了短期的战场优势。不过,面对美军的强势反攻,尤其是中途岛海战后,美日之间完成了攻守易势,日本开始处于了完全的守势。

面对战场的窘境,日本只得继续扩充部队,开始临时扩编原有的辅助部队,组建了一些丙种师团。这些师团的规模有限,兵力满员时也就在12000人左右,装备和训练水平也明显存在差距。

通常情况下,这种师团的战斗力水平一般,在作战中只作为辅助力量使用,几乎不担任主要的攻击任务,大都用于运输补给和后勤支援等。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承认。由于我国当时贫弱,即便是这样的丙种师团都强于国军的战斗力,大致相当于国民党一个王牌军的作战水平。

四、丁种师团

丁种师团也被称为“治安师团”,从名字就能判断出其战斗力水平低下。由于鱼龙混杂和参差不齐,这种师团满员时也就10000人左右,只经过简单的军事训练。

到了二战后期,日本已经彻底被拖入了战争的泥潭,国内再也无法组建像样的师团。为了维护本土的社会秩序,政府会选用老弱病残和体弱多病的男子拼凑成为丁种师团。

由于日本国内的兵源已经完全枯竭,这样的丁种师团除了用于维护社会治安以外,有时也被派往中国战场用于清乡和扫荡。不过,他们的战斗力甚至还不如国军的部队,从不承担前线的作战任务。

在抗战初期,由于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落后,兵源素质和战斗力也不高。所以,想要消灭日军的一个师团甚至是旅团都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甚至于,别说是日军的一个师团,就是日军的一个联队或者一个大队,都能撵着国军的大量正规军逃窜。就以电视剧《亮剑》为例,主人公李云龙以区区一个团的兵力就敢于正面硬杠坂田联队,而且还将其全数歼灭,这完全就是艺术的加工和演绎,根本不会出现在抗战期间。

笔者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讲述历史,讲述日军师团的分类和战力,绝不是为了涨小日本的威风。事实上,日军师团的优势只是比较优势而已,如果他们遭遇了德军的装甲师、苏军的近卫师或者美军的机械师,分分钟都会被打出原形。

不得不承认,中国在抗战前后的国力太弱,导致了军事力量的严重不足,才使得抗日战争取胜如此艰难。“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放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是战争的阴霾并没有走远。不论任何时候,中国都不想打仗,可也不怕打仗!@文史不假

日本军队的师团,二战期间,为何分成了甲乙丙丁4个等级?

二战日本陆军并没有严格的甲乙丙丁的划分,不过为了方便,我们也可以大概这么区分。

简单来说,野战师团就是甲级师团,山炮师团就是乙级师团,地方守备任务的守备师团就是丙级师团,独立混成旅团升级的治安使用就是丁级师团。

甲级师团,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早期的野炮师团,就是师团炮兵联队为榴弹炮和野战炮。另外一种就是后期的摩托化师团,拥有大量汽车等机动车辆,搜索联队也换成装甲车和坦克。

乙级师团主要就是师团炮兵联队是75-105毫米山炮,守备师团炮兵联队主要是75毫米山炮。而丙级师团,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没有炮兵联队这个编制。这些师团没有师团属炮兵,不能执行进攻任务,只能进行扫荡和占领地的防守。

以1943年在关内作战日军为例子,甲级师团,乙级师团都有324挺轻机枪和432个掷弹筒,而丙级师团只有216挺轻机枪和216个掷弹筒。重机枪倒是都一样,是72挺。甲级和乙级师团各自有24门山炮,24门步兵炮,而丙级师团则有9门山炮和18门步兵炮。

另外甲级师团和乙级师团还有24门野战炮或者大口径山炮,这个其他级别师团是没有的。甲级师团还有12门榴弹炮,这是其他级别师团都没有的。另外就是甲级师团和乙级师团有更多的马匹和汽车单位。携带弹药多,部队机动能力更好。而丙级师团和丁级师团缺乏马匹和汽车,携带弹药少,只能进行短距离作战和扫荡任务,没有长距离进攻战能力。

日本军队的师团,二战期间,为何分成了甲乙丙丁4个等级?

日本军队的编制很有意思,从上到下分成了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等等。其中,师团是日本军队最常用的军事编制单位,关于师团的定位,这是一个非常难划分的问题。在抗战爆发之前,日本军队总计拥有17个师团,这些师团属于常备军。武器装备比较好,而且官兵也都接受了完整的军事训练。按照日本军队的标准,一个师团下辖了8个不同兵种的联队,一个师团的总兵力在27000人到30000人之间。

从师团的编制来看,明显超越了其他国家的整编师,与其他国家的整编军非常接近。所以说,日本军队的一个师团类似于其他国家的军,兵力略微少一点。但是这样的部队只有17个,在抗战爆发以后,随着局势的变化,日本军队占领了大片的地区。但是依靠数量有限的部队,已经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因此,日本军队集中了预备役和后备役官兵,组成了新的师团。这些师团也经历了军事训练,但战斗力不如常备师团,因此被称为乙级师团,而常备师团被称为甲级师团。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大部分甲级师团需要调往东南亚地区,在东亚战场上的兵力出现了不足的局面。日本把国内的第一补充兵和第二补充兵集结起来,组成了战斗力更差一些的师团。这些师团就是丙级师团,战斗力明显不如甲级和乙级师团。由于大部分甲级师团都被调往了东南亚地区,在东亚战场上,出现了以甲级师团为战略机动、乙级师团为作战主力、丙级师团负责协助的新局面。

到了抗战的后期,由于敌后战场的作用,越来越大,日本军队的兵力已经逐步枯竭。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军队把国内半大的孩子们也编入了部队,这就是丁级师团。丁级师团是在旅团的基础上扩大而来的,丁级师团基本上都有新兵,而是未成年的新兵很多。在电视剧《亮剑》中,听说日本军队中含有大量的孩子之后,楚云飞说:“日本人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次战争快见分晓了。”因此,丁级师团的战斗力最差,一般只能承担警戒战备等任务。

日本军队的师团,二战期间,为何分成了甲乙丙丁4个等级?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编成非常特立独行,有别于其它交战国家的军队,师团是其最常设的作战单位,此外,还有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和分队。

其中,大队、中队、小队和分队,相当于其它国家军队的营、连、排和班级作战单位,而且兵力配备尽管有所出入,但却大体相当,可以视作一样。

但如果以此类推,联队为团级,旅团为旅级,师团为师级,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齐装满员的联队有3800人,甚至有的负责后勤的缁重兵联队,兵力竟然超过了4000人。

一般交战国家军队团级大都为1500人左右,超过2000人的都很难少,所以日军的联队相当于其它国家军队的旅级作战单位,只是人员稍少些而已。

师团大约有2.5-3万人,实际上就是其它国家军队的军级作战单位,同样一个8000余人甚至1万余人的旅团,就是其它国家军队的师级作战单位。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日本陆军拥有17个常设师团,都是训练有素,兵员质量佳,装备精良的野战部队,是日本陆军绝对主力和生力军,齐装满员的甲级师团拥有2.7-3万人。

由于战争全面铺开,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鉴于美军武器装备的优良,战斗力的强悍,所以日本从中国战场抽调了许多甲级师团赴太平洋战区,与美军展开了残酷的岛屿争夺战。

常设师团的兵力不够用了,日本就急剧扩军,组建了一批乙级师团,主要用于中国战场,部分投入到了太平洋战区,除了战斗力稍弱于甲级师团以外,骑兵由联队降格为大队,后期组建的乙级师团干脆就没有了骑兵,因此比甲级师团少了一个骑兵联队,战斗力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兵力有2.5万人左右。

丙级师团,事实上是由混成旅团扩编而成,不再配备卡车等运输车辆,全都以徒步为主,基本上没有炮兵配置,以步枪、轻机枪、掷弹筒,以及少量的重机枪为主,军帽是布制品,就连钢盔都没配置,其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兵力约为1.6万人。

丁级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而成,但兵力配置却急剧下降,也就1万多人,有的丁级师团甚至不足万人,兵力素质很差,甚至有上了一定年纪的,不到18岁的青少年,武器除了步枪和轻机枪以外,重机枪都很少,根本没有火炮,是战斗力最差的师团,在中国战场上,有20余个丁级师团,是日军下乡进山扫荡的主力部队。

综上,二战期间,日军将师团分为甲级、乙级、丙级和丁级四个等级,最主要是根据部队的装备、训练、战斗力、战斗规模等因素综合考虑的,既方便部队的统一管理,同时有利于部队的作战,什么样的地方,就投入什么样的部队,所以作战的针对性比较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