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不和袁术联合攻打曹操?
很多人都很好奇,袁绍和袁术本是兄弟。而且在汉室中落之时,一个割据河北,一个霸占了淮南,恰好从一北一南夹住了盘踞在河南的曹操。但是两兄弟却无意联合灭曹,而是始终窝里横,最后让曹操渔翁得利,将两兄弟逐一消灭。今天这里就来谈谈袁氏两兄弟的恩怨情仇史,以及他们兄弟二人与曹操的那点故事。
先介绍一下袁绍、袁术的背景。很简单,都是四世三公出身。但袁绍是庶出,并且被老爹袁逢过继给了叔叔袁成。稍微懂一点宗法制的都知道,一个家族的大宗和小宗在地位上差别特别大。像袁绍这种本来就是小老婆生的,而且还过继给了小宗的人,他的发展前途必然没有袁术这种嫡子出身的大宗来的顺利了。因此袁绍的性格非常得孤傲,经常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他的傲气,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内心自卑。
并且,袁术还很瞧不起袁绍。他就曾经酸溜溜的讽刺过袁绍,说他是『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基本上就没把这个庶出的哥哥当作兄弟,而只是把他当奴才。试想内心傲气的袁绍,岂能跟骂他是“家奴”的袁术搞好关系。
你鄙视我,我就一定要超过你,我就是要让你知道,我比你强!——袁绍
不过要强调的是,袁术瞧不起袁绍,但袁绍毕竟也是四世三公出身,虽然是庶子,那也比刘备这种编草鞋的普通老百姓要爬的快的多!到了公元189 年,袁绍和袁术两人都已经深居高位。其中袁术掌管着虎贲军,手上有兵权;袁绍差一点,但也是大将军何进的铁杆心腹。试想何进如果不死,袁氏兄弟的仕途一定是一帆风顺。
岂不料,何进被宦官杀死。朝廷大乱,又过了没多久,董卓进京,靠着小把戏糊弄住了袁氏兄弟为代表的京城实力派,成功的控制了洛阳朝廷。
董卓控制朝廷后,袁氏兄弟还算有骨气,一个在朝堂上怒斥董卓,逃出了洛阳,跑到了渤海郡;一个则直接带着虎贲军跑路,逃到了荆州的南阳郡。各自扯旗反董,利用袁家的声望在当地招兵买马。
公元190 年,十三路诸侯讨董卓。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肯定对这一段都不陌生,关羽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精彩的很啊!可实际上正史当中记载的这次讨董战争,和小说还是很不一样的。
具体有哪些不一样呢?太复杂了,这里长话短说。在演义中,十八路诸侯齐集一处,组成讨董联军;但是在历史上,十三路诸侯并没有聚集在一起,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齐聚一堂,实际上没这回事。比如说冀州刺史韩馥就在邺城负责后勤,他没去;豫州刺史孔伷没俩月就去世了,他也没干过什么具体讨董的事情。真正备战,与董卓开战的就是三路人。分别是袁绍主持的河内联军、曹操等人主持的陈留酸枣联军,以及由袁术主持的鲁阳联军。
在这三股势力当中,以聚集在陈留酸枣的人马最多,但有这伙人没有号召力;而有号召力的袁氏兄弟一个在河内,一个在鲁阳,都在等着酸枣联军来找自己当盟主。结果在酸枣会盟的那帮人没去鲁阳找袁术,而是找了袁绍(因为袁绍离得近),这一下就把袁术给惹毛了!
为什么呢?因为论名望,两人都是汝南袁氏出身,算是平手;但如果论职务,袁术是领着虎贲军的后将军,袁绍只是一个渤海郡太守,根本就不是一个水平;如果再论两人的出身,袁术是嫡次子身份,袁绍是庶出并且过继了,两人的身份差距巨大。
现在袁绍是盟主,这在袁术看来,简直不能忍啊!凭什么家奴也能当盟主?!这件事因此就成了兄弟两人的膈应,而且这个膈应一辈子都没有消除。
又过了一段时间,董卓听说二袁反董,就把京城的袁氏一家几十口都给咔嚓了!身为盟主大人袁绍一步不出,在河内苟安。远在鲁阳的袁术急眼了,毕竟他是袁家的嫡子!杀父之仇岂能善罢甘休?!
于是袁术大手一挥:“给老子打!”
袁术派了谁去打董卓呢?这人不是别人,江东猛虎孙坚是也。
孙坚得令之后,一鼓作气打进了洛阳,半路还替关公斩了华雄。董卓吓坏了,先把汉献帝送去了长安,他自己在临走之前,到处搜刮金银珠宝,不仅把东汉皇室的祖坟全给刨了,而且最后还放了一把大火,把洛阳城也给点了。
等到袁术和孙坚到了洛阳时,整个洛阳被烧的精光。不得已,袁术和孙坚只得退兵。但是他俩退兵之前,把东汉皇陵平整了,算是干了一件好事。
袁术出兵洛阳,赶跑了董卓,还把被董卓祸害一番的历代先帝黄陵给整平一番,这让他在当时士族的眼中,赢得了赞誉。
反观袁绍统领的酸枣这边,大鱼大肉,夜夜笙歌,没人打算去讨伐董卓。曹操和鲍信看不下去了,就去追董卓。结果两人被徐荣修理了一番后也老实了。紧接着,酸枣联军的屯粮吃完了,诸侯各自回家。袁绍回去后,打败了冀州刺史韩馥,霸占了冀州,然后还是没有兴复汉室的动作。
众人一看,袁绍这个盟主也太挫了吧?外战外行,内战内行,没能力修理董卓,就欺负自己人?散了吧,别跟他混了。(曹操仍然跟袁绍结盟)
袁绍一看大伙都不理他了,于是想出了一个很招人恨的主意:他说远在长安的汉献帝刘协不是汉灵帝的儿子,皇纲不正。于是他想再拥立幽州刺史刘虞为皇帝。并以刘虞为皇帝,奉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想法还是很有创意的,问题是刘虞本人不答应。
为什么不答应呢?因为刘虞心里明白,袁绍这厮立他为帝,他就是个傀儡。如果让袁绍得逞了,大汉危矣!并且刘虞做过宗正,汉献帝是不是汉灵帝的儿子,他心里清楚。刘家谁来当皇帝,轮不到袁绍做主。于是刘虞坚决得谢绝了袁绍的“好意”,表示自己对当皇帝这事没有兴趣。
既然刘虞不想干,袁绍也就不再坚持了。然而远在南阳的袁术听说此事后,那个意见可就大了去了!袁术认为,董卓之所以被称为乱臣贼子,就是因为他废立皇帝。现在你袁绍也来这一出,你与董卓有何区别?并且再说了,立傀儡当皇帝,要干也得我干呀!袁绍算老几?凭什么听你的?于是兄弟俩就因为这事,矛盾就开始激化了。
既然矛盾激化了,那么战争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首先出招的是袁绍,他出兵豫州,与孙坚争地盘(孙坚被袁术表举为豫州刺史)。袁术派兵增援孙坚,跟袁绍有仇的公孙瓒也派堂弟公孙越参战。结果交战中,公孙越被袁绍打败,兵败自杀。
于是公孙瓒怒了,拉着陶谦、袁术联合,结成了袁术—公孙瓒—陶谦联盟,共同对付实力最强的袁绍。袁绍也不是吃素的,他也派人去拉笼了曹操、刘表,组成袁绍—曹操—刘表联盟,与公孙瓒联盟开战。
这场混战的结果是:
袁绍大败公孙瓒,刘表击败了孙坚;袁术被曹操、刘表夹击,败退淮南;然后曹操回头暴揍陶谦,并乘黄巾军大闹兖州,杀死兖州刺史之机,入主兖州。其后孙坚因中箭伤病死,陶谦被吓得半死不活,整个公孙瓒联盟完败。
而袁绍联盟则大胜!刘表坐稳了荆州,曹操也坐稳了兖州,脱离了袁绍,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为后来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奠定了基础。
至于袁绍、袁术兄弟,在此次混战之后,彻底闹掰,相互视对方为死敌。救对方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救对方。
紧接上文,袁术兵败后,心有不甘。很快一个报仇的机会来了。由于曹操是在兖州刺史被黄巾军杀害,临时入主的兖州。因此他的兖州刺史是自立的,朝廷并没有承认。后来朝廷派了一个叫金尚的人去兖州当刺史,但是曹操把他赶跑了。金尚没办法赴任,就跑到淮南找袁术诉苦。
袁术一想,好机会呀,正愁没理由找曹操算账呢!于是袁术纠合了匈奴单于於夫罗和兖州的黑山贼,一起杀进了陈留。同时在徐州的老盟友陶谦也起兵攻打曹操,一时间,曹操四面受敌,被打懵逼了。
但是曹操毕竟是曹操嘛,他先干掉了黑山贼的入侵,随后反手又教育了陶谦一顿。最后集中兵力猛攻袁术,袁术便被曹操一顿猛操,从兖州就开始被曹操追着打,最后跑到了扬州的九江郡才算逃出了追击。
备注:曹操打陶谦和袁术时,吕布在兖州偷袭曹操,导致曹操后路被断,只能放弃对袁术和陶谦的追杀,回师打吕布。其实这一战在《三国演义》中很有名,只不过小说把重点放在了刘备救徐州,和陶谦三让徐州。刻意的无视了这一战原本是袁术陶谦挑起,曹操只是被动迎战的历史真像。
袁术跑到扬州后,不敢再惹曹操了。便老老实实的以九江郡和庐江郡为自己的基地,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在消停了一年后,袁术又开始向外扩张。他先让孙策向南扩张,打江东;他自己带兵向北扩张,初期拟定了两个目标:曹操或者刘备。
经过袁术的计算,他认为打曹操没把握,那还是打徐州吧。此时的徐州,陶谦病死,刘备刚刚领了徐州。袁术来打徐州,刘备集中全力迎战。但是岂不料曹操在兖州搞定了吕布,将吕布赶到了徐州。刘备腹背受敌,丢了徐州。
刚刚搞定了吕布的曹操一看,哇!袁术、刘备和吕布在徐州狗咬狗呀!于是曹操立即向豫州进攻,把袁术在豫州的势力清除,成功的控制了豫州。恰巧这时候,汉献帝回到了洛阳,曹操直接把天子迎到了豫州许县,开始了他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计划。
袁术和吕布打败了刘备之后,吕布占了大半个徐州,袁术白忙活了一场。并且由于曹操占了豫州,他的地盘大大缩水。汉献帝也跟曹操跑了。他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好处也没有捞到。袁术一捋胡须,天子没了,那我自己当皇帝吧!
建安二年(197年),也就是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的第二年,袁术在淮南称帝。
按常理来说,袁术这么嚣张,他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被诸侯群殴吧?非常抱歉!他称帝之后,一个来打他的诸侯都没有。袁绍在幽州忙着打公孙瓒;曹操忙着打南阳郡的张绣,还瞄上了人家的漂亮嫂子;刘备窝在小沛,自身难保;刘表被曹操打南阳吓了一跳,没心思管。
唯一有点动作的只有吕布,他派兵在淮北劫掠一番后跑路,这还是因为袁术先打了徐州的主意。
袁术一看,老子称帝了,诸侯没反应,这跟不称帝有区别么?于是袁术怒刷存在感,调兵攻打豫州。当时,曹操因为迷恋张绣的嫂子,被张绣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连大儿子曹昂都战死了,曹操仓皇退回许都。等到曹操退回后,发现家里更乱,半个豫州都快被袁术占了!
曹操一看,心里就怒了!好你个袁术,我不惹你,你却三番五次来打我,这次我要是不揍死你,老子就不姓曹!
于是曹操一面布置重兵反扑袁术,一面以天子的名义册封江东孙策,让他在江东起兵反攻袁术。其实孙策早就想独立了,只是没有合理的借口,但是天子的诏书都来了,也就是没有什么顾虑了。
袁术见孙策叛变了,赶紧回军,怂恿江东山越作乱回击孙策。袁术走了,在豫州留下一群虾兵蟹将,这些人自然是被曹操秋风扫落叶般的全都收拾了。
打退了袁术,曹操并没有追击,因为他还惦记着张绣的嫂子呢。于是曹操又调转枪头,朝南阳进军。至于袁术,他在豫州一败,同时又丢了江东,实力大损。
袁术气的哟,就差咽气了。
公元199 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袁绍搞定了公孙瓒,统一河北;二是曹操在搞定张绣、吕布后,基本统一河南。北方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决战是在所难免了。
在曹操集团内部,关于是先打袁绍还是先打袁术的问题上有争执。最后打袁术的意见占了上风,袁术的死期来临。
那么袁术当时在干什么呢?他在建安二年吃了大亏后,又碰上大旱灾与大饥荒,淮南之间处处可见人吃人的惨剧。而袁术又不愿意散粮救饥民,导致人心惶惶。后来袁术的部将陈兰和雷薄叛变,又进一步的削弱了袁术的实力。导致曹操攻他时,完全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最后袁术仓皇出逃,打算投靠背叛他的雷薄和陈兰。结果雷薄断然拒绝,将袁术礼送出境。
袁术在走投无路时,终于想起了袁绍。他派人去跟袁绍说,可以将帝号归于袁绍,自己向他称臣。袁绍看到当初骂自己是家奴的袁术也有今天,便同意接纳袁术。让他先去青州,打算在袁术到来后,好好的羞辱他!
只不过袁绍在去青州的路上被曹操派来的刘备率部截住了去路。袁术过不去,只得又退回寿春,并且最后在寿春呕血而死。
袁术死后没多久,刘备反叛曹操,又被曹操给镇压。在曹操进攻刘备前,袁绍本来已经打算起兵了,但因为儿子夭折,袁绍伤心过度,又把起兵的日期往后推了一推。这就使得曹操轻松搞定刘备后,彻底的平定了河南诸侯。而几乎是同时,孙策遇刺身亡。袁绍本打算联合孙策夹击曹操,但由于孙策不在了,只得自己发兵十万讨伐曹操,这便是三国时期的第一场大战——官渡之战。
通观袁术、袁绍、曹操的混战史,其实可以发现曹操和袁术的战争,是袁氏兄弟对立的衍生产物。早期的时候,袁术实力强劲,而曹操只是袁绍同盟中的一股小势力,曹操的力量十分有限。因此曹操和袁术的战争,袁绍根本就懒得去管袁术。袁绍甚至巴不得曹操把袁术打死拉倒,还省得他去揍袁术。
而曹操限于实力,他在每次面对袁术时,都是以保境驱敌为目标。从未有,并且也没有实力力动摇袁术的根本。所以袁绍并不认为曹操能打死袁术,他也没必要去救袁术。
一直到曹操基本搞定河南之后,袁术和袁绍才意识到曹操的威胁。但是袁术还是不打算跟袁绍联手,毕竟两人有矛盾。既然袁术不想联合自己,袁绍自然也是无所谓了。后来袁术彻底垮台了,对袁绍低声下气,袁绍想了想,打算收留他,但并没有想扶持他的意愿。这说明袁绍对袁术的芥蒂很深,救你命可以,但是称王割据不行。
因此说到底,袁绍不救袁术,本质上还是两人的矛盾太深,都巴不得对方去死。至于联合打曹操嘛,那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除非兄弟两人能再轮回转世一次,估计才会正视曹操,联合起来揍死他吧。
袁绍为什么不和袁术联合攻打曹操?
首先袁绍跟袁术不合。
袁术跟袁绍同父异母,但袁绍的母亲是妾,地位很低,而且过继给了伯父袁成,袁成早死,袁绍因此继承了袁成的财产。而袁术是嫡子。
两兄弟之间往来不和睦,袁术看不起袁绍,经常揭袁绍的老底,说他是自家的丫环生的。
而袁绍这个人是很会经营自己的,首先他继承了袁成的财产,就拥有大量可支配的财富,他用这些财富赞助当时被禁锢的党人,那些党人自然以他马首是瞻,在雒阳时,好多人都追随袁绍,而不理会袁术,弄得袁术大怒,说:“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
袁术还把袁绍出身的事情告诉了公孙瓒,公孙瓒跟袁绍开战时,才能在檄书中揭袁绍的伤疤。
除了有钱任性,袁绍还很注意自己的行为,比如他回老家奔丧,经过汝南郡时,马上遣散随从,单车支马回家,因为汝南郡有会点评的许劭。袁绍害怕自己奢华的举止引起许劭的负面点评,这说明他很注重自己的社会形象。
而袁术就跋扈多了,大概是嫡子,从小娇生惯养,他有个外号叫路中悍鬼,就是经常骑着大马在路上狂奔,相当于现在的十二级酒驾老司机。
回家之后,袁绍除了给母亲(继母)服丧,还追服了父亲(继父)的丧,在老家守孝六年,这在以孝治国的汉朝为他赢得了名声。而且还躲过了党锢之祸。因为他娶的老婆是党人领袖李膺的女儿。
因为这些原因,袁绍在官场在士人中的声望比袁术大得多,到了讨董卓时,就已经完全压倒了袁术,袁绍成为盟主了。袁术内心是不服气的,他心里可能还念着数年前的话: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
两者之间不但没有合作,还开始了内斗。袁绍对这个亲弟弟也使过阴招。
比如袁术的部将孙坚讨董卓时曾经驻守阳城,但袁绍却派人把阳城夺了,还打死了袁术的手下、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
所以,两者之间的合作是不可能的。袁家本身也有内斗的基因,袁绍自己的儿子后面也内斗了。
袁术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倒想去投靠袁绍,只是半路被刘备拦截了,根本过不去。
最后说一下,袁术跟袁绍为什么不一起对付曹操,除了前面说的两者一向不和,另一个原因是袁绍没有动因。
袁术活着的时候,袁绍的实力一直在曹操之上,官渡之战是袁绍拿下公孙瓒后主动对曹操发起的攻击,原本实力远超曹操。在迎汉献帝之前,曹操一直是袁绍的小弟,挂靠着袁绍混日子。
在袁绍看来,打一个小弟还需要联合自己看不上的亲弟弟吗?
袁绍为什么不和袁术联合攻打曹操?
笔者在这里捋一捋袁绍、袁术、曹操三人的关系。
190年,同为反董联盟在关东诸侯联合反董之时,袁绍和袁术是属于同一阵营的,在一开始,大家遥推袁绍为盟主,袁术心怀不服,但为了大业,还是忍了。
后来反董联军被董卓连续击败,袁绍对反董前途失望,便开始另辟蹊径,想拥护幽州牧刘虞称帝,以此形成对抗长安朝廷的局面。为此,袁绍还写信给袁术,想争取袁术的支持,结果,袁术回信给袁绍:慺慺赤心,志在灭(董)卓,不识其它!
191年,袁绍破坏联盟,与袁术交恶本年七月,袁绍夺了韩馥的冀州后,就开始以盟主的身份干涉其他州的官员任命。
例如,东郡太守王肱是兖州刺史刘岱任命的,因为王肱打不过黑山军,袁绍便让曹操去接管了东郡,曹操也很给力,先后帮助袁绍击败了南匈奴、黑山军,帮袁绍在冀州站稳了脚跟。
对此,刘岱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认可袁绍让曹操进驻东郡。
还有,袁绍任命会稽人周昂为九江太守,这也是干涉了扬州刺史陈温的任命权,陈温也只能认可。
最后,袁绍任命周昂的兄弟周㬂去占据豫州。要知道,豫州刺史孔伷病逝后,袁术是表奏孙坚接管豫州的。此时的孙坚正在雒阳击败了董卓、吕布,光复了东都,与河南尹朱儁一同筹划进军关中,攻克长安的战略计划。
在这个节骨眼上,袁绍的行为直接损害了袁术、孙坚的利益。为此,孙坚也不进军长安了,转过头来,帮助袁术来攻打周㬂。所谓的反董联盟彻底破裂,其他诸侯纷纷选择站队。
193年,袁术战败,转入扬州兖州刺史刘岱战死,机缘巧合之下,曹操入主兖州,随后与袁绍的盟友荆州刺史刘表合作,一同围攻南阳的袁术。
袁术麾下,孙坚已经战死,能打仗的将领能查到的就只有原江夏太守刘祥。
曹操在陈留等地连续作战,袁术军连战连败,刘表也攻克了袁术在南阳的据点,最终袁术选择率主力军辗转进入扬州寿春。
后话194-196年,是袁绍和曹操的蜜月期,袁绍的主要敌人是幽州公孙瓒,曹操则在兖州击败吕布,在豫州击败与袁术联合的黄巾军。
197年开始,袁绍后悔自己没有迎接汉献帝,对曹操开始产生不满,而曹操也很敏锐地判断出未来将会与袁绍有一次决战。
198-199年,袁绍彻底击败了公孙瓒,而曹操在这段时间里,也击败了袁术、吕布,并通过许都汉廷的影响力,与江东孙策、荆州刘表达成暂时和解(其实暗中还是敌对,表面上还是要表态同为汉臣)。
切题等到袁绍腾出手来跟曹操争夺中原时,袁术已经在淮南败亡了。
袁术是在建安四年(199年)初,因为多次战败,加上淮南饥荒和治理不力的缘故,势力大损,部下众叛亲离。
袁术在淮南呆不下去,便向兄长袁绍低头,写信说要献出手中的传国玺,劝袁绍称帝。袁绍还拍袁谭准备去迎接袁术北上,不料袁术还是被曹操派出的刘备率军所阻拦,最终无奈返回,在江亭郁郁吐血而死。
袁绍为什么不和袁术联合攻打曹操?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袁术和袁绍的关系虽然有争议,但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确实肯定的。在公元196年左右的时候,袁绍和袁术的整体实力是三国中最强的,袁术是中部最强的势力,袁绍是北部最强的势力,当时的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兖州牧,两兄弟如果联合的话,很容易就能吃掉曹操。但是奇怪的是两兄弟并没有联合吃掉曹操,反而是自己先打了起来。曹操加入了袁绍一方攻打袁术,一直把袁术打得灭亡,后来曹操又转过头来攻打了袁绍,最后统一了北方。那么袁绍和袁术为什么不能联合在一起呢?
袁绍和袁术两兄弟之所以没能够联合在一起,主要还是两兄弟不和,在同样强大的时候两兄弟都想要消灭对方。等到曹操羽翼丰满的时候,两兄弟想要联合,但是已经晚了。虽然两人一起长大,但袁绍和袁术两兄弟的关系并不好。袁术是嫡妻生的孩子,一直瞧不起自己的哥哥袁绍,甚至多次在公开场所表示:这是我家婢女生的孩子!袁绍内心肯定是不满意的,不过袁术这个人头脑简单,不会处理关系,反而不如袁绍在官场上吃得开。在十常侍之乱的时候,两个兄弟一起合作诛灭了宦官集团,这是两兄弟唯一一次真正的合作。
等到诸侯们反对董卓的时候,袁绍被推举做了盟主,袁术则是其中重要的成员。袁术内心是不服袁绍的,因为他总是认为自己是嫡子,袁绍是庶子。后来袁绍占领了北方的冀州,袁术则是占领了扬州地区,两兄弟分别占领了当时南北最强大的州。这时不合作灭掉曹操主要是因为曹操的羽翼还没有丰满,要想灭了他随便一个人都可以。
这时候袁绍和袁术并不是商量联手打下其他诸侯,也不是商量平分天下,而是开始拉拢自己的附庸来进攻对方。袁绍拉拢了自己的好兄弟曹操,而袁术则是拉拢了陶谦、公孙瓒。结果袁术不仅交友不慎,自己能力也不强,公孙瓒被袁绍打败,陶谦被曹操打得在恐惧中病死。
袁术的野心真是厉害,在这个节骨眼上稀里糊涂的抢下玉玺,自己称帝了。这下袁术成为了天下所有诸侯共同攻击的目标,谁也不敢再和袁术套近乎了。在袁术大败无力回天的时候,他才想到袁绍这个哥哥,准备去投靠袁绍把玉玺交给他,让袁家继续做皇帝。于是他给自己的哥哥写了一封信,请求能够去北方投奔袁绍。袁绍还顾念兄弟之情,也想要拉拢袁术联手对付曹操。不过这时候的曹操已经不是这两个庸才兄弟能够扳动的了。曹操先灭袁术再败袁绍,从而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
综上所诉,先是两兄弟不和内斗,然后让曹操钻了空子灭掉一个,这才想起来要兄弟合力对抗曹操,不过为时已晚。
袁绍为什么不和袁术联合攻打曹操?
袁绍和袁术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袁氏一门四世三公,声名远播,这两兄弟也堪称世之枭雄,两人一南一北各有自己的地盘,面对当时的最大劲敌曹操,他们却始终不能同声同气共击曹操,这是为什么呢?兄弟两人都是司空袁逢之子,袁术虽是弟,但他是嫡出,袁绍虽居长,但毕竟是庶出。袁逢的兄长袁成膝下无子,袁逢恐兄长家绝后,就把长子袁绍过继到袁成那里,就这样袁绍袁术又成了堂兄弟关系,古代讲究“嫡庶有别、尊卑分明”,就因为袁绍不是嫡出,母家卑微,且又过继给伯父袁成为嗣子,所以袁术一直看不起这个哥哥。
但袁绍比袁术争气的多,他入仕很早,初为虎贲中郎将,汉灵帝设西园八校尉的时候,袁绍就是八校尉里的左军校尉。董卓擅自废立,袁绍愤而出走,组织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并在众诸侯盟誓大会上被推为盟主,对盟主之位志在必得的袁术非常不服气,想我汝南袁氏一门四世三公,天下谁人不知,凭什么让庶出的袁绍当盟主,要当也是我来当。因为这件事,这两兄弟的关系变的越来越差,开始暗暗较劲。
袁术因四世三公的标签而被董卓任命为后将军,后因兄长袁绍反董,袁术怕董卓报复而出奔南阳郡,恰此时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袁术阴差阳错成为南阳之主,得“南阳户口数百万”,以此为资本倒也混的风生水起。但袁术没有政治远见,更没有什么政治手腕,野心又很大,到处树敌,跟荆州刘表、曹操、吕布皆不合,攻打刘表时还搭上了孙坚的性命。袁术还北联公孙瓒攻击袁绍,袁绍也毫不示弱,就南连刘表抗袁术,据《三国志》:
既与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合而南连刘表。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袁术对哥哥袁绍真的恨之入骨,把哥哥辟妾之子的低贱身份告诉给公孙瓒,好让公孙瓒在阵前羞辱袁绍一番。攻打刘表失败后,袁术发兵陈留去攻打日益壮大的曹操,结果反被曹操打的大败,不得不退守九江。之后又去跟吕布干仗,又被吕布打的落花流水。这边袁术到处树敌,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狼狈不堪。那边袁绍在河北经营的风声水起,势力越做越大,两兄弟的差距已经越拉越大。
到官渡之战之前,袁绍已经是河北之主,据有冀、幽、并、青四州之地,兵多将广、马肥粮足,是当时地方诸侯中最强大的一股势力。所以根本不需要袁术出手,袁绍凭自己的实力就足可以抗衡曹操,如果不是袁绍自己刚愎自用、用兵无方错失良机,官渡之战也不致于遭到惨败。更何况两兄弟关系素来不合,袁术不会仗义协助兄长打曹操,袁绍更不可能拉下面子去求弟弟。
袁绍为什么不和袁术联合攻打曹操?
这个问题,道出了一些较少提及却又至关重要的历史。
二袁联合,关东可安当“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风起云涌时,董卓就曾说:“二袁若除,关东自安”。《后汉书》记载:当时,州郡烽起,“莫不以袁氏为名”。
孙坚在抱怨袁术粮草供给不足时,也曾说:“我们现在讨伐董卓,上为救国家,下为报你们袁家的私仇”。
可见,汝南袁家四世三公的名望不是盖的,在天下极有号召力。
我们举几个例子:
(1)、刘备获得徐州时。刘备推辞,认为应该让袁术来管徐州。陈登等人反对,认为袁术不行,于是,写信给袁绍,求袁绍任命刘备。在袁绍回复后,刘备才能坐稳徐州;(2)、孙坚,在杀了南阳太守夺取南阳后,当袁术出奔而来时,老老实实把南阳让给袁术。
(3)、冀州,荀谌劝韩馥让冀州给袁绍时,第一个比较就是袁绍”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
一个地方势力要保存,过去需要朝廷的任命和地方豪强的支持。随着董卓集团拥立的天子在天下号召力下降,地方势力要想得以保存,必须紧紧依靠士族的支持。
而在天下刚进入混乱模式时,“天下英雄”都还在起步阶段,谁也不可能同时开罪二袁!二袁联合,不要说曹操了,关东群雄,可能都没有崛起的机会。
早已你死我活的两个政治集团事实上,早在天下动乱之前,袁绍、袁术,就已经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
袁绍,非袁家嫡子,但“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都附之”。“能养士”,归附者很多。
曹操、张邈、许攸都是袁绍这个集团的人物。
尤其是曹操。
尽管曹操也是高干子弟,但家世却与宦官集团有着洗不去的联系。而在袁绍、曹操青年时期,政治斗争的主题就是“反宦官”!因此,曹操要想在政治运动中有所作为,就必须依附袁家!(除非依附宦官···)
而袁术,则属于另外一个政治集团。
袁术,与袁绍一样,当时也是世族+游侠的政治身份。因其为袁家嫡子,因此,在袁家地位更高。
总的来说,在当时士族群体和权力高层心目中,二袁的地位相当。比如:何进就对二袁“故并厚待之”。
但是,因为袁绍“素善养士”,因此,在“名豪大侠”心目中,袁术的地位反而开始不如袁绍。
这两个政治集团在一起争取相同政治诉求的同时,很早就已经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比如,袁术党羽曾经攻击曹操。曹操逃到了秦家。秦家男子冒充曹操,说“我是曹操”,被袁术党羽杀害!
顺便说一句:这家男子的小孩,就是著名的三国名将——曹真。可见,早在天下大乱前,两派之间的斗争,就已经超出了“扛精”的领域,进入到了“肉体消灭”的程度!
曹操的崛起,正是二袁斗争的产物。在讨伐董卓战争中,曹公看不管诸侯不作为,亲自出去打,把自己打了个精光。
曹操在丹阳等地召集军队后,依附袁绍。此时的曹操,有部队,没地盘,还算不上诸侯。
关键时刻,老朋友袁绍出手,先支持曹操做了东郡太守,又在刘岱死后,让曹操入主兖州。
袁绍为什么这么“讲义气”呢?因为,汉末初期的历史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二袁争着任命“诸侯”。
就在被袁术任命为豫州刺史的孙坚攻克洛阳,准备继续追击董卓时,他得知,“盟主”袁绍也任命了一个叫周昂的来做豫州刺史!
此时的兖州局势更夸张了!有三个人,准备“接班”刘岱,入主兖州。
公孙瓒(袁术盟友)以单经为兖州刺史;袁术支持金元休(金原为董卓所任命,但被袁术控制);以及,袁绍支持的曹操!
当然,赶走单经、袁术,还是要靠曹操的军事能力。但是,若非二袁相斗,曹公何来机会入主兖州,开始创业之路?袁、曹同盟的维系,对袁绍有利。袁绍的规划是“南据河,北阻燕代,南向以争天下”,他的国防环境却远没有规划的这么美好。
北方的公孙瓒,是他的主要军事对手,也注定要牵扯他主要的军事力量。南面,徐州陶谦、北海孔融,都倒向袁术-公孙瓒联盟。而原本支持袁绍的老盟友陈留张邈,也早已和袁绍决裂!
因此,让曹操这样强有力的人物进入兖州四战之地与各路敌军相持,袁绍专心北进,实现其“北阻燕代,南向以争天下”的战略计划,是对袁绍最为有利的布局!
最后袁曹决裂时,“袁、曹之不敌”,双方实力依然很悬殊!因此,联盟对袁绍有利!若不是扶持曹操,他可能早就在四面夹击中崩溃了!
当董卓乱政时,天下名士领袖的袁家本应号令天下豪杰,并力维系天下安定。可是,兄弟之间却彼此利欲薰心,争斗不休,祸乱天下。
最终,这对祸乱天下的兄弟,一起淹没在了自己掀起的巨浪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