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元春省亲,弟弟贾环连给她磕头请安都不许,端午节礼也独没有贾环的,为什么?
贾环很多读者对他的观感非常恶劣,在于他的本性确实糟糕。很难相信,一个公府之家的少爷竟然长成如此模样,实在让人感叹。贾环在贾家也几乎没有什么人关注,甚至元春省亲如此大场面都不让他出席,元春也不喜欢他,礼物也从来没有他的份。但贾环被排挤,并不表明他没有地位!
贾环作为贾政庶子,是赵姨娘所生。庶子的地位很多人觉得应该很低,那是早年的老黄历。《大明令·户令》规定:
“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图产,不问妻、妾、婢生,只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以子数量与半分;如别无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继全分。”清楚表明嫡子庶子对于财产的分配权是等同的,即便私生子(奸生)只要获得承认也要分得嫡子庶子的一半数量财产。贾环作为庶子,按律法在贾宝玉没有爵位继承的情况下,两人继承财产数量相同。
明晰了贾环在贾家的地位,就知道贾环为何处境艰难。庶出之子竟然和嫡子贾宝玉有相同继承权,如何不招人嫉恨。王夫人对贾环从来不管,丢给赵姨娘任他自生自灭,而不是探春一般亲自教育,就因为贾环的存在严重威胁了贾宝玉的财产继承数量。
贾元春对贾宝玉也是王夫人一般心事。贾宝玉本人根本不是科举入仕的料,贾元春更多是希望弟弟做一个富贵闲人。可贾环的存在直接让贾宝玉的财产少了一半,以贾宝玉的能力,不知道经营之道,一半的遗产如何能够确保贾宝玉一生富贵?贾元春赐节礼选宝钗未尝没有为弟弟后半生未雨绸缪的意思。
贾环的存在也让荣国府内部暗流汹涌。第一他无人管教,被生母赵姨娘教养的各种不堪,可谓人生毁于起步教育。第二,贾家上下都不待见他,比不得贾宝玉受到的重视。第三,荣国府的继承权不平静。
按理荣国府应该归贾赦大房。可《红楼梦》偏偏写了大房出局了,不能继承荣国府。那继承荣国府就变成贾宝玉,贾环两兄弟。贾政王夫人若要替贾宝玉保住荣国府,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爵位夺下来给贾宝玉。这样荣国府作为贾宝玉的袭爵财产,是不用分给贾环的。这一点贾赦在中秋夜的话也证明了贾政二房的企图心:
贾赦要诗瞧了一遍,连声赞好,道:“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萤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贾赦这话处处针对贾政。贾政望子成龙叫儿子读书,贾赦就讽刺他穷酸,一心想让儿子科举,将孩子教成书呆子,失了侯门气概!最厉害的是最后一句:“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贾赦失去了荣国府,现在贾政又图谋他的爵位想给贾宝玉,贾赦如何能够容忍,你们想的美,我宁可给贾环也不给贾宝玉,到时候让你们爵位和荣国府一起丢掉!所以贾环的存在是多么重要,看似各种被排挤,却是各方角力的关键点。
注:荣国府原本应是贾赦长房的。可《红楼梦》写贾赦长房袭爵却失去了荣国府本就属于僭越。毕竟荣国府是敕造,贾家竟然当私产分配,是不合法的。他们用王熙凤贾琏夫妇管家混淆视听,又图谋长房爵位,打压贾环庶子继承权。贾赦中秋节一段话,将贾政二房心事揭露无疑,更亮明态度,宁可给贾环也不给贾宝玉!至于爵位继承,按理是贾琏的,但如果贾琏犯错或者一直无子,家族还是可以再另行推举合适人选继承。这里边可操作性非常大,就不多说了!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红楼梦》中元春省亲,弟弟贾环连给她磕头请安都不许,端午节礼也独没有贾环的,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元春就是半个王夫人。
书中说了,元春比贾宝玉大得多。因王夫人不识字,所以贾宝玉启蒙教育都是元春完成的,教了几千个字。
同时,元春和贾宝玉是一母同胞,关系和其他人都不同。
相反,贾环理论上是贾宝玉最大的威胁。
当家荣国府中,贾赦不受宠,贾琏不学无术。受宠的贾政只有2个儿子1个孙子。孙子贾兰随时嫡传,但岁数太小,承担不了贾府重任。
那么,摆明了贾政一旦退下去,就必须在贾宝玉和贾环中选择一个人继承荣国府的当家人。
众所周知,贾宝玉不爱读书,喜欢在女人堆打滚。但贾环却和贾兰一样,读书还是比较认真的。
当年科举都是八股,其实也不是看你多有才学,主要看你是不是能够适应八股这种考试的类型。
说白了,至少资质还算不错,肯学又掌握了考试窍门,科举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那么,贾环显然就比不爱读书的贾宝玉占有很大优势。
对这一点,王夫人、王熙凤、元春都是心知肚明,所以联手打压贾环。
其他人不谈,元春其实更重视弟弟贾宝玉。
元春的命运是可悲的,是作为贾府的政治工具送给皇帝的。虽然归为贵妃,然而在凶险万分的皇宫,伴君如伴虎,日子也是极不好过的。
而元春作为一种悲惨的政治投资,说白了还是为了贾府的利益。
但是,如果继承人是贾环而不是贾宝玉,等于元春就为别人牺牲了,她自然是不会愿意的。
所以,她公开打压贾环,其实也是站在王夫人、王熙凤的阵营表明自己的态度:荣国府继承人只能是贾宝玉!
其实,很多人说贾环坏,也不是这么说。
贾环做的坏事,第一是试图烫瞎贾宝玉眼睛,第二是说了贾宝玉导致金钏之死的事,其他也就没有了。
第一件事,起因是犹豫贾宝玉缠着贾环的初恋女友彩云。而当时贾环只是个小孩子,一时激动暗算人,也未必是要搞瞎贾宝玉眼睛,都是他们胡猜。
第二件事,贾宝玉和王夫人确实直接导致了金钏死亡,贾宝玉也确实和金钏露骨调笑了几句,只是没有什么强奸而已。但贾环也是道听途说,并不是他造谣。
说白了,这事如果贾环不说,就被王夫人把人命的大事掩盖过去了。事实上,确实是贾宝玉和金钏调情,王夫人殴打金钏又赶出去,才导致后者自杀。
贾环就算再坏,也没搞出人命吧。
所以,贾宝玉母子也是够了,王夫人自己就不是什么好人。
《红楼梦》中元春省亲,弟弟贾环连给她磕头请安都不许,端午节礼也独没有贾环的,为什么?
《红楼梦》做为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成功塑造了几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物,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比如他最爱的女性人物林黛玉也是敏感多思的,目下无尘的林黛玉碰上妙玉也会被嘲笑为“大俗人”,奸诈如贾雨村者,当初也是上进潇洒的读书人,而且学问那是相当好。四大家族里政治地位最高的贾元春貌似没有有缺点,作者对她究竟有没有批判呢?有!而且有不止一次的隐写,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贵妃娘娘贾元春的缺陷和问题。
第一、元妃对待异母弟弟贾环的态度反映了她的做人格局不大。元妃省亲,合家大小都见了,连仆从们都可以向贵妃请安受赏,唯独异母弟弟贾环回避了,理由是旧疾未愈,别处养病,古人在不想或不方便时很擅长让人家养病,秦可卿丧礼时,一向健康的尤氏就养过病,这一次又轮到生命力旺盛的贾环了。总之,贵妃娘娘根本就不愿见这个弟弟就对了,其实根本也见不上,就是连请安也不许。
元春后来赏下端午节礼,大家的眼睛齐刷刷聚焦宝玉宝钗,却不注意,全家皆有赏,唯独三少爷贾环没有,贾环又一次被贵妃姐姐来一次鄙视和伤害。
赵姨娘和贾环自然不敢对贵妃娘娘呲牙,但不代表心里服气,关键这一腔怨气一有机会总得撒出来才罢,果然,贾环逮上金钏跳井这件事成功向贾政进谗,宝玉差点被打死,又将滚烫的蜡油想泼瞎宝玉,赵姨娘又魇賑差点要了宝玉的命,母子俩仇恨嫉妒到快变态的程度,我们不能把这些都记到元春身上,但这里面有她推波助澜的一份贡献也不算冤枉她。
省亲时,宝玉差不多有十三四岁,贾环最多有十岁,元妃入宫已有些年头,所以,入宫前,贾环或者还是个婴儿甚至可能还没出生,贾元春没有讨厌这个弟弟的任何理由,若说讨厌赵姨娘继而不喜她生的孩子倒有可能,但探春又该怎么解释呢?妹妹可以,弟弟怎么就不行了呢?
第二、猜灯谜本是姊妹兄弟唱和雅趣,太较真而顾此失彼,也透露出元妃的性格缺陷。还是元宵省亲后不几天的灯谜事件,元春送出一个灯谜让家里的弟弟妹妹们猜,这次没说明贾环不许参加,所以,三少爷兴致勃勃的也参与了,猜完的结果是,独迎春和贾环错了,众人皆有赏,只他二人没有,这也就罢了,众人又做谜让娘娘大姐姐猜,元春也有猜对的,也有错的,这时贾环又一次被单拎出来,说他做的谜不通,娘娘压根没猜。你说贾环尴尬不尴尬?难过不难过?会不会成为今后大家的笑柄?你元春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姐姐、贵妃娘娘,五次三番的和贾环过不去,这不光是心眼小,这个人生格局太有问题了。就算退一万步,元春没有看人下菜碟,就是认真,古人对过正月很重视的,做诗做谜不过为大家高兴好玩,重要的是开心,弟弟妹妹们都懂照顾您的情绪说您都猜对了,您怎么就不能也让大家都高兴呢,这个正月,二小姐不在意,不代表二小姐身边的奶妈丫鬟们不在意,贾环更不用说了,再怎么说,他也不可能心旷神怡了。这一点,放在宝钗、凤姐身上,都不可能会做这种低情商处理。
对,低情商,我就担心了,处理问题如此不圆融的元春在宫斗中能活到第几集。
第三、元春封妃成为皇帝的女人,她已经是四大家族事实上的政治靠山,但她缺乏基本的政治智慧担不起这副担子。贾元春并不是有野心和有抱负的女性,她的封妃上位或许并不是她攀高努力的结果,她有一个掌握着全国军权的舅舅王子腾,背后是老牌贵族一门两国公的贾府,皇帝或者出于利益平衡才禁封她,而显然,贾元春对宫廷生活并不享受,而是认为没什么意思,不如生在小门小户人家,骨肉团聚,全家包包饺子更幸福。这一点,她与弟弟贾宝玉倒是挺相似。
这样心态的贾元春生活在皇宫里,郁郁寡欢是她生命的常态,她向往的是宫墙外自由的世界,你怎么能要求她如打了鸡血般去争宠,爬上更高位来庇护自己的家族呢?可是她忘了,不管她愿不愿意,她已经身处政治漩涡之中了,向前进是她不可推卸的责任,她已经没有资格来伤春悲秋、吟诗作赋了,如果用于争宠倒是例外,不进则退,而退则是万劫不复。
元春的封号是贤德妃,证明皇帝看上的并不是她的美貌,也并没有迷恋她到智商降低的程度,贾元春,她做不到如杨贵妃般可以由着自已的小女人般任性,她的命,必须要像甄嬛那般打怪升级,就算偶尔来一句“春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为的也不是舒怀,而是斗争或圣宠的需要。显然,元春,她不具备这样的智慧和心志。
不知道是她先失去圣心还是她舅舅王子腾先倒下,她先倒,四大家族是树倒猢狲散,王子腾先倒,她也不具备力挽狂澜的素质。
贾元春,多年宫廷的磨练并没有让她成熟起来,她做女史很多年倒是很平安,可是封了妃的贾元春只短短几年就死去了,她始终是个小女子,没有成为政治家的野心和素质,这一点,她不如王熙凤,不如宝钗,也不如她的妹妹探春。她如果像她的祖母一样,过着岁月静好的日子,或会一生幸福,可惜,她去错了地方,放错了位置。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我的喜马拉雅FM:屏山讲读红楼梦)
(此文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红楼梦》中元春省亲,弟弟贾环连给她磕头请安都不许,端午节礼也独没有贾环的,为什么?
贾元春与贾环之间应该有三次交集。第一次元春省亲时,贾环生病了,没有和贾琏等兄弟一样恭候贵妃姐姐。第二次猜谜语,贾环没有猜中,因而没得到礼物。第三次端午节赐礼,袭人没说有贾环的。
元春对贾环即使有心结,也不会表现出来,那样的话格局太小,而且也不符合她贤德的人设。元春是贾环的姐姐,虽然不是一个娘生的,但是同父。姐姐元春即使在心里不喜欢贾环,在礼节上,元春不会有意冷落弟弟。俗话说“宁落一屯,不落一人”。这句话的原意是请客时,宁可一个村子的人都不请,也不能落下一个人。如果是正经的场合,元春不会落下贾环。这样的话,父亲贾政会不满。元春是贤德妃,不会做有损形象的事情。
贵妃省亲时,贾环虽然病着。元春回宫前,也给贾环赐礼了。与贾琏等兄弟一样,“皆是表礼一分,金锞一双”。
元春处世不够圆滑,不会照顾别人的情绪。元春初封妃时,比较得宠,心情也好,也有雅兴。一日,元春作了一个灯谜,让大家猜,猜后写出来,太监带进宫里,然后让大家各写一个谜语带进宫去。
至晚,出来传谕:“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小姐与三爷猜的不是。小姐们作的也都猜了,不知是否。”说着,已将写的拿出来,也有猜着的,也有猜不着的,都胡乱说猜着了。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迎春自为顽笑小事,并不介意。贾环便觉得没趣。元春是一个比较较真的人,否则贾环的诗谜不通,不猜便罢,不必特意让太监来问谜底是什么。然而元春的做法让贾环很伤自尊心。
贾环的谜,面是:“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贾环是谜语在普通人看来,没什么不妥,可是在贾府一群诗才出众的女孩子里,贾环的诗谜就显得太没有文采了。因此元春说不通。贾环猜元春的谜语也猜错了。因此这次赏赐,贾环没有得到。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元春,是非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贾环和迎春猜错了,元春不掩饰,错了就不给赏赐。这件事可以暗示元春在宫里的处世哲学,是非分明,讲理,不讲情。这样的元春不够圆滑,势必得罪人。日后元春失宠,与她处世不够圆滑有很大关系。
其实在家庭里,没有必要较真,不过是一个游戏而已。妹妹、弟弟还小,别人都猜到了,独他们二人没猜到,元春可以当做他们都猜到的,一样赏赐点小礼物就得了呗。否则,大正月里,他们的心里会不好受。这件事不能说元春做错了,但是元春完全可以让大家一起高兴的,却有两个孩子没得到赏赐而觉得脸上有点挂不住。说迎春不介意,迎春的内心深处何尝不会有挫败感?
端午节,元春回依例给贾环赏赐礼物,不会落下贾环。第三次端午节赐礼,袭人向宝玉汇报都给谁什么礼物,唯独没有提贾珍、贾环等兄弟的礼品。不过节礼应该每人一份,只是多少有区别,袭人没提贾环,不能说贾环没有。书里也没提赏贾珍节礼,只是“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贾珍的礼是不能差的,之所以没写,是因为这是袭人向宝玉转述的情况,袭人不会面面俱到。就如同探春过生日,写贵妃赐礼了,而宝玉过生日则没写赐礼。元春和宝玉“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因此宝玉的生日,元春不会不赐礼。之所以没有写,是作者觉得没必要写。端午节赐礼,不会没有贾环的份。只是作者没有写而已。
元春与贾环的感情肯定不如宝玉,但是感情不同,元春也不会有意压制弟弟。就像王夫人,她不喜欢贾环,但是也从未当面不给贾环面子,即使贾环烫伤了宝玉,王夫人也没拿贾环怎么样。元春的心胸肯定比王夫人宽广,因此元春不会故意打压异母弟弟。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润杨的红楼笔记!《红楼梦》中元春省亲,弟弟贾环连给她磕头请安都不许,端午节礼也独没有贾环的,为什么?
元春省亲,连贾府有点头脸的下人都被召见,她同父异母的小弟弟却要回避,元春最风光的那个端午节,贾府的主子们除贾环之外都收到了娘娘的礼物。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外照宫闱”,第二句好理解,是说贤德妃贾元春的风光岁月了,开头的一句究竟辨得什么是非,我理解这个“是非”,既是宫中残酷政治斗争的大是大非,也有日常生活接人待物的小是小非。
曹雪芹老先生的巜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都是明捧暗讽的,贤德妃这个名号也是如此。试想一下:连一个同父异母的小弟弟都不容的人,如何能够在后宫佳丽三千的氛围中生存?如何能够处理好与其他后妃生的皇子公主们之间的关系?此外我还以为,贾元春的作法,表面上只令赵姨娘贾环不通快,后四十回贾府败落,贾环想方设法的混闹,自然是对之前包括贵妃娘娘在内的贾家人的一种报复行为了。
我认为,人们只看到了赵姨娘贾环心里的不平衡,却乎视了探春心中的真实感受了。”三春争及初春景”,可不可以是贾府三小姐探春被南安太妃收为了干女儿,并且在后宫住了一段时间,此时正是贾妃在宫斗中处于劣质地位的时期,当时的探春有能力帮助一下自己的大姐,却在旁边袖手旁观呢?
正是因为元春不屑于处理把握各种人际关系,当贾府稍有点风吹草动动,后宫们便群起而攻之,元春便有了“虎兔相逢大梦归”的悲催结局了。
《红楼梦》中元春省亲,弟弟贾环连给她磕头请安都不许,端午节礼也独没有贾环的,为什么?
不知道书里啥时候说到贾环要给元春请安,她不让了呢?实际上,由于贾元春和贾宝玉之间特别的感情,元春只单独召见了他一个。贾宝玉的特殊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其他的男子是不能随便单独见面的,而元春也并没有和他们有交流。在省亲结束的时候,贾环也和贾蓉、贾琏、贾珍等人收到了一样的礼物:表礼一分,金锞一双。
实际上,贾环在贾元春省亲的时候,在养病,根本没有出去迎接贾元春,只有贾兰和贾宝玉去了,但是贾兰也是按例行礼而已。书里的原文:此时贾兰极幼,未达诸事,只不过随母依叔行礼,故无别传。贾环从年内染病未痊,自有闲处调养,故亦无传。
说到端午节礼物,单独把贾环摘出来就更可笑了。这一次获得礼物的除了贾宝玉、三春、黛玉和宝钗,其他的人有老太太、贾政夫妇、薛姨妈和李纨、王熙凤,剩下其他的都没有礼物。不仅是贾环,就连贾赦夫妻、贾珍夫妻都没有。在这样的背景下,贾环自然也不可能有了。
贾宝玉在贾府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他是一般人的存在。贾环在贾府中并不算是受到冷落。贾元春也没有对他另眼相待,元宵节制灯谜的时候,贾环和其他人一样是参加了的。平日在荣国府,基本上他明面上也是和贾宝玉一样的待遇,大小宴席也基本上没有缺了他!当然了,实际待遇贾环肯定是弱于贾宝玉的,毕竟连贾兰和贾琏的待遇都是弱于贾宝玉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