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皖战争中,段祺瑞为什么会失败?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吗?

1920年的段祺瑞有点像1916年的袁世凯,二人之处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袁世凯一死,虽有北洋系力推段祺瑞接手北洋政府,“继位”当总统,但考虑再三之后,段祺瑞却婉辞了,反拥戴黎元洪继袁世凯之后坐总统之席。

当然,段祺瑞也不是真心想要拥戴黎元洪,只是一则袁世凯在“金匮石室”留下的三个总统候选人名单中黎元洪居于首位,依袁世凯的“新约法”,黎元洪可谓名正言顺;二则让黎元洪当总统,也能平息一下南方。

黎元洪虽然当了总统,可是孤身一人,能成什么气候?所以,不论段祺瑞是当总统也好,是当国务总理也罢,北洋政府一样处于他的控制之下。

只不过,让段祺瑞想不到的是黎元洪竟然借是否对德参战一事引起“府院之争”,并将冯国璋和国会拉下水。

段祺瑞主张参战,黎元洪、冯国璋等人则不赞同参战。

如此一来,段祺瑞反倒成了孤家寡人,黎元洪趁机罢免了段的职务,段一气之下去了天津,让黎元洪一个人玩。

黎元洪玩得转吗?当然玩不转,张勋复辟吓得黎元洪赶紧抛下一切,躲进了日本公使馆避难去了。

所以,还是得段祺瑞出来收拾局面。

只是经过了府院之争这一遭之后,段祺瑞和冯国璋二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北洋系的分裂也就在所难免了,皖系和直系更是成了水火之势。

黎元洪之败,在于他手里头没有军队。

冯国璋则不同,他手里拽着直系的军队。

段祺瑞想再用对付黎元洪的手段来对付冯国璋显然不可能,思来想去,段祺瑞以退为进,让冯国璋入京代理总统一职,只要冯国璋离开了老巢,再慢慢对付他,也就没那么难了。

冯国璋或不知是计,或知是计,但当总统心切,所以也就入京去了当他的代理总统去了。

只可惜,冯国璋这个“北洋之狗”也不是段祺瑞这个“北洋之虎”的对手。

他在京一年,曹锟、吴佩孚坐大,直系因此逐渐脱离了他的掌控,最后他也只能失魂落魄地离开了。

1919年12月28日,冯国璋一死,直系彻底落到了曹、吴二人的手里。

曹、吴二人的野心也不亚于段、冯,所以他们掌控了直系之后,也一直在想着如何打败段祺瑞和皖系,入主北京政府。

段祺瑞又始终想着以武力统一南方,不论直系是否赞同,都将成为段祺瑞的威胁,而曹、吴想要入主北京政府也得搬开段祺瑞这块绊脚石。

所以,直、皖必有一战!

1920年7月14日,段祺瑞和曹锟、吴佩孚打响了“直皖战争”,可仅仅打了5天,段便输给了曹、吴,于19日通电辞职。

袁世凯死后,局势一度“非段不可”,为何到了1920年,段祺瑞却输给了曹锟和吴佩孚呢?

实际上,1920年的段祺瑞的处境和1916年的袁世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袁在1916年时看上去似乎仍然牢牢地掌控着北洋系诸军,可事实却是段、冯等人已经逐渐地摆脱了他的控制,所以,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段、冯等人才敢反对袁的称帝。

袁世凯自当了皇帝之后,对于军队的掌控实际是不断往下降的。

所以,袁世凯看似仍有北洋军作后盾,可真事到临头,他能够指挥得动的军队却并不多。

1920年的段祺瑞也面临着和1916年的袁世凯一样的问题,他看似是皖系的首领,可皖系之内又分成了好几个小派系,他对这几个小派系的掌控也在逐渐削弱,这几个小派系对他也越来越不服气。

皖系内部的勾心斗角,不一致对外,从而导致战略布局混乱,是段祺瑞和皖系输掉“直皖战争”的关键性原因。

当然,段祺瑞当时手里确实没多少军队,也即所谓的嫡系部队。

此外,段和曹、吴为争夺北京政府控制权的这一战虽被称为“直皖战争”,可是这个过程中可并不仅仅只有直、皖二系。

当时能够左右直皖战争之胜负的,还有奉系张作霖,这么说吧,奉张倒向直系,则直系赢;倒向皖系,则皖系赢。

但是,段祺瑞这几年来一直在消费“武力统一”,所以别说是在皖系内部,哪怕是在北洋系之中,他的威望和政治资本也是不断地往下跌的。后来的吴、张虽然也有和段一样的政治野心,但段对“武力统一”的消费却让直、奉两系找到了联合起来对付他的借口。

所以,张作霖表面装出一副中立的模样,可实际上却已经倒向了直系,暗中和直系合作“倒段”。

奉军入关,打了一直祈祷张作霖能够始终保持中立的段祺瑞一个措手不及,胜利的天平瞬间偏向直系。

于是,段祺瑞终于输给了曹锟和吴佩孚,从而通电辞职,将北洋政府让给了曹、吴。

直皖战争中,段祺瑞为什么会失败?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吗?

袁世凯的死就好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中国从此没有能够镇得住大局的人了。一时间华夏大地群魔乱舞,军阀混战。

军阀都不是好东西,说穿了就是想当“皇帝”问鼎中原,没有什么好鸟。为了当皇帝,就是生灵涂炭、赤地千里也无所谓。

就像孙中山说的那样“南北如一丘之貉。”

袁世凯的接班人是黎元洪,他是北洋政府里有名的老好人,不会心狠手辣、不会厚黑,压不住阵脚,是个笼子的耳朵——摆设。北洋的枪杆子事实上掌握在冯国璋和段祺瑞手里,两个人都野心勃勃,不是甘居人下的主。

辫帅张勋的复辟丑剧谢幕后,段祺瑞成了陆军总长,还兼着总理一职,可谓平步青云、意气风发。可是别忘了冯国璋也坐地分赃成了总统,形成了二虎同堂。

都说一个槽栓不下两头驴,何况是两只恶虎呢?

北洋军阀里形成两大派系——段祺瑞的皖系和冯国璋的直系。两虎之间勾心斗角,势不两立;段祺瑞不愿意跟冯国璋妥协,冯国璋也不想对段祺瑞让步。后来冯国璋死了,曹锟成了直系掌门人,和皖系的矛盾更加激烈。

皖系想往东,直系偏要向西。皖系说中国要和平统一,以德服人;直系说不行,那样是与虎谋皮、不现实,必须要武力解决。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但要是兵见兵,那就只能比比谁的拳头大。

这样一来,两只老虎就只有战场上见了。

虽然军阀相争都是为了争夺统治权的,都是为了一己之私。但打仗都要有遮羞布,还要把自己包装起来,说自己是正义的化身,是替天行道、是为民做主。说对方十恶不赦,极力抹黑对方,把狗咬狗的战争说成是天使和魔鬼的较量。

1920年7月12日,皖系和的直系开打前夕,直系笔杆子写出了讨伐段祺瑞的檄文,里面历数段逆祺瑞十大罪状。

檄文里认定段祺瑞这个人性格凶残、暴戾,道德败坏;对外卖国求荣,对内贪污腐败。总之,段祺瑞就是万恶之源,是国家分裂,人民苦难的罪魁祸首。段贼不除,国无宁日,就是把段祺瑞千刀万剐也不能抵消他的罪责。

段祺瑞这里也不会坐以待毙,肯定是以牙还牙、针锋相对。

他首先指使总统徐世昌宣布免除了直系老大曹锟、吴佩孚的官职,然后连夜写出讨伐逆贼直系的檄文在次日发表。

在文中,段祺瑞把自己包装成逼迫满清退位、反对袁世凯称帝、粉碎张勋复辟“三造共和”的大英雄。并指责曹锟、吴佩孚勾结溥仪、张勋,开历史倒车,跟全国人民作对。

  由于直系人多势众,气壮如牛的皖系却像纸老虎不堪一击。开战仅仅五天,皖系就土崩瓦解,直系、奉系控制了北京政局,段祺瑞拱手认输。段祺瑞的皖系在开战前也气势汹汹、牛气哄哄,但为什么那么快就认输了呢?

其一,段祺瑞虽然名义上是皖系的大哥,军队分支不少,但下面没有自己的嫡系,都是各打各的小算盘。

段祺瑞手下的军阀都不是坚定不移,铁了心跟他干的,大家都是见风使舵,一看大事不好,纷纷作鸟兽散,谁也不舍得拼老本。除了那些心怀鬼胎的分支,自己的嫡系就几万人,还都是乌合之众、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跟吴佩孚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相比,战斗力不再一个档次。

其二,皖军战前思想麻痹,觉得不会打起来,大意轻敌。

直到7月1日日段祺瑞还给曹锟打电话想和解,并告诉徐世昌说不会打仗。等察觉直系军队动向后,又不知所措,仓促布阵,不分主次,部署失策,未战先输。而那些皖系的非嫡系部队姗姗来迟,又不做战斗动员。导致防线出现漏洞,让直系各个击破。

段祺瑞唯一靠得住的东路大将徐树铮平常脾气暴躁,在皖系口碑不好,部下也是面和心不合,对他意见很大。即使是同僚也对他颇有成见。徐树铮吃了败仗后,友军见死不救,孤军作战,导致皖系兵败如山,土崩瓦解。

其三,直皖战争差不多是势均力敌,但奉系张作霖突然加入奉系阵营,胜利天平迅速向直系倾斜。

其实老奸巨猾的张作霖早就决定跟直系并肩作战,但段祺瑞还蒙在鼓里,被张作霖中立的信誓旦旦而蒙骗,情报工作做得不好。

以上几个原因让段祺瑞的皖系在和直系较量中惨遭败绩,导致段祺瑞狼狈辞去总理职务,从此退出中国政坛。

直皖战争中,段祺瑞为什么会失败?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吗?

这个问题要倒过来回答,直皖战争中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就是利用日本提供的贷款组建的参战军(后改名边防军),而这也是引发直皖战争的直接原因之一。

段祺瑞的参战军

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陷入了分裂。段祺瑞以国务总理名义总揽军政大权,而江苏督军冯国璋资历也不亚于他,因此后来就陆续形成了亲段的皖系和亲冯的直系。除此之外,还有像曹锟等人则拥兵自重,谁给好处帮谁。

段祺瑞最大的缺点没有直接带过部队,缺乏自己的直属力量,因为这个他吃亏了好几次。

像段祺瑞利用张勋复辟赶走黎元洪以后,想讨伐张勋时一度很尴尬的陷入无兵可调的窘境,最后派人运动了李长泰和曹锟,他们才愿意帮忙,加上主动率兵来平乱的冯玉祥,段祺瑞才搞定了张勋。

还有段祺瑞推行武力统一,决定用军事力量消灭南方地方实力派时,前线部队动辄罢兵,也让他苦不堪言。

为此,段祺瑞决定组建一只自己的嫡系部队。于是借中国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之机,段祺瑞以山东、东北的铁路、矿产等权益为担保,向日本借款,史称西原借款。段祺瑞用这笔钱购买日本军火,聘请日本教官,组建了参战军。

后因一战结束,参战军改名边防军,共计3个师,而徐树铮又以收复外蒙为理由,组建了西北军,共计4个旅。这3个师4个旅的部队,就是段祺瑞直接掌握的嫡系部队。

而段祺瑞在政治上咄咄逼人,此时又组建自己的嫡系部队,就引起了曹锟等人的不满。他们要求解散边防军,遭到段祺瑞拒绝以后双方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直皖战争。

至于皖系失败的原因很多,简单说一下:
  1. 段祺瑞的部队部署分散,在直隶仅有边防军两个师和西北军1个旅,加上第9、13、15三个师和西北军训练处学生队,总兵力不过5.5万人。虽然战前段祺瑞命驻外蒙的褚其祥旅立即赶回北京,但是已经是远水难救近火。而曹锟所部除第三师外,还有3个混成旅和1个补充旅,加上卫队和直隶警备队,总兵力有5.6万。双方实际参战部队直系反而略占优势。

  2. 段祺瑞的边防军和西北军虽然武器装备好,但是都是新组建的部队,缺乏实战经验。而第15师原本是冯国璋旧部,不愿意和曹锟开战,因此士气不高。而曹锟的第3师等部久经沙场,实战经验丰富。所以直系和皖系两者战斗力相差很大。

  3. 段祺瑞所用非人。皖系主力在西路,但是西路总指挥段芝贵只知吃喝嫖赌,大战期间在指挥部里玩女人赌钱。前线总指挥曲同丰被直系突击抓获以后,西路皖军溃败,皖系自此大势已去。

  4. 段祺瑞的亲信徐树铮脾气太傲,到处得罪人,结果导致皖系树敌太多。像奉系本来是亲段的,但是因为徐树铮私自挪用奉系军饷等事导致双方关系恶化。直皖大战时奉军大举入关,部分部队还参加了战斗,东路皖军的失败和奉军参战也有一定关系。

兵力不如对方,战斗力不如对方,指挥还不如对方,还不会团结别人,失败也是必然的。

直皖战争中,段祺瑞为什么会失败?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吗?

一九一八年八月,

冯总统国障代任期满,段总理曾声称与总统同时下野。

南方的军政府遘难难解,诺大的中华民国总要有一个总统来统辖。老段的“智囊”徐树铮、王揖堂等人,在北京的安福胡同成立了一个“俱乐部”。意在组织新国会,选举大总统。然后才有徐世昌被选出来做总统。这个时候也正是老段的皖系军阀比较活跃的时期。

北洋军阀趋向分裂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袁世凯死了。北洋军阀在渐渐地趋向分裂,此时就出现了冯国璋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和张作霖的奉系。冯国璋于一九一九年去世,直系老大又换成了曹锟、吴佩孚(曹锟对吴佩孚说“你即是我,我即是你”)。

徐世昌虽名为总统,实却是处在皖系“保护”之下,政局自然也就由段祺瑞掌控着呢。

早在南北开战的时候,段用曹锟为两湖宣抚使,就有将曹留在南方之意。冯国璋便告诫曹锟,不可丢了根本。所以克复长沙以后,曹立即北归,就是坐镇保定,拥卫京畿的意思。

老段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湖南督抚张敬尧为段派人物,依仗老段的奥援自作威福,在湖南三年,民心多怨。第三师长吴佩孚,久居湘南,就像是一个给张敬尧把守南门的门吏,又不被张敬尧放在眼里。因此这两人就经常要搞出些摩擦来。恼怒之下,吴佩孚未得到批准,就擅自撤防北归了。也直到了这会儿,张敬尧才意识到:这三年的平安日子,都是吴佩孚恩“赐予”的。

南方的谭延闿,看到吴佩孚撤防,立马就率军打了进来。张敬尧毫无能力,只能依了三十六策的上策,逃之夭夭了。而辛苦打下的长沙城,也再次回到了南方军的手里。

直皖战争

吴佩孚撤回来以后,便鼓动曹锟,组织了一个保定会议,成立了一个十三省同盟,并向徐政府提出三条要求:一是拥护靳内阁,不反对段合肥。二是各省防军,撤回原驻防地。三是宣布安福系罪状,解散安福部。并邀张作霖做为调解人。

好在张作霖愿做这个和事佬。待张作霖来到保定以后,吴佩孚将各省代表召集在一起,重新议出六条办法交给张作霖。这时吴佩孚又提出一个要求,必须罢免徐树铮。

张作霖把这几条办法往老段手里一交。看到要解散安福部,撤換王揖唐,罢免徐树铮。感觉这是不给皖系留活路了,便怒气冲冲地说,他这么欺人,就是兵戎相见,我也不怕他呢。徐总统也来劝解,段又加懊恼地说道,“我与东海数十年交情,当选总统时,我宁可与河间同时下野,好好把元首位置让与他,现在他老正昏聩,就同他算帳便了“。

张作霖只得又会见吴佩孚。吴说段氏即说兵戎相见,我“愿率着虎贲三千人,鹄候疆场,若稍涉慌张,便不成为直派健儿了”。

徐树铮之前曾有惠于张作霖,其后又有矛盾冲突。但是面子上总没有显现出来,此次张做调解人,虽有偏心于直系的意思,也未打算愣生生搀和进来。徐先是以重金为张做寿,张拒不答应。他便唆使胡匪袭击张作霖,不料事做的不机密被张查获了。张作霖大怒,专门发电声讨徐树铮,要求撒销西北边防军。这不,老段在无意间又多了一个劲敌。

这胆大妄为的徐树铮也真敢做,竟然演出了一场“逼宫”戏来,七月九日他带领卫队,围住公府,拿着以段祺瑞领衔的弹章,硬生生逼着徐总统下惩办曹吴的命令。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七月十四日,就是所谓的“刁斗相闻,兵刃相接”了。两下里真刀真枪干了起来。战争无情,不可细述。至七月十九日,段氏四路大军,一齐溃败。鲁豫各省的皖系军官亦皆瓦解。老段不得已发出一个通电,“抚衷内疚,良深悚惶”了。

皖系溃败

接下来,惩办徐树铮,解散边防军,解散安福部,解散新国会,惩办罪魁。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湘是段派,首当其冲要解职。

七月二十六月,以大总统令,宣布撤销七月九日关于曹吴处分的命令。

七月二十八日,大总统令“准督办边防事务,兼管理将军府事务段祺瑞免职。”若依了曹吴,就要将老段一体拿下,还是徐总统好说歹说,总要给老段留点脸面。

七月二十九日,大总统令称“徐村铮等称兵畿辅,贻害闾阎……甚至协迫上将军段祺瑞……”。不管怎么说,这次老段也算是体面地退出了。而其他执掌一方的段系要员,却都被赶下了台。整个的皖系,从此就分崩离析了。

结语

当徐总统缓缓地下他的总统令的时候,徐树铮等人早就急急地跑入日使馆去了。所谓的“严惩罪魁”自然就成了一句虚话。

直皖战争中,段祺瑞为什么会失败?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吗?

无底线的替手下兜底,政治又不是江湖,怎能不出事,怎能成事。直皖战争只打了五天,段祺瑞就输掉了全部身家,嫡系武装边防军被解散,自己被迫下野,隐居天津。这是为了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段祺瑞的皖系与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之间发生的战争

“五四”暗战

一战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期待收回德国在山东租界的权益,然而会议的结果是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引起轩然大坡,从而爆发了学潮,“五四运动”。

当时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对待学潮的态度是缓和处理,而段祺瑞的态度是要采取严厉手段,并且指使安福系撤换北大校长蔡元培,其实蔡元培早就提出辞职,不想看到高校被政治左右。

“安福系”就是段祺瑞的势力,因为这些人总是在北京安福胡同集会,所以又称安福系。1919年段祺瑞其实已经辞去了国务总理一职,下野,然而他却利用安福系操纵政权,视徐世昌为傀儡。

此时,段祺瑞的叫嚣也令本来追随他的人倒戈。首先是教育总长傅增湘他坚持挽留蔡元培,与段祺瑞分道扬镳。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章宗祥迫于学生的压力辞职,曹宅一度被围困。如此一来,段祺瑞的实力减退。

徐世昌召开紧急会议,他是两面圆的想法,既挽留蔡元培,也挽留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以如段祺瑞的意。而段祺瑞却大为不满徐世昌的做法,徐世昌迫于其压力第二天罢免教育总长傅增湘。徐、段先后通电各省“巴黎和会”上字不得不签。这就加剧了矛盾,学生运动进一步扩大,竟而引发了上海工人大罢工。

段祺瑞等势力招来了各界舆论指责,各省高级军官包括段系实力派将领卢永祥,大部分都建议“尊重学生的意思,将曹、陆、章三人免职。”段祺瑞陷入了困境。

而直系新任掌门人曹锟,得力干将吴佩孚趁机打击皖系。吴佩孚给徐世昌发电,明确而坚定的站在学生这边。

电文说:“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

同时吴佩孚致电南方将领,建议联名通电反对签约。一时间吴赢得了时誉,对段祺瑞是非常大的打击。

1919年6月10日,徐世昌下数道命令免去曹、陆、章三人职务。段祺瑞怒不可遏,说徐世昌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自此徐段交恶,曾经是北洋嫡系的直皖再也不可能调停了,分裂到火拼的边缘

图/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免职的报道

直皖针尖对麦芒,大战一触即发,导火索很快就出现了。

吴佩孚“北归”

护法战争后,吴佩孚驻守在湖南衡阳,此时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他实在呆的受不了了,请求“撤防北归”,理由是北方士兵受不了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真实情况是吴佩孚受不了湖南省军区司令张敬尧(皖系),给他没事就使绊子,而且张这个人无恶不作,百姓苦不堪言。

以前吴佩孚要撤防段祺瑞不批,这次他又上报请求,只是走个过场,不管批不批他都要撤防。旧火未消的段祺瑞更加怒火中烧,直接回电吴佩孚不守纪律,吴佩孚也不甘示弱又怼回去说段穷兵黩武,卖国求荣,这回非撤防不可。

还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南方,唐继尧和陆荣廷控制的广州政府给吴佩孚送来30万军队开拔费。1920年5月吴佩孚撤防衡阳,让投降他的赵恒惕接盘。

直皖大战免不了了,曹锟、吴佩孚一合计直接和段祺瑞打,不一定能赢。

拉奉系张作霖入伙——反皖联盟

张作霖本来和皖系的关系还不错,段祺瑞干将徐树铮曾和张作霖一起劫夺军火,徐还任当了天津奉军司令部副司令,在皖奉两家任职。

然而,徐树铮之后挪用奉军军费,在奉军司令部枪毙直系将领陆建章,自我膨胀,颇有“西北王”的意思。张作霖事后才知,大为光火,直接撤了天津司令部,与徐树铮拜拜。

要说徐树铮,真的替段祺瑞得罪了很多人,他这么得罪了张作霖,直系那边很多人也是徐树铮得罪的,纷纷针对皖系。别人提醒段祺瑞,段还是十分信任徐树铮,乐意为其善后。

直皖要打仗,徐世昌邀请张作霖来北京作和事佬,徐树铮摆了鸿门宴要刺杀张作霖,还好“东北王”机灵跑得快。

直系这个时候又来拉拢张作霖,出于利益考虑,老张想,“说不定能入主北京呢?”当然直系曹锟也是这么想的。直奉联手了

反皖同盟有八个省,又称八省反皖同盟,打的旗号是“清君侧”,主要针对徐树铮,没有摆明冲段祺瑞来。徐世昌早就不甘被段祺瑞驱使,所以明里暗里也是支持反皖同盟。

吴佩孚操纵了两份电文《直军全体将士宣布徐树铮六大罪状檄》和《直军全体将士为驱除徐树铮解散安福系致边防军西北军书》,吴确实非常擅长制造舆论,貌似胜过打仗的能力。

7月4日,徐世昌开会决议罢免徐树铮,裁撤边防军(段祺瑞嫡系),段祺瑞一下子跳了起来,不愿牺牲到处替他得罪人的徐树铮。

图/徐世昌

直皖开战

段祺瑞命徐树铮正常工作,召集上百军政要员开会,呈请徐世昌罢免曹锟、吴佩孚。7月9日,徐世昌迫于压力发出命令,吴佩孚撤职查办,曹锟停职留用,以观后效。而就在这一天,直军曹锟在天津誓师,名曰“讨逆军”,吴佩孚为前敌总司令。

10日,段祺瑞自任“定国军”总司令,徐树铮为副总司令,段芝贵为总指挥。到底是“讨逆”还是“定国”其实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只是口号不同而已。

主战场:河北涿州及高碑店

双方都兵分三路。

总人数:直系5万、皖系6万日式先进装备。

直系:西路吴佩孚、中路王承斌、东路曹锳

皖系:西路段芝贵,中路陈文运,东路徐树铮

1920年7月14日正式开战,前三天双方各有胜负,也是在相互试探。然而7月17日这天战场形势出现了一边倒。

首先是西路军段芝贵在松林店遭遇吴佩孚的埋伏,全军覆没。然后是中路军总指挥陈文运直接被炮火集中,逃离战场,小兵们也纷纷投降,当然他们从来也不知道为什么而战。

图/段芝贵

胜负已分出,18日张作霖的奉军开到涿州,加入战斗,老张真的算得分毫不差。战斗胜负已定,他才来。

在直奉两派的围追堵截下,皖系东路徐树铮败退,逃回北京。

自此,双方看谁都急眼的两年多,就在几天内结束了。

段祺瑞亲自去请徐世昌下“停战令”,在打下去就打到北京了。7月19日,段祺瑞通电,引咎辞职。皖系也退出了政治舞台,虽然段祺瑞后来又重掌政权,但那也不是自成一派了。

为什么失败,而且如此之快?

一、用人不当

徐树铮,不断的给段祺瑞捅娄子,得罪人,然而段祺瑞无底线的包容,兜着。

段芝贵,清末就臭名昭著,一个通过送女伶给奕勖儿子载振,走后门买到黑龙江巡抚的人,竟然也得到重用,直皖大战身为总指挥,战场狎妓,备好随时逃跑的车,收到前方战败消息,一溜烟的跑回北京。

张敬尧,贪财好色,军队纪律极差,就这样,段祺瑞非要把湖南督军的职位给他,而得罪吴佩孚。

有这些人怎么能成事?段祺瑞的“优点”就是毫无原则的给这些人担责任,兜底,用人不疑这也太过了。

图/张敬尧

二,军队缺乏历练

段祺瑞的边防军装备日式,军中很多人也是军校毕业,素质也不低,但是没有什么实战经验,敌不过吴佩孚那些历经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战争等一路打过来的老兵。

没有经过硝烟的军队,一旦战场遇到一点不顺,就会元气大伤,经不住考验,迅速溃败。

三,自身性格

当时的舆论导向对皖系非常不利,当然他们大多数人站哪边也没考虑太多舆论。舆论甚嚣尘上,也体现了段祺瑞刚愎自用,不能容人的特点。

老袁去世后,段祺瑞作为北洋系的领袖,没能化解北洋系的分裂,跟其性格有很大关系,失去了很多拥戴者。而他们共推冯国璋出来领导。

战后结局

段祺瑞下野,从草根起来的人,见过大风大浪,心理素质很是过硬,更不会寻死。也没人能拿他怎么着,就算吴佩孚也是他保定学校的学生。

徐树铮等十多人被通缉,最后没有一个人受到惩罚。

直奉分享胜利果实,奉系较少,段祺瑞暗中联络张作霖,助其夺取更多。段、张又摈弃前嫌,结成联盟,为后面的直奉大战埋下伏笔。

写在最后

民国时期的军阀也是能不动武就不动武,每个人就那点身家,战争消耗人力物力巨大,打起来本钱就没了,所以打仗也没那么认真,也没什么坚定不移的信念,打不赢就跑,就投降,有点像三国时期,投降很普遍。

直皖战争中,段祺瑞为什么会失败?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吗?

直皖战争就打了5天时间,我们先得看看这破仗到底是为啥那么快结束的。

1920年7月14日,段祺瑞任命的段芝贵为前敌总司令,率领皖系军阀边防军第1师、刘询的陆军第15师、边防军第3师第5混成旅,第9师两个营、第13师辎重营,这约莫4个师的兵力和对面吴佩孚所率领的军队人数也差不了太多,不过比起连张学良都看不起的吴佩孚,段芝贵的作战能力就非常值得人商榷了。

这段芝贵是靠什么成名的呢?不瞒您说,两次拉皮条。这第一次拉皮条是给载振拉的,段芝贵花了一万两千元的巨款给京城名妓杨翠西赎了身,然后送给年轻的载振,借此升官“黑龙江巡抚和带领省长”。

黑龙江巡抚何等重要的职务?这京城一看任命状出来炸开了锅!这段芝贵是何许人也?谁也不知道,后来才知道这小子是靠拉皮条拿的官,所有人都不服气,这也酿成了晚清政坛一大案件:杨翠喜案。

袁世凯一下子被拖下了水,被迫辞了官,连带袁世凯的后台庆亲王奕劻也被弹劾,清流派领袖瞿鸿禨解职,御史江春霖差点人头落地。还好段芝贵给袁世凯做了干儿子,要不然袁世凯之后也不会对他这么信任了。

1914年,这段芝贵又想巴结袁克定,花了8000元巴结当时的京城知名花旦王克琴。要说还是清末民初的报纸厉害,都快赶上现在的自媒体了。这事儿又给报纸捅出来了,所有人见了都哈哈大笑,袁世凯脸面丢尽,抓了十几个做报纸的,还痛骂了自己的儿子和义子。

经过这两次拉皮条,段芝贵也有了“民国第一皮条客”的诨号。这不是我说的,当时的报纸就这么戏谑的骂人。

不过要说段芝贵也是正经的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还当了一段时间的教习,实战能力应该不会很差啊。但“小段”打仗实在是太孬了,就比如这次直皖战争,他除了带着几万大军沿着京汉铁路南下,还带着“烟枪烟盘十四副,嗬嗬水数百打,麻雀牌七副”。在火车上通宵雀战,不亦乐乎。

战场上段芝贵也是胆小如鼠,有一天西北方向突然有枪响和战斗的声音,这还只是刚刚接触,段芝贵一溜烟就没影了,属下隔天才在农家的一个柴火堆里找到这个“前敌总司令”。后来跟前方直系军队正式接触的时候,段芝贵又跑了,这破仗还怎么打?

于是乎直皖战争就打了7天时间,大部分时间还在运兵,皖系就这么兵败如山倒了。但问题来了,段祺瑞和段芝贵同僚这么多年,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本家”不靠谱呢?要说这还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皖系本来自己有四大金刚之说,这四大金刚分别是靳云鹏、徐树铮、吴光新、傅良佐,在这场战争中他们为什么没有露脸呢?

首先是靳云鹏,这大哥实在忍受不了,叛变了。他本来就和直系和奉系关系比较好,还当过一次内阁总理,只不过在这个内阁总理任期内安福俱乐部处处不对付,实在受不了就在1920年5月份,大哥递交了辞呈。

徐树铮呢?当时也在战场上,见到段芝贵所部溃退这么快,立马也跑了。

吴光新呢?他是段祺瑞的妻弟,光凭这一点大家就明白什么货色了。

傅良佐呢?跟靳云鹏吵架,当时正在蹲大狱呢,2年后才放出来。

这4个人带的部队就是段祺瑞的嫡系部队,其中能打的靳云鹏和傅良佐在内斗中被消耗,这就不要怪没有人了。

皖系在这场战役之前已经分崩离析,所以有人说当时皖系在开战的时候就赢被“舆论所灭”。再加上小徐操控的安福俱乐部实在是名声太臭了,有专家是直接说:“(安福俱乐部)外靠帝国主义,内依皖系军阀,操纵国会选举 ,阻扰南北和谈,制造阁潮,阴谋祸国。”

而且在全国大势中,梁启超的研究系也不对皖系的统治支持了,全国基本上都形成了反皖系的大联盟,连他们后面的日本人都不出来支持,这仗就算不打的这么快,直皖战争还是会输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