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说“偏师扫北”是太平天国败亡第一大原因,是否准确?

如果改由主力北伐会如何?

太平天国只差最后一步就可改写历史成就辉煌,只可惜毁于内讧,实在让人嘘嘘。中国革命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措败了张国涛,王明等分裂红军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避免了重蹈太平天国内讧的悲剧,使毛主席共产党的队伍稳稳站住了脚跟并彻底打败了美蒋反动势力。因此,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新生政权的稳固发展离不开领导层团结一心的凝聚力向心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算是给中国历史革命的发展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李秀成说“偏师扫北”是太平天国败亡第一大原因,是否准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太平军定都南京时,虽然有五六十万人,大部分是老百姓,正规军不过七八万人。

而当时局势并不好。因为尾随追击的向荣,率领三四万大军赶到南京城外,迅速建立了江南大营,位置就在孝陵卫。

来过南京的人都知道,孝陵卫其实距离中山门近在咫尺,坐公共汽车也就两三站路。

换句话说,敌人就在眼皮下。

这种情况下,稍微上道的人都知道,应该首先集中主力,击破这个江南大营,消除卧榻下的巨大威胁。

当时太平军连战连胜,士气高涨,兵力又远远超过江南大营清军。

而清军刚到南京,立足未稳,又人生地不熟。只要太平军集中所有主力攻击,江南大营是可以被击破的。

江南大营被击破,那么太平军就消除了最大的威胁,下面无论怎么部署都非常有利。

万万没想到,杨秀清却做出了同时北伐和西征的决定,只留下二三万人防御南京。

这点兵力,自然不足以攻击坚守堡垒的江南大营清军,最多是对峙。

自然,这是昏招。

连大本营尚且在敌人近在咫尺的威胁下,何谈远征?

但西征,也就是沿着长江向西攻击,也有一定意义,主要是增加太平天国的战略防御纵深,因为敌人主要进攻路线肯定是沿着长江。

西征大体成功,一直杀到武汉。后来湘军为了扫平这次西征的成果,话费了接近10年时间。

然而,北伐就毫无道理。

区区林凤祥、李开芳二三万人,不但要长驱直入多省,还要冒着没有任何补给的危险。

更重要的是,仅仅北京附近的清军就有十多万人,尤其还有僧格林沁之流的骑兵,特别擅长在北方平原作战。

以太平军这点兵力,在外无援军和粮草,内无强大兵力,面对十倍敌人的情况下,北伐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你说杨秀清只是为了让北伐军,牵制清军的北方部队,以缓解南京的压力?

当然也不是了。

因为北伐军也有二三万,占太平军总数的三分之一。林凤祥、李开芳也是太平军最厉害的将领之一。杨秀清确实拿出了看家的本家,拿出了太平军的精锐主力。

而且,通过北伐军在北方转战2年也不随便回头来看,他们的目的就是占领北京。

那么,这就是无厘头的事情。

放着眼皮底下的江南大营不大,反而消耗三分之一的主力精锐北上做自杀性攻击,这不就是找死吗?

就算要牵制北方清军,完全可以用几千人的部队,联合捻军、天地会之流,也足以把北方搞的鸡飞狗跳了。

就是因为犯了战略失误,导致太平军第一损失了大量精锐,元气大伤;第二始终被江南大营牵制,不但三分之一主力拖在南京不能动弹,也影响了西征军的步伐。

最后,杨秀清发现情况不对,集中秦日纲、石达开等几乎全部主力击破江南大营,已经是3年以后的事情了。

更关键的是,为了击破江南大营,被迫将西征军抽调回来。

在西征军全线反攻击溃清军的关键时候,骤然将主力抽出返回南京作战,使湖北、江西战场停止了对敌人的进攻,特别是放过了处于垂败状态的曾国藩湘军,这是重大的战略失败。

萨沙这么说,大家应该很清楚了。

说白了,杨秀清还是个土包子。

李秀成说“偏师扫北”是太平天国败亡第一大原因,是否准确?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江南重镇金陵,改名“天京”并定都于此,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分庭抗礼。为稳定天京城外围局势,扩展根据地,不久太平天国便从西、北两个方面展开军事行动。 西征军由胡以晃、赖汉英率兵三万余人,水陆并进攻下安庆、九江、武昌等地,夺取长江中下游的控制权,并与湖北捻军一起隔绝清朝南北联系。北伐军则由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2万多太平军将士挺进华北,目标直指清廷心脏直隶北京,这便是李秀成所指的“偏师扫北”。这支部队英勇奋战、连战连捷,一度逼近至天津附近,将大量清军牵制在北方,为西征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终因孤军深入、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 在李秀成和后世的许多人看来,经过鸦片战争的惨败,清军腐朽不堪的面目早已暴露无遗。且太平军自1851年在广西起事,短短两年便攻占金陵,拥兵几十万,截断南北大运河,控遏江南富庶繁华之地,更显“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此时,如果太平军倾巢而出往北全力奋击,清廷极有可能来不及布防阻击,沿途的绿营“双枪兵(长枪、大烟枪)”战斗力低下,更是难以阻挡士气高昂的太平军,攻占北京也并非没有可能。 但从太平天国高层对西征军增援的程度来看,他们的战略部署基本是将重点放在控制长江中上游,保障天京的安全。北伐军则得不到更多的兵力支援,由此造成孤军深入的困境。北伐军覆灭后,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基本是形成了战略对峙的局面,双方你来我往反复割据,但西面武昌、南方苏浙、北部皖北的大包围圈贯穿太平天国运动始终。相对稳定的环境开始消磨太平天国高层锐气,与清廷的争战仍然激烈,但高层内部的矛盾也在不断发酵升级,直到1856年的天京事变,整个太平天国在内耗中不断走向衰亡。

李秀成说“偏师扫北”是太平天国败亡第一大原因,是否准确?

偏师北伐当然是一大败笔,这个在围棋上叫偏离大场,这里别人还围着南京呢。那里派三万人北伐,干什么呢?

北方平原地带最适合骑兵作战,步兵经常会陷于优势时欲战不能,因为别人想跑就跑,劣势时欲跑无路,你两条腿的能跑多快。

而且把两条最厉害的猛将和三万精兵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扔进去拼掉送死,实在不可思议。

当时既然决定定都南京,那么全军北上不可能,就应该以南京为中心迅速占领周边,即而占领整个长江以南,江南一带水网纵横地形复杂,清,蒙古骑兵都不适合于此作战,若清贸然南进,正好在江南消灭其骑兵力量。

彼时湘军远未成气,若是用北伐部队西征,灭湘军几乎是必然的。湘军,江南江北大营破后,就席卷整个江南出清粮饷,等稳定个几年部队练好再效朱元璋故事北伐,这才是稳扎稳打的必胜之策。

李秀成说“偏师扫北”是太平天国败亡第一大原因,是否准确?

李秀成并没有这么说,“偏师扫北”这个说法来自我的恩师罗尔纲先生。

李秀成在长达数万字的亲笔供词末尾写了“天朝十误”,实际上是十一条,原文如下:

计开天朝之误有十:

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

二、误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清州之败。

三、误因曾立昌等由临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封燕王秦日昌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

四、误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

五、误应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

六、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相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

六、误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有才能,不能保国而误。

七、误主不问政事。

八、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

九、误国不用贤才。

十、误立政无章。误国误命者,因十误之由而起,而性命无涯

很显然,这些问题是作为太平天国何以灭亡的总结,写在这里的,算是曾经执掌太平天国军政大权的李秀成生命最后时的自我反省。这其中跟扫北有关的有三条,但从李秀成对“扫北”的一贯态度(1860年洪秀全、洪仁玕要他趁英法联军和清朝开战扫北,他抵制后跑去江西接应地方的起义会党)可知,他的本意不是认为第一次扫北投入不够导致功亏一篑,而是认为根本不该派那么多人马去扫北以至于白白损失,从而影响了太平军在南方的发展,未能及时占领他一贯高度重视的江南。

这种思路是符合实际的:太平军虽然从广西一直杀到南京,但在武昌之前攻桂林、长沙都不下,除永安州外的大峒战斗外也几乎未打过歼灭战,清军在武昌之前主要是无法判断太平军攻击方向,所以不得不动员数倍兵力围堵,结果效果糟糕,武昌之后则因为太平军拥有大量船只,可以用船安置家属辎重,轮休兵士,且能方便地克服长江中下游的一道道水障,清军江南、江北两路追兵分别因此被甩下11天和15天,导致南京被攻破。但随即两路清军先后在孝陵卫和扬州、两浦(浦口、江浦)建立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军除抢下镇江、扬州(后不能久守退到瓜洲)外,丝毫不能染指江南,如果最精锐的两万扫北军不北上,太平军依托宁镇扬三角,以逸待劳和清军两大营决战,是有可能各个击破,打一场歼灭战的,如果两大营消灭,就有望趁胜夺取江浙,遮断运河,断绝清朝中枢的资金、粮食命脉,清朝就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如果全军北上,就势必要带着人数比战斗兵还多的家属一起走,北方没有大规模使用船只机动的条件,这些家属、辎重随军会严重拖累太平军行军速度(金田起义期间太平军总是冲不出奥妙就在此,以至于洪秀全动员永安突围时要写诗劝大家轻装),令清军可以从容调兵堵截围剿,如果留在江南则很容易被清军歼灭,届时军心会严重动摇。不仅如此,几十万男女老幼每天需要大量物资,在没有船只、两淮及河南山东又正被捻党等闹得赤地千里情况下,如何维持战斗力?

扫北军两万人能打那么远,首先因为他们是精锐主力,其次是全部战斗兵,没有家属且家属处在安全的大后方,这使得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高速机动,也可以击溃因来不及集结而兵力薄弱的沿途守军,但一旦逼近北京,就再无这样的优势,很容易被早早集结“勤王”的清军主力包围;如果拖家带口的全军一起北上,清军会在途中就集结,他们可能连黄河都渡不过去。

现实中杨秀清不但既建都江南,又分兵扫北,且在扫北方向逐次添兵,每次都被各个击破,徒增损耗,因此李秀成才会说是“天朝之误至大”。我是同意这一意见的,关键不仅在于前面的理由,更在于清朝兵力损耗其实不大,一旦给他们集结的机会,太平军即便全军也不是对手,而要切实打歼灭战,战场就应该选择在江南且不能到处分兵,而占领江南并切断运河则足以动摇清朝根本

李秀成说“偏师扫北”是太平天国败亡第一大原因,是否准确?

“偏师扫北”是太平天国败亡的原因之一,但绝对不是第一大原因,即使主力北伐依旧会失败。

李秀成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与杨秀清,洪秀全等人一样,太平天国的领导阶层 都是农民出身,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领导的起义,有着局限性。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问题,这是首要且根本的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革命纲领。当时虽然也提出了一些社会改革的方案,如《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可大都脱离社会实际,根本就无法实现。

再者,太平天国运动之初始,洪秀全是利用拜上帝发动的起义,这就让太平天国运动蒙上了一层封建迷信的色彩。待到后期,高层的领导内部如一盘散沙,洪秀全任人唯亲,加官进爵之人和各种王多达2700余人,权力机构涣散,丝毫没有凝聚力。李秀成也有独特的敛财癖好,在他占领苏州后,命手下士兵四处强取豪夺,聚敛钱财。不光如此,此人还拥兵自重,将手下百万大军当做自己的私军,即使是最高的领导天王洪秀全都无法命令他手下的军队。

从客观角度来评论,太平天国的敌人不仅有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总代表—清王朝,还有入侵中国的资本主义列强,这些外国侵略者有着先进的枪支弹药,再联合清政府的武装力量,已经不是太平天国那些拿着大刀挥舞着短矛的农民能够抵抗的了。

最后一点就是李秀成自己所言的,“偏师北伐”。此举乃是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综合起来考量,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其主观原因远远大过客观原因。领导者的特权思想,贪图享乐,广大将士参加起义的目的根本就不甚明确。

纵使太平军所有主力北伐,依旧不会有任何改变,这场起义在历史上是注定要失败的。李秀成死前所言,并不准确。

你好,访史,邀你一起采访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