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宁远大捷阻止了后金汗国南下进军的步阀。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汗王在不到一年时间两度折戟于宁远城下。在红衣大炮(明朝皇帝敕封红衣大炮为安寇平掳大将军)的威力下,后金八旗铁骑死伤无数,最后皇太极无可奈何之下悻悻然撤兵回盛京。对这场战役后金汗国死伤人数明清双方记载都语焉不详,似乎有意隐瞒。明朝官方史料称:“火炮之后,遍地都是建夷残躯断肢,数不胜数”而大清则记载伤亡数百而已。
但不管怎么样,这对大明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捷报传到京城,朝野上下弹冠相庆,天启皇帝下令封赏有功人员。阉党上下都得到了大量封赏,魏忠贤运筹帷幄功劳最大,就连魏忠贤尚在襁褓的孙子也得到封赏。而宁远官兵却仅得到朝庭加爵一级的嘉奖,而他们的最高长官袁崇焕却遭到了朝庭天启帝的斥责,指责他暮气沉重,在大胜的情况下不乘胜追击,非但无功,反而有罪,念其尚有苦劳,晋升二级。袁崇焕愤而辞官。
一年之后崇祯帝即位,魏忠贤服诛。崇祯帝大量起用东林党人的同时也想起了袁崇焕,并将袁崇焕召回北京。在平台召对时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的军令状,年轻的皇帝欣喜万分,任命袁崇焕蓟辽总督兼兵部尚书官居二品,并赐尚方宝剑,可节制辽东,直隶等地军队。
这个任命无疑是超出了袁崇焕的能力水平。无可否认,袁崇焕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华,作为一方面将领是绰绰有余的。但蓟辽总督是明朝十分重要的职位,他总缆大明东北一切军政要务,具有很大的实权。这要求担任的人不仅要有极高的军事才华,而且具有总缆全局,运筹帷幄的能力,远大的战略眼光。
崇祯帝将如此重任放在袁崇焕身上,说明了崇祯帝对袁崇焕的器重和信任,急切地想依靠袁崇焕迅速平定辽东。
然而,世事的发展超出了崇祯帝的设想。袁崇焕的上任并没有改变辽东局势。后金皇太极趁着与袁崇焕和谈之机出兵收拾了朝鲜,逼迫朝鲜签下兄弟之盟。而袁崇焕也是昏招谍出,受制于皇太极。更可怕的是,袁崇焕杀掉比他官职高的皮岛总兵毛文龙令满朝皆惊,使皇太极失去侧后翼的节制。
数月之后皇太极率兵南下,只不过这一次不再是攻打宁远山海关,而是绕道蒙古,从喜峰口进入大明腹地一路烧杀抢掠,直奔向北京城。闻此消息的袁崇焕大惊失色,一方面令赵率教率几千精兵去拦截皇太极,结果赵率教在遵化全军覆没,袁崇焕只好领兵追逐皇太极。此时袁崇焕又出一大昏招,在前往北京路上,逐点派兵驻收收复各城。他不顾部下劝告,在通州前拦截住皇太极大军,与皇太极在通州决战。而是带着不足一万的关宁铁骑几乎与皇太极同时到达北京城下。疲惫不堪的袁崇焕要求进入北京城修整,遭到了崇祯帝的拒绝。
此时的崇祯帝心情是比较复杂的,距上次蒙古鞑子逼进北京己经过去五十年了。年轻的皇帝从小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面对如此危机惊慌失措。下达的命令颠三倒四,相互矛盾,他急忙下令全国兵马进京勤王,任命袁崇焕负责指挥这场京城保卫城,没过多久又令自已的老师孙承宗全权负责;崇祯帝拒绝了袁崇焕进城休整的请求,却给另一个蒙古族大将满桂则给予了崇高的待遇,并允许满桂大军进入北京城休整。
此时的袁崇焕心情也是忐忑不安。“五年平辽”的承诺不足一年就让皇太极打到北京城下,事实在啪啪地打袁崇焕的脸。此时的袁崇焕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因为就明朝边防的问题袁崇焕就曾上疏给崇祯帝。袁崇焕在奏折里指出大明蒙古一带边防薄弱,应加强重点防守。而皇太极正是从这一带薄弱的喜峰口进入大明。袁崇焕至此还认为自已有功无过。
此时,北京城内关于袁崇焕通敌卖国的谣言已经满天飞。那些庄园家产在通州的大臣因为遭到皇太极洗劫而痛狠袁崇焕,在皇帝面前猛进馋言,令崇祯帝半信半疑。而两个被俘太监告密,和北京保卫战数次八旗军明明占优势的情况下却莫名其妙地退兵,令年轻的崇祯帝下定了处置袁崇焕的决心。
最后的结果,皇太极带着抢掠的战利品心满意足地撤回关外老家。而大明则损兵折将,损失惨重。袁崇焕也在一年后受到最严励的刑罚-磔刑。
行刑之时,饱受后金兵抢掠的京城百姓受到谣言的鼓惑,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每割一刀,百姓就用一枚大钱将肉买下,边吃边骂袁崇焕。足足刮了一千多刀,行刑后刽子手神情惨淡地告诉旁人,“犯人呼喊呻呤之声从心肺传出,自行刑以来从未遇到之事”。
一代名将惨烈的下场预示着大明不会再有好的光景。
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宁远之战现在对于这场战争的争议是很大的,主要还是看自己怎么去理解了,还有当时袁崇焕到底是怎么想的,现在也没有人说的清楚了。
宁远之战是在明朝天启年间,天启六年,也就是1626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八旗军6万人,当时努尔哈赤是号称13万人。而当时宁远守军不过两万人,更关键的还是一座孤城,也没有援军可以来支援。还有宁远本来就是一座小城,城墙很矮,当时正值正月,最寒冷的时候,城墙外的护城河也结冰了。已经起不到作用了。
从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抵达宁远城下,当时袁崇焕就用大炮轰立足未稳的后金军,二十四日凌晨后金军开始攻城,一直打到二十六日,还是没有攻下来。后来努尔哈赤不得已只能是撤军,转而进攻当时在觉华岛上明军主要的后勤补给点,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岛屿,离陆地很近,最近的不过9公里左右,坐船最多几十分钟就可以到达了。而且关键还是当时海面都结冰了,后金军直接登陆到岛上烧杀抢掠,抢夺了大量的粮草,还尽数屠杀了当地的额守军和老百姓。岛上差不多两万军民尽数被杀。后来毛文龙袭击后金后方永宁,努尔哈赤只能是撤回沈阳了。努尔哈赤也因为这一仗悒郁疽发,八月就病逝了。
可以看到这场战役如果从支持袁崇焕的角度来看,袁崇焕打的确实可以,当时袁崇焕统领军队不久,依靠宁远这么一座小城,还是一座孤城,把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打退,坚持了几天几夜没有攻破,不得不佩服袁崇焕的军事能力。
但是如果是仔细去分析的话,这场战役的问题也是很多的,也就是网上很多人说的袁崇焕的阴谋论,当时后金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就是南下抢粮食,所以袁崇焕先是在锦州放了几十万石的粮草,后来又把觉华岛上放置了一些粮草,觉华岛虽然是一个小岛,但是当时冬天海面结冰,对于袁崇焕在东北这么多年了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这点是让很多人怀疑袁崇焕的原因,目的就是把后金引到这些地方。然后让后金抢了就走。袁崇焕和努尔哈赤双赢的局面,当时袁崇焕刚刚领兵,需要战功来加官进爵,而努尔哈赤需要粮草,所以双方都需要一场戏。只是觉华岛上的两万军民就这么被后金尽数杀完了。
所以这个也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人黑袁崇焕的一点。这场战役本来怎么说都能说得过去。所以也很难说得清楚了。袁崇焕后来被杀已经是过去很多年的事了,当时北京被围,袁崇焕解救了,不过马上就被杀了。袁崇焕被杀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和后金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很多人就认为袁崇焕就是私通后金,汉奸。北京的老百姓据说是分食了袁崇焕。
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宁远大捷真实存在,而且算得上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虽然规模达不到萨尔浒那种水准,但是也算是明朝北方边关对后金作战取得的最有效的一次!而且十分长士气
作为袁崇焕的成名之战,这场战斗中他成功击溃来势汹汹的后金大军,并有很大概率将其领袖努尔哈赤击伤(大炮轰的),只是清朝对此事讳莫如深,故而在其主导编纂的《明史》中,也少有该部分的记载。不过诸多史料佐证,此事并非空穴来风!
袁督师的成名之路,就从这次宁远大捷开始!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偷袭,后金努尔哈赤率领精锐八旗子弟一路南下,试图突破明朝边关,到关内好好的烧杀掳掠一番,辽东这块肥肉努尔哈赤是啃定了!此时恰逢原蓟辽督师孙承宗已经辞官,阉党高第上台。作为新任辽东主帅,面对后金努尔哈赤高第二话不说就下令撤退,放弃关宁锦防线,全线退守山海关。此时仅为四品宁远道的袁崇焕,却不顾大军南撤退,独自向宁远进发。大军已经撤离,剩下的老弱残兵不足两万且士气极为低落。努尔哈赤知道,只要拿下宁远,整个辽东唾手可得,大明则危矣!袁崇焕也知道,一旦宁远北被破,大明在山海关外唯一的屏障将不复存在,努尔哈赤势必夺之而后快,袁崇焕则决定誓死守卫!
此次出征努尔哈赤带上了全部家当,整整六万精锐骑兵,对外号称十三万;而袁崇焕手底下仅有不到两万杂牌,人数比并不悬殊但实力差距却是巨大的。好在袁崇焕深得孙承宗真传,知道该如何打后金。此时宁远城上的红夷大炮成为了后金的噩梦。努尔哈赤兵临城下安营扎寨,连续打了N多天,自始至终都没能摸到城墙
袁崇焕用大炮对准后金阵营猛攻,后金军死伤惨重,但努尔哈赤仍坚持不退,死磕宁远。只是,突然在一次间歇性的炮攻之后,竟然退兵了。要知道在这之前已经多次进攻失败,都没下令退兵;却突然退兵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炮,的的确确伤到了某些重要的人物
一战成名却非天下知,却开启了一段亨通之路!宁远大捷是毫无争议的一次大胜,虽然只是艰难的保卫战,却也是第一次对后金作战取得的胜利,并且在这场战争中,袁崇焕找到了应对后金的战略战术——防守反击。骑兵是其杀手锏,那么正面硬刚获胜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配合坚城大炮打防守反击,却是伤亡最少,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他这次悟道,却也为之后将自己打入万劫不复埋下了伏笔
袁崇焕成为辽东家喻户晓的人物,并在崇祯即位后获得了赏识,即刻官升N级成为督师的袁崇焕可算是熬出了头,不仅深得崇祯的信任,而且拿到了大笔的支持。要知道崇祯年间财税问题严重,袁督师张口八十万两白银作军费,崇祯是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也正是崇祯的支持,才让袁崇焕在辽东建立起明末最强铁军——关宁铁骑,这是一支战斗力和后金不相上下的骑兵,是一支机械化部队,配有三眼火铳等高端武器,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强的特种部队
奈何袁督师生性骄傲,个人性格很有问题,所以他上任后的一次次错误的抉择,导致他最后变成了人人唾骂的“汉奸”。早在他为宁远道之时,便可不经上级同意直接斩杀二品总兵,等到了当督师的时候,更是嚣张至极,因为对皮岛总兵毛文龙不满,直接矫诏借尚方宝剑之名将其处死,此时的毛文龙已贵为一品武官,可他仍然敢这么干,也是胆大包天。除此以外他还忽悠崇祯“五年复辽”,当大臣询问其对策时,竟然回答一句“聊慰上意”灭亡的开始,就是膨胀
从忠心耿耿到最大汉奸,袁崇焕到底做了什么?当初在宁远孤身一人独守一城的豪迈已经不复存在,袁崇焕在皇太极杀奔北京后的半年,都在牢里度过;最终他被判凌迟处死,百姓争相分食其肉并唾骂不止。这袁督师究竟是怎么了?当年的大英雄为何落得这般田地?是真的有心谋反还是为奸人所陷害?答案是,一切都是咎由自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袁崇焕绝非汉奸!
袁崇焕的罪名,大致有两个,第一就是擅杀朝廷大臣,且该大臣十分重要。虽然皮岛不大,但是毛岛主经营多年,在后金管辖的地区时不时的出来闹事儿搅局,不说给大明干了不少活儿吧,至少也算没给大明找事儿。就这么一号人物,那可是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钢刀啊,可到了袁督师这儿,二话不说就给咔嚓了。。。崇祯心里不发毛么?刚上任就把在后金腹地支撑了八年的毛岛主给做了,这是要作甚?
第二则是他“引狼入室”。由于皇太极大军绕过了宁锦防线一路直奔京城,袁崇焕得知后二话不说撒丫子就来救援,但他想的并不是在路上阻击皇太极,而是准备将其引入腹地,以北京城作为防守阵地一举击溃后金,因为他知道红夷大炮在北京城上,足足有三十个!他已经计划好了,该如何将皇太极打败,然后利用其长驱直入导致的退守不及,一路上进行拦截打击,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将其击溃甚至可以一举歼灭!毕竟深入敌后,撤退是个难题!
可是,袁督师太过盲目自信,他不知道崇祯已然对他产生了怀疑,他也不知道作为北京城来说,是万万不可以当阵地作战的!且不说他胜败与否,把都城变成战场,就足以判袁崇焕死罪!
加之他为了实现这一反击目标,一路上并未对皇太极进行拦截,直至其兵临北京城下,崇祯已然怀疑袁崇焕的成分问题,可以说这场战争他是没有参与的,此时的他已经被缴了帅印,变成了囚犯。而京城周边乃至城中百姓,自然也认为袁崇焕为卖国汉奸
最终,经过长达半年的审判,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着实有些可惜,却一点都不可怜!自作孽不可活,但瑕不掩瑜,他始终是明末一代知名统帅,只是毁誉参半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宁远大捷也就是宁远之战,是发生在公元1626年,大明和后金之间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最后以大明击败了后金而告终,这时的明朝已经逐渐走向衰败,而后金才刚刚崛起,指挥这场作战的明朝将领是袁崇焕,但是当时袁崇焕是在备受排挤,人手严重不足,承受极大压力的情况下打赢的这场战争,可以说赢的很不容易。
当时明朝宁远城里的明朝军队不到两万人,努尔哈赤参与攻城的部队大约有6万人,但是他号称自己手下有二十万精兵,具体数字就不得而知了,明朝一边兵力上没有任何优势,政治上也没有优势,当时的辽东经略高第,就一心只想撤退逃跑,高第他是因为依附阉党才得到封疆大吏的职务,他不会打仗,也没啥能力,他的政策就是放弃关外领土,守好关就行,但是在这之前袁崇焕修建堡垒,兵营,开垦土地,他自然不愿意没有任何抵抗就放弃关外土地,于是高第就把袁崇焕扔下了,让他守着孤城宁远,自己退回关内。
袁崇焕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积极采纳边关将士们意见,鼓舞士兵们的士气,在袁崇焕严明的治理下,明军士兵斗志高涨,他也早为这一仗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宁远城布置了30门红衣大炮(葡萄牙制加农炮),这极大的提高了明军的战斗力,也在后来的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1626年正月二十二,后金正式向宁远城发动了进攻,努尔哈赤还是按照惯例先放被俘的汉人回城劝降,但是被袁崇焕严词拒绝,后金正式开始攻城,从早上打到夜晚,尸体堆积成山,始终没能打下宁远,后金包围宁远城,想要困死宁远,但是由于准备充足,被明军不断用大炮轰击,努尔哈赤只得改攻明军储粮的觉华岛,但是由于伤亡惨重,后金不得不暂时撤兵,后金中有重要人物在此战中被大炮炸成重伤,据说就是努尔哈赤。
总的来说此战明朝和后金各有胜负,在主战场上明军重创了后金,但是明朝的粮仓觉华岛也陷落了,袁崇焕本来该由此战一战成名,但是这位大功臣却被魏忠贤排挤,愤然辞官回乡,直到朱由检继位,魏忠贤被除掉,袁崇焕才被推荐重新启用,后来后金卷土重来,遵化、三屯营均被攻破,后金军队直逼京师,这时袁崇焕再次站了出来,率军阻击后金兵,后金败退,京师解围,这时朝廷里那群阉党的残余势力却陷害袁崇焕,说他故意放金兵入关,诬陷他和后金勾结,后金得到消息将计就计,传出了和袁崇焕有约定的消息,朱由检听信谗言将袁崇焕凌迟处死。百姓食其肉,因为这不过就是群没有大脑的愚民罢了。袁崇焕他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伟大英雄。
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袁崇焕,一位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宁远之战,袁崇焕宁肯战死,绝不退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清太祖努尔哈赤,此时的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但是,仅仅五年后,形势急转直下,袁崇焕竟被崇祯皇帝下旨凌迟处死了。而且,袁崇焕死后,京师百姓争相夺其肉,食之。曾经威震后金,叱咤风云的蓟辽督师袁崇焕为何遭致此等恶果呢?一句话,袁崇焕成于宁远大捷,败于己巳之变,败于盲目自大。
明天启6年,原蓟辽督师孙承宗辞官后,阉党高第上台。作为新任辽东主帅,面对后金努尔哈赤的屡屡进攻,骚扰。高第的主张很明确,放弃关宁锦防线,现有全部兵力退守山海关。身为宁远道的袁崇焕,作为孙承宗的学生,他宁死不从,袁崇焕是要捍卫孙承宗的辽东方略,也是在表明自己绝不后退,誓死抗争的决心。高第上任后,山海关外围包括锦州,松山防线几乎被全部撤出,只剩宁远一座孤城。宁远成为努尔哈赤进攻大明山海关的唯一屏障,努尔哈赤势必夺之而后快。
战前,努尔哈赤所领后金兵力6万,号称13万,明军守军不到2万。虽说兵力有所悬殊,明军装备却丝毫不差。据《明季北略》记载,为守住宁远,袁崇焕特请旨兵部调来了11门西洋大炮,这些大炮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火炮,由葡萄牙人建造。袁崇焕又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肃清城内城外的异端分子,为大战作好了准备。战争终于开始了,努尔哈赤的八旗部队,面对明军的顽强抵抗和城坚炮利,伤亡惨重。努尔哈赤也从未遇到过如此激烈的抵抗。努尔哈赤并不服输,他一次次的组织进攻,看到的却是八旗将士一个个倒下。最后,眼看攻城无望了,努尔哈赤在丢下众多士兵尸体后,只能就此作罢了。宁远城在袁崇焕的指挥下,总算守住了。
不过也有人说,其实明军也只是惨胜罢了。努尔哈赤知道攻不下宁远后,气愤之下,率领大军袭击了明军屯粮重地觉华岛。觉华岛7000余守军和7000多商民全军覆没,8万石粮草为后金所毁,明军在觉华岛战场,输的惨不忍睹。之后,努尔哈赤撤军了。生平未遇敌手的努尔哈赤,宁远之战总计伤亡了1.7万余人。努尔哈赤很郁闷,不久便因疽毒复发,病逝了。
宁远被袁崇焕顽强守住,他挫败了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鼓舞了明军士气,为病入膏肓的大明打了一剂强心针。因而此战对袁崇焕,对大明都是意义重大的。
经历过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后,袁崇焕本该步步高升,但是,魏公公并不喜欢他,袁崇焕因此离职。1627年,崇祯皇帝继位,袁崇焕被重新启用。平台召对,袁崇焕说出了“五年复辽”的轻狂之言, 袁崇焕可说是为自己挖了个大大的坑。不管怎样,崇祯此时很开心,因为令大明焦头烂额的辽东与后金,终于有人敢出来接手了,而且此人还满怀信心,崇祯对袁崇焕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他赐予了袁崇焕尚方宝剑,又令六部尽量满足袁崇焕的要求。袁崇焕成了蓟辽督师,拥有先斩后奏、生杀予夺的特权,还有六部源源不断的补给。结果呢,袁崇焕令崇祯大失所望。袁崇焕擅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又因在己巳之变中应对皇太极不及时,招致了满朝文武,京城百姓的痛恨。
明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是清太宗皇太极的一次大胆的战略远征。皇太极率领八旗骑兵,绕道蒙古,避开了关宁锦防线,直扑京师。袁崇焕尾随其后,却始终未能阻击后金。皇太极突入京师,虽未能全胜而归,却闹得京师震动。后金军队劫掠无数,京师富户,官僚,百姓人心惶惶,损失惨重。后来,皇太极又施离间计,宣扬与袁崇焕有秘约。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己巳之变,袁崇焕成了最大的“背锅侠”。
民意沸腾之下,袁崇焕成了众矢之的,崇祯也是义愤填膺。"五年平辽”,蒙谁呢,大本营都差点被人端了。崇祯本就是个疑心病甚重的皇帝,又受后金离间计影响,袁崇焕也就难逃一死了。崇祯三年,袁崇焕因“与后金秘约、擅杀毛文龙”等大罪,被下令凌迟处死。袁崇焕死后,京师百姓余怒未消,争相食其肉。袁崇焕太自大了,既未能"五年平辽”,又未能料敌先机,他葬送了自己的功业。当然崇祯也是有问题,大明大厦将倾,崇祯却疑神疑鬼,他又怎能力挽狂澜呢。
“国危思良将,病笃思良医”。其实,袁崇焕是一位良将,他虽有小错,但瑕不掩玉。只可惜,他没有遇到明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是我眼中的袁崇焕。文/风雪梦不逝
一家之言,欢迎分享吐槽关注
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这是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就分开来探讨!
先说说宁远大捷;如今有不少人在抹黑袁崇焕,同时也一并抹黑和贬低宁远大捷。但其实,这是很不厚道的。因为,宁远大捷确实是明朝对后金军作战中,一场了不起的大捷!
当年为了攻打宁远,努尔哈赤可是集结了整整六万后金军,这可是努尔哈赤的老本啊。而当时的宁远守军只有不到两万人,兵力比超过了1:3。
宁远城虽不大,但却是一座坚固的要塞,城上还配备了11门wei红衣大炮,这可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器。据《明季北略》记载:“火星所及,(后金军)无不糜烂。”
下面,我们不妨脑补下后金军攻城时的场景:六万大军密密麻麻的围着宁远城不断强攻。而宁远城上的明朝守军则不断用自己手中的轻重火器,冷热兵器,轮番招呼。远的用红衣大炮不断的轰,近的用火铳加弓弩不断的射,如果有那些走了狗屎运的后金兵,能连滚带爬摸到宁远城边,那就直接给他们来几块大滚石......后金军这样的攻城战,显然就是在给明军送人头。
之前,有人根据“斩首二百多人”这个说法,就否定宁远大捷,这显然也是不科学的。
首先,在作战过程中,后金军不可能把死去的士兵尸体都留在城下,而是会想尽办法尸体抢走。而史书上就有努尔哈赤将从城下抢回的后金军尸体运至城西门外砖窑焚化的记载。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阵亡的后金士兵尸体,并没有被明朝守军夺得,而是被烧掉了。
由于后金军当时完全被明军的火力所压制,压根无法靠近宁远城;明军野战能力低,也不敢出城应战。因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断,明军这两百多个首级,应该是靠近城边而被留下的倒霉鬼。
就如万历朝鲜战争中的平壤战役一样。明军当时仅以七八百人阵亡的代价,就消灭了平壤的一万多日军。但事后统计,明军总计也只斩获日军首级1250级。但平壤一战,日军的减员肯定不止一万。因为,大部分日军不是被明军炮火轰死烧死,就是被逼得跳河溺亡了。
换句话说,平壤一战,被明军斩首的日军,不过占后者阵亡人数的十分之一而已。那么,通过这样来换算,宁远城一战,后金军至少被干掉了两千多人。所以,宁远之战是明朝一场难得的胜利啊。
接下来说说袁崇焕;这个问题过去也分享过很多个人的观点,我始终认为袁崇焕死得并不算太冤,毕竟他确实存在不少疑点。至于他死后为何会被老百姓争相食其肉,我想这大概是背了黑锅吧!
当年,咱们这位袁督师在被崇祯皇帝召见时,可是自信满满的说自己“五年平辽”的。这位创造宁远大捷的英雄将领,可是被大明军民寄予厚望的啊。而他却用这样的谎言欺骗崇祯皇帝,什么“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这分明就是欺君啊!
结果,他到任后,明朝边军不但没能挡住八旗,更是破天荒的让他们杀到了北京城下,满朝文武惊恐不已。如此一来,别说是崇祯皇帝回想起他那句“五年平辽”要生气,就是京城地区的百姓也彻底生气了!
要知道,那些饱受八旗军迫害的京畿百姓,他们可没能力找八旗军报仇,也不可能跑去找那些稳坐京师的达官贵人们算账,当然更不可能责怪崇祯皇上。于是,这股恶气,就通通发泄到被朝廷定罪的袁崇焕身上。毕竟,身为蓟辽总督,保境不力,袁崇焕本身就难辞其咎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