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杀毛文龙有错吗?

袁崇焕杀毛文龙有没有错,得看站在谁的角度去看,衡量的标准也需要斟酌。

第一,站在袁崇焕的角度,毛文龙岂止该杀,还应早杀,杀时已经晚了,所以袁崇焕杀毛文龙大体上没错。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时候,列了毛文龙十一该杀之罪,首要一条就是毛文龙不受节制,不听号令。

此时袁崇焕以文臣节制辽东军政,号为督师,毛文龙自恃经营海外东江镇多年,又有阉党撑腰于朝廷部院,对袁崇焕多有不服从之处。

比如袁崇焕上疏要统一辽东粮饷的配给,毛文龙也上疏反驳。袁崇焕去双岛阅兵宴请毛文龙,毛文龙竟然趾高气昂,不可一世。袁崇焕要更改毛文龙的营制,毛文龙抗命不遵。

对于不服从的武将,杀了没什么冤枉的。

除了不服抗命,袁崇焕给毛文龙的罪状还包括军马钱粮不受核制,欺君罔上,谎报军情和杀难民冒功,私吞朝廷军饷,冒充海盗劫掠商船,强抢民间女子,驱赶难民去挖人参,不从着杀之,铁山战败却掩败为功,拥兵自重却不支援朝廷收复故土——宁远大捷的时候,毛文龙不发一兵一卒袁崇焕还记着呢。

后面这些罪状,有或没有,情节重或轻,朝廷还没来得及全部查明,袁崇焕已经将毛文龙杀了。有人说《明史》不可信,是满清篡改抹黑,可是《明实录》里,对袁崇焕上疏所列毛文龙罪状,也没有否认,可见毛文龙大部分罪状是成立的。

而且,只凭第一条,毛文龙不受节制不听号令,袁崇焕杀毛文龙就没什么错,换成我,对这种拥兵自重不听号令的武将,我也杀,不杀不足以壮军威,强号令。

孙子杀吴王姬妾的故事大家都还记得吧,作为军事统帅,第一条就要做到令行禁止。

第二,如果站在明朝朝廷的角度去看,有杀毛文龙的理由,但是杀毛文龙未必是最好的解决问题之道,或许架空毛文龙,另派员领导毛所部明军,从敌后钳制后金,是更好的办法。毛文龙这支海外孤军,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毛文龙该杀不该杀?对于明朝朝局来说,杀他不冤枉他,也有杀他的理由。

毛文龙经营东江镇的皮岛多年,的确在后方钳制了后金的军事活动,给后金造成后顾之忧。可是,毛文龙也不是清清白白的,也不是完全忠心于大明的。

毛文龙孤岛孤军悬于海外,这本身并不是明朝朝廷有意为之,只是意外之军,所以明朝朝廷对毛文龙部的军饷供给并没有那么积极,因此毛文龙有时候只能自给自足。

那他怎么搞到军饷的呢?大概主要有三个来源。

一是,劫掠海上商船,袁崇焕杀毛文龙的罪状里有这一条。

二是,从朝鲜征饷,那时候朝鲜对大明还是很忠心的。

第三,跟后金贸易,这一条给明朝就带来了隐患。

按说,跟后金贸易,毛文龙不是第一个,李成梁那时候就这么干了。但是,李成梁时代,后金跟大明的局势跟毛文龙时代不同,李成梁经营辽东时,大明在辽东还占绝对优势,而且,后金还没成为朝廷的主要威胁。

毛文龙时代则不同,毛文龙跟后金通商贸易,所获颇丰,而后金也得其大助,实力不断壮大,袁崇焕要统一辽东军饷发放,更改运饷路线,遭到毛文龙强烈抗击,他是担心他跟后金的贸易被发现,暴露自己通敌的事实。

后来有史学家还说,李成梁经营辽东,跟建州贸易,意在培养壮大建州,然后借建州灭掉朝鲜,然后李成梁到朝鲜发展自己的独立王国。然后该史学家又说,毛文龙也有此意图,所以他跟后金的贸易,并不是没有粮饷的无奈之举,而是有意为之。这种猜测的对错,诸君自己判断吧。

无论怎么样,毛文龙在海外孤岛,已经多少自外于明朝朝廷的意思了。甚至最近有人拿出毛文龙跟后金的通信,发现毛文龙早就跟后金暗通款曲了。

这不得不说,是明朝朝廷的一个隐患,

至于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后果,导致毛文龙部属互相击杀,致令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等人投降满清,整个东江镇名存实亡,完全失去作用,则是因为明朝朝廷没有好好处理毛文龙死后的善后问题。这就不能全怪到袁崇焕头上了。

如果朝廷能更加重视毛文龙东江镇的存在,大力恩抚,并派员挟制毛文龙兵权,壮大皮岛实力,那么,对后金后方的钳制作用会非常大,后金也不会那么轻易就征服一直忠于大明的朝鲜了,更不敢轻易在宁远和山海关附近用兵。

这样从大明整个朝局去看,袁崇焕杀毛文龙就过于草率了,说他杀错了,也无不可。

袁崇焕杀毛文龙有错吗?

如果说南宋时期,宋金议和,秦桧杀了民族英雄岳飞;那么明朝末期,蓟辽总督袁崇焕主持的明清议和,所杀的民族英雄就是毛文龙。当然,这里并非暗指袁崇焕是汉奸,因为袁崇焕抗击满清的功劳是不能否认的。但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确实是其一大不可抹杀的罪状。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带来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毛文龙之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著名的“己巳之变”

崇祯二年,即1629年,这年六月,袁崇焕以“十二大罪状”,“矫诏”斩杀毛龙文。

当年十月,皇太极和袁崇焕议和失败。在毛文龙已死的情况下,皇太极再无后顾之忧,几乎是倾巢而出,率十余万满清精锐绕道蒙古,由喜峰口入关,直攻明朝都城北京。

“己巳之变”导致包括满桂、孙祖寿、赵率教等在内的数名明朝将领战死,袁崇焕也身陷囹圄,半年后被磔杀。

此后,清军又先后至少四次绕过关宁防线,直接入关抢掠。

在毛文龙没有被诛杀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主力都是不敢远离大本营的。毛文龙的牵制作用到底有没有呢?答案很肯定,有。

毛文龙之死,满清军队失去了牵制

天启六年,即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进攻宁远,袁崇焕取得了“宁远大捷”。

毛文龙听闻努尔哈赤出征,即派部将林茂春、王辅率军进攻海州,派部将杜贵、曲承恩直入沈阳。

《东江塘报疏揭节抄》记载毛文龙的战报,“东兵之进而捣沈阳以覆其巢,攻海州以遏其归者,已先奴一日而发,亦綦神速矣。”

《皇明续纪三朝法传全录》也评价说,“宁远之役,奴拥众入犯而终有内顾之虑者,殆文龙牵制之力欤?”

而宁远之战后,《三朝辽事实录》记载袁崇焕的奏报,“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故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可见袁崇焕对毛文龙的牵制作用也是认可的。

曾担任辽东经略、被孙承宗接替的兵部尚书王在晋,也评价说,“‘毛文龙径袭辽阳,故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矣!”

而在《明季北略》中也记载,毛文龙死后,“清主大喜,置酒高会”。这跟当年金国听说了岳飞死的时候状态是一样的呀。

毛文龙的牵制作用已经可以通过多方证实了。

毛文龙之死导致辽南、东江失陷,众多东江将领降清

毛文龙开镇东江后,随即攻取了辽南多城。

根据《三朝辽事实录》、《明史纪事本末补遗》、《皇明通纪集要》的记载,毛文龙同样使用了“辽人守辽土”的方法,大量接收流亡的辽民,将强壮者编入军队,体弱者负责耕作。

天启三年,即1623年,毛文龙依靠这些辽民军先后收复了辽南的金州、旅顺、复州、永宁等地。

天启四年,即1624年,年初,后金军想依靠海面结冰,攻击旅顺,报失败之仇,但被毛文龙手下将领张盘击败。

天启五年,即1625年,登莱巡抚武之望奏报朝廷,请求在旅顺和金州之间的南关开凿运河。结果导致奉命施工的毛文龙部将张盘、朱国昌被后金军趁机偷袭阵亡,辽南失陷。

毛文龙得报后,派游击林茂春、王承鸾等截击后金军后方补给线,攻其软肋,迫使后金撤军。又命都司石城玉往金州、旅顺等地收拢残部,进驻恢复。

登莱巡抚武之望乘后金与东江军激战之际,抢先派部将张攀进驻旅顺,抢夺功劳。但到了冬天,武之望害怕后金军乘海水结冰进攻,将部队撤回,并奏称,“冬月虏骑可通,难以支持,且彼时运道不行,无所事防,即退居皇城岛亦无不可者”。

毛文龙只好重新派兵接管旅顺。

兵部尚书王在晋因此讥讽武之望,“旅顺为三方扼要,既云不可不守,又云冬月难以支持,退居皇城亦可,我退奴独不可据乎?据而图复,复而遇冬则退,是攻守相寻无已也。”并称赞毛文龙,“海外情形,毕竟毛文龙勘得透!”

可见,毛龙文收复辽南绝非妄言,怎可说毛文龙“开镇八年,不复寸土”。

而且毛文龙开镇东江后的战功,还有袁崇焕亲自验证,孙承宗上报的,比如牛毛寨大捷,孙承宗奏道,“臣接平辽总兵毛文龙呈解屡获首虏,随行关外道袁崇焕逐一查验三次,首级三百七十一颗,俱系真正壮夷,当阵生擒虏贼四名,俱系真正鞑虏。”怎么能说是杀的自己人或者普通百姓?

甚至“镇江大捷”都被说成是假的,没有镇江大捷,何来的东江开镇。毛文龙率197名死士,开镇东江,从百余人发展到数万军队,数十万人口,已经是大功一件了,袁崇焕罗列的罪名太假。

毛文龙死后,包括辽南在内的领土尽失,而著名的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东江将领,先后降清。

皇太极曾离间袁崇焕、毛文龙

毛文龙的作用其实在满清、崇祯皇帝、袁崇焕和明朝的大多数官员那里都是得到认可的,所以,皇太极想要安心进攻明朝,是必须要除掉毛文龙的。

因此皇太极在天启六年,即1626年,与当时的辽东巡抚袁崇焕议和。期间,袁崇焕派遣心腹徐敷奏带数十艘大船,前往东江,以优厚待遇诱骗东江镇官兵加入关宁军。按照袁崇焕自己的奏报,总共从东江招募4000多人前往关宁。

袁崇焕挖自己人的墙脚,你说毛文龙能高兴么?

皇太极一边和袁崇焕议和,一边攻打朝鲜和毛文龙。众多明朝大臣都认为是袁崇焕惹得祸,这也为袁崇焕在崇祯元年,即1628年再次被启用后,和毛文龙之间的矛盾埋下了种子。

毛文龙虽然人品欠佳,但是颇有才干,对大明忠诚

其实毛文龙开镇东江、收复辽南,已经证明一切了。

毛文龙还擅长间谍和离间活动,孙承宗曾上奏,“臣近有谍于东,谍回具述文龙有谍为贼所发,而广宁人铁信,其谍主也,近亦逃来言其事。则文龙之胆智,无日不在贼巢之外。”

毛文龙还故意跟满清将领互通书信,然后故意泄漏,让满清斩杀自己的将领,还重金诱捕满清官员将领向崇祯邀功,这也让袁崇焕有了那条所谓“私通外夷”的罪状。

其实,按照《满文老档》记载,皇太极曾多次诱降毛文龙,都被拒绝了,要不然也不用在打朝鲜时,连毛文龙也一起打了。

毛文龙吓死了努尔哈赤

根据毛文龙的奏报,努尔哈赤的最终死亡,是因为毛文龙的刺杀恐吓。

《满文老档》记载:“初三日,库拜往析木城戍守,获毛文龙所遣之奸细五人,杀四人,解一人至东京讯之。据供称:毛文龙于铁山马步军七万人,未闻有向我发兵之言。”

《东江疏揭塘报节抄》记载毛文龙奏本:“随于本月初四日,差千总石景选、毛永科带兵一百五十名,前往细探。老奴背果患疮,带兵下营狗儿岭汤泉洗疮。石景选、毛永科兵少粮微,不忍失此机会,即于对岭高山顶上,初十黑夜,枪炮喊呐,以寒奴胆。奴贼惊恐,次早上船顺水西去。此石景选、毛永科差回确报也。”

《满文老档》是比较可信的满清老档案,两相印证,可见毛文龙在初四之前肯定派过细作,并被满清捕获。然后又派人去打探,正好遇到“老奴”,即努尔哈赤。在初十晚上,“枪炮喊呐,以寒奴胆”,努尔哈赤被吓到了,在第二天,即八月十一,死于返回的途中。

袁崇焕杀毛文龙绝对是错误的

毛文龙的功绩,开镇东江、收复辽南、牵制满清、间谍破坏、搜集情报、离间满清官员,这些在多名辽东巡抚、经略、蓟辽总督和相关官员的奏报中都有体现,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这已经说明了毛文龙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所以,袁崇焕杀毛文龙当然是错误的。

袁崇焕杀毛文龙有错吗?

在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件事上,网上有不少声音认为,袁崇焕不该杀毛文龙。最后崇祯杀了袁崇焕,是袁崇焕咎由自取。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伟人曾说过一句话:在阶级社会里,统治者的思想,就是被统治者的思想。换句话说,就是被统治者是没有自己思想的,统治者说什么,被统治者就说什么。

(袁崇焕剧照)

其实,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最应该认为袁崇焕有错的,是崇祯皇帝。当袁崇焕杀了毛文龙的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估计崇祯皇帝第一个念头就是:魏忠贤又复活了!

也就是说,崇祯皇帝绝对认为,袁崇焕将成为第二个魏忠贤。所以,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处理,也拿出了对付魏忠贤的办法。他先是假意安慰袁崇焕,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杀得对。接着,想办法把手握重兵的袁崇焕给撤防回来,再接着,指示文官弹劾袁崇焕,然后把袁崇焕杀掉。而且是用上了最残忍的凌迟处死的刑法。

当年,崇祯皇帝为什么一定要杀掉魏忠贤?就是因为魏忠贤想继续擅权,不想把权力交给崇祯。现在袁崇焕不向崇祯请示报告,不经过崇祯皇帝批准,就擅自杀掉毛文龙。如果再往后发展下去,会是一种什么样可怕的情况呢?所以,崇祯皇帝迟早就是要杀掉袁崇焕的。

由此可见,最应该认为袁崇焕有错的,应该是崇祯皇帝。

可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网友也认为,袁崇焕大错特错,应该被杀掉呢?难道我们这些网友的思想,还是古代皇帝的思想?皇权思想的流毒,还一直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着?

(毛文龙剧照)

其实,如果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如果是站在维护大明江山的角度,如果是站在国家和民族大业的角度,我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一点儿也没错。

毛文龙本身犯了很多罪。比如不听调遣,比如拥兵自重,比如拉帮结派,比如发国难财,比如冒领军饷,比如骑墙两国等等。毛文龙的这些错误,在正常情况下,按照明朝的法律来考量,也是非杀不可的。或者说,崇祯皇帝也是想杀掉他的。只不过崇祯实在不敢杀他,甚至还害怕得罪他。因为毛文龙身在皮岛,身在明朝和后金的边境地区,非常的敏感。别说杀了,哪怕他冒领的军饷不给他,把他给得罪了,他可能一下就投奔到后金的怀抱中去了。

有人可能会说,袁崇焕的错误,就在于他没有请示过崇祯,就擅自杀掉毛文龙。这样做,袁崇焕就不对了。

其实,袁崇焕是向崇祯请示过的,只不过崇祯不同意。崇祯之所以不同意,并不是他觉得毛文龙没错,不该杀。而是他想要用毛文龙牵制袁崇焕,避免袁崇焕做大。这也是崇祯驾驭臣下一贯的做法。

(崇祯剧照)

而我们知道,明朝之所以最后灭亡,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大臣们不团结。而大臣们不团结,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崇祯的纵容,就在于崇祯想要挑起大臣们的矛盾,借此制衡各方。

为什么很多人会说,如果魏忠贤不被崇祯杀死,明朝断不至于灭亡呢?就在于魏忠贤是个强悍的人物,他可以搞一言堂。“一言堂”是个贬义词,但是,在国破家亡,需要大家同心协力的时候,搞一言堂,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魏忠贤作恶太多,崇祯杀了他,并没有杀错。但是,如果想拯救大明王朝,杀了魏忠贤后,必须要另一个强势的人物站出来。通过他调动各方,共同御敌。实践证明,崇祯自己是成不了这样的人物的,而袁崇焕正好可以成为这样的人物。

所以说,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如果他得到崇祯的鼎力支持,意味着他可以成为这样一个强势人物。如果袁崇焕成为这样一个强势人物,统领各方,意味着大明江山还有希望。

这样看来,袁崇焕杀毛文龙,有什么问题呢?

(参考资料:《明史》)

袁崇焕杀毛文龙有错吗?

何错有之?

明末清初之际,袁崇焕是一个不得不提的矛盾人物,有人认为他是死于莫须有的忠臣,更有人认为他是死有余辜之人。

为什么袁崇焕的评价如此呈两极化呢,因为袁崇焕杀毛文龙之举,使很多人认为此举无疑是自毁长城,导致了毛文龙旧部诸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先后降清,成为反明的急先锋。

那么袁崇焕到底谁对谁错,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动机。

动机是毛文龙于皮岛拥兵自重,还以明廷无饷而借口通商,以违禁物与敌为市,敌乃大得其助。

毛文龙有通敌之行为又对朝廷调令阳奉阴违,为了实现五年平辽的袁崇焕,自然要集中力量对付后金,所以要对毛文龙下手。

再说说袁崇焕的处理方式,杀掉毛文龙以后,袁崇焕出谕其部卒曰:“诛止文龙,余无罪。”(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然后分其兵为四协,以文龙子承祚及副将陈继盛等领之,搞军士,微抚诸岛,尽除文龙虐政。

袁崇焕又向崇祯请罪:“文龙大将,非臣得擅诛,谨席藁待罪。”

崇祯知道以后极为震惊,很是不高兴。但既念毛文龙已死,就顺水推舟的优旨褒答袁崇焕。

但猜疑的种子已经在崇祯帝身上种下了,崇祯帝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还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于手握兵权的大将猜忌甚深,像卢象升孙传庭就是因为崇祯帝的不信任,而战死沙场的。

袁崇焕又恐毛文龙部下为变,请增饷银至十八万。崇祯也同意了。

这时候君臣二人还保持了良好的互动。

但仅仅三个月以后,皇太极率领大军毁边入关,兵围北京城。袁崇焕马上率领大军回援北京,皇太极授计叛将高鸿中,于军中所获宦官二人前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袁巡抚有密约,事可立就。”又故意放宦官归回,将之告于崇祯帝。

崇祯帝因此召见了袁崇焕,提起杀毛文龙之事,又将袁崇焕下狱。袁崇焕部下祖大寿吓得直出山海关,后来朝廷还是靠着狱中袁崇焕的手书召回祖大寿,使祖大寿并没有反叛。

皇太极这招反间计可谓是拙劣无比,但怎么就成功了呢?

宋安之认为崇祯帝并非看不出这招的漏洞,只不过是将计就计的将袁崇焕给拿下,然后顺理成章的杀死。

崇祯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崇祯帝太过猜忌疆臣,袁崇焕杀毛文龙自认为是整合力量,为收复辽东做准备。但在生性多疑的崇祯帝眼里,无异于是打算拥兵自重反客为主了,所以袁崇焕必须要死。

那么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导致皮岛大将纷纷降清是真的吗?

其实非也。

首先从袁崇焕杀毛文龙,再到袁崇焕被下狱,也就是短短的三个月而已。袁崇焕在任之时,是极力安抚毛文龙的旧部,并没有使人心向背纷纷叛逃。

但袁崇焕被下狱以后,明庭没有再向辽东派遣一个可以稳住大局之人。加上崇祯帝一贯的用文宫、太监压制武将的作风,皮岛毛文龙旧部不纷纷叛逃到后金(清)才怪。

当然袁崇焕杀毛文龙使这些旧部后来降清,还是具有一定责任的。但大家要搞清楚,真正的做主的崇祯帝,才是关键所在,在袁崇焕杀掉毛文龙以后,极力安抚其旧部仅仅三个月,还是过渡期时,崇祯帝直接将其下狱然后处死,不是一次更大的自毁长城行动吗?

所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并没有错,虽然导致了后来毛文龙旧部降清,但跟崇祯帝的关系更大。更何况毛文龙与后金(清)互通马市,无形中等于是资敌通敌行为,袁崇焕不收拾他,难保他以后不会变本加厉,成为明帝国新的心腹大患。

可惜这些细节历史,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深究,而是一味的人云亦云。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袁崇焕杀毛文龙有错吗?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申明一下我对袁崇焕个人的看法,我个人还是愿意相信袁崇焕是个忠臣,是忠勇为国的,只可惜这个人是真的不懂政治,把政治当儿戏,以为崇祯相信自己,就为所欲为,做了不少过分的事儿。崇祯杀他虽然不智,但是也谈不上冤枉。

先说一下当时背景,袁崇焕因为在前线上的精彩表现,连续击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而深得崇祯的宠任,崇祯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另外赐他尚方宝剑,许他便宜行事。这算是武臣的巅峰了,袁崇焕以为崇祯的意思是你尽管放手施为,我绝不多加掣肘。

按理说,崇祯这种表态没啥问题,是对臣子的重视和信任,但是作为臣子,你得有自知之明,做事儿还是得和上头商量一下的。

然而袁崇焕偏不,他擅杀东江总兵毛文龙,其实就是犯了崇祯的大忌。

我们来看看毛文龙的情况。这个人孤悬海外,后金他是打的,朝廷命令是不怎么听的。军饷他是要的,打仗是不太配合的。这样的一个人,用处确实有,但是不太配合朝廷命令,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属于可杀可不杀的人物。

但是,人家好歹是一镇总兵,堂堂一品大臣,人家手上也有尚方宝剑,他就算该死,那也不该由你袁崇焕来杀。就算你袁崇焕想杀,你也可以先征询崇祯的意见,得到崇祯的首肯之后再动手。你现在擅自做主先斩后奏杀了毛文龙,事前不和崇祯通声气,事后让朝廷背锅是怎么回事?

崇祯当时不好发作,他当时对袁崇焕还是信任的,只是温言抚慰了一番。但是他的心里能没有芥蒂吗?用屁股想都知道,你今天敢擅杀一品大员毛文龙,明天是不是敢擅杀当朝内阁首辅了。

后来己巳之变,后金八旗绕道蒙古一直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诸多表现终于让崇祯忍无可忍,于是他开始对袁崇焕发难了。

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一日,崇祯召见前来勤王的袁崇焕平台召对,第一句话问的就是袁崇焕为什么擅杀毛文龙,之后马上就被早已布置好的锦衣卫五花大绑。可见崇祯对此事一直是心有不满,只是当时不好发作而已。

这是从政治角度考量袁崇焕杀毛文龙的不该,其实就算从军事上,袁崇焕杀毛文龙也是弊大于利的,事实上毛文龙麾下的几位大将,也就是日后的什么山东三矿徒尚之信等人就投降了后金,也是日后灭亡南明的得力干将,给大明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

1)毛文龙属于那种可杀可不杀的人物

2)即便要杀,也不能由袁崇焕来杀

3)即便袁崇焕要杀,起码也要征得崇祯的许可

4)杀了之后要妥善处理好后事,虽然尚之信这些人投金是在袁崇焕死后,但追究起来还是袁崇焕的责任。

所以,袁崇焕杀毛文龙,有错!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码字不易,点个赞呗!

袁崇焕杀毛文龙有错吗?

毛文龙的死确实是明朝末年的一大损失,因为毛文龙的死间接的导致了袁崇焕的死。

袁崇焕想要杀毛文龙是开始于毛文龙谎报军情,使得袁崇焕攻打在沈阳吃了大亏,而毛文龙却借此向崇祯要军饷,然后才出兵解围,可以说这摆明就是敲竹杠。换作是谁,也看不了如此卖国行径。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毛文龙是一个割据力量,并且几乎已经是自立为王了,在皮岛垄断着贸易,并且不听从明朝的调遣,谎报军情、骗取军饷等等。也就是说毛文龙是有罪的,甚至于崇祯也想要除掉他。

然而袁崇焕错就错在不该未经请示就诛杀了毛文龙,并且没有妥善处理皮岛事宜,使得毛文龙死后皮岛守军投降了后金。这是非常致命的,也是造成后来“己巳之变”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毛文龙有罪该死,但是皮岛之重要性又不容置疑,袁崇焕确实有些鲁莽。

在“己巳之变”中,袁崇焕救驾不利也使得崇祯十分恼火,所以当后金的反间计一来的时候,崇祯直接是选择了杀了袁崇焕,这就导致了又一个重大的损失。说到底袁崇焕不了解崇祯的脾性,而崇祯也不清楚辽东形势的复杂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