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为什么丑化郑经,篡改历史?
因为《康熙王朝》是一部毫无历史感的历史剧,全剧充满了对清朝皇帝的意淫,可以说大清第一神剧,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剧中的清朝,“伟光正”得康熙如果能看到这部片子,他自己见了都会不好意思的。剧中康熙(陈道明演的)的形象,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一个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正面人物,不但能力出众,还一心为国为民,郑经在剧里面是什么人设呢?是阻挠大清完成天下一统,专门给正面主角康熙对着干的反面角色,这样的人设能是好人吗?
郑经的人设不是好人,也就算了,可编剧的套路又是一般神剧的水平,即反面人物一定是“小丑”式的形象,就是飞蛾扑火式的一味跟主角对着干,不惜自我牲牺也要成就主角的伟大,所以反面人物大多是情绪激动,智商捉急之辈,剧里面的郑经的形象基本上就是按这个套路来弄的,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物根本不配当康熙的对手嘛!
事实上,就算是“大清电视台”,也拍不出这样的片子,因为清朝官方对郑经的评价,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清史稿》是清朝遗老们编修的清朝正史,虽然清朝亡了国,但这部书基本上代表着清朝官方的主流观点,因此也遭到后人的诟病,书里面有郑经的传,附在郑成功传的后面,《清史稿》里郑经叫“郑锦”。
在《清史稿》里,郑经的形象就厉害了,他是一个聪明果断的人,郑成功刚死的时候,大将们不服郑经,郑经果断地用陈永华、冯锡范主持大局,将不服的人一一消灭。可不是什么无能之辈。
在军事上,郑经也有两手的,三藩之乱开始后,郑经是主动进攻福建沿海,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战绩,搞得清朝很头疼。而郑经最厉害的是内政搞得好,把经济军事实力本来很差的一个小岛,搞得可以和清朝对着干,想想南明那帮人,有那么大的地盘,那么多的人口和军队,结果被清朝吊打,就知道郑经的水平不一般。
《清史稿》都承认,郑经在台湾,更定军制,任用冯锡范、陈永华主持政务,任用刘国轩等大将主持军事,改革税制,特别是发展海外贸易,“復開互市,英圭黎、暹羅、安南諸國市舶並至”,把一个弹丸之地,一直在打仗的乱世小岛,搞得有声有色,有如“承平时”。就是把乱世做成了太平盛世,而且还一直在打仗,这水平绝对不比他老爹差。
《康熙王朝》的总制片人、总导演不惜亲自上阵演郑经也是绝了!
而剧里面的郑经,完全是个政治白痴和跳梁小丑,而且也确实长得丑,和陈道明的高大伟岸一比,更是落了下风,更关键的是,剧里的郑经,英明果决,治军理政的水平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来,反倒是给郑经加了很多黑点的戏,如猜忌施琅,搞得施琅叛投了清朝,这完全是让郑经去背他老爹的锅,编剧为了黑郑经,不惜窜改历史。人家郑经明明搞得很好,清朝差点就同意按朝鲜的待遇来对待郑经了,而剧里面却大肆渲染郑经晚年朝不保夕,最后被清朝大军击败自杀,人家明明寿终正寝好不好!编剧为了黑郑经,又窜改历史让郑经给自己的儿子背锅。
《康熙王朝》为什么丑化郑经,篡改历史?
事实上,当年我在看康熙王朝的时候,也对这个看着十分猥琐的胖子,抱有极大的敌意。看着他像反动的国民党一样,和人民作对,和国家作对,他注定要灭亡。
但后来,慢慢的看的多了,懂得多了,才知道,原来历史不是这个样子的。原来所谓的为国为民,英明神武的皇帝不一定是正面人物,看起来猥琐无比,反动透顶的人也不一定是反面人物。主要看我们从什么立场看问题了(甚至当时都不知道郑成功和郑经的关系)
知道郑经还是因为一首诗:
胡虏腥尘遍九州, 忠臣义士怀悲愁。
既无博浪子房击, 须效中流祖逖舟。
故国山河尽变色, 旧京宫阙化成丘。
复仇雪耻知何日, 不斩楼兰誓不休。
这首诗将诗人对国破山河碎,敌人占领着祖国的悲愤描写的淋漓尽致,最后一句“不斩楼兰誓不休”将为了光复河山的诗人的壮烈也展现出来,当我得知是郑经写了这首诗,我就想知道,一个反面人物,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诗来,为什么一个反面人物想要光复河山,光复谁的河山??
于是我们又知道了,郑经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儿子,郑成功之所以是民族英雄,不仅是他收复了台湾,更多的是,他身负国仇家恨,一生矢志抗敌,这才成了被民间和临国共同敬仰的大英雄。
而继承他遗志的郑经就是狗熊么?
也不是,郑经虽然有毛病(是人都有)他和其叔父的内斗造成了郑氏内斗,导致台湾内部风险重重,清朝与荷兰殖民者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失陷。但郑经在陈永华的辅政下,却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他维护海洋时代的华人利益,警告了西班牙使者:华人到吕宋(菲律宾)经商,不许西班牙人寻衅生事、刁难勒索,如果背约,将立刻派人前去问罪。又有兴兵复国之举,显然他和猥琐反动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康熙王朝》中丑化郑经,篡改历史,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这样来达到一些当时的政治目地,那就是对台湾。所以这种大力宣扬的辫子戏就得到了认可。编剧也好,片审也好,都是为了这个目地而生的。如果我们处在日本入侵的年代,恐怕宣扬的正面人物就是郑经了,就算国家只剩下一城一地,也要和侵略者周旋到底。
当然,这种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我们可以想象,日本入侵后建立了伪中华民国,而抵抗的人们如果知道会是这个情景,恐怕永远都不会再抵抗了。
再深层次点就不说了吧,反正人们都不傻,虽然曾经沦为奴隶,但再想给人们找个主子,圣祖,那是不可能的。丑化也好,篡改也罢,人们头上的辫子剪掉了,心中的辫子,也必将消失。
《康熙王朝》为什么丑化郑经,篡改历史?
先亮结论:《康熙王朝》其实并没有刻意去丑化郑经,但却肯定“篡改”了历史。
首先对于剧中郑经这个人物,本人是抱以同情的。虽说他因猜忌而中离间计,导致施琅彻底投靠清廷,并为最终兵败自杀埋下了苦果,但在剧中他既没投降,又没示弱,更没说他为一己之私虐待百姓,滥杀无辜,临死还自杀以殉国,总得说来在大节上是不亏的。
但说到底《康熙王朝》不过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为了文学的戏剧化,作者或编剧必然会对历史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化。既然是康熙王朝,那肯定是侧重于写康熙,那对于郑经的事迹自然会有弱化,甚至为了突出主线剧情的简洁而不惜“篡改”历史。
第一,在“弱化”方面,《康熙王朝》中对郑经这一历史人物的呈现并未突出其治台功绩。郑经自康熙三年(1664年)东渡台湾后,采纳陈永华的建议,鼓励垦田,劝课农桑,插蔗煮糖,修埕晒盐,兴办学校,建立孔庙,鼓励发展内外贸易,并与英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郑经主政期间,“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
第二,在“篡改”方面,影视剧为了突出主线剧情,不得已对历史进行了再加工,将施琅投靠清廷这一事件放在了郑经主政时期,但施琅早在顺治九年(1652年)便归顺了清廷,而那一年郑经还没有到达台湾,此外杀害施琅一家老小的也不可能是郑经,而是郑成功。当然,历史上清廷统一台湾时郑经已去世,当时主政台湾的是郑克塽,所以也就不存在郑经自杀这一情节。
《康熙王朝》中还有明珠赴台湾招降郑经的情节,而在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次和谈,时间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但清廷派去和谈的官员并不是明珠,而是康亲王杰书,和谈条件也不似影视剧中的那样苛刻,只是提出郑经应撤离大陆沿海岛屿,退守台湾,台湾则为大清藩属,双方“通商贸易,永无嫌猜”。
《康熙王朝》为什么丑化郑经,篡改历史?
胡虏腥尘遍九州,忠臣义士怀悲愁。
既无搏浪子房击,需效中流祖逖舟。
故国山河尽变色,旧京宫阙化成丘。
复仇雪耻知何时?不斩楼兰誓不休!
《悲中原未复》-----郑经
就冲着这么悲壮又大气的诗词,肯定是戳痛了满清余孽的内心,因此明郑政权他们肯定要不遗余力的抹黑了。不仅郑经被抹黑,连当初专门为他老爸郑成功量身定做的《向天再借五百年》也被厚颜无耻的用在了康麻子身上,导致现在大部分人都以为这首歌唱的就是康麻子
《康熙王朝》为什么丑化郑经,篡改历史?
可以理解的嘛,《康熙王朝》本来就只是一部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
其讲的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角色和历史有出入是一定的。你看看《三国演义》,人家周瑜说啥了没?
既然是被叫做《康熙王朝》,那么肯定是围绕康熙皇帝来写。现在的电视剧里,主角都是人设完美还自带主角光环。周围的配角算是一众用来称托主角的。剧本为了戏剧冲突会把人物设定的很对立,所以在电视剧中,既然正面人物康熙是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就需要郑经这样的人在剧中扮演了一个阻扰大清完成统一天下,专门给正面人物康熙对着干的反面角色。
在郑经的反衬下,康熙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这样就能达到编剧想突出主角康熙的效果。 这样的郑经完全与他原本的性格背道相驰。电视剧可以修改人物的剧本。
大家不要当真便是,因为历史上郑经决然不是这样的!
即使是在清朝正史中,郑经也是一个聪明果断的人,只是是在康熙中并没有突出他的功绩。
实际上,郑经还算是不错。在他主政台湾的期间,鼓励农民耕作,兴办学校,加强内外贸易。台湾在他的治理下,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
这些都是在《康熙王朝》里看到不到的。 《康熙王朝》里甚至还把郑经刻画成了一个卖台湾求安,不愿意清王朝统一的丑恶之人。但是实际上,郑经是一个誓死保卫台湾,不愿割让给荷兰侵略的祖国卫士。
好歹是郑成功儿子,虽然不太争气,但这点儿骨气还是有的?
但是实际上真正想卖“台湾”的却是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在郑经努力捍卫祖国领土的同时,康熙却和荷兰侵略者勾结,联手想把台湾收付回来,再割给荷兰恢复他在荷兰的殖民统治。
很多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看了之后都受到了误导。文艺作品看看就好,千万不能把它当成了解历史的途径!
《康熙王朝》为什么丑化郑经,篡改历史?
历史上的郑经,虽然名为“郑经”,可是一点的都不正经。
郑经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长子,一直以来跟随郑成功南征北战,是郑成功重要的帮手,并且在郑成功收复台湾,负责镇守金夏地区,而这也是郑氏集团在大陆上的最后据点。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郑成功非常器重的儿子,却对郑成功的英年早逝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期间,郑经与其幼弟的乳母陈昭娘私通,生下了一个儿子,并且还大言不惭的要求郑成功为其赐名。
得知真相的郑成功是勃然大怒,立马派其弟郑泰回到金夏地区杀掉郑经、陈昭娘以及自己的这个孙子,但是最终未果,郑经依然在金夏得意洋洋。
实际上,就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当年,郑成功因为水土不服,身体状况已经每况愈下,再加上得知了永历皇帝被吴三桂勒死的消息,更是悲痛欲绝,而清朝这面“圈界禁海”的政策也极大的压缩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此时的郑成功的状态本就不容乐观。而在听说了自己儿子郑经的不论行为后,更是气急败坏,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郑成功的气病身亡。
在郑成功死后,郑经立马东征靖难,夺取了台湾的控制权,袭承了延平王的爵位。
在此期间,郑经大规模的排斥异己,屠戮反对者,这次内斗不仅极大地消耗了郑氏集团的内部实力,更是让清军有机可乘,进而占领金夏地区,使得郑氏集团至此只能盘踞台湾,困守孤岛。
而在清廷进行和谈判的时候,在康熙皇帝已经做出了巨大让步的情况下,郑经却每一次都选择得寸进尺,致使和谈每每破裂,这也最终导致了台湾郑氏集团内部的二度分裂以及康熙的武力平台。
然而,尽管郑经有着自己的缺点和问题,但是并不是一无是处,完全不堪。一方面,郑经在郑成功的基础上,继续经营台湾地区,大面积的兴修水利、拓荒开垦,并且积极发展台湾地区的教育,使得台湾社会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郑经借助其强大的海军实力,对于抵御外国的殖民入侵,维系地区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不仅如此,尽管已经作为了台湾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但是郑经却没有称帝自立,依旧保持了对于大明王朝的忠诚,甚至在“三藩之乱”期间,仍以“反清复明”的口号协助盘踞福建的耿精忠,对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袭扰。
只是郑经早年的不伦和挑起郑氏集团内斗的行为,以及晚年纵情酒色,昏庸怠政,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郑经的积极贡献,只留下了其负面的形象。
《康熙王朝》对于郑经的丑化,还是影视作品演绎的需要。《康熙王朝》作为一部歌颂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及作为“千古一帝”的帝王风采的影视作品,必然会丑化他的“对手”,达到映衬康熙皇帝丰功伟绩的目的,而郑经便是这其中的牺牲品。
实际上,在《康熙王朝》收复台湾相关剧情的演绎中,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情况由许多,最典型的有以下几个:
在时间上,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时候,台湾就已经收复了,可以说是与平定三藩同一阶段进行,不会像电视剧中一样是与康熙亲征噶尔丹一个时期的事情,康熙解决漠北蒙古问题的时候,台湾早已经收复了。
施琅早在郑成功时期就已经投降了清朝,并且全家是被郑成功杀掉了,而不是在郑经统治台湾时期。
康熙收复台湾的时候,郑经已经去世了,投降清朝的郑克塽,因而也就不会出现郑经兵败自杀的悲壮一幕了。
这些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影视作品的表现力而服务的,大家看看就好,想要了解真实的历史,还是要从史书上了解,而不是看电视剧这些影视作品来学习历史,不然就真的会出现啼笑皆非、贻笑大方的事情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