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德军还有700万士兵,却为何被迫投降?

还有700万大军?还有700万个锤子。德国正式宣布投降的时候,按照当时盟国接管德国时的统计数据,德国余留的兵力在250万左右,即便是加上当时被派到北欧等地的德军,也没有超过300万,并没有所谓德国还剩700万大军的真实记录,除非有人将当时大量的武装平民还有辅助人员全部都算了进去,可能勉强达到这个数字。

当然,即便是两百多万的大军,这个规模也不算少了,背水一战也不是不可以,然而当时的德国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地步,虽然德国剩下的大军的确不少,可相对于盟国更加庞大更加强悍的兵力,德国残余的力量,实在也已是无力回天。

德国选择投降,其实才是明智之举。

第一,接连的战争失利,给德国的打击过大

二战初期的德国,可谓所向披靡的状态,从闪电战入侵波兰,到逼得盟军敦刻尔克大撤退,庞大的苏联被德国打得损兵折将,德军的坦克开到了莫斯科郊外十公里处,苏德战争期间,德国与苏联之间的伤亡比例,达到惊人的1:7.3,消灭一个德兵,苏联要付出超过7倍的代价。

不过,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在欧洲驰骋无敌许久的德军开始转攻为守。

不仅如此,咋北非战场上,隆美尔率领的北非军团被英国将领蒙哥马利率领的大军击败,被迫撤出,而库尔斯克战役后,苏联开始全面反攻。

由于两大战场的巨大失利,使得德国境内军心动摇,开始出现了大量质疑大统领的声音。盟军在1944年诺曼底成功登陆后,德国内部的这种质疑声愈发严重,还发生了希TL遇刺事件,而这些都极大打击了德军的信心。

柏林被攻陷之后,希TL先行在地下室饮弹身亡,德国当时的军队彻底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如此一来,德军士气溃散,如若行尸走肉。

第二,德国后勤供应被切断,弹尽粮绝

中原有句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便是现代化的战争,后勤的补给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年的德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大,在整个欧洲大陆横扫,还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德国拥有极其强悍的工业制造能力与工业基础。

进入20世纪,建立仅仅三十多年的德意志就后发先至,成为了当时全球工业制造总量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甚至超过了剑走偏锋之前的苏联,然而,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德国给其他国家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也使得其本身的工农业发展受到了巨大破坏。

德军的数百万大军左右开弓,东至伏尔加河,南至北非,北欧与伊比利亚半岛,几乎欧洲大陆地区全都有德军的身影,占线拉得实在太长,持续时间实在太久,使得后期的前线德军后勤补给遇到了巨大问题。

到了二战尾声期间,德国的工农业基本已经被破坏得七七八八,虽然还有不少的兵力,但是德国的后勤供给能力被毁,根本就无法继续支持战事的持续。

第三,精锐尽丧,剩下的都是乌合之众

巅峰时期,德军在欧洲各地几乎处于一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状态,然而实际上,当年的德国军队也分种类,真正战斗力强悍的是德国的国卫军,不过经过长期的战争,这些战力强大的德国国卫军几乎损失殆尽,而剩下的几乎都是老弱残兵还有战斗力相当低下的其他卫军。

虽然柏林陷落的时候,德国还剩下几百万的大军,但整体上的战斗力素质早就不复当年,相比之下,盟军的战斗力经过战争倒是愈发强大,相形见绌。

此外,在德国本土之外的大量德军,虽然数量也不少,可分散太广,而且一时之间根本就无法及时抽调回去,所以也派不上用场,形同虚设。

柏林被盟军攻陷之后,德国虽然还剩下几百万的大军,但这表面上的数字并不代表德国当时依旧拥有反扑的能力,德国再强终究也是独木难支,根本无法独自面对盟军。何况德国本身进行的战争,也是非正义的,战争使得德国本身也受到了巨大的创伤,没等盟军反攻,德国自己内里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力量,出现瓦解。

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德国注定已经陷入了失败的结局当中,就算有再多的军队,也注定无力回天,战争的胜负,靠得是综合力量,并非人多就能取胜。

柏林失守,希TL自尽,这些事都使得德军最后的心理防线彻底崩解,无心再战,他们对于战争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他们心里也很清楚,负隅顽抗没有任何意义。

1945年的德军还有700万士兵,却为何被迫投降?

客观的看,这700万是名义上的,实际有战斗力要大打折扣。战争初期“闪电战”中,受到过系统训练,高素质的职业军人、响亮的"王牌飞行员“等基本上已经损失殆尽了。从1944年开始,加入了大量老弱病残的“人民冲锋队”,和希特勒青年团成员。

下图,老弱病残组成的人民冲锋队。

究其原因,首先就是德国的战争潜力已经到了极限。而对手是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人员保障,且越战越勇的盟军和苏军。这种东西两线夹击的状况下,覆灭就是迟早的事。

毕竟,德国的战争潜力十分有限,小国打不了持久战。到了1945年,法国的军工厂和研发中心、空军基地、乌克兰的粮食,高加索地区的石油,都不在德国的控制范围了,德国被打回原形,开始了本土攻防战。

德国不比中国或者苏联,国土面积不大,资源匮乏,人口数量和地理位置也不占优势。

第二、德国本土缺乏战略纵深,东西被夹击。在丧失制空权的情况下,地面的装甲部队就等于在裸奔,即便坚持巷战,最终还是会以惨败终结。

第三,丧失了效忠对象。虽然希特勒信奉“要么胜利,要么灭亡”的极端人生信条。但此时,大多数德国高层们还是舍不得与第三帝国共存亡的,最后抵抗的动力就是争取落在英美的手里,这样就能尽可能的保障自己在战后的人身安全和利益。

比如,一度被视为希特勒的接班人——希姆莱,在劝说希特勒无果后,1945年4月,擅自通过第三方与丘吉尔和杜鲁门联系,表示愿意向西线盟军投降。不过,被”三巨头“毫不犹豫的给拒绝了,随即还被广播出来,之后希姆莱仓皇出逃,陷入双重追逃。希特勒将他视为最大的背叛者,甚至临死前都不忘记交代一定要捉住,处死希姆莱。

直到4月底,希特勒自杀,纳粹瞬间丧失了效忠的对象。希特勒的自杀的确引发了纳粹党员的自杀高潮和抵抗致死的行为,比如,保卫柏林帝国大厦的党卫军(多是外籍士兵)的死战,柏林的城市巷战,导致了苏军极高的伤亡率。但是,普通的德国国防军但面对两线夹击,早已察觉出再做困兽之争,无异于自杀,毫无意义,已经无心恋战,有的甚至在希特勒自杀前就开始与盟军秘密联系。德军不像日军那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在综合考虑后,认为投降是最好的选择。

第四、所谓的“百万大军”实际上非常分散,既不能机动反应、也无法形成合力。所以,表面上看,军队量挺大,但是都被打散在各处,无法集中突击。就算集中了,美英的轰炸机群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目标。比如,据说,驻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有近百万之众,那是在苏联红军的眼皮子底下,自身都难保;

驻荷兰、丹麦等国的军队面临的情况也是类似,在缺少补给,丧失制空权的状态下,长途奔袭去汇合,明显等于自取灭亡,不如默默的在驻地观战,然后争取投降盟军。加之,考虑此时官兵剧烈的心理活动,估计谁提议冒险去会师,谁就成了众矢之的。

举个例子,1945年在6月10日,25万挪威德军(部分任务是看护制造核武器的重水资源)投降。这是最晚投降的一批,而且士兵们精神还不错,装备堪称一流,还特别完整,有的连保护膜都没有撕开过。

下图,1945年,挪威,德军投降时交出的各种武器,场面蔚为壮观。

排列整齐的反坦克炮。Me.110重型战斗机。

那么驻挪威德军编制完整,装备先进齐全,为什么不去给柏林解围,却在波罗的海的那一头隔岸观火?

咱们看看下图,在1945年,德国丧失了制空权,海军已经完全被英国打压的情况下,怎么过去?游过去啊?离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半步,分分钟等于在送死。所以,在英美的战略轰炸下,交通线被截断,油料和生产线被摧毁,制空权丧失,地面装甲部队失去保护。如此情形下,战线后方的大量德军被隔绝,根本无法返回本土,所谓的“百万大军”被困在了欧洲各地,只能坐等投降。

1945年的德军还有700万士兵,却为何被迫投降?

二战时德国动员的总兵力为17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5%,但正规军的数量最多时在500万左右,经过多年的战争阵亡消耗,投降时显然不可能有700万之多。

闪击波兰时,德军集中了62个师、2800辆坦克、1939架飞机、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具体兵力是多少呢?一说120万,一说160万。

占领法国时,德军动用的兵力是335万、坦克2445辆、火炮7378门、战机5446架。

进攻劲敌苏联时,德国总共出动550万士兵,但这之中有一部分是来自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的仆从军,而且还占了很大的比重,较为出名的是罗马尼亚军团。

罗马尼亚军团被称为二战中的“神经刀”,是东线战场上分布最广泛的仆从国军队,参战兵力达到100多万,在苏德战争中的“敖德萨保卫战”中,罗马尼亚军团表现十分出彩,摧毁苏军要塞,攻陷整个敖德萨市。

德军借此切断了苏军从黑海通向乌克兰的运输线,并顺利地控制了整个乌克兰。从这个角度上看,罗马尼亚相对于德国老打败仗的意大利、自顾自不讲战略配合的日本两大核心盟友来说,战斗力和配合度方面还真是可圈可点。

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罗马尼亚被苏军打得很惨,损失极大,后来干脆就改变立场,站到同盟国这一边,成为仅次于苏、美、英的欧洲第四大盟军,狠狠踹了德军一把。

可以说德军在苏联的失败,原因之一就是罗马尼亚这颗墙头草的倒戈。

大家想一想,一个罗马尼亚就为德军贡献了这么多兵力,而德国有多少仆从国?很多资料里记载的德军有多少多少,往往指的不是德国本国的军力,还包含其仆从军。

例如,二战德国最强的阶段是1941年,全欧洲的纳粹军队有1020万。但要注意这个词“全欧洲”,这说明什么?说明这1020万纳粹军里,包括轴心国和仆从国的军队。那么德国宣布投降时,本国还有多少兵力呢?250万左右,其中只有100万是装备比较好的部队,空军还存有作战飞机2000余架,海军还有200余艘U型潜艇,这就是当时德国军事方面的全部家当。

如果只是作为一个地域性强国,这种兵力和武器储备还算可以,谁想来啃都得崩掉几颗大牙。但作为主动发起世界大战的国家,仅存这点实力,除了投降之外没有第二条可走。

道理其实很简单,实力强盛时都打不过同盟军,现在只剩这么点兵力,还怎么打?根本毫无胜算,就算想玉石俱焚,也没那能力,只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更重要的是,柏林战役失败后,自知已经走到穷途末路的希特勒接受不了这个后果,自杀了。他的死,代表着德国纳粹核心的消亡,对德国纳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1945年5月8日24时,在德国柏林卡尔斯霍尔斯特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仪式上,德军陆军元帅凯特尔、海军上将弗里德堡和空军上将施通普夫代表德国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有一点值得注意,这几位元帅、上将,全都是出自于德国国防军体系。而在投降书上,有这样的内容,德国最高统帅部同意德国一切陆、海、空军及目前仍在德国控制下的一切部队向盟军无条件投降。

“仍在德国控制下”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德军,主要是党卫军,仍在负隅顽抗。

在这里得阐明一个概念,希特勒是德国在二战时期的执政党领袖,他的党派就是臭名昭著的纳粹党,但是希特勒并不等同于德国政府。自二战开始,国内反对他的势力一直存在,甚至好几次都差点要了他的命。

东线战场失利后,德国国防军将领与纳粹党矛盾激化,很多人已经不相信希特勒会给德国创造更好的未来,反而认为他将把德国带入深渊,因而密谋推翻他。著名的瓦尔基里行动,就是国防军内部针对希特勒的斩首刺杀行动,如果不是最终失败,估计二战会提前结束。

大家更为熟悉的北非沙漠之狐隆美尔,就是受此事件的牵连,被希特勒逼着服毒自杀。要知道,隆美尔曾经是希特勒的忠实拥护者,连他都开始对希特勒的纳粹党产生动摇,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到了战争后期,德国国防军和纳粹基本已经是明面上的对立,对于希特勒的那一套,国防军并不执行。普通士兵,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能逃就逃,能躲就躲,希特勒的心腹戈培尔的两个秘书,都弃职逃到了乡下。

为强迫民众参战,希特勒派出党卫军特别队,抓捕并屠杀了很多不愿意战斗的德国人,整个柏林地区所有的树木都成了临时绞刑架,上面挂满了被绞死处决的德国人尸体。但就算这样,也没能扭转局势。

用一句话来形容,叫做兵败如山倒。士气已经溃散,包括盟友和本国士兵,除了那几个死硬的顽固分子外,所有人都想尽快结束战争。所以,哪怕德军还有很多兵力,也只有投降一条出路。

1945年的德军还有700万士兵,却为何被迫投降?

二战德军投降前,国内尚且有700万的军队,这数百万的军队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为什么被迫投降呢?原因就是当时那种情况下,投降是避免毁灭的、唯一明智的选择。

主要战场先后失利,德国已经完全不再具备实施战争的战略环境

总体上看德军从1942年夏天开始就走上了下坡路,莫斯科战役后德军在苏联的全面进攻势头被遏止,不得已转向重点进攻。此后德军在苏联战场上的行动,颇有点“蚯蚓钻洞”的感觉,碰到一个铁板后转过头来换一个方向再钻。莫斯科战役失利后,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几乎同时组织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两个战役开始时还是有章法的,也就是主次地位是明确的,B集团军群的斯大林格勒方向是掩护,结果德军在兵力调整上顾此失彼,导致两个战役互相干扰,两场都想赢,结果两场都输了。所以,尽管德军在1943年仍有局部优势,但整个战略指导并不是十分清晰,也不够坚决,产生混乱在所难免,从而导致几场关键战役失利,再无翻身机会。

而德军在非洲战场则更早一步走向失败,隆美尔1943年3月奉调回国,两个月后德意军团向盟军投降,德意非洲战场致此谢幕。

波兰二战公墓

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希特勒万分期待的日本“北进”之火早在诺门坎战役的时候已被苏联掐灭,而日本急吼吼的“南进”行动从最开始一路凯歌地打出去,到灰头土脸被打回来,在1944年下半年的时候,日本“南进”计划中的太平洋战事基本上已经被打回原点,日本陆海军的精华消耗殆尽。此时的中国战场中国军队已经进入局部反攻,虽然后来日本发起了“一号作战”,但局部的优势丝毫不能动摇愈加明显的整体颓势,日本困于一隅,倒下只是时间问题。

进入到1944年9月,轴心国已经事实上消亡,诸多小伙伴已经先后离开德国身边,轴心国只剩下德国和日本还在苦苦支撑,但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战火烧到本土,意味着德国已经丧失了战略纵深,除了徒增损失,再打下去没有别的意义。

关岛太平洋战争历史公园

战争潜力破坏殆尽,德国已经完全不再具备实施战争的基础支撑

从德国实施“海狮计划”开始,盟军对德国本土的轰炸就一直没有间断。特别是1944年下半年开始,对德战略轰炸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从1940年5月开始,盟军对德轰炸共出动飞机140多万架次,投弹(德国本土)130多万吨,摧毁德国作战飞机5.5万架,造成德国100万居民死亡,750万人无家可归,德国的炼油厂、道路、钢铁企业、军工企业遭受严重损失,公路运输瘫痪90%,油料供应量只能达到过去的30%,就这30%还由于交通系统瘫痪不能正常运输,合成油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在盟军攻入德国以后,德国的战争潜力差不多被摧毁大半,等到苏军攻占德国西里西亚工业区,德国的煤炭和钢铁产量降到了上一年同期的25%和16%多点,军工生产基本宣告瘫痪。德国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长施佩尔在3月15日给希特勒的报告里说:“德国的经济将在四到八个星期之内彻底崩溃……在这一崩溃之后,就军事意义而言,战争也不能再进行下去了。”

二战中德军动员超过1000万,在各个战场累计伤亡500万以上,其中死亡近300万人。数年的战争,德军最富有战斗经验的士兵基本损失一空,虽然纸面上德国还有数百万的战斗人员,但实际上其中至少有一半的新兵和未成年人,还有大量被临时武装起来的市民,这样的军队和临时动员的老百姓完全指靠不住,后备人力资源已尽枯竭,柏林战役期间苏军人员和主要装备均有数倍于德军的优势。

欧洲犹太人纪念碑(墙)

在国内生活物资的供应上,考虑为将来的全面战争做准备,德国从1939年即开始实行食品配给,当年食品配给标准换算成热量为平民2570大卡,重体力劳动者4652大卡,士兵平均3600大卡(作战时4500大卡)。1942年开始配给热量标准逐年下降,到德国投降时平民配给热量标准每天仅为1412大卡,而战争期间其他占领区的热量配给更低。

国内高层混乱不堪,德国政府已经完全不再具备领导战争的能力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3天后德国投降。实际上,进入1945年,德国(包括纳粹和党卫军)高层一片混乱,希特勒对德国的掌控只剩下最后的象征意义了。4月下旬开始,希特勒已经无法对部队实施有效指挥,一些德军将领也已不再像过去一样坚决执行命令了,各方面大员各有自己的“小算盘”,战斗到底的信念是不存在的。希特勒自杀后,被指定为政府首脑的约瑟夫·戈培尔全家也随之自杀,组建新政府的可能性降到零。原德国的副元首赫斯,德国陆军元帅—贡特尔·汉斯·冯·克卢格,德国陆军元帅沃尔特·莫德尔,陆军参谋长克莱勃斯等一批纳粹精英也步了后尘,德国的党(纳粹)政军系统完全瘫痪。

希特勒在死前,先后将纳粹核心人物赫尔曼·戈林和海因里希·希姆莱从纳粹党里开除,剥夺了他们的所有权力,理由是和盟军私下接触,实事也确是如此,到了大厦将倾的时候,为自己留条后路是要紧的。后来看,希特勒任命海军司令邓尼茨为他的继承者,颇有点矮子里拔将军的意思,因为实在没有更合适的了,但是邓尼茨唯一能做的,就是设法尽可能保全尽德国军队的有生力量,然后向盟军投降,丝毫没有也不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所作为。

1945年的德军还有700万士兵,却为何被迫投降?

导语:二战打到1945年,两年前还战无不胜的德军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在各条战线上都被打得一溃千里。年初在东线,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一下子将德军击退了500公里,几乎将德军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全部消灭。在西线的阿登战役中,德军拼尽最后一丝力量偷袭美军,结果差点被美军用“美元”砸死!就是最稳固的意大利战线在当年的四月份也被打开了缺口。到希特勒自杀前的战线已经完全崩溃,就连最痴心妄想的希特勒也识趣的自杀了。但是问题是,德军投降时德军总计还有将近700万的军队,为何战争却打不下去了呢?

军投降时德军总计还有将近700万的军队,为何战争却打不下去了呢?

德军西部军团的任务是抵挡西线盟军。西部军团兵力在1944年末德军发动的阿登战役中达到100万左右。 主要原因是:由于东线苏军在1944年冬季刚刚打完波兰战役解放了华沙,加之冬季的到来苏军暂时停止发起全面攻势,转而去攻击东普鲁士柯尼斯堡等要塞据点,为1945年开春的全面攻势扫清一些障碍。

德军就利用这个时候在从东线调动了大量兵力发起圣诞节攻势的阿登战役,阿登战役后期在盟军要求下东线苏军看准时机提前发起全面攻势,东线德军防守不利受到惨重打击。阿登反击战的德军被盟军反击打回出发点后,又不得不调动回东线战场去对付苏军。

1945年的德军已经陷入资源匮乏,补给不足的绝境。以石油为例,失去罗马尼亚的油田以及被盟军高强度轰炸以后,1945年4月,德国合成石油月产量仅为前一年的5%。坦克、飞机基本的燃料也无法保障,还如何作战。除了石油以外,镍、锰、钨、铬、铝、锡等其他矿产资源也不充足,其实几乎一切资源都是匮乏。军火产量直线下降,传统德式精良的武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粗制滥造的武器,一些子弹出枪膛都不走直线。德军这台战争机器已经失去了动力,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可以说,德国的士兵是越打越杂,战斗素质越来越低。而盟军则不一样,他们越打人越多,越打士兵越有经验,越打武器越先进。后期的盟军战斗方法策略已经十分成熟了。后期的苏军一个人平均可以杀死2~3个德军。德军在当时的军队数量虽然多,但是在盟军的职业军人面前往往一触即溃。

比如二战早期日本鬼子刚刚发动侵华战争时期,其现役总兵力不过区区百万人,陆军才70万人。但是面对伟大的中国抗日民众的顽强抵抗,这些兵力分散的越来越广,它就不可避免的增加军队数量。到了1941年末期,它又自不量力的开辟了太平洋战场,兵力需求就更大,只好不顾自身的工业能力增加军队数量,到其投降时日军人数已经高达300万。其工业能力根本无法支撑起这么多的军队,这也是导致其战线崩溃的主要原因。

作为日军“祖师爷”的德军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德军的军队人数在短时期内经历了一个爆炸式的增长。在1937年底,德军总计才有60余万人。但是到了1939年就激增到了将近200万人;到了1941年达到了700万;在1943年宣布总动员后膨胀到了1300万。这样快速扩军的前提当然是德国发达的工业基础和成熟完善的军事体制。

但是1943年德军的作战地域简直到了极限,陆地战场南边到了非洲,东到高加索,北到北冰洋沿岸。对手也不仅仅是一个法国或者波兰,而是同样有着一千多万大军的苏联和一个已经完全动员起来的大英帝国,最关键的是背后还有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它不仅拥有着最丰厚的物质和科技力量,而且同样动员了1000多万大军准备随时踏平第三帝国的土地。如此看来德军这在战争末期剩余的700万在盟军的铁蹄下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再打就是彻底的灰飞烟灭。

总结:面对强大的联军,就算可以召回700万军队,失败也是迟早的事,况且希特勒的自杀导致军心涣散,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争也渴望和平,投降是德国最好的选择。

1945年的德军还有700万士兵,却为何被迫投降?

我来回答,首先德国是不是还有700万士兵,就算有又怎么样呢?面对的是上千万的盟军,而且盟军的后勤和援军源源不断。

对比德军国内的工业被摧毁好多,没有武器装备补充,没有援军怎么打。一个国家对抗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能行打的过吗?德国前期的胜利是没有打苏联还有美国没有参战,知道二战美国跟苏联的战争动员多少部队吗?战后美国苏联两个国家都有上千万的部队,还有别的盟国还没有算呢。

还有美国是当时经济实力最强的,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差不多一半。而且美国本土不受战争影响,可以让美国的战争机器全开。盟军的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美国生产的,盟军的武器装备后勤保障都大大提高。

反观德国在盟军的包围和轰炸下,工业所剩无几。兵源和武器装备都少之又少,怎么对抗下去。连娃娃兵都用上了,战争资源已经枯竭了。

打仗打的就是综合实力,盟军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军队和经济实力。轴心国就省下德国和日本,投降只是时间问题。

以上是个人的观点和分析,喜欢的点个赞关注一下呗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