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18冲锋枪为什么被称为手提花机关枪?

MP18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冲锋枪,之前虽然也有意大利维勒帕罗沙M1915冲锋枪,但是在不是单兵突击使用的。

一战中主要是阵地战,双方总是以攻下敌方阵地作为作战目标,当时标准的栓动步枪就很不适合这样战壕,工事这样近距离作战的环境,长度太长,而且火力薄弱,而当时仅有的选择就剩下了轻机枪。为此德国人研发了MP18冲锋枪,大量装备暴风突击队这样的精英队伍,用于突破敌方防御,占领工事战壕阵地等目标。

一战之后不少MP18就和毛瑟手枪德式武器一起出口到了中国,迅速成了不少军阀眼中的香饽饽,当时不少军阀的精锐部队就装备了该枪,比如1924年直奉战争,奉军曾利用装备MP18的敢死队,迅速击败直军拿下了阵地。而该枪在国内也有很多仿制品,总数十分可观。

而MP被称为花机关,主要就是其枪管外层的多孔散热保护套,而另一个手提机关枪的说法则主要是其能够像机枪一样连发,但是重量轻了很多,因此才会有手提机关枪的说法。

MP18冲锋枪为什么被称为手提花机关枪?

MP18,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在中国战场,也有广泛的应用,被中国人称之为“花机关”。

一战中,战争打的是堑壕战,密集炮火轰击,然后士兵上刺刀集团冲锋。冲锋枪是为了适应战壕内狭窄的空间而研制。狭窄的战壕内,对射程和精度没什么过多要求,要求的是射速快、火力猛。

1924年的直奉战争中,奉军的敢死队人手一把MP18冲锋枪,边冲边扫,这把MP18冲锋枪给直军吓得一跳。这是MP18第一次正式亮相中国战场上,上了战场就让人印象深刻。

MP18在中国的名字也是特别多,川军叫它“虼蚤笼笼”,粤军叫它“猪笼机”,都是根据它的外形取的名字,而最常见的就是“花机关”。

MP18的枪管上,散热孔特别多,像花纹一样,又因为它可以像机关枪那样连续射击,所以就叫花机关了。早期中国士兵的认知不足,多是因为他们只有栓动步枪,认为能连发的就是机关枪。这点在后来还是有的,中国仿制AK47的56式冲锋枪,其实也是自动步枪,就被人认为是冲锋枪了。

MP18纵横中国20年,无论是军阀混战还是内战,还是后来的抗战,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国内不光进口花机关,还可以从自己的兵工厂里批量生产花机关。

其实,很多电影电视剧中,抗战时期的士兵手中拿的应该是MP18,而不是司登冲锋枪和M3冲锋枪。很多认真负责的影片中,都会用MP18,毕竟那个时候,司登冲锋枪和M3冲锋枪压根就没进入中国。不过这也不能全怪影片道具组,这把枪也确实不好弄,年代久远。

MP18冲锋枪为什么被称为手提花机关枪?

“花机关”是中国人对德制MP-18冲锋枪的一个别称,因为它枪管上有着密集而且大的散热孔,有能像机关枪那样连发,所以被称为花机关。因为当时中国的武器概念不是很熟悉,除了需要脚架支撑的轻机枪外能连发外,单兵手持的步枪是不能连发的。而同样的,从德国人STG-44开创突击步枪概念,而中国仿制苏联AK-47同样也缺乏武器新概念,所以认为单兵手持的连发武器就是冲锋枪,所以中国仿AK的突击步枪在中国被称为56式冲锋枪。

有趣的是MP-18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它开创了武器的一个新时代。而它的设计者雨果·施迈瑟在30多年后又创新的发明了一种新武器,它的出现替代了冲锋枪和全威力栓动式和半自动步枪的绝对地位。这就是著名的STG-44突击步枪。雨果·施迈瑟开创了冲锋枪时代,也是它开创了突击步枪的新时代。二战中德军装备的STG-44突击步枪

而在一战之后英法明令限制德国继续生产冲锋枪,而库存的冲锋枪则作为英法的战争赔款卖到中国,所以现在电视剧上在抗战时期出现斯登冲锋枪是不正确的,应该是MP-18,可能是斯登的道具枪比较容易找,所以就拿斯登冲锋枪替代了MP-18冲锋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