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对中国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甲午海战对中国、日本、朝鲜以及远东政局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史料所载,1894年9月17日中午11时许,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主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完成了对朝鲜的运兵任务后,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不期而遇。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有点小瑕疵,甲午海战只是甲午战争的一个部分,我们可以说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可甲午海战确实还不够格。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最直接的影响,首先是思想上的。甲午战争以前,虽然也在搞洋务运动,但只是少数开明督抚的自发行为,只是局限于引进一些西方技术和设备,培养少数懂得操作这些设备的技术人员而已,清政府总体上是浑浑噩噩的。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主流终于知道必须向西方全方面学习了,因此才有了戊戌变法。虽然由于变法的主导者政治能力太差而失败了,但这是清政府第一次从上至下全方位的近代化改革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比起鸦片战争之后,政府和人民依旧沉睡着,没有任何触动要好得多了。

甲午海战对中国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甲午战争失败令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2、甲午战争直接导致各种民众运动的发生,如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3、直接将朝鲜的宗主权丢失。

4、日本获得二亿两白银赔款,国力得到迅疾提升。

甲午海战对中国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影响是非常大的,西方列强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铁甲舰的作用不可以替代。

铁甲舰也就是战列舰是极为重要的。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镇远定远铁甲舰均被击中数百发炮弹,但就是无法击沉,而且没有失去动力。

要知道,这是在日本联合舰队占绝对优势情况下,尚且如此。

如果双方实力差距不大,那么铁甲舰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此战后,列强大力发展铁甲舰,并且初步退出著名的无畏舰。

第二,笨重的大口径火炮意义不大。

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的300毫米以上巨炮,因为射速慢,反应慢,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西方认为,在这种激烈的主力舰队对战中,这种巨炮毫无作用。

此战后,大口径巨炮逐步淘汰,转而出现口径较小但反应较快的火炮。

第三,速射火炮的意义极大

此战中,日本联队舰队装备大量速射火炮,导致炮战有压倒性优势。

日军海战发射炮弹是北洋水师的20倍之多,虽然无法击沉铁甲舰,但重创了其他的主力舰,导致北洋水师战败。

此战后,列强全力装备150毫米左右的速射炮。

第四,撞击战术无意义。

在现代海战中,大型军舰根本就难以靠近敌人几十米内,自然也谈不上撞击。

在之前很多军舰还保留撞角,甚至还有专业的撞击军舰,此战后基本都淘汰掉了。

我军著名的致远号被鱼雷击沉,也是一个反例。

其他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说明了。

甲午海战对中国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这个问题问题得真好,所以在回答之前,我想把它再完善一下。第一,与其说甲午海战,不如说甲午中日战争;第二,与其说对中国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不如说,对中国的历史走向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好,完善完毕。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1.从中国大历史的路径来看,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一直是个封闭的自足的文明体。虽然也有对外交流,但是,都是吸纳,而不是被打击,甚至被改造。

2.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中国已有三次外战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政府也就是把它当作了一次边衅,夷人来犯,小打小闹,手足之癣,不足为挂,文明的自信心并未受到打击。没有打击就没有疼痛,没有疼痛就没有反省,没有反省就没有觉醒,没有觉醒就没有改变!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好歹有些痛感了,所以有了洋务运动。改革分三个层面,器物改革、制度改革、文化价值观改革。不消说,洋务运动是最低层次的改革。说明,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依然构不成文明自尊的打击。中华文明体仍处于自足自适的状态。

3.中法战争,中国痛感仍不足。这个连日本的维新之父伊藤博文都观察到了,说:“现当法事甫定之后,似乎奋发有为,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方人所说,中国又睡觉矣。”一句话,你是把俺拍醒了,但是俺挤下眼儿,又睡回笼觉矣!

4.真正把中国打醒的,是小日本。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才让中国有了痛感呢?原因有二,第一,被打残了,也赔惨了!第二,之前打手是西人西种,现在是同文同种,甚至是中国从古到今的小徒弟一个。赵大爷给个耳刮子,阿Q能忍,小D给个耳刮子,奶奶的,你也配?

5.有了痛感就好说了。所以,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文化战利品——你也可以说是影响吧,或者说历史进程的多米诺骨牌:第一,中国终于有了民族主义与民族情绪;第二,民族主义与民族情绪引领下,中国开启了第二层次的制度性的改革:戊戌变法;第三,情绪的亢奋,导致了改革的激进与盲动,也就是政治层面上的大跃进,所以,改革开始就意味着失败;第四,失败又导致了钟摆向另一极的摆动——最低层的民众,以义和团的形式,开启了低劣的民族主义运动,这一运动,最终导致了中国近代第五次国耻——八国联军进中国;第五,八国联军进中国,帝后西巡,痛极,所以钟摆反弹,太后自任改革小组长,亲自主持大清第二次制度改革:晚清新政(中间由于日俄战争的启示,又走向了晚清宪政)。但是,改革需要威权,转型需要稳定,可惜,帝后相继去世,帝国最终走向了失控与失序,救亡图存的忧患与危机,又让知识分子一波比一波激进……一句话,如果说整个近现代中国的走向,都是由甲午中日战争这张牌引起的连锁反响,也不为过。某种程度上,不是鉴往以知来,而是鉴往知今!

一家之言,敬请批评指正!

甲午海战对中国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谢邀!

1905年5月27日,下午1时55分,对马海战,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下令,在“三笠”号旗舰上升起Z字旗。

秋山真之为这面旗拟定的旗语为:“今日晴空万里,波澜壮阔,皇国兴废,在此一战!”

实际上,从更大的历史维度看,“对马海战”的意义没有这么重大。对中日两国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国运兴废在此一战”,应该是“甲午海战”。

毫不夸张的说,“甲午海战”直接影响了中日两国其后50年的国运(1895年-1945年)。以此为起点,日本一路上扬,直到顶点崩盘。我们则一路下坠,直到触底反弹。

晚清这一段历史,因为各种原因,通常讲的很粗略。给人的印象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咱们就是断崖似的往下落。但大清国一直到了1912年才关张大吉,72年才完成断崖,这显然过于吊诡,难以解释。

这72年里,有一个很少被提及的阶段,历史上称为“同光中兴”,大体在1864年-1894年之间。有些历史学家把这个阶段定义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不管是不是“回光返照”,这30年的时间里,国家整体态势一直在往上,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对内,从1864年(同治三年)“天京陷落”,其后30年国内基本安定,没有出现过大规模内乱。对外,也屡有胜绩。1877年左宗棠西征,迫使沙俄退还伊犁,收复新疆。1885年冯子材击败法国人取得“镇南关大捷”。

洋务运动风生水起,李鸿章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曾国藩办金陵制造局,左宗棠办福州船政局,张之洞办汉阳铁厂,洋枪洋炮洋轮船,仿制的不亦乐乎。近现代工业化的发端应始于此。

这些大佬办的单位,都是配置齐全,比如说福州船政局有什么学堂啊(严复就是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的)、码头啊、海军啊,江南制造局有一个翻译机构,翻译了很多书,包括很多课本,氢氦锂铍都是当时翻译造出来的字。

经过几次惨败的教训,“汲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进东方之文明”,使我国赶快变为“少年新我国”,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共识。国内开办了大量新式学堂。还有大批的有志青年,或公派,或自费,出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晚清和民国大批牛人都是在这个阶段出国留洋的)。

总体说,“同光中兴”未必能救得了大清国,但整体国运是处在一个向上的通道。

很难说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差不多处于同一个时段(始于1868年)。中日两个后发现代国家几乎同时起跑,奔着同样“富国强兵”的目标,然后在1894年,甲午年,发生激烈对抗,争夺东亚唯一的一张跻身“现代化强国俱乐部”的入场券。结果,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结果!

甲午一战,过程在这里不赘述,只说说带来的重大影响。

——彻底把我们这个国家打出了“上行通道”,以至于我们经历了50多年的苦难,才重新找回“上行通道”。

——彻底打垮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以及自唐宋以来我们对日本的心理优势。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才逐渐恢复到“准大国水平”。

——彻底断送了大清国续命的奢望,直接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彻底崩盘。

甲午海战对中国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答:甲午战争对中国海军北洋水师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从此日本侵华战争开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海軍一直落后于先进国家。經過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强大了,中国海军敢超世界先进水平。谢谢提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