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招聘到底靠谱吗?

如题,很多新闻报道校园招聘后出过很多事,公司利用大学生刚毕业的无知低价聘用,实习期一到就踢人,或者签约工资与实际不符等等。

对求职的大学生来讲,校园招聘是最有优势的

用人单位的招聘分为两部分,校招和社招。

校招主要是针对应届毕业生,不管单位层次如何,招应届毕业生的目的是明确的,一般单位校招都是作为未来的骨干培养的。

如果毕业后找工作就属于社招,社招和校招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如工作经验,工作业绩等等,校招主要看的是学校的表现和临场的表现。

校园招聘相对来说有针对性,安全性有保障

一个学校一年审核的企业多的也就不到1千家,几个人审核还是可以把关好的。进校招聘的骗子单位是极少看到的,想E租宝之类的,别说学校了,工商管理部门都是后面才认定是非法的。

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校园网的可靠性远高于其他就业平台。一个公益性,一个商业性,运作的目的和手段自然会有很大的差异。

学校对单位的约束很小

提到的单位把学生当做廉价的或免费的劳动力,实习结束不签约的这种,很少见。

这样的单位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的情况下,很快就会被列入黑名单,也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

在就业市场上,大部分的学生是弱势的,被单位廉价使用或辞退,维权很困难。在求职的时候多收集信息,向在职的人了解单位的情况,多观察,避免陷阱。

校园招聘到底靠谱吗?

题主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公司靠谱,校园招聘就靠谱!选对企业,不容易上当!

我们公司每年都会从各大高校进行应届毕业生招聘,从211、985到普通的二本、专科院校都有筛选,我恰好参加过其中的部分招聘策划,在这里说一说里面的门道。(声明:以下内容仅限于正真有用人需求的企业,对于传销类的骗子公司识别不在其列!)

1.招聘信息有“水分”,但是同样“靠谱”

作为招聘宣传,肯定会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加上应届生群体对一些工作没有概念,导致大家觉得工作不靠谱。实际上,我们只是把一些工作岗位修饰的让看起来高大上而已。例如:薪资待遇3500-8000+,那么这就说去了拿3500+是正常,但是拿8000估计你要非常努力。

2.修饰了一些岗位名称,跟大家幻想的有落差

招聘常见的名词“管培生”“储备干部”,让大家误以为这是管理岗位,去了就当领导。然而,实际上它只是操作岗位,唯一比“操作岗位”有优势的就是“储备干部”“管培生”享有基层管理的培训资源和优先晋升的权利。按照我的经验,“储备干部”比现场的普通操作工晋升少用2-4年时间。

3.公司招聘很有诚意,不是解决廉价劳动力

实际上,一般公司都有稳定的招聘群体,员工量很大,并不需要太多的大学生来做操作工。但是,社会劳动群体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欠缺,学历相对较低,相对的往更高阶段培养潜力较低,培养成本高。那么大学生群体刚好能解决这个问题,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有很高的培养价值,可以解决公司人才断层的问题!但是,同样的“管理岗位”需要员工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这一部分必须通过基层的学习来完成!有人在这里花一年时间,有人可能要花3-4年时间,这就造成了大家觉得公司校园招聘是骗局的尴尬局面!实际上,承诺你的想要兑现,也最起码需要你具备相应的能力,产生价值!

在这里,我也建议各位同学,选择好一家单位以后,能给对方一点时间去培养你,相应的也能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去了解这个公司。当一直觉得自己能力被低估时,想想自己能做什么,能力变现是很关键的一环!

校园招聘到底靠谱吗?

根据我的真实经历这么给你回答:

首先,校园招聘大部分都是很靠谱的。我们学校是一所985高校,今年9月10月至11月上旬,有很多家单位都来我们学校招聘,刚开始九月十月的时候,像万科、恒大、华为等单位都来招聘,很多单位都抢着要人才。

其次,校园招聘中进学校宣讲,并招聘的企业,都是根据该学校的学生简历的投递情况和必要性过来招聘的,这些都是有一定的流程和制度安排的,不必担心不靠谱。

最后,每年校园招聘的时候,会有很多家单位来招人,假如你是应届毕业生,可以擦亮眼睛,每一家心仪的单位都去试试,最后选择一个自己最适合的。

我是陆陆,有职场相关问题欢迎向我咨询。

校园招聘到底靠谱吗?

应届生必须参加校园招聘

校园招聘是一个人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历程中最后的阶段,比起高考,它可能没有那么紧张刺激,那么无路可退,九死一生。比起考研和留学,它可能更加关键和值得思考。

一:只有一次机会

为什么它那么重要呢,因为每个人只有一年时间参加校园招聘,更具体来说是只有一个暑假来参加校园招聘,这个暑假的付出和收获将决定了你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人生有这么多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出国等等,而第一次职业选择和你在大学时候选专业时一样重要。

如果说一所好大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而一份好工作则决定着你人生的宽度,以及今后人生的走向。

可能很多人觉得以后还有机会更换工作,或者可以选择先就业再择业,醒醒吧,那都是学校就业中心为了追求院校高就业率的好名声而说出的不负责任的话。

校园招聘是学生进入一些大公司的最好机会,甚至对于一些政府单位,国企事业单位等公司来说,应届身份是唯一进入这些单位工作的机会。

第二:难度较低,规模较大

相对于社会招聘来说,校园招聘更加正规,具有规模,看重院校背景和综合素质,以全面的标准评判一个学生,可以说是一个很公平的竞技场。

对于一些大企业来说,社会招聘的要求远高于校园招聘。

第三:培养比较正规,决定着你的起点

一般大公司对校招的新人培养都特别上心,会全方位地培养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你的职业起点开了个好头。

而且首家公司也决定了你下一份工作的起点,以及你未来个人职业发展的格局。第一份工作一般至少要做个两三年才好跳槽或变动,所以一定要重视。

总结:

校园招聘的结果决定着你事业的起点,为了给你的职业生涯开一个好头,加油吧少年,用你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些时间好好拼搏一次,为你的后半生开个好头。

校园招聘时间点

金九十,银三四

时间点一:提前批

互联网企业的招聘集中在暑假期间,这个时期主要是内推和提前批

时间点二:正式秋招

9月和10月会有大量企业进入校园召开宣讲会,这个时期是正式的校园招聘,会有很正规的流程,一般都要有面对面交流。

时间点三:春招补招

如果错过了秋招或者没有找到理想工作,那么秋招结束后到春招开始这段期间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来年春天参加春季招聘。

现如今春季招聘基本上是招收实习生为主,而应届生的补招岗位会比较少,但是也有很多公司在招,原因是应届生可以立刻入职,成本很低。

春季招聘则主要集中在春节后的三四月,这段时间是你参加校园招聘的最后机会。

在这以后,你只能以社会招聘的身份进行求职了。

校园招聘到底靠谱吗?

这个问题理性分析就可以了,首先大学生不全是傻子,其次企业不都是骗子。说到底就是一个双向的选择。大学生首先要明白自己的根本是在自己的专业上,跨专业的你立马就变成技不如人的小弟,本专业的根本谈不上什么欺骗。因为你从入校学的就是学这个,这几年接触的也是这些,如果专业对口的工作你上手就是专业人士。接下来的事就是一些生活工作中的琐碎的问题,就没什么大问题了。大方向都定好了,其它小事情都不值一提算是生活的乐趣。问题就出在,大学生往往会有好高鹜远的一个现像,就想一毕业,就被高大上的企业招去,最好一去就是CEO然后收入暴棚,出入豪车接送。每天就是签签字,光鲜的人生从此开始。

所以就会选择一些和自己其实没有任何关系的企业,结果就造成了,企业是来招人才,却找了一个个不安份的灵魂回去,毕业生以为自己是去企业创新,革命和指点江山去的。所以不但不能安心工作,还会指指点点,会发现这不如意那不对劲,这个是问题,那个是问题。因为人都有指点江山如数家珍,而家中却无一珍宝的现象,就是自己的问题小事也解决不了,别人的问题,指点得相当牛。但其实不是真牛哈,是无知的表现,对事物没有根本的认知,就会脱离现实说出一堆高大上的道理其实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所以大学生,最好是找本专业的工作,上手就是专业人士,要跨平台跨行业的话,你就要有几年重修专业能力的一个学习过程,不亚于重上一次专业的大学。有资质要求的必须过。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真正的人才本来就不多,能遇到是人才之幸也是企业之幸。但多数学生就因为内心不安定,以为自己是去指点江山的。落差会很大,所以就急于换工作,而企业招到这种只想指点江山却没有什么能力的毕业生,就只想早脱手换人。所以踢人和换工作都是有原因的,而且别人的事和你无关。如果你正好是有能力那个,正好专业对口,企业会容忍你的青涩,当你觉得这行有前途你也会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坚持下去。

所以问题主要出在毕业生没那么大头偏想带哪么大的帽子。企业想招人材却招了一些眼高手低的,不安份的灵魂回去,就造成了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和脚踏实地的人没有半毛钱关系。

校园招聘到底靠谱吗?

我家对面以前的邻居毕业于厦门大学,她跟老公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在校园招聘会上找到的。

她告诉我,她的很多同学都是在校园招聘会上应聘的。虽然应聘的工作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但起码比投简历更轻松直接一些,也比较安全。

因为能进入学校招聘的企业,都是必须经过学校审核的,确保学生进入企业工作有基本的保障,比如准时发工资,有交医社保,加班有加班费等等。

我邻居说,校园招聘是靠谱的,对于毫无工作经验的应届生来说,安全最重要。可以现场跟招聘方面对面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如果是在网上投简历,还需要等别人审核,通过后还需要约时间去现场面试。

我邻居是比较幸运的,她在校园招聘会上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就一直在那家企业上班,她先生后来选择自己创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