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中年人明知道父母在农村苦,但就是不把他们接来一起住?

为什么很多中年人明知道父母在农村苦,但就是不把他们接来一起住?

我的父母生活在临沂农村,家里日子一直过得很苦。我是1982年出生的,到2012年之前,我们家从来没有买过排骨,你们信吗?我一直没吃过家里父母买的排骨。我父母觉得排骨上有骨头,压秤,不划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当年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位同事随手给了我一小块羊肉,我没当回事,就带回老家去了。我爹看着桌上的羊肉,愣怔了一下,说:哎,好几年没吃羊肉了。就这句话让我难受了好多年,所以自打那以后,我每次回去都会买一两百块钱的熟羊肉给我父母吃。

从小到大,我也没吃过任何一个比较贵的水果,我父母买水果从没有买过超过三块钱一斤的水果,大部分都买一块多钱一斤的水果,因此我从小吃的最多的就是苹果、桔子、西瓜、香蕉,没了,你像芒果、猕猴桃、哈密瓜、荔枝之类,想都不用想。

刚上大学的时候,看见济南、青岛的同学们回家过年的时候,都会买一些临沂的土特产带回去,你像豆豉、煎饼等,我看到以后寻思也买点东西带回去给我父母吃。我知道我父母喜欢吃辣椒,于是我就买了一瓶老干妈。到家里开心地拿出来给我妈看,我妈看了以后,气哭了,一边掉眼泪一边数落我,说她赚钱有多么不容易,说我居然不识好歹还乱花钱,说我买这个干什么?!让我开学以后抓紧退回去。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没想到我们家这么穷,几块钱的老干妈在我妈眼里竟然这么值钱!

我原本以为我上了人大研究生,毕业以后,找份好工作,能够改善一下我父母的生活,可是我发现我错了。这么多年了,我的父母依然是过着十几年前的农村生活,似乎未曾有啥改变。对我来说,最扎心的就是,假如我们长大了,父母还是过得那般辛苦的话,那么我们长大的意义又何在?

我这个中年人,明明知道父母在农村很苦,为什么不把我父母接过来一起住?

一是因为我媳妇很强势。我媳妇这个人的脾气没法形容,比牛脾气还大,多如牛毛,大如洪钟,跟谁也处不好关系。我媳妇是典型的鸡蛋里面挑骨头,全家人就她说得正确,就她对,话都是她说的,别人都要配合她。我媳妇真是被我丈人丈母娘从小惯坏了,非常的任性、执拗、固执、强势,就跟个小钢炮似的,一点就炸,我媳妇跟她亲妈亲爸都处不好关系,经常争吵,何况跟我爸妈?能住一起吗?绝对不能!我不愿接我父母来住,是想让我父母少受气,能多活几年,要是来住,早晚被气死。

二是因为婆媳矛盾比较深。我媳妇强势,我妈也比较强势,两个强势的女人势必在一起就是干架,因此两个人的婆媳矛盾也比较深,化不开的恩怨啊。我媳妇怪罪我妈偏心于我弟弟,帮我弟弟买车买房,却不帮她。我妈觉得我媳妇是个没有良心的人,是个尖酸刻薄抠门的人,压根也不想帮我们买车买房,所以矛盾是愈演愈烈,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我媳妇已经三年多没进我父母家门了,我父母也不肯来我这住,觉得这种媳妇不配做人,没良心!

三是因为房子的问题。结婚的时候我住的是我媳妇家的房子,套二,假如我父母来了实在没法住,挤不开。2017年,我们又买了一套三的房子,但是因为我父母没有帮我们买房,所以我媳妇坚决不让我父母来住。我媳妇说:不帮我们买房,还想来住新房,做他们的春秋美梦去吧?!

四是因为地域、习惯的问题。故土难离啊!就算死也要死在老家,这叫叶落归根。我父母住在临沂老家,已经习惯了那边的生活,那边毕竟有父母的亲戚、朋友等,饮食上也都习惯了,假如来我这呢?人生地不熟的,也没个人聊天、拉呱。用我妈说的话就是:成天跟蹲监牢似的,憋死了。所以他们也不愿意来我这住,在老家住得舒心、安心、放心。

五是因为父母老操心家里的一些事,可能是对老家的一种不舍、情怀吧。比如老家的收成如何?房子有没有漏雨啊、院子里长没长草、有没有进小偷啊?哪家亲戚有什么事啊?村里有什么事情啊之类的……总之,父母对老家是牵挂不完的心啊,所以也不愿意跟我一起住。

六是因为老家那边还有我弟弟。我弟弟34岁了,还未结婚,大事还没办完,我父母哪有心思在我这边住?因此叫来住也不来住,说是要操心我弟弟的婚姻大事,到处找人给我弟弟介绍相亲对象。

七是因为我媳妇比较抠。很多人说,你媳妇不让你父母住你们家的房子,你可以给你父母在周围租房住啊。对此,我只能说,钱呢?钱不还得从媳妇那里拿?媳妇能给吗?不可能!所以我非常羡慕能够给自己父母在自家周围给租房子住的儿子,对我来说,这就是我的榜样和天花板!

我媳妇非常的抠门,对我都抠死了,不让我在家里大便、多喝水、多吃饭等,哪怕是一张纸、一小盆水、一度电、一顿饭,都能抠门到极致,你想想能对我父母大方?我父母之前来过两次,顿顿没吃饱,连想吃个苹果,媳妇都不给吃,你敢信?

八是父母在老家还能赚点钱,不愿意来麻烦儿子。我父母在老家还种点地,一年还能有五六千块钱的收成。种的花生也能打点花生油供我们一家人吃。平时我爹还会去工厂里打工,一个月也3000多块钱,正是因为这,所以我父母也不愿来我这住。我父母经常说:但凡能赚点钱,能养活自己,绝对不麻烦儿子。

以上就是我为什么不接父母来住的几点原因,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我,谢谢。

为什么很多中年人明知道父母在农村苦,但就是不把他们接来一起住?

同事秦工说,把父亲从农村老家接出来和我们一起生活,二年了,全家心身疲惫,岳父母也不帮忙了,他的生活一地鸡毛,中年男人的生活有谁懂啊?苦不堪言。

秦工家在甘肃某地农村,那里常年缺水,尽管农民在黄土高坡的土地上辛苦劳作,但收成依然很少,又没有什么工业,当地农民的生活很艰苦,村子里许多老人还住着土坯房子,在现在这个年代真是难以想象。

年轻人能出来的都出来了,通过考学、外出打工等方式离开农村,远走他乡,村里只剩下一些年龄大出不去的人。

秦工是七零后的尾巴,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父亲一个人辛苦拉扯两个姐姐和他,据他说,小时候,吃不饱饭是常事,更别谈其他的生活品质。我们听到这些事,简直不可想象,八十年代的农村还有这么穷的地方,秦工说,说来你们不信,我们家乡现在和80年代相比,也只是解决了吃饱穿暖的问题,其他依然很贫困。

秦工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所省会不错的985大学,两个姐姐早早出嫁,全家人供他上大学,加上他勤工俭学,打暑假工,最终毕业并在深圳找到工作。

他深知只有自已勤奋吃苦,才能过上好日子,十几年来,丝毫不敢松懈,考了各种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职场上发展顺利,升职加薪。

快四十岁时,终于在深圳比较偏的地方贷款买了套房,同时娶了个广东女孩结了婚。

婚后一年,生了个女儿,妻子是独生女,贤惠能干,岳父岳母都是企业退休人员,他们的家乡离深圳二百多公里,妻子生了孩子后,岳父岳母便来到深圳帮忙带孩子。

岳父岳母看着秦工小两口非常辛苦,要还房贷车贷,还要养在农村的老父亲,他们不仅出力,而且把退休金的大部分也都搭进去,张罗着一家人的生活。为此,秦工感激不尽,总和我们说,妻子一家是他的贵人。

有了妻子一家做后盾,秦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在我们单位号称拼命三郎,深得领导赏识,前途一片大好。

秦工自已的生活安定了,想着七十多岁的老父亲孤零零一个人生活在农村,虽然两个出嫁的姐姐时常去看望下,但那里的生活条件没法和深圳比,天地之别。原本秦工也想出钱,把父亲的房子修缮一下,但是他始终有个信念,就是接父亲和他一起生活,为此老家的房子也没修。

两年前的一天,父亲家的房子终因年久失修,下大雨时垮塌了。

征得妻子同意,秦工把老父亲接到深圳。老父亲年纪大,不会带孩子,家务也做不来,秦工两口子要上班,岳父母仍然住在他家,小三居的房子住了六口人。

秦工深知双方家庭生活习惯差异巨大,也早早地做了双方的工作,但是没想到生活在一起,远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生活中的种种矛盾逐渐体现。

岳父岳母负责做饭,作为广东人,每顿饭煲汤、炒几个菜是标配,而作为生活在甘肃农村的老父亲,一顿饭一个馒头,一点咸菜便能解决。父亲喜欢吃面食,岳父岳母很少做面食也不会做,做的饭菜老父亲吃不惯。父亲经常自己去搅个面疙瘩,吃一碗了事。

老父亲觉得岳父岳母太浪费,时常在桌子上吃饭摆脸子,总是提醒岳父母菜炒多了,每顿饭炒一个菜足够了,经常说他们在老家吃的多省,日子不是照样过吗?搞得岳父母无法做饭了,觉得正常吃饭像是犯罪。

老父亲抽烟,说过多少次了,为了孩子不要在家抽,可不听呀,在家抽烟怎么不行?这是儿子的家,我抽根烟都不行吗?不好的卫生习惯难以解决,上个洗手间尿的到处都是,甚至解完大手都不冲水。

跌跌撞撞生活了大半年,岳父母实在忍受不了,回到了自己家。这下孩子没有人带,孩子上幼儿园了,让老父亲接送,根本不放心。没办法,秦工两口子轮流接送,由于家住的离工作地比较远,严重得影响了各自的工作。

秦工老婆贤惠能干,无论父亲说什么,都忍着。买东西父亲嫌弃快递多,点外卖父亲嫌弃贵,买回的水果宁可放烂,父亲也不吃,给孩子报个学习班,听说花钱多,老父亲也叨叨个没完。

秦工老婆一忍再忍,从来不顶嘴,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只有回家多干活来弥补对老婆的愧疚,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单位领导对秦工有了微词,毕竟经常早走,迟来影响了工作。

看着老婆越来越没有笑容的脸,秦工也非常着急,他常常给我们说,但凡有一点办法,不会把父亲接过来一起住,老婆孩子受委屈,父亲同样不开心。

秦工说,现在就是多攒钱,在临深的惠州买套小房子,把父亲安置过去,他每周未去看望。再把岳父母接过来帮他们带孩子,这样他的家庭才能安稳。

从秦工的例子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很多人明知农村生活苦,之所以不愿意接农村的父母到城里同住,说到底还是经济实力不够,农村生活习惯、行为观念和城里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巨大的差异很难融入在一起,一起生活一定是一地鸡毛,谁都过不好。

无论怎样,有孝心的儿女们加油吧,争取让自己强大起来,经济条件好一些,才能对农村的父母更多的关照和孝顺。

为什么很多中年人明知道父母在农村苦,但就是不把他们接来一起住?

我同学小刚已经是一家央 企的地区副总,年薪40多万,在南京和芜湖各有一套大房子,但是他71岁的父亲却一个人生活在安徽黄山的农村老家已经3年多,过着清苦的日子。

因为我、小刚和他妻子阿洁都是同学,我和阿洁还是同事,我和阿洁一家走得非常近,可以说,是很亲密的关系。

小刚人很机灵,有很强的社交力,大学时,我和他成了好朋友,他健谈,交友广泛,信息多,总是各种局的座上客。

因为小刚,我和阿洁也成了朋友,我们一起找工作,准备来到南京落脚。

但是签订协议那天,阿洁却拿不出来,原来,阿洁背着小刚签约了北方一家公司,小刚一气之下给她撕了。

来南京小刚是同意的,因为他是安徽黄山人,离南京不远,他可以找一个近一点的工作。

我们一起找了学校,补了一份协议,签了约。

小刚回到了安徽,进了老家的一家央 企,虽然相隔几个小时车程,但是这份异地爱情却坚持了下来。

阿洁是一个人在南京的,两地分居的艰难只有她自己知道,刚开始,工资不高的两人把收入都用在了电话 费和路费。

眼看着我们都结婚买房了,已经工作调动到芜湖的小刚和阿洁也在南京买了一套房,小刚每个周末回来。

他们小范围举办了婚礼,我和老公去参加,在安徽黄山风景如画的小山村,我见到了小刚的父母。

那是相当淳朴的一对老人,他 爸爸清 瘦,一直在忙碌,与大方的小刚不同 见人很羞涩,打个招呼就去干活了。

小刚的妈妈很热情,小儿子结婚,她很开心,到处给宾客夸她的儿子和儿媳,我们也被感 染,小刚家虽然比较破旧,但是一看在村里为人就很好,一家人很和谐。

我们还见到了小刚的哥哥,和小刚像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只是更高,更壮一些。

小刚哥哥是做生意的,在当地小有名气,比小刚还健谈,为人周到,把小刚婚礼安排的明明白白,很让人佩服。

阿洁告诉我,大哥就是这个家的主心骨,是小刚心中的楷模。

那一瞬间,我挺羡慕阿洁的,她是个城市姑娘,虽然嫁的是农村家庭,但是丈夫能干,一家人把她捧在手心里,虽然要承受分居之苦,但是生活是很幸福的。

日子悄悄溜走,小刚事业很拼搏,在南京又换了大房子,买了奔驰,还在芜湖市又买了一套上班住。

可是这时候阿洁婆婆却身体不舒服。小刚大哥带着婆婆去检查,结果很不乐观,是晚期ai。

那段时候我忽然少了很多和小刚阿洁的联系,两人脸色凝重,拒绝了很多次聚餐,直到有一天,我一再追问,阿洁才和我说了实话。

那时候阿洁婆婆每一天都在倒数,小刚放下工作,每周都开车回黄山老家陪伴母亲,带她去她想去,从前没去,舍不得去的地方,母亲才63岁,一直生活在大山里,,除了南京和她一直带孩子的黄山市,她去过的地方很少很少。

阿洁婆婆的病,让小刚像变了一个人,以前他有局就参加,忙于事业,根本无瑕陪伴家人,孩子和妻子在南京,是岳父母帮着看,自己父母给大哥大嫂带孩子,他基本没有太牵挂过。

婆婆还是在4个月后走了,那是夏天,我去小刚家,看到了萎靡不振的他,之前那个活泼、健谈的小刚不见了踪影。

小刚聊天的主题改变了,不再是各种局势和段子,而是亲情,团聚,多在一起。

阿洁告诉我,这次婆婆生病,花了30多万,基本都是做生意的大哥掏得钱,他们两口子因为挣工资,又有贷,大哥愣是没要他们的钱。

大哥自己一儿一女,嫂子全职在家,其实为了生意起早贪黑,也很不容易,能有这样的胸襟,小刚和阿洁都很感激。

就在年底,我以为小刚快要从悲恸中走出来,也想约他一起元旦散散心,谁知他半天没回复我,还是阿洁打给我:“我们在黄山,他哥去工地遇到意外没了!”

一年内,接连失去两位亲人,这样的痛苦可想而知,一个是母亲,一个是疼他的哥哥,我赶紧说:“我们过去帮忙吧?”

阿洁说:“他家这边亲戚朋友同学也多,不用了,你放心,我会看好小刚的。”

接连失去亲人的痛苦可想而知,阿洁说,得知母亲生病,小刚一个大男人动不动就开始落泪,而哥哥的离去,他开始一言不发,不和任何人交流,只是埋头干事。

母亲和哥哥走了,哥哥的公司有一大摊子事,因为哥哥走得突然,很多账不明不白,估计也无法要回来,损失至少300万。

遣散,安置嫂子和孩子,还有自己的老父亲,都是头疼的事。

小刚把公司解散,能变卖的变卖,把工人工资发了,留了三个铺子给嫂子和侄子侄女。

父亲一直和母亲生活在老家,现在父亲剩下一个人,如何安置成了难事。

南京的家只有阿洁和岳母,岳父回老家照顾阿洁的奶奶去了,阿洁是愿意的,但是小刚自己觉得不妥当,岳母已经帮着照顾了多年孩子,而自己又不在家。

父亲也很坚决地表示不会来南京,他知道不方便,他也不习惯南京的生活。

大嫂家只有大嫂,公公一个人去也不方便。

自己已经调动到安徽另一个地区当副总,住的公司宿舍,芜湖的房子倒是空着,但把父亲一个人放那里也不合适。

这时候小刚大伯说:“叫你 爸留老家吧,他自己啥都能干,我就住隔壁,有啥事也可以通知你。”

大姑也说:“我这不也住村头吗?三天两头来看看也没啥问题。”

现实情况放在那里,小刚也只好这样安排。

小刚回到南京,就把五座车换成了七座,他每个周末都在路上,南京、黄山和公司三边跑,这时候的他,亲情是他心中高于一切的事。

每逢节日,他就把父亲、大嫂和侄子侄女接到南京来过节,侄子中 考后,他直接带到公司所在地读高 中,代哥哥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

人到中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多,想要扮演好每一个角色都很难,要付出大量的心血,我在小刚身上看到了艰辛和无奈,但是更多的是担当。

题主所说,很多中年人知道父母在农村苦,但就是不把他们接来住,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结束语:

1.现在在城市打拼的中年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事业上难上难下,花销上入不敷出,不管挣得多还是少,都是家庭的顶梁柱。城市生活,处处都需要钱,把两位老人接过来,支 出的增加是必然的,而这份增加的钱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也未必能挣得来。

2.老人生活在农村,至少有房子住,能干活的种点菜,养点鸡,起码不用额外花太多钱,而且空气新鲜,周围都是熟悉的人,有什么不好呢?

现在很多进城的老人,并不一定就是享福,大多数都是替儿女带孩子,更多的是干着“保姆”的工作。

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在自己家里,更自在,更随意一些。

3.如果老人剩下一个,或者不能自理,儿女如果条件允许,还是要留在身边照顾,老人养我们小,我们有责任养他们老,这是传统孝道。

为什么很多中年人明知道父母在农村苦,但就是不把他们接来一起住?

这个问题一下子切中了很多人的软肋。

我的同事老马就是这样的现状。

早年,老马从农村考上大学,然后在邯郸落户成家生子,没结婚之前,老马最大的愿望便是把父母从老家农村接到邯郸来住上几天,但是直到现在儿子都上初中了,这个心愿也没有完成。

当然不是老马不想接父母来住,他实在是有苦衷。

刚结婚时,房价还没涨上来,老马赶了一个尾巴,以每平米6000元的价格买了一套70平米的两居室,为了老马的房子,父母几乎是倾囊而出,给他拿了20万,有了首付,加上老马两口子省吃俭用,按期还贷是没有问题了。儿子出生的时候,老马曾把母亲从老家接过来看孩子,但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其母亲与儿媳总是磕磕绊绊的,孩子入幼儿园的时候,老马就让岳母接了母亲的班,母亲只好返回农村继续种地。

说起父母种地,老马常常是眼圈湿润,他说当年父母为了自己上学,几乎都累出病来,母亲得了风湿性关节炎,父亲则失去了一节手指。老马说,这辈子最亏欠的就是父母了,所以单位发什么额外的奖励,老马都是提前跟大家打招呼,别在他媳妇面前说漏了嘴,那些钱他偷偷地给父母寄回去。

眼看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了,可是还在农村劳作,老马就一直想把父母接过来,自己家是住不开的,老马就想在不远的地方给父母租一套房子,老马把打算跟父母一说,父母马上就否定了,父母说,在农村好好的,去市里干什么,人生地不熟的,坚决不去。

老马又想了一个办法,给父亲找了一个门卫的工作,每月2000块钱,比在农村种地好多了,开始父亲还动心了,后来一想到家里的庄稼地、房子、鸡狗,又摇头了。把老马急的,最后只好提高父母在老家的生活质量,比如冰箱、空调等等,本以为可以让父母生活好一点了,但是父母根本不用,老马在家里的时候,父母都开着空调什么的,老马前脚走,后脚就都关掉了。老马偶尔知道以后,气得不行,却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老马常说,谁能给他想个好办法,他一定要请大家吃一顿,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动脑子。因为大家也都有着这样的苦恼,比如小王,他父母虽然不在农村,但是他想把年近80岁的父母搬来和自己同住,父母就是不同意,住两天就嚷嚷着回自己家,把小王急得,就差给父母跪下了。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的回答虽然有点跑题,但这就是现实,很多人其实都想把父母从农村接到城市来住的,但是因为种种的原因,愿望无法实现,这就是生活的一种缺憾吧。

为什么很多中年人明知道父母在农村苦,但就是不把他们接来一起住?

因为把父母接来父母更苦!不担父母苦,全家人都跟着苦!最苦的就是这中年人。因为什么大家都明白,把父母接来,家就变成了风箱!

另外父母在家虽苦点,还有尊严在,如果被接到儿子家?那将失去一切自由!

我不否认有很好的家庭很幸福,目前还是少数!多数家庭没有父母的位置!代退休金入住的还好,一般老百姓?少掺和。

为什么很多中年人明知道父母在农村苦,但就是不把他们接来一起住?

六个为什么:

一、含糊其辞地征求过父母意见,父母一句话不来就不再坚持;

二、未能说服配偶,也担心公婆或岳父母同住会引来家庭无安宁;

三、住房条件不能满足3-4代同堂;

四、理由是不想剥夺其他兄弟姐妹赡养义务,其实是在攀比推责任;

五、家庭矛盾由来已久。

六、中年人不认为老年的父母生活苦,还不到接来照顾的地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