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夷陵之战”孙权明明获胜,为何孙权却立马向刘备求和?
夷陵之战是关羽失荆州的后续,刘备不甘心荆州丢失,为了实现隆中对宏愿而发动的战略行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作为胜利方的孙权为何反而过来向刘备求和呢?原因是此时孙权所处的环境比刘备更加恶劣,才导致孙权不得不放下身段求和,否则很有可能两面受敌,江东不保了,我们一一分析一下。
第一,刘备已经退守白帝城。
刘备经过夷陵败仗后,将兵力收缩到白帝城一带筑起了防线。才刚刚退守到白帝城的时候,陆逊也不是没有试图攻下白帝城,一鼓作气拿下益州,但是徒劳无功,以东吴的攻城能力,根本就无法拿下防守坚固的白帝城,何况还有后续赵云的防守部队呢?
试探性的进攻已经让陆逊明白拿下白帝城是没有可能,因此陆逊的兵力也往后撤作为防守姿态,这样双方都处于防守的状态,都无力再度进攻,处于战略均衡状态,谁也奈何不了谁。
第二,曹军已经在虎视眈眈。
当夷陵之战结束的时候,曹丕已经非常后悔坐山观虎斗,因此准备在孙权再次发动对刘备战争的时候,伺机在合肥以及荆州的地区发动对孙权的偷袭,并且已经重兵出动,磨刀霍霍准备动手了。如果此时陆逊不退兵继续攻打白帝城,那么东吴就非常容易陷入两线作战,一旦曹军攻下荆州或者合肥,那么东吴在长江边上战略支撑点就失去,这对于东吴来说就处于非常危险地步。
相比较而言,蜀汉的威胁已经解除了,而曹魏的威胁才是最大,那么主动向蜀汉求和也属于正常的需求,对于东吴来说也是迫在眉睫的需求。
由此可见,孙权及时求和是明智之举,不但可以给予刘备以台阶下以便休养生息,同时自己也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到家门口的曹魏军,这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不委屈的。
有人说“夷陵之战”孙权明明获胜,为何孙权却立马向刘备求和?
三国鼎立,各有顾虑,联刘破曹,才是大计!
有人说“夷陵之战”孙权明明获胜,为何孙权却立马向刘备求和?
孙权也许经过吴蜀的征战感到危机,如魏、蜀同时来攻,江东将不保。再说梦寐以求的荆州业已到手,与魏结盟只有称臣的份,受制于人不说,还要进贡,送人质,一旦怠慢就要大兵压境,因此,与曹魏结盟无异死路一条。且后来情形起了变化,刘备已死,主张向吴复仇的呼声不再,主政的诸葛亮又是倡导吴、蜀联盟的发起人。经过战争双方都有愧意,形势表明只有和才有出路。因此双方一拍即合,这也说明孙权善于审时度势,认清了今后的战略伙伴是蜀不是魏。
有人说“夷陵之战”孙权明明获胜,为何孙权却立马向刘备求和?
夷陵之战,孙权在大胜之后派陆逊乘胜追击刘备至鱼腹浦,就证明他有取益州野心。然而,当刘备没有回成都,而是驻扎在白帝城后,孙权迅速改变了策略,转而派遣使者向刘备求和。胜者孙权为何向手下败将刘备求和呢?其中原因,还是要从刘备借荆州说起。
刘备借荆州埋下祸根荆州是孙权家族的心头肉。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开始趁机瓜分刘表的领地,由于孙权为实现其父兄必取荆州的愿望,因而乘人强马壮之际,派出周瑜务必取回荆州,以实现全据长江中下游的战略目标,利用长江天险以对抗曹魏。周瑜取荆州,身中敌箭,费尽九牛之力夺得南郡,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而刘备却轻松地取得了江南的零陵、武陵、长沙、桂阳四郡,在孙权的大后方发展壮大起来。
为联合抗曹必须借出荆州。刘备在孙权的后方和平地发展和扩大地盘,是孙权不想看到的。孙权在赤壁之战中虽然取胜,但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需要与刘备形成联盟共同应对强大的曹魏。只有让刘备进驻荆州南郡,才能据长江威胁到曹魏,从而形成有效的联盟。而得到南郡,更是刘备朝思暮想的大事,只有得到南郡才可以实现诸葛亮隆中对时的策略,北可伐魏、西可进击益州。因此,在刘备的请求下、鲁肃的调停下,孙权同意把南郡借给了刘备,并约定了归还荆州的时机和条件。
刘备据荆州迅速发展壮大。有了荆州这块风水宝地,刘备很快就着手了隆中对策略的实施,迅速地取代刘璋成为了益州之主,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初步局面。孙权看着借自己地盘白手起家的刘备逐渐强大起来,心里很不是滋味。刘备是在自己的扶植下壮大起来,又是自己的妹夫,有了成就后,是时候该还回荆州了。
孙权取荆州两家成仇荆州对东吴安全至关重要。孙权当时的国都在武昌,东边的合淝和西边的荆州,是武昌的两个门户,是事关国都安全的堡垒和战争缓冲地带。孙权在屡次亲率大军东取合淝,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取得的原因。而荆州本就是自己的地盘,在刘备有了自己的基业后,对孙权构成了新的威协。孙权在不安中却取之有理,以和用荆州有效形成拱卫国都安全的屏障。
为取回荆州孙权费尽心机。刘备早已把荆州当成了自己的领地,压根就没想到还。因此,在孙权派鲁肃讨、派诸葛瑾要,又企图让其妹将阿斗带回吴国为质,又企图用鸿门宴害关羽,想尽了一切办法,虽均未得逞,足以看出孙权对荆州南郡拥用的欲望和决心。
孙权丧失颜面终用刀兵。多次用计均未成功,孙权不断地寻找时机。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孙权感到时机来临了。正在此时,曹操派遣使者约孙权攻刘备,瓜分其地盘,于是孙权一拍即合。在进攻关羽取荆州的战役前,孙权还是进行了先礼后兵的试探,派人向关羽为子求亲,在受到关羽的侮辱后决然成仇,派出吕蒙、陆逊等得力战将,白衣渡江,用怀柔策略兵不血刃地夺取了荆州,迫使关羽败走麦城、人亡政息。
曹丕当渔翁孙刘必联刘备伐吴实属专权独断。在诸葛亮、赵云等一班文武的反对声音中,刘备动用了自己的皇权,决意出兵为关羽报仇。刘备起家思想是兄弟义气,如不报此仇,则有违桃园三结义的誓言,是根子骨子里的问题,是义气把刘备逼上了对吴发动战争的绝路。刘备何尝不知以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的公与私,但誓言的枷锁让刘备无法回避,否则如何再用义气二字说服众人。
报仇雪恨后未见好就收。在御驾亲征的威势下,蜀国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打败东吴的军队。战至猇亭,关兴斩了杀父仇人潘璋,又迫使糜芳、傅士仁杀了马忠,极大的震动了东吴孙权。为避战争,孙权将杀害张飞的范疆、张达绑缚给了刘备。至此,关羽、张飞的大仇已报,刘备却未能见好就收。这时的刘备,倾举国之兵压境东吴,连续的胜利让刘备有了更大的决心,定要灭吴。
大兵压境下孙权反击。孙权在求和不成的情景下,调兵遣将全力应战。足智多谋的陆逊,抓住了刘备连营屯兵森林的时机,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直接追击得刘备命令将士们脱下铠甲堵塞道路,燃起大火方才减缓了陆逊大军的追击速度。可以想像,败后逃跑的刘备有多么的狼狈。大败后的刘备,无颜回国都见满朝文武和百姓,于是选择了白帝城驻扎了下来。
刘备驻守白帝深有用意。一味的败逃,会引来东吴更紧的追击。白帝城的地形易守难攻,堪为成都咽喉。天子不能为国创大业,也要亲守国门防敌深入。只有有效抵抗住东吴的进攻速度,构成其久攻不下的态势,孙权就会迅速撤兵防御来自曹魏威胁。事实上,刘备和孙权的判断是正确的,夷陵之战时,曹魏也在调兵遣将作攻吴的准备。
面对共同敌人必须联合。孙权在不能速取蜀国的形势下,迅速改变策略,转而向刘备求和,这也正是刘备希望的。两国虽是大胜和大败,却都耗费了资财、兵力,整体国力有所下降,无毅中加大了与魏国实力的差距。大战后,吴、蜀两国无力攻击魏国,却害怕彼此与魏国联合后的进攻。也只有吴、蜀的联合才会构成稳定的三国鼎立关系,在危险之下,政治家的眼光都是一致的,必须先自保再图壮大。
结语夷陵之战大胜后,孙权不能迅速攻取益州,而刘备在白帝城也做出了死守的决心。孙权十分害怕在吴国大军在白帝城与蜀国陷入持久的战争泥潭,如果魏国趁机在后偷袭,后果将是吴、蜀两国均是国将不国。孙权在大胜后向刘备求和、迅速的撤军,是非常明智决策。
有人说“夷陵之战”孙权明明获胜,为何孙权却立马向刘备求和?
夷陵之战中,刘备遭遇了人生中最后一次惨败。在这次战役中,他被东吴的陆逊以火攻打败,被迫退守永安。刘备带领出川的蜀军大部分都损失了,当时的史书记载这一幕惨状是“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损失的人马不下五六万人。在赵云增援后,刘备才在白帝城稳住阵脚,与东吴进入对峙。
但是,在这种有利的情况下,孙权并没有对刘备穷追猛打,反而撤回了主力,并向刘备求和。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孙权在夷陵之战中所处的窘境。夷陵之战是从公元221年七月,刘备率军伐吴开始的。到了第二年夏六月,陆逊以火攻击败刘备。在追击到白帝城后,秋八月陆逊率军撤回。在这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孙权其实是处在度日如年的境地。
这是因为,孙权在面临着刘备的军事压力的同时,在自己的北方侧背,还有一个曹丕在虎视眈眈。如果应对失误,东吴就会遭到灭顶之灾。在夷陵之战前,孙权为了避免两面作战,他就向曹丕称藩投降。这样,在他抵抗刘备的讨伐时,就能够解除曹丕的威胁。因为如果曹丕和刘备一起夹击孙权,是东吴无力抵抗的。
在当时,曹丕的部下就看出了孙权的窘境。刘晔就向曹丕建议,出兵攻打东吴的后方。这是因为孙权的军队主力在夷陵与刘备对峙,他剩下的军队是无法阻挡曹丕的进攻的。如果曹丕渡江占领东吴最根本的江东地区,东吴肯定会灭亡。
这样,刘备即便是得以出川,他也大不了夺取过去的荆州之地。而曹丕占领的是东吴的腹心之地,两者的收获相差悬殊。东吴灭亡后,天下就剩下曹魏与蜀汉两家。以双方的实力来看,曹魏的优势更为明显,形势对曹魏有利。
但是曹丕以孙权投降,不能失信天下。还说什么自己要坐山观虎斗,去消灭剩下的那个老虎。在整个夷陵之战期间,曹魏没有插手战局,只是袖手旁观。这就给了东吴打败刘备的机会。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孙权也是寝食难安。曹丕在这段时间里,也是不断的试探孙权,给孙权以压力。
曹丕不断派使者,向孙权索要各种珍禽异兽,奇珍异宝。孙权的部下都感到愤愤不平,要求孙权拒绝曹丕的要求。可是孙权为了战局的稳定,忍痛尽量满足曹丕的索求。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孙权的窘境了。
二、夷陵之战后孙权面临的形势。夷陵之战以东吴的胜利告终,可是孙权的战略形势并没有改善多少,反而更加扑朔迷离了。刘备虽然战败,但是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并没有因为这场战败而自暴自弃。相反,他在得到赵云的增援后,在白帝城稳住阵脚,挡住了吴军的进攻。刘备自己则坐镇白帝城,根本就没有回成都的意思。这样,孙权和蜀汉依然处于战争状态,战斗依然接连不断。
而在夷陵之战后,曹魏与孙权之间的关系也急剧恶化。曹丕在夷陵之战时对刘晔所说的,想要坐山观虎斗完全是种托词。这是因为,以曹魏的形势来看,它只能对东吴用兵,根本对蜀汉产生不了什么威胁。
这是因为曹魏想要讨伐蜀汉,只能从汉中方向上下手。可是汉中方向上有秦岭天险,再加上当地经过长年的战乱破坏,人烟稀少,物资匮乏。当年曹操用尽全力,都没有能够夺回汉中,更何况曹丕。刘备在讨伐东吴的时候,他并没有抽调汉中的一兵一卒,也是为防御曹魏的进攻做好了准备。
曹魏的主力都在关东地区,从这里进攻东吴要方便很多。曹丕早就做好了三路攻打东吴的准备。他所说的坐山观虎斗,拒绝在战役期间攻打东吴,只不过的对刘晔嘴硬而已。他最根本的心理,是不愿意让刘备得到一点点的利益。而曹丕唯一的作战方向还是东吴。
因此,在夷陵之战后,曹丕对孙权的政治讹诈愈演愈烈。他让手下去东吴,要求孙权对曹魏盟誓效忠,并送儿子为人质。这当然遭到了孙权的拒绝。于是,在夷陵之战结束后一个月,九月曹丕就派遣了三路大军攻打东吴。
但是东吴对此已经有了准备,在夷陵之战结束后,陆逊马上率领吴军主力撤退,正好赶上防御曹丕的进攻。曹丕虽然和东吴相持了半年,最后也只能罢兵。从曹丕这场闹剧可以看出,幸亏曹魏有了曹丕这种大愚若智的君主,东吴才得以苟活下来。
这样,孙权就成为了三国中最孤立的国家了。它一时间成为了蜀汉和曹魏共同的敌人。这是孙权一直极力想避免的形势。
三、孙权与刘备言和是双方的共同需要。九月,曹丕发兵三路攻打东吴,双方进入相持不下的交战状态。在此期间,孙权派使者向刘备求和。在历史上,是这样记载这一事件的: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经过我们梳理整个历史脉络,就可以看到孙权为何害怕刘备,还要主动向刘备求和了。这是因为九月曹丕发动了对东吴的进攻,而十月,刘备对蜀中又进行了兵力的动员。他命令诸葛亮在成都南北郊区建立军营,编练新的军队。而刘备自己则坐镇白帝城,对东吴虎视眈眈。
假如刘备再卷土重来的话,东吴前有曹魏的大军,侧后有刘备的攻击,战略形势极为不利。搞不好的话,东吴还会有灭亡的危险。这是孙权心里害怕的原因。而政治经验老到的刘备,也抓住孙权的这一点,对孙权施加压力。他亲自给陆逊写信,表达自己准备再次出兵,问陆逊如何应付。虽然陆逊强硬的回答了刘备,可是这件事也给孙权留下了心理阴影。
因此,为了避开两面作战的形势,孙权才会主动向刘备求和。当然,在这件事上,刘备处于主动的位置。他可以同意孙权的求和,也可以不同意。这是因为蜀汉的地理形势保证了它的安全,蜀汉对于东吴进可攻退可守。而东吴面临两面夹击的威胁,对议和的期望要远远高于刘备。
但是,刘备最终还是答应了孙权的求和要求。这是因为,刘备也无力将同东吴的战争进行下去了。从战略上来说,吴蜀联盟对抗曹魏才是两国唯一正确的战略。蜀汉和东吴的夷陵之战,其实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东吴消灭了蜀汉五六万军队,而自己也损失了上万的军队。
这样,吴蜀双方的实力与曹魏直接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双方继续对抗下去,吴蜀两国的最终就只剩下灭亡一条路。一场夷陵之战,让刘备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重新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
从刘备自身的情况来说,他不能容许他继续和东吴对抗下去了。刘备的精神和身体在战争中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在白帝城期间,刘备就已经身染疾病。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没有能力再带兵打仗了。而没有他率领的蜀军,根本就不是陆逊的对手。
再加上由于长年征战,蜀汉的国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蜀汉的统治区里,叛乱四起,诸葛亮和他的手下为了平叛四处奔波。在这种情况下,蜀汉也无力支持一场新的战争。不过,刘备为了改善自己的战略态势,与孙权进行了最后一场博弈。
刘备故意征集新军,自己坐镇白帝城,摆出一副准备对东吴用兵的架势。东吴和曹魏相持,形势已经极为不利。如果再与刘备开辟新的战场,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孙权才会在战役结束后,见好就收,主动向刘备求和。刘备也顺坡下驴,答应了孙权的请求。
结语:孙权向刘备求和的时候,正是曹丕向东吴发动三路进攻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刘备坐镇白帝城,并且让诸葛亮征集训练新军。这使得孙权十分惧怕,主动向刘备求和。刘备做出一副进攻东吴的姿态,就是想逼迫孙权求和。他就是要孙权留下两面作战的阴影,不得不主动解决。否则的话,在曹魏和蜀汉的夹击下,东吴很可能会陷入灭顶之灾。
不过,当时刘备身染重病,也是时日不多了。蜀汉的统治区因为长期的战争,民穷财尽,叛乱四起。他为了给蜀汉赢得喘息之机,一直在白帝城坚持。直到东吴与蜀汉议和后,刘备才托孤诸葛亮,离开了人世。可以说,逼孙权议和,是刘备为了蜀汉政权的延续,做出的最后一次努力。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有人说“夷陵之战”孙权明明获胜,为何孙权却立马向刘备求和?
孙权在夷陵之战后并未立即请和,而是派陆逊和韩当继续追击刘备残军,陆逊也经夷陵一直追击到秭归城。这个时候孙权任命韩当为汉中太守,大家都知道汉中是刘备的地盘,且汉中太守是魏延,那为何孙权会给韩当这个认命呢?其实很明显,就是表达了反攻入蜀的意图。那为何又与刘备求和呢?
事实上,刘备不愧是一代枭雄,退兵至永安的白帝城而非直接回成都,在白帝城也是立即整顿兵马做好防御工事,想必也是料到陆逊会追击,永安是蜀汉的军事重镇,易守难攻,刘备亲自在此设防,加上赵云带来的援兵,陆逊也不敢轻举妄动,这个消息传给孙权,孙权当然要考量一番。
其次,陆逊追击到秭归,已经是孤军深入,很是危险了,毕竟北方还有曹魏的威胁,合肥一带如果开战,两线作战的东吴是吃不消的。
并且魏国强盛,如果吴国与蜀国再打下去,坐收渔利的魏国会更加强大,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懂的,既然已经收回荆州,就已经达到预期目的,何必再追?不如握手言和,重修友好,共拒强敌。
刘备其实也不想再打下去,此时刘备内部集团还发生了地方叛乱,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所以也欣然接受孙吴的和好之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