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职场中,工作不要太拼命,你累出病,领导也不会感动”对此你怎么看?
职场完全处在一个等价交换的状态,简而言之,你能够为公司带来多大利益,你在公司当中就能够享有多大地位,享有多高的权利,享有多少金钱。在职场当中不努力不行,特别努力也不行,因为一切都要有一个度,那个度就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底线。
现实分析目前来看职场当中有三种状态的员工,他们分别处在两个极端和一个中间线,相比较而言,在中间线上的员工才是最为健康的,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目前来看职场当中拼命的员工不少,而且他们是切实的拼命。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之前的时候和一个外卖小哥曾经聊过几句,因为当时看到他的眼睛都是红的,我问他一天休息几个小时的时候,他伸出手指头指了指四。没有看错,他一天只会休息四个小时,从每天早上的5:00一直到第2天凌晨到12:00,一直处在来回跑单的状态。当然据他所说,每天早上5:00到早上8:00这一段时间是单纯的为公司或者少小企业进行跑单。
除了这一个极端之外,另一个极端也是值得玩味的,这一部分员工在进入公司当中好,就一开始数日子,从周一开始数,上午数完下午数然后继续第2天开始数,一直数到周五,周六周天休息,下周一继续数日子。这样的员工对于自己的职场前景丝毫没有规划,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来公司干什么,唯一知道的就是每个月拿着可怜巴巴的几块钱,然后去过自己所谓的小日子。
除了这两种极端员工之外,另一种员工便是站在中点线上的员工,这一部分员工知道在什么时候该拼命该努力,知道在什么时候该放纵自己。赚了钱之后也懂得消遣,也懂得交朋友,更懂的为人处事。我们更倾向于所有的员工通通走向中间线上,员工在职场当中不拼搏不行,拼了命的拼搏也不行,我们有一条基本底线,在这个基本底线之上在该拼搏的时候用出自己的所有力气,在该放松的时候好好休息一下。
没错,这就是事实题主最开始说的职场当中不要太拼命,因为你即便累出病了,领导也不会感动,可能有一点偏激了,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相互之间难免会有那么一点点的联系参与其中。
所以相比较而言的话,即便自己累出病了,依然会有部分员工为之心疼,领导的心也会有那么一点点的难受,可是说一千道一万,自己的身体永远是自己的本钱,如果连自己都不在乎这个本钱的话,指望着别人会在乎这个本钱,实在是天方夜谭。
无论如何,在职场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两个保证,第一,保证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前景,第二,保重自己的身体安全健康。
职场,咱们一直都在!有人说“职场中,工作不要太拼命,你累出病,领导也不会感动”对此你怎么看?
这句话是真的有道理。有过切身体会的人,更能明白这句话里的心酸。
那是努力后得不到认可的无可奈何。
01先说一个我同事的亲身经历我有个离职的同事,刚进公司头一年,很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呢。他因为工作的原因,两个月几乎都是早出晚归。
他的老婆甚至和他吵架了,说;“之前公司那么远,本想找个近处的,能够早点回家,结果比之前回来得更晚了。”
那段时间,他几乎就没在家吃过晚饭。双休也是醒来就开车去公司了。
换来的结果是,自己累垮了。全身长水痘,直接进了医院。休养了三天。
回来后,领导只问了一句“好些没”,就完全没再关心过。
领导更在乎的是,他的工作因为休息这三天,有落下的地方,领导叫他赶紧补上。
他当时内心就觉得有些不舒服了。自己病倒,难道不是因为工作吗。可领导就像没看见一样。
02工作只是8小时劳动力的价值交换,付出再多,领导也不会觉得多很少有领导特别关心员工的。大多数领导,就算再关心,也更加的关心工作。就像我同事的领导一样。
每一个员工想要努力,都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领导的认可。从而提升岗位或者增加薪资。
可如果努力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甚至领导都不觉得自己努力了,是不是会很心酸?
在领导眼里,任何一个员工走了,都不是多大的事。因为走了一个,还会来一个。领导要的只是做事的人,而不是具体某个人。
就算你非常努力,把事情都做完了,你自己累倒了,他不会说“不,我只想要你”,而是换个人继续做。
我们每天奉献给公司的,不是24小时,而是8小时,只要自己把这8小时的工作认真做完、做好,我认为就可以了。
员工为了表现自己,让领导赏识自己,可以更加努力,做9个、甚至10个小时,但不要做出来12个小时。
因为站在领导角度想,他只会认为你还可以做更多,觉得你的工作还不够饱和,而不会认为你是在超负荷工作。
这种认知,直接决定了你付出再多也不会有更好的结果。这是领导和员工在不同地位上所表现出来的立场不同。这一点没办法去改变。
03 如果有时间,不如花在自我提升上面,因为自己能力,才是自己职场的护城河有句话说,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让他忙得没有时间学习。说的就是职场里的这种现象。
当员工把时间都奉献到自己手头工作上时,就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做自我提升。
公司是产出效益的地方,让员工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做的这些,却不一定能够帮助员工个人抵御职场危机。
尤其是在岗位细化的今天,作为“螺丝钉”的员工,不具备很多能力的迁移,就没办法把自己的能力提升得更快。
而为了能提升,就必须花时间去自行钻研。这部分的价值一时体现不出来,但长远来看,是非常划算的。
再说了,就算把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也不一定能够带来额外的收益增量。
所以,工作只能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只要自己在岗位上,贡献出了应该贡献的部分,顶多超标一些,就足够了。
不要想着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全部投入进去,那样是非常不值当的。
我是@次等大叔 ,管理咨询公司COO,头条等多平台签约作者,擅长职业规划与心理辅导,专业书籍《从零开始学招聘》全网售卖。欢迎关注!为您解惑!有人说“职场中,工作不要太拼命,你累出病,领导也不会感动”对此你怎么看?
去年6月,一个37岁的兄弟,省直机关副处级干部,晚饭后步行去加班的途中突发脑溢血,被路人打电话送至医院后不治身亡,留下老婆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这个兄弟研究生毕业后顺利考到县委办公室,工作踏实,为人诚恳,文笔也不错,很受领导重用,转正后就任了副科级实职。
没过多久市委办公开遴选,以第一名身份又考到了市委办,顺利当上了领导秘书。除了跟领导外出,调研开会,就是加班整理各种材料,文件流转,每天都忙忙碌碌。
这期间结了婚,妻子是一个学校老师。就这样匆匆忙忙的过了几年,提拔了重要科室的科长,还有了一个孩子。换届时,他跟的领导去了省城。
领导很喜欢他,就把他也调去了,一家人都去了省城。这个过程很受同事朋友的羡慕。可到了省城,买房子的压力很大,直到去世一家人都还住在出租房。
到了省城,就专注于写文稿材料,每天加班是常态。付出有回报,领导对他信任关心,顺利解决了副处级,二胎也如约而至。知遇之情溢于言表,工作上更是尽心尽力。
就在他去世前一个月,几个朋友聚会,他吃了二十分钟就先走了,说明天有会晚上要印制材料。当时大家还在取笑他不要太拼命,要劳逸结合。
谁都没想到,短短一个月后,就听说他走了,大家都深感悲痛。受此刺激,对于40岁上下的我们,也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人到中年压力聚合,身心疲惫却又不得不伪装强悍。
他走了后,各种应该有的荣誉和抚恤都没有缺席,工作岗位也是迅速补位,对于单位而言没少什么,最多就是给大家一些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但对于家庭而言,父母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多么深重的悲伤和痛苦。
也许,面对任何过度消耗生命的工作,都应该量力而行,不为别的,为了健康活着。为家人保重自己也是一种担当和道义,更是对自己的尊重和关怀。
有人说“职场中,工作不要太拼命,你累出病,领导也不会感动”对此你怎么看?
我的观点
这句话说得一点毛病都没有;
职场里,领导最关心的就是头上的乌纱帽,屁股底下的位置;手底下的员工都是为他创造成绩的工具;
当你们觉得我说话难听的时候,问问自己,如果公司裁员,你眼中的好领导能不能拼着辞职的风险,去保住他手底下人的职位?如果酒桌上,你为领导的业绩,把肝喝坏了,没办法正常上班,你的领导能跟你说:兄弟,以后你家的开销我来负担;吗?
真实案例十年前,我在国企上班;当时单位来了一批新的进口设备,我们作为技术部门,主要负责设备调试和验收的工作;
由于这批设备数量比较多,而且型号比较新,很多地方需要时间摸索,并且要与厂家售后和技术人员沟通;
要让这批设备全都通过调试,完成验收,并且投入使用,最起码需要半年时间;
但是,当时集团领导非常重视这批进口设备的运转使用情况,着急要看效果;我们部门经理L就在会上讨好领导,说3个月就能投入使用;
后来,L回来给我们开会,让主管S全权负责调试和验收的工作;S是一个典型的技术派,技术过硬,思维严谨,但是也比较死板;凡事都要弄到尽善尽美,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的人;
S听到3个月的时间,当时就表示不可能;可是L说,这是集团领导的明确要求,改不了,他也没办法;部室全员都必须全力配合......。
后来的2个月,S带领我们几个年轻人,几乎都住在单位了;每天只睡5个小时,除了吃饭,和偶尔抽烟,剩下的全都是铺在设备调试和厂家沟通上了,S整个人瘦了10斤;
当时我们几个年轻的,都在骂L不是人;还跟S说:“要不就对付对付得了,反正最后都是部门经理签字,出了问题,他也跑不了”;可是S说,他担责任是应该的,但是这么贵的设备,真出了问题,损失太大,太可惜了,咱们别让这钱白花啊......。
后来,设备调试数据基本都稳定了,已经有一半的设备陆续投入使用,连续观察了几天,效果非常稳定;剩下的设备,基本就可以按照模板继续调试、验收就可以了;
就在这个时候,S说回家换换衣服,疲惫的开车离开了;
第二天,S的媳妇打电话给L说,S回家路上,开车睡着了,与一辆厢式卡车追尾,由于车速不快,肋骨骨折了;
L知道以后,第一反应是问厂家技术人员和我们,设备调试进度怎么样了;当得知设备运行基本都走上正轨了,就剩最后验收手续的工作了,L才松了口气;
最后,在汇报会上,集团领导比较满意,特别是对于调试验收速度相当满意;但是L对于S的付出却只字未提;
后来我们听说,总经理问起关于S的事情,L只是说:疲劳驾驶,出了车祸,在医院呢,情况稳定;L还说:这几个月,他自己亲全程自参与了具体调试工作,所以S不在,影响并不大......;
我的分析其实S是个非常单纯的技术人员,他的想法主要是为了能有个好结果;但是,他却没有想明白,自己辛勤付出是要有尺度、有分寸的;
- S取得的所有结果,最终的成果输出都是部门经理L,所以他只是L做出成绩的工具而已;
- 我们每个人最终要负责的都是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工作只是我们生存的手段而已,为了工作,把身体毁了,还谈什么生存;
- 对于大部分领导来讲,只要能让他向上级交差,别耽误他的仕途,谁给他干活都一样;
在职场里,作为员工,应该明白的道理:
1.领导只关心事情的结果是否对他有利,至于事情的结果是好是坏,那都不重要;
2.员工都是领导实现他们自己目的的一枚棋子,如果情况需要,弃掉一枚棋子都是常事;
3.工作认真负责,有责任心,是非常可贵的品质;但是为了领导,为了工作,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都搭进去了,是不是对真正关心自己的家人太不负责了;
4.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每个月发你的工资就可以了,没必要一定满足每个人的要求;
5.在职场里,很多工作的结果与你之前的努力付出,其实并没有必然关系,因为中间有很多你想不到的外因介入,所以尽量做到“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就可以了;
6.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因为某一个工作就彻底倒闭;任何一个工作也不会因为某一个人,就彻底失败;如果真的倒闭了,或者真的失败了,那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才是真正的罪人;
7.当你为了工作,累病了,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有几个领导愿意承认你是因为工作累病的,那样上级领导和纪委会追究他组织协调不利的工作过失的;
8.我们职业生涯的几十年里,领导不知道要换多少个;而家人才是陪伴自己一辈子的,为什么要把健康牺牲在那些短暂的过客身上,却把无限的痛苦留给陪伴自己一生的家人呢;
总结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同时为了实现这些梦想,我们都愿意去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奋斗;
但是朋友,作为成年人,在我们奋斗的过程中,都应该要清楚的评估自己的付出到底值不值;
有些人,你应该一生为他负责,那就是你的家人,有些事,你应该一生去尽职尽责,那就是你在家庭里扮演的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角色;
其他的,都是过眼云烟;请想清楚为什么要努力奋斗,请珍惜自己和家人的时间;
如果您喜欢,请您【关注】@第一代80后老葛 感谢您耐心阅读,欢迎点赞和转发老葛愿意与您分享20年职场体验。
有人说“职场中,工作不要太拼命,你累出病,领导也不会感动”对此你怎么看?
2018年,我确诊了甲状腺癌,需要做手术。
做手术前,我的主任对我说,能不能过段时间再做手术?这段时间科室忙,事儿多得很。很多工作都是你一直在做的,没人能接得下来。
我很无语,因为我这不是去做个什么双眼皮手术,而是癌症手术!
我问,主任,你就不怕我扩散了?
她说,不会,也就是忙完这一两个月,哪有那么容易扩散?
我没搭理她,如期手术。脖子缠了一大圈,那是我人生最灰暗的时刻。
手术后第三天出院回家。主任给我打电话,问,手术怎么样?
我说,很顺利。可能平时太累了,手术中一下睡了六个多小时,硬被叫醒的。(别人都是三四个小时就醒了。)
主任说,那就在家休息两天,下周一过来上班吧?
我说,主任,您开玩笑吗?我脖子开了这么大口子,转都不能转!
她说,没事,你不用转脖子,来了就坐在这儿指挥她们干活都行了。(她正我副,然后还有几个工作人员。)
我直接说,我不会去的。
(我和主任一直说话很直接,主要原因还是她比较依赖我,又给我加了很多不属于我的工作,我也帮她干了。当然,我有点恃才傲物恃宠生娇。)
又过了几天,主任又给我打电话,说要约另外一个领导一起来家里看我。
另外一个领导给我打电话,说,我不去看你了,你好好休息。你们主任让我一起去,就是想看看你恢复得怎么样,能不能上班。你们主任确实非常认可你啊哈哈哈哈……
其实,手术前,我们单位的大boss就给我批了半年假期,让我养身体,散心。(直到现在,我对他都感恩戴德。这是后话。)
但是我的直接领导,就是我的主任,制定工作人员名单时,仍然把我加上。
大boss划掉。
她再加上。
大boss再划掉。
然后主任才死心。
两三个月之后,大boss调到了其他单位。主任给我打电话说,人事要求所有请假人员都必须要来上班了。你没有理由了吧?
我想了想,新来了领导,我还是别被抓典型。于是,回归工作。
我桌上仍然是起草不完的方案,写不完的新闻。
那时候我们办公室的状态是,主任接了活,给我,然后我一坐一天,除了上厕所能活动几分钟,下午再加班一个小时左右。
办公室的小姑娘实在看不下去了,对我说,姐,您别干那么快了,干完主任还会给你的。
至于为什么活都给我,只因为我能又快又好地干完。
坚持了半年,我们单位人事改革。我想都没想,直接申请调岗去做专职教师。
主任哭了,去找主管领导说,我要不干,她也不干了。
主管领导做我的工作,说我傻,马上都该接班了(当时我是部门副职,主任快退休了),为什么又不干了?
我说,我身体不好,难以胜任。其实我想说,照这个干法,我熬不到主任退休,自己先不行了……
主任又找我,说坚决不放我走。
我说,主任,可怜可怜我吧。我两个孩子都还小,我只想活着。
主任说,孩子的话,咱办公室早上排班送,下午排班接,还能替你辅导作业。不用你担心。
到最后,我还是走了,撕破脸走的。因为不撕破脸,走不了。
从这件事开始,我也知道,能干可真不是什么好事。
来到新科室,我就向新领导表明了态度:我身体不好,又得照顾孩子,恳请领导照顾一下。
当然。课是一节课没少上,但是其他和我没关系的工作,我也确实是一点儿都没有再接。
有人说“职场中,工作不要太拼命,你累出病,领导也不会感动”对此你怎么看?
这句话看上去很现实,但是没有完整地表达血淋淋的底层逻辑。
“离职时,平时对自己很好的领导,会变得冷漠。”
“因自己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了损失,领导要我自己补偿。”
“家里出了点事,想请假半个月,领导却劝我辞职。”
其实这些情况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我们是领导创造业绩的工具人,工具如果坏了,或者无法为领导继续创造业绩,我们之于领导,就是无用的工具,无用的人。
一、美团外卖小哥出车祸,配送站直接辞退美团现在的配送站点都是外包的,美团只提供软件和技术支持。配送站点负责组织人力,并进行管理。我的一位朋友老陈在美团跑外卖,被车子给撞了。因为伤到了腿,治好后会有一年多行动不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老陈无法再做外卖员了。
好在对方买车险够齐全,可以给老陈各种赔偿。其中有一项误工费的赔偿,保险公司需要老陈提供平时的收入证明。当老陈到外卖站点希望开具证明时,却被告知站点已经终止了和老陈的劳务关系,并拒绝开具任何证明。
老陈受伤前已经是钻石3级骑手,是这个站点的主力外卖员,月收入都是一万多。老陈这次住院近4个月,完全没有收入,本来至少可以赔到4万多元的误工费,因为没有证明,保险公司按我们这里最低工资标准,赔了1万元不到。
二、十二年老员工,因年龄大被逼退我过去工作的公司有一位同事小赵,从大学实习开始,就在公司上班,兢兢业业工作了12年,工作能力也不错,在部门内一直保持在中偏上吧。工作没有犯什么大错,属于“小白兔”型的员工。
后来公司开展了一个新业务,因为要和欧洲对接,每天都要熬夜加班到凌晨3点多。因为小赵的工作,和这个业务很接近,就那么自然而然地接手了。
之后虽然小赵的收入涨了50%,但是每晚三点多睡,第二天十点前必须到公司,因为后续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和公司其他同事对接、处理。
这样的工作强度,别说小赵三十多岁的人,就算是二十出头,恐怕体力上也吃不消。不到半年,小赵就扛不住了,希望公司能给她调回原来岗位。
但是老板却认为小赵这是在变相地逼自己给小赵加薪,再看看她年龄也上来了,还没结婚生孩子,今后婚假、产假还是一笔开支。干了这么多年也没进入管理层,今后发展空间也很有限。于是各种给小赵穿小鞋,逼着小赵自己辞职走人了。
我看着这一切发生,也心灰意冷,过了三个月,也从这家公司离职了。
三、部门经理请病假,回来部门没了我的一位朋友小郭,在公司辛辛苦苦,任劳任怨,终于干到了客服部经理一职。但是前年身体出了点小状况,需要做一个手术,术后还需要静养半年。
手术前小郭将工作交代给自己的助理,并妥善安排好各项工作,更重要的是为了改进、完善整个部门的工作流程,他还特地将手术推迟了一个月。
小郭术后半个月,公司领导去医院看他,并对他说,公司要成立一个新部门,希望可以从他部门借调几位员工过去先帮忙。小郭心想没什么,就答应了。
等半年过后,小郭回到公司傻眼了。他的助理成了新部门的经理,他的手下全部去了新部门,新部门除了名字不叫客服部,干的全是客服部的事,甚至连办公工位都没调整。而自己这个客服部经理却成了光杆司令。
更可恨的是,公司没给小郭一个交代,也没给小郭一个新任命。小郭坐在新部门中,得找自己的助手要活干,干了半年活生生变成了基础客服。
不过小郭毕竟还是有本事的,暗搓搓整理了客户资料,半年后跳槽去了竞争对手那里,还是客服部经理,薪资直接翻倍。
总结职场中,工作不要太拼命,你累出病,领导也不会感动。这句话是有很强的现实的意义的。再赤裸裸点,员工累出病,领导不仅不会感动,还会嫌弃。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累出病,领导过来嘘寒问暖一下,千万别感动,领导思考的是我们还有没有劳动价值,而不是关心我们的身体。
但是不能因为如此,我们在平时去记恨或者排斥领导。换了我们做领导,一样如此,人总是先为自己利益着想的。
工作还是得做,得为自己的未来幸福生活而奋斗,只不过在奋斗的时候,我们要多为自己考虑考虑。不要被领导的大饼给迷糊了,更不能对领导言之不尽。
关于劳动问题,大家都遇到什么难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会一一回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