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过度在乎教学成绩正常吗?

我是一名老师,经常当心自己教学成绩不好,被领导批评,被同事嘲笑,压力很大,即使和家人在一起,也总是会有来自工作的焦虑,过得很不开心,请教从事心理辅导方面的专家,我该怎么办?

作为一名教师,真的很在乎教学成绩,这正常不过了,如果你想忙忙碌碌而无为,得过且过教师生涯,那就不会过度在乎教学成绩!

教师的职责就是关心一个班的学习成绩,说句实在话,特别是乡镇老师的班主任,农村的闲言蛮语最多,某某班老师如何如何!某某班老师教得怎么样!说句不好听的话,几个老师平常一起侃大山,哪个哪个学生又当书记,当省长,其中一位老师骄傲地说:“他曾经是我的学生!”多么光荣,自豪。

在赛金镇中学校曾经发生一起典型事故,王老师作为初一班主任,呕心沥血地教班上五十名七年级学生,成绩都有所显注提高,全班从二百多分普遍上升一百多分,基本上都是三百多分,四百多分有十几人,五百多分有2人,老师下了一翻心血,付出了比其它老师难以想象的困难!新学期开学了,班上两名5百多分的学生转学了,全部到县上去读书了,班主任伤心地哭了起来,没有想到她自己辛勒努力是白费,你说她难道是过度在乎学生的成绩不对吗?

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形成这风气,“宁做凤尾,不做鸡头。”老师过度在乎教学成绩,难道怪老师吗?欢迎留言,谢谢大家!

作为一名教师,过度在乎教学成绩正常吗?

一名教师,过度在乎教学成绩,这个还真是有点儿不正常。

一,教学成绩是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但不能把他看成教育质量的全部。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只在乎教学成绩实质上就是走智育第一的路子,是培养不出合格人才的。

我们的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学,为谁学的问题,其次才是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不然,若只在乎教学成绩,即便是培养出了所谓的人才,他们却跑到国外去了,为帝国主义服务去了。有的甚至成了我们的敌人。即便留在国内,头脑里光想着自己,不做对人民对国家有利的事。有点儿权利便成了腐败分子。有的甚至为了钱做内奸,为敌人搜集情报,泄露国家机密。试想培养这样的人有什么用?所以老师不注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度在乎教学成绩是不行的,甚至会成为教育的悲哀。

二,搞教育不重视教学成绩还真是不行。因为教学成绩毕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项硬指标,但要把它放在适当位置。

一个过度在乎教学成绩的教师,必然会一切为了成绩。甚至为了成绩不择手段。要么拖堂拉课,挤占学生休息时间和其他老师授课时间。要么过量地硬性要求学生完成多少作业,背颂多少课文,大量挤占学生课余时间。要么在学生及家长面前很强势,为学习成绩的事给学生及家长施加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制造诸多家校矛盾。

三,过度重视教育成绩的老师表面上看工作很卖力,为了教学成绩不辞辛劳。实质上是私心过重。他们是把教学成绩当成捞取个人名誉,晋级升职的资本。这种人一旦功成名就,达到目的之后,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工作消极,不想教课。不管学生学还是不学。这时候的他,学生成绩对他用处不大了。他也就不在乎学生成绩了。

四,教师过度地在乎教学成绩,必然会带来老师与老师之间(争时间)、老师(过度要求)与学生(受不了)之间、学校与家长(不协调)之间大量的矛盾,恶化教育生态,培养出大量分数机器之类的畸形学生。这实际上是与我们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的。

搞教育,教学成绩是肯定要抓而且必需要抓的。但应注意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遵从教育规律,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死压硬灌。要让学生既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又有健康的体魂,要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这样的学生才能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立足于社会,成为热爱国家,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人才。

综上所述,过度在乎教学成绩的老师可以休矣!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必须建立对教育工作正确的评价体系,才能改掉部分老师过度在乎分数的毛病,才能免除老师过度在乎教学成绩的焦虑,才能让学生各方面得到平衡发展。

(原创文章,侵权必究。)

作为一名教师,过度在乎教学成绩正常吗?

作为一名老师,过度在乎教学成绩,没必要。

1.恪尽职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首先要教孩子学习做人,自己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孩子在学校里学习,道德品质更重要。在此基础上,重视孩子的学习,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抓两头,带中间”,即做好培优补差工作,鼓励中等生向优生学习,迎头赶上。特别是差生,老师要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补课。班级里有一两个差生,有人可能觉得无所谓,对班级的总分没有多大影响,可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那可是家庭的全部希望,决不能掉以轻心。

2.过犹不及。作为老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是老师应尽的责任。可是也不能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担心教学成绩不佳,被领导批评,同事嘲笑,只要你尽力尽心就好。要多向优秀的老师学习,学习人家的教学经验,教学工作要落到实处。只要你努力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会太差。即使差一点,领导、家长也不会责怪你的。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考虑教学的事情,钻牛角尖,会使你身心疲惫,相反做不好教学工作,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能进步。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休息好才能工作好。你也不必过于紧张,你要劳逸结合,工作之余可以放松一下。下班了就不要再想孩子学习成绩的事,学会放下,这样才能更好地工作。

作为老师,工作负责,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好事,但也不能压力过大,神经兮兮,那样会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作为一名教师,过度在乎教学成绩正常吗?

教师在乎教学成绩,很正常,也反映这个教师工作努力。不在乎教学成绩的教师就不会成为优秀教师,也反映这样的教师工作怠慢。

(一)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让学生学会解答问题。让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教师若是不在乎成绩,光去体面的讲完课,不去下功夫抓学生成绩,教师也太舒服了。

(二)教师若是不在乎成绩,不追求升学率。一学期结束学生成绩倒数,期期如此,年年如此。这样的教师学校领导不欢迎,家长不喜欢,久而久之,这样的教师会被淘汰,会被学校领导调离岗位的。

(三)当然题主问题是过度在乎教学成绩。当今社会的教师,越是在乎自己的教学成绩,越是负责任的教师。家长会想法设法把孩子送到他班,不信你们去访问访问。

总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就是让学生成绩优秀。学生成绩优秀才是教师的责任!

(以上是个人回答,若有不对之处望各位讨论指出)

作为一名教师,过度在乎教学成绩正常吗?

作为一名教师,关注并为之倾力奉献的目标就是:自己与学生相依相存,达学生栋梁天下任鸟飞的境界。

教学成绩是什么?是权威认证,历来如此,考试,诸如高考、研考、职考、托福、自考、远及唐至清未的科举考试,都由成绩论定,这是考试制度的最大公平。一些人的疑议质疑,充其量就是一种看法和自己的情绪表达;因为考试制度就是为国为民选人才成就国家栋梁者的作为,历史记载曾有的舞弊种种行为各代不恥,批判质疑者只是为完善考试制度而非否定考试制度。

没有目标和互动的教育,没有方向放羊式的教育,没有为世代负责放眼世界的眼光的教育永远不会是成功的教育,没有质量统一测试的教育也不会是成功的教育,牢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才是成功良心无愧先祖后代的教育。

教育的实质及对象目标决定了教育的质在人的全面发展及潜能的发挥,中外教育史告诉启示我们的就是如此,但量的区别与选择永在探索,中国的科举制度、西方与中国相似的考试选拔制度、面试卷试以各层级答辨都如此。一句话,有质了,努力而达的目标简测就是自测与社会评价承认交结点。

教师是职业更是事业,倾心贡献学生为学生终生未来负责引领正确方向应是教师的普遍状态和心理,量的测试与评价就是一种自我认知和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过度在乎教学成绩正常吗?

谢谢邀请!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教学成绩,没有教学成绩绝对不行。就好像医生必须能给病人治病;农民必须种出粮食;工人必须要造出产品……道理是一样的。书教了,没有成绩,说明做的是无用功,别说领导有意见,就是学生也会把你哄下讲台的,这样,在学校、在社会还能抬起头吗?以前有一个笑话:一个老师教三年级,没教好,领导说,你教二年级吧!又没教好,领导说,你教一年级吧!还没教好。领导没有办法了,就说,我们这里没有你能教的了,申请回家吧!我认为这个笑话的意思是教不出成绩是不行的。

从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才,二是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大军。没有成绩能进高一级学校吗?没有知识技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吗?可见没有教学成绩是不行的!

不过这中间加上了“过度”二字,似乎有点不妥之处,是否有矫枉过正的感觉?学习成绩再好,思想不好也不行,必须有正确的奋斗目标。解放以后,毛主席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制定了教育方针,指出应当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也就是说,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是并重的,两个方面不可偏离。而具体实施的时候,是有区别的,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的每一角落,是常抓不懈的,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抓教学成绩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绝对没有半点含糊,不可有一点松懈的,包括每一堂课都得上好,是否会理解为“过度”追求学习成绩。也有人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曲解,说什么只要德育抓好就行了,这也是不妥的,思想再好,没有知识,没有技能,那也不行。以前领导经常说,培养学生又红又专,我认为也是这个道理!抓思想教育,抓学习成绩同等重要,尽量避免“过度”追求学习成绩,忽略学生的思想教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