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时,杨家将的结局如何?
北宋灭亡之时,已然没有了杨家将,杨再兴虽然也是姓杨,但和杨家将并没有直接关系了。
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八王赵德芳;三郎马踏如泥浆;四郎八郎流落在番邦;五郎一怒出家五台山;七郎被潘贼乱箭射死高杆上,射了一百单三箭,七十二箭透心穿;老令公杨继业碰死在李陵碑;只剩六郎稳坐中军帐。
金沙滩之战后,杨家儿郎血洒沙场。经此一战后,杨家再也不复七郎八虎的兴旺局面,天波府剩下了一群寡妇。尤其是杨宗保战死后,杨文广尚且年幼,这才有了十二寡妇征西的悲壮情景。不过,好在杨家儿郎辈辈传承了下来,依然为北宋镇守边疆。
评书演义之中的杨家将在评书演义之中,杨家将有着十数辈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残唐五代。
杨家将最早的一个人物是金刀杨会,残唐五代的传奇人物。杨会的儿子就是火山王杨衮,学有夏家北霸六合枪,又融天下六大名枪精要,创出了威震天下的杨家枪。一般来说,杨家将的故事都是从杨衮开始的,视他为杨家将第一代人物,有一套单独的《火山王杨衮》的故事,里面有着很多精彩故事。
杨衮有七个儿子一个义子,是为老七郎八虎。这八人中以老七杨继业最为出众,先保北汉后保北宋,带领七郎八虎威震辽国,是宋朝威名赫赫的金刀老令公。老令公也是有七个儿子一个义子,分别为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德、延昭、延嗣、延顺,是为七郎八虎。七郎八虎个个枪法精湛,只是双龙会金沙滩一战,八兄弟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杨六郎回到了家,继承父业继续镇守边关。
七郎八虎折损之后,杨家将一时大衰。其实,第四代的杨家儿郎并不少,也就是七郎八虎的儿子,有杨宗保、杨宗英、杨宗勉、杨宗连等人,不过杨宗英、杨宗勉都死在了大破天门阵之时,只有杨宗保继承了父业。再之后,杨家将男丁更是稀少,第五代为杨文广,第六代为杨怀玉,第七代为杨士瀚、杨士亮,第八代为杨金豹,第九代为杨满堂。
到杨满堂之时,已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当时杨金豹还在边陲要塞雁门关镇守边关,他的叔父杨士亮在京担任殿帅保驾护京,老太君则带着杨家寡妇和杨满堂等人在西宁老家。因老太君思念杨士亮,杨满堂进京探亲,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值此之际,雁门关又被辽军夺走,幸有杨满堂等人出征,复夺雁门关。
在杨满堂回军之际,宋徽宗亲自率文武百官去天波府迎接大军。老太君也走出天波府,看着返回的杨满堂,笑道“杨家又出了一代英雄”。杨家众人纷纷跪拜,说道“全靠老祖宗指导”。宋徽宗在一旁也附和道,老太君教导了几辈英雄,对大宋功比天高。说完,宋徽宗亲自下了龙辇,来给老太君送龙头拐杖。老太君却是不动也不理,杨满堂觉得不对,上前一看,原来老太君已经去世了。
杨家将的老寿星,串联杨家将所有人的灵魂人物就此去世。满朝文武百官纷纷落泪,附近的老百姓更是跪拜呜咽哭泣,宋徽宗也是下旨让文武百官跪拜,又大加表彰杨家将的功劳。最终,杨满堂又替换了镇守雁门关的父亲杨金豹,继续戍边报国。
到这里,杨家将的故事就结束了。不过,在最后还说了杨满堂的儿子就是杨再兴,成为了杨家十代英雄。
在《说岳全传》中,也曾说过杨再兴是杨家将后人。当时岳飞抢夺武状元之时,杨再兴也曾前去,不过因在比武之前与岳飞比试输了一招就离去了。其后,杨再兴不满宋徽宗任用蔡京、童贯等奸臣,在北宋灭亡之后,就入了绿林落草为寇。宋高宗即位之后,杨再兴看他只图偏安一隅,有意先取宋室,再复中原。等岳飞前来平服杨再兴后,才有了后续的抗金血战小商河的故事。到了《说岳》后续中还有了杨继周,出场虽然短暂,却是高宠之后的第二人。
杨再兴之外,北宋末年再有一个杨家后人就是《水浒传》中的杨志。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不过人比较倒霉,失了生辰纲只能落草为寇。等招安之后,梁山众人开始了南征北战,杨志又因病死在了征讨方腊之时,没活到北宋灭亡。
历史上的杨家将上面是演义评书之中的杨家将,在历史上的杨家将故事就比较少了,只有三代人物。
杨家将的第一代是杨业,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的儿子。早在北汉之时,杨业就有无敌之称,归顺宋朝后,又在雁门关之战以背后袭击中军的战术大破辽军,以至于辽军见到杨业旗号就逃遁。在其后的雍熙北伐中,杨业因被监军王侁所逼迫,力战陈家谷,最终被辽军所擒,绝食三天而死。正是因为杨业忠勇不屈的事迹,才有了后世流传的杨家将的故事。
也是因北伐战争,才有了杨家将中的潘杨两家之仇恨。实际上,北伐中潘美虽然是主帅,但大权握在监军王侁手中,他又缺乏作战经验,逼迫杨业去送死又不救援,应该负主要责任。潘美也有过错,他是宋朝的名将,与杨业也是观点相同,但身为主帅却没有据理力争,王侁离开防地时也没能阻拦。这是潘美的责任,但并不像杨家将中描述的那样,而且在后世对他评价也颇高,朱元璋对他评价就很高,还让他从祀于帝王庙。
杨家将的第二代名将是杨延昭,杨业的长子。在历史上,杨业也确实是有七个儿子的,《宋史》记载为延昭、延浦、延训、延玉、延环、延贵、延彬。这七人中,杨延昭确实是抗击辽军的名将,善战而足智多谋,威震边庭。其余六人中,除了杨延玉战死在北伐中,其余五人都是文职,记述并不多。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在历史上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杨文广就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曾跟随狄青讨伐过侬智高,也出战过西夏,为宋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自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就没有了相关记载。杨家肯定是有着传人的,但已经不再是名臣武将了,在北宋灭亡时也没有了什么表现和记载。杨再兴虽然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北宋末南宋初人,血战小商河也是真实的,还是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百人斩之一,但并不能考证他是杨家将后人。
虽然历史上的杨家将没有评书演义那么出彩,但三代镇守边关,征战沙场,也是值得钦佩的。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的结局如何?
说起杨家将,人们心中可能都有一个英勇神武,百战百胜,为国家边防事业做出无数贡献的杨氏家族,但这些大都是影视剧给人们的影响。历史上真正的杨氏家族并没有像民间流传的那么神通广大,威名赫赫 。
杨家的第一代名将是杨业。他早年是北汉的大将军,后来因北汉帝王投降与北宋,他自然也成了北宋的将军。宋太宗对杨业非常器重,数次让他统领军队抗击敌国,而杨业也是不负众望,一时间名声大噪。但人红是非多,皇上对他的欣赏也招来了许多旧将领的嫉妒。雍熙三年,宋太宗北伐辽国,最终惨败,因为后方没有援军,杨业被生擒,其子杨延玉战死沙场,奈何杨业一身正气傲骨,后因绝食三日而亡。
杨家的第二代名将叫杨延昭,在历史记载中,杨家的确有不少男子,但其中较有作为的就数杨延昭了。杨业死后,杨家的重任落到了杨延昭一人肩上。杨廷昭继承父亲的使命,驻守在边疆要塞遂城。当时辽军进犯,将遂城包围,遂城此时危在旦夕,随时都有可能被攻下,但杨延昭连夜加固城墙,最终辽军失败退兵。而后的几年内,杨延昭屡建奇功,最后官职达到掌管万人大军的防御使,这也是杨延昭军旅生涯中的顶峰,他去世时57岁。
杨家的第三代名将是杨文广,他年轻时和范仲淹交好,后来在宋应宗和宋神宗年间因为击退了西夏犯宋的敌军,还了北宋边界安宁。皇帝见其御边有功,直接官升防御使一职。杨文广这一代也是威名赫赫的杨氏家族最后一代,之后再无杨家名将之说,历史上对演艺中的杨宗保,穆桂英等均无记载,那些只是民间的故事虚构罢了。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的结局如何?
谢邀,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只剩下了孤儿寡母了,因为老令公杨继业在赴辽金沙滩"双雄会"过程中,力战不降,最后碰死在李陵碑。其儿子七郎八虎,死的死亡的亡。只有杨六郎死里逃生,最后成了宋朝的兵马大元帅。
其实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之初,杨家将的"三代领导人"都已作古,剩下的只有他们的后代继续尽忠报国,比如北宋灭亡后,南宋抗金名将杨再兴,《水浒传》中的杨志,《射雕英雄传》里的杨铁心和杨康父子……等等都是杨家的后代,《杨家将》这本书说的就是杨家"一口金刀八杆枪"的故事。
历史上杨继业其人其事? 杨继业本名叫杨重贵,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和武则天是同乡,北宋名将。杨继业生逢乱世,他是五代十国里北汉节度使,杨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号称"杨无敌。" 但是由于五代十国时,战乱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大旗变换很快,史料丢失,具体战绩不得而知。
杨继业是北汉守边的主帅,虽然当时北汉是辽国的附属,但是大辽贪得无厌的侵略,估计老杨没少和辽国死磕过。这在三十余年的守边过程中,老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也是后来赵匡胤灭掉北汉后,收降老杨并重用他的原因,老杨归宋后,被宋太宗授予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
杨继业降宋后,他的顶头上司是潘仁美,这厮嫉妒老杨的威名,处处掣肘老杨,杨继业比他作战经验丰富的多,但是官高一级压死人,潘仁美不听老杨的建议,这正是"外行领导内行"的表现,但打仗讲究的是真刀真枪,要不得一点虚头巴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果不其然,有一次,宋太宗赵匡胤命令老杨掩护边民撤退到内地,避免辽国的大屠杀和掠夺。本来宋军可以避开辽国的兵锋,但是潘仁美为了邀功请赏,不顾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令老杨正面迎敌,摊上这样猪一样的领导,老杨没办法只能冒险出击,他和潘仁美做了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潘仁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
然而,杨继业奋力拼杀突出重围,来到陈家谷,但没有看到潘仁美接应的人马,辽国的军队蜂拥而来,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继业之子杨六郎其人其事?评书《杨家将》里说杨继业和他的儿子们死在了"金沙滩",唯有杨六郎死里逃生。历史上杨六郎就是杨延昭,本名杨延朗,杨延昭从小表现出了军事天赋,很受老爸杨继业的喜爱,以后出征,都带着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很早就受父亲的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在老爸死后,杨六郎接过了父亲未竟的事业,保家卫国。杨延昭作战勇敢,奖罚分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继业的作风。
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真实的历史杨延昭不是杨继业的第六个儿子,而是长子。(杨继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和杨延彬)
撰文/秉烛读春秋北宋灭亡时,杨家将的结局如何?
说起杨家将,很多人会想起《水浒传》里一名好汉“青面兽”杨志,就是那个“卖刀杀人”,押送生辰纲被劫,不得已落草为寇的悲剧人物。
古典名著《水浒传》说,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自幼流落关西,早年曾做武官,后押送花石纲翻船,不敢回京赴命,只得避难江湖。难道到北宋末年,堂堂杨家将之后,已经沦落到这种地步了吗?
很多人受演义、评书影响,坚定不移地相信杨家将十代为将,从宋初一直延续到宋末,“青面兽”杨志、南宋“岳家军”名将杨再兴都被认为是杨家将之后。
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只有三代,到了北宋末年早已销声匿迹,就连“青面兽”杨志这号人物都没有了,史书上甚至根本没有记载杨家将后人们的结局。
初代杨家将杨业杨业生活在五代宋初,原本是十国之一的北汉将领。宋太宗灭掉北汉后,杨业投降了宋朝,赵光义认为杨业熟悉山西地形环境,又了解契丹人,就继续用他守边,配合宋初名将潘美,镇守山西北部一带,防御契丹。
杨业勇武有力,武艺高强,多次挫败契丹骑兵的进攻,特别是雁门关一战中,杨业和潘美配合,前后夹击,杀的契丹骑兵大败,因此得名“杨无敌”。
公元986年,宋军雍熙北伐失败,杨业奉命转移百姓入关,但因为监军王侁有意诬陷排挤,加上主帅潘美没能及时发兵救援,导致杨业兵败陈家谷,被契丹俘虏后,绝食而死。
二代杨家将杨延昭史料记载,杨业一共有7个儿子,这和演义、评书不谋而合,其中长子杨延昭(原名杨延朗,后因避讳改名),继承了杨业的忠勇武艺,成长为二代杨家将的代表人物。
杨延昭主要活跃在宋真宗时期,宋真宗初期,宋辽摩擦不断,杨延昭奉命镇守河北一线,虽然同是抗辽,但跟父亲杨业不在一个区域。杨延昭智勇双全,多次挫败辽金进攻。
有一年冬天,杨延昭仅以少数兵力镇守遂城,面对辽军主力,他冷静指挥守城将士利用冷水浇城墙,把遂城瞬间变成一个“冰城”,迫使辽军无功而返。
辽人崇拜北斗七星,他们认为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北方,是他们的克星,因此把杨延昭看做是“六郎星”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并非因为杨延昭是杨业的第六子。
除杨延昭有名气和战功外,杨业的次子杨延玉,与杨业一同阵亡;其他五子如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都靠着杨业荫庇入仕,一辈子最高的官不过是供奉官、殿直这类低级武职,不仅没有带兵打过仗,而且毫无知名度。
三代杨家将杨文广正史中,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杨业的孙子。但在《杨家将演义》中,杨文广被塑造成杨宗保的儿子、杨延昭的孙子,辈分被降了一代。
杨文广主要活跃在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当时宋辽议和,无仗可打,杨文广的主要战功是在与西夏作战中,以及追随名将狄青南征,最终历官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
更夸张的是,演义中的杨文广竟然娶了19个老婆,什么韦小宝之流实在是弱爆了,原来所谓后宫、种马小说,杨家将演义才是鼻祖。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的结局如何?
近年来国内拍摄了很多宋朝杨家将题材的电影,把杨家的战绩渲染得出神入化,杨家男将被外界美誉为“一口金刀八杆枪”,连杨家女将都出了22人之多。
但据真实史料记载:真实存在的杨家名将分别只有第一代杨业,第二代杨延昭,还有第三代的杨文广三代而已,其他的英雄人物杨宗保还有穆桂英、佘赛花等人全部都是虚构人物,民间传言而已。
那么北宋灭亡时,曾经叱咤风云的杨家将结局又是如何呢?
先从第一代杨家将杨业开始说起,杨业本不是宋将,而是北汉世祖刘崇的爱将,杨业生性勇猛,能征善战,极其富有领导力和号召力,在军中威严极高。同时他也替刘崇打赢了很多胜仗,在当时他被外界称为“无敌”。公元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小国寡民的北汉难敌宋朝大军,于是主动投降归顺宋朝。宋太宗素闻杨业的威名,将杨业纳入麾下,封为右领军卫大将军,杨业从此开始成为宋将,一心一意为宋太宗做事。
公元980年三月,辽军集结重兵意欲攻取雁门关,杨业发兵抵抗,他凭借多年丰富的边境作战经验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带领宋兵大败辽军,斩杀敌军萧咄李,生擒李重诲。此番战役后杨业威名远扬,宋太宗对其更加认可有佳,当做心腹对待。而后的雍熙北伐,杨业与其他宋将协同攻取云州、应州、寰州、朔州,怎奈辽军不甘心,率军十万之众再次反扑,杨业深知辽军此番来势汹汹,应做好妥当的应敌之策。可这是奸臣王侁、潘美等人威逼,搅乱杨业作战方略,致使杨业孤军深入敌军,被辽军生擒,因誓不劝降绝食而死。
宋太宗为失去此等忠良大将惋惜不已,对杨业后代加官进爵。这时第二代杨家将代表人物杨延昭就开始顶替父亲的职责了。 据《宋史》记载,杨延昭在年少之际就已经随着父亲杨业东征西讨,在很多战役上杨延昭都是担任冲锋队先锋的要职,可见杨延昭也是个打硬仗的汉子 。景德元年,杨延昭率兵攻打辽军境内,大举获胜,缴获敌军兵马粮草无数,宋真宗在朝堂上大赞杨延昭,夸他有其父之大将风范。除此之外,杨延昭在宋真宗时代对辽战争中也立下不少汗马功劳,这在《宋史》和《辽史》上均有记载。公元1014年,杨延昭去世,享年57岁。
杨文广,杨家将最后一名在宋朝历史上展露头角的大将,他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 公元1043年,陕西、河南等地由于天灾人祸导致官民矛盾日益加大,张海等人集结众多难民揭竿为旗,抵抗朝廷。杨文广奉命跟随部队前去讨伐,在讨伐贼寇中立下军功,朝廷赐封杨文广为殿直。在朝堂上力主新政的范仲淹认为杨文广是名门之后,日后潜力必定无限,于是将他收入麾下。杨文广先后任职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等。
熙宁元年,杨文广率军大败西夏军,将西夏军打得落花流水,杨家将的光辉在第三代继承人身上再次得到发扬。晚年的杨文广仍旧心系家国,为国家的边防大业出谋划策,熙宁七年,杨文广去世,享年75岁。
此后的杨家与朝中望族潘家不合,常常遭到排挤,杨家中担任朝廷要职的人数逐年减少,大部队都是担任下级军官,就这样,杨家逐渐走向没落。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也随着淡出人民的视野。
杨家将在其曾经的驻守地留有后裔,在今天的天津、东北、雁门关还有湖南等地方都有杨家后裔的身影,2004年长春的《新文化报》刊登了一条新闻:杨继业第35世孙杨凤鸣在清初曾带领家族子弟抵抗苏俄入侵部队,并因此付出了血的代价,牺牲了14人。清廷追授杨凤鸣为一品建威将军。
杨凤鸣的后代中,在现今就有军官、工程师、博士等等,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还有杨家后裔参加。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的结局如何?
北宋是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和太宗完颜晟时期被灭的,应该说是金抓走了徽宗和钦宗,洗劫了首都开封。 杨家将是根据史实改编的一部小说,在北宋初年确实有那么一段故事,但跟小说描写得完全不一样,历史中没有什么杨六郎,五郎的。就跟水浒传差不多,历史中水浒也没有一百零八人,三十六人而已,故事也没那么壮烈。
影视剧中北宋灭亡时,杨家将的结局如何?杨家将家族成员大部分战死沙场,风光不再。
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大郎杨延平
随太祖征讨南唐时立了头功,加封为忠孝侯、位列当朝八少阳侯、官拜代州节度使。金沙滩双龙会代宋王而死。曾一箭射死天庆梁王(辽景宗)。
二郎杨延定
随太君扫北,阵前曾连斩北国十八员上将,后来加封为义勇侯、代州观察使;双龙会代南清宫八王千岁而死。闯重围时,为保兄弟们闯出重围力举千斤顶,在没有还手之力时被辽兵乱剑砍死。
三郎杨延光
随太君扫北,在北辽阵前斩将夺旗,官封忠武将军、代州防御使,娶妻董月娥;金沙滩一战,被马踏入泥而死。
四郎杨延辉
也在阵前立功,封明威将军、代州团练使,娶妻孟金榜;金沙滩一战被俘,将杨姓拆木易,与铁镜公主匹配夫妻,十五年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多有功勋,得以与家团圆,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长寿的人。
五郎杨延德
瓦桥关前单人独骑踹辽营,生擒过辽国郡马耶律高,官封宣威将军、殿前司马、步军都指挥使;金沙滩一战,受伤,后皈依佛门,五台山为僧,后为大破天门阵出山。
六郎杨延昭
在铜台关追车救驾,官封保灵侯、殿前司左右金枪班都指挥使,娶妻八贤王的御妹郡主柴美容;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滩一战中返国之人,三关兵马大元帅。后病死于关外。
七郎杨延嗣
在铜台关箭射辽将救驾,官封敏烈侯、殿前司东西招箭班指挥使,因在争帅印擂上打死太师潘仁美之子潘豹,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后绑在百尺高杆上用箭射死,共射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箭穿前胸,后六郎杨延昭将潘仁美在黑松林除掉。
八郎杨延顺
官封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娶妻蔡绣英令;金沙滩一战中,八郎被辽掳去,改名王司徒,娶妻青莲公主。
历史上的杨家将结局如何?杨家将的第一代,就是大名鼎鼎的杨业。
那么杨业是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年少英武的杨崇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直到后来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杨业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全军覆没。其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役中战死,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最重要的是杨业在杨家将中功名最盛,牺牲得也最壮烈。
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
在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有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
那么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
第三代表人物是杨文广。
这个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
直到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沉寂了大约三十年辽宋边境又其争端——辽朝遣使到宋朝,争河东地界。定州路副都总管杨文广献阵图及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朝廷还没有来得及审批和回复,当年的十一月,杨文广病逝。享年75岁。
直到后来杨文广去世,此后大约有三代人没有什么大出息。这时大多数人已搬出天波杨府。作为一个贵族府第他们已没有资格居住,因为他们只是充当一般的下级军官。据说到了宋徽宗初年,杨家将已完全衰落下去了。
杨家将的消失,从金沙滩一战开始。历史上的宋太宗虽然对杨家将重视,可还是信错人了。宋太宗为了稳固大宋江山,夺得长城控制权,永远消除辽国劲敌,保证宋朝的平安,所以主动发兵攻辽,力图夺下长城险光。驻扎在白沟河的辽国十万精兵,在萧太后的率领下轻而易举地将南北两院的奚族骑兵全歼灭,一时间震惊朝野。
辽国最高统治者萧太后也是颇有谋略的人,打完北宋十万主力军,又移师山西,全力攻打北宋的杨家将军团,这场战役由主动挑衅变成被动挨打。
突如其来的绝地反击,杨家军团并没有做足准备,寡不敌众面临被包围的歼灭危险。当时的潘美给出的建议是,立即撤退山西金沙滩险关固守,然而宋太宗欲望膨胀反其道而行之,命令杨家军团撤退时,完成山西四洲的老百姓大迁移。
此命令听上去爱国爱民,实际上这道指令太过歹毒。如果杨业违抗指令,保全自己抛弃百姓,那就是不忠不义;如果奉行旨意,那就等同于以卵击石,全军覆没。这道圣旨真是将杨家军团往死胡同里逼。
杨业率领着杨家军团誓死完成荒唐的圣旨,不投降不退让,带着全城百姓誓死抵抗,浴血奋战中弹尽粮绝,直至被辽国俘虏选择绝食而死。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沙滩一役,在靖康之变前早就全军覆没。
结语杨家将的辉煌实际上仅仅持续了三代而已。当杨六郎的儿子杨文广去世之后,杨家已经开始衰落,而且被迫搬出了杨府。北宋都城开封沦陷之后,杨府实际上就是一个空架子。北宋灭亡之后,杨家后人也就是开始四处逃亡的生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