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秦王府名臣猛将很多,请问李建成李元吉手下有哪些厉害的人物,结局如何?

说起李世民手下的名臣猛将,大家都能说出不少,如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徐茂公,李靖,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他们对李世民忠心耿耿,为李世民成功即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么,既然李世民手下猛将谋士如云,皇太子李建成凭啥与他对抗?事实上,李建成作为大唐储君,他的嫡系力量和人脉资源无疑是超级强大的,支持他的文臣武将不计其数,李建成也不像电视剧里那样的窝囊,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手下也有不少杰出的人才。

李建成早年曾在在河东招募贤才,以及之后不断归附于他的人才,都为他提供了不少支持。唐朝名相魏征、王珪都曾是太子府的重要幕僚,而薛万彻、马三宝、冯立等也是追随李建成的名将。

1.魏征

魏征最初是跟随李建成,而且还是李建成的首席谋士,魏征个人眼光非常毒辣,他早早就告诉李建成,李世民是他上位的最大威胁,告诫李建成要把兵权抓在手里,李建成没有足够重视,最后输给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还特意召见了魏征,询问为什么要离间他们兄弟?魏征则回答道:“如果他一早就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看到魏征说话十分的直爽,是个人才,便赦免了他,让他继续为官。后来的魏征敢于犯上直谏,而李世民也善于纳谏,君臣之间,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魏征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最终被封为郑国公,谥号“文贞”,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2.王珪

王珪是李建成的太子中允,也是李建成的心腹。他一直跟随在李建成身边,深受李建成的器重。李世民上台后,王珪最后官职升到了宰相,李世民还很信任地让他担任自己很喜爱的一个儿子魏王李泰的老师,还把自己的第三女南平公主下嫁给王珪的儿子。可见,虽然王珪曾是李建成的心腹谋臣,李世民上台后,对他却是极为信任的,他也成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

3.罗艺

罗艺是大唐特别能征善战的一员猛将,在投降大唐后,建立了无数军功。因为能力突出,战功卓著,受到太子李建成的极力拉拢。罗艺成为太子党羽后,有一次李世民的心腹去罗艺军营,遭到了罗艺的毒打。罗艺因为威名远扬,令北夷害怕,于是李渊派他去镇守边境,防止北夷作乱。玄武门之变时,罗艺正在泾州镇守,所以无法帮助李建成。唐太宗登基后,拜开府仪同三司,位比三公,后罗艺因之前得罪李世民怕遭报复,主动起兵造反,最终兵败被杀。

4.薛万彻

唐朝名将,薛万彻原本在隋朝为将,后来跟自己的哥哥投降了李唐,成为了太子李建成的幕府,受到了重用。玄武门之变后,薛万彻率领太子府兵攻打玄武门,不过一直攻不进去,只能带人转而攻打秦王府。直到尉迟敬德带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赶到后,太子府兵才四处逃跑,薛万彻也带着数十骑兵逃进了深山之中。李世民多次颁布赦令后,薛万彻等人才出来谢罪,继续任职为将,出征突厥、高句丽等。后来因为参与密谋立荆王李元景为帝,被长孙无忌所杀。

5.冯立

被太子李建成所器重,为东宫翊卫车骑将军。玄武门政变时,曾引军攻打玄武门,杀屯营将军敬君弘。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赦免,在突厥逼近长安时以少战多,斩俘甚众。后被派任广州都督,在职数年,很有德政,后死在任上。

6.韦挺

和李建成是少年好友,唐朝建立后,他就开始在李建成手下做事。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又重新召回了他,并将他加以重用,韦挺也相继做了尚书右丞、刑部尚书、黄门侍郎、御史大夫等要职。

7.谢叔方

李元吉部将,"玄武门之变"时,他率领李元吉部下,联合李建成部合力奋战,消灭李世民部玄武门主力,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吕世衡,直到尉迟敬德送来李元吉头颅,才让他无奈下马,大声痛哭后从容离开。第二天,他看到大势已去,又来到唐高祖面前自首,使李世民感慨地说:"真是个义士啊!"从而将他释放。后历任西北边陲的西州、伊州刺史,镇守边疆。在任上他驾驭有方,以德服人,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后升任广州都督。

虽然这些人都曾是李建成、李元吉的心腹,但最终李世民并没有为难他们,依然对他们非常重用,他们也因此得到善终。这也是因为李世民有宽阔胸怀和高远眼光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才能成就“贞观之治”的历史伟业,为开掘大唐盛世,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秦王府名臣猛将很多,请问李建成李元吉手下有哪些厉害的人物,结局如何?

我来回答。

李建成作为大唐储君,他的嫡系力量和人脉资源无疑是超级强大的,文臣武将不计其数,本来收拾李世民毫无压力,只可惜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那么追随他的兄弟们都是什么下场呢?小编随机抽取八个人代表一下。

魏征。魏征是李建成身边第一谋臣,多次建议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奈何李建成下不了手或者下手没成功,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问,你为啥离间我们兄弟感情,魏征说太子早听我的话何至于落到如此悲惨下场。李世民为了拉拢太子旧部,让魏征安抚李建成在河北的武装力量,就没杀他。魏征日后转投明主,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共同开创了贞观盛世,打造了君明臣贤的千古佳话。

王珪。王珪是李建成太子府的秘书长,府中号令全出自他手,深得李建成信任。李建成死后,王珪和魏征一样转投明主,当过宰相,给魏王李泰当过老师,李世民还把女儿嫁给他儿子,为人嫉恶如仇,和魏征一样以忠直著称。如果说什么领导用什么下属的话,李建成重用王珪和魏征,可以反推李建成的确是当皇帝的合适人选,是个能够举贤任能的人。

罗艺。罗艺是李建成讨灭刘黑闼后在河北培植的军事力量,立场相当明确,李世民派亲信拉拢他,被他找茬一顿暴揍。李世民当了皇帝,罗艺故意放水让突厥人直抵长安城下,害的李世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帮神请走。突厥刚撤走,罗艺就造反了,李世民派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前去平叛,罗艺被部下杀死。罗艺想借突厥人的手干掉李世民为李建成报仇,可惜没成功。

李瑗。李瑗和李建成是堂兄弟,两人关系特别好。李建成图谋杀死李世民时曾找他帮过忙。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召他入京师,他以为事情败露了,于是和同事兼亲家王君廓商量造反,被王君廓勒死传首京师。朝廷下令将他废为庶人,绝其宗室属籍,他的大小老婆也被李世民收了。

韦挺。李建成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负责太子府的安全保卫工作,李建成对他相当好,别人都比不上。因杨文干事件给李建成顶缸被贬放,玄武门之变时不在长安城。李世民把他召回来结为儿女亲家,历任尚书右丞、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御史大夫等职。李世民征伐辽东,他搞后勤不得力,以延误军机罪被流放,病死。如果玄武门之变时他就在京师,也像李元吉一样劝李建成小心点,可能李建成就会听了吧。

薛万彻。薛万彻和罗艺是朋友,罗艺向李建成举荐了他,成为李建成心腹。玄武门之变当天,薛万彻听说李建成有难,带领两千人猛攻玄武门,还想攻打秦王府,后跑到终南山避祸。出来自首,李世民说,此皆忠于所事,义士也。对其既往不咎。后来屡立战功,与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高句丽都干过仗。李治即位后牵连房遗爱谋反案,被长孙无忌诛杀。

冯立,有武艺,略涉书记,李建成托以心膂。李建成死后,身边人作鸟兽散。冯立说,活着受人恩惠,死了撒丫子跑路,这么做真的好吗。于是带兵猛攻玄武门,杀了玄武门守将敬君弘。跟人说,我这也算报答太子了。投案自首,李世民说,你离间我们兄弟感情,杀伤我的将士,还敢回来。冯立说,太子对我有恩,帮他对付你是我的职责所在。李世民把他放了,他说,我一定以死相报太子(此处指李世民)。冯立生性节俭,为官清廉,死在广州都督任上。

裴矩。裴矩是李建成太子府管家,太子府内外事务和赏罚黜陟全由他做主。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死后,太子府和齐王府两千多人聚集在太子府负隅顽抗,李世民命裴矩前往劝谕,东宫兵马纷纷逃散。贞观元年病死。裴矩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先后效力于隋文帝、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德等人,始终受到尊重。可见他对李建成也不会忠心到哪儿去。

李世民秦王府名臣猛将很多,请问李建成李元吉手下有哪些厉害的人物,结局如何?

李建成身为太子,手下的厉害人物当然也是不少的!其中有一位后来在大唐开彊拓土战争中表现出浓墨重彩的大将,名叫薛万彻。

玄武门猝发事变,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身死,当消息传到了在玄武门外等侯的太子卫队中,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叹曰:“我等在太子生前蒙受大恩,而今岂能在太子死后便忘恩负义?”

于是,隶属于东宫的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将谢叔方等诸将,召集起了东宫和齐王府辖下的兵马两千人,毫不犹豫的就对玄武门发起了猛攻。

  • 这场仗,并非冯立等人做个样子,而是一场真正的激战。

那么,打的究竟有多激烈?

东宫齐王府的兵卒们,在冯立,薛万彻指挥下,全力扑城,攻杀甚急。

秦王带入玄武门的少量兵将与玄武门守卒的兵力少,拼死扺御,守着宫门不失。

守卫玄武门的左屯营将军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二将,皆阵亡于激战之中。

而薛万彻更提出,应趁秦王府骁将尽出、府内守备空虚时,分兵往袭之。这是一招釜底抽薪的杀着,若此举成行,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万幸的是,薛万彻尚未展开攻袭行动。

就在形势危急,千均一发之际。已逼得李渊就范、请得圣旨的尉迟敬德及时来到了,尉迟敬德提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级出示给东宫兵马观看,并宣读了“将太子、齐王定性为叛逆”的朝廷诏书。

  • 这一下,就标志着大势已去,瞬间就瓦解了东宫与齐王府兵马的斗志。

再打下去,那就成了要诛九族的叛逆了,于是东宫将士纷纷投降请罪,冯立、薛万彻等人落荒而逃。

如冯立、薛万彻等人,之所以归太子建成麾下,也是奉朝廷调派任命的。

而这些人明知太子已死,本可弃械保命。但其等仍不惜要冒杀头灭族之险去攻杀秦王,以报太子之恩。

这样的人,岂不就是太子麾下的厉害人物?

所以,客观的讲,李建成并不缺谋臣、也不缺猛将,

李建成手下的谋臣,如任职为“太子中允”的王圭、时任“太子洗马”的魏徵等,都是眼光独到之人。他们老早就看出了太子与秦王之间必不能两全的局面。

魏征等人劝说太子道:

“今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而殿下不过是因为年长才被立为太子,没有大功可以镇服天下。”

魏征等劝太子向朝廷请命征讨刘黑闼,平定河北,以树军功,在军中积累威望的建议,就是一步妙棋。

而且按照唐制度,东宫不但可直接统辖府兵,常备兵力也是数倍于秦王府的。

在玄武门事变前:

当李建成又采纳谋臣们建议,借抵御突厥进犯为名,获朝廷授权调秦王府尉迟敬德、程知节等骁将锐卒归于齐王元吉麾下出征时。太子也曾反复预演推算设想过,当这一招彻底剪除秦王羽翼的毒计成行后,秦王将会采取的种种可能手段。

但是,李建成等却万万没想到,秦王竟然会采取直接动手、先发制人的方式,伏兵玄武门,一击而要了自己的命。

正应了一句话,千谋万算,不如直接一拳!

李建成麾下的东宫第一猛将薛万彻的生平。

东宫大将,首推薛万彻。

此人之勇猛,实不逊色于秦叔宝、程知节等秦王府的诸将。只是,因为李建成很少出征,故而他并没有在大唐立国之战中崭露头角。

薛万彻共有兄弟四人,出身于北朝将门,是妥妥的军功贵族子弟,其父为隋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

薛氏兄弟,皆为武艺超群的大将。而有意思的是,薛万彻为东宫大将,其兄薛万均,却又隶属于秦王府的将军。

鸡蛋不能放同一篮子里,以免统统碎了。所以,兄弟二人分事二主,这也是自东汉到三国、南北朝以来,世家为保门阀不倒的习惯性做法。

玄武门事变后,秦王赦免了薛万彻等原东宫旧将。然后,随着贞观之治,薛氏兄弟在大唐开彊拓土的战争中,军功赫赫、青史留名。

薛万彻的军功。

(1)破梁师都之战。

贞观二年,薛万彻为副将,随从柴绍讨伐与突厥勾结犯唐的梁师都。

突厥援军漫山遍野而至,攻击唐军。唐军初战不利,稍退。

薛万彻为报太宗赦免其罪之恩,率轻骑迂回到突厥大军侧翼,横击敌军;激战中,万彻身先陷阵,格杀突厥骁将一人,使敌军产生了混乱而溃败。

是役大破突厥,梁师都率军退守朔方,唐军趁胜围朔方城。

朔方城险要且坚固,敌军多悍卒,又守备严谨。

唐军诸将皆以为,城险,一时难以攻克。

唯独薛万均坚持认为,可以趁势一击破城,说道:

“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

于是,唐军猛攻。不久后,梁师都之堂弟梁洛仁,在城内袭杀梁师都,举城降。

而刚刚在野战中溃败的突厥大军,畏惧唐军兵锋,坐视朔方城破,再不敢发兵来援。

此战,薛万彻勇冠三军,因功获灵州大都督之职。

(2)灭东突厥之战。

贞观三年,突厥进扰河西。唐太宗以李靖为帅,统率六路大总管讨伐突厥。

薛万彻为六大总管之一:畅武道行军总管。

是役大破突厥,唐军追击至塞北而还,灭东突厥。薛万彻每战当先,攻无不克,因功获授统军,战后论赏,又得郡公之爵。

(3)灭吐谷浑之战。

贞观九年李靖率军讨伐吐谷浑,薛万彻为先锋。

唐军进入吐谷浑境内,薛万彻率百余骁骑脱离大军先行,与吐谷浑数千骑兵猝遇。

因敌众我寡,唐军骑士多有失色者。

薛万彻意气奋发,纵马单骑杀入敌军中,横槊乱击,当者披靡。稍后,万彻又从敌军围困中杀出,对左右诸将说:“贼军不堪一击!”

言毕,又策马向敌军冲击而去,士卒为万彻之勇而振奋,于是人人奋勇,紧随其后,大破吐谷浑骑兵。此役,唐军人马尽染敌血,斩首千级。

唐军进军至赤水源(青海兴海东南)。

吐谷浑调动重兵设伏,欲诱唐军深入,意图先吃掉唐军一部,以挽回已方屡败颓势。

薛万彻与其兄薛万均二人率轻骑先行,正好撞入吐谷浑重兵包围圈中,敌军重重围困,唐军陷入苦战之中。

这样的仗,统军大将的决心就至关重要了。如果大将不惧,士卒则人人死战。反之,马上就会全军崩溃。

薛万彻兄弟二人的战马在激战中都被射死,而薛万彻身被数创,鲜血浸透铠甲,仍执槊大呼酣战。唐军战死六七成,但在薛万彻的勇猛激励下,仍坚持死战不溃。危急时,唐将契苾何力率数百骑疾驰而至,猛冲敌阵,救出了薛万均和薛万彻。

此役,薛氏兄弟所部虽陷入重围,却用死战拖住了吐谷浑,为唐军主力赶到围歼敌军创造了时机。

吐谷浑大溃,唐军共俘斩名王数十人,获其杂畜二十万计。

吐谷浑降唐,战后,薛万均以功获任左屯卫大将军,封潞国公。

(4)

从平吐谷浑后,薛万彻又参与了灭薛延陀、征高句丽等等大唐贞观期间的历次开彊灭国大战一。

薛万彻的特点,就是勇猛,每次出战,总是一马当先。虽已身为大将,仍然披甲执兵,冲锋在前,死战不退,从不甘落于人后。

薛万彻凭借作战勇猛,武艺过人。他的前半生在大唐开彊战争中屡立战功,是辉煌的。又由于勇猛而性格粗疏鲁莽,又酿成了他以悲剧收场的结局。

贞观中期,唐太宗李世民曾评品诸将,说道:

“当今名将,唯李勣、李道宗、薛万彻而已。勣、道宗稳重,虽不能大胜,亦未尝大败;万彻自持勇,非大胜即大败矣。”

太宗对这番薛万彻这番评语,后来被收录进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一书中。

  • 而由这番话,也说出了薛万彻的个性缺陷,持勇而骄,失之于鲁莽。

薛万彻在军中时,常常恃才傲物,自以为勇武而盛气凌人。于是,每次出征班师后,必有人上书,状告薛万彻骄纵不法之事。唐太宗爱其才,往往不予追究。

但是,状让人告得多了,终究会坏了事。

终于有一日,薛万彻因嘴上不把门,言语无状,对朝廷口出怨言而被问罪,免职,流放象州,直至遇大赦,才归还到长安。

唐高宗永徽二年,薛万彻被重新启用,获授宁州刺史之职。

然而经历了坎坷之后的薛万彻,并没有汲取教训,仍然一如既往的言语狂妄,肆无忌惮。终于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永徽三年,怨气满腹的薛万彻入朝,与房玄龄之子房遗爱关系密切,成了好友。

房遗爱志大才疏,总对现实很不满。二人经是对酒消愁,边喝酒、边骂人,骂着骂着,就骂起了朝廷。

薛万彻说:“今虽患脚,坐置京师,诸辈犹不敢动。”

房遗爱说:“若国家有变,我当与公立荆王元景为主。”

两个胆大包天之辈,酒喝多了,竟要推翻唐高宗李治了。

这二人,实际只是发酒疯而已,当然不是真要谋反。然而可叹的是,胸怀如大海般广阔的太宗皇帝已逝,此时一言决朝政的是长孙无忌,凡所有对自己外甥构有潜在威胁的,长孙无忌都是要彻底清除的。

由高阳公主兴风作浪而牵出了房遗爱、高阳公主、荆王李元景意图谋反大案。

长孙无忌扩大案情,要趁势一举清除掉所有不服者。于是,薛万彻被捕,一时酒后的怨言,便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永徽四年二月初二,薛万彻因涉房遗爱谋反事,被处斩。

临刑前,一生打了无数次恶仗的薛万彻仰天叹道:

“万彻大好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固好,岂得坐房遗爱杀之乎!”

言毕,解开衣领对监斩官大声喊道:“快些动手罢!”

百战大将的气质,就算临死时,也是威风凛凛。行刑的刽子手胆战心惊,竟然握不稳刀把,使不上力气了。

第一刀砍下,竟没有砍准。

薛万彻大怒,厉声呵斥曰:“为何不用力砍!”

就这样,刽子手连砍了三刀,才终于斩下了万彻的首级。

一代悍将,落在无容人之量的长孙无忌手中,成了斗争牺牲品,终落了个悲剧的下场。

(图片来自网络)

李世民秦王府名臣猛将很多,请问李建成李元吉手下有哪些厉害的人物,结局如何?

俗话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玄武门政变中,李世民与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火并,李建成、李元吉被杀。那么,李建成与李元吉那些忠实的部下,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魏征剧照)

一、魏征。

魏征的情况我们都熟悉,那时候魏征是李建成的太子洗马,首席谋士。他早就看见李世民的军功对李建成构成了威胁,因此,多次劝说李建成把兵权抓在手里,去建功立业。

李建成也很听魏征的劝说,最终率军擒拿并斩杀刘黑闼,平定山东。

玄武门政变发生后,李世民让人把魏征带去见他,并责备他说,你为啥要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魏征也不畏惧,说,太子要是早点听了我的建议,就没有今天的祸事了。

魏征虽然说话这么直截了当,不过李世民并没有为难她,还让他担任詹事主簿。

后来,魏征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他敢于犯上直谏,而李世民也善于纳谏,君臣之间,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魏征最终被封为郑国公,谥号“文贞”,并且还被列入凌烟阁中。这样的结局,确实是让人意想不到的。

(韦挺剧照)

二、王珪、韦挺。

王珪是李建成的太子中允,也是李建成的心腹。他一直跟随在李建成身边,深受李建成的器重。韦挺则担任太子左卫率,是负责宿卫东宫的,他和王珪构成李建成的一文一武。

不过,后来由于发生了杨文干兵变,李渊非常生气,认为是李建成身边的东宫官员们不作为,因此王珪、韦挺都受到了处罚,被流放到巂州。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下杨文干兵变。杨文干本来是李建成的身边侍卫,后来被外放到庆州担任都督。那时候,李建成迫于李世民的压力,暗中吩咐杨文干招募勇士,并且让人把甲胄送到庆州。谁知道这件事遭人告发。杨文干吓坏了,举兵造反。李渊非常生气,派人率兵平定杨文干之乱。后来甚至直接派李世民带兵平乱。平定叛乱以后,李渊认为,这是李建成身边的大臣不作为。把王珪、韦挺都给予流放。

李渊为了求得平衡,各打五十大板,把李世民身边的杜淹也一并流放到巂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珪、韦挺因祸得福。李世民上台以后,立刻把他们召回来。王珪最后官职升到了宰相,李世民还很信任地让他担任自己很喜爱的一个儿子魏王李泰的老师,还把自己的第三女南平公主下嫁给王珪的儿子。可见,虽然王珪曾是李建成的心腹谋臣,李世民上台后,对他却是极为信任的。

李世民上台后,同样把韦挺召了回来,历任尚书左丞、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御史大夫等官职。李世民也让他去帮助魏王李泰。后来李泰犯错,李世民处罚了杜正伦,但反而没有处罚韦挺。韦挺最后得以善终。

(薛万彻剧照)

三、薛万彻、冯立、谢叔方。

薛万彻本来是李建成的心腹爱将,李建成把他送给李元吉,担任李元吉齐王府的副护军。冯立当时是李建成东宫的翊卫车骑将军,也很受李建成的爱戴,谢叔方则是齐王府左车骑将军。

玄武门事变发生后,三人组织了东宫及齐王府两千人马赶到玄武门相救。不过,当时玄武门守将张公谨早已被李世民买通,关闭了城门。因此三人虽然有两千人,却从玄武门那里攻不进去。不得已,三人调转马头,前往攻打秦王府。杀死了敬君弘、吕世衡等秦王府将领。这时候,尉迟敬德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化,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拿去给三人看。三人见大势已去,才分别逃走了。

薛万彻率领数十人逃到终南山,躲藏起来。后来李世民多次派人安抚他,称赞他是“义士”,把他召回,担任右领军将军。冯立则在玄武门政变发生后的第二天,就前去自首。李世民数落他一阵后,还是放过了他。谢叔方也是第二天就去自首,李世民赞扬了他,让他去地方上担任多任刺史,最终死在任上。

后来,冯立在突厥入侵中立下功劳,被李世民派去担任广州都督,后来也是死在任上。薛万彻则率领唐军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同时,他娶了李世民的妹妹丹阳公主,成了李世民妹夫。最终官拜右武卫大将军,封武安郡公。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些人都曾是李建成、李元吉的心腹,但最终李世民并没有为难他们,依然对他们非常重用,他们也因此得到善终。这也是因为李世民有宽阔胸怀和高远眼光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才能成就“贞观之治”的历史伟业,为开掘大唐盛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李世民秦王府名臣猛将很多,请问李建成李元吉手下有哪些厉害的人物,结局如何?

提起李世民身边的文臣武将,想必大家都知道凌渊阁二十四功臣。但你知道李建成身边都有哪些猛将文臣吗?

小时候看电视剧《隋唐英雄传》,剧中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给人的感觉,就是嫉贤妒能没啥本事。

但是真实历史上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真的犹如影视剧和某些书中的那般,没有什么本事身边尽是庸碌之人吗?

然而并不是李建成随李渊太原起兵,对内稳定朝局对外抵御突厥平定刘黑闼,而李元吉也不是什么酒囊饭袋,而是武功高强的猛将。

可惜李建成和李元吉却还是败给了李世民,因为他们不够心狠也不够警惕。到头来亲人被杀,文臣武将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

那么李建成身边有哪些文臣武将呢,他们在李建成被杀后命运又是如何?

李建成手下三大文臣

魏征历史上有名的文臣以直言进谏闻名,唐太宗的重要臣子。他的一生经历了多位主公,最终遇到了李世民成就了人间佳话。

魏征先是瓦岗寨李密的手下,后来李密败给了王世充。魏征便投靠了窦建德,遗憾的是不久后窦建德败给了李唐。

魏征也随即进入了唐王朝,成了太子李建成的心腹之一。作为李建成的手下魏征尽心尽力,感受到李世民对太子的威胁后,他极力劝谏李建成要么把李世民除掉,要么把李世民调离京城。

奈何李建成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最终落了个玄武门外被射死的下场。李建成死后魏征的被李世民重用,最终成了凌渊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王珪李建成太子府里的第一谋臣,隋文帝是担任太常治礼郎,后来受叔父王頍造反牵连,王珪弃官跑到终南山隐居。

后来隋炀帝继位天下大乱,李渊占据长安建立唐王朝,王珪出山被李渊任命为太子中舍人。

负责辅佐李建成后因李建成手下谋反,被李渊降罪流放。李世民登基后和魏征转投李世民,最终成为大唐初年的著名宰相之一!

裴矩本来也是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谋臣,李建成死后归附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出任宰相,用离间计分裂了大唐王朝的劲敌突厥。

五大猛将:罗艺、韦挺、薜万彻、李瑗、冯立

韦挺李建成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李建成帐下猛将之一。

和王珪同被流放后王珪投靠李世民后,被举荐回朝后负责李世民讨伐辽东时的后勤供应,因后勤差事办得不好被李世民下令流放病死途中。

冯立李建成帐下文武兼备的武将,在玄武门兵变中得知太子被遇袭,领兵救驾不少人看到太子首级后纷纷溃逃。

而冯立为报太子知遇之恩,任然率兵攻打玄武门杀了李世民手下大将。李世民为了安抚仁心对兵败后的冯立既往不咎,最终病死在广州都督任上。

罗艺大唐猛将受李建成拉拢成为其心腹,曾毒打到李世民心腹被李世民嫉恨。被李渊派往边关防守,李建成被杀时罗艺正在泾州镇守,后因惧怕李世民报复起兵被杀。

除此之外李瑗和李建成是堂兄弟关系,从小便和李建成交好后来更是李建成的左膀右臂。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朝廷命李瑗回到朝廷最终惧怕被报复李瑗,怂恿人造反被杀。

薛万彻和兄长薛万均,本为隋将后转头李唐,跟随罗成破刘黑闼战窦建德。后和罗艺归附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时领兵攻打秦王府。后见大势已去带着十几骑逃往终南山,后被李世民派人全返认错后得到李世民重用。

李建成身边的能臣猛将不少,只因太过犹豫错失良机,最终落了个兵败被杀的下场!

李世民秦王府名臣猛将很多,请问李建成李元吉手下有哪些厉害的人物,结局如何?

李世民手下众多文臣武将的印象源于他能成功取得皇位,如果最高职位仅是秦王,那么他的手下在历史上就会被写为新君的名臣。李建成的手下也如此。李建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大唐的皇太子,在位时不用说自然是门庭若市,毕竟趋炎附势的人比坚守节操的人多,哪有富贵可期的储君不去巴结而去结纳一个王爷的。尘埃落定后,首当其冲的太子府中人死的死走的走降的降,剩下一些能够缩头的也归于新君麾下,自然很难看出当时李建成的手下是哪些人。

魏征是缩不了头的建成党,他原是隋官,归顺瓦岗李密,多次出谋划策,李密败后归唐,李建成赏识他,用为太子洗马,听从他的建议,带兵二征刘黑闼,得了部份山东豪杰的人心,在李世民锋芒渐露时,魏征屡劝李建成把李世民调动起来,安排到外藩就职,免致后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李世民上位后,为收买原太子党人心,量材而用,任命他为尚书左丞。魏征多次犯颜直谏,李世民也能虚心接纳,君臣相得,虽有一些小不愉快,也算善始善终。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李世民为他废朝五天。

提魏征就不能不提及王珪,王珪也是隋官,被汉王杨谅谋反案牵连归隐,李渊入长安时启用了王珪,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陷入太子秦王争储风波的杨文干兵变事,李渊以王珪未能劝导太子,使其兄弟失和,把他流放。李世民上位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王珪与魏征一同被召回朝中,出任谏议大夫。(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与魏征一同建言献策,曾任魏王李泰老师,贞观十三年病逝。还有一位隋朝大老裴矩,历仕北齐、北周、隋朝,曾参加隋灭陈之战,并率三千弱兵平定岭南,隋亡归唐,成为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虽是太子属下,怀疑此人脚踏两条船,玄武门之变后,受李世民之托前到东宫劝谕建成余部,让他们放下武器。李世民时官至民部尚书,一年后逝世。

李建成的麾下武将有薛万彻、冯立、丁节等,后世知名的是薛万彻,父亲是隋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与其兄薛万均分属太子秦王两派,玄武门之变时,薛万彻和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屈咥至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人赶来,猛攻玄武门不下,想转攻秦王府,见到建成元吉首级后,众人溃散,薛万彻逃入终南山,李世民多次派人抚慰宣召才重新入朝仕官,在抗击异族有出彩表现,击败突厥、征吐谷浑,大败薛延陀、从征高句丽等,李世民把妹妹丹阳公主嫁给他,发生了一件趣事“万彻蠢甚,公主羞,不与同席者数月”,经太宗开解才和好。高宗时陷入房遗爱案被处死。

以上是李建成身边的明显心腹,作为一国储君,受到在外各地手握重兵的大佬支持也是意料之中,比较显名的有幽州罗艺,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邢州都督任环等人。罗艺就是演义小说中罗成之父,他的归附李建成,倒可能与仇恨李世民在洺水之战中毁他精锐有关,李世民上位后,罗艺立即起兵反叛,被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出兵平定,兵败身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