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现在绝大多数人却做不到?

李白是个正儿八经的富二代,据考究,李白的老爹李客,在唐朝是搞盐和茶叶生意的。这是什么概念呢?这就好比沙特那帮搞石油的大佬们,手里攥着的都是硬通货啊!

所以说,李白他们家非常有钱,至少李白小时候,他们家是很有钱的。因此,李白从小就接受了各种一对一的家教,其文化水平那么高,也就不奇怪了。

除此以外,李客还为李白请了一堆剑术教练,李白从小练剑,到了15岁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

很多人羡慕李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潇洒,其实这事儿是羡慕不来的,生下来的时候有就有,生下来要没有,大概率是真心没有了。

不过,家里太有钱,也成了李白的负担,这话从何说起呢?

一、李白的出身,注定了他不能参加高考。

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很流行了,读书人想要出人头地,除了家族势力相助以外,还能通过考试入围。

李白作为饱读诗书的大才子,自然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朝中重臣,得到皇帝的器重。不过很可惜的是,李白的身份,不允许他参加科举。

为啥呢?因为那时候商人的地位比较低下,因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商人的孩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而且李白的户口是有很大疑问的,也就是说,他们家是唐朝的黑户,根本就没有登记在册。

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李白的祖上,在唐朝犯了什么大罪,所以他们家四处逃窜,一会儿到中亚的碎叶城,一会儿到四川,大概率就是为了逃避罪责。

这下完犊子了,商人身份,外加是个黑户,这种人在唐朝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因为朝廷不知道你的来历,万一你小子是哪边派来的坏人呢?

所以说,就算李白读书再厉害,才华再高,家里再有钱,他也无法像其他普通读书人一样,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

你说李白心里烦不烦?他的一切都是这个富有的家庭赐予的,现在他想要振翅高飞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个富裕的家庭,成了他最大的阻碍。

二、李白家里有钱的证据有哪些?

刚才说了,李白从小就得到了文武双全的教育,这在一般家庭是根本做不到的。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去私塾读书就谢天谢地了,别指望请家教,还请了一堆,文的武的都有。

除此以外,还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李白家的富有呢?

第一,李白18岁开始云游四方。

18岁这一年,李白先隐居在大匡山读书,随后开始在江油、剑阁、梓州等地旅游。古代普通人,离开家乡约等于饿死,因为离开了那片土地,离开了家里的米缸,你啥也没有。

可李白却能四处游玩,你说他的经费是哪儿来的?难道是赞助商赞助的吗?还不是从家里拿来的!

四川省内玩腻了,李白到了24岁时,便打算到全国各地走一走。他先去了趟成都、峨眉山,随后前往重庆游历。

到了重庆,李白总算甩开膀子了,他顺江而下,从重庆一路沿着长江玩到了扬州。好家伙,沿长江旅游带,都被他给玩遍了,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能办得到吗?

这还不够,他离开扬州以后,又去了河南、湖北等地旅游,认识了一大帮朋友,其中包括名人孟浩然。说他是穷游,基本没可能。朋友们之间吃饭喝酒请客,那是少不了的,兜里没点钱,还真不好意思出去蹭吃蹭喝。

第二,李白的诗词里,不自觉就透露出了有钱。

案例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啥意思?小时候李白不认识月亮,把月亮当成了白玉盘。什么是白玉盘呢?就是白玉做的盘子,家里没点钱,李白能随便看到白玉盘?

案例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五花马是上流人士精心装扮过的马匹,简称宝马。千金裘就更明显了,那就是价值千金的貂皮大衣啊!

李白对这些名贵的东西,一点儿也不在乎,随便就让人拿去换美酒,可见李白平日里大手大脚惯了。家里要是没钱,还真不敢这么造。

案例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哎呀,我喝着价值上万元的酒,吃着价值上万元的菜,可我还是觉得腻歪无聊,只好没事儿舞剑玩了。

这是什么骚操作?李白已经富有到这个地步了吗?甭说顿顿这样,哪怕是一辈子吃上这一顿,那我等小民也知足了啊!可李白似乎已经吃腻了。

案例四: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这是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里的句子,简单来说,就是李白不到一年时间,就散尽了30多万金的票子。这可不是自己花掉的,而是他看到有些落魄的人,于心不忍,便施舍给他们了。好家伙,这是把30多万金当成了零花钱吗?

案例五: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

唐玄宗让李白下岗的时候,给了他500金,这可把李白气坏了,直接扔地上不要了!这也难怪,当年李白1年之内,就散去了30多万金,如今皇帝就给他500金,那不是打发要饭的嘛!

从李白的这些诗词里,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李白是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而且有钱到超乎你的想象。他这辈子只求官不求财,只可惜求之不得。

三、不为五斗米折腰,却为官场浮云所累。

每个人这一生,都有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大多数人都在追求财富,因为这玩意儿是硬通货,可以让你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过得很舒服。

但是有了财富的人呢?难道就没有追求了吗?当然也有。李白一出生就实现了财富自由,那他当然要寻求一点别的东西,比如说官位。

李白是唐朝的黑户,他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唐朝的认可,这么一来不也能光宗耀祖吗?所以说,李白所追求的,就是进入唐朝官场,实现自己的价值。

既然无法通过科举做官,那李白只能用其他办法了。

  1. 首先,他先入赘前宰相许圉师家,娶了人家的孙女,算是打入高层的第一步了。
  2. 其次,李白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修仙的道士,这形象在唐朝很吃香。为啥?因为唐高祖李渊,把李耳(也就是老子)当成自己的祖先,那么道家在唐朝自然也就大行其道了。随后李白开始为自己造势。
  3. 再者,李白找关系搭上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这条线。通过玉真公主的介绍,李白又献上了两篇酸文,唐玄宗立马启用李白,让他干上了翰林学士的工作。

李白别提多高兴了,总算是从黑户,成了朝廷大臣了。结果去了才知道,这啥玩意儿啊?不就是给皇帝写两首诗,逗他乐呵吗?这跟弄臣有什么区别?说好的让我干宰相的呢?

因此李白果断辞职,其实就是威胁一下老板:你再不给我调岗,我可就要跳槽了啊!

没想到唐玄宗不吃这一套,直接给了李白500金下岗补贴,让他麻溜地滚蛋。

李白就这么失去了工作,此后过上了浪迹江湖的生活。但是李白晚年,又遇上了一个新的机遇,至少他认为这是机遇。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的一个儿子永王李璘,在父亲的支持下,起兵东巡。其实就是不服哥哥唐肃宗李亨的统治,打算在南方再建立一个朝廷,和唐肃宗分庭抗礼。

由于李白名气很大,因此永王李璘便邀请李白做自己的军师。这下李白可兴奋了,他觉得人生第二春到来了!宰相梦终于要实现了!

因此,李白还特地写了一堆《永王东巡歌》来赞颂自己的主子,其中有这么一首: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好家伙,直接把永王李璘比喻成了唐太宗,连秦皇汉武,他都瞧不上了。马屁拍到这个程度,也算是巅峰级别了。

结果永王李璘被唐肃宗给干掉了,李白也以谋反罪被抓了起来。要不是好友们极力相助,这位老兄非得被咔嚓了不可。

此后李白再也不考虑仕途了,这玩意儿跟他无缘。还是喝喝酒写写诗,浪迹江湖的好。

李白为什么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现在绝大多数人却做不到?

谢邀。“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句成语,流传上千年,出处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讲为人清高,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品格。说的是陶渊明任县令时的故事,一天上头官员要见他,别人劝陶要穿戴整齐迎接,陶渊明本来是个率性之人,不甘低三下四拘礼就说此话,后辞官,隐居山林。我看此成语源头虽然来自陶渊明,对李白也应如此。“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斗酒诗百篇,喝酒,随性,豪放,曾传杨贵妃为他敬酒,高力士为他脱靴,只能是为五斗酒折腰,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当然,李白在官场上也有失意之时,生活也会有窘迫之时,名气大,才气高,再穷可以卖字画,做家教,开矿业,还有墨客诗友朋友们接济,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使然,也不大可能为五斗米折腰。而现在的人绝大多数做不到,普通人都要挣钱吃饭,养家糊口,为五斗米活着折腰并不是什么耻辱的事,农民进城打工,学生毕业找工作等等……老百姓讨生活没有那么多“清高”,关心“米袋子”“菜篮子”很现实且理直气壮。

李白为什么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现在绝大多数人却做不到?

(原创)题主张冠李戴了,“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潜而不是白。

陶潜,一名渊明,字元亮,晋朝人,浔阳桑(江西九江)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之一。曾作过参军、县令一类的小官。由于他对当时政治不满,辞官归稳。

他的诗意境平淡,语言质朴,具有独特的风格。诗中出色地歌颂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同时也包含着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思想。

“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陶渊明《晋书•陶二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来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原意指不会为五斗米的官奉向权贵屈服。其意思是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他的巜桃花源记》就描写了他所理想的社会状况。表现他消极遁世的思想表现。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受过道家、纵横思想家的影响,也受过儒家思想的一些影响,思想较为复杂。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特,境界离奇,感情奔放。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抒发个人抑郁、不平的胸怀笔酣墨饱,爱憎分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李白的诗誉满京华,在天宝元年(742)年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唐玄宗只不过利用他的诗才,为他写点行乐词章,并不加以重用。而他既不安于充当侍臣,加之他蔑视权贵,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不到三年就被排挤出京,赐金放还。

李白离开长安后,感到自身才能得不到施展,内心忧愤,从此漫游名山大川,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仍然沒有忘记自己雄才报国的理想。

从著名的《将敬酒》和同类作品便可以读出。

从这篇诗中“天生我才必有用”,就可看出。

在他的《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中发出了“抽刀断水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感概。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前者是辞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后者是被排挤离仕,两者截然不同。

不过,到了后来,李白也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喊。这种呼喊倒与“不为五斗米折腰”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来回答题主提出的问题。至于现代人为什么做不到这个问题。

首先是时代不了,无论陶潜或李白,他们都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对当时社会不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现代人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服务对象不同。

所以,现代绝大多数人都是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而贡献行己的力量。

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李白为什么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现在绝大多数人却做不到?

因为李白持才傲物,各路权贵争相结交,自身不缺钱。第二个是他像现代的唐僧演员迟重瑞,有好几个富家和官家女做妻妾,拿现代的话语叫作〈吃软饭〉所以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处旅游观景,喝酒写诗。

李白为什么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现在绝大多数人却做不到?

谢邀:

李白,何许人也,年青时家境不错,满腹才华,斗酒诗百篇,誉满天下,游遍山水,诗唱河山,唱得银河落瀑,唱得庙宇生烟,唱得太监邦脱靴,唱得宫妃欲把盏,百尺危楼摘星星,吳姬压酒,金陵子弟相送,古道走西京,甲里金刀,战罢沙场,城头铁鼓。一代诗仙,奈何为五斗米折腰呢?五斗米不过就是他几顿酒而已。当然,李白不仅是富裕者,更才子,是诗仙,是爱国诗人,更是了解和歌颂劳动人民的诗人,心中别有天地,胸怀广阔,只会按心中观念和目标处世为人。而所畏绝大多数人,是常人,是普通人,生存是普通人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他们是普通人,即普通民众。人道:民以食为天。我曾听说在没有粮食时,红薯比钱重要,讲的就是首先应当解决生存问题。不过,普通人的生存问题,也不能丧失伦理道德,违背法律法规、天地良心去为五斗米折腰,而丧失人格国格,民族尊严。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基本传承和品德,李白也正是有这种优秀的品德,才不会五米折腰。同时,我也相信,不是题主所说的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而是绝大多数人做得到,不去为五斗米折腰。

李白为什么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现在绝大多数人却做不到?

困为李白不缺"五斗米"!

他缺的是能实现其心愿,

他认为自己"能文能武"!

过去战争是冷兵器时代,

他的剑术是当朝第一剑

的裴旻教的,天下无双!

他的李白尊称"三仙"。

他必然认为是武能安邦,

文能治国理政平天下!

但玄宗即给他个供其

娱乐的御用文人罢了!

所以请辞赐金放还。

现在的社会是物质

社会,一切向钱看,

各方面压力山大!

大多数人只是为钱,

为了五斗米而折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