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宋朝不联合辽国灭了西夏?对此你怎么看?
北宋很不争气,搞不定大辽也就算了,居然还搞不定云南的大理?搞不定大理也勉强能忍,居然还让西夏给独立出去了,还有没有一点骨气了?
没错,北宋初期,西夏领袖李氏集团,实际上是臣服于北宋的。不光北宋,五代十国时期,党项族占据五州之地,一直都没有建国,而是臣服于五代各个王朝。
这显然是一种生存策略,以党项族那点人马,想要和中原王朝抗衡,基本不可能。与其以卵击石,倒不如给这些中原王朝一个面子,换取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种策略显然很成功,可到了北宋初年,事情发生了变化。当时党项族首领是李继捧,他被北宋封为夏州节度使,镇守西北地区,实际上他就是本地的土皇帝。
可李继捧有个族弟叫李继迁,一直想着闹独立,甚至打算搞掉李继捧,自己当老大。李继捧搞不定李继迁,索性破罐子破摔,带着族人到汴京去,自愿把银州、夏州、绥州、宥州等4个州的地盘,全都送给北宋。
这下宋太宗赵光义可乐开花了,这等于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削藩了。可李继迁当时没去汴京,他觉得自己的族兄是个败家子,索性带着一部分人马在西北地区自行创业了!这就是西夏的雏形。
一、西夏依靠大辽才能立国。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得出,北宋初年,党项族的地盘,的确是北宋的一部分。党项族首领李氏有点儿类似北宋藩王的形象。
不管怎么说,党项族好歹也是臣服于北宋的。可公元982年,太平兴国七年,李继迁起兵创业以后,情况就不同了。
仅仅用了3年时间,李继迁就带着部分族人,打下了一片天下。他们先后占据了银州、会州,霸占了河西大片地盘。
这个时候如果宋朝全力来攻,李继迁肯定扛不住啊!为了保证生存,李继迁选择向大辽国请降。请降是什么性质呢?其实有点儿模糊,你可以说是寻求帮助,也可以说是称臣。
不管怎么说,这事儿对大辽绝对是有好处的,削弱北宋,就是强化了大辽嘛!为此,大辽特地将李继迁册封为夏国王。所以说,从李继迁与大辽结盟开始,西夏就算是有了安身立命的基础了!
公元996年,李继迁抢了40万宋军粮草,又包围了灵武城。这可把宋太宗赵光义给气炸了,立马发动五路大军追击李继迁,结果不出意料地被李继迁给全部击败了。
赵光义这位皇帝在位22年,2次北伐大辽失败,讨伐李继迁失败,直接导致北宋在边防军事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李继迁取得大胜以后,赵光义就被活活气死了。宋真宗赵恒是个怂包,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愿意打仗的。所以赵恒二话不说,就把夏州、绥州、银州、宥州、静州等五州之地全部割让给了李继迁。
这是什么概念呢?等于说把整个党项族的故地,都还给了他们。那么宋真宗为啥要这么干呢?一方面来说,李继迁集团发展势头迅猛,北宋一时半会儿打不过。即使打得过,也得看大辽的脸色。万一大辽趁机偷袭北宋边境,那北宋岂不是得不偿失?
二、西夏立国后,长期斡旋于北宋和大辽之间。为了彻底打消宋朝对西北之地的觊觎,李继迁决定把事情做干脆一点。他并没有因为宋真宗割地而停下创业的步伐。
公元1002年,李继迁拿下了宋朝的灵州、凉州,到了这一步,整个大西北基本都成了党项族的地盘了。自此北宋再想通过河西走廊,与西域取得联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这么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禁止西域向北宋出售马匹。中原地区不太适合养马,尤其是体型彪悍的战马,就更加稀少了。
当年汉武帝之所以让张骞、苏武、常惠等人,费尽千辛万苦前往西域,就是为了打通从西域购买良驹的通道。有了战马,汉武帝在对付匈奴时,才能游刃有余。
彼时,宋朝的战马来源被切断了,这可要了北宋老命了。从此以后北宋的军事实力一落千丈,再想收复西北,基本不可能了。
李继迁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李德明和孙子李元昊,都不断在向河西走廊拓宽领土。到了李元昊继位以后,党项族已经拥有了甘肃、宁夏、青海、内蒙、陕西等地的部分地区。
李元昊觉得自己达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因此公然选择称帝,在公元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这可彻底把北宋给激怒了。
因此北宋与西夏在这段时间打了好几仗,不过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战役中,北宋大军均告失败。李元昊也凭借这几场大战的胜利,稳住了阵脚。
但是我们要知道,西夏毕竟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连年战争,北宋吃得消,可西夏吃不消啊!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李元昊主动与北宋商谈议和的事情。
在议和过程中,李元昊以儿子的身份,恳请与北宋和谈,但是绝不肯自去帝号。也算是给了北宋一个面子。
看到西夏和北宋议和,北边的大辽可就不高兴了,他们强烈要求北宋不允许和西夏议和。原因很简单:你们好上了,那我岂不是要被孤立了?
此前西夏就和大辽闹不愉快了,这回和宋朝结盟,恰好可以给大辽一个下马威。结果大辽还要来这一出,李元昊忍无可忍,不仅策划大辽境内的党项族人起义,而且还顺便将大辽的一位招讨使给宰了。
这下好了,大辽也发兵来收拾西夏了,结果在河曲之战中,大辽10多万大军居然也被李元昊击败了,辽兴宗本人还差点成了俘虏。
大辽和大宋都被李元昊收拾过,这算是彻底站稳脚跟了。所以说和谈的前提都是打服对方,很显然,李元昊打服了大宋和大辽,这才在谈判桌上争取到了主动权。
当然了,西夏在大辽和大宋面前,还是小个子。所以说即使打赢了这几仗,西夏此后的对外策略,依旧是虚与委蛇。表面上西夏臣服于双方,实际上西夏是独立的王国。
总结:西夏的对外策略,注定了大辽不会和大宋联手对付它。大辽和大宋都吃过西夏的亏,为啥不联手灭了西夏呢?这就是西夏的生存诀窍所导致的结果。在与大宋交恶的时候,西夏与大辽是铁哥们关系。在与大辽交恶时,西夏又和大宋成了亲父子关系。
在整个外交局面中,西夏永远都掌握着主动权。他们不会让自己被大辽和大宋孤立。他们只会拉拢一位强者,去孤立另外一位强者。
即使大辽和大宋都曾经对西夏厌恶至极,可只要这种事情没有同时发生,那西夏自然就有存活下去的机会了。
为什么历史上的宋朝不联合辽国灭了西夏?对此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宋朝为什么不联合辽国灭了西夏?原因是宋朝和辽国不可能联合在一起,西夏和辽国本是一条心联合在一起对抗大宋的。
西夏原本是唐朝赐给党项人的封地,应当属于宋朝的国土,经过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三代的努力,使西夏不断发展壮大。出乎宋朝的意料,公元1038年,李元昊依仗大辽国这个靠山,竟敢称帝,建立西夏王国,和大宋朝平起平坐了,出现了大宋、大辽和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样,宋朝绝对不愿意。
宋朝本来可以消灭西夏,可是西夏为了生存,向契丹人称臣,换取契丹人的保护,所以宋朝和西夏作战胜少败多,使宋朝很头疼。
大辽国原本比宋朝强大,宋朝和辽国争夺燕云十六州,西夏就在后面骚扰宋朝的后方,使宋朝的边疆不得安宁,战事不断。宋朝为了使边疆安宁,被迫和辽国签署“澶渊之盟”,战事才停下来。
西夏依靠辽国生存,辽国也利用西夏对抗大宋。李元昊迎娶了辽兴宗耶律宗真的姐姐,两国的关系又深了一层,大宋不讨伐西夏,西夏还按照大辽的旨意欺侮大宋,试想,大宋怎能联合辽国消灭西夏呢?那么,西夏和辽国能否联合在一起消灭宋朝呢?这是不可能的,大辽国不是不想扩张,还是不能取胜的,能取胜的话,大辽国不会不这样做的,何况各自都要考虑自己的利益。
西夏就是这样在大宋和辽国之间生存下来的,一直到金国的崛起,三国鼎立的局面才结束,且西夏灭亡最晚。辽国1125年灭亡,北宋1127年灭亡,而西夏在蒙古崛起后,1227年才被蒙古人灭亡,存活了189年,比北宋晚灭亡100年。
为什么历史上的宋朝不联合辽国灭了西夏?对此你怎么看?
西夏面临的生存危机很大,还没等到宋和辽联合出手打击自己,他已经先产生了“联辽抗宋”的想法,并付诸实施。
西夏联辽抗宋是从夏太祖李继迁开始的。李继迁揭起反宋大旗自立后,在为恢复故地夏州与宋争斗的头几年,除在雍熙二年(985)诱杀宋都巡检使曹光实取得小胜外,其余的战事均遭败绩,境况十分不佳。正当继迁的反宋事业陷入困境之时,位于继迁东北部和东南部的两个大国,辽与宋为争夺幽蓟而剑拔弩张,于是继迁不失时机的投向辽朝。
《辽史》记载,统和四年(986)二月,李继迁叛宋来降。次年,辽国在岐沟大败宋军。十二月,继迁引五百骑款塞,愿婚大国,永作藩辅。辽允婚,次年以王子耶律襄之女封义成公主,下嫁继迁。西夏自统和六年(988)开始,年年进奉、贺正旦、贺生辰和朝贡。其间,辽国又册封继迁为夏国王。
虽然,当继迁于反宋战争的间歇,即辽统和九年(宋淳化二年,991)接受宋的封授和赐姓,引起辽圣宗的猜疑,疑其“潜怀二心”,命西南招讨使韩德威“持诏谕之”,继迁称故不出,但这并没有妨碍夏辽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继迁开创的夏辽联盟,到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宋与德明订立景德和约后,由于夏辽均与宋息兵休战,失去抗宋这一共同基础,德明与辽的关系,便走出了继迁时代那种“蜜月”阶段。在德明后期,辽兴宗将兴平公主下嫁太子元昊,“以元昊为夏国公,驸马都尉”。这又是夏辽加强政治联系的一次尝试。
1038年,元昊欲称帝,与宋交恶,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这时辽夏又走到了一起。宋人富弼说:“契丹始与元昊相约以困中国”。元昊为了向辽输诚,献宋俘于辽。元昊与兴平公主的婚姻摩擦,使辽人感到不快。但是,为了借西夏在宋西部造成的紧张局势,向宋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在庆历二年(1042)以前,宋夏之间,辽有偏袒西夏的倾向。上图富弼
在辽的压力下,宋朝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遣富弼使辽,以经济代价换取辽对西夏的背盟。翌年,辽敦促西夏停止用兵。重熙十二年(庆历三年,1043),西夏“遣使上表,请伐宋,不从。”
由于辽对宋态度的转变,夏辽交恶,辽兴宗起兵亲征,元昊为避免两线作战,于是向宋称臣,自号夏国主,与宋媾和。从辽兴宗亲征西夏,夏辽关系破裂,中经元昊、谅祚,直到秉常即位,夏辽关系才得以修好,并由此一直维持到辽灭亡。上图西夏王陵
西夏之所以在长达五十余年间与辽保持友好关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是宋夏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西夏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因而凭借辽国的斡旋成为西夏抵敌北宋的重要手段。而西夏的衰落,或被宋灭亡,对辽来说,无疑是唇亡齿寒,并没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历史上的宋朝不联合辽国灭了西夏?对此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问得北宋皇帝想打人。
古往今来,国家之间的斗争,从自身利益出发,从来都是扶持弱者对付强者。哪有联合强者消灭弱者的道理?难道北宋和辽国不嫌自己的对手太强大?
再说了,虽然北宋时期形成了北宋、辽和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但西夏问题的本质还是北宋内部的问题,类似于今天的台岛问题,哪能勾结外部势力解决内部问题呢?
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政权,最早在唐朝末年,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被唐朝封为夏国公,成为西北地区的藩镇势力。
唐朝灭亡后,西夏一如既往地采取俯首称臣的方式,获得各个朝代的好感。而五代十国时期,为拉拢党项人,各朝都对党项封官进爵,使他们的地位越来越高,最终成为河西之地举足轻重的地方势力。
但是这一和谐的局面在北宋被打破了。北宋建立后,吸取了五代十国的教训,对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守内虚外,即削弱地方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势力,党项势力首当其冲。
982年,为解决西北藩镇问题,赵光义将党项族首领李继捧及亲族全部“请”到了开封,企图用软禁这种兵不血刃的方式解决藩镇问题。
但在李氏亲族前往开封的路途中,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趁机逃脱,并很快在西北地区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从985年开始,李继迁不断进攻宋朝,夺取了大片土地。虽说取得了很多胜利,但相比于财大气粗的北宋,李继迁仍然显得太过单薄。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继迁选择向辽国“请降”,辽国趁机封其为夏国王。
根据后人的传统认知,北宋是名副其实的正统封建王朝。但此时的辽国已经完成了封建化改革,在制度上和北宋并无两样。
所以北宋想要成就大一统王朝的威名,就必须要消灭周边所有威胁自身存在的力量,其中就包括辽国。
宋太宗时期,为夺回936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组织两次北伐,但皆惨败而归。
虽然其后宋太宗患上了恐辽症,但辽国和北宋的战争却并未停止。在北宋不断进攻辽国,想要夺取燕云十六州,成就其大一统局面的过程中。完成封建化进程的辽国也做着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美梦。
所以击败甚至消灭北宋也是辽国的既定目标。这一局面一直到1005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双方终于意识到双方不具备消灭彼此的实力才算暂告一段落。
《澶渊之盟》的签订,也预示着宋辽达到了实力上的均衡。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夏问题的出现就是对均衡局面的打破。
西夏的独立,相当于从北宋身上剜肉,损害的是北宋的实力。而从李继迁开始,党项对北宋的战争,也是胜多败少,这说明北宋难以单独解决党项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适时地引入外部势力,例如辽国,应该是相对明智的选择。
但是在辽强宋弱的情况下,北宋并不能拥有战略主动权,强大的辽国很可能在消灭西夏的过程中反客为主,夺取更多利益。届时北宋和辽国的差距将越拉越大,这势必更不利于北宋的生存。
虽然北宋也干过引狼入室的蠢事,但不代表北宋君臣时刻智商不在线。
事实上,为加大辽国和北宋的差距,辽国一直在西夏方面小动作不断。因为澶渊之盟的签订,辽国无法在北宋的正北方发动进攻。所以退居幕后,支持和煽动西夏对抗北宋是削弱北宋的重要方式。
对于辽国而言,西夏是牵制北宋的重要方式,辽国需要西夏不断让北宋掉血。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宋若是能和辽国结成同盟,一起干掉西夏,那说明辽国统治者的脑子确实是有问题。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为什么历史上的宋朝不联合辽国灭了西夏?对此你怎么看?
历史上的宋朝,根本没有任何实力和现实利益去调动辽国的积极性。尤其是让辽国为了宋朝的利益去打西夏。所以,宋朝人连想这么做的动力都完全没有。
西夏这个国家的存在,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来看是非常让宋朝头疼而让辽国感到高兴的事情。这也是西夏在先抱辽国大腿,然后又反叛自立后,辽国没有执意消灭西夏的原因。也是北宋中后期大部分国家资源都用于消灭西夏的原因。
只要看下地图,就会明白西夏为何让北宋头疼。由于辽国和西夏的存在,宋朝当时的对外交通路线被全部阻断。这也就意味着宋朝对外贸易或者进口中亚等地的商品,都需要交纳过路税。尤其是先进的武器材料和马匹等战略物资,很容易被两国分头卡主。
西夏的领地,一方面控制住了大半个河套地区,另一方面有截断了河西走廊。等于是将古代中原两条最重要的外部技术资源供给线给霸占了。加上辽国控制了晋北的代道和更东面的幽云地区,形成了一道完美的技术封锁线。
于是,北宋不仅无法直接同西域或中亚的商贩贸易,也很难直接引进善战的外族武士与先进的武器技术。北宋军队的战斗力羸弱,在很大程度上就这个原因促成的。虽然很多人将宋朝的军制视为罪魁祸首,但武器技术的落后也是他们无法战胜边境敌人的要素之一。
北宋在立国不久后,便尝试打通幽云和晋北交通线。宋高宗时期的两次北伐,都是带有这个目的的。但因为发现自己和辽国的军事水平差距太大,只能不了了之。后来辽国军队反攻上门,双方签订了强迫宋朝开放边境贸易的《澶渊之盟》。宋朝反而因祸得福的拥有了固定的对外交流渠道。虽然必须经过辽国之手,但毕竟还是聊胜于无。
在这样的基础上,宋朝反而开始重视以前自己不太上心的西北路线。西夏建立之前的夏州、灵州等地,都是分而治之的党项部落。这点倒是方便了宋朝进行贸易汲取。加上还有一个处于敦煌的归义军集团,也非常希望与中原保持良好联系。
然而,可恶的拓跋家族却横空出世。从拓跋继迁到拓跋元昊,三代人不断投机取巧的吞并各种周边势力。最后将宋朝的西北交通线全部切断。也逼的宋朝必须在西北边境上保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加上已经在河北地区养着众多防备辽国的精兵,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如果宋朝不做掉西夏,就必须像对辽国一样,每年付出一笔获得贸易的额外开支。除非他们愿意承受仅仅通过蜀地西北的边陲小城,去和青海的吐蕃部落做规模有限的买卖。
这些事情在辽国人眼里,当然是最好的结果。甚至可以说,西夏与北宋的长期对峙和战乱,最符合的就是辽国的利益。宋朝不仅无法集中力量来威胁辽国的南部,也不得不更加依赖同辽国的贸易。否则一旦交易停滞,宋朝自身的军事技术与经济都会受到冲击。新的防务压力,又会迫使朝廷支付更多新的军费。
所以,辽国无论如何不可能加入对西夏的战争。哪怕北宋拿出再多利益来引诱他们,也不会为这点蝇头小利而出现态度松动。
为什么历史上的宋朝不联合辽国灭了西夏?对此你怎么看?
首先,我们要看一下,宋朝有没有这个条件。
西夏国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历经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三代首领,最终发展壮大。辽国与宋朝一直是相互对峙的局面,对于辽国来说,扶持党项族集团,能够消耗宋朝的防御力量,更有利于自己在河北一线的作战。因此,从李继迁时期开始,辽国就开始扶持党项族势力。其实,宋朝方面也不傻,宋朝联合了青唐吐蕃和甘州回鹘两个集团,共同遏制党项族的崛起。到最终被党项族各个击破,甘州回鹘败亡,青唐吐蕃元气大伤。
李元昊称帝以后,由于党项原本是宋朝的臣子,李元昊称帝等于打了宋朝的脸。宋朝随即与西夏开始了长期的战争,虽然宋朝军队屡战屡败,但宋朝拥有各方面资源的绝对优势,战争对西夏国非常不利。每当西夏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向辽国求救,辽国属于西夏国的靠山。在历史上,辽国曾经几次干涉宋朝与西夏的战争。所以说,即使宋朝想联合辽国进攻西夏,辽国方面也肯定不会答应。如果辽国联合宋朝,进攻青唐吐蕃,宋朝肯定不会同意。这是一样的道理,对自己的盟友开战,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
当然,辽国与西夏国之间,并非没有矛盾。西夏国的人口很少,总计只有200多万人。因此,西夏不断的怂恿位于辽国境内的牧民,逃进西夏国的境内。李元昊迎娶了辽兴宗耶律宗真的姐姐,但是李元昊称帝以后,没有册封这个女人为皇后,小舅子耶律宗真很不高兴。公元1044年,耶律宗真亲自率领10余万军队大举进攻西夏。但对于辽国和西夏来说,宋朝才是共同的敌人。因此,虽然两国有矛盾,随后便云开雾散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