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不管不顾的黑北宋的军事实力?
北宋的军队实力,不能说很差,只能说是真垃圾。
那么究竟垃圾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跟你说吧,凡是能用打群架解决的问题,他们一个都解决不了,除了打钱,就是打钱。
小兵:报告陛下,大辽打来了!
宋朝皇帝:打钱!
小兵:报告陛下,西夏打来了!
宋朝皇帝哈哈一笑:打钱!
小兵又来了:报告陛下,金国人打来了!
宋朝皇帝有点儿不耐烦了:打钱打钱,说了一万遍了,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别想着打群架!你们这帮瘪犊子,一天天的,能成熟点不?
私底下,宋朝皇帝还算了一笔账。如果出兵攻打大辽、西夏、大金这些国家,所花费的军费,要远远超过岁币,而且还得损失不少人口。既然花更少的钱能解决边境问题,为什么非要跑去找不自在呢?
正是因为宋朝皇帝们,长期持有这种态度,直接造成了宋朝军队羸弱的局面。但是你别误会,他们只是对付外敌的时候怂,在收拾内乱的时候,他们还是很给力的!欺负自己人的时候,一点儿也不含糊。那么北宋的军队为何会这么拉胯呢?
一、宋朝重文轻武,这是老生常谈的原因了。宋太祖赵匡胤是个武功很高的人,他的太祖长拳,打遍四方无敌手。同时他又是后周的禁军统帅,手握军权。
结果他打了个瞌睡,那些手下人就把他变成了皇帝。武将夺权篡位,这是宋朝开国的基础。俗话说,贼喊捉贼,你做了亏心事,当然就不希望别人以同样的手段对你了!
于是乎,整个宋朝,对武将的态度都很鄙夷。同样级别的武将,在见到文官的时候,都要敬礼,两个人的轿子遇到了,武将得让着点文臣,这是规矩!
在军队中,一把手永远都是朝廷派过去的文臣,武将虽然熟知战法,可人家事事都要请示一把手文臣才能下去办。
这么一来,宋朝读书人的黄金时代就出现了,可武将们的小日子,别提多痛苦了!比如说大将军狄青吧,他就是在文臣们的多次弹劾下,被活活给吓死的。
就连朝廷都这么瞧不起武将,你说那些武将们还能真心给朝廷打工吗?他们一个个都在战战兢兢中过日子,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希望孩子们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文臣,千万别上战场做武将。
这下好了,整个宋朝重文轻武的风气,就这么养成了。谁也不愿意走从军这条路,以至于最后宋朝的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
二、冗兵现象太严重。在宋朝,当兵再不济,那也是吃皇粮的。因此,在找不到工作的前提下,很多人都愿意到军队中效力。
因此宋朝军队数量增长的速度相当快。宋太祖时,宋朝有12万常备军。到了宋太宗时,就变成了18万。宋真宗上台以后,居然达到了40万之多。宋仁宗时期更夸张,足足有80万士兵需要吃皇粮。
很多人说,军队人数多了,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当然不是好事!因为这么一来,不仅要消耗大量的粮饷给众多士兵,而且还会使得训练拖沓,战斗力下降。因此冗兵现象,压根就是形容宋朝军队战斗力很差的意思。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当年谢安的北府兵才5万人,却能击败苻坚的80多万大军,这就体现了精兵强将的重要性。
古代以少胜多的例子非常多,这就证明了一点,数量并不决定质量。因此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如此拉胯,跟扩招有很大关系。
而且冗兵现象严重,也就直接导致了吃空饷的现象逐渐严重。原本部队里有100号人,可是打一仗后减员30个人,只剩下70人。可队长却报上去90个人。这其中20个人的军饷差价,就被队长给吃了。
时间长了,大家都这么搞,那宋朝的军队将士们,岂不都成了这一类人?想让这些人打好仗,不是在开玩笑嘛!而且谎报人数,会直接影响高层们的判断。
三、不是大家黑宋朝,是宋朝真没怎么打过像样的胜仗。宋朝和大辽本来是一对冤家,双方为了燕云十六州打了不少仗。结果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想的呢?他居然想着存钱赎回这块地方。结果钱还没存够,自己就先驾崩了。
- 宋太宗赵光义上台以后,组织了两次像模像样的北伐,结果被大辽人打得生活不能自理,差点儿得了抑郁症。此后一提到北伐,这位老哥就喊头疼。
- 宋真宗赵恒就别提了,大辽大军压境的时候,他是被寇准强行拉到前线御驾亲征的!此后一听说打钱就能停战,二话不说就跟人家签订了澶渊之盟,答应每年给人家30万两。
- 宋仁宗赵祯是个仁慈的君主,他这辈子最讨厌的事情,那就是打打杀杀。他更喜欢在温柔乡里,述说缠绵,而不是动刀动枪。因此他享受着澶渊之盟带来的太平红利。甚至连西夏建国这事儿,宋仁宗都无力阻止,只能吃瓜看戏。
- 宋神宗倒是想要收拾一下西夏,结果被人家30万大军反过来收拾了一顿,自此不敢再提讨伐西夏的事情。
宋哲宗时期倒是打了一些胜仗,可惜并不能彻底改变宋军孱弱的事实。而且宋哲宗属于回光返照,这么好的状态,压根没持续多久就蔫了。
宋徽宗就更别提了,他和金国约好了一起对付大辽。结果金国把大辽摁在地上摩擦,在大辽危如累卵的情况下,宋军居然还被大辽摁在地上摩擦,你说宋军实力怎样?
以至于后来金国都懵圈了,认为自己找了个猪队友。所以他们打心眼里瞧不起宋朝,这才发生了靖康之耻。
总结:宋朝要是军事实力强,版图咋可能就那么点大呢?自古以来,版图都是靠实力争夺来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一个王朝的战斗力如何。很显然,宋朝并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连西夏都宣布独立,切断了中原和西域的商贸往来。甚至连西南边陲的大理,宋朝都没能拿下。
真不怪大家黑宋朝的军事实力,你可以说宋朝的文化水平处于封建时代的巅峰,宋朝的经济相当发达,这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可提到军事,宋朝还是歇歇睡吧。
参考资料:《宋史》
为什么总有人不管不顾的黑北宋的军事实力?
说北宋军事实力弱,不叫黑,叫陈述事实。
西汉打匈奴,唐朝打西突厥、薛延陀,明朝打北元,清朝打准噶尔。只要想打,组织几万大军千里远征,不存在技术性问题。
北宋呢?雍熙北伐,曹彬率十万宋军从雄州北进,夺取涿州。但是,宋军在涿州仅驻留了十余天便退回了雄州。
为什么退兵?
史料记载是“食尽”。
也就是说,宋军粮草吃完了,后勤补给线被辽军切断了,宋军在涿州没法坚持了,又退回雄州。
河北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雄县到涿州的距离并不远,大概70公里左右。
而且,由于宋辽是以白河沟为界,白河沟以南属于宋境。所以,宋军当时实际也就是深入敌后40多公里而已。
这点路程,一天走到,可能有点难,但两天总够了吧?这还能被辽军切断粮道?
然而,事实就是真的被切断了。
对于这个不可思议的情况,相关史料是这么记载的:
时北南院、奚部兵未至,休哥力寡,不敢出战。夜以轻骑出两军间,杀其单弱以胁馀众;昼则以精锐张其势,使彼劳於防御,以疲其力。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曹彬等以粮运不继,退保白沟。
曹彬率军攻占涿州时,辽国南院大王耶律休哥正在附近游动。由于辽军主力未到,无法当即迎战,耶律休哥便只好躲在暗处观察。
但他身为前线总指挥,不能什么都不做吧?
于是,他就尽己之所能,派出小股部队在宋军的补给线上骚扰。
结果,居然就把十万宋军的粮道切断了。
你能想象吗?这可是国运之战啊!十万精兵的补给线居然就这么被掐断了。
听说曹彬又退了回来,宋太宗很生气,同时也很担心,便急忙派人给曹彬带话:既然已经回来了,那你就别再北上了,就地养精蓄锐,再听候通知。
上闻之,大骇曰:‘岂有敌人在前,而却军以援当粟乎?何失策之甚也’。亟遣使止之,令勿复前,引师缘白沟河与米信军接,养兵蓄锐以张西师之势,待美尽略山后之地,会重进东下趣幽州与彬、信合,以全师制敌,必胜之道也。
可以看出,对于出击,曹彬很谨慎。宋太宗比他更谨慎。
后来,曹彬的部将们眼红西线潘美和中线田重进两部的丰硕战果,心态膨胀,不断的逼曹彬出战。
见自己不能压制诸将,曹彬便只好征集50天的口粮,又带着十万大军攻向涿州。
这一路上,曹彬走的是胆战心惊,生怕粮道再被断。同时也怕真的遇上辽军主力。
于是,40几公里的路,硬是让他走了20天才走到。
结果,当曹彬“艰难”得抵达涿州时,宋军的口粮吃完了,且粮道又被断了。
然后,熟悉的一幕再次上演,曹彬又一次率军退了回去。
但这一次,辽军主力来了。
之后的决战,宋军被辽军砍得那叫一个惨。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宋军“人畜相蹂践而死者甚众”。
按《辽史》的记载“宋师望尘奔窜,堕岸相蹂死者过半,沙河为之不流”。
整场战役,北宋最精锐的十万大军,一场正儿八经的仗没打,就在路上来回折腾。最终是任务没能完成,实力也没能保存。被辽军砍了个七零八落,元气大伤。
如此莫名其妙的表现,说宋军是战五渣,那能叫黑吗?
当然,五代时的契丹就已经封建化了。是封建国家了,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
这样的政权,不好对付。北宋在与辽国交战时遇到的困难,我们得承认,也要理解。不能无脑的批评北宋。
但是,北边的强敌打不过,北宋连南边的越南也打不过,并且还被越南侵略了。这就很特么尴尬了。
根据《宋史·苏缄传》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越军攻陷南宁,杀了五万多人。
率百人为一积,凡五百八十余积,隤三州城以填江。邕被围四十二日,粮尽泉涸,人吸沤麻水以济渴,多病下痢,相枕藉以死,然讫无一叛者。
加上之前越军在钦州、廉州的屠杀,一场战争下来,北宋被杀的老百姓不下十万。
后来,宋军调集大军反击,越军主动撤退。
临走前,越军还拐走了几万广西老百姓到越南做奴隶。简直是开天辟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国耻!现在的越南人对于这场战争都是津津乐道。
对于这场宋越熙宁战争,可能有人会说,越军八万,宋军才几千。兵力差距十几倍,北宋打不过,并不丢人。
但问题是,这种情况是谁造成的呢?
早在971年,灭南汉时,宋军就应该趁热打铁灭了刚刚建立才三年的越南丁朝。
结果,宋太祖嫌麻烦,不仅没有出兵,而且还承认了越南独立,以致养虎为患。等到后来宋太宗再想出兵收复越南时,战争难度系数突然高了几个维度。
养虎为患就养虎为患吧。事已至此,后悔也没有意义。面对现实,得想办法补救吧?得布重兵,防着越南来骚扰自己吧?
然而,北宋皇帝和文官又是嫌麻烦。强干弱枝是太祖皇帝立下的国策,岂能因为一个越南就在广南西路搞特殊的?
于是,就搞出了上面的那一出悲剧。
实话说,有时候真替北宋武将感到悲哀。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北宋从建国开始,皇帝就总揽了军权,是实际的三军总司令。
别的朝代,皇帝当然也是三军总司令。但那都只是名义上的。
就像今天一样,美国总统是美军总司令。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如遇战事,总统和幕僚只负责大的战略部署。具体到战役、战斗的指挥,总统不管,授权给前线将领自行决断。
可是,北宋不是如此。北宋的皇帝,既是国家的皇帝,也是军队的实际总司令。既要管战略部署,也要掺和行军布阵。
皇帝错了,将领们还不能提意见。因为这本就是身兼了三军总司令的皇帝该有的权力。将领们敢有意见,就是觊觎皇帝帅印,图谋造反。
在这种情况下,北宋将领总打败仗,肯定是不行的。搁在任何朝代,都不行。
但总是打胜仗,居然也不行。
在北宋,一个武将总是打胜仗,皇帝不仅不会赏,反而还会严加提防。生怕武将获得威望后起兵造反。
这就有点类似今天的某些小公司,老板兼任业务部经理。
老板之所以是老板,关键在于他手握着公司的业务订单。在这样的公司里,业务员不需要有开拓市场的能力,只需要替老板维持好业务关系即可。一个业务员能力出众,自己拉订单,下场往往不是受重用,而是被老板像防家贼一样监视。
北宋的武将在被皇帝监视的同时,北宋文官也在一旁时刻警惕着他们。
正常朝代皇帝见手下将军打胜仗了,肯定是点赞,赏!加官进爵。
北宋的皇帝见手下的大老粗打胜仗了,心想四舍五入,等于想黄袍加身,盘他!
正常朝代的文官见武将打胜仗了,心里虽然很不爽,很眼红,但该点赞也会点赞,承认武将业务能力强。
北宋的文官见武将打胜仗了,心想四舍五入,等于想黄袍加身,力劝皇帝搞死武将。
很可笑的是,有些北宋文官搞掉武将后,还会毛遂自荐。主动申请到前线打仗。
然而,有几个文官是真懂打仗的?
你一个管行政的,跑去管业务,管的好吗?
到最后,肯定是管着管着,就被外敌打成了孙子。然后被迫求和,靠给岁币了事。
等到卖国条约签订后,文官和相关武将肯定都会被朝廷免职。但因为文官是读书人,是皇帝认为不对皇权具有威胁的人,隔不了几年,就能官复原职。而武将因为具备威胁皇权的可能性,一旦被罢免,就是终生再也无法受重用。
并且,被罢免都还算好结局了。很多人都是直接被咔嚓,或是喝毒酒自杀。
这就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王安石是文官,但面对这种情况,连他也看不下去,说为国效力的人,都是这待遇,以后谁还愿意为国家效力?
由此不难看出,北宋武将的生存环境得有多恶劣?
其实“北宋缺将”,并不是说北宋167年,宋人都是庸才,出不了如卫青、霍去病、李靖那样的天才。
而是说,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就算你有卫青、霍去病、李靖般的才能,也发挥不出来。
卫青、霍去病、李靖如果生在北宋,打两场胜仗就悬了。
打三场胜仗,“卫将军、霍将军、李将军图谋造反”的谣言就要传满京城。
再多打几场胜仗,皇帝案前就满是文官的弹劾他们奏折。
到最后,武将如狄青那样,被弹劾后,挂着一个宰相的虚衔外放,抑郁而终,都算是好的结局了。
如杨业、郭进那样,或被自己人坑死,或被自己人逼死,才是北宋业务能力比较突出的武将的正常结局。
在北宋,武将总是打败仗不行,总是打胜仗也不行。不管你是龙还是虎,你都得给我老老实实卧着。武将们也没办法,为了保命,只能混日子,让皇帝和文官放心。但混着混着,天才也混成庸才了。
这样的体制,拿什么跟外敌打?送岁币能成为常态,自然也不奇怪。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北宋文人在送岁币这件事上,居然还送出了优越感。觉得送岁币是万能钥匙。送岁币比打仗好使。
可令人讽刺的是,北宋的财政开支,一大半又都用在了军费方面。
花的钱,别的朝代多。挨得揍,也比别的朝代多。说北宋军事实力弱,能叫黑?这不过是陈述事实罢了。
为什么总有人不管不顾的黑北宋的军事实力?
这是历史事实怎么叫黑呢?整个两宋抑武扬文,文官贪腐成性,又深陷派性之争,文人们只求风花雪月奢靡生活。武将贪财怕死,又与文贪相勾结,狼狈为奸,加之宦官干涉武备,武将再有能力也发挥不出来啊!整个政治军事体系都存在问题,腐败到了极点,还能打胜仗吗?人民痛恨贪生怕死的官员,才有了杨家将忠心保国的传说。
为什么总有人不管不顾的黑北宋的军事实力?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军事实力备受诟病。
其实宋朝的军事实力总体上讲,强肯定是谈不上了,也没有那么弱。
比较来说,它前期的整体战斗力虽然跟汉唐没法比,但还是标准水平线上的。
北宋的战争,可以概括为五句话:
灭北汉,大获全胜,收复失地。
战辽国,打成平手,签澶渊之盟。
斗吐蕃,凯旋而归,得土千里。
征西夏,四战一胜,将其打残。
阻金国,兵败如山,大势已去
灭北汉,大获全胜,收复失地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发动了灭北汉的战争,取得完胜,达到了战争目的。
北汉(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国之一,也是十国中最后一个政权。都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
此战中,宋太宗御驾亲征,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率崔彦进等军围攻太原。经过不到一个月的战斗,就攻占太原,消灭了北汉政权。
北汉非常弱,领土只有十二州,统治区域大致在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其实不然。
首先山西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北汉都城太原更是如此。
太原城有2500多年历史,它位于晋中盆地北部,东倚罕山,西临汾河,南北地势起伏。
自建城以来是赵国、前秦、北汉三个政权的都城,是东魏、北齐、唐朝、后唐、后晋、后汉六个政权的陪都。
李渊父子起兵之地,就是在晋阳。
到北汉时期,已经千年经营,易守难攻,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城池。
早在战国时期,太原就是一座坚城。
战国时期爆发的晋阳之战,知伯挟韩、魏攻赵,围晋阳(太原)攻打三个月,不能攻下。
智伯见强攻无效,便改用围困及水攻的战术,切断所有出入通道;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大水淹没城内“三版”(六尺),用了三年时间才迫使太原军民屈服。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太原的战斗中,我军在空军掩护下,用了6个月的时间,付出了5万人伤亡的代价才最终拿下。
其次,北汉有辽国军队当靠山,跟其开战,还要面对辽军的进攻,难度相当大。
因此,后周皇帝柴荣御驾亲征,赵匡胤也一同参战,围困太原一月有余,最终都没有攻克,不得不撤兵而去。
因此说,消灭北汉是一场非常艰巨的战斗,攻打太原更是对宋军战斗力的严峻考验。
但是攻打太原,宋军只用了14天的时间,就攻了进去,北汉政权也宣告灭亡。
而在此之前,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带兵攻打太原城,由于城池坚固,宋军不得不筑长墙包围太原,并筑长堤,引汾水灌城,多方进攻,但是历时三个多月,无法破城。
后来宋军得了一种传染病,数万辽军赶来增援,宋军不得不弃城撤走。
而赵光义这次带领宋军,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可圈可点。
在攻打太原的同时,大将郭进率领宋军打退了前来援助北汉的辽军,斩敌烈等五员大将,歼敌万余人,保证了太原战役的顺利进行。
通过灭亡北汉的战斗,宋军初期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战辽国,打成平手,签澶渊之盟宋和辽的第一次正式交战,爆发于宋灭北汉之后,战争是北宋发动的,其目的是为收复五代时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区)。
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进行的关键战役中,宋军陷入辽军三面保卫,伤亡万余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此战中宋太祖赵光义中箭负伤,连坐骑都丢了,最后乘坐一个驴车仓皇逃走。
但是这场战斗并不说明宋军战斗力太差,而是宋太宗的战略战术失误。
在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平北汉后,宋军人困马乏,应该好好休整。
宋军虽然刚刚打了胜仗,但是士气不佳,因为宋太宗没有兑现之前许下的攻下太原城论功行赏的诺言。
在此情况下,宋太宗仓促决定乘胜追击,对辽军来个突然袭击,一举夺取幽州。
但是宋太宗低估了辽军的快速反应能力,游牧民族的骑兵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机械化部队。
而且在宋军跟北汉军队决战的时候,辽国是知情的,他们早已调兵遣将,做了精心准备。
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州被困,急令精锐骑兵增援,宋军的突然袭击没有奏效,被辽军反杀。
这场战役失败的主要责任不在宋军,而是在主帅,即宋太宗决策失误。
远道而征,战略补给线拉长,而且打的还是围城战,攻坚战,宋军没有攻城利器。
而辽军则以逸待劳,无论是兵力还是后勤保障都占优势。
太多的不利因素,决定了这场战役宋军必败无疑。
首战失利,在宋军官兵心中留下阴影,对以后与辽作战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高粱河之战,不但是宋太宗的决策失误,也是一种军事思想的失败。
五代十国时期,交战方军事实力有限,统治区域狭小,因此皇帝御驾亲征,发动突袭往往能取得理想战果。
但是辽国军事实力强大,又有辽阔国土(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战略纵深很大,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思想用来跟辽国作战已经不合时宜。
高粱河之战七年后(公元987年),宋太宗决定再次北伐,一雪前耻,但宋军在岐沟关战役中再次惨败于辽,还损失一员大将杨业。
这次北伐打的还是攻坚战,宋军再犯准备不充分,粮草供应不上的致命错误,再次咽下失败苦果。
此战之后,宋军被迫改变策略,放弃了北伐的打算,转为战略防御,直到澶渊之盟签订。
发生于公元1004年,澶州之战导致澶渊之盟签订,恰好说明宋军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
面临强大的辽国,能保证国土不失,宋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
我们不妨将宋朝和辽国、明朝和瓦剌做一下对比。
明朝时期,东北和幽云十六州都在明朝统治下,瓦剌无论是统治区域还是军队规模都无法跟辽国相比;但是在土木堡之变时,瓦剌几万军队消灭了几十万明军精锐,还俘虏了英宗皇帝。
接着,瓦剌大军长驱直入打到北京城下,逼迫于谦打了一场北京保卫战。论耻辱程度的话,土木堡之变不比高梁河之战强多少,都是因为统帅的水平有问题,而军队战斗力并非不堪一击。
而且澶渊之盟的签订,是双方审时度势的结果,辽国也有求和意愿。
根据宋史记载,辽方主动提出议和:“契丹既数失利,复令王继忠具奏求和好,且言北朝顿兵,不敢劫掠,以待王人。”
澶州之战中,辽军虽攻占宋一些地方,但伤亡惨重,大将萧挞凛阵亡,战况急转直下,对辽军不利,因此辽才提出停战。
不过由于宋朝皇帝怯战,最后付出了割地赔款的代价。
宋辽之战虽然宋胜少败多,但最终还是打成平手,要不然也不会换来之后的百年和平局面。
在和吐蕃的较量中,宋军就取得完胜。
斗吐蕃,凯旋而归,得土千里宋和吐蕃之战,历时一年半,发生于熙宁五年(1072)七月,宋神宗时期,这场战争是名将王韶指挥的,以宋军大获全胜告终。
通过战场战争,宋获得了熙、河、洮、岷、叠,宕等6州地,幅员2千余里;不仅如此,还招抚吐蕃族众30余万。
可以说,这场战争打出了国威军威,体现了宋军强大的战斗力。
征西夏,四战一胜,将其打残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长达三年之久的宋夏战争全面爆发。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3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
需要指出的是,宋夏第一次战争是因为元昊称帝,不是西夏入侵引起的,对西夏来说也是一场自卫战争。
而首先提出议和的,也是西夏。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宋朝京城东京议和。
宋夏的第四次战争,宋军大获全胜。
宋夏战争爆发于公元1097年,持续22年,至公元1119年结束。
战争结束时,宋朝已经彻底夺取了西夏的横山地区,使西夏失去了防御北宋的最后屏障。
纵观中国历史,每个王朝建立初期,军队战斗力非常强大,因为开国皇帝军事能力突出。
但是宋朝与很多朝代不同,赵匡胤在位时间非常短,只当了16年皇帝。
隋文帝杨坚在位23年,李世民在位23年(李世民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能力不比李渊差),朱元璋在位30年。
赵匡胤军事才华突出,但在位时间太短,没有来得及扩大版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为宋朝安全埋下隐患。
继任者宋太宗赵光义军事才能平庸,而且太子赵元佐被废,继太子赵元僖猝死,没有再培养接班人,直到去世前两年才确定了接班人。
宋太宗的接班人赵恒 (宋真宗)是个守成之君,也没有征战经验,军队战斗力自然会下降。
阻金国,兵败如山,大势已去到了北宋末年,长期的和平导致军备废弛,军纪涣散,战斗力丧失,在新崛起的金军面前,无力阻挡,一败涂地,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亡国。
北宋灭亡于1127年,建国已经167年。
任何一个王朝,建国将近200年的时候,军队战斗力都会大大下降,只不过其他王朝在中期很少发生对外战争。
别忘了唐朝在建国一百三十多年之后,发生了内战——安史之乱,还用了八年的时间才最终平定。
综上所述,北宋战绩不行,其实有多种因素,但政治原因更为主要。将北宋的武德失败完全归结于宋军战斗力不行,其实是不公平的。
为什么总有人不管不顾的黑北宋的军事实力?
千古历史任人评说,各自猜测总有节枝;
书籍传说虚假真实,来来往往后人难知;
风云际会浪涌金石,黑白无常颠倒有之;
寻求追索好奇心使,角度个性斐然傍迟;
春花秋月复去何方,当世盛华安然最值。
为什么总有人不管不顾的黑北宋的军事实力?
不能算作黑,北宋的军力除了杨家将外再无其他厉害之处,北宋自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皇袍加身以来,至杯酒释兵权,开始重文轻武。
北宋的军法松散、执法不严,将军有错违纪犯法可以法外开恩,军队内腐败严重,即使将军贪腐依然不受惩罚。北宋釆取内防外松的消极的国防防御政策,导致一旦有敌国来犯,不堪一击,仗着经济条件好,有银子只能求和来保平安。一支纪律散漫、军法松散、腐败盛行的军队能有战斗力吗?
北宋虽然当时经济发达,但军事力量跟不上,虽文风兴起,出过不少文人雅士,如大文豪苏轼等,但改变不了军事赢弱的现状,至此方有范仲淹的心忧天下,虽有王安石的变法,但军事力量还是平平,一遇外敌入侵,再好的繁华景象便一击即碎。
靖康之难说的就是北宋的军事力量太弱,经不起金国的入侵和军事打击,随着宋军的军事失败和徽钦二帝的被擒,北宋宣告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