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杜甫后半生是受尽了磨难?

杜甫是宰相杜审言的孙子,家里的底子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年轻时候的杜甫,绝对是个标准的富二代,人帅有才还有钱。

为此少年杜甫过了很长一段吃喝玩乐的日子,甚至曾经资助自己的偶像李白一起旅游,完成了自己的追星梦。后来又到山东、河北、江浙沪一带自驾游,烧了不少钱。

时间来到青年时期,杜甫的小日子开始不太好过了。他在洛阳考试没考中,又跑到长安去考试,还是没考中。在这两地兜兜转转了长达10年之久,期间纯粹靠老本过日子,不事生产,专心读书考功名,把那点老本都给折腾光了。

这下完犊子了,10年下来,杜甫没混上一官半职。高官厚禄攀不上,微末小吏又不高兴当,你说杜甫能不穷嘛!

一、杜甫中年初期有多穷?儿子被活活饿死了!

杜甫考科举为啥总是不中呢?除了自身运气不好以外,还要怪朝中有人使绊子。

公元747年,这一年杜甫前往长安参加考试。主考官是宰相李林甫,这家伙为了拍唐玄宗的马屁,居然一个考生都没有录取。

简直荒天下之大谬!唐玄宗也觉得奇怪,就问李林甫:宰相啊,你这是什么骚操作?

李林甫却胸有成竹地表示:嗨!老大,这不是人才都已经在给您干活了嘛!地方上已经没有人才了!

唐玄宗听了不禁哈哈大笑了起来,这马屁拍得浑然天成,丝毫没有艺术加工的味道。于无声处赞颂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的伟大。

可杜甫却倒了血霉了,辛苦读书若干年,结果成了别人拍马屁的工具。

公元751年,杜甫打通了关系,写了《大礼赋》送到了唐玄宗跟前,唐玄宗微微蹙眉:哟呵,这小子文章写得不错嘛!

可这话的言下之意就是在质问李林甫:宰相啊,你不是说野无遗贤了吗?

李林甫很尴尬,将杜甫弄到集贤院以后,给他穿了双小鞋,依旧没有给他任何官职。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755年,杜甫已经在长安、洛阳折腾了10多年之久,当年的帅小伙,如今也成了44岁的中年大叔了。

他终于得到了河西尉这么一个小官,可杜甫是个很有性格的人,他果断拒绝担任此职务,甚至还写了一句诗: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哟呵?还来脾气了不是?既然如此,那就不做好了,朝廷立刻将他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这是个什么官职呢?总体来说还不如河西尉呢!河西尉再差,好歹也是管理地方的父母官,可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就是个管理兵器仓库的职位,简称仓管员!

没法子啊,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一回家老婆孩子哇哇大哭,媳妇儿骂他没用,孩子哭着要吃白面馒头,你说这日子能不让杜甫低头吗?杜甫只好忍着羞耻接受这一职务。

当杜甫领着第一个月的工资,兴高采烈地回家时,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居然被活活饿死了!就问你这日子过得惨不惨?

二、杜甫的中年,在战乱中颠沛流离。

刚向生活低下了自己高傲的头,生活又狠狠地甩了你一个大嘴巴子。杜甫就是这么惨的一个人,公元755年11月,杜甫兴高采烈地领着第一个月的工资回家,结果发现自己的小儿子给饿死了。

还没等他伤心多久,安史之乱就爆发了!我勒个去,这运气也太背了吧!好不容易得了个领俸禄的差事,咋工作说丢就丢了呢?

第二年6月,潼关就给丢了,唐玄宗作为扛把子居然带头跑路到四川去了,手下那帮小弟他自然是顾不上了。安史之乱的叛军来了以后,居然因为杜甫官职太低,没有抓捕他!反倒是高级官吏王维被严加看管了起来。官职鄙视链立刻体现了出来,杜甫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伤心:这不是瞧不起人嘛!

不管咋说,杜甫也算是因祸得福,逃出生天。他自然是一路逃窜,期间还写了一堆文章为平定叛乱献计献策,可惜没人鸟他。

想来也是,你觉得皇帝会看一个仓管员的计策吗?阴差阳错之下,由于杜甫站队刚刚继位不久的唐肃宗这边,所以得到了左拾遗的官职。

这职位就算是在培养杜甫的执政能力了,这是要往高级官吏的方向发展了啊!杜甫差点没高兴死,感激涕零地写道: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估计没少哭,可惜让杜甫哭的日子不久即将到来。唐肃宗没有经过唐玄宗的允许,私自在灵武登基,强行将唐玄宗变成了太上皇,你觉得唐玄宗服气吗?

所以唐玄宗笑嘻嘻地派了一堆人到唐肃宗身边做官,其中更是将房琯任命为宰相,送到了唐肃宗跟前。好家伙,表面上是支持工作来的,实际上不就是来夺权的嘛!

可杜甫看不清形势啊!他还整天为房琯说好话,这下唐肃宗不高兴了:你小子胳膊肘咋往外拐呢?

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新唐书》

因此一怒之下将杜甫给贬到了华州,负责祭祀工作去了。这左拾遗的位置屁股还没坐热乎就给丢了,杜甫估计还是没少哭。从此以后,杜甫就没被再重用过了。

三、悲惨晚年,杜甫仍旧忧国忧民。

被贬华州以后,杜甫差点没把自己给骂死,多管那些闲事干嘛?估计他至死都搞不明白,房琯事件背后复杂的权力争夺:啥情况啊?领导咋说不高兴就不高兴了呢?

在华州做了几年司功参军以后,杜甫越想越伤心,于公元759年辞职不干了。颠沛流离了一段日子以后,杜甫终于到达成都,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于城西的浣花溪畔搭建了一座草堂,也就是如今著名的“杜甫草堂”。

严武做大以后,没有忘记老朋友杜甫,将他提拔为自己的参谋,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大家都称呼杜甫为杜工部。

不对啊,这日子过得不是挺好的吗?可严武不久去世了,这可把杜甫哭瞎了。从此杜甫却觉得自己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日子清苦得很,因此辞职不干了。

这期间,杜甫日子很不好过,年纪大了,又没有工作,还没有养老金可以领,吃了上顿没下顿,你说苦不苦?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其中那句话至今刻骨铭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老杜,盛世如你所愿。辞职以后的杜甫,日子过不下去了,只好离开了成都。这期间他一路流浪,从乐山到宜宾,再到重庆、云阳等地,一直在公元766年,杜甫到达奉节才算安顿了下来。

为啥?因为奉节这边他还有一个老朋友叫柏茂林,在柏茂林的照顾下,杜甫总算过了一段安定的日子。他有了一份给公家看管田产的职务,自己又买了一些田产,小日子越发滋润了。

这期间也是杜甫的高产期,不到2年时间,写了400多首诗。可见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点毛病都没有。

结局:老杜凄凉地噎死在了船上。

公元768年,杜甫过了2年安稳生活以后,忽然想起了家乡。思乡心切的他说走就走,背上书包就出发了。

从奉节到江陵、公安,转入湖南岳阳、长沙、衡阳等地,结果在路上遇上了臧玠叛乱。杜甫简直哭瞎了,他的船在半路上又遭遇江水暴涨,导致他5天5夜没吃上一口饭,差点没活活饿死。

当地官员得知以后,立马送来了酒肉给杜甫,杜甫也顾不上体面了,大快朵颐了起来。结果一不小心把自己给噎死了(也有说是食物中毒而死),享年59岁。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全唐诗》

为什么说杜甫后半生是受尽了磨难?

谢谢悟空,开心快乐。

后半生受尽折磨,才成了伟大的诗人。要不然,就没有诗圣了。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义窑湾,一生分四期。

一、读书壮游(35岁以前);二、困居长安(35-44);

三、陷贼与为官(45-48);

四、晚年漂泊(49-59)。

应当说,除了第一个时期,后面三个时期都是后半生。因为他总共59岁,第一期35岁,后面三期24岁,算是后半生。

困居长安十年,准确地说,是京漂十年。天宝五载(746),他进京赶考。原想一举夺冠,当个大官,所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由于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他失第了。

失第后,觉得回家丢人,开启了长达十年的京漂生涯。即“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天宝九载(750),他写了三大礼赋,唐明皇很满意,准备封官。可贵人多忘事,直到天宝十四载,才封了“右卫帅府胄曹参军”,管理武器库兵甲器仗。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了。

京都沦陷,他先把家室安排到鄜州羌村,然后去追随朝廷。半路被叛军抓获,押回沦陷后的长安。这就是“陷贼”期间,写了著名的《春望》《月夜》等。

后逃出京都,到宁夏灵武拜见唐肃宗,被封为左拾遗。在官一个多月,因替房琯辩护,遭肃宗怒斥,责令回家省亲,继贬华州司功参军。写有著名的三吏三别。

最后便是长达十一年的暮年漂泊。由于中原处处战争,为躲避战乱,他带领全家辗转到成都,后又避乱到梓州。好友严武为剑南节度使,他前往依附,被严武上表朝廷,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算是最后阶段的官员。然好景不长,四十岁的严武暴病而死,他失去依靠,离开成都,前往夔州、湖北、湖南等辗转不定,最后死在破船上。

暮年漂泊,寄人篱下,生活无着落,处处靠人接济。故有“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诗句。

如果问为什么?可直言不讳,完全是天意。正如顽石被敲打,必然激溅美丽的火花;诗人遭磨难,自然迸发灵感的光华。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韩愈归纳总结李白杜甫:“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是上苍故意安排的磨难,以激发灵感的火花,成就其华美的诗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