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人?
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希望做到的三件事。能同时做到这三件事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很显然诸葛亮都做到了。
- 诸葛亮的德行,绝对是三国翘楚。历史上的任何君臣托孤,都比不上刘备对诸葛亮的托付。诸葛亮是用生命在践行自己的诺言。
- 诸葛亮的功劳,其实只完成了一半。诸葛亮没出山之前,刘备一文不名,穷得叮当响。诸葛亮出山以后,辅佐刘备夺取了荆州、益州、汉中、上三郡,陆续有了三足鼎立的资格。可惜刘备中道崩殂,而诸葛亮北伐无望,所以立功这一块,只完成了一半,不算完美。
- 诸葛亮的文采,也是响当当的。一篇《出师表》,不仅感人肺腑,而且文采斐然,绝对堪称典范文章。此外诸葛亮的作品还有《马前课》、《后出师表》、《诫子书》、《兵法二十四篇》、《便宜十六策》等。
由此可见,诸葛亮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是后世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榜样。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立德,诸葛亮吃了不少苦。很多人觉得立功最难,其实真正难的,那是立德。因为立功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可立德这件事过分虚幻了,拿不出多少实际案例来宣讲,所以诸葛亮在立德方面相当不容易。
第一,没有辜负刘备的托孤。
诸葛亮的德行,我们从刘备托孤这件事就能看得出来。这位老兄算是着了刘备的道,自从接受托孤以后,昼夜冥思苦想,就想着完成刘备的大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结果只干了12年活,54岁的时候,诸葛亮就把自己给活活熬死了。而他也不像曹操和司马懿那样培养自己的子侄,他去世的时候,儿子诸葛瞻才8岁,几乎没有得到诸葛亮的任何教育。由此可见诸葛亮是真的一心为公,绝不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
第二,洁身自好。
此外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家里压根就没什么家产。除了吃穿用度的开支外,剩下的就是刘备和刘禅赏赐的那点东西了。可谓是相当廉洁了。
第三,公平公正治理蜀汉。
在刘备去世以后,蜀汉乱成一团,南方多地发起叛变。诸葛亮夙兴夜寐,好不容易把蜀汉的烂摊子给收拾好了。紧接着又有人开始说他权力太大,想要分他的权力。
你说做人难不难?诸葛亮废了李严以后,没有人觉得不服气,甚至李严的儿子李丰依旧心甘情愿为诸葛亮效力。
其实不光蜀汉的人服气诸葛亮的管理,就连东吴和曹魏,也对诸葛亮的公正无私竖起大拇指。大家敬佩的是诸葛亮的德行。
李严犯了错误,自然是要被惩罚,可李丰又很有能力,自然可以代替李严,继续为蜀汉效力。马谡跟诸葛亮关系很好,但是他丢了街亭,诸葛亮只好斩了他。
正如诸葛亮所言:宫中府中具为一体。这就是诸葛亮的办事准则,不偏不倚,一切以法度来处置。只有做到公平公正,那些敌对者才能对你服气。可这个过程中,有多少苦,也只有诸葛亮自己心里明白了。
二、立功,诸葛亮把自己给熬死了。不少人看了点专家的介绍,就觉得诸葛亮是个后勤部长,压根就没什么作用。你要是这么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
为啥萧何能成为大汉开国第一功臣?为啥李善长能成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他们不都是搞后勤的嘛!
第一,后勤到位。
其实古代打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后勤。只有粮草供应准时充足,前线才不会出现混乱。诸葛亮在这件事上,绝对做到了顶级水平,刘备出去打仗从来不需要考虑后勤问题,因为他知道诸葛亮能搞定一切!
比如说汉中之战的时候,刘备集团才刚刚拿下益州,刘备就要求诸葛亮赶快组织送士兵和粮食来。你要知道,人家益州人还充满怨气呢,凭什么给你打仗,再给你送粮食?
结果在诸葛亮的协调下,这帮人中,男子立刻参军上前线,女子则立刻负责运送粮草。为刘备赢得汉中之战,扫除了后顾之忧。
第二,天才战略。
隆中对绝对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战略构思,当时诸葛亮还在隆中耕地,刘备三顾茅庐前来拜见。在草堂之中,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未来的规划:
曹操强悍,暂时不可与之争锋。江东经历了孙家父子三人的耕耘,已经牢不可破,只能作为援助,不能作为外敌。刘备应该先夺取荆州,再攻占益州,横跨两州以后,等到天时有变,一支人马从益州北上,一支人马从荆州北上,天下就能够平定了。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很多专家将鲁肃的榻上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做比较,这简直可笑。鲁肃为孙权谋划天下时,孙权已经有了江东的地盘。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天下时,刘备有个啥?啥也没有啊!
这就是诸葛亮的天才之处,能将啥也没有的刘备,谋划成为三足鼎立的诸侯之一。最可怕的是,他们还真的做到了!
第三,收拾蜀汉烂摊子。
很多人说,诸葛亮就是第二个曹操、司马懿,说这种话一点责任都不负。你以为刘备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完整的蜀汉?
其实刘备去世的时候,蜀汉已经濒临崩溃了。
- 刘备带走的十多万大军,基本毁于一旦,老本都给折光了。
- 此外南蛮孟获开始起义,云南的雍闿也起兵谋反。
- 蜀汉内部三大势力: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本土派离心离德,蜀汉随时有崩盘的危险。
这些都是诸葛亮需要处理的烂摊子,结果我们知道,诸葛亮处理得很好。不仅平息了这些内乱,还击败了前来讨伐的曹魏军队,稳住了刘禅的皇位。
三、立言,这是诸葛亮的短板。按照《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桥段来看,诸葛亮一向瞧不起著书立传的人。因为他觉得这帮老学究把精力都花在了做学问上,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很差。
虽然诸葛亮说这话有点儿讽刺了,可毕竟也是这么个道理。喜欢著书立传的人,自然没工夫处理问题。而诸葛亮就是一个擅长处理各种问题的人。
由于诸葛亮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了处理问题上,所以自然就没有太多时间去写书立传。但是诸葛亮的文采,我们也能从《出师表》、《诫子书》等文章中看得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如果诸葛亮能一门心思扑在做学问上,肯定也能成为非常著名的文学家。不过实话实说,诸葛亮的作品并不多,这算是他的短板。
总结:古今完人并不多,诸葛亮比较接近了。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有,那么这个人肯定在撒谎。包括诸葛亮在内,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人。诸葛亮做事过分谨慎,所以导致魄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北伐的胜负,这就是他的缺点。而且他寿命太短了,司马懿活了73岁,诸葛亮才活了54岁,多出来19年能干多少事情啊!
可是相对来说,诸葛亮这个人已经比较接近完美的那种形象了。他的品德没话说,办事能力没话说,文学素养也没话说,立德、立功、立言全都做到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人?
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对四川老百姓很坏的人。
对于四川老百姓来说,刘璋是比诸葛亮要仁慈许多的统治者。
因为刘璋统治四川时期,刘璋至少做到了“轻徭薄赋”。
就连诸葛亮都认为刘璋对四川人实在太好了:
刘璋暗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法规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纵,君臣之道,渐已无序。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蜀书五·诸葛亮传》
诸葛亮这番话,总结下来就一个意思,就是刘璋作为统治者对四川人太好了。
而刘璋比刘备、诸葛亮更得四川人拥戴的例子是刘备打到成都的时候,成都虽然是孤城,但是 周围蜀人“咸欲死战”,再看看邓艾入川后,还没有打到成都,所有四川籍大臣都劝刘禅赶紧投降。
为什么?就是因为刘璋治理四川宽仁。
这一点《三国志·董和传》里也提到了刘璋治下四川有多么富庶: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就连刘备都以“打下成都,子女金帛与诸君共享”为激励手段,鼓励手下将士奋勇作战;如果刘璋把四川治理的天怒人怨,民有菜色,成都能那么富庶吗?
很多人说诸葛亮治理四川是“乱世用重典”,这我同意,但是史书上都说诸葛亮治蜀,四川人是很不满的:
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而刘备死后,诸葛亮理财的手段无非就是重新捡起“盐铁专卖”的办法,诸葛亮任用的人都是以盘剥四川老百姓为己任的,比如负责盐政的王连,史料上说他:
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
而贵州、云南这样的“南中地区”,因为诸葛亮对南中地区老百姓盘剥,使得诸葛亮时代,南中起义不断:
南夷复叛,杀害守将。
(刘胄)扰乱诸郡。
牂柯、兴古獠种复反。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晋书》,看看东西晋时期为什么云南、贵州没有什么大的叛乱,原因很简单,晋朝不在南中征税。
诸葛亮治理下的四川又如何呢?
根据《张翼传》记载,诸葛亮才率大军到汉中,距离成都三十公里的广汉就立刻出现可以劫掠“军民”的大型盗贼团,要张翼去讨伐;
《吕乂传》则记载,在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四川各州能做到“征兵不逃亡”就可以升官的地步。
如果诸葛亮真那么得四川人的心,为什么这些四川人宁愿大规模逃亡,也不给诸葛丞相当兵?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人?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秋春时,鲁国大夫叔孙豹,到晋国访问时晋国相宣子问他,古人说,死而无朽,是些什么人。叔孙豹无法回答。宣子讲,是那些古时留下姓氏的人,如最早虞时以上,为陶唐氏,夏时为御龙氏。商时为豕韦氏,周时为周杜氏。晋国为范氏。对不对。
叔孙豹说,这些都世禄长久的家族不是不朽。我道听说,鲁大夫臧文仲有言,好象这样说,我认为对的。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不是世禄,国灭后立即无存。这是在<左传>中的故事。是左丘明提出来的,让中国人视为崇高精神有修养的人能够永乘不朽,三种做事作为。
立德,就是要首光成为大家的领袖。才会引领大家一心一意跟随他思想,意志。为大家生活能够幸福平安,关系合美,制定出来的法律,政策,规矩,纪律。让大家遵守,划定不能所作所为的人和事,坚决杜绝的最低红线,越过红线被受到严厉惩罚的最高统治者和统治集团的意志行为总则。立功、立言当然是执行立德者所思想的要干事业优秀者,和卓越的成功人物及为帮助立德者思想者能够惯彻落实言论。
诸葛亮还是以立功立言的人而不朽人物,没有达到立德程度,他在执行刘备的国策的遗愿,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一统世界,更没有在政治社会有巨大变革,虽永埀不朽还是可如同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以他们立言而不朽人物。
道是象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的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矩行为来制度。还有刘邦扫平分裂制定<汉章九律>,<汉礼度><汉仪十二篇><律令旁章十八篇>创造汉家政治制度,经济统一,和稳定社会文化遗产。李世民的<姓氏志>,行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到朱元璋的<铁榜文><资治通训><臣戒录>这些才是真正立德的人物。
他们创造全新的大统一天下,彻底改变当时政治世界,经济社会,带来全新社会政治制度的创造者。才是大立德者。
德是人类共同思想的美好品行。统治者的追求的高尚心意。和社会共同群体的互相意愿。
从唐朝李世民的制定<姓氏志>开始。提倡强调上层社会人物要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功代替世胄,以科举吸纳才干取替门阀,又以科举而广开寒士进入上层社会,革除贵族世袭,永远坐享福贵恶习。中国社会的美德以爱国主义为首,几干年来都是以想有共同美好品行为为立功条件,以儒家思想为学习立言的基准。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人?
提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后世人最先想到的是作为蜀汉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作为三国时期优秀谋士“神机妙算”的足智多谋、作为一代名士“羽扇纶巾”的朗朗风采等等。他忠诚、智慧、正直,集古代美好品德于一身。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把他当做主角,在小说里把他身上的优点放大,使他成为了历史上的千古一人。
但是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智而近于妖”,把诸葛亮彻底神化了。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不是像《三国演义》里描写的那样呢?
诸葛亮于东汉灵帝时期出生在琅琊郡一个名门望族之家,他的父亲诸葛珪做过东汉的郡丞,他的叔父诸葛玄做过太守。不幸的是,在诸葛亮小的时候父母先后过世,后随着叔父到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后来诸葛玄投奔了荆州刘表,于是诸葛亮也来到了荆州,在诸葛玄去世后他就隐居在隆中一带(今湖北襄阳)一边农作一边读书。
经过了早年跟着叔父四处奔波的经历,通过对士族阶层的接触,使他增长了见识,也对东汉末年的社会现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隆中隐居的十年间,诸葛亮结交了当世大量志同道合的名士,冷静客观的分析了天下大势,且自比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乐毅,没事的时候喜欢吟诵《梁甫吟》,感慨乱世的同时,希望自己能寻觅一明主建功立业。
在建安六年,诸葛亮遇到了自己的明主---皇叔刘备。当时刘备刚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在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俩人的相见成为了东汉末年天下势力重新洗牌的开端。在这被后世文人憧憬向往的隆中,诸葛亮给刘备详细分析了天下大势,又给刘备以后的政治生涯做了一个全新的规划。这次对话的内容被后世称作“隆中对”。隆中对的内容大致是让刘备在将来的事业发展中先拿下荆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而后夺取西川,将荆州和西川连接起来,一方面可以北据曹操,一方面可以南抗孙权。形势变好的时候也可以北上征讨曹操,南下兵伐孙权。诸葛亮对刘备事业发展的规划让刘备大喜,诚心实意再三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最后诸葛亮决定出山。
需要说明的是,在诸葛亮给刘备拿出隆中对之前,东吴的鲁肃也给孙权献上了另一个版本的隆中对。《三国演义》中为了烘托诸葛亮的形象没有提到鲁肃版的隆中对。
建安十三年,曹操灭了荆州刘表,刘表次子刘琮投降,刘备被迫逃往夏口。在这个时间点之前,《三国演义》中有一章节说的是诸葛亮火烧新野,可惜的是历史上并没有这一记载。事实上,在诸葛亮刚加入刘备集团的时候,他仅仅只做了一个主管后勤和税赋的官员,并没有指挥军队。在刘备逃到夏口和刘表的嫡子刘琦会合后,诸葛亮衡量了当下形势,主动向刘备提出联合东吴一起抗曹的策略,并请缨赴东吴游说孙权。此时的诸葛亮第一次登上了左右刘备政权走向的历史舞台。
诸葛亮到东吴后并没有《三国演义》中写的“舌战群儒”,而是直接面见孙权,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和曹操断交,以东吴军力加上刘备军力和曹操决战;第二,向北面称臣,停止抵抗。孙权起初比较犹豫,后经过周瑜、鲁肃等人的劝说,最终决定与曹操赤壁决战。
赤壁大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三国演义》中虚构出了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等许多桥段想烘托出诸葛亮神通广大的特点。但是很可惜,这些都是没有的。赤壁大战的总指挥是周瑜,而周瑜也不是气量狭小。相反的,周瑜是历史上一位雅量洪达的儒将。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中仅仅起到了说服孙权和配合东吴的作用,但这些也足以显示出诸葛亮在政治上眼界开阔,且具有非凡的外交能力。
赤壁大战后刘备趁机收取了江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让其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像汉初萧何一样管后勤、搞内政。建安十六年,刘备率军入川,让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镇守荆州,关羽主管军事,诸葛亮主管内政,并不是如《三国演义》写的诸葛亮是军政一把手。到了建安十九年,刘备进攻西川的军师庞统去世,这个时候诸葛亮才奉命离开荆州和张飞、赵云一起辅助刘备夺取西川。拿下西川的心脏成都后,刘备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此后但凡刘备外出,诸葛亮都留守成都,为刘备提供兵员和钱粮。
建安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自此,三国鼎立之势才正式形成。当初诸葛亮隆中对中夺取荆州和西川的设想彻底实现了,蜀汉政权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时期。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在蜀汉内部主管内政和外交,但他并不是蜀汉政权的二把手,真正的二把手是关羽,因为关羽掌管了荆州的军政,而诸葛亮仅仅管着西川的内政,没有军事。
建安二十五年,关羽离开荆州北上攻打曹操,荆州空虚。东吴吕蒙趁机拿下了重镇荆州,刘备一怒之下率军攻打东吴,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击败,撤退到白帝城。到了章武三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之前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于诸葛亮和李严。之后刘禅登基,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不久又领益州牧。从这个时候开始,蜀汉政权进入了诸葛亮时代。
丞相开府治事在历史上有很多先例,这里涉及到了一个皇权和相权的问题。开府,就有了独立于皇权的相权,可以自己任命官员。那么领益州牧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是因为当时的蜀汉地盘中只占了天下的一个州,就是益州。益州牧就是益州最高的官员,是地方官。但同时诸葛亮也担任了丞相,这是国家中枢最高的官。所以说,诸葛亮既是国家的最高官员,也是国家所有地盘上的地方最高官员,正所谓大权集于一身,是蜀汉实际上的一把手。
诸葛亮虽然集大权于一身,但却没有忘记先主刘备的遗志,他对外和东吴重新修好,对内休养生息大力发展农业,积蓄实力准备北上伐魏。此时,蜀汉南方出现叛乱,诸葛亮决定在北伐之前,先平定南方。《三国演义》中把平定南方演义成“七擒孟获”的故事,但事实上包括《三国志》和其他史料里都没有出现“孟获”这个名字。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很快平定了叛乱,扫除了南方的隐患。
建兴四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即位。诸葛亮抓住魏国政权交接朝局不稳的时机,开启了先后五伐中原的序幕。
第一次,因用人失误,马谡丢失街亭,最后退回汉中;
第二次,遇魏国大将曹真顽强抵抗,断粮而返;
第三次,攻占武都、阴平二郡,击退雍州刺史郭淮;
第四次,复出祁山,断粮撤退途中击杀张郃;
第五次,驻军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因操劳过度去世。
诸葛亮去世后,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谥号忠武侯。
《三国演义》中写的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事实上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而且大多无功而返。
诸葛亮的一生有两个关键的转折点,一个是离开隆中辅佐刘备,另一个是白帝城托孤。
从离开隆中到白帝城托孤之前,诸葛亮大多担任的是偏于内政的官职,类似于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负责的是内政、外交等事宜。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除了辅佐刘禅处理朝政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筹备和实施北伐的事业上。
诸葛亮的一生,在政治上带头廉政奉公,努力营造廉政的氛围,联合官员制定了蜀汉的法典《蜀科》,兴修水利、开拓农田,使百姓安居乐业,是治国理政的政治家;在治军上以道德教化士兵,但同时也施以严令,赏罚分明,是治军有方的军事家;在文学、书法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毕竟不是完人,在用人方面误用马谡、疏远魏延、重用姜维,太过于以德行评判人才;白帝城托孤后忽视蜀汉实力一味北伐,战略上谨小慎微,不善奇谋;在后期独揽朝政时忽视了官员梯队的建设,致使蜀汉后期缺乏力挽狂澜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位善出奇谋的优秀军师、是一位擅长治国理政的丞相、是一位带兵打胜仗的将军、是一位写出《出师表》的文学家,是一位“空城计”中的音乐家、是一位令皇帝放心的忠臣、是一个廉洁奉公的道德楷模,是一个令对手闻风丧胆、屡下杀手的像神仙一般的人物。
但是在《三国志》里,陈寿却说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不管怎么样,诸葛亮在后世人心中依然是那个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千古一人,而且被许许多多的人所效仿。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