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为何欧洲战场不太用炮楼?

因为欧洲人有意大利炮啊!

炮楼这种东西,说实话,根本就不值一提。其跟我们通常认为的碉堡工事不一样,虽然是一个类型,但是其防御力天差地别。

碉堡乃是热兵器时代最为典型的坚固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修筑而成的工事,配合一定的对外攻击武器,简直就是防守方的杀手锏,进攻方的噩梦啊。时至今日,碉堡还在被不断的升级改造,并没有被淘汰。

但是日军的炮楼不一样,其结构简单,防御力差,基本就是土砖加木头,条件好一点的,可能会用石头。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建筑物,远远达不到碉堡那样的作用。不开玩笑的讲,只要是将李云龙的意大利炮拉来,基本一炮一个。

但是,咱么那时候穷啊,武器装备落后。别说意大利炮,就是普通的迫击炮,那也是稀罕玩意儿,得主力部队才有。

一般的游击队,或者民兵队伍,他们顶多就是步枪加手榴弹。而这样的武器装备,显然不好对炮楼造成有效的杀伤。当然,炸药包或者集束手榴弹这样的装备是有这样的威力的,但是日军往往会在炮楼周边加装铁丝网,以及挖出壕沟,阻断接近的炮楼的路径,日伪军只要躲在炮楼里,通过射击孔,居高临下的防守,那就是一块一场难啃的骨头。

当然,这里还需要补充的一点是,炮楼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是防御工事。它更多的是一个侦察岗哨,起到一个监视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日军的炮楼大都是修筑在沦陷区大后方的交通要道,用以防备中国的敌后武装搞破坏。

所以其针对的对象是武器装备匮乏,且无法组织大规模战斗的敌后武装。

所以,对于日军来说,炮楼的防御力足矣。

这其实可以衍生到日军被大家广为诟病的装备问题上。比如日军的坦克,出了名的装甲薄,反坦克炮打他都是杀鸡焉用牛刀。和当时世界上的主流相去甚远。那么为何日军坦克如此一般呢,真的是日本人造不出来重型坦克吗?

其实不然,日本工业基础较差,原材料匮乏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更多的是一个战场实际环境。日军在发动战争之前,做过不少的实地考察。之所以讲坦克敲定为小豆丁模式,更多的是因为其很适合当前的战场。首先当时的中国武器装备跟不上,小豆丁的防护能力足以。而且当时中国基建差,尤其是南方水网纵横,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部队开展。

都说德国的装甲军团厉害,如果把他们开到东南亚的山地丛林中,其不一定能在日军身上站到便宜,这是一个战场环境的问题。显然,炮楼的存在,也是因为他适合这个战场环境。换句话讲,就是欺负我们中国人武器装备差,没有重武器。

如果,日本是面对的英美军队,或者说苏联的钢铁洪流。那么取而代之的可能就是钢筋混泥土加固的要塞了。

二战为何欧洲战场不太用炮楼?

抗战时期的日军炮楼,其实没有炮,就十条步枪,外加一挺机枪。极少数炮楼可能会配一具掷弹筒,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日军炮楼的设计原则是高大,能一眼看到外面的环境,不在乎自己是否会成为中国军队的靶子,因为中国军队缺乏重武器,难以摧毁炮楼。

并且炮楼的材料也不是用钢筋混凝土,而是造价低廉的砖头和木头。实际上并不经打。

只要有一门炮,就能轻松摧毁一座炮楼。

比如八路军在百团大战时,曾缴获了一门九二步兵炮(样式见下图,不是重炮)。后来就靠着这门步兵炮,一年内拔掉了80多座炮楼。(平均5发炮弹可以摧毁一座炮楼)

小口径炮就能拔掉炮楼,这也就以想象当时的日军炮楼是有多脆了。

然而,就是这种小口径,拆开之后,步兵可以背着走的步兵炮,中国军队都非常缺。

不仅八路军缺,国军也缺。

而缺乏火炮(也缺炮弹),这也就导致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经常在攻坚上要承受不必要的损失。甚至于,还会贻误战机。

比如1939的桐乡县城收复战,就是如此。

1939年,日军攻占桐乡县城。之后,大部队撤走,只留下了47个鬼子守城。国军第62师知道这个信息后,便安排两个团阻援,一个团负责攻打县城。

然而,就是将近30倍的兵力差距,国军硬是吃不下这伙小鬼子。

为什么吃不下呢?因为没有炮。

当时国军通过里应外合,攻破了城门,收复了县城。但鬼子听到炮响,迅速收缩,全溜到了防御工事内(一间学校里),利用地形在防御死角,用掷弹筒和重机枪,硬是顶住了国军三个营的轮番冲击。

国军由于没有火炮,无法直接摧毁日军的防御工事,便只能派敢死队冲锋。然而不管国军怎么突击,就是攻不进日军的工事。

最后打了一天多,大股日军增援赶到,国军被迫撤退。一场看似没有任何悬念的县城收复战斗,就这么窝囊的不了了之了。

从这场战役可以看出,当年的中国军队,实际上是很苦逼的。

看过《亮剑》的朋友,应该对李云龙曾说过一段话有印象:我要是有鬼子那么富,就不练刺杀了,一人抱着一挺机关枪,见人就突突,那多痛快呀!

李云龙的这段话一语中的。

当年的八路军为什么没日没夜的练刺杀?

难道是八路军喜欢与敌人白刃战吗?

当然不是了。如果八路人手一支德国原装驳壳枪,背上再背一把美国原装汤姆森,谁愿意跟鬼子肉搏?

一梭子扫过去,岂不美哉?

当时八路军所谓的“三枪八路”绰号(意思就是八路三次排枪之后必定发起冲锋,和敌人近身格斗),说白了,就是因为战士缺乏弹药,被逼出来的结果。

没办法,谁让当时的中国,工业贫弱呢?

所以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日军敢大面积修建炮楼的原因,就是如此简单。日本人就是欺负中国军队没有炮,甚至连子弹也不够,拿自己没办法。

至于说,在欧洲战场为什么没有日军炮楼这种产物,原因也很简单。

当时的欧洲,参战方都是列强,大家可能缺乏合格的士兵,但绝不会重武器。所以在欧洲战场上,像炮楼这种脆皮货,碰到任何一方的大炮,一炮就能给它轰上天。

并且,日军炮楼修的又高又大,对比当时欧洲的地堡(主体部分在地下,地上只露一个射击口),堪称是活靶子。这种东西如果敢在欧洲出现,有多少算多少,通通都会被炸成渣子。

▼马奇诺防线地堡。设计原则是地面暴露面积越小越好,要能抗住重炮的打击,同时给予敌人强大的威胁。

当然说那么多,并不是想说日本人蠢。毕竟当时的日本也属于列强,修碉堡对日本而言也不算什么难事。我只是想说,炮楼这种玩意,它适合当时的中国战场,尤其是敌后战场。因为在当时,中国军队缺乏重武器是客观事实。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的多田骏正是因为知道这个实际情况,才提出了炮楼的设计标准,即压缩建筑成本,以最低的代价修建最多的炮楼。

反正就这种稀烂东西,对于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也已经很难打了。

二战为何欧洲战场不太用炮楼?

在抗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土地上修筑了不少炮楼,到现在也有不少留存。而在抗日剧中,炮楼也是经常出现,所以国人肯定非常熟悉。但是炮楼其实是中国抗战时期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产物,在欧洲并不实用,自然就少了。

炮楼一般设置在交通要道、铁路公路沿线或者是比较大的村镇周围。并没有严格的标准,通常结构简单,有两到三层,材料则是就地取材,以木头、砖块、三合土为多。炮楼的守军也不多,大多数只有几个或者十几个鬼子再配上一个班到一个排的伪军。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炮楼防御力不强,大口径机枪都可以轻松打穿。守备力量也有限,遇到大股部队只能死守炮楼。

日军大量修建炮楼,其主要目的还是承担警戒任务,预防小股八路军或者游击队的破坏。

抗战时中国的城镇化程度很低,大部分地区都是农村。爆发以后,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在敌后出现了大量的抗日部队,其活动地区主要就是偏远的农村。随着日军占领区的扩大,其有限的兵力无法保证每一处占领地都有足够的兵力据守,只能以有限兵力分散驻守村镇,这就增加了被攻击的危险。

炮楼虽然防御力不高,但是敌后武装通常没有重武器,因此很难对炮楼在成太大的损伤。同时炮楼周围一般会挖上战壕,布上铁丝网,想靠上去爆破也不容易。而只要短时间内无法攻克炮楼,那么日军就可以抽调援军前来救援。

因此炮楼其针对性很强,主要就是对付火力贫弱的敌后武装。实际上在正面战场上,日军也极少修建炮楼。

而在欧洲情况则不同。首先欧洲城市化程度较高,控制了城镇就控制住了大部分人口,作战双方不需要在农村保留太多的兵力。其次欧洲部队的火力要比中国强的多,游击队也不难搞到一些重火力,炮楼无法发挥太多作用。因此即使在交通要道修建工事,也是比较坚固的碉堡或者大型钢筋混凝土工事,而不是防御力很差的炮楼。

因此双方对炮楼的不同态度,主要是各自战术需要所决定的。

欧洲的巨型“炮楼”——防空塔

二战为何欧洲战场不太用炮楼?

什么叫“炮楼”?

中国老百姓将西洋来复枪称之为“洋炮”,就连驳克枪也称之为“盒子炮”。

所以日本人修建的高层工事,就被中国老百姓称之为炮楼了。

任何一处防御阵地都必须高低火力搭配,形成立体交叉火力网,才能称之为防御阵地,所以德国的大西洋壁垒,就修筑了无数的高雕,如果让中国老百姓看到,就会说:

“德国鬼子也修了那么多炮楼。”

和日本鬼子不同的是,德国鬼子的炮楼修在防御阵地中央,周围是无数的低堡掩护着中央的高雕。

最著名的是柏林城外修筑的高射炮塔,塔顶架设八十八毫米口径高射炮对付盟军飞机对柏林的轰炸。

苏军攻击柏林时,城外的高射炮塔一下挤进了三万柏林老百姓,你说这高射炮塔有多大?

那真是可以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特大号炮楼了。

更有趣的是苏军围住高射炮塔攻了一天,所有火器都用上了,硬是没啃动德军的高射炮塔,只好绕过高射炮塔攻击柏林,希特勒自杀后,柏林城外据守高射炮塔的德军对苏军投降。

也只有日本鬼子欺负中国军队没炮,所以也不用低堡掩护,孤零零的修建一座炮楼就是一个据点。

二战为何欧洲战场不太用炮楼?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炮楼是抗战时期最常见的日军防御工事,当时日军为了巩固占领区,担心民兵和抗日军队反攻,在华北和东北建立了复杂的炮楼体系。日军在每个炮楼都安排一个军曹来负责指挥炮楼的工事,军曹一般是老兵,一个老兵领着一批新兵或者后方部队,维持周边的秩序。如何打击炮楼一度成了很多抗战部队最头疼的问题,它们居高临下,给抗日军民造成了巨大的麻烦,无形中分割了抗日根据地。然而在欧洲战场上,几乎没有炮楼,美日太平洋战场上也基本没有炮楼,为何炮楼在中国如此多。

最根本的因素是中国军队缺乏重火力,现在的人恐怕很难想象当时重火力缺乏到何种地步。早在1935年,当时国军曾经邀请德国顾问,打算组建一支德械师。从德国采购了不少装备,但这些装备大部分是迫击炮和战防炮,引进了12门37毫米克虏伯山炮,少量81毫米迫击炮,部分Pak35型37毫米口径炮,还有一些苏罗通高炮。这些火炮能在500米范围击穿30毫米厚装甲,可以打穿日本常用坦克的装甲,但射程太近,必须前沿部署。全国只有几百门,打到武汉会战时,已经消耗殆尽。

除此之外,抗日军民几乎就没有任何重火力了。尤其是华北地区,在黄崖洞兵工厂开始大量生产前。战士们每个人只能分到几发子弹,无法做到每人一条枪。在这种情况下,拥有机关枪的炮楼就显得很难对付。

欧洲的情况完全不同,一个普通的苏军团级单位或者德军团级单位,都有至少10-15门重炮。军和师级单位就更不用说了,还配备几百辆坦克。这些坦克打装甲都能轻易洞穿,打炮楼和碉堡直接一炮就炸烂。所以欧洲战场没有炮楼,钻到那里面和送死基本没任何区别。

二战为何欧洲战场不太用炮楼?

题主说的炮楼应该是抗战后期,日军在占领区为了弥补兵力不足的缺陷,在重要的位置建立的碉堡(俗称炮楼),以少量的日军或伪军驻守,辐射一片地域,并以电话线与主要基地的日伪中心建立 联系(比如县城),起到一个警示和监视的作用。个人理解,更像是日伪军的一个神经,达到通过最少的兵力起到最大的作用(比如控制重要的交通线或主要城市、乡镇),平时可以作为据点和军营供军人住宿、办公。作战时可以作为碉堡使用,靠着自己皮草肉厚,而地方的武装没有重火力,无法对自己造成有效伤害,进行抵抗,如果受到攻击,则通过电话线报告中心的日伪军,大批作战人员开始向报告点聚集,以求对敌人予以杀伤。

由于日伪占领区的地下作战力量没有重火力,虽然对鬼子炮楼恨得牙痒痒,但是却没有什么有效办法,小鬼子和伪军有机枪,有三八大盖,有掷弹筒,火力层次分明,优势明显。

但是炮楼虽然对付民兵很有效,但是面对正规的部队时,也只有挨打的份。比如遇到李云龙推上来意大利炮的时候。

还有一个花絮:

1944年春,驻防在广德县门口塘据点的日军南浦旅团小林中队在一次战斗中,一门92式步兵炮和3发炮弹,成了新四军48团的战利品。日军为了拿回这门炮,想尽办法,甚至提出无奈之下他们派了一名军官带一名翻译,亲自送信给新四军第16旅旅长王必成,说是愿意用100挺轻、重机枪换回那门炮。当然新四军没有答应这个条件。

1944年8月23日,第16旅发动长兴战役。攻打合溪伪军据点时,伪军营长在炮楼上拒不投降。王必成说:“上大炮!”结果,大炮拖过来,一发炮弹打过去,“轰隆”一声,当场把炮楼顶都炸飞了。伪军营长连忙举手投降。

由于这门大炮的助威,新四军一夜之间就拔掉了敌人的合溪、林城桥、夹浦、新塘等13个日伪军据点。

这门92式步兵炮的神威,震撼了江南的日伪军。

那么按题主所说,为什么在中国战场这么好用的炮楼,在欧洲战场上没怎么使用?

按在下的说法,原因有以下几条:

1、(炮楼适合对付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或者轻火力的部队)欧洲作战部队,机械化程度较中国战场的双方高很多,普通的小三五层楼的砖土结构的建筑,不够欧洲的军队的炮兵打的,甚至用迫击炮都可以端了它。在中国战场,炮楼也只是在敌占区才大量出现,在双方主力交战的时候,也是看不到的。顶多有一个地堡,什么的,还需要用水泥建造,并形成规模,配合要塞的火炮,才能抵挡炮火和敌人的进军,像日军在滇西作战的时候,日军的地堡就给国军造成大量伤亡。

以当时日军的地堡为例,共分为三层:上层战斗使用,中层用于休息,下层则是隐蔽和储存弹药和粮食。而在第三层的下面还挖有地道,用作交通使用。地堡上方先是堆砌四五层的粗木桩,然后在上方铺上钢板,再在上面掩盖上厚厚的泥土。这样一来,即使有炮弹落在上面也很难造成损坏。在堡垒的四周还放置有装满砂石的大汽油桶,中间又架上钢板,以至于被当时150毫米的大口径炮弹击中也损坏不了地堡。在地堡的各层中间还搭有圆木,即使上面一层塌了,躲在下面的日军也不会受到伤害。

这样变态的工事是因为日军高层的重视。在修筑中日军的多为将军来此视察并实验,在多枚500磅炸弹直接命中工事后也不会对其内部造成伤害,对于这样的工事日军有信心在此坚守8个月。

(此图应该是某团迷手绘,借用一下,侵权必删!)

2、欧洲德军占领区为什么也没有出现这种炮楼?这方面的查到的资料不多,猜想如下:

一方面欧洲的高大建筑多,很多可以直接占领使用,而且欧洲很多古建筑本身就是堡垒,二是德军只要控制重点城市和交通线(铁路线)在影视作品中无论中外,火车站一般都是很难打的,原因也应该有这一层内容在里面。,三是欧洲工厂、集中营限制了人员的行动,而这些地方的办公楼或高大建筑就充当了中国战区炮楼的作用,四是德国对敌占区人口的征集和压榨。目前只考虑到这么多,有知道的朋友 欢迎指导一下。

3、面对正规军的进攻,欧洲更多的是建立要塞,因为面对的进攻火力不是炮楼所面对的八路军武工队的水平,甚至要经得起大口径炮火和飞机的攻击,像著名的马奇诺防线(下图一)、大西洋壁垒(下图二),日军关东军面对前苏联的满洲也建立了很多要塞、堡垒,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建筑与华东平原上的三五层的小炮楼的区别。

4、欧洲有特色的像炮楼的建筑就是德军在柏林的防空塔

【著名的动物园防空塔:】随着苏联红军已近波兰军队在1945年进入柏林,许多市民搬到动物园里来躲避战火,苏联军队(第150和171步兵旅)进攻横跨在施普雷河上的毛奇大桥,而负责守卫这里的是装备了反坦克火箭筒的德军步兵,他们承受了来自桥对岸的苏联坦克部队的进攻压力,直到来自防空塔上的重型防空炮可以透过桥那边的硝烟进行支援,防空塔摧毁了这些坦克并且让桥上布满坦克的残骸,这些残骸同时阻止了后续装甲部队的前进。然而随着成千上万的市民涌入防空塔,防空塔内的状况变得愈发令人难以忍受:里面十分拥挤,供水严重不足,而且空气变得令人难以呼吸。  随着苏军势如破竹般的向柏林中心推进,大约10000名德军士兵撤退到了柏林政府区.由于防空塔从来没有被成功的攻击过,因此它仍然能够为在政府区激战的德军士兵提供反坦克支援,比如在四月三十日的白天,由于两公里外防空塔的重型反坦克火力,苏军无法穿过帝国国会大厦前的空地来进攻这里。不愿意进攻防空塔的苏军决定与防空塔内的守军协商投降的事宜,代表塔内守军协商的陆军上校霍勒,答应于午夜投降,不过这其实是一个计策,因为它可以使得在蒂尔加滕区的守军得以突破苏军的防线并离开柏林,而他们在午夜前也做到了这一点,随后防空塔守军投降 ,之后前来避难的柏林市民也离开了这里。

以上就说明了题主所描述的为什么欧洲很少使用炮楼的情况。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