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什么不一样么?
宋朝的科举制度,和明清时期,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宋朝录取进士分为五甲:其中一甲不止有3名,赐进士及第。二甲也赐进士及第。
三甲和四甲,赐进士出身。
五甲最可怜,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时期的进士录取大家比较熟悉,被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三人,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甭管怎么分类,以上所有人都可以称之为进士。成绩最好的那个,都可以称之为状元。状元这个词到现在都是高考时期的热门词汇。
因此,我们可以看得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其实在成绩上还是有分别的。明清时期的区分更加简洁明了。
一、同进士出身,也是进士!很多人觉得同进士出身的意思,就是享受进士出身一样的待遇,但是不是进士。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人家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只是录取名次靠后而已。
你以为得一个同进士出身容易吗?甭说别的,大家还记得范进中举吗?范进考了一辈子,才得了一个举人,还把自己给搞疯了。
考上举人,只是拥有了考进士的资格而已,可想而知,得到一个同进士出身,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清朝末年著名的洋务大臣曾国藩,其实就是同进士出身。这一年他的成绩是三甲第四十二名,说实话,一点儿也不出众。
按照清朝的三甲录取名额来看,一甲3人,二甲一般有40多人,而三甲则多达100到300人左右。曾国藩的考试成绩,大概在全国80多名的样子。
相对于全国读书人来说,这个成绩肯定是很好了。可是在进士圈子里,这事儿就完全不同了,曾国藩甚至都懒得提这件事。
二、尴尬的同进士出身。关于这件事的尴尬,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曾国藩考了一个同进士出身以后,这心里就很不舒服了。这就好比高考的时候,目标是985高校,结果却只考了个普通一本,心里落差自然比较大。
不过他这个人比较努力,运气又足够好,所以一路高升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有一天他手底下的两个幕僚在那儿聊天。
一个出了个上联:如夫人。
结果另一个索性对答:同进士。
这还不够,第一个人又在后面加了俩字:如夫人洗脚。
另一个人不甘示弱,直接笑道:同进士出身。
本来是私底下聊着玩,结果里面的曾国藩坐不住了,啪的一声推开了门,那张老脸可怕得很。结果这两位就被开除了。
很简单,他们不知道曾国藩是同进士出身,还偏偏拿这个称呼跟如夫人做比较,那不是指名道姓地瞧不起曾国藩嘛!
实际上你要是拿如夫人来跟同进士出身比,那就有点儿侮辱人了。如夫人,那是正儿八经的小老婆,小妾在古代是夫妻俩的共同财产,压根就没有地位可言。
可同进士出身的人,那可是正儿八经的进士,跟其他进士一样,都是考上编制,朝廷给安排工作的。
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安排的工作的确不一样。如果没有任何区别,那还有什么必要搞这么三个档次呢?因此在安排工作的时候,这三个级别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首先进士及第的这帮人,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他们仨一般都能获得进入翰林院工作的机会,虽然起点不高,相当于是皇帝身边的秘书,但是好歹是京官。镀金几年到地方上做大官的几率是很大的。
而且就算一直留在朝中,也能够直接得到提拔。到六部锻炼一下,随后进入内阁或者军机处,这都是很有可能的。
- 其中状元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工作,是从六品官职,这起点相当高了吧?
- 榜眼和探花也不差,能够获得翰林院编修的工作,是正七品,相当于县令的级别。
其次进士出身的这帮人,其实成绩一点儿也不差。
比如说二甲第一名,其实就是全国第四名,他被称之为传胪,就是觉得他有点儿可惜了嘛!再往前一步,不也能成为进士及第了嘛!
所以说这部分人当中的佼佼者,也能够享受到和进士及第一样的待遇,直接进入翰林院工作。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也不简单,号称储备宰相。只要在3年后的内部考核当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能够长期留在翰林院工作担任翰林院检讨,成为正儿八经的翰林。成绩差点的,也能进入六部担任主事、御史等官职,亦或是派遣到地方上工作。
再者,同进士出身的人,待遇稍差一点。
进士出身的这帮人里,成绩不怎么样的,其实和同进士出身的人一样,在安排工作的时候,没什么分别。
这帮人属于优等生里的差等人,就好比清华北大里面考倒数的那帮学生一样。他们一般都会被安排到地方上,运气好点儿可以担任从七品的辅政官职,运气不好的,甚至连个实缺都没有。
当然也有进入各部工作的,只不过也只能从基层做起。能有份工作就偷着乐吧!伴随着新进士越来越多,老进士还没退休,所以朝廷压根就没有这么多实缺给他们,所以到了清朝后期,同进士出身的人,坐冷板凳的机会就比较多了。
总结:补缺的时候,同进士出身的人不占光。这或许就是三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每年录取三四百的进士,这些人需要大量的工作缺口,请问怎么安排吧?
因此大量进士需要坐冷板凳,等到哪个地方哪个部门有个基层工作者退休了,那么他们就能补上去。
这个时候进士出身的人,肯定是要比同进士出身的人有限替补了!肯定会有人问,那么进士及第的人,是不是也会比进士出身的人优先替补呢?不好意思,人家进士及第每3年就3个人,他们本来就有工作好不好!
参考资料:《清史稿》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什么不一样么?
无论是进士及第、进士出身还是同进士出身,都属于正牌的进士,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简单说,即便是最后一名的同进士出身,也是经过会试录取的贡士,然后经过殿试进行重新排名后产生的。如果在会试中没有考中贡士,是没有资格参加殿试的,也就谈不上什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了……
何谓进士及第以清朝为例,所谓进士及第,指的是殿试前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在殿试过后,只有前三名才能被赐进士及第,其他人都没份,第四名也不行!前三名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不需要参加二次选拔、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任修撰和翰林院编修之职,通常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何谓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同样以清朝为例,赐进士出身通常授予殿试进入二甲的贡士,一般为前五十名。殿试排名在五十名之后的贡士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说白了,所谓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仅仅是殿试的排名而已,并没有本质区别。根本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同进士出身是什么没有考中进士或者进士落榜后像乡试副榜贡生那样补录的。
在分配方面,赐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者之间的区别也不是太大。殿试结束后,有关部门会在二甲和三甲进士中挑选一部分人进入翰林院镀金、授翰林院庶吉士。镀金培训期一般为三年,三年后考核、成绩优异者留翰林院担任检讨,又叫“留馆”。其他人则被分派六部、在京其他衙门或者委以外差、如六部主事、御史、知县等。而没能进入翰林院镀金的二甲、三甲进士则会被直接分派六部、在京其他衙门或者委以外差。这其中虽然殿试排名靠前的略微沾点光,但区别并没有那么悬殊,有不少三甲进士的去处甚至比二甲进士好。当然,这个就要看个人的社会活动能力了……
综上所述,所谓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属于正牌进士!区别仅仅是殿试的排名不同罢了。进士及第是前三名、进士出身是前五十名,剩下的都是同进士出身。但不管是那种,都必须通过会试取得贡士身份,否则一切免谈!
中国古代的殿试实行等额录取,并不是淘汰制。换言之,只要在会试中考取了贡士资格,就一定会成为进士,殿试只是对贡士的重新排名而已。换言之,即便你会试考中了会元,殿试时也可能沦为二甲或三甲。反之,即便你会试是倒数,殿试时也可能会成为一甲。一者看你殿试时的发挥,二者则是看皇帝的好恶。晚清的刘春霖是如何成为一甲第一名状元的?就是因为名字好听——春霖,最后被慈禧太后直接点为了状元!而那位原拟一甲第一名的贡士,只能往刘春霖之后排了。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什么不一样么?
清朝的科举制度沿袭明朝,经“童试”、“院试”、“乡试”、“会试”以后,进入终极大PK——“殿试”。所谓“会试定去留、殿试分名次”,只要能够闯过“会试”进入到“殿试”阶段,就都能获得“进士”功名。
按照清代科举制度规定,通过“乡试”获得“举人”身份以后,便拥有了做官资格;但“举人”一般只能担任教谕、县丞、主簿等基层官职,甚少能够直接出任知县。而且,在将来的仕途升迁中,“举人”出身的官员也多受限制。所以,为了拥有更好的仕途前景,大多数“举人”都会参加每三年于京城举办的“会试”,考不过回去等待分配当官,考上了就能进入“天子亲策於廷”的“殿试”阶段。
“会试”定去留,“殿试”定名次!“殿试”不存在淘汰一说,只要能够进入“殿试”就能获得具体名次。
“殿试”名次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一甲”、“二甲”和“三甲”;对应着具体名次,考生的功名也有着具体的不同。
《清史稿·选举志一》对此有着明确记载:
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也就是说,“一甲”共有3人,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这3位佼佼者的身份就是“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一般40—50人),能够获得“进士出身”的身份;“三甲”若干名(一般100—300人),能够拥有“同进士出身”。
注意,“同进士出身”的意思是“不是进士,但按照进士身份对待”;类似于“如夫人”只是“如同夫人”而已。所以,“同进士出身”的官员一般比较忌讳自己的出身,不愿别人提及。
但是,“同进士出身”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只是名次靠后而已!
那么,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之间有何区别呢?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进士及第”的三人和“进士出身”的第一名,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进修,而且能够立马获得官职晋封,基本等于“带级别”进修。其中“状元”可以直接授予从六品“修撰”、“榜眼”和“探花”可以直接授予正七品“编修”,“二甲第一名”则被直接授予从七品“检讨”。
剩余的“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还需参加考试——“朝考”,“朝考”通过后才能进入翰林院,和前四位已经拥有官职级别的进士一块进修;“朝考”不通过,就只能被外放知县一级的地方官或者六部属官等基层官员。
在“朝考”的过程中,“进士出身”较之“同进士出身”拥有更高的通过率,因为“殿试”的名次可以给“朝考”加分。一般情况而言,“三甲”50名以后能够进入翰林院的几率就几乎为零。
清朝的“翰林院”基本等于“储备干部培训班”,向来有着“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拥有“翰林出身”可问鼎殿阁或者位列封疆,仕途前景极为广阔。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同进士出身”早在“殿试”刚一结束的分配过程中,就已经输给了“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
翰林院的进修结束后,三种进士被授予的具体官职也有着巨大区别,我们以具体案例予以说明。
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也就是“进士及第”的典型代表。咸丰八年,翰林院进修结束后被授予“陕甘乡试副考官”,而后直接升任“陕西学政”。
李鸿章,道光二十七年“二甲第十三名”,也就是“进士出身”的典型代表。道光三十年,翰林院进修结束后被授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曾国藩,道光十八年“三甲第四十二名”,也就是“通进士出身”的典型代表。道光二十年,翰林院进修结束后被授予从七品“翰林院检讨”。
由此可见,“殿试”名次不但确定了携带一生的功名身份,还几乎直接确定了仕途起点;当然,“进士”身份的不同也代表了仕途起点的不同,纵观有清一朝,有“状元及第”出身的内阁首辅、领班军机于敏中,也有“进士出身”的文官之首、晚清大佬李鸿章,更有“同进士出身”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
所以,“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之间的区别虽然明显,但真正能够决定未来仕途高度的关键因素还在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
参考文献:《清史稿·选举志》、《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什么不一样么?
进士及弟,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什么不一样么?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功名。
隋唐时期,设有诸多科目,其中进士科最为人重视,视为入仕正途。
宋代,科举三级考试制度。
乡试中榜者称举人,会试中榜者称贡士,殿试中榜者则称进士。
进士功名成古代读书人最难考的。同时,也是终极梦想。
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弟,分别俗称状元、榜眼、探花。
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得中进士者一般都是前途光明,一甲立刻可授官职。
二、三甲则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明清时期的官吏主要由举人和进士充任,举人基本上充任县级官吏。
进士则一般都是备作中央官员,即使外放到地方做小官,也是历练一下,将来自有比较好的升迁前景。
每次科考进士录取人数,各朝不一,唐代较少,一次只录取二三十人乃至几个人。
宋代较多,一般几百人,多时上千(当时举人无做官资格)。
明清时期,举人有做官资格,进士录取人数下降到百人左右,为平衡各地发展,往往按地域分配额。
隋唐至清一千四百年的科举史,考中进士总人数大约十万以上。
如唐代王勃、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兄弟等,明代的张居正、徐光启等,都是进士出身。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什么不一样么?
进士,原指可以进授爵禄之士。《礼记•王制》:“大乐下正论造士之秀者,以造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置进士科,作为取士的科目。唐制进士科与明经、明法科等并列,应试者谓举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试毕放榜合格的叫做成进士。凡试于礼部的,都叫做进士。宋代进士科试诗赋经义各一首,第五道,帖经《论语》十帖。宋以后,其他科目多存虚名,进士科成为科举中唯一的科目。明清时,举人会试中式,复行殿试: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
以上通称为进士。凡列衔时,都先写赐进士及第或出身。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什么不一样么?
拿“同进士出身”的进士身份和“如夫人”身份相类比,这玩笑开得有点大了。
夫人,有些诰命夫人的身份倒是可以和进士们相类比,这些夫人甚至比进士、比状元的社会身份还要高。
如夫人是万万不可能和进士相类比的。
“如夫人”者,字面意义看上去好似是在表达小妾的各项待遇如同夫人一样,所以称为“如夫人”。
但如夫人终究不是夫人,这两者差别太大。夫人是正妻,是家主母,是女主人,是如夫人的女主人。
如夫人是小妾,是奴婢,再怎么受男主人的恩宠也是小妾,是奴婢。奴婢生命权都在主人手里,遑论其他权力了。
夫人和如夫人的社会关系是主奴关系,夫人持有对如夫人的杀生予夺 ,随意买卖的权力,封建法律保障她这个权力。
比如《金瓶梅》中,潘金莲不可谓不跋扈 ,不可谓不狠毒。同时她也不失为聪颖多慧,伶牙俐齿,生存能力很强的,西门庆生前她也是西门庆最得意的“如夫人”。但是吴月娘随便叫来一个王婆,也就把她卖了,这个吴月娘还只是个继室夫人呢!但继室夫人也是正夫人。
吴月娘在魑魅魍魉的《金瓶梅》中,她可是唯一的好人,可是她卖起潘金莲来也毫无犹豫和愧疚,因为他有这个权力。
进士们之间万不可能出现这个场面。
进士之间是“同年关系”,“同榜之进士,谓之同年”。无论这个进士是进士及第的状元、榜眼、探花,还是进士出身的第四名进士、第五名进士......第五十名进士,再或者是五十名之后的同进士出身进士,大家只要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社会关系就算是“同年关系”,不分大小,互相扶持。
每一年会试发榜后就有人去刻“同年录”,把所有这一榜的进士名录 刻成一个本子,你说它是“同学录”吗?也不是,他有两种,一种比一种它更详尽。
第一种“同年录”以名次为顺序,将性命、年岁、籍贯、考试的房号、主考官的姓名和官衔刻成名录,算是考试成绩排行榜吧!
这种排行榜就显示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种进士的区别所在。
进士及第的只有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也就是这界科考的一、二、三名,这前三名是要在金銮殿唱名的,唱名后直接分配工作,也就是直接可以做官,入翰林院状元做修撰,榜眼探花做编修。
翰林院可不简单,号称“天子私人”,算是皇帝办公室的秘书部,负责的是为皇帝起草诏书,修撰史书,以及为皇室子弟侍读的工作,运气好了成为未来皇帝的老师也说不定。
三名之后就是第二梯队的“进士出身”的进士们了,这些进士也是有可能进翰林院的。但是翰林院也有等级,这些人做的是庶吉士,当然也可以往上升级了。其余的去做各部的主事、中书、行人等职务,或者外放地方去做知州知县。
“同进士出身”字面意义也看得出来,意思是虽然不是进士也按进士出身对待,这些人基本不可能进翰林院,能混稳县官就不错了。
但凡事总有例外,大名鼎鼎的曾国藩考试自来笨拙(他自己承认的),当年科考只考了个三甲第42名,也就是第42名“同进士出身”的进士。他很生气,嚷嚷着要回家种地。
但是清朝的科考还有一个“朝考”的制度,状元榜发布三日之后,还要在保和殿再进行一次考试。这一次考试不再专注于八股文,而是让参加考试的进士们做奏议一章、诗一首,赋一篇。曾国藩奏议做得好,阅卷的大臣让他做了一等第三名,咸丰皇帝亲自提拔他做了第二名,曾国藩才得以进入翰林院。这也许是曾国藩一辈子忠于大清的原因之一吧!
但是,“同进士出身”对于进士来说,真不是什么好词。
拿如夫人类比同进士出身所谓进士也是从曾国藩开始的,令他生了好大一场闷气。
有一次,曾国藩和一群幕僚同乡吃饭,其中 一个幕僚以怕小老婆出名,这个幕僚曾经替小老婆洗过脚。
大概是酒喝多了,曾国藩取笑说,“我出个上联大家来对。”众人说好,曾国藩出联曰:“代如夫人洗脚。”
怕小老婆的幕僚一听 ,自然知道是在取笑他,怕老婆的人最讨厌的就是人家说他怕老婆,怕小老婆的人更甚。该幕僚当即出口说道:“赐同进士出身。”
曾国藩面红耳赤,也不好说啥,生闷气罢了。
但是另一种“同年录”就其乐融融了,不会惹曾国藩生气,因为进士不分大小。这种“同年录”不以进士名次为先后,而是以年龄大小为顺序排列,姓名、别号、籍贯之外,还写上父母三代,兄弟和妻子等,一个省一本。
倒真是一本通讯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