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能说一下关陇集团究竟是怎么回事吗?他们的势力究竟有多大?
关陇集团中的关和陇是分开的。关指的是陕西关中,陇指的是甘肃陇山。从北魏开始,在关中和陇山一带崛起的门阀势力,被历史学者们称之为关陇集团。
北魏在全国设立六大军区,早期都是鲜卑贵族充当将士,后来汉人逐渐取代了鲜卑人的位置,成为了六大军区的主力军。
尤其是到了北魏孝武帝时期,关中大行台贺拔岳与大丞相高欢分庭抗礼,从而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局面。贺拔岳在西,高欢在东。
贺拔岳去世以后,宇文泰接管了他的家底,以宇文泰为首的这帮军阀头目,便成了关陇集团的基础。
这帮人互相通婚,不断壮大自己家族的地位,从而在西魏建立后,脱颖而出20个强大的家族,他们家族的领袖分别担任了西魏的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全都是实权人物。他们的家族以及他们手下的家族联合起来,便是赫赫有名的关陇集团。
一、西魏八柱国中,诞生了一堆皇帝的祖先。西魏八柱国指的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等八个人。其中有两个人比较特别:
第一,宇文泰。他首创府兵制,是北周实际上的开国之君,宇文泰奠定了北周基础以后,他的儿子宇文觉,在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的帮助下,建立了北周王朝。北周也就是隋朝的基础。宇文泰是这帮人的头头,所以要凌驾于其他所有柱国之上。
第二,元欣。他是西魏的宗室,纯粹是挂个职,压根没啥作用。
此外就是六大柱国,他们手握实权,每个人手底下管着两位大将军,所以这才有了十二大将军的说法。每一位大将军还管着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所以一共24军。
李虎,他的孙子是唐高祖李渊。由于他叫李虎,所以为了避讳他的名字,唐朝的老虎都成了大虫。李虎本人是西魏名将,文武双全。早年跟着贺拔岳,后来又跟着宇文泰,西魏时期官至陇西郡公。
李弼,他的曾孙是瓦岗寨领袖李密,也曾经自立为皇帝,和李渊争夺天下。李弼跟着贺拔岳讨伐万俟丑奴,身先士卒,无人可挡。此后又跟着宇文泰混,成为了西魏的柱国大将军。
赵贵,早年是尔朱荣的手下,后来跟着贺拔岳、宇文泰。在宇文泰手下收复了弘农、沙苑等地,被封为中山郡公,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可惜这哥们联合独孤信打算除掉宇文护,结果失败被杀。
于谨,他比较特别,是河南洛阳人,但是他是鲜卑族。同样跟着宇文泰,提出了西迁天子的策略。西魏时期,出任八柱国之一。
独孤信,太出名了,当时著名的美男子,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儿嫁给了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七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隋文帝杨坚。所以他是三位皇帝(包括追封)的岳父!可惜因为计划除掉宇文护未果,从而被杀。
侯莫陈崇,早年跟着尔朱荣平定了葛荣起义。随后又跟着贺拔岳击败了元颢之乱。此后又跟着宇文泰混,平定了侯莫陈悦叛乱。他是靠自己的战功一点点走上前台的人,在西魏时官至八柱国之一,被封为梁国公,此后也被宇文护给宰了。
8位老兄里面,宇文泰、李虎、李弼的后人们,都有做过皇帝的人,尤其是李虎的后代,建立了300多年的李唐王朝,影响深远。独孤信最特别,他是皇帝岳父专业户,北周、隋朝、唐朝的皇帝,都得认他做祖先。
二、十二大将中,才有隋文帝他们家。很多人好奇了,刚才的八柱国里,虽然有了唐朝皇帝的祖先,可咋没见到隋朝皇帝的祖先呢?其实他就藏在十二大将之中。
西魏除了八柱国,还有这么十二位大将军,他们分别是: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
第一,隋文帝的老爹杨忠。
其中杨忠,就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他是陕西华阴人。早年跟着尔朱荣、独孤信后面混,在护送北魏孝武帝到长安后,顺利投靠到了宇文泰旗下。
此后屡立战功,多次击败东魏和南梁,被封为骠骑大将军,陈留郡公。他虽然在西魏不是八柱国之一,但是到了北周建立后,杨忠便升任为大司空、柱国大将军。正是由于杨忠打下的基础,才让后来隋文帝杨坚有了建立隋朝的实力。
第二,西魏宗室就有3人。
值得注意的是,十二大将军中,老元家的宗室就有3个,分别是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其实他们都是挂个名,没啥实际权力。齐王元廓后来更是被宇文泰立为傀儡皇帝。
第三,宇文家族也有2人。
此外,宇文家族的人还有两个,分别是宇文导和宇文贵。宇文导是宇文泰的亲侄子,属于宇文泰的嫡系,自然手握实权。宇文贵也是宇文家的人,跟着孝武帝投奔宇文泰以后,也深得宇文泰器重。
第四,剩下6个就比较一般了。
侯莫陈顺是八柱国之一侯莫陈崇的哥哥,早年跟着尔朱荣讨伐葛荣,后来又跟着贺拔岳镇守井陉。北魏孝武帝元修前往长安时,侯莫陈顺也就跟着来了,他跟宇文泰关系很好,所以立刻成了宇文泰的心腹。
除此以外,还有高阳郡开国公达奚武、阳平郡开国公李远、范阳郡开国公豆卢宁、博陵郡开国公贺兰祥、武威郡开国公王雄等5人。
总结:关陇集团何时消失?杨坚取代北周以后,逐渐削弱关陇集团的实力,打算集权于自己手里。可惜没能完成这件事,因为关陇集团实力太强大。李家、宇文家实力雄厚。
李渊建立唐朝的时候,其实关陇集团的作用已经不是很大了,很多开国功臣都是泥腿子出身,关陇集团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长孙无忌打算维护关陇集团的余威,可惜最后被武则天给一网打尽,自此关陇集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魏书》、《隋书》、《旧唐书》
有人能说一下关陇集团究竟是怎么回事吗?他们的势力究竟有多大?
一、关陇集团怎么来的?
关陇集团的前身来自北魏在边境地区设置的六个军镇,简称为北魏六镇。
北魏是鲜卑少数民族政权,西晋晚期,由于八王之乱,动摇了晋朝的国本,随后五胡乱华开始,五胡指的是:匈奴、羯、羌、氐、鲜卑。鲜卑本是游牧民族,也是最后一个崛起的政权,在十六国晚期入主中原,并且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
鲜卑入主中原之后,建立了北魏政权,在更北方的草原上,另一个游牧民族开始崛起,这就是柔然,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离北方草原并不远,为了拱卫都城的安全,北魏统治者在与柔然的边境上建立了六个军镇,以抵抗柔然的入侵。
北魏迁都
这六个军镇分别是: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
沃野镇最初设在今内蒙古临河县,后迁到朔方城,也就是内蒙古杭锦旗,再后来又迁到内蒙古五原县。怀朔镇在今内蒙古固阳县,武川镇在今内蒙古武川县,也就是后为的朔州,抚冥镇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柔玄镇在今内蒙古兴和县,怀荒镇在今河北省张北县。
也就是说北魏沿着都城大同市,在大同的西北一直到东北,从内蒙古一直到河北省,形成一条弧形的防御线,以拱卫首都安全,防御柔然的入侵。后来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并在北魏内部实行大规模汉化,而六镇仍然存在。
军镇主要作用是屯田和抵御柔然,以军事作用为主,军民合一,六镇军民既是士兵又是农民,闲时务农,有战争时就是士兵,军政高度统一在六镇首领手中,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六镇首领权力极大,手握重兵,又有行政权。
北魏六镇位置图
那么六个军镇的主体是哪些人?
因为北魏是鲜卑人政权,因此六个军镇的主体及领导者大多是鲜卑贵族,但同时也有其他各个民族,自从西晋灭亡之后,中国北方一直就是胡汉杂居,鲜卑统一了北方,很多其他民族的贵族及百姓都投靠了北魏。
比如出身鲜卑族的葛荣,他是六镇之一怀朔镇的将领,高欢就是葛荣的部将,葛荣后来被尔朱荣俘虏并杀死。
比如铁勒族出身的贺拔尔逗(名字是4个字)成为六镇之一武川镇的首领,铁勒族据说是鲜卑与匈奴混血的后代,贺拔尔逗的儿子叫贺拔度拔,他有三个孙子,分别是: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尤其是贺拔岳最为出名,记住这个名字,关陇贵族集团就是在贺拔岳的手下产生的。
北魏六镇起义
贺拔岳后来镇压六镇起义,他的手下有宇文泰、李虎、侯莫陈崇、赵贵、于谨等名将,这五人后来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五。
再比如匈奴族出身的万俟醜奴,他后来成为高平镇的首领,起兵反抗北魏的统治,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自称天子,后来被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天光打败并俘虏,押送到洛阳被杀。
还有羌族出身的莫折念生,也是北魏时期农民起义的首领,后被叛徒所杀。还有匈奴族出身的破六韩拔陵,丁零族出身的鲜于修礼,高车族出身的杜洛周,鲜卑化汉人高欢,以上提到的名字全部出身北魏六镇,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影响巨大。
上面说到的这些人全部跟一件事有关,就是六镇起义,北魏统治者因为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到洛阳后,并逐渐汉化,洛阳的鲜卑统治者开始享受荣华富贵,并实行汉人的礼乐制度,逐渐与六镇贵族产生隔阂。
贺拔岳是关陇集团的开创者
再加上北魏后期,政治开始腐败,统治根基越来越弱,而六镇军民又要时常与柔然对抗,六镇开始对洛阳的北魏统治者产生不满,于是爆发了农民大起义,这次的起义持续了6年时间,北魏甚至与柔然联合起来扑灭了六镇起义,起义虽然被平定,但是北魏也形成了权臣控制天子的情况,几年后直接导致了北魏的灭亡。
这其中有几个关键人物,贺拔岳就是其中之一,他早年跟随尔朱荣率军与六镇叛军作战,消灭了葛荣、万俟醜奴等人,尔朱荣后来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所杀,元子攸又被尔朱荣的从子尔朱兆所杀。
随后高欢拥立元修为北魏武帝,元修不甘心被高欢控制,于是下诏书给贺拔岳,封贺拔岳为大都督,并都督关中二十州军事,于是贺拔岳开始整合关中的军事力量,这些军事力量大多来自北魏六镇。
贺拔岳之后宇文泰崛起
在此过程中,贺拔岳被部将侯莫陈悦所杀,贺拔岳的部将推举宇文泰为首领,并打败了侯莫陈悦,侯莫陈悦兵败自杀,另一方面高欢拥立的北魏武帝元修因为不甘心当傀儡,于是投靠了宇文泰,宇文泰就拥立元修建立了西魏政权,定都长安。另一方面,高欢另立元善为魏孝静帝,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城。
北魏灭亡后,北方形成了东魏与西魏并存的结局,宇文泰是鲜卑部落的一支,出自宇文鲜卑,北魏的皇族出自拓跋鲜卑,都是鲜卑的贵族,鲜卑一共有六大部族,分别是:宇文部、拓跋部、独孤部、秃发部、慕容部、乞伏部。
宇文泰手下有7位得力干将,再加上宇文泰本人,后来成为西魏的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元欣、侯莫陈崇。
西魏八柱国与24个大将军
这8人中除了元欣是北魏皇族只有个名份之外,其他人都是手握兵权与政权的贵族,这些人就是关陇集团的主力,有汉人也有胡人,其中李虎、李弼、赵贵三人是汉人,其他五个是鲜卑人。
除此之外,八柱国手下还有24个开府的大将军,名字就不列了,太长了,杨坚的父亲杨忠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大将军个个战功卓著,同样隶属于关陇集团,还包括后来隋朝与唐朝的一些开国名将也来自关陇集团,比如韩擒虎、李靖、侯君集等人,八柱国+24个大将军+其他一些名将共同组成了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还包这些人的后代及部将,他们来源大多是北魏六镇的后代,他们彼此通婚,胡汉杂合,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贵族集团。
关陇集团
二、关陇集团鼎盛时期势力有多大?以西魏八柱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控制了西魏政权的所有权力,西魏的皇帝根本就是傀儡,直到后来宇文觉建立北周取代了西魏,而另一方面,高洋也建立了北齐政权,取代了东魏,后来北周又灭亡了北齐政权,再次统一整个中国北方。
北周皇帝出自宇文鲜卑,其直接取代了西魏,而西魏的八柱国依然成为北周的统治阶层,北周灭亡北齐后,关陇集团也控制了整个北方。
隋朝建立者杨坚也出自关陇集团,杨坚出自弘农杨氏,这是几百年的汉人豪强家族,杨坚的父亲杨忠原本是独孤信的部将,因为作战勇猛又成为宇文泰的部将,杨坚后来娶了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为妻。
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他的三个女儿是皇后
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后来嫁给了北周皇帝周宣帝宇文赟,成为皇后,宇文赟去世的第二年,杨坚就建立隋朝取代了北周,隋朝只传了二代,到隋炀帝时就灭亡了,秦朝末年,李渊起兵建立了唐朝,李渊的母亲是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李渊本人算起来是隋炀帝的表弟,李渊的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这样算起来,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的创建者与统治阶层大多都是关陇贵族集团出自,关陇集团势力鼎盛时期,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四个朝代,长达一百年的历史,除了西魏皇族非关陇集团之外,北周皇族是宇文泰之后,隋朝皇族是杨忠之后,唐朝皇族是李虎之后,他们子孙后世也大多是贵族出身,并且代代相传,直到唐朝建立。
三、关陇集团最后的结局如何?在一系列的改朝换代之中,关陇集团内部也开始斗争激烈,由于西魏政权是宇文泰拥立的傀儡政权,宇文泰去世后,他的儿子在侄子的拥立下,废除了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权,所以首先退出历史舞台的是拓跋鲜卑的元氏,西魏八柱国之一的元欣虽然也是皇族出身,但没有实权,后来就衰弱退出历史了。
西魏与东魏对峙
581年,杨坚建立了隋朝取代了北周,北周末帝宇文阐当年就去世了,只有9岁,宇文阐的两个弟弟也被杨坚所杀,西魏八柱国之一的宇文鲜卑也退出历史舞台,隋炀帝晚期,杀死隋炀帝的宇文化及不是宇文鲜卑的,他是匈奴人,只是被赐姓宇文,于文化及其实也算是关陇集团的一部分,最后他被窦建德所杀。
西魏八柱国之一的赵贵在北周时期,因为反对宇文护的专权,被宇文护所杀,西魏八柱国之一的侯莫陈崇在北周时期被宇文护所杀,八柱国又去了其二。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北周初年的实际掌权人,后被周武帝宇文邕所杀。
618年,李渊建立了唐朝,李渊本就与隋炀帝是表兄弟,又是同为关陇集团,但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也开始反隋,并逐渐取得成功,而隋炀帝被杀后,他这一系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弼的曾孙李密,在隋朝末年成为瓦岗寨主,后来投靠了越王杨侗,被宇文化及和王世充打败,于是投靠唐朝,后来又背叛唐朝,被唐朝所杀,李密这一系也退出历史舞台。
唐朝建立后,关陇集团逐渐嫁出历史舞台
李渊上位之初,靠的还是部分关陇集团的成员,因为唐朝定都长安,这里本来就是关陇集团的地盘,李渊与关陇集团部分成员关系还很密切,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关陇集团已经衰弱了,李世民重用的是关东集团,这一批人是在隋朝末年打天下的过程中投靠李世民的,比如后来的凌烟阁24功臣。
另外,从隋朝开始,采取科举考试的制度选拔人才,唐朝也是如此,贵族的地位不再是世袭,所以传统的关陇集团开始渐渐衰弱,形不成集团了,也无法左右唐朝的政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有人能说一下关陇集团究竟是怎么回事吗?他们的势力究竟有多大?
关陇集团,是一个曾影响了300年历史的利益集团。
这个利益集团是怎么来的?他的影响力究竟多大呢?
乱世中迅速崛起北魏末年,天下大乱。
贺拔岳仅率千人出发,击败了关陇地区的叛军,平定关陇。
然而,此时,另一位猛人高欢已经成功夺取了大权,控制了北魏政权。
北魏孝武帝为制衡高欢,划破心口前的皮肤,滴血而出,令人交给贺拔岳,要他整合关陇地区的力量。
高欢岂能让你轻易得逞?施展离间之法,使侯莫陈悦刺杀了贺拔岳。
贺拔岳军中将领,推举宇文泰,继续与高欢对抗。
此时,宇文泰军不过是刚入关陇,毫无根基,而其实力又远非高欢对手。
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快速建立统治,宇文泰连立足都不可能。
要稳定形势,首先当然是要稳定军队!
宇文泰将带入关中的军队、平叛期间收编的军队,以及后来随北魏孝武帝入关的六坊鲜卑万人整合起来,总计七、八万人,分由贺拔岳旧部将领统领。
具体做法,是采取鲜卑旧时的八部之制,立八柱国。
八柱国中,除宇文泰本人统领全局,元欣以皇室之尊“挂职”外,其余六人,分统六军。每军之下,各设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之下,各设两个开府。
如此,以“八柱国”为代表的军事贵族,替宇文泰完全掌控了军队。
同时,府兵都被授予田地,但不编入民户,不需承担租调和徭役,也获得了特殊的社会地位,从而安心效力。
随后,又模仿部落旧制,让府兵们跟着领导他们的将领姓,以加强羁绊。
如此,宇文泰巩固了统治,而“八柱国”们,也就成了各掌握部分军权的军事贵族。(隋朝建立者杨坚的父亲、唐朝建立者李渊的祖父,皆为“八柱国”成员)
由于府兵不但要作战,还要生产,因此,“八柱国”不仅仅掌握了军事特权,更掌握了关键经济资源。
作为统治集团核心成员,他们不但自己出将入相,在科举未兴的时代,其他官吏也由他们选拔、推举,因此,他们事实上分享了朝廷政权。
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均掌握大权的贵族集体,就此形成。
此后,为了扩大兵源、粮源,他们又招募关陇本地的豪强,任命他们为军府首领,以扩大统治基础。
这些贵族们不仅自己强大,还互相通婚,结合成利益共同体,
如此,一个以宇文泰为首领,以“八柱国”为核心,关陇本地豪强为辅的关陇军事集团,就此形成。
这是一个对历史影响深远的军事集团。
天下一开始,关陇集团只是统治了关陇地区。
然而,他们的“西魏”政权,此后成了北周,又成了隋。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隋灭陈,统一天下。
如此,关陇集团,也就成了影响全国政治走向的集团。
此后,唐朝李渊,也是出自关陇集团,也是在关陇集团的支持下统一天下的,因此,唐朝初期,关陇集团也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这期间,关陇集团多次影响了天下局势的走向。
改朝换代为了保证集团的利益,关陇集团不惜改朝换代,更换代理人。
北周后期,北周宣帝昏庸,加重劳役,大兴土木,严重影响了关陇贵族的利益。
同时,他制定残酷的《刑经圣制》,“上自公卿重臣,内及皇后嫔妃,无不被其鞭杖”,引起了关陇贵族的愤怒。
而杨坚在辅政后,“大崇惠政”,得到了关陇集团的支持。
最终,在关陇集团的支持下,杨坚轻松代周。
当杨坚代周后,只有宇文皇族发起了坚决抵抗,杨坚在关陇贵族的支持下,轻松搞定。
其后,隋炀帝的举措又引起了关陇贵族的不满。
比如:杨坚初一登基,就疏远,甚至杀害了许多关陇集团的元勋重臣。
比如:推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打破关陇集团对仕途的垄断。
又比如:通过对洛阳、江都的经营,运河的修筑,削弱“关中本位”,从根本上削弱关陇贵族的影响力。
再比如:大兴土木,连年征战,严重损害了关陇集团的经济利益。
这些举措,引起了关陇集团的反感。
因此,当同为关陇集团成员的李渊起兵后,迅速得到了关陇集团的支持。
李渊在自己的管辖区域山西行军时,尚遭遇了一些激烈抵抗。但进入关中后,豪强纷纷支援,晋阳军几乎没有遭到像样的抵抗,迅速建唐。
最后,隋炀帝本人,也是被关陇集团的贵族子弟,试图回到关中的关中骁果所杀。
缓缓削弱要上位,需要关陇集团的支持,但坐稳了皇位,自然又要尽可能削弱关陇集团的影响力。
因此,不仅是杨广,历代天子都试图逐渐削弱关陇集团的统治。
只不过,这些都只能缓缓图之,不能操之过急。
北周武帝即位后,改府兵军士的名称为侍官。
改这个名字,就是明确概念:府兵,虽归将领统帅,但不是贵族的私人武装,而是直隶于天子的私人武装。(但当时主要府兵将领,仍然由关陇贵族把持,因此短期内利益未受损失)
同时,他又改变以前专以鲜卑及关陇豪强子弟为府兵的作法,“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扩大府兵来源,从而削弱关陇贵族的军权比重。
这些,都是在不直接触犯其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
隋文帝称帝后,一方面通过“举贤良”,由朝廷直接进行人才考察、选举,削弱关陇贵族对仕途的垄断;另一方面,改“十二将军”为“十二卫府”,“十二卫府”设在中央,总隶于皇帝。既废除“六军”这一级,又没有完全触犯关陇贵族利益。
唐太宗时期耶是如此。
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科举等手段,吸纳天下英才,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关陇贵族的“门荫”入仕,维持了其政治特权。
因此,到了唐太宗后期,无论是宰辅之位,还是军中大将,关陇集团人士的比重都大为降低,其根基已经动摇。
当然,唐太宗始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关陇集团,避免触发“反目”。
在唐太宗去世前,他选择关陇集团的代表长孙无忌、褚遂良为辅,但设计要李治施恩于山东豪强李勣,就是为了维系这一平衡。
没落一般认为,关陇集团的最终没落,发生在武则天时期。
武则天并非关陇贵族人士,在其成为皇后过程中,遭到了关陇贵族的反对。
为了削弱关陇贵族,武则天先是各个击破,打垮了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的领袖人物。
制度上,她又大力发展科举,甚至开设武举,削弱关陇贵族在政权、军队中的影响力。
随即,她又定都洛阳,破坏“关中本位”,使统治中心离开关陇贵族的根本之地。
经过武则天的打击,关陇贵族的势力迅速没落。
当然,导致关陇贵族最终没落的,还是社会的发展。
关陇集团,本质上是军功集团。
随着府兵制的瓦解,朝廷逐渐采用募兵制,使关陇贵族的基础瓦解。
同时,自武则天以后,唐朝统治者喜欢任用番将,进一步削弱了关陇贵族在军队的影响。
因此,一般认为,唐朝中后期,关陇贵族的影响力虽然仍然存在,但已不再具备任何决定性了。
关陇集团的产生,本身就是鲜卑与关陇汉人结合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汉人的文治,鲜卑人的武功,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更有生命力的军事集团。
因此,他们以弱胜强,灭齐平陈,最终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使命。
然而,关陇集团占据统治地位,天然意味着“关中本位主义”,以关陇贵族压制其他地区的人民,天然意味着对官职的垄断,以门荫挤压其他人才。
因此,其最终没落,是历史的必然。
有人能说一下关陇集团究竟是怎么回事吗?他们的势力究竟有多大?
关陇集团这个概念,是国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提出来的。这个集团,其实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组织,而是一个概念性质的东西。
不过,从南北朝中后期,一直到盛唐时期,这个概念性质的集团,一直都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而且,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政权的统治者,也都是出身于这种统治集团。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传奇集团的存在,直接决定了中国历史数百年的走向。
有关关陇集团的历史,最早得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开始说起。很多人都知道,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在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常年在北方割据独立。
因为鲜卑族原本是游牧民族,所以最初建立的时候,北魏的都城也比较偏北,大致位于今天的山西大同地区。不过后来,随着北魏逐渐汉化,都城开始逐渐南迁到洛阳。而大同这边,作为北魏的旧都,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不过,北魏迁都之后,大同这边,因为临近北方草原,经常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所以,为了保护大同,北魏便在大同周围,设置了六座军镇。这六座军镇建立之后,很快就成了北魏的军事重地,而且军镇的主体,开始逐渐由鲜卑族转变为汉人豪强。
后来,到了北魏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矛盾,越来越严重。而六座军镇当中,那些高级的鲜卑贵族,又不遗余力地欺压底层百姓。所以最后,六镇百姓开始起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爆发后,因为自身军事力量比较强,北魏为了镇压六镇起义,不得不给予地方将领更多的权力。在此期间,有个叫尔朱荣的地方将领,率先崛起,逐渐掌握了大权。
与此同时,六镇起义军杀入关中,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为了收复关中,尔朱荣派麾下军队,进入关中作战。在平定关中的过程当中,尔朱荣麾下,一个叫贺拔岳的将领,逐渐做大。
贺拔岳在平定关中的过程当中,身边逐渐聚集了一群优秀的年轻将领。同时也尽力拉拢关中地区的一些大家族。这两个群体,就是后来关陇集团的前身。
就在贺拔岳平定关中的同时,尔朱荣忽然被刺杀身亡。随着尔朱荣被杀,贺拔岳也就彻底独立了起来。此后,另外一位权臣高欢,控制了北魏的朝政大局,继续把持朝政。当时的北魏皇帝,便企图依靠贺拔岳,制衡高欢,重新夺回权力。
但结果,就在贺拔岳刚刚参与这场斗争后不久,高欢便拉拢了贺拔岳麾下的将领,将贺拔岳刺杀了。
贺拔岳死后,刚刚成型的关陇集团,瞬间就成了一盘散沙。不过,有了之前抱团取暖的经历,这些人也不愿再受北魏朝廷的约束。所以在这之后,另一位在关中地区颇具实力的将领,被大家推举成了盟主,成了关陇集团的第二代领袖。
这个人,就是宇文泰。
宇文泰掌权之后,在那些关中世家,以及那些逐渐崛起的年轻将领们的支持下,很快控制了整个关中,迅速成为北魏的新一代权臣。此后,北魏皇帝注意到宇文泰的崛起,再次将希望寄托在宇文泰身上,希望借助宇文泰的力量,铲除高欢。
不久之后,这位北魏皇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直接带着整个朝廷,开始逃往,西迁关中,然后高欢还派人去追。皇帝被权臣追得满街跑,这种事情,也只有在混乱的南北朝时代,才能发生了。不过最后,这个北魏皇帝,还是成功带着北魏朝廷,逃到了长安这边。
不过,这个北魏皇帝大概怎么都没想到,宇文泰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人。随着北魏朝廷西迁关中,高欢那边正式宣布,再立新帝。而关中这边,因为早就是宇文泰的天下,所以宇文泰也很快把持了大权,架空了皇帝。
再后来,宇文泰直接将这位逃亡皇帝废黜,自己再拥立一个傀儡。
经过这两次废立之后,北魏便彻底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关陇集团把持的第一个政权,也开始出现。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东魏和西魏常年交战,双方都各自宣称是北魏正统,但是谁也奈何不了谁。
在此期间,把持西魏大权的宇文泰,为了控制整个关中,不得不选择和关陇集团内部的其他世家,共治天下。西魏开国数年之后,在宇文泰的暗中推动下,西魏皇帝不得不册封了八位柱国大将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魏八柱国’。
西魏八柱国的出现,标志着关陇集团的彻底成型。这些关陇世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得不休戚与共,同气连枝,成了一个利益集体。而那八位柱国大将军,他们各自的家族,后来也成了关陇集团内部的中坚力量,影响了此后上百年的历史走向。
因为关陇集团内部,所有高层世家,家族基本上都在关中地区,或者在陇山地区。所以,这个世家联盟性质的东西,才被称之为关陇集团。
除此之外,宇文泰为了强化西魏国力,还完善了府兵制度。在这套制度下,西魏的所有军队,被分成了十二个部分。西魏的十二位大将军,分别掌管一个卫。八柱国中的六位柱国,每一位分管两位大将军。而作为八柱国之首的宇文泰,则全权管辖其他六位上柱国。
当然,这样算下来,八柱国当中,还有一位柱国没有兵权。这当然不是宇文泰忘了,而是因为这位柱国,是出身北魏皇族,他是代表北魏皇族,才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宇文泰本就想把持朝政,自然不可能给他军权了。
正是因为这种休戚与共的制度,导致西魏在对外作战的时候,内部的高层士族集团,利益几乎完全一致。所以,在西魏不断壮大的过程当中,关陇集团内部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
当然,作为头号权臣的宇文泰,自然也想着控制西魏的所有军队。如果宇文泰能做到,他自然不会再封什么上柱国。但问题是,西魏当时的情况比较特殊,军队几乎都是私兵,皇帝根本指挥不动下面的军队。
所以,从关陇集团诞生的那天开始,关陇集团的统治者,既要依靠关陇集团,统治政权,同时也要和内部的那些关陇世家,争夺权力。这种矛盾,一直伴随了整个关陇集团的历史。
东魏和西魏打了二十多年以后,终究还是谁也没能奈何得了谁。二十多年以后,随着宇文泰和高欢去世,他们的后人,也各自篡取了皇位。东魏变成了北齐,西魏变成了北周。北周这边,虽然皇帝换了姓氏,但统治集团的高层,几乎还是那些家族,统治核心其实没变。
北周开国之后,在府兵制的作用下,北周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逐渐有了对外扩张的能力。所以,北周开国二十年之后,终于吞并了北齐,再次统一了北方。不过,就在北周刚刚统一北方之后不久,北周外戚杨坚,便篡取了皇位,建立了隋朝。
而隋朝建立之后,杨坚经过数年的发展,终于在公元588年的时候,派遣大军南下,直接灭掉了南陈政权,彻底统一了天下。至此,关陇集团达到了鼎盛时期。
从北齐被灭,一直到南陈被灭,这期间其实只过了十一年的时间。在短短十一年的时间里,关陇集团所控制的政权,从一个地方性政权,一跃膨胀为全国政权。在这个过程当中,关陇集团自身,自然是得到了巨大的利益。
然而,随着隋朝统一天下,身为皇族的杨家,自然想要摆脱关陇集团的束缚。不管是哪一个皇帝,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皇权被其他家族分享。所以接下来,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皇帝,开始对关陇集团下手,希望削弱关陇集团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当中,隋文帝因为手段比较高超,所以并未引起剧烈的反弹。但是到了隋炀帝时期,隋炀帝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措施。比如,开创科举制,削弱关陇集团的举荐人才的权力;比如和高句丽开战,消耗关陇集团所掌握的军队;比如修造大运河,强化南北沟通能力,削弱关陇集团的经济地位;再比如迁都洛阳,直接将都城搬离关陇集团的核心……
隋炀帝的这一系列改革,自然招来了关陇集团内部,大多数世家的反对。再加上这些超级工程,对于隋朝国力,又消耗过于巨大。所以,几年之后,隋朝便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那些关陇世家,也不愿意再支持杨广,隋朝自然也就亡了。
在隋朝灭亡的同时,关陇集团内部的很多世家,其实已经选好了新的支持对象,这就是杨广的表哥李渊。李渊的家族,同样也是关陇集团的核心家族,李渊的爷爷,当年便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所以,在隋朝末年,李渊自山西起兵之后,首先向关中地区进攻。因为那些关陇世家,早就已经开始支持李渊,所以,李渊在短短几个月之内,便攻破了长安,继而控制了整个关中,建立了唐朝。
再之后,李唐政权又花了七年的时间,逐步统一全国,成了关陇集团创建的第四个政权。
不过,唐朝统一天下之后,同样也要面对之前的矛盾。李家作为皇族,自然也不希望和其他关陇世家,共分权力。所以,自从唐朝统一天下之后,李家也开始不断削弱关陇势力。
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唐朝所做的事情,基本上和隋朝没什么区别。同样实行科举制,同样通过对外战争,削弱关陇集团的力量。同样重用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借助他们的力量,削弱关陇集团。
所以,很多人都说,李世民和杨广其实没有多大不同,他们做的事情都一样。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李世民的手段更强,杨广没做成的事情,李世民都做成了。
经过李渊和李世民两代人的削弱之后,到了贞观年间后期,关陇集团的地位,其实已经大幅下降了。不过,真正对关陇集团,造成致命打击的,其实是后来的李治和武则天。
李世民去世后,其子李治登基。但是李治登基的时候,比较年轻,资历也比较浅。因为这个原因,关陇集团内部的许多老牌世家,开始迅速争权,企图争取更多的权力。
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李治手腕更高,同时也更加狠辣。李治登基之后,大力支持科举制,扶持寒门官员。最后,在李治的支持下,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寒门官员党派,开始在朝堂上占据更多的位置,挤压关陇集团的生存空间。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削弱之后,到了武则天在位时期,因为军事制度的改变,关陇集团的兵权,被彻底收回;举荐人才的权力,被科举制取代;在朝堂上的位置,也被寒门官员所侵蚀,变成了少数派……
到了这个时候,关陇集团没了立身根本,自身又被持续打压。再经过武则天时代,酷吏们的清洗之后,关陇集团自然也就彻底消失了。
有人能说一下关陇集团究竟是怎么回事吗?他们的势力究竟有多大?
历史上是没有“关陇集团”这个概念的。历史学家陈寅恪首次将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命名为“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其实就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活跃于北魏到唐初,在北魏到唐初的数百年时间里,他们左右着中国历史的走向。要了解关陇集团,就得从北魏的那段历史说起。
公元386年,在前秦王朝四分五裂之际,鲜卑族的拓跋珪趁机在牛川(今内蒙呼和浩特)重建代国,自称代王,并定都于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县)。后来又改称为魏王,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公元398年,拓跋珪把都城迁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并在这里称帝,史称“道武皇帝”。
当时作为北魏主要敌对势力的柔然,盘踞在北魏的北方,虎视眈眈。而北魏都城平城又过于靠近北部,为了防止柔然的入侵,便在北方边地设置了六个军镇,这六个军镇分别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合称六镇。以拱卫京城平城的安全。
六镇作为北魏的重要军事要塞,受到朝廷的特别重视,派驻到这里的将士大部分都是鲜卑的贵族,也有一部分是汉族中的豪强,甚至一般的士兵,身份都比较高贵。当时能驻守六镇成为了一种荣耀。
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失去了国都的地位。北方的柔然政权在北魏的打击下也日益衰落,对北魏已经无法造成致命威胁,六镇的军事地位也就没那么重要了。驻守六镇的将士地位也就一落千丈。加上孝文帝在洛阳实行汉化改革,而身处北方边地的六镇军民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汉文化。长此以往,六镇的军民和南迁的鲜卑贵族之间无论是文化上还是心理上,差距越来越大。
对于早期的鲜卑人来说,当兵既是义务也是权利,军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南迁学习汉地封建化以后,兵户的身份就低人一等。当时的北魏朝廷受到汉地制度的影响,把一些罪犯常常发配到六镇充军,更使得六镇军民处境不佳。对朝廷不满的情绪逐渐在六镇中蔓延开来,最终爆发了六镇起义。
为了镇压起义军,北魏朝廷联合北方的柔然,并对国内的一些地方豪强授权,允许他们自己组建武装配合朝廷平乱。肆州秀容(山西朔县北)的契胡酋长尔朱荣是其中的佼佼者。
起义最终在北魏北方的军阀尔朱荣以及柔然的联合镇压下,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摇摇欲坠。边镇豪强集团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各自发展势力。尔朱荣就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聚集了北镇的豪强和流氓,势力迅速壮大,逐渐形成地方割据。
在这些归附尔朱荣的人中,就有高欢、贺拔岳、侯景、宇文泰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为尔朱荣的得力将帅。
随着尔朱荣的坐大,逐渐不受北魏朝廷的控制。此时的尔朱荣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地域性的军阀,他在等待机会,要控制北魏的洛阳朝廷,进而成就帝王的霸业。河阴之变后,尔朱荣虽然没有实现称帝的野心,但是基本控制了北魏朝廷。
公元528年,原州高平(今宁夏固原原州区)的匈奴人万俟丑奴称帝建立大赵。数年间,他们杀魏守宰,转战关陇各处。打败了萧宝寅、崔延伯等北魏将领,控制了关陇大部。
作为当时北魏朝廷的实际控制者,尔朱荣派自己的侄子尔朱天光为统帅,贺拔岳、侯莫陈悦为左右大都督,并为副帅,领兵向关陇进攻,最终平定关陇。
尔朱荣在基本平定北方之后,他与北魏皇族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当年河阴之变中,尔朱荣杀伐太重,引发民怨,使得他不得不离开洛阳而守在晋阳,而北魏的朝政由他在晋阳控制。皇帝身边无论是大臣还是内侍,都是尔朱荣的眼线。
不甘心做傀儡的北魏孝庄帝,一心要铲除尔朱荣,重振北魏皇权。公元530年,孝庄帝下诏让尔朱荣进京,趁机将38岁的尔朱荣手刃在洛阳明光殿。
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和侄子尔朱兆得知其被杀的消息后,立即率兵合力攻打洛阳,最终洛阳城破,孝庄帝和一些残余王公被俘虏到晋阳,最终被杀。留在洛阳城的尔朱世隆等人无恶不作,激起洛阳城人的愤恨。不久,尔朱荣昔日的部下晋州刺史高欢乘机攻占洛阳,消灭了尔朱氏的势力,控制了北魏的朝政。
然而在高欢控制下的朝政,依然昏乱。在此期间,北魏皇位如走马灯一般,先后出现了元晔、元恭、元朗三位废帝。
公元532年,高欢又立了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元修为帝,史称孝武帝。然而孝武帝元修也不愿意成为一个傀儡皇帝,无法容忍高欢掌握实权。于是密令时任关中大行台的贺拔岳对抗高欢。
贺拔岳在关陇地区经营多年,掌握着关陇地区的军事实权。接到孝武帝的密令后,贺拔岳开始整合关陇地区的军事力量。这些军事将领基本以贺拔岳的旧部为班底,定居关中。他们要么是川武军士出身,要么是关陇本土的士族大户,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结合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就在贺拔岳紧锣密鼓地进行军事准备时,他的部下侯莫陈悦在高欢的挑拨离间下,暗杀贺拔岳于平凉。
贺拔岳遇害后,他昔日的部下,时任夏州刺史的宇文泰被众人拥立为继任首领,继续立足于关陇,与高欢分庭抗礼。
此时的宇文泰所面临的局势并不乐观,关陇内部他自己所属的军团主要以原六镇鲜卑人马为主,人数不多,而此时贺拔岳的旧部对他并非心悦诚服。面对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关东高欢,仅有700万人口的关陇,实力远远不如高欢。
当时关陇地区的地主阶层大多都是晋末丧乱以来,避难于此的人文志士。无论是扩充军事力量还是政治上要有所作为,宇文泰都必须获得关陇士族的认同和支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宇文泰为团结关陇的各方势力,与他们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军事同盟,逐渐形成了“关陇集团”体系。
宇文泰成为主帅后,首先安抚了贺拔岳旧部的军心,随后收拾了杀害贺拔岳的侯莫陈悦,稳定了关陇地区。孝武帝元修也在昔日尔朱荣的宠臣斛斯椿的忽悠下投奔了长安的宇文泰。
面对出逃的皇帝,高欢似乎无所谓,顺手又立了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元善见为帝,史称孝静帝。高欢还把都城迁往了邺城,同时拆毁洛阳城的宫殿,把建筑材料也运往邺城。洛阳城里的40万户居民也被强制一同迁往邺城,300余年的北魏京都,化为一片废墟。
孝庄帝元修投奔长安的第二年,因和宇文泰之间产生间隙,被宇文泰毒死。随后临洮王元愉之子元宝炬被宇文泰立为皇帝。此后,昔日六镇中的怀朔镇出身的高欢和武川镇出身的宇文泰,两人各自拥立皇帝,使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宇文泰控制了西魏政权后,被西魏孝文帝封为柱国大将军,他把武川人编成一军,并由武川人来统领。使得西魏的军事大权牢牢控制在武川人手中。
在随后的十三年中,陆续有七人被封为柱国大将军。这七人分别是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以及侯莫陈崇。这七人中,除了元欣是西魏皇族外,李虎和赵贵属于关陇本土士族势力的代表。其余都是出身代地武川。加上宇文泰,此八人史称“八柱国”。柱国,为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立,意为军队的高级统帅。
为了抗衡东魏的高欢,宇文泰创设了府兵制,以十二大将军、八柱国为其将领。八柱国中,宇文泰虽为柱国之首,总领诸军,但是其地位早已超然,元欣作为皇族,其兵权有所限制,柱国对其而言只是挂名,剩余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就是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 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十二大将军中,除了元育、元赞、元廓来自宗室外,其余的宇文导(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贵、侯莫陈顺、达奚武、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的外甥)、王雄、李远、杨忠(杨坚之父)皆出自武川和关陇士族。
关陇集团各势力为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柱国和各将军们之间互相联姻,借姻亲关系巩固彼此之间的结盟关系。宇文泰先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西魏废帝元钦,李密的父亲李辉,杨坚的弟弟杨瓒,贺拔岳的大儿子贺拔纬,赵贵的儿子赵永仁。他的第五女嫁给了大将窦毅,窦毅的女儿也就是宇文泰的外孙女嫁给了唐高祖李渊,并为李渊生下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四个儿子。
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堪称历史上第一岳父,他把三个女儿都嫁入皇室。长女为北周明帝宇文毓皇后;四女嫁给了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儿子李昞,生子李渊,便是唐高祖。后被追封为元贞皇后;七女成为了隋文帝杨坚的皇后。
从西魏到北周、隋、唐,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八柱国中,元欣以皇室之威辅佐宇文泰;李虎以善战而立名;而赵贵对宇文泰有拥立之功;李弼文韬武略更胜一筹;于谨善于谋略;侯莫陈崇骁勇善战;独孤信以德抚民。正是由于这些人各显其才,最终铸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辉煌。
当然关陇地区的汉人豪右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也是宇文泰不可缺少的辅佐力量。
宇文泰在世时,关陇集团内部虽时有矛盾和摩擦,但是凭借宇文泰高超的政治手腕,尚能使得大家精诚团结,一致对外,彼此之间的融洽合作居于主导地位。
宇文泰去世后,无人能驾驭平衡彼此之间的关系,关陇集团内部便开始矛盾不断,危机四伏。
公元556年,西魏恭帝拓跋廓被迫禅位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宇文觉即位,建立北周,是为孝闵帝。作为宇文泰侄子的晋公宇文护却摄政专权,引起了元勋曾经八柱国之一的赵贵不满,于是密谋除掉宇文护,事前找昔日八柱国之一的孤独信商议,被孤独信阻止。随后此事被宇文盛告发,赵贵被杀,孤独信被逼自尽。
生性刚毅的孝闵帝也不满宇文护的专权,于是联合李植、孙恒、乙弗凤等人企图杀掉宇文护。但被人告发,孝闵帝被废,最终被杀,而李植、孙恒、乙弗凤等人也被宇文护除掉。关陇集团内部逐渐失和,随着杨坚势力的崛起,则直接导致了关陇集团的衰落与灭亡。
关陇集团出身的杨坚,在代周之后建立隋朝,他深知关陇集团对皇权的控制和威胁。所以在取得政权后,极力打压关陇集团势力。他对关陇集团出身的子弟不再付以重任,为了彻底摆脱关陇集团的影响,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二人甚至兴建东都洛阳,将政治中心迁移到关东。其政权中人物已摆脱了“关中本位”之限制,关陇集团在杨坚禅周之后已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其功臣和宰相出身于关陇集团的已不及半数。无论是从当初太原起兵后的立功名单还是唐高祖朝宰的相名单中,都看不出当时仍在执行“关中本位政策”组建关陇集团。到了唐太宗时期,无论是功臣宰相的名单中,还是凌烟阁画像名单中,关陇集团人物都非常寡少,只占少数,唐太宗仍然不执行“关中本位政策”,关陇集团消失于唐初,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长孙无忌或许是关陇集团最后的绝唱。
有人能说一下关陇集团究竟是怎么回事吗?他们的势力究竟有多大?
关陇集团是一个军事集团,是一个地域集团,是一个利益集团,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势力。从西魏的宇文泰到盛唐的李世民,都属于关陇集团。
首先,宇文泰毫无疑问是关陇集团的创始人、缔造者。关陇集团的缔造以西魏八柱国为基础。八柱国包括:宇文泰、元欣、于谨、赵贵、李虎、李弼、独孤信、侯莫陈崇。
从八柱国的人员构成看来,可以看到宇文泰团结了宗室、部将、关陇本地势力,使他们形成了权益共同体。
其次,关陇集团并不是指他们的出身或籍贯,而是关陇集团的形成、发迹以及利益的收获、势力的壮大和关陇这个区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后来作为关陇人集团执政人的隋帝杨广想在江南立国抛开关陇的时候就注定了他要功败身死。
正因为关陇集团是个利益共同体,所以经历西魏、北周、隋、唐初真正的权力掌握者是这个集团,而不是哪个个人或家族。作为皇帝的家族和个人执行的也都是整个集团的使命。这时的皇帝不同于后世真正集权于一身的皇帝。作为关陇代表的皇帝如果不能以集团利益为出发点,无疑就要被替换掉。
关陇集团首先是个军事集团,这个集团的形成与府兵制、宇文泰置六军密不可分。军事力量的强化导致政治力量的加强。除了八大柱国,还有十二大将军,比如隋帝杨广的祖父杨忠就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宇文泰在北魏末期借助关陇势力而分裂了北魏政权,在关中立国称为西魏,关陇集团的政治统治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延续下去才有了北周、隋、唐。唐太宗李世民可以称为是关陇集团的继承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