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李亨并不是唐玄宗立的第一个太子,唐玄宗李隆基比较会玩,后宫佳丽无数,生了37个儿子29个女儿。
其中次子李瑛最初被立为太子,结果唐玄宗宠幸的武惠妃设局,打算改立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寿王李瑁就是杨玉环的第一任丈夫。
结果计谋得逞,唐玄宗误以为太子李瑛有谋反的可能,所以狠心将其杀害。没错,唐玄宗的确杀了自己的亲儿子,而且一次杀三个,同时被连累的还有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在皇权面前,哪怕是亲儿子也不能让步。所以李亨做了太子以后,总是瑟瑟发抖,因为他担心哪一天自己就会被老爹唐玄宗随便找个理由给咔嚓了。而唐玄宗的所作所为,恰好也印证了这一点,那么唐玄宗对李亨都做了些什么呢?
一、唐玄宗怂恿李林甫对付太子李亨。自从宰了李瑛以后,唐玄宗对儿子们多了一个心眼。在扶植李亨为太子后,并不希望李亨在朝中做大做强。
当时李林甫作为宰相,极力推荐过寿王李瑁做太子,结果事情没有办成,所以李林甫和李亨之间,肯定存在矛盾。
因此李林甫有事儿没事儿就喜欢找太子李亨的麻烦,常常把李亨搞得十分被动。这事儿唐玄宗心知肚明,可是唐玄宗是什么态度呢?他不仅不帮着儿子,反而怂恿李林甫继续这么干。
李亨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战战兢兢地度过每一天,因为有一百双眼睛盯着他看,就希望看到他犯错的情况。这种情况持续了长达七八年之久,差点把李亨给整抑郁了。
二、迫使李亨与韦氏离婚。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是李亨的铁杆粉丝,同时他也与太子妃韦氏的哥哥韦坚交好。这帮人都是李亨身边的人,主要针对李林甫,也是李林甫重点打击的对象。
元宵节这天,李亨与大舅哥韦坚同游,两人离别后,韦坚又跑去找皇甫惟明一同游玩。这下子好了,李林甫得知以后,立马跑唐玄宗那儿举报,理由是皇亲国戚韦坚,与边将私自来往,有共同谋立太子为帝的嫌疑。
这事儿可是唐玄宗最敏感的事情,立马让人彻查。韦坚和皇甫惟明全都被收拾了。其中韦坚一族差点被唐玄宗给灭了。
关键时刻,李亨不得不站出来表态了,他跑去向唐玄宗请求,要与自己的太子妃韦氏离婚,原因是感情不合。其实呆子都看得出来,李亨是为了明哲保身。
已经把儿子逼到这份上了,唐玄宗觉得要不就这么算了吧?毕竟李亨的两大党羽都被剿除了。从此李亨就跟韦氏离婚了,而韦氏则出家为尼,韦家一族被李林甫逼死了很多人,李亨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三、又迫使李亨与杜良娣离婚。杜良娣的老爹杜有邻惹上了官司,李林甫两眼发光,又逮着机会了!于是他立马将事态扩大,李邕、王曾等人全都牵连到了其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收拾李亨。
李亨被牵扯进来,这事情就麻烦了。唐玄宗再次插手,将杜有邻给宰了,同时又迫使李亨与杜良娣离婚。
没多久李亨又娶了张良娣做媳妇儿,结果李林甫死了以后,新上来的杨国忠又开始与李亨针锋相对,唐玄宗就喜欢看这种大戏,如果宰相跟太子友好和睦,那要这个宰相干嘛呢?
四、扶持安禄山,制衡李亨。这是唐玄宗这辈子干得最错的一件事,差点毁了大唐王朝。由于李亨做了多年太子,无论是朝中还是边境,都有不少他的老熟人。
在朝中唐玄宗可以靠李林甫、杨国忠打压太子李亨,那么在边境上呢?这些人明面上都是唐玄宗的手下,可实际上有一部分是倾向于太子李亨的。
为此唐玄宗特地扶持了安禄山,让他同时担任了三路节度使,手握重兵接近20万。成为了边将中最有实力的一个。
这下子李亨傻眼了,自己这个太子未免当得也太窝囊了吧?干啥老爹都要压着,还让不让人喘口气了?
李亨提前登基,就是为了摆脱唐玄宗的束缚。唐玄宗还在考虑如何继续打压儿子李亨,这边他刚收的义子安禄山就起兵造反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是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李亨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迅速买通了唐玄宗身边的禁军队长陈玄礼,让他带着禁军逼杀了李亨的政敌杨国忠,同时也逼死了杨玉环。
自此唐玄宗在朝中的势力得到清除,而唐玄宗诱发安史之乱后,居然躲到了四川去,这也使得他在天下人面前威严尽失。
这么一来李亨果断抓住了机会,他没有选择逃入四川,而是选择留在中原与安禄山决战。这需要足够的魄力和勇气。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馀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资治通鉴》
不过李亨也耍了个手段,那就是提前登基,将唐玄宗立为太上皇。他的理由很简单,只有登基了,才有资格号召天下兵马勤王,要是你唐玄宗能干,那你出来平叛啊!躲在山里避难算怎么回事?
总结:再不登基,或许李亨就没机会了。- 第一,安禄山极有可能颠覆李唐江山,如果他和唐玄宗都躲进了大山里,那平叛工作谁来主持?岂不就是军阀混战了嘛!
- 第二,就算唐朝军队平定了安史之乱,李亨可是逼死了唐玄宗最爱的杨贵妃,你说重新掌权的唐玄宗,能放过李亨吗?
- 第三,唐玄宗太能活了,一直活到了78岁,去世于公元762年5月3日。而李亨只活了52岁,去世于公元762年5月16日,两个人就差了13天时间。差一点儿唐玄宗得把李亨给送走,你说李亨安安稳稳地做太子,还能等到登基的那一天吗?
由此可见,灵武登基是唐肃宗李亨唯一的出路,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那李亨基本就跟皇位无缘了。毕竟唐玄宗的可选择性还很多,那么多儿子,随便挑一个都能做接班人。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形势所逼,李亨不篡位就得死。
哥舒翰二十万大军潼关喋血。这时候,帝都长安肯定守不住了。非但长安守不住,关中也守不住。于是,宰相杨国忠护着唐玄宗赶紧往四川跑。
为什么是四川?
因为关中和四川之间是秦岭大山,安禄山的范阳铁骑就是再猛,也冲不破秦岭大山。还因为宰相杨国忠的根据地就是四川,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所以,唐玄宗肯定要往四川跑。
但是,关中老百姓不干了。皇帝跑了,老百姓怎么办?全都留给叛军吗?但是,这时候还没轮到关中父老出场。率先发难的,是太子李亨。
马嵬驿之变,就一个目的,即干掉宰相杨国忠。
杨国忠是奸臣还是忠诚,都不重要。但有一点非常重要:他是玄宗皇帝的宠臣加重臣。自宰相李林甫以来,唐朝的宰相跟太子的关系就没法好。李林甫当宰相的时候,就开始搞太子。杨国忠把死人李林甫弄得剖棺取珠,然后也开始搞太子。
为什么宰相一定要搞太子?垂老皇帝与壮年太子的组合,天然就不稳定。太子是皇帝的儿子,但也是储君,是二把手。你让宰相怎么玩?要么提前效忠,跟着太子混,但肯定会被玄宗皇帝搞死。因为跟太子走得太近而被处死的官员,已经数不胜数。玄宗才是大唐政坛的老江湖。要么效忠皇帝,站队老皇帝,那就只能跟太子死磕。所以,李林甫死磕太子,杨国忠也死磕太子。
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开始,唐朝的太子就是一个高风险职业。最先被立为太子的,基本上都会被搞死。所以,宰相李林甫和太子李亨之间,就是一种天然对立的关系。关键是杨国忠这个宰相,是唐玄宗任命的。所以,天然就要全心全意为玄宗皇帝服务。他这个宰相可能对不起大唐,但一定要对得起玄宗。这也是唐玄宗的成功之处。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崇祯就跑不了。因为他连个铁杆奸臣都没有,没人护着皇帝跑。但玄宗可以,有杨国忠为首的一众亲随护着他跑。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陈玄礼是禁军的龙武大将军,捏着皇帝的枪杆子。你不用问他为什么要搞杨国忠,就看他为了搞死杨国忠,找谁合谋去了。陈玄礼大将军这个玄宗皇帝的首席保镖,跟太子这个大唐帝国的二把手,“同仇敌忾”了。说是搞杨国忠,但这就是在搞唐玄宗。而这俩人联手把杨国忠杀掉之后,那玄宗皇帝自然就是光杆司令。
但是,吊诡出现了。陈玄礼只反杨国忠不反唐玄宗,带着禁军将士向玄宗皇帝表忠心了。所以,马嵬驿这场政变的结果,就是杀了一个杨国忠,而太子李亨没能上位。
而杨国忠是玄宗皇帝的宰相,还是此次四川出逃的总导演,甚至到了四川还是剑阁根据地的总官家。你把他给杀了,那玄宗皇帝怎么办?所以,就在此时,太子李亨与玄宗李隆基的关系就没法处了。因为马嵬之变收场没收好,李亨没上位、玄宗没下课。
而就在这个时候,关中百姓出现了。干什么来了?就是拦住玄宗皇帝、不许跑。于是,太子李亨和玄宗皇帝,也就都有了回旋余地。处理的方案很简单:老皇帝继续去四川,壮太子留守关中。但是,唐玄宗这个权场老手会认输吗?不可能,在去四川的路上,他下了一步狠棋:
上皇命诸子分总天下节制,谏议大夫高适谏,以为不可;上皇不听。
大唐帝都的十王院、百孙院,美其名曰是给皇室子孙分了大房子,实际是把这些人全给看了起来。因为晋鉴不远,大唐就不允许自己也搞出一个八王之乱。但是,现在,你玄宗皇帝这是干什么?把自己的儿子全都派出去带兵了,这不就是在重蹈西晋八王之乱的覆辙吗?谏议大夫高适不同意,不同意也没辙,诏命就这么下了。非但诏命出天下,连人也派出去了。
“永王璘,幼失母,为上所鞠养,常抱之以眠”。所以,论父子关系,永王李璘跟唐玄宗才是真父子。但这时候就别再腻歪了,安禄山不可怕,太子李亨才可怕。“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永王镇江陵了,而且亲领四道节度使,基本控制了大唐最后的财源之地。这才叫细思极恐。这时候要说唐玄宗没防太子李亨篡位,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后来,永王果然叛乱,但随即被平。永王毕竟太年轻,干不过太子大哥哥。有人说永王没造反,而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这不重要,他有造反的实力、也有造反的可能,这就行了。如果非要找佐证,你看大诗人李白就行了。这家伙当时就在永王幕府,一口气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每一首都把永王当皇帝夸。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这里的我王是谁,只能是永王。轻秦汉也就罢了,毕竟太远。但“却似文皇欲渡辽”是在跟谁比?是把永王跟唐太宗李世民比。李白不讲政治,这个可以有,这家伙从来就不讲政治,李白想造反也不够格。但是,你永王呢?这时候,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称帝了。
太子李亨留守北方、以抗叛军。这就是说说。他比老爹唐玄宗还要惨。唐玄宗跑路了,但起码知道往哪里跑。而李亨呢?《资治通鉴》载:太子既留,未知所适,李亨就不知道要去哪里。《旧唐书》载:肃宗北幸,至平凉,未知所适,李亨只能往平凉跑,一口气跑到了今天的甘肃省东部。这哪是什么平叛,这实际还是在跑路。
但是,至少有三个因素,让太子李亨峰回路转了。
一个是叛军和安禄山的调性,这个因素最关键。这伙人攻入长安之后,并没有痛打落水狗,死追唐玄宗。甚至,连扫荡关中也没干,而是盯着钱去了。老百姓趁乱抢了大唐的国库,但国库里的钱都是我安禄山的,你们这就叫趁火打劫。于是,叛军就向百姓兴师问罪、主持正义了。
另一个因素是杜鸿渐,这家伙是朔方节度使留后,肯定建议太子往朔方跑。而太子曾遥领过朔方节度使,对这个地方是有情感基础的。
再一个因素,可能是后人杜撰,就是太子李亨的儿子建宁王李倓,也建议太子去朔方。因为朔方节度使每年要来京向太子汇报工作。于是,建宁王李倓就跟朔方将士建立关系了,“将吏岁时致启,倓略识其姓名”。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预谋良久,大多是走一步看一步。本来不知所往的李亨,终于找到了目标。老皇帝跑到了四川,壮太子跑到了朔方。然后,你就问关中、河西、陇右这写大唐的将士们,会往哪里跑?他们只能去朔方。也没有太多的原因,家就在这里。玄宗逃四川,四川能接待,因为人家是皇帝。这伙人跑到四川,就得按逃兵处理掉。
于是,在朔方,具体是灵武,太子李亨建立了自己的创业班子。这个班子特别强。有名将郭子仪,有能臣第五琦,有军师李泌,还有一众肯于效命的朔方将士。关键是肯于效命这四个字,凭啥这些人肯于效命?
冕等言曰:“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者,冀尺寸之功。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勉徇众心,为社稷计!”
太子李亨刚到灵武,一众幕府僚佐和朔方将士就劝太子“即皇帝位”。没啥可说的,这时候太子李亨就得当皇帝。马嵬之变的时候,唐玄宗也曾让过位。太子李亨当然故作矜持,但这时候也只能是故作矜持。因为形势所逼,李亨必须得当皇帝。
一个是朔方形势。这伙人凭啥肯于效命?你不当皇帝,人家凭啥效命。大家不就是想从太子谋臣变成大唐重臣吗?
另一个形势是玄宗皇帝已经出招了。除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外,还封永王为四镇节度使、盛王为广陵大都督、丰王为西北诸路节度都使。关键是把永王李璘给派了出去。
内要安抚幕府谋臣、近要激励朔方将士、远要权谋人精老爹、外要对垒安史叛军。这种形势之下,李亨就必须称帝。
不称帝,你让郭子仪和李光弼拿啥调动兵马;不称帝,你让第五琦拿啥筹措钱粮。让他们拿太子教命,还是让他们拿兵马大元帅的将令?所以,李亨称帝,才能破解所有问题,而唐玄宗只能被遥尊太上皇了。
后之视前,可能更为清晰。太上皇李隆基移驾长安兴庆宫后,首席保镖陈玄礼被勒令退休,首席太监高力士被流放巫州。而玄宗这个太上皇,竟然被一个太监李辅国带兵威逼。你从这个结果看,唐肃宗李亨与唐玄宗李隆基之间还有什么父子亲情吗?就是赤裸裸的权力游戏,已经没有一丝的感情了。
所以说,李亨灵武称帝,既是权力斗争的结果,也是一种形势所逼的不得已。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李亨如果不篡位,他的结局极有可能就是个死,国家也可能会灭亡。
事实上,李亨在唐朝历史上,是最悲催的太子之一,而安史之乱恰好给了他一个咸鱼翻身的机会。
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其母出自于弘农杨氏,是李隆基的庶妃。
在李亨很小的时候,他的二哥李瑛就被封为太子,但后来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为了谋求儿子李瑁当太子,就将李瑛及另外两个皇子诬陷致死。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李隆基因为看上了李瑁的妻子杨玉环,再加上高力士的干涉,所以没有立李瑁为太子,而是立三子李亨为太子。
李亨虽然很早就被王皇后抚养,但王皇后不受宠,且他的母亲地位也不高,所以他在朝堂没什么根基,以宰相李林甫为首的一帮大臣对其不断进行攻击,试图让李隆基改立李瑁为太子。
在李亨成为太子的前七八年间,由于李隆基根本不出面制止李林甫,导致李亨几乎没有自己的势力,因此心情一直很郁闷。
不过,李亨在这七八年间虽然过得不如意,但也是最安静祥和的一段时光,因为后来发生的事情会让他更加难受,两次大案和两次婚变,都差点让他失去太子之位。
天宝五载,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到长安向李隆基汇报与吐蕃的战争情况,并在朝堂上举荐了韦坚,受到了李隆基的嘉奖,但他下朝之后却私自拜会了李亨。
边镇节帅与太子私自往来,这是非常大的禁忌,宰相李林甫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就开始派人盯梢李亨和皇甫惟明。
那一年元宵节这天,李亨到街上去玩,偶遇了韦坚,两人进行了长时间交谈,事后韦坚又立马去见了皇甫惟明,两人还一同夜游景龙道观,一直到很晚才分手。
这一切当然都被李林甫知道了,他就上书弹劾韦坚和皇甫惟明“欲共立太子”,李隆基勃然大怒,下令将韦坚和皇甫惟明给法办了,至于太子李亨,由于李隆基不愿意再引起夺嫡之争,所以并未对他怎么样。
韦坚死后,他的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上书为他鸣冤,还说太子李亨可以为他们作证,这就让李隆基异常震怒了,觉得李亨确实在暗中培植势力。
李亨吓得半死,跑去见李隆基,极力为自己辩解,还说要跟韦妃(韦坚的妹妹,李亨的妃子之一)离婚,以此来显示自己“不以亲废法”,得到了李隆基的同意,李亨这才安全着陆。
韦妃是李亨喜欢的妃子,二人离婚之后,李林甫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找了各种借口对韦氏一族进行打压,被处死者甚众,韦妃也在无奈之下剃发为尼了。
因此,李亨虽然安全着陆了,但韦氏一族却无法再继续支持他了,他的实力也因此受到极大损伤。
但这还没完,没过多久李亨的妃子杜良娣一家也出事了,李林甫安排亲信诬陷她父亲东宫属官杜有邻,致使包括杜有邻在内的一大家子人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被牵涉进去的李亨亲信也有几十人之多,李亨的实力受到毁灭性打击。
为了自保,李亨不得不再次宣布与杜良娣离婚,得到了李隆基的同意。短短一年间发生这么多事情,让李亨感到身心俱疲,精神也受到巨大创伤,一度十分颓废。
后来,李隆基发现其实都是李林甫制造的冤假错案,他对李亨的芥蒂就小多了,但也没有对李林甫进行任何处罚。
转眼到天宝十一载,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在隐忍良久之后,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借一个谋反案将他的老主子李林甫给扳倒了,不久后他就取代李林甫成为宰相,李林甫一气之下卧床不起,不久后去世。
李亨虽然少了李林甫这个对手,但继任的杨国忠也不是什么好货色,并且他在政治上也不支持李亨,还处处与之为敌,试图扳倒李亨立一个好控制的皇子为太子,李亨的日子依然不太好过。
然而,杨国忠上台之后,除了他跟李亨的矛盾之外,唐朝另一个潜在的危机也逐渐暴露出来,而这一危机的制造者就是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
在李林甫的帮助下,安禄山在天宝三载的时候已经是三镇节度使了,后来他通过巴结杨玉环受到了李隆基的赏识,逐渐掌握了边境茶马贸易权,权势可以说是非常大了,也逐渐有了谋反的资本。
从天宝十载开始,安禄山在范阳郡城北边筑起了雄武城,并在城中暗中招兵买马,铸造武器,储藏粮食,为造反做准备。
杨国忠继任之后,觉得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就几次劝说李隆基早做准备,李隆基就把安禄山召入京城询问情况。
要说安禄山也是个不简单的人,他居然真的去了长安,还以自己是异族容易遭人怀疑为借口来开脱,并通过继续巴结杨玉环来取悦李隆基,结果李隆基竟然把他给放回去了。
后来,只要有人说安禄山要造反,李隆基和杨玉环都表示不相信,还要将说这话的人给抓起来审问。
就是在李隆基和杨玉环的“保护”下,安禄山造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只须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起兵。
在此期间,李亨与杨国忠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李亨总体上处于下风,要不是李隆基不想再出现一日废三子(就是太子李瑛等三个皇子被杀之事)的事情再次发生,李亨的太子之位恐怕早就被别人取代了。
天宝十四载,也就是李亨当太子十七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巨大危险也就此到来,但同时也是他咸鱼翻身的最大机会。
由于李隆基对安禄山造反没有半点防备,所以叛军很快就占领了洛阳,不久后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也铁血潼关,长安因此危在旦夕。
惊慌失措的李隆基决定带着杨玉环逃走,但逃去哪儿呢?
因为杨国忠是四川人,所以他劝说李隆基去蜀中避难,还说四川与关中之间都是秦岭大山,安禄山的铁骑就是再厉害,也很越过艰难险阻打到四川去。
李隆基同意了杨国忠的方案,但另一个问题就摆在眼前了,皇帝如果逃离京城了,关中百姓肯定不会干,一些前方将士也不会干,那么谁还愿意替朝廷卖命,从而减缓叛军进攻的步伐呢?
李隆基转头一想,这个问题好办,太子是国之储君,他可以先走让李亨殿后,这样就说得过去,等叛军快到京城了李亨再离开,就没有问题了!
说干就干,李隆基,杨玉环和杨国忠便带着三千人先行逃离了长安,而李亨则带着二千人冒着生命危险留了下来。
然而,李隆基的这一举动,就给了李亨咸鱼翻身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他当时有两个优势:
第一,他的军队中有最精锐的部队飞龙禁军,战斗力十分彪悍;第二,他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来的代宗李豫)和建宁王李倓都在他身边,他没有后顾之忧。
于是,在离开长安之前,李亨就开始跟亲信们谋划政变了,目的之一是杀死他的死对头杨国忠,因为只要他多活一天,李亨的日子就不会太平;目的之二是逼迫李隆基杀死造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杨玉环,并禅位给他,从而领导军队对抗叛军。
李隆基离开长安后不久,叛军就逼近长安了,李亨在城破前一刻也逃走了,于六月十四日赶上了李隆基的队伍,地点是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
让李亨没想到的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再次出现,由于将士们赶了很久的路,再加上缺乏粮食,所以都很饥饿劳累,有些将士甚至口出怨言,对皇帝不敬。
李亨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于是派遣心腹太监李辅国去联络李隆基身边的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跟他密谋除掉杨国忠和杨玉环之事,得到了陈玄礼的同意。
借着军队的骚动,李亨和陈玄礼果断出手了,他们先是将杨国忠乱刀砍死,还杀死了他的儿子杨暄及杨玉环的姐姐韩国夫人。
紧接着,由陈玄礼出面与李隆基交涉,陈述了杨国忠和杨玉环祸国的事实,还说杨国忠已死,让他将杨玉环也处死。
那时候军心动荡不安,李隆基虽然不忍心处死杨玉环,但更在乎自身安全,所以让高力士将杨玉环勒死。
但是,让李亨措手不及的是,陈玄礼虽然逼迫李隆基杀死杨玉环,但这仅仅是出于爱国之心,他对唐玄宗还是非常忠心了,因此在事后竟然跪下来向李隆基请罪。
陈玄礼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为了保护李隆基不被李亨伤害,也是为了确保李隆基可以继续当皇帝。
这样李亨就尴尬了,政变已经发生了,却只杀了两个人,并没有成功当上皇帝,还跟李隆基的关系闹僵了,如果不想点办法,结局不妙啊?
怎么办呢?
一个叫做杜鸿渐的人出现了,他是李亨的亲信,他对李亨说,现在是战乱时期,谁能掌握兵马,谁就有话语权,你何不去朔方,那里兵强马壮,还方便联络河陇兵力和回纥铁骑,只要手上有兵了,你就可以称帝;如果再收复了两京(长安和洛阳),那就天下归心了!
李亨大喜,于是带着部众一路狂奔到朔方军大本营灵武,先是将朔方军权收回,然后在将士们的拥护下登基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事实上,由于那时候李隆基的表现实在太差,大多数将士已经不愿意效忠他了,而李亨作为太子,又是个主战派,自然更容易得到众人支持。
在成为皇帝之后,李亨的号召力明显加强,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带着七八万精兵强将也都去到了灵武,河西、安西的两万精兵也随之赶到,灵武一下子就成为了当时军力最强盛的藩镇。
有了军权的加持,李亨的地位算是坐稳了,而远在四川的李隆基在接到被成为太上皇的诏书之后,虽然内心充满了愤怒和不安,但也是无可奈何,谁叫他自己作出事了呢,而且他手上还没兵,不接受现实也不行。
事实上,李隆基也曾挣扎过,早在李亨分兵去灵武之后不久,他就意识到这个儿子对自己意见挺大,搞不好要篡位,得采取一些措施去组织他,于是下诏封李亨为天下并马大元帅,通过提高他的地位来阻止他称帝。
但李亨那时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为他不称帝无法自保,不称帝无法将部队笼络到一起来抵抗叛军,不称帝恐怕有更多人投靠叛军或者造反另起炉灶,所以他只能冒险抢夺皇位,但好在由于形势对他有利,并没有人反对他。
但实际上,李亨称帝之后,李隆基依然有权势,他为了限制李亨,曾准备分封诸皇子领天下节度使,但被大臣们劝阻下来,不过他还是坚持封他心爱的儿子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以此来培植自身势力,从而在未来夺回皇位。
李璘在江陵站稳脚跟之后,有了数万精兵强将,李隆基一度十分得意,认为自己还是有机会的,但李亨做事更绝,他先是下诏阻止李璘到四川与李隆基汇合,李璘不听,李亨便以谋反罪名出兵讨伐他,取得大胜。
而就在李璘兵败被杀之前,李隆基见大势已去,为了讨好李亨,也为了保全李璘,便下诏“降李璘为庶人,谪迁于房陵”,但李亨不吃这套,依然杀死了李璘,李隆基的势力就此彻底丧失,只能乖乖当太上皇了。
李亨称帝的第二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将其杀死,李亨趁着叛军内部动荡,联合回纥收复了长安,李隆基也被接了回来,居住在兴庆宫。
李隆基这会算是彻底老实了,承认了李亨皇帝的合法性,自己也自称太上皇,开始过起了养老生活。
不过,你以为李亨就此安心了,他见李隆基身边还有高力士和陈玄礼陪伴,不太放心,就找了些借口流放了高力士,还让陈玄礼退休,并赶走了负责李隆基生活娱乐的玉真公主及一帮歌女,只剩下李隆基孤零零一人。
李隆基在长安又顽强地活了五年,受尽了儿子李亨的冷眼和太监李辅国的欺负,最终于762年去世,享年78岁,不久后李亨也因病去世了,享年51岁。
总结一下,李亨之所以要在安史之乱期间篡夺皇位,是因为他不得不这么做,不然他性命不保且不说,也没有人带领军队去跟叛军打仗,国家就会因此灭亡。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李亨要是不篡位,大唐还不知道要出现多少个皇帝。这也是在四川避难的唐玄宗接到了一封,只有二十七个字的信,才敢动身回长安的原因。
其实,在这之前,他的儿子,已经是唐肃宗的李亨,给他写过一封信。
那封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李亨说,他已经收复长安了,请太上皇还是回来做皇帝,他还是当太子,老老实实奉养唐玄宗。
唐玄宗看到这封信都要吓死了。为什么呢? 因为李亨这封信写的一点都不真诚!这个儿子,也太虚伪了吧!事情要从马嵬之变开始说起。
马嵬之变就是在太子李亨的默许下进行的,就是篡夺皇位的第一步!- 唐玄宗逃离长安非常的仓促,让太子李亨很绝望
当唐玄宗没有看到潼关的平安烽火时,就知道潼关失守了。惊慌失措的唐玄宗问计于群臣。群臣在宰相杨国忠的淫威之下,已经很早就不敢说真话了。都等着杨国忠开口。
杨国忠这个怕死鬼,安史之乱一起,就开始在四川储备粮食,修高城池以备不时之需了。这下派上了用场。人家开口先把安史之乱的责任推到唐玄宗不肯听大家的警告上来。接着就说,咱们跑吧,到剑南道去!
群臣唯唯,太子李亨心里十分的不情愿去剑南道。因为李亨恨死了杨国忠。以前李林甫打压他的时候,杨国忠就次次冲在前面,十分积极。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就是反映的那一次的事。
安史之乱发生,唐玄宗感觉到年老而力不从心,就想要太子李亨监国,杨国忠要吓死了,害怕李亨掌权之后会针对他。就让杨贵妃嘴里含着土请命不要交权。结果这事还真就停了。你想啊,衔土请命那是臣下请求死罪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杨贵妃以死来威胁唐玄宗不要交出军权。从这点说,杨贵妃还真不是个贤惠的妻子。
国家大事,就被以这种方式轻易的改变了,可以说,李亨这时候就已经想找机会拿到权力,甚至,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如果这次唐玄宗不跑,李亨也会找机会发动一次“天宝政变”。毕竟他老子唐玄宗也是发动了两次“政变”当上了实权皇帝的。
李亨都45岁了,当了20多年的太子了。早就对杨国忠恨之入骨,而杨国忠又是剑南道,也就是蜀地四川的节度使,经营多年。李亨听到唐玄宗决定去蜀地避难的决定,不仅是不情愿,简直是绝望了。
- 唐玄宗逃离长安非常的不厚道,让太子李亨很失望
一手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唐玄宗,竟然连臣子和老百姓都骗!
大唐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早晨,群臣上朝,因为唐玄宗昨天说了,他要御驾亲征,连宫门的钥匙都交给宦官边令诚了。
可是,一进皇宫,群臣们发现,宫女和宦官们,在找皇帝!唐玄宗不见了!跑了!
这下子,长安城,大乱!
达官贵人赶紧收拾细软往城外跑,老百姓往城里跑,看看能捡着什么漏。甚至据说有老百姓骑着驴上了金銮殿。
唐玄宗呢?他昨天就偷偷从闹市中的兴庆宫跑到了北边的人少的禁苑。第二天早上,谁也没告诉,就带着杨贵妃姐妹,杨国忠,宫里的皇子皇孙公主,宰相韦见素,御史大夫魏方进和家眷,还有高力士他们,在以陈玄礼带领的几千禁军的保护下,从禁苑西门,溜了!
李亨真的对这个父亲失望至极了。昨天监察御史高适请命死守长安,李亨多么希望父亲能慨然答应,民心难得啊!这样窝窝囊囊的偷偷逃跑,还有机会再回到这大唐的京师长安吗?还有机会能收拾已经沦陷的半壁江山吗?江山都没了,他还有机会当皇帝吗?
- 陈玄礼决定杀掉杨国忠稳定军心,事先请示了李亨,终于推动了李亨篡位的关键一步!
人困马乏的唐玄宗一行终于在第二天到了马嵬驿,这个注定要影响大唐从此改天换地的地方。
人们出于同情弱者的心思,总是觉得马嵬驿针对的是杨贵妃。而忽视了,最先被杀掉的杨国忠。
由于唐玄宗安排的先遣官员临阵逃脱,他们从逃出长安就已经吃不好睡不好一天多了。将士们虽然行前得到了重赏,但是妻儿可是都在长安呢。
所以,队伍开始了骚动。首领陈玄礼,曾经参与过斩杀韦太后的“唐隆政变”,知道必须稳定军心,否则唐玄宗的性命,堪忧。
想来想去,他觉得最坏的那个杨国忠是个不错的目标。但是,他一个领兵的将领,是绝对不能担负这样的形同反叛的责任的。
他找到了太子李亨。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未决。
啥意思?就是太子没反对,默许了!
我想,太子李亨这时候,应该非常高兴:机会来了!这证明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反对这种无耻的逃跑。
果然,陈玄礼一发动,将士们的目标就对准了杨国忠。
恰巧杨国忠巡视回来,几个跟着一起逃跑的吐蕃使者饿坏了,找他要东西吃。
将士们不知道谁大喊一声:杨国忠勾结胡虏谋反!
一哄而上,斩首,大卸八块!据说愤怒至极的将士们还生吃了杨国忠的肉!
唐玄宗听到杨国忠和胡虏勾结谋反那是一百个不信的,但是他得出来安抚军心。
结果,将士们还是原地不动,不肯散去。唐玄宗毛了,高力士赶紧过去做工作。
结果陈玄礼说;杨国忠谋反了,再供奉堂妹杨贵妃,不大合适吧!
唐玄宗心疼啊,不愿意杀杨贵妃,高力士说话管事了:贵妃虽然没罪,但是将士们已经杀了她堂哥,而贵妃又长伴您左右,您觉得将士们能安心吗?您杀了贵妃,将士们才能觉得安全,您也才能安全!
其实简单说就是,小命要紧,有你没她!
唐玄宗为了保住性命,连长安城的百姓和官员都不管了,会顾惜杨贵妃的性命吗?
告别之后,高力士,动手勒死了杨贵妃!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长恨歌》说的凄婉,但如果唐玄宗当机立断,当场传位给太子李亨呢,会不会就能救回杨贵妃一命?
但是他没有,李亨,再次失望,但是,他已经找到了办法。
李亨巧借民心,父子终于分道扬镳!第二天,一行人刚要继续一路向西,逃跑。
突然冒出来几十个老百姓,劝唐玄宗留下,恢复河山。老百姓还说的在理,还说的特别有文采。
长安城的宫殿,是您的家,陵寝,是您的祖坟。您这不要家也不要祖坟,这是要到哪里去啊!
就差说:您怎么这么不要脸面的吗?
唐玄宗,愣了好长时间,最终竟然还是拨转马头,继续向西!真可耻!
接下来的情形,就有些诡异了。
忽然多出来好几千百姓,拦住了太子李亨!
李亨当然不能慨然答应,哪怕心里千肯万肯也不行啊。他一边流泪一边说:这千山万水的,我不跟在皇帝身边,太不孝顺了!再说我还没当面向皇帝汇报呢,
说罢就要打马追赶父亲,结果被他两个儿子和太监李辅国拦住了。
请注意,这个李辅国,就是未来的唐肃宗李亨的心腹大太监,未来的高力士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们也不奇怪,他能说出下面这番话来:大意是,您孝顺父亲,这是小道。现在民心可用啊,如果您侍奉父亲到了四川,一旦贼兵烧了栈道,您可就不好出来了。等费尽千难万险再出来,那时候民心早就散了。不如趁此时民心可用,把郭子仪和李光弼从河北叫回来,和西北边军一起,收拾河山!
到时候,光复长安,打扫宫室,再把玄宗他老人家接回来,这才是大孝道啊!
太子,不走了!等唐玄宗在前面听到消息就说了两个字:“天也!”
也不知道是想说这是天意,还是只感叹一下儿子大了,没法管了。
李亨这时候选择单飞,到底对不对呢?应该说,很及时!不然他跟着唐玄宗去了四川,靠什么来收复两京呢?靠蜀地那三万人马吗?他的兄弟们在外领兵的不少。万一谁收复了两京,那还有他当太子的机会吗?恐怕一收复两京,就趁势登基了吧?那么为什么他不可以这样做呢?
最精彩的部分来了,李亨一到灵武,第三天就登基当了唐肃宗,虽然他也假模假式地推让了五次!唐玄宗跑到蜀地,安定下来,也终于想起自己还是大唐的皇帝,于是颁布诏书,封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其他几个儿子也各自节制几个地方的兵马。
可笑的是,他的诏书刚发出去不久,其实也就是到了成都的第十二天,唐玄宗惊喜的得知:自经已经升职为太上皇了!
这方面,他还是蛮有经验的,远的,高祖李渊,近的,他爹李旦,都担任过这个光荣而重要的职务。
他爹李旦,还是他亲手送上太上皇的职位的,如今,轮到他儿子送给他这么一顶高帽了。
他认命了,没办法,已经是七十多的老人了,没那个心力再争了。当然也体现出他作为政治家的胸怀,为大唐,做出了最后一次贡献。
他命令,以后他的圣旨就不叫“制”,改成“诰”。以后的军国大事,都报给新皇帝就行了。但是必须让他保留个知情权,给他这里备份一下。
《资治通鉴》记载:
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
这戏,演得不错!
那么为什么李亨这么着急篡夺唐玄宗的皇位呢?从他一手抚养长大的弟弟李璘趁着安史之乱割据江东,我们就可以看出,李亨的决策非常的及时。
他要不是赶紧在灵武登高一呼,大唐还不知道会出现多少皇帝呢。
本来他就是太子,再加上身边跟随的那一票人,总得给他们一个交代吧。
所以,他到灵武的第三天,就登基了。再向亲爱的父亲学习,遥尊父亲为太上皇,这事,就成了!
所以,当他收复了长安,觉得有必要把唐玄宗接回来给自己正名的时候。
唐玄宗根本就不信他信里所说的要退位的说法。
都这么迫不及待的登基了,会心甘情愿让给我?
再想想先祖们那些刀光剑影的过往,唐玄宗回信,干脆把剑南道划拨给我,我在这里养老算了。
后来,大臣们来了一封信,只有二十七个字:
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
意思很明白,那就是这个皇帝,不是太子自己相当的,是我们这些大臣当时在马嵬坡劝他留下来,又是在灵武劝他登基,太子还是很孝顺您老人家的。这就相当于给唐玄宗和唐肃宗留足了颜面了。而及今成功说的是太子当这个皇帝那是凭功绩当上的,是实打实的有基础,不怕别人(您)惦记,当然也就不会猜疑您了。快回来吧,回来了才是父慈子孝,别让老百姓看笑话。
所以,看唐玄宗看到这封二十七个字的信,心里就有底了,踏上了,回长安的莫测征途。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热播大剧《长安十二时辰》下周一再更新一波,应该就大结局了,这部剧将唐朝中期的历史带火了一把,纵横前前后后解读《长安十二时辰》也有几万字了,对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前十年的政治斗争了解了个遍。
想要了解李亨为什么会在安史之乱中篡夺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通过《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就会有一个很深刻的理解。
李亨篡夺唐玄宗的皇位,纯粹是压抑多年的一次爆发唐玄宗晚年的时候,感觉自己前半生创造了丰功伟绩,对自己做出的成绩十分满意,大有洋洋得意的样子,并且将开元年号改为天宝,也就是想安享晚年。
中国古代皇帝,但凡在位超过四十年,或者年龄超过六十的,都会犯一种叫作老年皇帝综合征的病,临床症状为,倦政,昏庸,好色,好大喜功,滥杀无辜。
在古代,也有很多皇帝在岁数大的时候不喜欢政治,就将皇位让出,交给儿子打理江山,自己在幕后颐养天年也好,在幕后操盘谋划也好,总之,退居二线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是李隆基太害怕一旦交出权力,自己就死无葬身之地,因为这里是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当初为了夺权,弑兄逼父,杀死太子李建成,逼得李渊将皇位传给自己,最后郁郁而终,等到唐太宗晚年的时候,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太子李承乾竟然谋反,李世民虽然从父子亲情的角度没有杀他,但也开启了唐朝皇帝与储君之间拥有矛盾的先河。
李治的儿子个个都不容易,直到李隆基作为太子,废了很大的劲,杀了自己的姑姑,逼得自己的父亲让位,最终成为唐朝一代圣主,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在李隆基前半生的政治斗争中,他从未败北。不是因为他是一位仁慈的皇帝,而是因为他够狠。
李隆基亲政后,开元三年就册立李瑛为皇太子,担任太子二十多年,结果因为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的诬陷,李隆基连查都不查就将李瑛以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贬为平民,不久就赐死。
虎毒尚且不食子,唐太宗弑兄逼父,到自己儿子造反的时候也没能忍心处死,到了李隆基这,好家伙,一日杀三子,放眼整个中国帝王史,再心狠手辣的皇帝也没有一天杀过三个儿子的。
李亨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为太子,可想而知内心是怎样的忐忑翻看中国历史可以发现,有几种太子最难当,一种是明君的太子,因为明君太聪明,一眼就看透你了,假如你不如他,他不高兴,假如你比他优秀,稍微有点见解,他认为你跟他不一条心;还有一种是活的岁数大的皇帝的太子,这样的人太能熬,甚至能把太子熬死;还有一种,就是唐朝的太子,所有唐朝的太子都不容易!
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李渊的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等等等,可以说,这些因素,李亨全摊上了,这个太子当的实在是太TM的难了。
李隆基防火防盗防太子,致使李亨每天都如履薄冰,生怕陷入政治构陷当中,即使是这样,朝臣也没有放过他,《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林九郎,原型就是李隆基时期的宠臣李林甫,深得李隆基的信任。
李隆基一日杀三子里面就有李林甫的影子,当时李隆基要杀三个儿子,宰相张九龄极力劝阻,李林甫却说:“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
李林甫当时想要拥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以夺取拥立之功,但是李隆基却中意李亨,李亨被立为太子后,李林甫因为没有拥立之功,害怕李亨登基之后对其进行报复,因此对李亨多加构陷。
唐玄宗以为自己玩的是一手权衡之术,可把儿子李亨给坑惨了,从天宝五年开始,李林甫就利用宰相的身份打压太子集团,当时韦坚与皇甫惟明相约,被李林甫得知,对二人进行弹劾,说他们二人“欲共立太子”。
当时唐玄宗也是岁数大了,不想把自己的儿子杀的一干二净,就没有将此事牵扯到李亨,但是却让李亨与妻子韦氏(韦坚的妹妹)离婚,让其出家为尼。
李林甫对李亨的打压,一直持续到天宝十一年,去世才停止,可见,不要说得罪小人,就是没有给这样的小人好处,他也一样会向疯狗一样咬你。
李林甫最后被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取而代之,李林甫刚死,杨国忠就被拜为宰相,杨国忠为了报自己被李林甫打压之仇,在李林甫还没有下葬的时候就与安禄山一块告发李林甫活着的时候要造反,李隆基就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材,以庶人的礼仪安葬。
回到太子李亨这里,大家肯定会认为,李林甫死后,李亨的日子会好过一点,结果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过程中一样没有放过李亨,把年纪轻轻的李亨头发都逼白了,就连李隆基都看不下去了,在李亨第二次大案后,他第二位妻子也被废黜,李隆基亲自给安排了婚事,希望李亨能够安心一点。
李亨为了博得李隆基的喜欢,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有一次李隆基让李亨去割羊腿,割完羊腿后,李亨手上全是油,这个时候李亨就顺手拿起了饼擦手,当时李隆基以为李亨是在浪费粮食,有点不高兴,但是李亨却将擦过油的饼拿起来吃了,李隆基因此对李亨有了一丝好感。
也多亏当时李隆基岁数大了和杨玉环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要是真有个儿子,我估计李亨也挺难受的,当然,杨玉环有没有相当武则天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指挥失策,导致叛军逼近长安,李隆基离开长安的时候,总共有三千多人,而李亨掌握了两千多人,这才让李亨有了反击的机会,这个时候要是再不把李隆基踢下去,估计自己一辈子都当不上皇帝了。
马嵬坡事变中,杨国忠被乱兵所杀,杨玉环也被兵将逼迫殉难,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成了孤家寡人的李隆基也只能认命,承认李亨的合法地位!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谢邀,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权力的游戏”,而且是很经典的“权力的游戏”。
一、李亨的太子做的很憋屈很苦逼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其大哥李琮早死,二哥李瑛被立为太子。按理说太子之位是与李亨无缘的。
太子李瑛母亲是赵丽妃,之前极受玄宗宠爱,但后来唐玄宗宠爱武惠妃,丽妃失宠受到冷落。武惠妃为玄宗生下寿王李瑁,也颇受玄宗喜爱。武惠妃便与勾结宰相李林甫陷害太子李瑛让寿王李瑁取而代之。
最终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发生了著名的““三庶人事件”:太子李瑛被废被杀,连同太子被杀的还有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虽然李林甫和武惠妃除掉了太子李瑛,李林甫极力推荐李瑁上位,但是唐玄宗依旧按长幼顺序立李亨为皇太子。
就这样,因为大哥早死,二哥被杀,李亨坐上了太子之位。
李亨被立为太子之后,便面临和二哥李瑛一样的处境,他直接面临着来自李林甫这个把持朝政多年的宰相和在后宫受宠的武惠妃的联合打击。
在天宝五年的年头和年尾,李林甫对李亨发起了两轮攻势,制造了两起大案。
这两起大案,李林甫都是从李亨的妃子入手,罗织罪名,意图以此废掉李亨太子之位。而李亨也极尽隐忍,两次大案起时,他果断“离婚”,撇清自己的罪责,最终保住了太子之位。
两次大案,两次离婚,李亨被李林甫打压的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屈辱离婚,舍弃妻子,十分窝囊憋屈。
李林甫打压李亨,玄宗是默许的,因为他担心太子羽翼太过丰满影响到自己的地位,之前太子李瑛被杀就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说到底,这就是权力的游戏,哪怕是父子间也是如此。
好在李亨从两起大案中挺了过来,熬到了李林甫去世。
熬死了李林甫,新宰相杨国忠上台,这位靠杨贵妃关系上台的宰相在清算前任李林甫的同时也不忘敲打太子李亨,李亨依旧过得提心吊胆。
这种局面,直到安史之乱发生到来才被打破。
二、权力的游戏需要时机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叛军兵锋直指长安。
六月十三日,唐玄宗率后宫和侍卫向离京出逃。
十四日,途经马嵬驿发生了兵变。
玄宗仓皇出逃,护卫军约有3000余人,而李亨率领殿后人马就有2000人,其中还包括禁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此外李亨两个儿子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都有亲兵扈从。
一个极好的机会摆在了李亨的面前。
荒郊野外,皇帝逃命,手中有绝对的军事力量,自己又是名正言顺的太子。
从权力场的争斗中闯出来的李亨不可能没有看到这个机会更不可能放过这个天赐良机。
即使他想放过,太子的幕僚谋臣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最终的结果,禁军士兵适时因饥疲劳顿发生骚动,乱刀砍死杨国忠和其子等杨家人。然后陈玄礼出面奏请玄宗将杨贵妃正法,唐玄宗无奈赐死贵妃。
李亨是马嵬坡兵变的最大受益者,他一举清除了玄宗时代宰相集团对自己的打压,彻底坐稳了太子之位。
兵变之后,李亨在马嵬坡与玄宗道别,李亨分兵另谋发展不随玄宗入蜀,彻底摆脱了唐玄宗的阴影,更摆脱了可能发生的日后清算。
天宝十五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登基之后便派人将这个消息告知在四川刚安定下来的唐玄宗,并索要象征皇权的印玺等器物。
大势已去,唐玄宗无奈之下只能接受自己成为太上皇的事实并交出印玺。
这场权力的游戏以李亨获胜告终。
以上是我的看法,学识有限,是一家之言,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