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叡在诸葛亮死后变得颓废且不再像以前那样像个明君了?

诸葛亮去世之前,曹叡是这样的: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工作996,生怕被亮哥给搞完犊子了。

诸葛亮去世以后,曹叡跟换了个人似的:接着歌,接着舞!我戎马半生,就不能享受享受吗?从此过上了醉生梦死的生活。

结局:曹叡放纵了5年,结果英年早逝,终年36岁,还没能活得过他老爹曹丕(40岁)。

所以说,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是:论放纵与英年早逝的关联性有多大?

一、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曹叡有多拼?

曹丕接管了曹操的江山以后,顺带着也接管了曹操的铜雀台,终日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昔日和曹丕母亲卞夫人称姐道妹的那帮女人,一眨眼居然得改称卞夫人为婆婆了。气得卞夫人自此不再搭理曹丕。

曹丕也为自己的放纵埋单了,当了7年皇帝以后,40岁的曹丕就这么挂了。曹丕去世以后,他的大位由他的长子曹叡接管。

诸葛亮在蜀汉踮着脚尖一看,哟呵?曹丕死了简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一言不合就要北伐,不光把刘禅吓了一跳,同时也把刚刚上台的曹叡给吓住了。

虽说当时曹叡已经24岁了,可是没怎么干过打仗的事情,一时间不知道咋处理。而且亮哥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能力杠杠的,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亮哥给灭了。

于是乎曹叡那段时间甭提多忧虑了,整宿整宿睡不着觉,甚至吓出了不孕不育症。好在他身边还有曹真、司马懿可用。

于是乎曹叡立刻让这帮人去抵挡诸葛亮。曹叡还是有点儿不放心,所以自己亲自跑到长安来办公,相对来说,这儿已经算是前线了。就这样挡住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没想到诸葛亮稍微休息了一下,第二次北伐又开始了,而曹叡这儿算是乱成了一团。首先就是自己的俩儿子曹囧和曹穆相继去世,其次就是辽东公孙渊夺取了公孙恭的大位。这期间曹叡还要应付前线诸葛亮的北伐,可谓是心乱如麻。他还亲自跑到上庸巡查,可见曹叡有多勤奋了。

除了重视军事,曹叡对选拔官吏和办理民事纠纷的案子也十分关注,甚至有时候自己亲自坐堂,监督官员审理案件。

此后诸葛亮多次北伐,曹叡已经稍稍有些松懈了,因为他发现只要有司马懿在,诸葛亮就打不过来!至于东吴的北伐,就跟闹着玩一样,不理他们也没关系。

等到诸葛亮病逝以后,大喜过望的曹叡立刻换了个人似的,他居然主动亲征东吴。看来西北地区的隐患,他已经毫无顾忌了。

二、诸葛亮去世以后,曹叡有多懈怠?

诸葛亮一死,曹叡就跟脱了缰的野马,谁也无法束缚他了!尽情玩乐的好时光终于到来了,曹叡穿上了自己一直不敢穿、但是非常喜欢的女性服装,开始招摇过市。

这癖好实在是有点儿让人想不通,估摸着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是送错人了,如果送给曹叡,可能曹叡会更加高兴。

此外曹叡还在身边养着一堆面首,这些面首长相俊美,深得曹叡喜爱。这也没办法,汉朝皇帝就有这方面爱好,曹叡只是学习一下前辈们的经验而已。

诸葛亮死后,曹叡开始动用国库的票子大肆修建亭台楼榭,干嘛用的?当然是给自己喜欢的那些姬妾、面首们玩乐了!这气势大有当年他爷爷曹操修建铜雀台的感觉。

有一次曹叡在新房子里和妃嫔们打闹玩乐,有妃嫔建议,是不是要请毛皇后一起过来玩?曹叡当时已经有点不喜欢毛皇后了,所以立刻表示拒绝。

第二天毛皇后见到曹叡,立刻询问:陛下昨天玩得开心不?

这一问立刻把曹叡给惹恼了,他认为是随从们泄露了自己的行踪,所以立刻杀掉了10几个侍从,这还不够,他还顺带着把毛皇后给赐死了。一言不合就杀掉自己的媳妇儿,曹叡可真够狠的。

后期的曹叡,基本上成了一个贪图美色、荒淫无度的皇帝。这跟前期996的曹叡判若两人。其根本原因就是曹叡觉得天下英雄已经没有对手了。

三、曹叡的荒淫,或许还有其他原因。

除了诸葛亮去世这个外部因素以外,曹叡之所以开始变成庸主,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一个人不可能说变就变,而且变那么快,肯定是有什么重要的因素刺激到了曹叡。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曹叡31岁,但是他面临一个很痛苦的事情,那就是他自己亲生的三个儿子全都相继夭折了!

为了生下自己的亲生儿子,曹叡别提多努力了。所以到民间挑选大量美女入宫,或许就是为了生儿子。可惜这些美女不给力啊,曹叡整宿整宿地努力,都没能让这些美女给他生个孩子。

其实问题应该是出在曹叡身上,他或许被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参考南宋开国之君宋高宗赵构。

夜夜风流这身体自然是每况愈下,曹叡也就慢慢放弃了生儿子的想法。在大臣们的劝谏之下,曹叡找来了曹芳和曹询作为自己的嗣子。

此后的曹叡就更加放纵自己了,为啥?反正自己死后,这皇位也不是自己的儿子来坐,人生苦短,为啥要那么努力呢?

总结:曹叡由明到昏,标志着曹魏由盛而衰。

曹魏的巅峰或许就在曹叡前期,这个时候,曹叡挡住了蜀汉和东吴若干次的进攻,真可谓是雄才大略的君主。

对内曹叡也能够做到知能善任,善罚分明,简直就是封建皇帝们的楷模。可惜诸葛亮一死,失去压力的曹叡,终于开始走下坡路了。

曹叡开始变得昏庸,使得曹魏王朝也跟着开始走下坡路。这个时候曹叡又没有亲生的继承人,那他当然要放飞自我了。用法国皇帝路易十五的一句话来形容此时的曹叡,我想再适合不过了: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为什么曹叡在诸葛亮死后变得颓废且不再像以前那样像个明君了?

谢谢邀请!

历代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原因是什么?该说前朝的开国皇帝是靠自己一刀一枪打下的天下,而且是在前朝的后代昏庸无道的情况下才能得成,例如汉朝,刘邦怎样争斗夺了天下,而刘邦的后代子孙到文帝,武帝还不错,到后汉献帝当政汉朝已成什么样了,奸臣当道,反臣四起,弄了个不识时务的刘备还想开历史到车,更无知的诸葛孔明还三分天下,分中国这是什么行为即历史罪人,引来无数杀戳,死的是中国人,有本事像司马家族统一国家才是正道。

曹操的儿子,孙子曹睿就跟历代王朝一样,诸葛亮死了,没有人能再抗衡天下,认为天下太平了,只知外患,不知内忧,掌控一个国家就这么简单,对子孙的教育及全局缺乏洞察能力,历代帝王都认为天下都属于自己所有,等到清醒时已晚,为什么《厚德载物》一直是人类追捧的精典,无论什么理由难道还大于国事,历史已把经验讲得清清楚楚,长江前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睿也不意外!再见!

为什么曹叡在诸葛亮死后变得颓废且不再像以前那样像个明君了?

曹叡是曹魏政权的第二任皇帝,公元226年-公元239年在位。庙号烈祖,谥号明帝。曹叡几岁时就展出与众不同的才智。据魏书:武皇帝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所以曹操选择曹丕也有曹叡的因素。曹操把曹叡当作第三任接班人来培养。于是曹操就经常带在身边,每次朝会商量国家大事都会让他参加。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临终前立曹叡为皇太子。曹叡很少跟大臣往来,所以他继位后。大臣很想知道曹叡咋样。曹叡单独接见了刘晔。刘晔评价: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但必竟曹叡年轻,蜀汉东吴都不把他放在心上。公元226年八月东吴北伐。在公元226年至公元234年曹叡的表现堪称一代名君。面对蜀汉北伐,曹叡亲自坐镇长安。面对东吴北伐,亲御龙舟东征。对外多次打退蜀汉东吴北伐,对内修理内政。东吴名将陆逊评价: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就是说陆逊认为曹叡比曹操更会用人治国,威胁比曹操在时还大。

但是从公元235年开始,曹叡就好像变了一个人。曹叡开始大兴土木,广选美女。据三国志及裴注: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习伎歌者,各有千数。很多大臣劝谏,曹叡根本听不进去。

但是我认为曹叡只是在这一段时间如此而已,并不是完全的颓废不像明君。之后一段时间曹叡的表现,说明仍然是明君。例如1公元237年诏辽东将吏士民为渊所胁略不得降者,一切赦之。辛卯,太白昼见。2公元237年遣侍御史循行没溺死亡及失财产者,在所开仓振救之。3公元238年派司马懿率军征伐四千里外的公孙渊,群臣都反对讲人马太多粮草运输成本太高。曹叡讲:"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司马懿到了辽东,天降大雨。群臣建议召回司马懿。曹叡: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

曹叡大兴土木,广选美女的记录在公元235年。之后没有类似相关记录了。我觉得曹叡的颓废就在这一两年,之后就恢复原来了。但我认为跟诸葛亮死没死并有没关系,这只是一个巧合。何况蜀汉东吴尚在,东吴亦有大规模北伐。(公元236年一次,公元237年一次)蜀汉小规模北伐。辽东也不安份。我认为是跟曹叡的儿子接连早夭有关系。曹叡有三个儿子:曹冏公元226年十月去世、曹穆公元229年六月去世、曹殷公元232年去世。公元232年也才二十七岁正当盛年,日后也会有皇子。但是三年后曹叡心恢意冷了。据三国志明帝纪:公元235年八月立皇子芳为齐王,询为秦王。曹芳、曹询都不是曹叡的亲生儿子。而且藩王儿子,收养在宫中。说明他对自已再能有皇子已经不抱希望。任何一皇帝都想把皇位传给亲生儿子的。所以我认为曹叡在这段时间才会颓废。过了一段时间曹叡接受了现实,但心中始终有个坎。

曹叡三十五岁就挂了,我认为也许跟接连丧子之后又没有儿子有关。只能传位于养子。于是沉醉于酒色,色声犬马之中。时间一久把身体搞垮也了。主要还是跟其心态有关。从公元235年至公元239年,短短四年身体就垮了。像汉武帝宁可三天不吃饭,不可一日无女人。一样活到近七十。像阿斗自诸葛亮死后,没人能镇得住他。广选妃子、增广声乐、频游观。一样了六十多。

为什么曹叡在诸葛亮死后变得颓废且不再像以前那样像个明君了?

曹叡乃曹丕之子,曹魏政权第三任帝王。他从小便被曹操寄予厚望,认为他可成大事。曹叡继位后,果然励精图治。不仅多次抵御蜀吴的进攻,还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颇有建树。如此明君,却在诸葛亮死后一改之前的行事风格,变得骄奢淫逸起来,这是为何呢?

诸葛亮一死,君主无能臣辅佐,群臣无能臣统领,蜀汉极可能不攻自破,曹叡也就失去动力。蜀汉君主乃是刘禅,他性情软弱,又无见地。继位之初,蜀国的大事小情,几乎都是诸葛亮决断。刘禅无帝王之姿,必须要有诸葛亮这样的能臣在旁辅佐,否则很有可能做亡国之君。诸葛亮逝世后,蒋琬费祎等辈虽然也精明强干,但终究不如诸葛亮足智多谋。君主平庸,又缺乏贤人辅佐,如此一来,蜀汉灭亡只是早晚而已。

蜀汉群臣矛盾重重,在诸葛亮威压之下尚且和睦,诸葛亮一死,蜀汉内部就会分崩离析。刘禅刚刚继位时,国内就叛乱四起。牂牁郡太守反叛,夷王高定又起兵。诸葛亮平定叛乱,又与东吴交好,这才让形势稍微稳定下来。就算是没有不臣之心的部下,也各为利益,相互算计。魏延与杨仪早有矛盾,魏延又脾气火爆,两人更是水火不容。诸葛亮与刘备都是惜才之人,所以多为其调解。诸葛亮去世前,将部分权力交到杨仪手中。魏延不服,又无人可以再压制他,他与杨仪短兵相接,最终被杀。群臣不和,无德高望重之辈压制,久之便会生乱。曹叡不必过分忌惮蜀汉,自然也就变得颓废起来。

曹叡认定诸葛亮死后自己可一统天下,心中难免自大,行事也会狂放。曹魏的政敌乃是蜀吴。吴国多次对魏作战,但都以失败告终。其后。孙和又与孙霸争当储君,内乱不止。曹叡也就越发不将东吴放在眼中。而蜀国又因为诸葛亮之死而有分崩离析之患。如此一来,曹叡统一天下指日可待。曹叡年仅三十岁左右,就有可能完成其父辈终其一生都未完成的事业,难免内心自得。

诸葛亮之死也让曹叡意识到人生的无常,继而产生纵情享乐之心。诸葛亮为完成刘备遗志,数次兴兵北伐,然而却在途中去世。诸葛亮这般智多近妖的人物尚且无法掌握自己命运,不禁令人唏嘘。加之魏晋时期的玄学兴盛,人们更愿意放纵本性,追求风流。曹叡难免会觉得生命短暂,应及时行乐。曹叡大兴土木,建太极殿与昭阳殿,又广采众女,纵情享乐。实际上,曹叡执政后期虽然为人诟病,但时期却并不长。诸葛亮去世后仅五年,曹叡就去世了。

曹叡后期行事虽然不是明君所为,但就他整个执政生涯而言,曹叡此人还是值得称道的。他监制了《魏律》,平定了鲜卑,文治武功都值得称道。若不是后期诸葛亮之死让曹叡陡然堕落,他很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为什么曹叡在诸葛亮死后变得颓废且不再像以前那样像个明君了?

秦始皇晚年由于没有确立继承人,自已去世后导致秦朝内乱,难道秦始皇不是明君吗?汉武帝晚年,宠信酷吏小人,导致巫蛊之祸发生,不仅害死了自已的太子,还害死了自已的皇后及众多的功臣,难道汉武帝不是明君吗?

衡量一个皇帝是否明君?是要看他是否能够分辩忠奸善恶,是否能够掌控朝政,是否能够控制权力,是否能够用人唯贤,这才是最重要的。

魏明帝曹睿一直就是个明君,直到他去世前一刻,才犯了糊涂,听信了刘放和孙资的妄言,立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最终导致司马代魏,这是曹睿要负的唯一责任。

曹睿23岁即皇帝位,刚过弱冠之年,虽然他的父亲曹丕给他留下了四大辅臣: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两位宗亲+2位士族,而且重要的是四人资历是差不多的,但是没多久,曹睿就做到了政令由自已发出,让四辅臣形成虚设。

曹睿即位之初,江东的孙权就趁曹丕去世,曹睿即位政局不稳之机发兵攻魏,曹睿准确的判断出孙权只是佯攻而已,没有派出援军,而是仅仅让治书侍御史荀禹趁前往前线慰劳戍边将士之初,征发沿途郡县之兵,就击败东吴军队。

曹睿即位之后的头几年中,是曹魏政权处于外部环境最恶劣的几年,东南有孙权,西南有蜀汉,西北有鲜卑和乌桓崛起,东北有公孙氏,全部是虎视眈眈注视着年轻的曹魏帝国,而正是曹睿一步一步的化解危机,让曹魏的外部环境极大的改善。

正因为敌人的存在,才让曹睿对于政事如此勤勉,上进,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而在所有敌人中,蜀汉的诸葛亮无疑是最大威胁。

蜀汉的实力并不是最强的,为什么诸葛亮是最大的威胁呢?

是因为诸葛亮与曹魏为敌的决心最坚决,与曹魏开战的态度最坚定,蜀汉以汉朝延续自居,立志要首先消灭曹魏,先不论蜀汉是否有这个能力,但诸葛亮无疑有这样的决心。

相反,江东的孙权无意北伐中原,仅有的几次北伐,也只是走走过场,很少有更进一步的举动,就连机会最大的石亭之战,江东本有机会扩大战果,无奈由于江东保守的立场,不愿意扩大战争规模,反而没有更大的机会。

西北的鲜卑和乌桓等外族,由于鲜卑首领柯比能的崛起,越来越接近统一鲜卑各部,也给了曹魏不小的压力,并且诸葛亮还在北伐中曾拉拢柯比能从西北牵制曹魏,配合诸葛亮北伐,但在最初,柯比能的实力还不强。

辽东的公孙氏对于曹魏的态度是时降时叛,但由于地处偏远,对于曹魏的威胁倒不是很大,曹魏对于辽东主要也是安抚。

纵观曹魏周边的敌对势力中,唯有诸葛亮的威胁最大,因此在曹睿即位的头几年中,最大的敌人是诸葛亮,反而不是实力最大的孙权,因为曹睿明白,孙权无意北伐,无意统一,只是抢抢地盘而已,只有诸葛亮是曹魏最大的敌人。

从228年到234年的六年中,诸葛亮五次北伐,给曹魏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和威胁,尤其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完全是出其不意,谁也没有想到,经历关羽兵败被杀失荆州,刘备夷陵大败之后的蜀汉,还有能力发动主动攻击,以至于曹魏关中防备都开始松懈。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睿显示重视,特意坐镇长安,离前线如此之近的地方,从容指挥,努力调度,在张郃击败马谡后,曹魏粉碎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接着诸葛亮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伐,都被曹魏一一化解,等到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北伐的军中时,曹睿终于散了一口气,最大的敌人终于死了,曹睿紧绷了6年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

能理解弹簧被压得紧紧的很长时间后,突然放松的状态吗?就和曹睿得知诸葛亮去世后的消息是一样的情况,当时曹睿的心中一定是这么想的:

诸葛亮啊诸葛亮,你压了我6年了,害得我一天到晚也不敢放松,弄得我都得了高度紧张病,现在你终于死了,我曹睿再也不怕任何人了,终于可以好好的放松,好好的享受一下了。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曾向曹睿建议,发兵攻打蜀汉,一举消灭蜀汉,但是曹睿却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而是认为时机不成熟,也许并非是时机不成熟,而是曹睿有其它的想法。

于是曹睿开始享受,开始大兴土木,大修宫殿,修洛阳宫、昭阳殿、太极殿,建总章观,曹睿大兴土木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自已以后的享受,最终的结果就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大臣的劝谏,曹睿也不听,其实曹睿也不容易,当了几年皇帝,一直处于与外界开战的状态,神经紧绷,好不容易才有个机会,曹睿总得放松一下。

同时曹睿开始沉迷酒色,但曹睿并没有放弃政务,在享受的同时,曹睿派刺客刺死了几乎要统一鲜卑各部的柯比能,解除了曹魏西北边境的威胁,派司马懿远征辽东,杀了公孙渊,平定了辽东,解除了东北边境的威胁。

西南边境自从诸葛亮死去后,蜀汉基本上没有像样的北伐,甚至没有北伐,反而是曹魏在曹真的建议下有一次南征蜀汉的行动,但由于天气原因导致失败,而曹魏的西南边境也暂时解除威胁。

东南的孙权,在诸葛亮去世后,曹睿在位前,再也没有一次像样的北伐,孙权在忙于内政,曹魏东南边境的威胁也暂时解除。

曹魏政权的外部威胁基本上全是在曹睿在位期间解决的,曹睿可以说是曹魏政权解除外部威胁功劳最大的皇帝,当威胁解除后,剩下的是什么呢?是享受和安逸。

人都是如此,哪怕是皇帝,人一旦失去压力,就失去了动力和上进心,曹睿就是如此,但并不是说曹睿不是明君,他同样是明君,只是与之前的状态有些不同了,现在安于享受了。

为什么曹叡在诸葛亮死后变得颓废且不再像以前那样像个明君了?

公元235年,确实是曹叡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从一个世人称道的明君逐渐转变成了一个骄奢淫逸的庸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曹叡产生了如此巨变呢?有人说是诸葛亮死后,曹叡膨胀了,真是如此吗?其实不尽其然。也许那个女人之死,更是关键!

明,庸话曹叡

公元234年八月,一代名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鞠躬尽瘁然壮志未酬,痛惜也!当然,诸葛亮的死讯对于曹魏来说却是天大的喜讯,曹叡心里的一块大石也总算是落地了。

曹叡一共在位 13年(公元226~239年),在诸葛亮未亡之前,他到底有多贤明呢?曹魏著名战略家,汉室宗亲刘晔曾这样评价曹叡:

“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不知道有没有夸张吧,时曹叡对内改革汉法,制订新律,删简死刑条款,减少死罪;征召文士于崇文馆,大力发展文学创作,选用忠良,轻徭薄赋,深得民心。

对外方面,当蜀汉北伐之际,曹睿亲自坐镇长安。面对东吴入侵,曹叡更是御驾东征。连东吴陆逊都曾感慨:

“其患更深於操时。”

说曹叡比当年曹操还难对付!

而在诸葛亮死后仅半年,曹叡貌似换了一个人一样,据史料记载,自公元235年三月开始,曹叡便开始大兴土木,广选美女。修建洛阳宫,太极殿,筑总章观,尽管杨阜等大臣多次进谏,但曹叡依然是无动于衷。后也因纵欲过度,英年早逝,死于公元239年正月,年仅36岁。

故后人亦多有评价曹叡荒淫之言,毕竟这个污点是确实存在的。当然,曹叡后期之庸也不仅仅变现在贪恋美色上,其对继承人和辅政大臣的考虑方面也是欠妥的,所以也为后来司马懿夺权留下了隐患。

曹叡变化的原因

个人认为曹叡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外患没以前重了。诸葛亮一死,至少蜀国数年不敢进犯,蜀国不进,孙吴也不敢妄动,只有一个区区辽东的公孙渊,这就不足为患了。

其二:皇太后郭氏之死。

要说曹叡是在诸葛亮死后开始为所欲为,倒不如说郭太后死后更为恰当。郭太后病逝于235年二月,三月葬于魏文帝首阳陵涧西。说起这位郭太后和曹叡之间的关系,还真是挺微妙的,当年曹丕将曹睿过继给郭太后,郭太后因无子对曹叡很是疼爱,而关于郭太后之死,据《魏略》记载:

“曹睿继位后追痛生母甄氏之死,郭女王因为忧惧而暴崩。”

可见曹叡心中始终是对这位郭太后是心存芥蒂的,曹叡对其生母甄氏有着很深的感情,曹丕杀甄氏使曹叡产生了很深的心理阴影,而郭太后一死,或许曹叡可以好好释放一番了吧。

其三:当时曹叡已绝后。我们知道曹叡临终前,是让养子曹芳继位的,话说他自己没儿子吗?有,只不过都匆匆而逝!长子曹冏于226年去世,次子曹穆于229年去世,幼子曹殷于232年去世,所以当时曹叡是没有后人的,这也许便是曹叡当时广招美女的原因吧!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