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大批名人为何密集死去?
建安二十四年,绝对是三国前期无法逾越的一个时间点。这一年大批量的英雄人物相继离世,为三国争霸的这段历史,蒙上了一层阴霾。
曹操集团:夏侯渊、庞德、杨修。
刘备集团:关羽、关平。
孙权集团:吕蒙、甘宁、孙皎。
这一年简直就是灾难性的一年,可谓是群星陨落。不久之后,曹操也病逝了。法正、黄忠也相继离世,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建安二十四年的悲剧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战争造成了大批量英雄的去世。建安二十四年是一个很敏感的时间,因为这一年上半年汉中之战收尾,这一年的下半年襄樊之战又爆发了。
第一,汉中之战的影响。
刘备那时候想要夺取汉中,几乎是想疯了。为了拿到这个机会,刘备不惜跟孙权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湘水之盟,把长沙、桂阳割让给孙权,只是为了荆州片刻的安歇。
此后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便全明星阵容上战场了。大家都派上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和战将,两位主帅曹操和刘备都相继来到汉中主战场。
结果法正设下声东击西之计,让黄忠成功阵斩夏侯渊。夏侯渊是曹操集团的一位封疆大吏,地位和刘备集团的关羽相当。
由此可见夏侯渊被斩杀,对曹操集团的影响有多大。此后曹操就匆匆撤军,期间还不忘以惑乱军心之罪,把杨修给斩了。
至于刘备这边,其实也损失惨重,甭看他取得了胜利,拿下了汉中。可刘备集团几乎是动用了全部实力,损耗严重,没有个一年半载,压根就恢复不了元气。
这期间黄忠受伤是避免不了,第二年去世也就可以理解了。至于法正的去世,或许是由于汉中之战,舟车劳顿所致。
第二,襄樊之战的影响。
襄樊之战,就是关羽北伐曹操的战争。关羽发现自己六七年没有打仗了,心里那叫一个痒痒啊!所以或许是为了策应汉中之战,或许是为了北伐建功,总之关羽就是发动了襄樊之战。
战争刚开始,可把曹操吓坏了,曹仁压根顶不住攻势,眼看着就要跑路了。所以曹操赶紧派遣于禁和庞德带着3万大军前来支援曹仁。
结果关羽水淹七军,擒获了于禁,诛杀了庞德,俘虏了这3万大军。吓得曹操扬言要迁都北上,曹仁差点没疯掉。
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三国志》
冷静下来的曹操,又派遣了徐晃前去支援,感觉不够,又派遣了徐商、吕建带兵前去。感觉还是不够,随后又派遣了殷署、朱盖带着大军前去支援。甚至连合肥的张辽都被曹操喊起来打算到荆州去支援了。
最终关羽力不能支,败给了徐晃大军,在退守荆州时发现吕蒙已经喜提南郡,关羽无家可归之下,发生了败走麦城的事情。关羽、关平最终被东吴将领马忠斩杀。
这一战过后,没多久东吴的大都督吕蒙就莫名其妙地挂了,谁也不知道为啥。或许是因为高兴过分了,也或者是因为染上了瘟疫。
二、瘟疫横行,也是三国减员的重要原因。在三国时期,瘟疫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比如说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还没南下,自己的部队里就出现了瘟疫,结果导致未战先败的情况。
不过要说三国瘟疫最狠的一次,那还要属建安二十二年爆发的瘟疫。这一年的瘟疫实在是太狠了,曹魏的大城市里,几乎家家戴白孝办丧事。
著名的建安七子中,有五个就全都死在了这一年。著名的医圣张仲景他们家,这一年死了一百多口人。连医生家里都这样,更别说普通人家了。
你以为这场瘟疫一年就结束了吗?真不好意思,这场瘟疫一共持续了8年之久,使得三国人口锐减,比战争要可怕得多,因为你甚至摸不清对手是谁。
所以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其实瘟疫已经从中原地区弥漫到了南方,荆州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瘟疫现象。
不排除吕蒙就是在夺取荆州的时候,感染上了瘟疫,从而突然病逝的。此外甘宁、孙皎这些人的死,也可能跟瘟疫有关系。甚至连曹操去世,都有可能是受到了瘟疫的影响。
三、大家都到年纪了。东汉末年,群雄争斗,其实已经过去了数十年时间。从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自己身边开始,已经过去了24年。
当年意气风发的曹操,此刻已经成了65岁的大爷了。在那个年代,能活这么大岁数,说明曹操的身体还是很棒的。
这一年的刘备,也已经59岁,并不年轻了。至于关羽当时也是年近六旬,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了,却还要在战场上厮杀。此外夏侯渊、黄忠、张飞等人的年纪,其实也都不小了。
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这帮老先生们,却依旧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非要在前线折腾。你说这身子骨能吃得消吗?
所以说,就算没有杀戮,这么折腾一下,这帮人十有八九也活不长了。更别说,还有战争和瘟疫作为帮凶,他们自然就更没有生还的可能了。
总结:建安二十四年,也是历史的分水岭。这一年不光有大量的人员去世,其实历史也发生了非常重大的改变。首先就是东吴夺取了荆州,将刘备集团彻底赶入了蜀地。自此三国力量发生转变,刘备集团成了最弱小的一个,孙权排名第二。
同样是这一年,曹操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第二年就去世了。曹丕踹了汉献帝正式建立了曹魏帝国,三国从名义上正式成立了。
所以说,这帮人的去世,无论如何都是在推动历史的发展。他们活着,或许三国关系依旧这么僵持着。可是伴随着他们的去世,三国关系可就活了,因为任何一方的一个大意,都可能彻底扭转整个三国的战局。
参考资料:《三国志》
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大批名人为何密集死去?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汉末三国历史上的分水岭之年。
这是汉王朝渡过的最后一个完整年份。次年十月,东汉灭亡。
众多良将名士在这一年去世,拉开了一代英雄集体谢幕的序幕。
而这一切,并非偶然。
密集凋零的支柱级将领219年正月,汉中战场。夏侯渊战死于定军山。
夏侯渊追随曹操征战30年,经历恶仗无数,而汉中作战时,夏侯渊却在尚保有比较完整军力的情况下被杀。
这预示着:“杀将年”的到来。
到了下半年,一波密集的将领凋零到来了。
该年秋,于禁、庞德兵败。关羽威震华夏,于禁被俘,庞德被杀。
然而,很快,刚刚威震华夏的关羽迅速兵败。
关羽,以及关平等荆州军团主要将领集体遇害,只有廖化通过“假投降+诈死”逃过一劫。
然而,更离奇的事情到来了。
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正值壮年,刚刚还生龙活虎的东吴名将吕蒙(42岁)、孙皎(30出头)、蒋钦(40左右),集体去世。
因为吕蒙等人的离世过于突然,小说只能以“关公复仇”来解释。
这些名将,都是当时三方最重要的支柱级人物。
当时的曹操集团中,夏侯惇坐镇淮南,曹仁坐镇樊城,夏侯渊坐镇关中。
其中,由于曹操常亲征淮南,夏侯惇事实上只是代为都督,几乎没有单独指挥的机会;曹仁在樊城,位置虽重,但在关羽北伐前,只有数千军。唯有夏侯渊,提兵4万,都督张郃、徐晃等名将,是唯一独当一面,手握重兵的大将。
关羽、吕蒙就不必说了。
关羽是刘备军中的首席大将,甚至时人认为刘备军中“名将唯羽”,关羽是唯一名将。
吕蒙则是都督,孙权本人外唯一统帅级人物。
而孙权、吕蒙的规划中4位独当一面的支柱级将领(孙皎、蒋钦、潘璋,及吕蒙本人),更是在一个短短的十二月就四去其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名人在这一年去世。
名医张仲景去世、名士杨修被杀、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去世、宛城守将侯音被斩、魏讽谋反被诛,这些不再一一展开。
然而,这一切,只是拉开了一场英雄集体凋零的序幕。
集体凋零的序幕接下来的几年,三国创业君臣迎来了一场集体谢幕。
三位君主,除“儿子辈”的孙权外,曹操、刘备,全部凋零。
顶级武将,曹魏的夏侯惇、曹仁、曹彰,刘备军的张飞、马超、黄忠、刘封,全部凋零。
主要谋士,刘备军的法正、曹操军的程昱,也都“相约”去世于220年。
此后,曹丕、曹休、曹真;刘禅、诸葛亮、李严;孙权、陆逊,成为三方的“主演”。
如果是拍电视剧的话,可能要换掉一半以上的演员了。
许多朋友第一次读小说时,表示“偶像”走了,读到这里就表示不想看下去了。
这场集体凋零,以219年开始,并非偶然。
219年,是汉末三国历史的一场分水岭。
空前惨烈的连番大战219年的大战频率,可谓汉末三国之最。
年初,汉中之战,曹刘双方名将云集,大打出手。
年中,关羽北伐,关羽与曹仁、于禁、徐晃等人连番大战,打完一波又一波。
年末,白衣渡江,东吴对关羽军团赶尽杀绝。
这三次大战,规模都达(或至少接近)10万。(双方各有4、5万人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兵力,或为史书直接明确记载,或为后代史家考证,不是“号称”的兵力!
一年内三场大战,此起彼伏,从年头打到年尾。
而且,这三场大战的惨烈程度,都是极为罕见的。
汉末三国时期,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作战,双方都提大军,但都是相持一段,各自退兵(如几次濡须大战)。
而这三场大战,交战双方都不玩虚的!
“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不惜“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也要拿下汉中!
关羽则在接到孙权可能袭击后方的消息时(徐晃射孙权信到关羽军中),仍铁心围攻襄樊!
吕蒙更是处心积虑,不但要必拿南郡,还要必擒关羽!
各方一上来就下死手,志在必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杀得天昏地暗!
在这顿天昏地暗中,夏侯渊、庞德、关羽,悉数陨落!
天灾、人祸、瘟疫吕蒙、孙皎、蒋钦,壮年时“突然死亡”,则很可能与瘟疫有关。
因为,当时的荆州,“是岁大疫”。《三国志.孙权传》)
汉末以来,瘟疫一直十分猖獗。
自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开始,瘟疫已经发展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曹植在《会疫疾》中表示: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建安七子”中,除孔融被杀、阮瑀早逝外,其余“五子”,全部在建安二十二年去世!曹丕在与吴质的信中提到“当年大疫,亲故多离其灾”。
“建安七子”、“曹丕亲故”,生活相对优越、卫生条件良好,尚且如此,何况人员高度聚集、卫生条件差的军队、迁徙人口呢?
偏偏这些年,除了军队作战外,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非常普遍。
曹操迁徙淮南人口,结果淮南人大多数渡江去找孙权。
曹操攻关中、汉中时,又多徙南阳等地人往关中。
汉中之战失败,曹操又迁汉中及武都氐人北去。
战乱、迁徙,使瘟疫流行区域扩散,危害极大。
各类矛盾的“摊牌时刻”同时,各类积压矛盾迎来“摊牌时刻”,使许多名人也被卷入、牵连。
1、曹操与大汉王朝的摊牌时刻。
曹操称魏公、魏王后,其代汉已接近“摊牌时刻”。
因此,各类拥汉反曹人士,发起了最后一击。
许都之变、魏讽袭邺等事件持续发生。
魏讽之变后,坐死者数千人,甚至连钟繇也受到牵连,险些遇难。
2、曹丕与曹植的最后摊牌。
曹操年事已高,在他的继承人之争中,曹丕已经取得优势。
然而,没有接位,一切仍不安稳。
杨修就因与曹植日夜同饮,被安上“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决了。
杨修之死,许多人都说是其恃才狂放。
事实上,曹操、曹丕父子皆有容人之量,单纯的恃才狂放不至死!
透支与认命219年及其后几年的英雄的集体凋零,本质上是“透支”的结果。
曹操称魏王后,桓阶劝曹操代汉。夏侯惇表示:应该先平蜀,蜀平则吴平。天下一统,再代汉。(裴注《三国志》引《世语》、《曹瞒传》)
直到最后时刻,曹操、夏侯惇依然以尽快平蜀定吴为己任。
然而,曹操的“透支”,使自己陷入险境。
连续用兵,已经透支了实力。
因此,在汉中方向,“非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
当刘备发起汉中之战时,曹操治军大半年才能入汉中,夏侯渊支撑不住,战死。
而他对道路难行的汉中用兵,使荆州、豫州等地的百姓苦不堪言。
宛城侯音叛乱、孙狼起义,无不由此拉开。
“水淹七军”后,各地“群盗烽起”,几乎动摇了曹操的统治。
曹操先远赴汉中作战,后又抵达摩陂指挥,来回奔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然而,老骥年龄毕竟摆在那里,高强度的工作终于使他跨掉。
刘备也为“透支”付出了代价。
汉中之战,“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虽然“透支”,但好歹赢下了汉中。
然而,当关羽发起襄樊之战后,刘备因已“透支”,长时间无法给予配合、援助,关羽只得“尽调江陵、公安兵”,“透支”牺牲后方安全求取襄樊,结果轰然倒塌!
到夷陵惨败后,刘备终于倒下了。
曹操征战一生,刘备屡败屡战,然而,再是“老骥伏枥”,再是“坚韧不拔”,年龄摆在那里,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领导的“透支心态”,也影响了身边的兄弟。
曹操去世后,当初劝阻曹操称帝的夏侯惇“追恨前言,发病卒”。
关羽遇害后,本就有鞭打下属习惯的张飞心急如焚,变本加厉,结果被下属所害。
一系列“透支”后,无论是英雄本人,还是国家,都已经不能再承受下去了。
因此,此后,三国的历史进入了“长期相持”的阶段。
像219年那样连续的你死我活的决死一搏少了,代之以“安全第一”。
诸葛亮数次北伐,无不谨慎持重。
孙权数次北伐,无不“知难而退”。
除了诸葛亮收复已经被曹操半放弃的武都、阴平外,40多年间,再没有发生219年时“刘备夺汉中,吕蒙夺荆州”这样大范围的领土变更。
急切一统天下的雄心,被迫妥协于现实。
219年,是一个分水岭。
自赤壁之战后,尽管三方彼此有争战,但各自主要发展方向都是“中间地带”。
曹操平关陇、汉中,刘备取益州,孙权夺交州。
“中间地带”瓜分完后,各方开始卯足了劲,大打出手。
然而,就形势而言,各方的力量早已经因为连年作战而“透支”,稳定的三角关系又使这种“透支”面临极大风险。
就个人而言,曹操集团、刘备集团的创业元勋(其他将领虽加入集团时间不一,但多是在190年左右即开始征战),多为50后、60后,到219年时,已接近60或超过60,身体、经历,都难以支撑连续大规模征战,难免出现失误,也难以经受连续折腾。
结果,风险总爆发。
曹操失去汉中,又在襄樊遇到危机,夏侯渊、庞德被杀。
刘备失去南郡,关羽被杀。
孙权虽“占了便宜”,却因瘟疫而失去了吕蒙、孙皎、蒋钦三位支柱级将领。
随即,在“透支”之下,各种内部矛盾、隐患也爆发了。
在219年及接下来的几年中,英雄们迎来了一场集体谢幕。
曹操、刘备,在壮心不已的折腾中透支了身体,去世。
因劝阻曹操称帝而内疚的夏侯惇病卒,因情绪问题而变本加厉鞭打下属的张飞遇刺,因举族被杀而常咳血的马超去世···
杨修、刘封、曹彰等人,则在内部皇位传承中相继陨落。
瘟疫、民变、内斗争斗,各方都已实在无力像219年这样干下去了!
三国鼎立,由此稳定了下来。
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大批名人为何密集死去?
建安二十四年,按公元纪年算,也就是公元219年,那么这一年发生了哪些事?三国大批的名将和名人为何会在这一年密集死去?
公元219年,严谨点地说,也就是在公元219年前后,这一年可以称之为三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依据时间线来说一说那一年到底发生了哪些大事?
一、公元219年的历史大事件1.公元219年正月,刘备集团黄忠于定军山斩杀曹魏集团西线统帅夏侯渊。刘备从公元218年进攻汉中以来,与驻守汉中的曹魏名将夏侯渊相持不下。后来夏侯渊终于不耐烦,轻兵冒进,被刘备大将黄忠一鼓作气、斩杀于定军山阵前。
2.公元219年5月,曹操与刘备处于相持阶段,曹操被迫放弃汉中,把军队撤到长安一带,同时命雍州刺史张既至武都,将氐人五万余落徙至扶风郡和天水郡一带居住,刘备拿下占据汉中。
3.公元219年6月,刘备拿下汉中,派刘封和孟达分别攻取了房陵和上庸等地。
4.公元219年7月,刘备在汉中称汉中王,同时驻守荆州的关羽向襄樊用兵,围困曹仁于樊城。
5.公元219年8月,曹操派于禁统率七军来援助曹仁,被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
6.公元219年8月下旬至9月,曹操派徐晃去救援曹仁,同时派将领殷署等人率兵十二营增援徐晃,自己也进至摩陂就近指挥。
7.公元219年9月至10月,孙权与曹操暗地结盟,孙权派吕蒙袭取南郡,关羽得知后,与徐晃交战后撤军,赶回南郡途中,得知南郡、公安已丢失,暂到麦城修整。
8.公元219年12月,关羽、关平父子带着很少的随从从麦城突围,结果中了埋伏,被东吴擒获并斩杀。
这是史书上记载的有迹可循的时间轨迹,这是发生的比较大的一些历史事件。
二、刚过完219年的冬天,魏蜀吴三方都有重要的将领和人物相继去世。1.曹魏集团:公元220年3月曹魏集团的领头人曹操因病逝于洛阳,曹魏大将军夏侯惇于公元220年4月追随曹操而去,同年11月,曹丕代汉建魏,曹魏“五大谋士”之一的程昱病故,曹魏外姓大将于禁因被俘回国后被曹丕羞辱惭愧而死,具体日期应该是曹丕称帝后的第二你公元221年。
2.刘备集团:为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的刘备在夷陵惨败后,于公元222年病逝于白帝城。同年因脾气暴躁而鞭打士卒的张飞在刘备东征前夕被手下杀害。比诸葛亮年长四岁的蜀汉第一谋士、同为刘备股肱的法正,在妙计定军山之后,于公元220年病逝。同时蜀汉名将黄忠于公元220年8月去世,马超郁郁寡欢于公元222年病逝,因性格勇武刚烈,关羽兵败之际没有施于援手的刘封被刘备赐死等。
3.孙权集团:和吕蒙一起袭杀关羽的“江表虎臣”蒋钦,就在回程的途中病逝,具体时间应该在公元219年12月。刚为蒋钦素服举哀的孙权,还没有来得及从伤痛之中缓过来;打败关羽,收复荆州的第一功臣吕蒙,还没有来得及接受孙权的封赏,又病倒了,没多久便一命呜呼,具体时间应该在公元220年年初。同时孙权堂弟孙皎也是在公元219年病逝。
三、三国大批的名将和名人为何会在这一年密集死去?从上面统计的历史大事件来看,公元219年是多场大战的一年,除了战争中的死去的人外,还有瘟疫、年龄、疾病带来的人员伤亡。
1.因战争凋零的名将。曹魏大将夏侯渊在定军山被斩杀,同年八月,秋水暴涨,于禁被俘、庞德被关羽所杀,随后关羽、关平父子在麦城兵败被杀。张飞在刘备东征伐吴前夕因情绪暴躁鞭打士卒被害。
2.因常年征战、疾病在身而凋零的高龄领头人。在三国战乱年代,平均寿命不超过30的时代,曹魏领头人曹操在公元220年渡过最后一个年关后,于3月在洛阳病逝,享年66岁,同时作为对手的刘备因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也因病于公元223年在白帝城病故,享年63岁。
3.瘟疫横行造成了大量的名人名将凋亡。公元217年冬天,建安文学的代表人(曹操三父子除外)“建安七子”当中有五人(分别是陈琳、王粲、徐干、应玚和刘桢)死于当年冬天的瘟疫,还有孙权集团的吕蒙、蒋钦、孙皎都是青壮年,却毫无征兆的离奇死亡,回想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也是瘟疫横行,所以他们的死亡于瘟疫有很大的关系。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无疑是三国历史上很特别的一年,大战、瘟疫是引发大量名人名将密集凋零的诱因。公元220年,就好像三国的一个分水岭。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公元223)、名将张飞(公元221)、黄忠(公元220年)、马超(公元222)先后离世,昔日名将只剩赵云。曹魏西线统领夏侯渊(公元219)、东线统领曹仁(公元223)、投降前异姓第一大将于禁(公元221),五子良将之乐进(公元218)、曹丕首位前将军张辽(公元222)、“曹魏五谋臣”中的最后一位贾诩(公元223)接连病故。
总结:公元219年蜀汉达到最鼎盛时期,然后迅速衰落为三国最弱;曹魏、东吴也进入了休养生息的阶段,三国大格局在此后的四五十年里,没有了惊心动魄的大逆转。
如同一场流星雨,名将们相继凋零陨落,划过黑暗的天际,成为一道道光。
剩下的,只有诸葛武侯的北伐悲歌,子龙的老当益壮,姜维的独木难支,东吴的末路狂欢,司马家的阴谋诡计。自此,三国历史来到了新的篇章。
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大批名人为何密集死去?
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大批名人为何密集死去?皆因此人而起!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乃是三国的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我们所熟悉的三国名人大批量去世,以至于很多人怀疑,这是不是导演在故意换剧本,换演员,甚至不少人怀疑,这不会是有人在故意安排吧,怎么一眨眼之间,我们所熟悉的人物全都离去了呢?尤其是看三国演义的朋友,更是自此以后不再看三国,因为感觉完全变了,三国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剧本!那么这一年开始,为啥三国名人大批去世,为啥剧情走向完全不同了呢?
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
我们先来看看从建安二十四年开始,各方都损失了那些名人!
建安二十四年,汉中之战接近尾声,刘备被曹操欺压了一辈子,终于站起来了,成功地击败了曹操,占领了汉中。在此战中,刘备于定军山斩杀了曹魏名将夏侯渊,著名谋士杨修也因“鸡肋”事件遭到曹操诛杀。汉中之战后,襄樊之战紧跟着爆发,此战中关羽大发神威,击败了于禁七军,俘虏了于禁,斩杀了庞德。但不久之后,孙权命吕蒙偷袭了荆州,关羽被迫撤退,于吴军的围追堵截中战死,关羽、关平及整个荆州集团全军覆没(廖化逃了出来)。
击杀关羽,占领荆州,东吴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但随后不久,东吴的三大猛将吕蒙、蒋钦、孙皎也相继离世,令人感到非常奇怪,明明吴军是获胜的一方,怎么高级将领却突然去世了这么多,以至于不少人都认为,这是因为孙权偷袭关羽这事办得不地道,关羽化作厉鬼回来复仇了。
孙权偷袭了荆州,击杀了关羽,蜀汉这边自然是不能毫无反应的。于是刘备在登基以后,立马着手伐吴事宜,而就在伐吴出征之际,张飞又遭到了属下的袭击,遗憾殒命。在此之前,蜀汉猛将黄忠也去世了,刘备的谋主法正也去世了,可以说蜀汉还未开战,就已经损失了不少的人才。伐吴之战拉开序幕后,刘备前期势如破竹,打得吴军节节败退,可当陆逊上场时,双方陷入了僵持,最终夷陵之战爆发,蜀汉精锐近乎全军覆没,大量蜀汉的名将就此陨落,其中就包括领张南、冯习、傅肜、马良等人。而刘备和马超,也在不久之后郁郁而终。
总的说来,从建安二十四年开始,魏蜀吴三方的名人,都在大批量去世,他们主要有:
魏国: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彰、程昱、杨修、司马防、庞德、张仲景等
蜀国:刘备、关羽、张飞、法正、马超、黄忠、关平、张南、冯习、傅肜、马良等
吴国:吕蒙、蒋钦、孙皎、潘璋、陆绩、孙贲、甘宁等
看到魏蜀吴三方如此多的名人名将去世,很多人都非常疑惑,建安二十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啥这么多我们熟悉的名人都会从这一年开始相继离世呢?
事实上,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切,完全是人祸!都是人为引起的!
战争
建安二十四年,天下爆发了两场激烈的战争,一场是汉中之战,一场是襄樊之战。汉中之战,刘备虽然获胜,但也是惨胜,他和曹操的伤亡都是比较大的,而襄樊之战,虽然关羽前期打得非常顺利,但是他后期遭到了孙权的偷袭,最终也落得个惨败的结局,若没有这两场战争,夏侯渊、杨修、庞德、关羽、关平等人都不会死,可以说,他们是直接因为战争而死的!而这两场大战之所以会爆发,则是因为刘备!
刘备前半辈子,混得非常惨,经常被曹操撵得到处跑,都四五十岁了,还在寄人篱下,没有自己的基业。直到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了曹操,刘备才开始反击,占领了荆南四郡,取得了立足之地。之后,刘备通过联合孙权,打击刘璋,成功了占领了荆州大部分地方和益州全境。至此,刘备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成为了超越孙权的存在!刘备实力急速膨胀,于是北伐事业被提上了日程,汉中之战由此拉开序幕!
《三国志·法正传》: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法正等人看到刘备兵强马壮,而曹操内部又不稳定,所以建议刘备,立即开启北伐事业,进攻汉中!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面,刘备占荆州、夺益州,然后等中原动乱,再从荆州、益州两路并进,则可以问鼎中原,这个战略是刘备集团所坚持的北伐策略,所以说当刘备听到属下建议他立刻拿下汉中后,他立马就做出了部署,征讨汉中。
刘备出兵进攻汉中,但前期打得并不顺利,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兵出险招,绕到夏侯渊的后方,来到了定军山,将夏侯渊吸引到定军山,并用计斩杀了夏侯渊,汉中的局势才被打破,胜利的天平逐渐向刘备倾斜!夏侯渊死后,刘备已经占据了上风,即便曹操亲率大军前来,仍然无法击败刘备,而杨修猜出了曹操想要撤军的想法,惑乱军心,因此被斩,最终曹操迫于无奈,退出汉中。
刘备获胜后,关羽那边也不甘示弱,毕竟隆中对说的是益州和荆州同时进攻啊,所以关羽也开始北伐了,结果他的老巢被孙权端了。
可以看到,如果刘备不发动汉中之战,夏侯渊、杨修二人是肯定不会死的,因为他俩就是因战争而死的。而若不是刘备打赢了汉中之战,关羽又怎么会发动襄樊之战呢?孙权又怎么可能抓住机会偷袭荆州呢?只要关羽待在荆州不动,孙权是绝不可能拿下荆州的!孙权没有拿下荆州,没有杀掉关羽,刘备自然就不会举兵伐吴,最终落得个夷陵大败了。所以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汉中之战引起的连锁反应,若刘备不发动汉中之战,魏蜀吴三方的许多名将,都不会密集去世!
瘟疫
很多人注意到,孙权袭杀关羽后,荆州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因此大家认为东吴去世的那些名人,很可能和瘟疫有关系。这个猜想其实也是非常合理的,毕竟瘟疫这玩意儿,在古代的杀伤力可是非常大的,古代卫生条件、医疗条件那么差,出现这种事情太正常了。更为重要的是,大战爆发,死去的军人、牲畜必定是非常多的,这些东西腐烂以后,稍微处理不好,就容易引起瘟疫!
古时候,由于大战而起的瘟疫其实非常多,而建安二十四年的这两场大战,死伤的军人必定是非常多的,所以发生瘟疫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过追根溯源,这其实也是因为战争,若没有战争,没有大批量的人口死亡,怎么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瘟疫?所以说,这一切还是因汉中之战而起,这是战争所引起的连锁反应!
正常死亡
我们以黄巾起义这个时间节点来看,当时是公元184年,而建安二十四年是公元219年,中间经历了35年,像刘备、曹操、关羽、张飞这种当年的帅小伙,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其实也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子了,在我们现代社会,五六十岁不算是什么,但是在那个年代,五六十岁的年纪已经是非常大了,所以说不少人认为,其他当时很多人也算是寿终正寝,是正常死亡!
但事实上,本文认为,若没有战争,这些人很可能还能多活几年!战争容易让一个人的心理出现剧烈的变动,时刻担心战争的走向,尤其是当遇到败仗以后,知道自己很难再有翻盘的希望了,这其实会给心理造成巨大的打击,由此让人提前离世!典型的例子就是袁绍,官渡之战前,袁绍雄心壮志,睥睨天下,但是官渡之战后,没过两年袁绍便郁郁而终了,这就是典型的心理变动太大,导致身体受到了影响!
曹魏的曹操、夏侯惇,蜀汉的刘备,其实也是典型的受战争影响太大,导致身体损伤太大了,若是给他们一个和平的环境,按照他们的地位、权势,应该是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照顾,只要保持心情舒畅,他们再多活几年是完全有可能的!说白了,这些人的死还是和战争有很大的关系!
结语
总的来说,从建安二十四年开始,魏蜀吴三国确实出现了大批量的名人去世,令众人感到非常疑惑甚至是恐怖,不少人认为,这些名人之所以相继离世,是因为战争,或者是因为瘟疫,或者是因为岁数到了,但本质上来说,他们的死其实都是因为刘备!若不是刘备执意发动汉中之战,根本不会有之后的襄樊之战、夷陵之战,根本不会引发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也就不会导致大批量的名人相继离世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大批名人为何密集死去?
“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陆逊之孙陆机曾经在《悼魏武文》中如是说。
可见,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对戎马一生的曹操来说,这一年过得实在是太艰难了,以致于刚回到洛阳,曹操便头疼欲裂而撒手人寰了。
而就在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太多名士相继死去,到底是巧合还是其它原因呢?
其实,如果我们细细观察那些名士,他们最后的归宿大多集中在三个地方:汉中、荆州和魏郡邺城。这样,历史的脉络便清晰起来。
源头:汉中之战公元218年,刘备挥师北伐,在蜀军接连受挫后,于219年从阳平关南渡沔水,驻扎于定军山。夏侯渊见状,赶紧与张郃前来夺山,后中刘备的声东击西之计,被黄忠偷袭成功并斩杀,曹军中同时被杀的大将还有益州刺史赵颙。
三月,曹操率领大军抵达汉中,之后中了赵云的空城计,并遭到其反扑,死伤很多,粮草也有损耗。五月曹操退出汉中。
当时,随军从征的杨修自作聪明,认为曹操将要撤退,并将自己的想法泄露出去,众人皆生退意。曹操正好在和刘备怄气,得知此事后,便将杨修作为出气筒,一刀砍了。
因此,219年的汉中之战,曹操痛失夏侯渊和赵颙,还有一个不知好歹的杨修。
联动1:孙权攻打合肥我们来帮曹操算下行军时间,218年7月在洛阳,9月抵达长安,219年3月进入汉中。由此可知,这蜀道行军有多艰辛可不是吹的。如果按照原来的行军速度,曹操219年5月才撤出汉中,多久才能抵达洛阳?据史载,曹操是220年正月才返回洛阳。
公元219年7月,孙权看见曹操尚在关中,试图攻打合肥。曹操收到消息后,马上抽调多地兵力赶赴淮南防范东吴。
联动2:襄樊之战虽然东线那边双方并没有大打出手,但是关羽却认为是机不可失。于是他马上挥师北上,剑指樊城。
曹仁向曹操求救,当时曹操还没有到达洛阳,而将没有参与汉中之战的于禁和庞德火速派往樊城。
然而,天公不作美,8月汉水暴涨,驻扎在樊城之北的于禁惨遭洪水吞噬。于禁和庞德走投无路,双双被俘。其中,庞德誓不降蜀,被关羽斩杀。
曹操听闻于禁全军覆没,大惊失色,赶紧派徐晃率一队骑兵先行,支持樊城,自己将率大军随后赶到。他又在司马懿的建议下,联合孙权,由吕蒙和孙皎共同偷袭江陵。
11月,徐晃使用声东击西之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将关羽围城的十重营寨攻破。关羽在得知江陵被攻破之后,只能暂退麦城,后在逃亡上庸的途中被东吴截杀。除了关羽,关平和其帐下大将赵累一起也惨遭毒手。
史载吕蒙早在攻打江陵之前,便染上了疾病。而当时一代名医张仲景就居住在东吴长沙郡,如果他不执着于消灭关羽,也许还能有时间找他医治。吕蒙最后还是选择杀害关羽,等到他如愿以偿时,张仲景已经在那年的冬至夜与世长逝了。随后,令人诧异的是,负责偷袭江陵的两位东吴都督吕蒙和孙皎竟然相继病逝于公元219年。
联动3:邺城叛乱邺城是魏国的首都,当魏讽等魏国大臣听闻曹军疲于汉中、合肥、襄樊三地间奔命时,便怂恿一干人士图谋叛乱。
可惜,魏讽被长乐卫尉陈祎出卖,而惨遭曹丕斩杀,连坐者10多人。其中包括王粲的二个儿子,刘廙之弟刘伟,张绣之子张泉,荆州名士宋忠之子等人。而王粲、刘廙、张绣、宋忠投魏之前,都曾在荆州刘表处出仕。
因此,魏讽策划的邺城叛乱实则还是来自曹魏中的荆州势力,起事于9月,恰好在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之后。由此可见,当时那些身在曹营心在荆州的魏讽等人,其实是想里应外合,一举将曹魏打垮。
结语: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自汉中之战打响,曹操决定前往汉中战场的那一刻,便注定了公元219年是曹魏的多事之秋,外部汉中、合肥、襄樊等地先后对曹开战,内部又有邺城之叛乱,可谓是四面楚歌。
有战争便意味着伤亡:汉中之战,曹操痛失夏侯渊、赵颙,杀杨修解气;襄樊之战,曹操失去庞德,刘备则痛失关羽、关平、赵累等人,孙权虽然占领南郡,却痛失两位主帅吕蒙和孙皎,还有荆州名医张仲景;魏讽等人策划的邺城叛乱因被人出卖而宣告失败,相关荆州人士皆被连坐。
除此之外,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曹操之子曹均、曹操谋士徐奕、孙权堂兄孙贲、庞统好友陆绩等人也在那年相继去世。
三战一乱虽然没有摧毁曹魏,然而曹操却因此饱受煎熬,于220年正月便病逝于洛阳,仅仅晚于关羽1个月。
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大批名人为何密集死去?
建安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从曹操迎立汉献帝到许都的公元196年算起,到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的公元220年为止,建安这个年号一共存在24年,有25个年头。
建安24年就是公元219年,来看一看这一年有哪些名人去世了?
公元219年,整个三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之战,二是曹操与关羽的襄樊之战,都是曹魏集团与蜀汉集团之间的战争,战争就意味着死亡。
汉中之战阵亡蜀汉一方阵亡的将领有:雷铜、吴兰、任夔,曹魏一方阵亡的将领有:夏侯渊、赵颙。襄樊之战中蜀汉一方阵亡的将领有:关羽、关平、赵累,曹魏一方阵亡的将领有:庞德。除了战争之外,还有天灾、人祸以及正常死亡的人,下面就分别来说说,名气较大的人是如何死亡的。
刘备、曹操、孙权
1、夏侯渊
夏侯渊是曹操手下军区司令员级别的将领,负责曹魏整个关中、汉中、陇右及凉州一带的军事,责任重大。
公元217年,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从益州北攻汉中,与镇守汉中的夏侯渊打了快两年,刘备一直没有进展,直到219年正月,刘备改变了策略,不再攻打城池据点,而是出兵占据了汉中的制高点定军山。
夏侯渊看到刘备占领了定军山,于是带着张郃率军离开了阳平关,与刘备争夺定军山,当时夏侯渊与张郃各率一军在山脚镇守一边,刘备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派出重兵围攻张郃,张郃快顶不住了,于是向夏侯渊求援,夏侯渊把自己的军队分了一半给张郃。
夏侯渊
然后刘备派人烧了夏侯渊的鹿角,夏侯渊亲自带着几百人修补鹿角,刘备又派黄忠从山顶冲下来,当场斩杀夏侯渊,夏侯渊死亡的原因是战争。
2、杨修
杨修出身弘农杨氏,他的家族世代豪门,四世太尉,四代人中都有人担任太尉一职,其知名度与影响力不亚于袁绍的四世三公,他的父亲杨彪担任汉献帝时期的太尉,曹操迎立汉献帝后,把杨彪下了监狱,差一点杀了他。
后来杨修出仕,担任曹操丞相府的主薄,相当于秘书,在曹丕与曹植争世子之位时,杨修站队曹植,后来曹操立曹丕为世子,杨修的地位就尴尬了,再加上杨修的母亲是袁术的女儿,杨修也就是袁术的外甥,曹操一直对杨彪和杨修父子不满。
杨修
公元219年,曹操找了个理由杀了杨修,理由是: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翻译过来就是说:数次私自泄露消息,结交诸侯图谋不轨。这个罪名可大了,曹操杀杨修的真实目的应该是打压士族,杨修死亡的原因是人祸,被曹操猜忌所杀。
3、庞德
庞德最初是马超手下的将领,马超战败后,庞德与他一起逃到了汉中投靠张鲁,马超秘密南下投靠刘备后,庞德留在汉中,215年,曹操占领汉中,庞德投靠曹操,成为曹营将领。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击败了曹仁,包围了襄阳与樊城,庞德当时与于禁率军迎战关羽,当时正处于雨季,庞德及于禁都被大水所淹没,也被关羽所俘虏,关羽要求庞德投降,庞德宁死不降,被关羽所杀。庞德死亡的原因是战争,被关羽俘虏后杀害的。
杨修
4、司马防
司马防出身河内司马氏,也是当时的豪门世族,他也是司马懿的父亲,因为举荐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与曹操关系较好,受到曹操的重用,曾经担任过洛阳令与京兆尹,他有八个儿子,司马懿排行老二。司马防在公元219年去世,享年71岁,是正常死亡,在当时能活到71岁绝对算长寿。
5、魏讽
魏讽这个人出身不详,只知道他是曹魏的名士,219年汉中之战发生时,魏讽在邺城,邺城当时是曹魏魏王国的都城,魏讽在暗中私自联络长乐卫尉陈祎准备起兵攻取邺城,结果陈祎临时害怕,于是向曹丕告密,魏讽因此被曹丕所杀。
魏讽谋反案是一件疑案,没人知道魏讽为何要谋反,并且根本没有成功的机会,魏讽只是呈口舌之利的名士,没有兵权,又没打过仗,甚至找不出他有什么政治野心,就这样谋反了,魏讽的死因是政治斗争,被曹丕所杀。
魏讽
6、陆绩、孙贲、孙皎
陆绩是陆逊同族的叔叔,出自江东四大家族之一的吴郡陆氏,孙贲是孙权的堂兄,孙坚兄长孙羌的儿子,孙皎是孙权的堂弟,孙坚弟弟孙静的儿子,陆绩、孙贲、孙皎都是在公元219年病逝,死亡原因都是病死。
尤其是陆绩,去世的时候只有32岁,比周瑜还短命,这个年龄去世就是非正常死亡,肯定是得了治不好的疾病去世的,孙贲、孙皎也是如此,得病去世的,至于是什么病,史书也不会记载的。
7、张仲景
张仲景与华佗、董奉一起被称为建安三神医,他写了一本著名的医书叫《伤寒杂病论》,是专门研究伤寒病的医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发生了很严重的瘟疫,根据史书记载,汉桓帝时期,发生了大瘟疫三次,汉灵帝时期发生了五次,这还不算小瘟疫,事实上,瘟疫贯穿了整个东汉末年,直到三国时期。
张仲景
当时的人口估计超过60%死于瘟疫,甚至可能更多,因为根据统计,汉桓帝时期,东汉人口有6500多万,到了三国时期不到800万了,有87%的人因此死亡,死亡原因包括:战争、瘟疫、饥饿等等。
以张仲景自己的家族来说,从196年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他的家族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死亡,而这三分之二的死亡人口中又有70%死于瘟疫,也可以推断汉桓帝时6500多万人中有70%死于瘟疫,这就是4550万人,只有17%的人是因为战争和饥饿而死亡的。
这种恐怖的死亡导致了当时的十室九空,张仲景也因此而研究伤寒病,并积累了不少治病的经验,写下了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到了今天还是中医大学的必修教程,到了公元219年,张仲景去世。
伤寒杂病论
史书没有记载张仲景是怎么死的,也许是病死,也许是其他原因,作为医生来说,天天接触病人,也有感染瘟疫的可能。
接下来再看看公元220年有哪些三国名人去世?
8、关羽与关平父子、赵累
襄樊之战是219年开打的,一直到220年才正式结束,起初关羽威震华夏,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一时风光无两,但在219年10月,整个战事急转直下,因为孙权在背后偷袭了荆州,孙权派出吕蒙、陆逊等将领攻打空虚的荆州,荆州毫无防备,全部沦陷。
而身在襄樊的关羽也得知了这一消息,无心恋战,同时也被徐晃打败,关羽撤退回荆州,路上士兵全部逃散投靠了吕蒙,关羽只带着少数人败走麦城,不久从麦城突围,在临沮被潘璋手下的马忠所俘虏,一同被俘虏的还有他的儿子关平、都督赵累。
关羽
随后关羽、关平、赵累被杀,关羽的首级还被孙权派人送给了曹操,关羽的死是三国非常重大的事件,关羽、关平、赵累的死因是战争。
9、曹操
襄樊之战结束后不久,曹操就病逝了,死亡的具体时间是公元220年3月15日,这一年曹操已经66岁了,这个年龄在当时已经算长寿了,也算正常的死亡年龄,曹操的25个儿子中,没有几个活得比他长的。
以曹操这样帝王身份的人,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与医疗条件,活到66岁已经算不错了,曹操的死亡原因就是病逝。
曹操
10、夏侯惇
夏侯惇是夏侯渊的堂兄,据说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人,也算是几百年的豪门了,夏侯渊与曹操是连襟,那夏侯惇也与曹操沾亲带故,也有人说曹操的本姓是夏侯,夏侯家与曹家又是谯县的两大豪门。
夏侯惇在生前一直受到曹操的重用,尽管他没有啥军功,但他的官职一直在深,而且深受曹操信任,夏侯惇可以不经通报直接进入曹操的卧室,这个待遇在曹操手下所有将领中,只有夏侯惇一人有,夏侯惇还在居巢指挥曹操手下的26军,以七军为3万人来计算,26军就是10余万人左右。
夏侯惇在曹操去世后,被曹丕任命为大将军,这是曹魏武将最高军职,仅仅几个月后,夏侯惇就病逝了,去世年龄不详,死亡原因就是生病。
夏侯惇
11、法正
法正原本是刘璋手下的小官吏,一直怀才不遇,直到遇见刘备,法正在张松之后投靠刘备,为刘备策划夺取益州,背叛了他的旧主刘璋,法正因为有才,能出谋划策,很得刘备重用,法正帮助刘备夺取了益州,并在汉中之战出谋划策,协助刘备攻占汉中。
刘备称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这个官职很重要,协助皇帝负责处理日常政务,但220年法正就病逝了,去世年龄45岁,死亡原因是生病。
12、黄忠
黄忠原本是刘表手下的中郎将,一直镇守长沙,刘表去世后,刘琮投降曹操,赤壁之战,刘表攻取荆州南四郡,黄忠归属刘备。211年,黄忠随刘备入川,在与刘璋的战争中,黄忠表现勇猛,初出头角。
黄忠
汉中之战,黄忠在定军山斩杀了曹魏汉中主帅夏侯渊,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要知道在战场斩杀敌方战区司令级别的将领,整个三国都没有几次,黄忠也因此受到刘备重用,被封为后将军,到第二年,也就是220年,黄忠就病逝了。
史书没有记载黄忠去世时年龄多大,但是根据推测,黄忠去世应该在60岁以上了,因为50多岁的关羽称黄忠为老兵,那黄忠肯定比关羽年龄大,这个年龄去世就是正常的死亡了,也许是老死,或者是病死。
13、程昱
程昱是兖州人,出身士族,后来投靠了曹操,成为曹操手下重要的一员谋士与将领,陈宫、吕布偷袭兖州时,程昱与夏侯惇、荀彧一起为曹操保住了三座城池,程昱还多次亲自率军作战,是谋士中文武双全的人。
程昱
程昱是整个三国都活得比较长的人,他生于141年,死于220年,活了80岁,是绝对的高寿,放在今天都算长寿,更不说当时了,程昱是正常死亡,老死或者病死。
14、吕蒙
吕蒙是孙权手下的将领,在周瑜与鲁肃之后,吕蒙成为东吴将领中的佼佼者,215年孙权与刘备湘水对峙时,吕蒙率军计夺荆州南三郡,襄樊之战期间,吕蒙装病欺骗关羽,暗中做偷袭荆州的准备,最终夺取了公安县与南郡江陵城。
吕蒙夺下荆州后不久就生病了,然后就是一病不起,三国演义中说吕蒙是被关羽魂魄附身而死,这是胡编出来的,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吕蒙应该是一直有病在身,包括他欺骗关羽说自己生病,可能是他真的有病,只是不严重,然后以此为掩护。
吕蒙
吕蒙生病后有一段时间,孙权请了全国最好的医生来给吕蒙看病,并把吕蒙请到自己的卧室中治疗,总有人怀疑孙权害死了吕蒙,这是标准的阴谋论,孙权不可能害吕蒙,正是用人之际,怎么可能害吕蒙,飞鸟尽才会良弓藏,飞鸟不尽就不会把良弓藏起来,这是基本常识。
所以吕蒙死亡的原因就是生病,至于什么病,史书没有记载,看上去像是急病,而且病情还会忽好忽坏,最终还是去世了,吕蒙死的时候只有42岁,这个年龄只能算正常。
15、蒋钦
蒋钦是东吴的元老将领,从孙策开始平定江东开始,蒋钦就跟随孙策了,参与了东吴的不少战争,蒋钦去世的情况与吕蒙非常类似,都是参与了偷袭荆州,然后不久就去世了,两人去世的时间也很相近。
从情况来看,蒋钦生的是急病,与吕蒙类似,如果真有病,也不可能还参与战争,然后突然就病逝了。
蒋钦
最后回过头来看一看建安24年和25年死亡的名人,除了战场上被杀的,其他大多是病逝或者正常死亡,尤其是病逝的,与当时流行的瘟疫不无关系,虽然这些人算是上层社会的人,有着较好的医疗条件,但是瘟疫并不挑人,这些人当中一定有因为瘟疫而去世的人。
像吕蒙、蒋钦等人就有可能死于瘟疫,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特征:急病与突然死亡,这符合瘟疫的特点,而且吕蒙年龄并不老,处于壮年。
比如说赤壁之战,史书就记载了曹操的军队发生了瘟疫,很多人因此染病而死亡,严重影响了战斗力,上面讲到张仲景的家族有70%的人死于瘟疫,张仲景是南阳人,一个家族都死了这么多人,整个国家死亡了几千万人,这都是非常恐怖的事,也免不了死亡很多名人名士。
而在三国乱世中,不仅仅只有瘟疫会威胁人的生命,除了瘟疫之外,还有战争和饥饿,东汉末年从黄巾起义开始,不断有战乱,一直到西晋统一全国,才基本免除战乱,而饥饿就是一直伴随着瘟疫与战乱,导致不少人死去,三大因素导致人口不断减少,背后的原因让人深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