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周为什么要劝说刘禅不战而降呢?他是如何考量的?

他当然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量的!谯周这种人,嘴里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从老刘家的角度来说,谯周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虽说他是蜀汉文化界的大拿,可是这家伙有才无德。在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正是这位谯周,用如簧巧舌,劝说了自己的主子刘禅投降,从而灭亡了蜀汉。

所以说,真正灭亡蜀汉的还不是邓艾,偏偏就是这位蜀中大儒谯周。结果谯周还被后人冠之以“全国之功”,实在是贻笑大方。

作为蜀中大儒,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品行吗?在封建时代,忠君爱国难道不是品行中最重要的一点么?教育自己的弟子做一个投降派,难道就是谯周存在的价值?那么为什么谯周要顶着卖主求荣的帽子做这件事呢?

一、蜀汉内部派系林立,这是根本矛盾。

其实从谯周本人的角度,唆使刘禅投降一点毛病都没有。因为谯周是土生土长的益州派代表人物,他是四川省西充县人,自然要为益州人说话了。

早年四川内乱,刘焉作为皇室宗亲,带兵前来平叛,从而成为了这里的主人。从此以后刘焉的东州派在益州一直都是老大,而益州派只能屈居老二。

刘璋继承了父亲刘焉的事业,这种格局依旧没有变化。可是等到刘备的人马入主益州以后,情况就不同了。

刘备自身是从荆州起家的,所以他所带领的荆州派自然是占据了老大的位置。而益州原来实力强劲的东州派就成了老二,至于益州本土势力,又往后退了一位,成了老三。

看看蜀汉重要人物的出身,就知道益州派有多么委屈了。

  1. 荆州派的人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等重要人物。
  2. 东州派的人有:法正、李严、黄权、刘巴、许靖等重要人物。
  3. 益州派的人有:张翼、马忠、张嶷、谯周等不重要的人物。

其实除了这三派以外,还有马超为首的西凉派,姜维、王平、夏侯霸为首的投降派等等小派系,总之益州派是最可怜的。

这下子益州人就不答应了,啥情况啊,自己的地盘还不能自己做主了?于是乎自然是要给自己的派系争夺权力的。

可是事实情况是,无论在刘备时期,还是诸葛亮时期,亦或是后来的刘禅时期,蜀汉从来没有重用过益州派,而且在不断打压对方。

为啥?因为益州派作为本土势力,一旦崛起以后,是很难控制的。他们掌握着群众基础,反观东州派,他们也是外来户,而且对刘备夺取西川有功,所以自然能受到重用。

二、谯周这么做,纯粹是为了益州派的利益。

谯周作为益州派的后起之秀,又是蜀汉内部的大儒,说话做事,自然是比较有分量的。年轻的时候,他也曾得到过诸葛亮的重用,他对诸葛亮是比较尊重的。

为啥?因为诸葛亮做到了相对公平,只要你有才华,诸葛亮就愿意用你。哪怕李严这种整天跟他作对的人,诸葛亮不到万不得已,依旧不会放弃重用,因为李严有才!

所以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刘禅曾下令,不允许大家去奔丧,因为诸葛亮威信太大,要都去奔丧了,那刘禅这儿可就乱了。没想到谯周这小腿飞快,还没接到圣旨就跑前线去奔丧了。

可惜诸葛亮死了以后,蜀汉的公平公义也就荡然无存了。谯周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作为益州派的领袖人物,必须要站出来说两句。

邓艾兵围成都,这是最好的翻身之机。这么多年的蛰伏,让谯周认识到了一个现实,想要从老刘家手里争取权力,基本是不可能的了。

要想让益州本土势力自己管理益州,最好的办法,就是推翻老刘家的基业。所以谯周的投降论基本上就是诡辩,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益州人自己管理益州,最好是他谯周来管理益州。

那么谯周的愿望实现了吗?很显然并没有。当时谯周劝说刘禅投降有功,所以就被司马昭封为了阳城亭侯,但是谯周必须要到洛阳去任职。

这事儿可就大大出乎谯周预料了,他本来想着的是,自己在蜀地有极高的威望,留在蜀地任职至少也是个领袖人物。如果到洛阳去,那跟软禁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谯周迟迟不肯动身,最后甚至赖在汉中不走了!理由很简单:我有病,哪怕不做官我也不能去洛阳了。

这事儿就这么拖了下来,恰好司马昭去世了,谯周松了口气。结果司马炎登基以后,第一件事还是催促谯周到洛阳。

一连多次下圣旨,搞得谯周实在是没办法了,只好前往洛阳住了几年。期间谯周多次想要回到蜀地,都被司马炎给拒绝了。最终谯周死在了洛阳,这辈子没能回到蜀地。

三、谯周的投降理论存在致命漏洞。

当邓艾势如破竹的时候,所有人都支持抵抗,唯独谯周表态,认为投降。他还特地给刘禅分析了一番。

惟周以为:“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三国志》

现在摆在刘禅面前的,只有三条路可以走,要么投降曹魏,要么投降东吴,要么躲进深山。投降东吴的话,将来东吴被曹魏吞并,那你刘禅更加没地位。躲进深山,未必就能受到少数民族们的待见。

既然投降东吴以后,还要再投降一次曹魏,那为什么不直接投降曹魏呢?地位还要高一点,至少能跟东吴君主平起平坐。

这种理论真的可以笑死人,谯周这种理论的大前提有两个,第一就是蜀汉守不住成都,第二就是东吴必然被曹魏灭亡。

可是这两件事都是未知之数,如果不努力当然是这样的结果。可是努力一下呢?结局可能就不同了。姜维手里还有几万大军,等到他回援,至少可以赶走邓艾那几千人马。至于东吴,那就更是个未知之数了,毕竟人家也是家大业大,凭什么就一定输给了曹魏呢?

总结:诡辩者谯周,竹篮打水一场空。

司马昭也不是傻瓜,灭了刘禅以后,根本不可能把蜀地交给当地人来治理。交给当地人,那就等于是坐等他们自立为王了,毕竟他们都是地头蛇。

哪怕是自己派去的大臣,司马昭都不放心。比如说邓艾和钟会,都有在蜀地自立的倾向。所以说又怎么会让你谯周在蜀地呢?

谯周的人品真的没谁了,刘禅作为他的主子,被弄到洛阳去做俘虏,人家郤正二话不说,抛妻弃子,就跑去照料刘禅了,可你谯周却死赖在蜀中不走,这差距未免太大了。

嘴里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谯周就是这类人,表面上一副大儒的模样,关键时刻就掉链子了,还要装作冠冕堂皇的样子。西晋统治者早就看穿了一切。

参考资料:《三国志》

谯周为什么要劝说刘禅不战而降呢?他是如何考量的?

谯周在三国时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独特就是在蜀汉的历史上,是一个开启之臣,又是一个结束之臣。他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劝说刘璋投降了刘备,开启了蜀汉的进程。而在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他又劝说刘禅投降曹魏,终止了蜀汉的延续。这位老臣经历了蜀汉的全过程,并且成了劝降专业户。那么,他究竟有什么目的,要这样做呢?

一、谯周劝降。

在历史上的记载,谯周本身是一介大儒。他的专长是读书治学,并不过多干涉朝政。不过在蜀汉的历史上,他却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因为他的两次劝降,对蜀汉造成了深远影响。这是因为他虽然无意名利,却因为远见卓识受到大家的认同。在关键的时候,大家都想要听取他的意见。

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刘璋与刘备作战屡战屡败。到了战争的后期,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率领的援军打破刘璋军的封锁,夺取了各地的政权。刘璋束手无策,只能独守成都孤城,等待张鲁援军的到来。

可是让刘璋没有想到的是,张鲁援军的首领马超却投降了刘备。刘备给马超增加军队,让他率领来到成都城下示威劝降。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谯周不惧危险,以天命所归为由,劝说刘璋投降。刘璋投降刘备后,谯周也成为刘备的开国功臣,得到了任用。

在曹魏发动灭蜀之战时,谯周再次粉墨登场。在这场战役中,由于姜维的指挥错误,以及双方实力的众寡悬殊,曹魏很快就夺取了汉中,与姜维的蜀军主力相持于剑阁。邓艾则抓住战机,偷渡阴平小道直插蜀汉的腹心。在绵竹之战中,邓艾歼灭了诸葛瞻率领的蜀军,兵锋直指成都。

当时的成都已经乱作一团,很多人员都弃城逃跑。蜀汉君臣商议下一步的行动时,大家都说不出好的主意。不过从刘禅君臣的本意来说,还想继续抵抗下去。群臣中只有谯周力排众议,劝说刘禅投降。谯周逐条批驳了刘禅君臣的想法,指出投降邓艾才是最好的出路。最终,刘禅采纳了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蜀汉也随之灭亡。

二、谯周劝降的理由。

谯周两次劝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敌人兵临城下的时候劝降的。他劝降刘璋的行动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刘璋的形势已经十分明朗,他困守孤城,手下的精兵强将都损失一空。而且刘璋又外无援军,根本没有解围的指望。刘璋如果继续抵抗下去,只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而谯周劝降刘禅就有几分勉强了。因为当时刘禅并没有陷入绝境,如果他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还能够把抵抗进行下去。当时虽然绵竹失守,但是刘禅身边还有部分军队,而姜维的蜀军主力也尚存在,并且开始向成都进发。如果刘禅和姜维会合,还有一定的兵力可以维持。

而刘禅君臣商议出路,还有奔吴和逃奔南中两条出路。刘禅到最后,还是想选择逃往南中。可是这两条建议都被谯周否决了。他说投奔东吴就是承认了丢弃了蜀汉,向东吴投降。那么蜀汉灭亡,东吴也不会存在太久。到那个时候刘禅还得投降曹魏,与其遭受两次屈辱,还不如现在投降只受一次就够了。

至于说逃往南中这条出路,谯周认为那里虽然险阻,可以凭借抵抗一时。但是魏军实力强大,肯定会穷追猛打到底。同时南中的民众不会对刘禅那么忠心,如果发生民变,刘禅君臣凶多吉少。为了阻止刘禅逃奔南中,谯周甚至说出了如果刘禅一逃,就会遭到不测,连南中都不会到达的话来。

至于说有人提出异议,说邓艾已经稳操胜券,万一不接受刘禅的投降怎么办?谯周说为了昭示东吴做宣传,曹魏也会优待刘禅君臣。还说如果曹魏不优待刘禅,他自己会亲自去京都为刘禅争辩。就这样,刘禅接受了谯周的建议,向邓艾不战而降了。

三、谯周劝降的目的。

我们看谯周劝降刘禅的理由,就可以看出谯周色厉内荏的一面。他劝说刘禅投降,完全采取的就是虚言恐吓的手段。当时姜维的蜀军主力尚存,而且正在向成都挺进。谯周不是说建议整顿军马,与姜维联系,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而是完全忽视这一点,只顾劝刘禅投降。这使得姜维的军队在半路上接到刘禅让他们投降的诏书时,都气得拔刀砍石,大骂我们拼命来援,为什么他们反倒投降了!

其实,谯周对刘禅的劝降,只是抓住了朝中因为绵竹之战的损失,已经没有了坚决主战的大臣。而刘禅这个人生性懦弱,才会被谯周吓唬住。如果换一个刚强一些的君主,不但不会投降,反而会给谯周带来杀身之祸。从这方面来看,时候的形势并没有像谯周所说的那么黑暗,还是有一线希望的。

至少当时姜维的蜀军主力尚存,如果他能够与刘禅会合,就可能给邓艾带来极大的威胁。如果不能击破邓艾,刘禅也可以从容地转移到南中。依据姜维在剑阁的战例,和魏军相持还是能够做得到的。再加上与东吴的交通要道也掌握在蜀军手中,还可能得到吴军的援助。如果刘禅决心继续抵抗,蜀汉还是能够延续一段时间的。

但是,谯周用空言恐吓打破了刘禅继续抵抗的决心。从这一点来看,谯周的劝降并不是完全出于对刘禅的关心。至于说他要亲自去京都为刘禅力争待遇,那更是无稽之谈了。谯周何许人也,他在曹魏有何影响,谁又会在乎他的意见。由此可见,这完全是谯周的空话。

谯周用尽一切手段,去恐吓刘璋、刘禅投降,其实最终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尽快结束战争,减少对蜀中的破坏。刘璋、刘禅之所以会征求谯周的意见,最根本的原因是谯周并不是仅仅一个人,他的背后还站着益州本土的这些土著。谯周的意见就是他们的意见,他们借谯周之口,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不再支持刘璋、刘禅的政权,要投奔新的主人。

在刘璋和蜀汉的政权中,这批益州土著人员是一批不得志的人员。在两个政权中,都没有得到重用。刘璋和蜀汉政权的当权者,主要都是些外来人员。而益州本土的人员,主要是为这些人服务的。因此,他们对这些政权没有多少感情,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上。

因此,一旦这个跟他们没有多少感情的政权发生危难的时候,他们就会审时度势,寻找最佳的出路。劝说自己的君主投降,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为了恐吓刘禅,谯周甚至说出了一旦刘禅南逃,就会被暴民袭击,不会逃到南中的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谯周背后的势力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刘禅不听从谯周的建议,他们就会以武力挟持刘禅,去向曹魏投降。

因此,谯周的态度实际上表明了益州土著的态度,他们不再支持刘禅的政权,要求刘禅放弃抵抗,来最大程度地减少战争的损失。至于说蜀汉政权所一直宣扬的匡扶汉室的主张,早就被他们遗忘了。刘禅在这种情况下,看到大势已去,也只好束手求降了。

结语:

谯周作为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儒,却两次参与到蜀汉的兴废中去。他先是劝说刘璋投降刘备,成为蜀汉的开国功臣。后来他又劝说刘禅投降,结束了蜀汉政权。为了劝刘禅投降,他采取了各种手段,甚至包括恐吓欺骗的手段,才让刘禅放弃了抵抗。

从事后谯周的表现,他多次推脱曹魏的封赏,表明他不是为了卖主求荣。谯周劝降是因为他不仅仅代表一个人,他的身后还有整个益州的土著势力。这些土著势力由于遭受长期的压制,对蜀汉政权没有多少感情。他们不关心蜀汉的成败,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不被影响。谯周代表他们向刘禅表明了不再支持蜀汉政权的立场,终于迫使刘禅接受了投降的主张。

其实谯周的企图旁人看得很清楚,蜀汉灭亡后,曹魏褒奖他有保全蜀国不被破坏的功劳。这才是谯周劝降的真实目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谯周为什么要劝说刘禅不战而降呢?他是如何考量的?

邓艾入蜀,谯周为何力劝刘禅不战而降?看看他的《仇国论》你就懂了!谯周根本不是什么软骨头,投降派,这背后隐藏着极大的深意!

谯周

很多人对于谯周的认识,大部分是来源于三国演义,因为蜀汉成也谯周,败也谯周!

在三国演义中,当刘备打进益州,兵临成都城下后,刘璋的手下原本还想抵抗,因为成都城中还有大量的士兵,且粮草充足、民心可用。结果谯周直接站出来,说刘璋气数已尽,他夜观天象,发现刘备有帝王之相,刘璋应该投降刘备。就这样,刘璋乖乖地投降了。于是谯周便成为了蜀汉创建的一大功臣,这便是所谓的成也谯周!那么败也谯周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谯周这个人比较能活,刘备、诸葛亮这些人都死了,连刘禅都老了,这个谯周还活着。邓艾从阴平小道打进蜀汉后,诸葛瞻率军前去抵挡,结果不敌,最终战败而亡。当时的蜀汉朝堂,大多数人都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准备逃跑,因为魏蜀两国乃是世仇,大家在一起打了几十年了,仇怨颇大,一旦投降,后果不堪设想。就在大家都在商议往南中逃还是往东吴逃时,谯周又站出来了,力劝刘禅投降,并将其他臣子反驳得哑口无言。于是最终刘禅投降了,蜀汉灭亡了。这便是所谓的败也谯周

从蜀汉的兴盛到蜀汉的灭亡,其实我们明眼人可以发现,谯周在其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的两次劝降,直接改变了天下的走势!于是许多人便认为谯周这人,就是个软骨头,是个投降派,刘备来了,他就劝刘璋投降刘备,邓艾来了,他就劝刘禅投降邓艾,仿佛这个人从来都没想过抵抗!事实上,这就是典型的把谯周想简单了,或者说这是三国演义在误导大家的想法。正史中的谯周,只劝降过一次,那便是蜀汉灭亡的那一次,而他之所以劝降刘禅,并不是因为他骨头软,这背后隐藏着极大的深意!

仇国论

正史中,谯周出生于著名的书香世家,在蜀汉的名声非常好,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刘禅,对于谯周都非常看好。而谯周这个人呢,做事情也非常干练,人品也非常不错,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软骨头、投降派,这一点,从他劝谏刘禅尊奉先帝刘备遗德,减少乐宫、后宫的建造便可以看出。而且谯周这个人,对于诸葛亮是非常敬佩的,当年诸葛亮去世,大臣都没去奔丧,就只有谯周一个人去了,一个如此敬重诸葛亮的人,绝对不可能是大家想象中的投降派!

那么既然谯周的人品还过得去,能得到大家的认可,那他为何在蜀汉的紧要关头,会劝谏刘禅投降呢?事实上,谯周的这种思想,早在蜀汉灭亡前的好几年就已经出现了,而且他的这种思想、理论早就汇集成了一篇文章,传扬天下了。这便是著名的仇国论!

仇国论非常经典,因为他直接把投降的思想公开化了,而且你根本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去反驳它,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可怕,它几乎将蜀汉全体国民都洗脑了,所以才会出现邓艾如此轻松就灭亡蜀汉的场景!这是心理战的鼻祖!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剖析一下这篇仇国论!

仇国论开篇,向我们描述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因余国,一个是肇建国,两国为世仇,因余国比较小,实际上代表的就是蜀汉,而肇建国比较大,实际上代表的就是曹魏。一天,因余国的高贤者代表的是谯周,这家伙自恋,认为自己德高望重,是个大贤人)问伏愚子(代指蜀汉百姓),小国应该如何和大国相处?伏愚子回答说,应该效仿周文王和勾践,要与民休养生息,这样民心才可以安定,最终才能取得胜利。

高贤者又接着问:“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约定以鸿沟作为边界,双方互不侵犯。结果张良认为,一旦百姓安定下来,就不会再想打仗了,并以此说服刘邦,再次出兵偷袭项羽,并最终将项羽击败。刘邦取天下的方法和休养生息完全相反,他不也一样成功了吗?现在肇建国内部有动乱,我们趁机进攻肇建国,不就可以效仿当年的刘邦,击败肇建国吗?”.

这一段话的暗中意思,其实就是指的姜维北伐!当时魏国内部斗争不断,姜维屡次率军北伐,攻打魏国,于是谯周借机向百姓和众位朝臣询问,这样打下去,是不是就一定能打败魏国?

接下来,谯周又以伏愚子的口吻回答了这个问题!

伏愚子回答说:“刘邦之所以能够夺取天下,是因为当时身处秦朝末年,天下动荡,老百姓都不知所措了。如果在和平年代,比如商朝与西周的时候,王纲坚固,老百姓都习惯了当时的统治,那么刘邦就根本不可能夺取天下!现在我们因余国和肇建国都建立很长时间了,百姓都安居乐业了,不再是秦朝末年的那种动荡岁月,所以我们只能采用周文王的那种无为而治的方法,不能够像刘邦那样南征北战,否则百姓疲敝,国家就会崩溃!与其总是向外胡乱射箭,不能命中目标,浪费箭枝,不如谨慎一点,至少可以节约资源。”

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暗示姜维北伐劳民伤财,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谯周认为,当时的蜀汉,应该与民生息,不要总是去北伐,北伐又没有取得多大的功劳,这不是劳民伤财吗?既然打不赢曹魏,那还不如大家关起门来过小日子,这岂不是更好?

通篇《仇国论》,谯周传达出来的意思就是,蜀汉是打不赢曹魏的,姜维没必要逆天行事,蜀汉本来就国小民弱,大家老老实实的过日子,别去惹事端不好吗?表面上看,谯周说得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蜀汉上下有许多人都同意他的观点,就连蜀汉的元老大将廖化,也是支持谯周的,站出来坚定的反对姜维的北伐!可见这仇国论的文章是多么的具有煽动性。然而蜀汉的很多人,都是不具备战略眼光的,他们只知道蜀汉国小,曹魏国大,硬刚是打不赢魏国的,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一旦军事方面懈怠下来,蜀汉百姓忘记战争,安享生活,那么魏军打进来的时机就到了!

蜀汉国力弱小是个公认的事实,要比发展,他肯定是比不过魏国的,所以如果两国不交战,都稳定地发展,那么魏国的国力增长势必更快,蜀汉会灭亡得更早!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蜀汉灭,蜀汉的百姓必定遭殃,当年的钟会之乱,关羽一族被斩尽杀绝就是例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及他的继任者,基本都贯彻了北伐的方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家的心气给提起来,不能让大家当沙漠中的鸵鸟。而谯周的这篇《仇国论》一出,彻底地瓦解了许多的人的抵抗之心!

邓艾大军从阴平小道走出来,历经千辛万苦,早已没有多少战斗力了,结果江油守将马邈直接望风而降,为何?不就是因为蜀汉的人心已经被谯周瓦解了吗?都知道打不赢魏国,那还打什么?

刘备进攻益州时,在雒县被阻挡了好几年,可见此地防御多么强,可邓艾一来,轻而易举地打穿了蜀中,除了诸葛瞻,基本没有像样的抵抗,为何?不就是因为蜀汉的人心已乱了吗?

邓艾兵临城下,蜀汉朝堂根本没有人想要抵抗,大家讨论的都是往哪里逃,为何?不就是因为人心不在了吗?

谯周的这篇《仇国论》一出,彻底地瓦解了蜀汉众人的抵抗之心!真的是太让人震撼了,这简直就是心理战的鼻祖!前文我们说过,谯周并非软骨头,并非投降派,那么他为何要写这么一篇文章呢?

谯周的真正目的

事实上,谯周写仇国论和劝告刘禅投降的目的,是一样的,那便是为益州本土势力争取利益!当年刘璋统治益州,打压益州势力,所以益州本土势力欢迎刘备。结果刘备来了之后,并没有给益州势力更高的地位,蜀汉高层全都是荆州派,于是益州本土势力不服气了,凭什么你们荆州派跑到益州这块地方来欺压益州派,这不是看不起人吗?好在当时诸葛亮的政治手段比较高,大家都对他比较服气,所以益州派暂时没有什么异样。但是诸葛亮一死,这些益州派的想法便多起来了。

既然荆州派把持了朝堂,益州本土势力受到打压,那么益州本土势力就不去朝堂玩了,而是安安心心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于是益州本土势力便不再支持北伐了,开始藏匿人口,兼并土地了,玩得不亦乐乎。而蒋琬费祎也知道益州派的想法,没办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当姜维上位以后,情况不同了,因为姜维要大举北伐!北伐是需要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于是益州派不乐意的,不愿意浪费钱财给姜维,于是蜀汉内部的反战情绪起来了,益州派的代表人物谯周便写了仇国论,大肆宣传不要打仗,最终搞得姜维不敢再北伐了,被迫远避沓中。

姜维不北伐了,益州派又可以开开心心的享受生活了,可没过多久,曹魏来了。益州派一想,曹魏来了其实也没啥坏处,顶多就是把刘禅家族给换下去,说不定益州派还能有掌权的机会,这对益州派来说,是有好处的啊!于是邓艾打进蜀中,基本没啥像样的抵抗,而且谯周还劝服了众人,直接投降,别跑,就等着邓艾前来。说白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益州派在为自己争取利益而已,什么汉室,什么刘家,都去一边待着!而谯周,就是益州派的喉舌,益州派推选出来的话事人!

结语

综合来看,邓艾入蜀时,谯周之所以会劝谏刘禅投降,并非因为谯周本人贪生怕死软骨头,而是因为他在为益州派争取利益!劝服刘禅留下,投降魏国,益州派照样能过好日子,说不定还能染指更高的权力,而跟着刘禅跑只能吃土,所以说不如投降曹魏算了。关于这一点,其实谯周的《仇国论》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了,他们早就在瓦解蜀汉民心了,不想打仗了,因为打仗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和平年代益州派才能多吃多占,作为益州派的代表人物,谯周自然是帮着益州派说话,为益州派谋福利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仇国论》)

谯周为什么要劝说刘禅不战而降呢?他是如何考量的?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孔子盛名之下,后世大儒者,时人也常以孔子称之,比如“关西孔子”杨震,“蜀中孔子”谯周等。

(谯周 剧照)

杨震(?——124年),陕西弘农人,东汉前期大儒,官至三公之太尉,为官清正,为人刚直,不畏权贵,后被冤贬,饮鸩而死。后世子孙多有大才者,如汉末太尉杨彪,被曹操所杀的狂士杨修,乃至隋文帝杨坚等,“弘农杨氏”名震一时。

都说蜀地地狭人稀,然也有大才者,蜀汉鸿儒谯周便是其中之一,时人称为“蜀中孔子”。谯周是巴西人,乍一听像是个外国人,实则是蜀汉巴西郡人,即四川南充人。少而好学,博文强识,为一代大儒!

诸葛亮主政四川时,见于谯周的才名,任其为劝学从事,后来又任典学从事,总之谯周作为蜀中儒生之领袖,基本上从事的都是教育工作。蜀汉后期任光禄大夫,都从未参与蜀汉朝政。

公元 234 年,诸葛亮病死于北伐图中的五丈原。刘禅明令禁止朝臣前去奔丧吊唁,谯周时年 33 岁,年轻力壮,腿脚挺麻利,一下就跑到五丈原去了。就这份知遇之恩的报答态度,倒也没有辱没其“蜀中孔子”的名头,仁义道德还是懂的。

谯周除了作为蜀中儒生之领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还开馆授学。其最被人熟知的门生弟子便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陈寿也是南充人,和谯周是老乡。

公元 263 年,曹魏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路伐蜀。钟会率领的曹魏主力被姜维阻于剑阁,邓艾偷渡阴平直扑成都。一代大儒谯周却成为投降派的急先锋,力劝刘禅开城投降。

此时邓艾虽兵至绵竹,但姜维仍率十万蜀军主力于剑阁,成都城内尚有数万守军,吴国援军也从荆州出发,分两路疾驰蜀汉。理论上来讲,蜀汉还是有一战之力的,没必要这么着急,但谯周就是这么着急,而且显得太着急。

在蜀汉最后的保卫战——绵竹之战中,诸葛亮独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张飞之孙张遵相继战死。不久前赵云之子赵广战死于沓中,刘禅之子北地王刘谌自杀于刘备庙中,以身殉国。和这些后生小辈相比,这位大儒确实显得有些另类了。

此时蜀汉除了一战,还有两条退路。一是退往南中,凭借险要地势自守,二是投奔吴国,以图再起,但谯周均予以驳斥。总之在谯周看来,赶紧投降才是上上之策。

(刘备)

三国之蜀汉政权,一直存在着三股政治势力的博弈,一是以刘备为首的荆州集团,二是以前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为代表的的东州集团,三市益州土著集团。益州土著作为东道主,却被前两者死死压制,很难进入蜀汉核心决策层。

这种情况刘备诸葛亮是明白的,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任命了两位托孤大臣,一是诸葛亮,另一位便是益州土著领袖李严,这也是一种政治平衡和拉拢之术。但无论如何,刘备的荆襄集团一直是蜀汉政权的核心。

对于益州土著集团而言,既然在蜀汉政权中无法立足,那么此时曹魏大军来犯,不实为一种政治投机的最好时机。事实也是如此,蜀汉投降后,谯周得到曹魏和后来的司马氏的报答,封侯拜将。

在诸葛亮、蒋琬、姜维数十年的北伐战争中,益州土著集团一向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拒绝战争。他们名义上是为了蜀中百姓,要求休养生息,爱惜民力,实际上这是他们在政治上的不满而采取的一种消极抵抗政策。他们不能在政治中获得收益,自然也就不想卷入这场战争。

(谯周)

东汉以来,门阀大族逐渐成长起来,左右着各地及全国局势。这些世家门阀大族人丁兴旺,相互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一旦家族盘子大了,所牵扯的家族利益也就更大,他们在选择阵营时,也是望风而动,以保全家族利益、获分政治蛋糕为首要目标。

俗话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和平时期,世家大族的命自然比穷人更金贵。但在乱世,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一刀一枪都会扎个窟窿,只不过富人比穷人多了一些选择的余地和回旋的空间罢了。

此时,谯周等人选择更为强大的曹魏也在情理之中。西晋灭亡后,五胡乱华,十六国走马灯似的上演。一部分北方士族跟着司马家族衣冠南渡。留下来的世家大族谁都深通孔孟之道,但为了保全家族利益,均纷纷投入匈奴,鲜卑等胡族建立的政权,为其服务。

以谯周为首的益州土著投降派,打折为百姓,为天下,为苍生的名义投靠了曹魏集团。但他们的选择却被历史无情揭露,后世大牛人如王夫之等都对这位蜀中孔子嘲弄有加。

(宋 秦桧)

任何名义、任何形式的投降主义都不会受到历史的认可,比如秦桧,比如吴三桂,比如汪精卫,比如谯周。

即便他是真孔子,更何况他还是个假模假式的“蜀中孔子”。真应了那句话,“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谯周为什么要劝说刘禅不战而降呢?他是如何考量的?

263年,邓艾逼近成都。

在谯周的力劝下,后主刘禅请降,蜀亡。

从此,谯周以“投降派”的形象受到后世的指责。

谯周何许人?为什么力主投降呢?

其实,谯周并非一开始就是“投降派”。只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他出于各种考虑,逐渐变成“投降派”的。

“拥汉”的谯周

演义中说,刘备入川时,谯周劝刘璋投降刘备。似乎谯周是一个一贯的“投降派”。

其实,这只是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而已。事实上,刘璋时期的谯周,人微言轻,降不降这种大事他根本插不上话。

谯氏是益州大姓,但谯周早年专心作学问,“家贫未尝问产业”,“州郡辟请,皆不就”,不愿出仕。

直到刘备入川后,谯周才被诸葛亮启用为劝学从事。

由此,谯周成为蜀汉的学术领袖,并培养出了陈寿等杰出学者,算是有功于历史。

早期的谯周是拥汉的。

曹丕篡汉后,正是谯周等益州人士首先上言,讲出各种祥瑞,劝刘备称帝。

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时,在家的谯周立刻赶往汉中奔丧。当时,朝廷担心奔丧者太多,严诏禁止群臣前去,但谯周行动太快,诏书下达时已经抵达汉中!

可见,当时的谯周,对诸葛亮有很深的感情,极为尊重。

后来,刘禅纵情享乐,谯周又极力劝谏,希望刘禅不应尽乐,承“先帝之志”。

可以说,在诸葛亮、蒋琬、费祎时期,谯周的言行都是以“中兴”、“先帝之志”为目标的。作为益州的“学术领袖”,他的言行也与蜀汉统治集团基本保持一致。

从《仇国论》到“亡国论”

谯周的转变,是从《仇国论》开始的。

费祎去世后,姜维北伐的规模越来越大,损耗大、效果小。

谯周遂上《仇国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谯周的大致意思是:楚汉战争时,项羽根基不固,人心不定,所以张良劝刘邦奋勇追击,一举消灭项羽;商朝末年,殷商根基稳固,因此文王不求急功,慢慢发展,等到时机成熟才灭商。当时,魏国的根基已经稳固,不可能迅速攻灭,因此“可为文王,难为高祖”,应当先专心发展,再待机而动,不必急切进攻,空耗国力。

事实上,在谯周上《仇国论》之前,费祎劝阻姜维北伐时,也说过类似的话,只不过费祎是从个人能力角度出发谈论的,表示自己不如诸葛亮,连诸葛亮都不能北伐成功,费祎、姜维应该静待局势变化再行动。

可以说,谯周的《仇国论》,是以自己对形势的判断所作的,无论是“高祖”还是“文王”,谯周都希望蜀汉能采取正确国策,实现“先帝遗志”。

可是,陈祗、姜维等人并未采纳其言,依然屡屡发起北伐。

因此,谯周对蜀汉失去信心,开始转为“亡国论”。

262年,皇宫大树无故这段,身为光禄大夫的谯周公开表示“天下将一统于魏”。

堂堂蜀汉的光禄大夫,居然公开宣扬“亡国论”!

即便如此,谯周依然能“位亚九列”,足见蜀汉形势之悲观。

《仇国论》,已经变成了“亡国论”。

投降之“锅”

邓艾进逼成都后,谯周确实是投降的主要建议人。

但是,这个“锅”全部甩给谯周是不合适的。

谯周虽官职大,但“不与政事”,只是学术领袖,没有任何实权,只能是“说说而已”。

赤壁之战前,张昭等人劝孙权投降,但由于孙权没听,所以张昭还是“名臣”。

此时,谯周劝刘禅投降,刘禅听了,谯周就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了。

历史,有时就是如此讽刺。

而且,谯周劝降,所驳斥的,只是更为低劣的建议!

当邓艾逼近时,蜀汉群臣“计无所出”。

当时,群臣没有讨论是否坚守成都的问题,只是提出了两个方向:1、南迁南中;2、东投东吴。

显然,这两个建议确实可能使蜀汉继续保持一个所谓的皇位,但都不可能改变蜀汉灭亡政权的事实!

在谯周批驳两个低劣建议后,刘禅采纳其言,出降。

所以,把蜀汉投降的锅全部甩给谯周,是不客观的。

当然,谯周主张投降,与其个人的政治立场、知识结构是相关的。

益州本土派的立场

谯周,是益州大姓,也是蜀汉政权中益州本土派的代表。

刘璋时期,“智能之士,思得明主”,益州人士积极寻找明主。

他们首先选择了曹操。

但是,曹操初时还作封赏,但在长坂击败刘备后,态度冷淡,张松等益州代表认为曹操不能尊重益州人士的利益,遂选择了刘备。

刘备入川后,诸葛亮等人治蜀有方,益州稳定,益州人士积极支持刘备。

汉中之战时,刘备征发蜀郡兵粮,连诸葛亮都认为征发太重了,会损害益州人士的利益,反倒是益州人士杨洪表态“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坚决支持刘备!

诸葛亮治蜀时期,虽然“威之以法”,限制豪强,又屡屡北伐,但“恩荣并济”、社会稳定,益州本地派基本上支持蜀汉政权。

蒋琬、费祎时期,二十年没有大举北伐,基本上处得也不错。

总体上,诸葛亮、蒋琬、费祎时期,尽管政权主要领导人为荆州派人士,但益州派的经济特权仍然得到保障。

可是,费祎去世后,外则姜维常年大举用兵,内则黄皓等人弄权,“朝无正言,民有菜色”,严重影响了益州本地派的利益。

因此,益州本地派先是上《仇国论》建议做出改变,后又在劝告无效后心灰意冷,转为“亡国论”。

邓艾攻破绵竹后,“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止”,蜀地的社会秩序完全崩溃!

战火已经烧到益州本地派的庄园,早已经对蜀汉政权失望的益州本地派当然力主投降!

迷信

同时,谯周主张投降,与他对谶维之学的信奉也有莫大关系。

诸葛亮还在世时,谯周就向杜琼请教“当涂高者魏也”的含义,认为天下归魏或许是天意。

刘备去世后,刘禅即位。

谯周更是疑虑:刘备,“备”,准备好作皇帝,刘禅,“禅”,将来要把皇位禅出来···

到262年,皇宫大树自折后,谯周已经笃定“天下必统一于魏”!

谶维之学,也是当时的主流文化。谯周不是一般人,是蜀汉的“学术领袖”。

因此,蜀汉必然灭亡,天下将统一于魏,已经在蜀汉朝野传播开了。

这种情况下,投降论,由谯周提出,由群臣支持,由刘禅采纳,也就自然而然了。

不知道他们最后会不会为自己的“失算”后悔。

天下并没有归于魏,魏比蜀也就多活了2年而已···

谶维的威力确实大,一句“当涂高者代汉”,忽悠完袁术,又忽悠了蜀中名士们!

总的来说,谯周劝刘禅投降,只是一个大事件的缩影:益州本土派,已经不再支持蜀汉政权!

平心而论,主张投降,总是不好的事情,谯周被人诟病也属正常。

只是,魏蜀战争,毕竟只是内战,不是亡国灭种的战争,在大局已定时,不把蜀中子弟拼个精光,“全国”而降,也似乎不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不必过度指摘。

谯周为什么要劝说刘禅不战而降呢?他是如何考量的?

公元263年,18万魏军伐蜀,大将军姜维率军将魏军主力钟会十几万大军堵在了剑阁,但是邓艾却另辟蹊径,偷渡阴平,连克涪城、江油、绵竹,兵临成都城下,正是这个时候,蜀汉朝廷对于接下来是战是降吵成一片。

蜀汉朝廷大臣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投靠东吴。

有人认为应该向东逃走,投靠东吴政权,因为东边还没有敌人到达,而且东吴与蜀汉是盟友,如果向东逃,可以由镇守江州的罗宪接应,再经长江到达东吴境内,非常方便。

谯周与刘禅

二、逃往南中。

有人认为应该逃往南中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地,当时那里是少数民族聚集地,蜀汉在南中设置了都督来管理,当时的南中都督是霍弋,在魏军南下攻蜀时,霍弋就上书刘禅要求派兵支援成都。

三、直接投降

建议刘禅直接投降魏国的人以谯周为首,谯周这个人是益州本地人,担任着光禄大夫的官职,这个光禄大夫就相当于政府的顾问或者智库的专家学者,而且还是首席的,谯周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在益州的地位是德高望众而且学识渊博的。

263年魏灭蜀之战

谯周直接驳斥了另两种观点,谯周是这样驳斥投靠东吴的观点的:

谯周认为我们本来与东吴是平起平坐的,现在皇帝投降了东吴,不会被善待的,因此不能再当天子了,而且现在投靠东吴,将来肯定还会再投降一次,因为将来的局势肯定是实力最强的魏国统一天下,如果投降东吴是受了一次侮辱,那么将来再投降魏国就是二次受辱,与其两次受辱,不如一次投降到位。

谯周是这样驳斥逃往南中的观点:

谯周认为南中那帮人一直就不服我们,与我们不是同一类人,他们是胡人,本来就对我们不满,如果投靠他们,势必加重他们的负担,将来肯定会想方设法对付我们,况且如果要逃往南中应该早做打算,现在匆忙逃往南中,敌人就跟在后面,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谯周认为现在投降魏军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还可以跟魏军讨价还价,谯周还向刘禅保证,只要陛下投降了魏国,他们肯定会封给陛下一块地,如果他们没有封,我谯周会亲自去洛阳为陛下争取。

大儒谯周

谯周的话现在看起来,很可笑,都已经是投降之人,哪里还能讨价还价呢?如何处理,不都是司马昭一句话,哪里能轮得到谯周说话的地步,不过在朝廷之上,没有人争得过谯周,或者投降是大多数益州官员心里的选择,只不过是由谯周说了出来,那么,谯周为什么要选择投降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谯周代表了益州豪强的政治主张。

蜀汉政权统治益州期间,益州本土豪强处于政治边缘地步,基本上是打压的状态,这是蜀汉政权的政治结构决定的,是蜀汉的国策之一,蜀汉是一批外来人员统治本地人员的政权,同时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政权。

以刘备为核心的荆州士人集团及跟随刘备从北方流亡到益州的那批北方人,是刘备政权的核心力量,刘备进入益州打败了刘璋,收编了刘璋政权的核心力量,同样是从北方流亡到益州的士人集团,刘备迎娶刘璋的嫂子吴氏为自己的妻子,就是拉拢刘璋政权内部的外戚派,包括吴懿、吴班等人,这都拉拢外地人。

谯周代表了益州豪强的利益

拉拢外地人的目的就是打压本地人,因为本地豪强有资源,有人口,有财富,唯独没有政治权利,一旦让本土豪强有了政治权利,那本土豪强很容易就反客为主夺了蜀汉的政权,蜀汉统治益州四十年之久,益州本土豪强早就不满意了,而谯周就是被益州本土豪强选出来作为投降的代表。

只要蜀汉投降了,益州本土豪强就能在政治崛起,因为刘禅投降后,蜀汉的文武大臣及朝廷重臣很明显要被送到魏国都城洛阳去,那样的话,益州人就能自治了,三国时期地方上士族势力不断崛起,崛起的目的就是要政治权利,这在蜀汉政权身上得不到,但可以在魏国身上得到,所以谯周要投降。

二、谯周为了益州人民的生活更好而投降。

谯周一直是反对北伐的,尽管他很敬重诸葛亮,诸葛亮去世后,谯周是第一个奔丧的人,速度之快,仿佛是谯周自己的亲人去世一般,但在政治理念上,谯周虽反对诸葛亮北伐的,谯周曾经与尚书令陈衹争议北伐的得失,只因为陈祗是支持北伐的,为了反对北伐,谯周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阐述自己的理由,这篇文章叫《仇国论》。

谯周代表了益州百姓的利益

《仇国论》有一个中心思想说明了谯周的政治主张,这个中心思想就是:让人民休养生息,民心安定就可以取得胜利,这是弱国的生存之道,也是谯周的政治主张,谯周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投降者或者投机者,他是有政治主张的投降者,而且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谯周一生有着非常多的著作,是非常有学问的一个人。

谯周建议刘禅投降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益州百姓的安稳,如果刘禅不投降,继续抵抗下去的话,无疑益州百姓是最受伤害的人,没有之一,与其生灵涂炭,不如投降保全所有百姓。

刘禅投降后,谯周本人及他的三个儿子谯熙、谯贤、谯同都没有在后来的晋朝当官,而是甘愿做个隐士,这说明了谯周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投降的,谯周有着当时文人的孤傲之情与高清风格,宁愿当个隐士。

刘禅只是个昏庸之主

三、谯周为了天下一统而投降。

谯周的投降其实与55年前张昭劝孙权投降有着相同的目的,孙策在去世之前,曾经告诫张昭,如果能够辅佐孙权,就辅佐下去,如果不能辅佐就投降吧,反正能有容身之处,孙策都这么想,可见当时的投降并不是什么大事,反而能促进国家的统一,免除刀兵的伤害,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谯周也是如此,他是大儒,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讲究的是大一统,从220年曹魏代汉建魏到公元263年,天下三分已经43年了,三分天下的局势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直到三国时期还是第一次出现,这种局面是不正常的,所以当时的人都希望天下会重归于一统,如果蜀汉继续抵抗的话,如何统一?

谯周

所以谯周劝刘禅投降,只要蜀汉投降了,东吴政权被统一那也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这是儒家士人所希望看到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谯周,在整个的天下,魏、蜀、吴三国有大量的人都希望统一,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就是谯周建议投降的三个不简单的原因,事实上,谯周的建议是对的,蜀汉抵抗下去也没有复国的可能,只会徒增伤亡,增加百姓的疾苦罢了,从这个方面来看,谯周的建议是对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