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皇帝”李宪为何会心甘情愿的将皇位让给唐玄宗李隆基?
李世民开发了杀兄夺位的技能后,李唐皇室的兄长们,看到自己的弟弟,都会瑟瑟发抖。尤其是看到有能力的弟弟。
比如说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他看到弟弟魏王李泰的各种配置,跟太子没什么区别以后,居然为了防止重蹈李建成的覆辙,发动了叛乱!
结果李治不小心捡了个便宜,又是弟弟上位!这下子做哥哥的就更加心慌了。所以到了武则天时期,哥哥们就更加害怕弟弟了。
所以到了唐睿宗李旦时期,就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一幕,哥哥李宪主动把太子之位,让给了弟弟李隆基。这是什么操作?难道李宪真的那么大公无私吗?
其实还真不是这么回事,主要是李宪担心自己会成为第二个李建成。毕竟李隆基和李世民实在是太像了,功劳大得过分,以至于李宪这个太子根本压不住他。要皇位还是要脑袋?二选一的情况下,还是要脑袋比较舒服。
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也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而李宪是唐睿宗的大儿子,而且是嫡长子。那么李隆基做了哪些事情,会让自己的哥哥感到害怕而主动让位呢?
一、有功!李隆基主导了唐隆政变。武则天退位以后,上台的本不是李旦,而是唐中宗李显。可是李显这家伙命不好,遇上了韦皇后这个媳妇儿,还有安乐公主这个不省心的女人。
这两个女人,受到武则天的影响,认为女人的确可以做皇帝。于是乎,安乐公主就要求自己的老爹唐中宗李显把自己立为皇太女。
可是李显并不答应,韦皇后就比较直接了,她联合女儿安乐公主一起,把自己的老公李显给毒死了!索性改立李显的庶子李重茂做皇帝。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想法很简单,让李重茂做傀儡皇帝,她们母女俩一起掌握朝政大权。这事儿还真的靠谱。如果没有李隆基出来搅局的话,事情也就这么发展下去了。
李重茂登基后没多久,李隆基就跑去找到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两个人一拍即合,当下便决定发动政变。
唐朝前半段,发动政变跟过家家一样,基本上随时随地都在搞政变。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动用了自己的所有人脉,终于宰掉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从而将李旦扶上了皇位。
由此可见,唐睿宗李旦能够上位,其实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下李隆基。没有这个儿子,就没有李旦的皇位。相对来说,嫡长子李宪就低调太多了,压根就没做什么事儿。
二、有实力!李隆基的实力不是李宪能比得上的。李隆基被封为临淄王,他在发动政变之前,就已经招募了大量的人才到自己的身边,相当于是养了不少死士,当年司马师也是这么干的。
除了这帮人誓死跟着他以外,李隆基还跟万骑中的不少将士有交情。所谓万骑,就是皇帝身边的御林军,这种人脉在发动政变的时候作用太大了。
再加上李隆在朝中的人脉关系宽广,和实权人物太平公主之间的联络又比较密切。这些都不是李宪能比得上的。
这个时候的李宪完全就是第二个李建成,而李隆基则是第二个李世民。再给李建成一次选择的机会,我想他也会选择退出,以求安身立命。
相对来说,一直比较低调的李宪,自然就没有跟李隆基争夺大位的资本了。他这个太子退位让贤,一点毛病都没有。
三、狠毒!李隆基的手段,让李宪感到害怕。如果李隆基单纯是有本事,那还好说。只要心地善良,兄友弟恭,说不定不会抢夺哥哥的太子之位。可问题是李隆基的手段实在是太毒辣,以至于李宪得知以后,瑟瑟发抖。
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但是在没有给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定罪的前提下,太平公主是不会对她们俩下手的,毕竟是自己的嫂嫂和侄女。可是李隆基二话不说,冲进宫就把这两位的脑袋给摘了。
除此以外,唐朝宫廷中的风云人物上官婉儿,拿出了唐中宗李显的遗诏底稿,希望李隆基可以饶她一命,毕竟她相对来说是无辜的。可是李隆基觉得上官婉儿过于精明,留着就是祸害,所以也把她给当场斩首了。
除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这样重磅级的人物外,但凡是韦氏家族的成员,包括曾经得到韦后信任的大臣,全部都被李隆基拖出来给宰了。
仅仅一个晚上的功夫,李隆基就把整个唐宫给搞得血流成河。这事儿还没完,第二天一大早,李隆基连早饭都没来得及吃,又开始动手了。
他让人关闭了所有城门和宫门,分头抓捕了大量韦氏集团的成员,比如说太子少保韦温、中书令宗楚客都被李隆基给宰了,马秦客、杨均、叶静也没能逃过厄运。甚至连已经80岁的左仆射韦巨源也被乱兵斩杀。
韦氏家族被杀也就算了,甚至连他们的邻居杜氏家族也被误杀了不少人,甚至连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他们都不放过。
狠啊!实在是太狠了,李隆基几乎将整座京城都染成了鲜红色。你说李宪这个大哥,还敢跟李隆基抢夺太子之位吗?
总结:李旦上位三天,李隆基就成了太子。李旦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李宪就被立为皇太子。那个时候李旦都是傀儡,所以李隆基也不稀罕这个皇位。
可是这回李隆基自己亲手拿到了权力,并且再也没有人可以掣肘他的时候,他当然想到了要做皇帝。但是横在眼前的有三个障碍,第一个就是父亲李旦,第二个则是哥哥李宪,第三个便是姑姑太平公主。
李隆基首先要解决的当然是哥哥李宪,得了吧,弟弟,我也不跟你争了。等到李旦第二次成为皇帝以后,李宪主动表示,弟弟太能干了,还是让弟弟来做太子吧!
李隆基也假惺惺地推辞了两次,第三次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个太子之位。所以说你觉得李宪是心甘情愿的吗?
紧接着,李隆基又让自己的老爹李旦退位做了太上皇,自己也提前登基了。这还不够,最后一位对手姑姑太平公主,在不久之后也被他给灭了。从此再也没人敢跟李隆基叫板了。
李隆基登基以后,对哥哥李宪还是相当不错的。前提也很重要,李宪不敢结交大臣,也不敢干预朝政,生怕让弟弟起疑心。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让皇帝”李宪为何会心甘情愿的将皇位让给唐玄宗李隆基?
李宪不仅让了,还让了两次。之所以这么心甘情愿,一是因为李旦李宪李隆基父慈子孝,李宪李隆基兄友弟恭。二是因为武则天时代留下的名相众正盈朝。这一段权力交接,虽然也不乏刀光剑影,但总的来说清明有序,非常难得!
事情的起因是李隆基的伯父唐中宗李显死了,而伯母韦皇后想当武则天。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李显突然死亡,但身后事处理得不错。
遗诏是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一块起草的。
选的继位人是唐中宗的儿子李重茂,这个一点毛病没有,父亡子继,天经地义。
但是李重茂只有十六岁,所以,他的母亲韦皇后,临朝称制,也就是垂帘听政,也没毛病。
相王李旦,也就是曾经让位给中宗李显的睿宗李旦,以叔叔的身份辅政,这算是对韦后势力的一种平衡,也没毛病。
就比如后世清朝的辛酉政变,两宫太后垂帘,恭亲王奕䜣辅政一样。相互制约,是个不错的政治安排。
但是,这中间有个巨大的不同,李重茂不是韦皇后所生!韦皇后却又想着向婆婆武则天学习,想当女皇!这一下就平地起了波澜,顿时引起了李唐王室的重重疑虑。
遗诏写得挺好,可是施行的时候立刻开始出现偏差。
宰相宗楚客表示:我反对!
反对的理由还很强大,说相王李旦和韦皇后,那是叔嫂关系。相处时多有不便,干脆,别让李旦辅政了!就韦皇后自己垂帘 听政就行!
说实在的,这在风气开放的大唐来说,真的只能算是个勉强的借口。高宗李治都能娶太宗李世民的侍妾武则天,还让武则天当了皇后。李旦和韦皇后的所谓叔嫂关系,又有哪里不方便了?
但是,玄宗李隆基之前,大唐施行的是多宰相制,而此时很多宰相是韦氏从中宗登基之后,勾结武则天的武氏家族,提拔上来的。
所以,宰相班子的大多数乱哄哄地表示支持,还真的就否决了李旦的辅政资格!
这下,韦后的势力空前庞大。
韦后也是非常担心的,因为,虽然李旦是很温和的一个人,曾经把皇帝位和太子位先后让给过中宗李显。但是,还有个很厉害的小姑子太平公主,那是非常不好对付的一个人。
韦皇后背信弃义之后,赶紧调了五万府兵到皇宫,以策万全。
并且,把万骑,飞骑,府兵这三股最重要的军事力量的六个领头人,全部让韦家的人担任,总指挥则由自己的堂兄,宰相韦温担任。
这下相王一系,也就是李旦,李宪,李隆基父子和太平公主他们,就非常的担心了。
没别的,五年之前,也就是公元705年,刚刚通过神龙政变,把武则天逼得退了位。
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把李唐王室杀得几乎都快没人了。也就是是李旦和李显是武则天的亲儿子,才被老宰相狄仁杰好歹给护了下来,帝位终于还是传回了李唐王室的李显手里。
这韦皇后的亲儿子李重润可早就被武则天给杀了,韦皇后现在,没有亲儿子了!她要是当了女皇,把帝位,把江山传给谁,那就真的不一定了!
所以说,这时候,李宪连性命都堪忧,可真的谈不上让不让的问题,先保命要紧吧!
谁来力挽狂澜呢?李隆基!本来不显山不露水的李隆基!
也亏得李隆基年轻时候是个斗鸡走狗的纨绔形象,没引起韦后势力的关注。
韦后调兵之后,第一时间就把相王李旦的王府给围上了。
有人提醒她把李旦的五个儿子的王府也包围起来算了。但是韦后竟然没同意!
李宪以往的形象,挽救了李唐王室。
唐睿宗李旦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也就是文明元年,虽然李宪当过皇太子。
可是李旦被武则天降为皇嗣之后,李宪就很安静地当他的皇孙。
到唐中宗李显登基,要封他为大宗正,蔡王。李宪坚决不同意,仍然只当他的郡王。
所以,韦皇后对他们哥五个很放心,你想啊,最有资格觊觎皇位的李宪都不争不抢的,其他四个有什么好担心的。再说了,都把他们的亲爹李旦控制了,群龙无首,竖子不足虑!
这可就给了李隆基活动的机会了!
广为结交,李隆基的好人缘给李唐王室带来了曙光。有大哥李宪顶在前面,李三郎李隆基的日子就轻松多了。
李隆基是刚从潞州回来的,本来在长安已经没什么存在感了。
但是他这人的脾气性格挺好的,喜欢结交年轻人,而且,走的路子也对。
他认准了一个叫王崇晔的年轻人,这个人是长安年轻人交际圈的醒目人物。
和他交好之后,李隆基顺利地融入了长安年轻人的圈子。
在事后诛杀韦后的唐隆政变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都是得益于这个圈子。
其中,万骑的果毅(禁军副职)葛福顺陈玄礼二人,还有禁苑总监钟绍京,都是在这个圈子里认识的。
万骑的重要性就不用说了。禁苑的位置太重要了,正好在皇宫以北,是进入皇宫的必经之路,正对着皇宫的北门,著名的玄武门。
经过在长安半年多的活动,李隆基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了。
当韦皇后做出要当女皇的态势之后,李隆基知道,恐怕这事没法和平解决了。
找父亲李旦商量,不现实,太扎眼了。找哥哥李宪商量,兄弟两个一旦走得近了,也特别容易引起韦皇后一系的警惕。
怎么办?找姑姑吧!
确实,太平公主是个最好的选择了。她有经验啊!
参与过神龙政变,逼得自己亲妈武则天退位。
而且,要说李隆基有点自己的私心的话,一旦政变成功,太平公主也没法当皇帝不是?!
太平公主的反应让李隆基一下子就放了心。
公主喜而从!
这不得不说是韦皇后轻视太平公主一系造成的恶果。
韦皇后单方撕毁遗诏,把相王一系排除在外,看似一家独大,实际上就处于孤立的地位了。
而李隆基身为相王之子,自己又有实力,再和太平公主结盟,三方势力联合,从数量上可就比韦皇后一系要强了。
韦皇后的举动,还导致了一个决定性的恶果,那就是兵部侍郎崔日用的叛变。
崔日用和韦皇后一系的宰相宗楚客关系极好。
韦皇后露出想当女皇的心思之后,崔日用心里有点没底。
因为韦皇后的那些子侄们的表现,实在是不让人放心。
他们为了在禁军中立威,竟然没有选择邀买人心,而是以严刑峻法来树立威信。
动辄就拿小事情,小过错处罚禁军将士。
反过来呢,李隆基的护卫王毛仲却和禁军将士整天厮混在一起,一副好哥们的样子。
同时,这个举动也让崔日用意识到,这位李三郎,怕是有想法吧?!
这时候就显出李隆基结交广泛的好处来了。
崔日用和一个叫普润的和尚关系不错,而普润呢,和李隆基关系也挺好的。
崔日用知道到了自己选择的时候了,就向普润打听李隆基的为人咋样。
普润把李隆基的事一说,崔日用立刻感到,李隆基有前途!
于是他就提醒普润和尚,人家韦皇后,这就要动手了,你快催一催李三郎,先下手为强吧!
唐隆政变成功,李宪一让太子!咱们已经没法判断当时的韦皇后是否已经准备动手。
但是崔日用出于自身的选择,促动了唐隆政变的发生。
李三郎动手了。
《新唐书》记载,唐隆政变成功有三个要素:
刘幽求之谋,崔日用之智,钟绍京之断!
崔日用促动李隆基下定了决心,刘幽求策动了葛福顺陈玄礼带领万骑参与,钟绍京则在关键时刻同意李隆基通过禁苑直入皇宫!
就这样,其实也是惊险万分,我们从李隆基的贴身护卫王毛仲临阵脱逃,就可以看得出,即使是李隆基内部也有人对这次政变信心不足。
不过,也许是人心思定,经历了武则天朝的动荡,人们再也不愿意过那样朝不保夕的日子。
连韦皇后紧急调入皇宫的那五万府兵都临阵倒戈。
李隆基顺利地诛杀了韦皇后和上官婉儿。
唐隆政变成功。
第五天,太平公主亲手把李重茂从龙椅上扯下来。
唐睿宗李旦,再次登基。
李宪身为唐睿宗的嫡长子,本来是最有资格当太子的。
但是他太聪明,他的话说得很直接。
太平的时候,按老习惯嫡长子继承,不会给国家带来动乱。
但是,这是非常之事,应该“立贤”!三弟李隆基虽然是庶出,但是他一手挽救了李唐王室,功莫大焉!
应该让三弟当这个太子!
虽然李隆基也多次上表请辞。
但是他的功劳,确实是太大了。
唐睿宗李旦于是下旨,认为李宪的举动是“天下大公”,应该予以肯定,所以就立対社稷有大功的平王李隆基为太子。
本来这是众望所归,挺好的。但是没想到却惹恼了一个人,太平公主!
这事也怪唐睿宗李旦,这位皇帝,太谦逊,太小心了。
臣子们汇报工作,李旦先问:这事问过太平了吗?哦,问过了,好!
那问过太子了吗?哦,也问过了,好!
太平公主心里不平衡了,开始想捣乱了!
怎么捣乱?换太子!
不愧是武则天的亲闺女。她亲妈武则天杀太子换太子简直不要太随意。
她这一动,又引出了李宪二让太子的义举!
太平公主之乱,李宪二让太子,李隆基做了五个人的大被子!这太平公主真的是经验太丰富了。
她一旦动手,那就多角度多层次出击。
先是制造舆论,说李三郎是庶出,还不是老大,没资格当太子。
再是把这话不断地拿来刺激李宪,妄图激起李宪的政治野心。
还刻意等在宫门之外,等着宰相们下班的时候,把人家堵在路上,陈说李三郎如何如何没资格,应该换了他!应该让李宪当!
最后更绝,她去找唐睿宗李旦,说李隆基不甘心当太子,他想把你搞下去!
为了提高可信程度,还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个术士,说五天之后,有大兵进宫!
那么,太平公主的计谋,管用了吗?
这里面,管用得还真有,对唐睿宗李旦的蛊惑起作用了!
吓得李旦赶紧把宰相们找来,商议对策。
姚崇,宋璟,张说,韦安石这四位则天朝留下来的宰相起了大作用。
他们首先劝李旦不要听信这样的话,说这必然是太平公主胡说!
更进一步,他们说李隆基有大功于社稷,作为皇帝,应该帮助太子扫除政治上的障碍!
第一步是让李宪和高宗的长孙李守礼别在长安呆着了,干脆出去当刺史,免得被别的势力利用!
第二步是让李隆基的两个弟弟,也别当禁军的首领了,干脆给李隆基当太子率!直接变成李隆基的势力!
第三就是把祸乱的源头,太平公主,撵出长安吧!大家就都肃静了。
李旦思来想去,全部照办了!并且直接让太子李隆基监国!
那李隆基呢,其实他也没闲着。
他一直在不断地上书请辞太子,做出姿态。
为了让兄弟们安心,他还做了一套够五个人盖的大被子,够五个人枕的大枕头!
意思很明显,他们兄弟五人,兄友弟恭,谁也别想离间!
一个是大势所趋,众正盈朝,宰相们以国事为重,一片公心,李旦又下决心支持。
二一个是李隆基做出了敦睦兄弟之情的姿态昭告天下。
所以,才有了李宪心甘情愿二让太子之位!
综上所述,李宪看似在大唐权力交接之时无所作为,但正是他的无为才导致了唐玄宗李隆基能够比较顺利地保证了李唐宗室的复兴。我们看到,如果不是李宪一直以来的谦逊,
那么韦皇后就不会对他们兄弟五人一点防范都没有。
使玄宗李隆基能够顺利地发动唐隆政变,把韦后的政治野心扼杀。
太平公主作乱时,如果李宪顺势而为,
那么太平公主一系的势力就会师出有名,这在封建王朝立嫡立长的强大的传统下,
一定会对刚刚平静不久的朝局造成极大的动荡。
所以李宪慨然二让太子之位,可以说是明智之举,真的是“天下之大公”!
不然唐玄宗李隆基也不会在大哥李宪死后,追封其为“让皇帝”!
“让皇帝”李宪为何会心甘情愿的将皇位让给唐玄宗李隆基?
李宪原名李成器,是唐睿宗唯一的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李成器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是他却把太子之位也就是未来的皇帝之位心甘情愿的让给了李隆基,诡异的是朝臣居然没有表示反对的,李隆基自然也上书表示反对,但是最终,太子之位落到了李隆基头上,这一幅兄友弟恭的景象确实很打动人。
后来证明李成器的选择是正确的,李隆基亲政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启了开元盛世,而李成器也受到了重用,安静的度过了一生,死后,被李隆基追封为“让皇帝”。那么李成器为什么要让位呢?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就是李成器的性格。李成器是唐睿宗的嫡长子,出生于679年,当时的皇帝还是李治,不过朝堂上已经出现了二圣。683年,李治去世,武则天摄政,先是把唐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外放,然后唐睿宗李旦成了傀儡皇帝。年仅六岁的李成器就做了皇太子。不过,悲催的是,李旦和李成器都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和太子,完全没有人身自由,而是被软禁在宫中。这样的环境让李成器倍感压抑,也很厌恶皇宫。
690年,武则天称帝,李成器成为皇孙,终于可以离开皇宫到藩地去,这让他稍微能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但是,693年,他的母亲皇嗣妃刘氏和李隆基的母亲窦德妃被诬告行巫蛊之术而被武则天秘密杀害。这让李成器更加厌恶皇宫,也更加的低调,他想要的只是自保。所以他不愿意再次成为太子,也不愿意坐上皇位。
第二点就是当时的政治环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除掉了韦后一党,然后辅佐李旦继位,接下来就是谁做这个太子,这关系重大。李旦的性格朝臣都是知道的,李旦也曾三让天下,也比较软弱,并不是能匡扶朝政之人,这个时候太子的人选就比较引人注目了。大唐急需要一位杀伐果决的太子在将来改变大唐。
毕竟从684年开始,大唐就一直是出于动乱之中,女人干政甚至为帝,当然武则天做皇帝还是不错的,但武则天之后,大唐在唐中宗时期,再次混乱,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等等都出来干涉朝政,政出私门。这让朝廷的中流砥柱非常不满,他们急切的需要一位杀伐果决的君主来结束这一切,而恰好,李隆基在唐隆政变中表现出来的正是他们需要的君王特质。当然,李成器自然也明白这个,知道李隆基做皇帝比自己强。这也正是为什么朝臣们都愿意李隆基这个庶子做太子。
第三点就是李隆基的野心。李隆基的势力在李成器之上,李成器一直安安分分的,甚至可以说是很低调,但是李隆基则不一样,他和万骑搞好了关系,身边也聚集了一批追随者,虽然并非势力强大,但还是比李成器多了不少。而且,李隆基是有野心的,李成器并不愿意争这个皇位,毕竟玄武门之变虽然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它的影响一直都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上演喋血剧,后来的李承乾和李泰又来了一出。李成器不愿意看到兄弟为了权力而相残。所以他不愿意做这个太子。
综上这三点说明李成器让位于李隆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是心甘情愿的。甚至并不存在被动一说,因为早在唐中宗时期,唐中宗就封李成器为蔡王,但是李成器坚决辞谢还是继续做他的寿春郡王。他是真的不愿意处在权力的漩涡中。
所以在李旦复位后,准备立太子的时候,李成器就上书要求立李隆基为太子,原因就是和平时期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没有问题,但是现在是李隆基立下大功,理应成为太子,所谓立贤不立长。这绝非虚情假意。《旧唐书》记载:
(成器)累日涕泣固让,言甚切至。时诸王、公卿亦言楚王有社稷大功,合居储位。睿宗嘉成器之意,乃许之。“让皇帝”李宪为何会心甘情愿的将皇位让给唐玄宗李隆基?
这个事情还得从唐隆政变说起。
唐中宗李显发动神龙复辟之后,第二次当上了皇帝,可大权却被武三思、韦皇后以及安乐公主等人把持。公元701年,即唐隆元年,唐中宗李显被毒死,韦氏扶持李重茂登基,继续把持朝政。韦氏还想要更进一步,效法武则天成为第二个女皇帝,由于担心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从中作梗,于是,韦氏的弟弟韦温和安乐公主打算除掉他们。
相王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于是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一举除掉了韦氏一族和安乐公主等人,并且让李重茂退位,唐睿宗李旦第二次登基成为皇帝。李旦登基之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却犯了难。他的嫡长子是老大李宪,而在唐隆政变中力了大功的却是三子李隆基。因此,李宪主动给睿宗皇帝上书,辞让太子之位。李宪在奏疏中写道,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于是,唐睿宗李旦即立三子李隆基为太子。
因此,李宪让掉并不是皇位,而是太子之位。李宪也的确是心甘情愿让出太子之位,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李宪让掉太子之位其实是明智之举。在唐睿宗当皇帝的时间里,独揽大权的人既不是睿宗皇帝,也不是太子李隆基,而是太平公主。如果不是睿宗皇帝主动退位,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争斗很有可能再次引发政变。而这些都是李宪所不能应对的,并且他的志向也不在此。李宪是一位音乐家,对于西域的音乐十分精通。
据说李隆基在当了皇帝之后,有一次在兴庆宫的角楼上看到他大哥在王府里看书,就派人去询问,结果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李宪在家里看的是一本龟兹乐谱,李隆基听完很是高兴,还去亲自向他大哥请教龟兹音乐。
尽管李宪没有当过太子,也没有当过皇帝,但他死后,李隆基还是追赠他为“让皇帝”,以此来表彰他大哥的高风亮节。在现在的陕西西安附近,也还有让皇帝陵,即是李宪的陵墓。
“让皇帝”李宪为何会心甘情愿的将皇位让给唐玄宗李隆基?
李宪,原名李成器,唐睿宗李旦与原配刘氏所生嫡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他是李旦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而且还曾经被立为了皇太子。但恰恰是这个曾经当过皇太子的人,后来两度“辞让”,硬是把储位让给了自己庶出的弟弟李隆基,也就是后来的唐玄宗,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李宪“两让储位”是怎么回事李宪在其父李旦第一次当皇帝时,被正式册立为了皇太子。很显然,他的“两让储位”并不是指这一次。再说了,彼时的李宪还只是个五岁的孩子,知道什么……更何况,连他亲爹李旦这个皇帝都做不了主,他有啥可让的?彼时这爷儿俩不过就是李宪他奶奶武则天手里的木偶罢了!不久之后,李旦“主动”让位给了自己的亲妈武则天、被降为了皇嗣,李宪也跟着由皇太子变成了皇孙。
武周时期,李宪兄弟几人与他们的父亲李旦一样,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作为曾经的皇太子,李宪尤其低调,以至于彼时很多人都忘了有这么一位曾经的皇太子存在。不过,李宪的低调也是有回报的,不仅武则天对这个孙子的表现非常满意,连武家那些觊觎储位、皇位的表大爷、表叔们也都把李宪这个曾经当过皇太子的表侄儿给“忽略不计”了。李宪非但没有“树大招风”,反倒是在寿春王(郡王)的王位上,安安稳稳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武则天晚年,张柬之等人伙同(您如果认为是“裹挟”也可以,各人看法不同而已)彼时的皇太子李显发动了著名的“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不久之后,唐中宗李显第二次当上了皇帝。李宪的这位七大爷当上皇帝之后,为了聚拢人心,册封李宪为蔡王(亲王)并让他出任宗正卿。但李宪坚决辞掉了亲王之位,仍然继续当着自己的寿春王。而这件事,另外一个人也看在了眼里,他就是李宪的七大妈、李显的皇后韦氏。
在韦氏看来,李宪没有野心、不足为惧。连李宪这个嫡长子都不足为惧了,李旦那些庶出的儿子还有什么机会?以至于,在准备发动政变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韦氏居然否决了“监视相王(李旦)诸子”的建议,把目光完全盯在了李旦和太平公主两个人身上……而这,却给了时为临淄王的李隆基秘密发展自身势力的机会。彼时的李隆基,一副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儿模样,整日混迹于贵族公子哥儿的圈子里、“游手好闲”。恰恰是这种“游手好闲”,让李隆基结交到了不少掌握实权的世家子弟并将这些人纳入了自己的麾下。
不久之后,“唐隆政变”爆发,李隆基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诛杀了自己的七大妈韦氏和堂妹安乐公主、把自己的堂弟李重茂拉下了皇位!紧接着,时为相王的李旦被重新推上了皇位。可李旦犯难了,李宪是嫡长子、而且曾经是皇太子,理应再次被册立为皇太子。可自己的皇位是李隆基抢来的!而且,李隆基手握重兵,稍有不慎,刚刚稳定下来的唐王朝就可能会重现当年的“玄武门之变”。
就在这个时候,“心领神会”的李宪出场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坚决不当皇太子!理由则更加“充分”——太平时当论嫡庶长幼、“国难”时当推贤者。李旦还能说什么?还不赶紧就坡下驴?于是,李宪就这样辞去了皇太子之位,庶出的李隆基“后来者居上”、成了皇太子。那么,第二次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那还要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姑侄矛盾说起。
在掌权之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这对姑侄也迅速结束了“蜜月期”,开始了争权夺利!为了搞掉强势的李隆基,太平公主想到了李宪,把李宪这个没有野心的人推上储位、皇位,将来还不是任由自己怎么捏巴?于是,太平公主开始制造各种舆论、诋毁李隆基,什么庶出不宜盖过嫡出云云,层出不穷。就在李旦犹豫不决的时候,李宪再一次站了出来,同意姚崇等人的建议、离开京师出任蒲州刺史,既跳出了权力斗争的圈子,又坚定了李旦不易储的决心。不久以后,李旦正式禅位、当起了太上皇,皇太子李隆基如愿以偿成为了唐王朝的皇帝。
李宪为何“甘心”让出储位人都是有“利己心”的,这是本能!如果没有李隆基的存在,您认为李宪还会让出皇太子之位吗?很显然,李宪辞让储位并不完全是“心甘情愿”,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试想,如果他再次当上了皇太子,而兵权、功劳却都在李隆基头上,与当年的隐太子李建成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地位是不是相当接近?李建成当年好歹也是唐王朝的“行政和后勤保障奠基人”、对唐王朝的建立是立有大功的!而且,李建成身边还聚集了不少有能力的文臣武将。反观李宪,他什么也没有。试问,李隆基一个野心勃勃之人,会甘心对李宪俯首称臣吗?“唐隆政变”忙活半天,结果皇位成别人的了,您认为李隆基还会那么淡定吗?第二场“玄武门之变”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即便拉上姑姑太平公主、搞掉李隆基,到头来,谁又来制约太平公主?李宪依然还是逃不脱受制于人的窘境。更何况,太平公主是什么人?武则天的亲闺女!谁敢保证她就不会废了李宪自己当皇帝?与其如此,李宪还不如置身事外:“老姑、老三,你们斗去吧,我不玩了……管你们谁当皇帝,反正我不当,留着小命当王爷,天天吃香喝辣不好吗?”
当然,儿时的经历或许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当年奶奶与自己六大爷(章怀太子李贤)、七大爷和亲爹的事情,李宪历历在目。自己的生母因为被人诬陷以巫蛊之法诅咒奶奶武则天,居然让武则天给害死了!甚至连个囫囵尸首都没留下,以至于后来李旦重新当上皇帝之后,不得不使用“招魂”的方法,将她“葬”入桥陵。这对于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来说,刺激不可谓不大!李宪对权力斗争是有着巨大心理阴影的,他厌倦了、害怕了……与其斗得你死我活、魂飞魄散,倒不如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是吗?
李宪是个聪明人,既然要放手,那就彻底放手!景云元年之后,李宪便过上了“退休”生活,虽然还挂着各式各样的名头,但从来都不管事,而且从来不结交外人、尤其是掌权的宗室和朝臣。而这一切,李隆基也都看在了眼里。既然大哥不争权、没野心,那就永远都是亲哥哥!所以,李隆基继承皇位之后,除了皇位和权力,能给李宪的基本都给了,而李宪也最终得以善终。在即宪去世之后,李隆基还把他追尊为了皇帝,谥“让”,也算是给这位一辈子不争不抢的哥哥盖棺定论了。可话也能反过来说,如果不是李宪不争不抢、处处示弱,李隆基还能容得下这个嫡出的哥哥吗?恐怕就很难说了……
“让皇帝”李宪为何会心甘情愿的将皇位让给唐玄宗李隆基?
您好谢邀!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本名李成器,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公元762年5月3日驾崩,终年78岁。
李宪之所以要将太子位让给李隆基,是因为李旦的皇位是李隆基发动政变而夺回来的,李宪明白自己要是做了太子,和李隆基之间必定会有争斗。神龙政变后,李旦再度当皇帝,梅开二度的李旦对于皇储的人选左右为难,有意再立李宪,但李隆基以一己之力保住了李唐江山,可谓是功高盖世,反观李宪没有什么表现。此时李宪觉察到父亲的苦恼与纠结,便主动表示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李隆基,并郑重地说,国家安居乐业,安稳太平就可以立嫡长子,但是根据国家危难,则需要立功劳大的一个,而平王李隆基功劳最大,理应立他。其实,李宪知道自己不是李隆基的对手,“玄武门之变”就摆在那儿,为了保命,还是乖乖的把皇位让给李隆基。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