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百战百胜的朱棣为何在济南城望而却步无功而返?
朱棣起兵以后,基本上处于连战连胜的状态。朱棣当时到底有多牛掰呢?看看他的战绩你肯定觉得不可思议。
- 第一战,65岁的老将耿炳文,带领13万大军前来扫荡燕军。结果被朱棣打得缩进了城中不敢出来交战。
- 第二战,朱允炆的少年好友李景隆,身负重任,带着50万大军前来围剿朱棣。结果被朱棣杀得片甲不留,活下来的南军全部南逃。
- 第三战,朱允炆力排众议,依旧让发小李景隆继续带领60万大军进攻朱棣。结果又被朱棣杀得一败涂地,这次朱棣捡了不少装备和人马。
可以说这三场大战,使得朱棣士气大振,而且李景隆前后送了大量兵马和器械给朱棣。本来只想自保的朱棣,一下子就有了南下的野心,至少要分走半壁江山。
但是就在朱棣狂妄到极点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块难啃的骨头,那就是济南城。济南城内的铁铉,几乎成了朱棣一辈子的噩梦。他永远也想不到,自己身经百战,居然被这么个家伙玩得团团转,那么铁铉是怎么玩朱棣的呢?
一、《周公辅成王论》。铁铉当时是山东参政,相当于是厅长级别的高官,但是属于文职。当时李景隆第二次大败而逃,就逃进了济南城。
朱棣趁胜追击到了济南城下,发现这座城太难打了,城高墙坚,要真正攻城的话,代价铁定不小。朱棣是个会做买卖的人,这种赔本的买卖他不愿意做。
于是朱棣就命人射箭将劝降书给射入济南城中,指望着铁铉和盛庸等人主动投降。结果铁铉却回了一封信给朱棣,原来是《周公辅成王论》这篇文章。
意思就很明确了,铁铉是希望朱棣能够学习周公旦一样,好好辅佐自己的侄儿朱允炆做皇帝,而不是整天想着夺取侄儿的江山。
朱棣恼羞成怒,打算工程。结果跟他设想的一样,久攻不下,而且还损失惨重。朱棣这回算是碰到硬茬了。
二、诈降!朱棣围攻济南城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居然连城墙都没爬上去过。气得朱棣大怒,扬言要扒开黄河大堤,让黄河水淹了整个济南城。
虽然只是愤怒之余说的话,但是却引起了铁铉的注意。如果朱棣真的这么干了,那济南城的百姓们可就遭殃了。
于是铁铉就想了一个诈降的办法:
- 第一步,让守城的那些将士们嚎啕大哭给朱棣的燕军们听,估摸着用的是普通话,大致意思就是济南城快要被淹了,大家都活不成了。
- 第二步,铁铉派了几个大力士,在城门上搞了个千斤闸。这玩意儿后面的作用,能把朱棣给气死。
- 第三步,铁铉撤掉了济南城的守城工具,并且让城中的老人家作为代表,前往燕军大营向朱棣表示投降。
- 第四步,劝说朱棣入城。这一步比较关键,老人家们先拍朱棣马屁,表示朱棣就是朱元璋的儿子,是有继承权的。后来又说明济南人不善于打仗,害怕士卒,所以希望燕军后撤十里,朱棣单骑入城,大家一定鼓掌欢迎。
估摸着是想急切地结束战斗,所以朱棣果断答应了这件事。可是等到朱棣的马头刚到城门口的时候,千斤闸就掉下来了。
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明史》
朱棣的马头被砸得粉碎,朱棣碰巧捡了一条命。这件事我认为真实性不高,首先朱棣没那么没脑子,大军后撤,自己一个人入城,这不是白白去做人质嘛!其次朱棣的马头被斩断了,说明到了城下,难道不能万箭齐发?或者提前派人在城外埋伏抓捕?
三、挂朱元璋画像。朱棣捡了一条命,那叫一个生气。比三个月拿不下济南城还要生气,这回可是要他的老命了,能不气嘛!
于是朱棣再次集中兵力打算攻打济南,并且拉来了不少大炮,打算炮轰济南城。就在济南城即将被攻破的时候,铁铉想了一个要命的主意,那就是把朱元璋的画像挂在济南城的城头上,同时在城头上摆着一堆朱元璋的牌位。
你轰啊,你轰啊,你老子的画像挂着了,牌位摆着了,除非你数典忘祖,否则看你还敢不敢用大炮轰。
朱棣在大营里气得直跺脚,这段时间生气生太多了,朱棣似乎连发脾气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好下令停止放炮。
四、偷袭。就在朱棣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的时候,铁铉反其道而行之。大家都觉得他该死守城门,可是铁铉却招募了一帮勇士,趁乱偷袭燕军,最终还击败了朱棣的大军。
朱棣是吃瘪吃到家了,黑袍妖僧姚广孝也连连叹气,表示咱还是会北平休息一阵子再说吧!朱棣无奈之下只好回到了北平,自此不再提攻打济南的事情。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明史》
你朱棣不打了,那铁铉和盛庸可就又有事情做了。他们相继出兵,连续收复了德州境内的各郡县,为南军出了一口恶气。铁铉此后加官进爵,成了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衔,同时也被大家尊称为城神。
总结:朱棣称帝后,济南还被铁铉死守着。朱棣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绕过了济南,直接进军沛县、徐州、扬州,攻破了淮河防线,最终夺取了京城。这速度快得惊人,朱允炆完全没来得及防备。
等到朱棣在南京登基做了天子以后,铁铉还死守着济南城呢!这一次朱棣轻而易举就拿下了济南城。所以我一直怀疑一件事,此前朱棣是不是真的打不下济南城?
最早打不下应该是真的,可是持续3个多月还是一无所获,我觉得就有文章可以做了。至少可以制造一种假象,我朱棣其实没那么能干。
当时朱棣还不具备拿下京城的实力,所以就算打下了济南,将来也是持久战。还不如让朱允炆觉得自己不可能打到南京,这样朱棣才能养精蓄锐,一举攻克南京。
朱棣假装被阻挡在济南城下多日,使得朱允炆放松了警惕。以为朱棣下次南下的时候,为了报仇,还是会走山东。走山东还会有铁铉在前面挡着,所以朱允炆可以高枕无忧了。并且会让朱允炆将防备重心转移到山东。
没想到朱棣换了条路,直奔京城,那速度杠杠的,完全就是加强版的四驱动力。
结果朱允炆懵了:四叔,你咋不按套路出牌呢?我的人马可都在山东打阻击呢!
朱棣表示:臭小子,你四叔套路深着呢!
参考资料:《明史》
靖难之役中,百战百胜的朱棣为何在济南城望而却步无功而返?
燕王自起兵以来,势如破竹,而南军节节败退,老将耿炳文失守真定,李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德州馅落,又直奔济南。燕王乘胜追击,围攻济南,可是在济南,他碰上了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铁铉,铁铉和盛庸等誓死守卫济南城,燕王久攻不下,只好返回。
铁铉是忠义之士,洪武时期任都督断事,他善于审理案件,深得朱元璋器重,赐他“鼎石”的字。建文帝即位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
铁铉听说李景隆溃败,他回到济南与参军高巍酌酒盟誓,收集散兵,誓死守城。朝廷召回李景隆后,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左都督盛庸为大将军。
燕军兵临城下,燕王给铁铉送了一封降书,劝他早日投降。铁铉不仅不投降,还给燕王送了一封《周公辅成王论》书信,劝他罢兵。
燕王看了大怒,决定引水灌城迫使铁铉投降,铁铉为了老百姓的安危,以诈降之计诱杀燕王。他派人在城门上安置千斤闸,又让守城士卒和老百姓出城到燕王大营,迎接燕王。
燕王听说老百姓来了大喜,第二天下令退军,只带了少数随从进城。到了城下,城门大开,城内兵民高呼千岁,燕王打消了疑虑,刚进城门时,忽然听到一声巨响,城门上掉下来一块铁板,燕王眼明手快,勒马后退几步,铁板重重的砸在马头上。燕王坠马,随从急忙扶起换上另一匹马逃走。随后铁铉出城追击,已经来不及了。
燕王吃了一次亏,脑羞成怒,下令炮轰济南城。眼看济南城要守不住了,铁铉又把朱元璋的画像挂在城头,并写上“太祖高皇帝之灵”几个大字,燕军一看不敢开炮。燕王又急又气,一时不知所措,这时姚广孝进言,暂且先回北平以后再想办法。
燕王围攻济南城三个多月最终无功而返。
1402年燕王朱棣夺取皇位,铁铉被俘到南京。他见到朱棣立而不跪,骂不绝口。朱棣命人割下他的耳朵鼻子,煮熟后让他吃了,并问味道怎么样?铁铉大声说道:“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好吃的?”铁铉依然不屈不挠,最后被凌迟处死,年仅三十七岁。
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铁铉不愧为铁血大丈夫,他那忠贞,刚毅,顽强的气节,任何酷刑都不会使他屈服。
靖难之役中,百战百胜的朱棣为何在济南城望而却步无功而返?
建文二年四月,燕王在白河沟击败了曹国公李景隆的六十万北伐军,随后趁胜追击。
怯懦无能的李景隆丢弃了北伐大本营德州的百万石粮草和上万匹战马,仓皇逃往济南。
燕王兵不血刃占据德州等多处州县,并得到了北伐军丢弃的大量补给,休整一番后,燕军就把济南团团围住。
济南与京师南京几乎在一条线上,只要攻破济南,靖难大军就能从山东一路南下,直入金陵。
当时镇守济南的是山东参政铁铉和参将盛庸。这二位都曾参与过北伐,他们不像李景隆那样贪生怕死,而是在济南激励士卒,誓死守卫城池。
燕军很快发动进攻,由于城内军民一心,故此久攻不下。
朱棣头一次遇见这样难攻的城池,便命人将劝降书射入城内。当时城内兵马稀少,形势十分危险,协助守城的儒生高贤宁便写了一篇《周公辅成王论》回复燕王,请他停止攻城。
朱棣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的,他曾多次宣称自己是效法周公辅成王的故事,入朝诛杀奸臣。其实他起兵的本质就是争夺皇位,见到这篇回复后,朱棣怒火中烧,下令猛攻。
为了迅速拿下济南,他命军中赶制一批云梯,又挑选精壮士兵准备强行登城。但铁铉却趁燕军登城时用火箭焚烧了云梯,并派出小股骑兵出城偷袭敌营。
朱棣见无法登城,又计划将济南城外河道塞住,引水灌城。
铁铉知道后,命城上守军昼夜啼哭,装出很惧怕燕军水攻的样子。朱棣见守军胆怯,不禁大喜。
过了几天,一千多守军出城请降。他们告诉朱棣一个消息:
“铁铉日夜惶恐,愿献城投降。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军民人等箪食壶浆以迎大王。”
朱棣大喜,下令停止攻城。并按约定的日子,带着几骑侍卫前去受降。
朱棣骑马走过吊桥,济南城门果然洞开,城上的守军高呼:“大王千岁。”他十分欢快,策马朝城内走去。刚到城门口,忽然一块铁板猛地砸下,朱棣连忙跳下马来。但坐骑已被砸死。
此刻他才意识到中了铁铉的计,而埋伏在桥边的士兵已经开始拉扯吊桥,要将他困在城内。危机关头,朱棣换乘侍从的坐骑 ,打马狂奔,在吊桥尚未拉起时冲了出去。
回到大营后,恼羞成怒的朱棣命将士用火炮昼夜轰击。在火炮轰击下,济南城岌岌可危。
铁铉连忙命人写了很多的明太祖神主牌位,高高悬挂在城池上。
见城上高悬太祖神位,朱棣不敢再用火炮轰城了。虽然他此刻恨不得炸平济南,但就是有再大的胆也不能向朱元璋的牌位开炮啊。无奈之下,只好撤回火炮,依旧用人攻城。
燕王被阻挡在济南城下时,南军大将平安率领二十万大军到达了河北献县的单家桥附近。平安率主力移营宛平,打算袭击北平。又命五千善水士兵渡河,准备攻打德州。
朱棣得到消息后很是惊慌,如果平安攻下德州和北平,那自己很有可能敌人被围歼在济南。
他连忙写信给世子朱高炽,命他加强北平防守,自己则亲自督军攻打。
由于铁铉防守有方,一连三个月,燕军都无法攻破。正在燕王无计可施之时,辅佐世子的姚广孝派人送来书信,请他放弃济南退回北平。
建文二年八月十六,燕军撤退,济南之围遂解。铁铉和盛庸出兵追击,很快就收复了德州和附近州县。由于士卒疲乏,已无力追截燕王,朱棣顺退回了北平。
济南之战是燕王起兵以来首次受挫,也让他取道山东直攻南京的计划破产。而经此一战,铁铉与盛庸闻名天下。
靖难之役中,百战百胜的朱棣为何在济南城望而却步无功而返?
谢谢邀请,百战百胜的燕王朱棣却对济南城久攻不下,究其根本,在于关键人物铁铉的奇谋,以一灵牌拒千军万马于城外,而这一计谋则直接击中朱棣的内心深处,令其斗志尽失无功而返。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71岁的朱元璋去世,由于太子朱标早亡,故皇太孙朱允炆以“仁明孝友,天下归心”登基继位,以次年为建文元年。
朱元璋剧照
一场表里不一的清君侧在位初期,朱允炆面对群藩虎视眈眈的情况,听取了齐泰、黄子澄的建议,施行了削藩之策,一年时间内先后将周、齐、湘、代、岷五王贬为庶民,此举使其余诸王与朝廷的矛盾不断激化。
1399年(建文元年)七月,时年40岁的燕王朱棣在装病装疯接连事发之后,以“靖难清君侧”之名,于北平正式起兵。看似名正言顺,但按照《皇明祖训》当中朱元璋所定之制:皇帝身边如有奸佞,藩王可在皇帝召唤之后起兵平乱,且定乱成功之后,必须五日内返回封地。燕王无皇帝诏命即清君侧,实则是为自己夺取皇位而找的借口罢了。
起兵后的燕王军队,采取保守迂回的策略,面对朝廷老将长兴侯所率领的百万之师,节节胜利,建文帝不得不听取黄子澄的建议派名将之子李景隆做主帅,然而这位对兵法一窍不通的纨绔公子先后败于白沟河、德州,最终在济南城下被燕军大败而逃,燕王便趁着大好东风围了济南城。
朱允炆画像
以灵牌定乾坤,拒万马千军于城外时任济南参将的是盛庸,而负责粮草运送的是参政铁铉。二人面对声势浩大的燕军,凭借济南城得天独厚的优势,固守城池。本来按照朱棣的想法,一向为了保存固有实力的他面对城高墙厚的关卡,都会选择弃而不攻,但济南城与其他关隘不同,其位于南北通衢的中心,一旦拿下济南,便可拥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所以此次他一改往日风格,命将士昼夜不息地攻城,水淹火攻全部派上用场。
饶是济南城再坚固,面对燕军如此猛烈的攻势,被攻破也是早晚之事,故铁铉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命使者出城前往燕军营地诈降。而燕王本来还在为久攻不下济南而犯愁,突闻要献城归降,瞬间大喜,也丝毫没考虑其中有没有猫腻。
而铁参政却有另一番打算,他命人在城楼上用绳索吊起一块铁板,城门前吊桥边也安插人手埋伏,待燕王本人一入城门,便放下铁板砸死燕王,同时将吊桥绳索剪断,以此阻断后方燕军的支援。
朱棣剧照
只可惜,计划很完美,但却赶不上变化。神气十足的燕王率先如约进城准备接管济南,但城墙上的士兵却临时心慌放早了绳索,导致铁门提前落下只砸到了朱棣的坐骑,而埋伏在吊桥的士兵也未能及时斩断绳索,导致燕王还是逃回了燕军大营。
被戏弄了一番的朱棣,自然怒火中烧,誓要破城甚至不惜调来火炮,守城的所有将士都明白,此番计划已经失败,在炮火的猛烈攻势下,城破之日不远矣。然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铁铉又心生一计,他命人找到一块非常大的白木牌,并且亲书“太祖高皇帝之灵”,然后放置在城楼之上最显眼的地方。
燕王突然看见父亲的灵位高悬于城楼之上,顿时色变,不自觉地拜服在地,叩头不止,同时严令将士不得再炮火攻城,以免伤及父亲灵位。而趁着这个良机,铁铉和盛庸赶紧命人对城墙修缮,加强防守,虽然燕军攻势依旧迅猛,但没了炮火的助攻,加上士气的消耗,围了济南足足三个月之久,都没能进城一步。
铁铉雕像
恰此时朝廷派大将平安领兵二十万攻德州,欲切断燕军的粮草补给,朱棣没有办法,只能放弃久攻不下的济南回撤北平。
不败而败背后的内心缺陷燕王自起兵之后,采用迂回策略避朝廷锋芒,几乎遇战必胜,士气更是日益高涨,但却没想到会在济南遭到“不败而败”。
之所以言不败而败,假设朱棣不顾虑一切,始终选择猛烈攻势,那么济南城破迟早之事。而之所以迟迟未能攻下,实际归根结底在于铁铉洞穿了这位藩王的内心所想。
铁铉起初利用诈降来诱导燕王进城,便是对朱棣心理的第一次试探。他认为,在节节胜利之下的燕王,难免会产生骄傲轻敌心理,而此时使用诈降恰到好处。燕王进城确实没有其他顾虑,此次也确实是四年战争当中唯一一次有杀掉朱棣的机会,但可惜,败在了将士临时的怯懦。
朱棣画像
而铁铉紧接着采用以太祖灵牌来做挡箭牌的策略,则真正地击中了朱棣的内心深处。平民出身称帝的朱元璋,对于子孙和群臣来说历来是杀伐决断严苛莫名的形象,更何况其《皇明祖训》在明朝如同铁律一般,朱棣虽以靖难名义而起兵,但他内心深处明白,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掩人耳目罢了。
史海君说:从他起兵的那一刻,便代表着对父亲背叛的开始。与父亲所钦定的侄子争夺皇位,朱棣内心其实是十分底虚和愧疚的,而且太祖当年的威仪犹在,不然也不会让朱棣见到父亲灵牌就惊慌失措赶紧下跪,这正是他内心的愧疚感在起作用。
而铁铉将灵牌置于城楼之上,朱棣每每看到都会战意瞬退,而士气也会因为长久消耗而渐渐下降,主帅没了斗志,将士没了士气,任再如何天时地利,也已无用,屡战屡败的李景隆是如此,碰到铁铉的燕王亦是一样。
朱棣对父亲的愧疚和惧怕其实还体现在很多方面。1402年(建文四年)其登上皇位之后,排除众议迁都北平,不仅仅是为了防范蒙古诸部那么简单,内心更是不想和父亲的孝陵处在同一个地方。就连在未彻底迁都之前,他也在北平办公,留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而在他的皇陵一事上,也直接决定葬在北平,意图显而易见,那份愧疚都影响到了去世之后都不敢去见父亲。
明长陵(朱棣陵寝)
朱棣的内心一般人是很难发现的,但铁铉却利用深邃的洞察力发现并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最终以一灵牌就拒万千兵马于城外,不失为至上之谋。
参考资料:【清】张廷玉《明史》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明太宗文皇帝实录》
我是“史海甄客百晓生”,一个资深的历史迷,如果认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并支持,谢谢各位。
靖难之役中,百战百胜的朱棣为何在济南城望而却步无功而返?
朱棣在济南遇到了一块铁骨头——铁铉。
朱棣到达济南城前,刚刚经历了一场神奇的胜利。在一个叫白河沟的地方,与李景隆率领的六十万南军直接对战时,眼看燕军形势危急之际,一股神风刮倒了李景隆的帅旗,南军一下子就乱了,朱棣逆转,获胜!
这一股风刮起了燕军的士气,燕军紧接着攻下了德州,又追到了济南城外;
这一股风刮没了南军的实力,六十万大军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最后就剩下十万人;
这一股风刮动了历史的天平,让朱棣的燕军由弱变强,从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南军再也无力大规模围剿燕军,沦为被动防守。
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本职工作是押运粮草,听闻济南城危急,火速赶到济南,一介文官,誓要与济南共存亡。
济南这个地方是交通要道,且有群山环绕,易守难攻。如果朱棣得到济南,就可以以此为根据地继续南下进攻,即使退也可以画疆自守。
燕军包围济南城时,朱棣是势在必得的。只是他没想到是,他不仅打了三个月都没打下来这个坚硬的济南,此后的南征都得绕着济南走。
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朱棣命人向济南城里射入一封劝降书,不料对方回复了一封劝降书。
来自济南城的劝降书叫《周公辅成王论》,出自铁铉之手。
书中晓以大义,希望朱棣能效仿周公辅佐侄子周成王一样,辅佐他的侄子建文帝。
朱棣一阵冷笑。不过周公辅成王这个角度,朱棣觉得很好,又给靖难之役增加了一个新的妥善的说辞。
既然劝降不成,朱棣下令攻城。
真到攻城的时候,就暴露了燕军的短板。燕军以骑兵为主,擅长的是长途奔袭、游击等野外作战,而且济南城作为大明朝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城防坚固。再加上铁铉、盛庸等人铁了心的要守城,攻城难度可想而知。
朱棣一时竟毫无办法。不过朱棣马上就想到了一个主意:水淹济南城。
掘开黄河大堤,引黄河水灌入济南城。这个方法有点缺德,但的确奏效,只是苦了济南城的百姓。
盛庸、铁铉等人紧急召开军事会议。铁铉提出,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所谓擒贼先擒王,如果能解决掉燕王朱棣,那么燕军就不战自退了。
这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诈降。在城门上放置千金闸,待朱棣进城受降之际,放下铁闸,就能将朱棣拍成肉饼。
为了让朱棣信以为真,铁铉先安排守城将士大声哭嚎:“济南完了,我们就要大难临头啦!”过了几天,又命人撤去城防用具,派城中长者前往燕军大营请降。
唯一的条件是,济南城的百姓已经怕了燕军了,害怕燕军进城伤害城中百姓。所以请燕军后退十里,敬请燕王殿下单骑入城。
如果在平时,谨慎的朱棣一定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单骑入城的。此时燕军已经围攻济南快三个月了,士气正在一点点的消耗殆尽,朱棣看待济南城也不像最开始那样四平八稳了。况且朱棣觉得济南城已经被水淹了这么多日子,军民人心也该散了,不可能再玩出什么花样。
朱棣不想错过这次机会,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以及爱护济南百姓的心愿,朱棣同意单骑入城受降。
受降当天,朱棣下令燕军后退十里,穿上大明亲王的袍服,张罗起亲王仪仗,只带了几名骑兵护卫,缓缓向济南城进发。
此刻济南城西门大开,城墙上、城门内都挤满了围观士兵,朱棣不疑有诈,微笑着向围观群众示意。
十米、
五米、
三米……
济南城内负责操控千金闸的人心提到了嗓子眼,朱棣越来越近了。
一米,
“千岁到!”这是铁铉安排的信号。
朱棣刚走进城门,听到信号的负责人立刻放下千斤闸,铁闸轰然下落,正好砸中了朱棣的马头。
朱棣真是命大,只要朱棣再快一点,或者闸再晚个一秒,就没有永乐大帝了。
心惊之后的朱棣恼羞成怒,下令对济南城再次展开猛烈的攻击,数门大炮齐轰,地动山摇。
再次是铁铉,急中生智。将太祖朱元璋的画像挂在城头,又手写多个朱元璋神主令牌,挂在城上每一个垛口处。
此举一下戳中朱棣软肋,他是打着朱元璋的旗号起兵造反的,怎么能对着自己老爹的神主令牌开炮呢,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趁着朱棣有气无处撒,铁铉又招募勇士,出奇兵,骚扰燕军。朱棣没办法,只能听从姚广孝的建议,含恨撤离济南。
正应了那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济南之围总算是解了。建文帝擢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加兵部尚书衔。济南城的百姓也尊称铁铉为“城神”。
朱棣登基后,铁铉仍死守济南不愿归降,奈何大势已去,终因寡不敌众,济南城破,铁铉被俘。
曾经与铁铉并肩作战的盛庸等人早已经向朱棣归降称臣了,可是铁铉不愿,头可断、血可流,忠臣永远不事二主。
朱棣再次见到铁铉,铁铉面南而立,看都不看朱棣一眼,那股劲与在济南城头大骂朱棣时如出一辙。朱棣命人割下铁铉的耳朵、鼻子,煮熟后塞到铁铉嘴里,问道,
“滋味如何?”
铁铉厉声说:“忠臣孝子之肉,有什么不好吃?”
最后铁铉仍不屈服,受磔刑而死,年仅37岁。
铁铉虽是读书人,却有铮铮铁骨,就像他的姓氏一样,他的意志是铁做的,他的信念是铁做的,很硬。
铁铉死后,他的家人也遭受了摧残,铁铉三十五岁的妻子杨氏和仅四岁的两个女儿也被籍没为奴,沦为乐户发配到当时的官营妓院做妓女,被轮奸。
受父亲的影响,铁铉的两个女儿也同样坚贞不屈,终究没有受辱,朱棣知道后,也被感化,最终赦免了他们。
在济南的大明湖畔,至今还有那个曾经保卫济南的“城神”公祠——铁公祠。
靖难之役中,百战百胜的朱棣为何在济南城望而却步无功而返?
“大明湖畔铁公祠,千古流传美名扬”。受清宫戏的影响,说到济南大明湖,恐怕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夏雨荷”。其实大明湖,乃至济南城的历史,要远比浅薄的电视剧厚重得多。就在风景秀丽的湖边,有一座长方形的庭院,名曰铁公祠。
祠中所供奉的这位“铁公”,是明初建文年间兵部尚书铁铉。正是靠着这位铁公的智谋与果敢,自起兵造反之后百战百胜的燕王朱棣,才在济南城下第一次品尝到失败的苦果。
大明湖畔铁公祠
济南保卫战起因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二十五日,曹国公李景隆率领的朝廷大军,和反贼燕庶人朱棣率领的叛军主力,在白沟河展开了一场激战。这是一场关键性的节点战役,因为此战之后朝廷和朱棣之间攻守易势,朱棣由主守转为主攻,朝廷方面被迫转入战略守势。
在四月初的时候李景隆所部自德州出动,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所部自真定出动,两路大军缓缓北上。于四月中旬合兵白沟河,与燕军主力隔河对峙。这场战斗是李景隆自领兵以来,指挥最为得当的一次。但是天佑燕王,朱棣在极端困境之中得到了天象的庇护,从而一举反败为胜,击溃了朝廷大军。
会旋风折其大将旗帜,众大乱。我军乘风纵火,燔其营,烟焰涨天。郭英等溃而西。李景隆等溃而南。弃辎重、器械、孳畜不可胜计,所赐斧钺皆得之。斩首数万级,溺死十余万。—《明太宗实录卷六》
由于这一战损失太多,李景隆败退回德州没多久,燕军追着屁股就到了。万般无奈之下李景隆只能放弃德州,向济南方向转进。当时出任山东参政的铁铉,正好奉命往德州方向督运粮食饷。听到消息后,铁铉和参军高巍一起收集溃亡坚守济南城,并且成功等到了李景隆的败兵。
朱棣剧照
当时朝廷大军虽然在白沟河遭遇惨败,但李景隆手上毕竟还有十余万人,如果组织得当,守住济南是绰绰有余的。五月十六日,燕军先锋在朱棣的亲自率领下抵达济南城下。李景隆率军出城野战,却没想到一战而溃,其本人奔还南京。城防空虚的济南城就靠着文官铁铉能行么?
景隆众尚十余万,仓猝出战,布阵未定。燕王帅精骑驰击之,景隆复大败,单骑走。于是燕兵列阵围之,铉督众悉力捍御。事闻,乃升铉为山东布政司使,召李景隆还。—《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其实常规来说,守城一方如果只能被动挨打龟缩在城内的话,城池是很难守住的。这也是为何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北京保卫战时,兵部尚书于谦要亲率大军出城和瓦剌军队野战的原因。同样明末清军第一次包围北京,也是靠袁崇焕和满桂出城野战才最终守城成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李景隆率军出城野战,战略上没问题。但是由于在白沟河被打成了惊弓之鸟,十余万官军竟然被朱棣亲自率领的精锐骑兵用一个冲锋就给打垮了。这样一来,手中无兵的文官铁铉只剩下死守济南一条路。
济南大明湖
济南保卫战胜利的原因何在?从五月十七日开始,到八月十六日结束,济南保卫战整整持续了三个月,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那么百战百胜的燕军为何会在济南城下崩掉门牙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条原因。
其一,济南城防坚固,远非普通城池可比。在建文年代,济南府已经是山东的省治,是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按察司的驻地。自洪武初年整修以后,济南城墙周长约6公里,高近11米、阔近17米,西门、南门和东门外还筑有瓮城。城墙上筑有角楼、敌台、铺舍等防御设施,垛口3350个,下部青方条石垒砌,地面上约2.5米。上部青砖砌筑,每块砖重10—15公斤,可谓固若金汤。
其二,燕军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且从成立之初就是用来对付草原上的蒙古人,以及辽东的女真人。朱棣及其部下最擅长的就是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但城市攻坚战,则非其所长。从朱棣起兵以来,燕军就没有打过一场真正的城池攻坚战。事实上直到靖难成功,他们也没有攻克过一座坚城。
其三,面对诡计多端的燕王,铁铉毫不畏惧,多次在智力上对其进行碾压。朱棣深知其手下部队的短板,因此从击败李景隆后的第一天起,这位燕王殿下就下令水淹济南城。
(五月)辛巳,堤水灌济南城。—《明太宗实录卷六》
长期的大水确实令城中举步维艰,因此铁铉决定将计就计,用诈降的办法来反杀朱棣。这位新晋的山东布政使先是安排守城士卒昼夜号哭:“济南鱼矣,亡无日矣!”给燕军造成一种城中确实已山穷水尽的错觉。随后铁铉撤去守城器具,派人出城请降,但同时提出一个条件,请燕王殿下退兵十里,单骑入城。
瓮城
对于当时的朱棣来说,朝廷方面已经撤掉李景隆,任命左都督盛庸为大将军,准备重新集结兵力北上。而在白沟河一战后退回真定的官军,在勇将平安的指挥下,对朱棣所部的粮道虎视眈眈。一旦粮道断绝,朝廷方面又乘势夺回德州,则困于济南城下的燕军势必成为瓮中之鳖。因此于情于理,朱棣都会寻求尽快解决济南问题,毕竟在他看来“济南降,即不得金陵,可断南北,画中原自守”。加上一直以来朝廷方面守军一向抵抗意志薄弱,也令燕王本人麻痹大意。
王乘骏马徐行,张盖,率劲骑数人渡桥直至城下。城门开,守陴者皆登城,伏堵间。燕王比入门,门中人呼千岁。铁板亟下,伤燕王马首。王惊,易马而驰。济南人挽桥,桥则坚,燕王竟从桥逸去,复合兵围济南。—《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可惜铁铉功败垂成,就差那么一点,还是让朱棣逃出生天。面对燕军的报复性围攻,铁铉创造性地把太祖高皇帝的神主牌挂在城头,让打着朱元璋旗号造反的朱棣投鼠忌器,只能在城下破口大骂而不敢开炮放箭攻击城墙。
万般无奈之下,朱棣只能撤去济南之围,率军返回北平。通过济南保卫战,朝廷方面可谓一举扭转了白沟河失利的颓势,并且借机收复了德州,双方的对峙形态再次回到战前样式。
结语:因为济南之战的功劳,铁铉被建文朝廷封为兵部尚书,赞理大将军军事,并且在之后的几年内始终坚守济南城。哪怕是在朱棣攻破南京之后,铁尚书仍然是少数坚持抵抗到最后的忠臣。
笔者始终认为,铁铉是和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不一样的存在。这些个文人们对于靖难战争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谓死有余辜。但是铁铉作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朝廷臣子,他对于反贼朱棣的坚决抵抗,完全是值得后世歌颂的举动。因此铁铉虽然在战后被朱棣残酷杀害,但济南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他。铁公祠的存在,就是明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