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记载里杨坚是如何篡夺北周政权的?
从曹丕代汉开始,篡权式的禅让,便成为了历代王朝更迭过程中,默认的合法手续。你比如说:
晋代魏,司马炎逼着曹魏末帝曹奂,将皇位禅让给自己。
刘宋代晋,刘裕逼迫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大位给自己。
宋齐梁陈南朝四代,开国之君都玩的禅让这一出。
北朝这边也相当热闹,北魏算是北朝的代表。结果被高欢和宇文泰瓜分成了东魏和西魏。东魏这边高欢的儿子高洋,逼迫东魏孝景帝元善见禅让大位给自己,建立了北齐。
西魏这边,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在堂兄宇文护的帮助下,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将大位禅让给自己,从而建立了北周。
北周,便是隋王朝的基础,杨坚便是出生在这个王朝。既然历朝历代都是这么玩的,杨坚自然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取代北周建立了自己的隋王朝。
一、成为皇帝岳父。《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其后袭爵隋国公。武帝聘高祖长女为皇太子妃,益加礼重。---《隋书》
也就是说,杨坚成为随国公以后,北周武帝宇文邕便将他的大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宇文赟。而宇文赟当时恰好就是皇太子。
这一步对杨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杨坚他们家,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常常有人跑到宇文邕那儿说杨坚的坏话。
一会儿说杨坚相貌非常,恐怕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一会儿又说杨坚长得有造反的模样。古代人以貌取人就这么过分吗?请问什么样的长相,是造反的模样呢?
很显然,这帮人是杨坚他们家的政敌,一直想要逼死杨坚。而杨坚将女儿嫁给宇文邕的儿子宇文赟以后,情况就得到释然了。
因为杨坚和皇帝成为了儿女亲家,所以宇文邕也就打消了几分对杨坚的怀疑,这才保住了杨坚的小命。
等到北周宣帝宇文赟继位以后,杨坚可就发达了。他的女儿成为了皇后,他也被拜为上柱国、大司马。权势达到了人臣的巅峰,这也是杨坚后来称帝的基础。
二、独掌朝政,架空皇帝。在《隋书》里,有这么一段记载:
及帝不悆,召方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帝喑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不堪负荷。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高祖固让,不敢当。昉曰:“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高祖乃从之。---《隋书》
这一段讲的是北周宣帝宇文赟也不行了,可是杨坚还是生龙活虎的。这个时候有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那就是刘昉。
刘昉是宇文赟身边的人,但是他一直跟杨坚的关系就不错。这个时候宇文赟已经病重到不能说话了,而他的儿子宇文阐才7岁。
这么一来肯定要找个辅政的人,宇文赟又病到无法指定人选,因此刘昉便跑来找郑译商量,最后做出决定,要让杨坚来辅政。
杨坚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还假装推辞一下,其实差点笑出了六块腹肌。刘昉却十分紧张,表示你要上就快上,要是你不肯上,那我可就上了?
看来刘昉不是在说笑,杨坚生怕这个辅政的位置被抢了,所以果断接受了刘昉的建议,成为了北周静帝宇文阐的辅政大臣。
宇文阐不是杨坚的女儿所生,他的生母叫朱满月。不过杨坚的女儿好歹也是皇后,所以从辈分上来说,杨坚依旧可以算得上是宇文阐的外公。7岁的孩子能懂什么?所以杨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成功架空了宇文阐,独揽朝政。
三、平定内乱,权势达到巅峰。杨坚独掌朝政,这只是他们圈子里的几个人商量出来的办法,而宇文家的那些勋臣和藩王们,未必就认可。
为了防止藩王们作乱,于是杨坚想了这么一个办法:
坚恐诸王在外生变,以千金公主将适突厥为辞,征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资治通鉴》
杨坚假借公主出嫁突厥的名义,让五位宇文家的藩王入朝。他的想法是,以此控制住这五位藩王,以防他们利用地方的兵权造反。
可是北周还有不少勋臣,人家在地方上还是手握重兵的。公主出嫁,他们未必需要入朝。所以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便发动了叛乱。
他带头反对杨坚独掌朝政,因此不少手握兵权的将领,跟着他一起出兵讨伐杨坚。这是一场硬仗,尉迟迥不光是宇文泰的外甥,还是大前疑,相州总管,战功赫赫且手握雄兵。
杨坚命令名将韦孝宽平定这场内乱,可怜尉迟迥空有一颗保家卫国之心,最后却落得个全军覆没,兵败自刎的局面。
平定了这一场叛乱后,杨坚的威望达到了巅峰,北周境内,再也没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
四、加九锡称王,这是惯用伎俩。既然威望达到了巅峰,那么杨坚肯定会想着一件事,那就是加九锡称王。这是每个想要篡位的权臣,都想做的一件事。
高祖再让,不许。乃受王爵、十郡而已。诏进皇祖、考爵并为王,夫人为王妃。---《隋书》
杨坚势不可挡,那么自然就要谋划这件事了,但是这种事情有一个规矩,那就是要让一让。称帝要三让,那么称王自然要二让。
所以当手下人提议杨坚加九锡称王的时候,杨坚连续两次拒绝,最后没办法才答应了称王这件事,成为了北周的隋王。
结局:禅让登基,这只是走个流程罢了。其实自从五王入朝,尉迟迥兵败自尽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杨坚前进的步伐了。加九锡称王,只是为了后来篡位登基做铺垫。
开皇元年二月甲子,上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设坛于南郊,遣使柴燎告天。是日,告庙,大赦,改元。---《隋书》
杨坚终于如愿以偿,接受了北周静帝宇文阐的禅让。这一年宇文阐才不过9岁,杨坚称帝以后,9岁的宇文阐莫名其妙就去世了,啥原因我们都知道。
成王败寇也就是如此,总体来说杨坚的上位过程,跟历朝历代篡位的过程,基本是雷同的。主要就是手握大权,排除异己,再加九锡称王,继而完成称帝大业。
参考资料:《隋书》、《资治通鉴》
正史记载里杨坚是如何篡夺北周政权的?
杨坚篡夺北周政权,是实力加运气的结果。
实力方面,据《隋书》记载。
杨坚出身弘农杨氏,远祖是曾在东汉做过太尉的杨震。
六世祖杨铉在后燕时期曾做过北平太守。
五世祖杨元寿在北魏担任过武川镇司马。
四世祖杨惠嘏、三世祖杨烈、爷爷杨祯分别在北魏时期担任过太原太守、平原太守、宁远将军。
父亲杨忠是西魏时期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期,凭军功封随国公,官拜大司空、柱国大将军。
当然,不少人质疑杨坚出身。比如陈寅恪先生就认为杨坚家族只是山东寒族,其弘农杨氏的身份应出于伪托。
不过,就算杨坚不是弘农杨氏出身。他的祖辈累世为官,尤其是其父杨忠还是国公、柱国大将军。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足以可见篡位之前的杨坚家族是有实力的,并非是一般的把女儿嫁给皇帝的暴发户外戚。
另一边,作为被篡位的北周皇族,宇文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牛叉。
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是鲜卑宇文氏首领,本来有点实力。但因为宇文肱站错了队,被裹挟入叛军,遭到北魏朝廷镇压。故而宇文泰才刚成年时,他的父亲宇文肱、三个哥哥宇文颢、宇文连、宇文洛生,就都被杀了。家族的成年男丁只剩宇文泰一个人。
后来宇文泰归顺朝廷,投靠与其父有旧交的北魏骠骑大将军贺拔岳,才捡回一条命。
尽管说,后来贺拔岳被高欢派人刺杀,宇文泰在贺拔岳部众的一致推举下,接替贺拔岳关西大都督的位置。
以及说,宇文泰凭借高超的能力和比较合理的政治平衡,把关陇治理的井井有条,率领众人与高欢对抗,稳固了他在关陇地区扛霸子的地位。
但有一点是要搞清楚的。那就是宇文泰一直到死,也只是“带头大哥”身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因为,宇文泰与其他柱国大将军,从来都不是君臣关系。而一直是类似盟主与盟友的关系。
宇文泰死后,他的儿子宇文觉能称帝。
一是关陇贵族认可宇文泰,二是大家抬举宇文觉。
这种君臣关系,仍然是相互依靠的。并不是说宇文觉称帝,他就横着走了。宇文氏就把其他家族踩在了脚下。
这方面都不用做文献考证,只需要去看看北周皇陵规模就知道了。
堂堂皇陵与柱国大将军的坟头规模相当,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所以说,实力方面,杨坚家族与宇文氏的差距并不大。北周皇族并没有想象中的对外姓大臣具有碾压性的势力。
运气方面。从杨忠到杨坚,杨氏家族的运势是一直向上的。
而反观宇文氏呢?则跌宕起伏。
宇文泰病死前,觉得宇文觉年纪太小了,镇不住场子。便让侄子宇文护监国摄政,辅佐宇文觉。
结果宇文护不是善茬,上台没多久就杀了宇文觉,改立宇文毓为帝。
又没过多久,他又杀了宇文毓,发动了宇文氏的家族内战。
在此期间,部分支持宇文觉的关陇贵族出来阻止宇文护,本来还想管管闲事,结果被杀了。比如杨坚的老丈人独孤信就被宇文护杀了。
于是,这就导致关陇贵族对宇文氏的支持度下降了不少。懒得再管宇文家的闲事。
再之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夺回权力,清洗了宇文护家族和其亲信。宇文家族的基本盘进一步被削弱。
到了杨坚篡位前夕,宣帝宇文赟死前,宇文氏又进一步内耗。宇文宪、宇文孝伯、宇文神举等人先后被宇文赟杀害。
至此,宇文氏基本是摇摇欲坠了。
值得一提的是。宇文氏内战期间,关陇贵族除了早年被宇文护杀掉的几人外,基本不受皇族内斗影响。
大家作壁上观,皇帝死了?死了就死了呗。
颇有一种“皇帝死了关我鸟事?我只关心我自己的利益”的感觉。
于是,当宇文赟死后,杨坚就捡了大便宜。
此时的宇文氏因为内斗,对关陇贵族已经是毫无还手之力。此时的关陇贵族因为宇文氏内部的持续内耗,对宇文氏投了反对票。大部分人根本不关心皇权更迭,对杨坚篡位一事也懒得干涉。(由于有北齐衬托,再加上周武帝宇文邕统一了北方。所以往往大家会觉得北周皇族素质较高。然而其实宇文氏和北齐的高氏,都是一群神经病。宇文氏整体素质也没比高氏强多少)
当杨坚干下篡位之事后,公开反对的实力派只有十二大将军王雄之子王谦,尉迟迥,以及从北齐投降过来的司马消难。
除了这些人外,再没有实力派的响应。
然而这些人在杨坚看来算的了什么呢?
解决掉这些人后,杨坚与宇文阐的较量,实际上就是杨氏与宇文氏的单挑。
外公单挑赢了外孙。
所以不夸张的说,杨坚篡位过程,运气也是好到爆。这也算是他命中有篡位的“运”了。
总的来说。宇文氏本就是一个统治力很弱的皇族。当年宇文觉之所以能称帝,全靠关陇贵族的抬举。所谓皇帝,在贵族眼里,就像是职业经理人。
瞧得上就抬举,瞧不上便弃之。
在这种大背景下,宇文氏本来需要几代人的深耕才能巩固皇权。而宇文氏偏偏却在关键时期陷入了长期内斗。而皇族内讧偏偏又不牵涉到关陇贵族。
于是,这就导致统治力本来就不强的宇文氏更加的虚弱不堪。而包括杨坚家族在内的关陇贵族则几乎不受影响。
这种情况下,就算没有杨坚,也会有别人出来摘桃子。
后来李唐篡夺隋朝江山时,也是如此。
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隋炀帝没把统治根基夯实。天下大乱后,大家重演了投投宇文氏反对票的那一幕。
只要自己家族的利益有保证就行了,谁爱当皇帝就当去吧。大家不关心。
正史记载里杨坚是如何篡夺北周政权的?
杨坚能够代周自立,靠的是实力,而不是运气,最后登基称帝是水到渠成的事,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里对于这段历史有如下记载:
请罪自责,韬光养晦北周宣帝的皇后杨丽华,性情柔婉,不妒忌。四皇后和后宫嫔妃都敬爱和尊重她。宣帝日益残暴、喜怒无常,经常责备杨丽华想治她的罪。杨丽华态度安详,不卑不亢,宣帝大怒就赐杨丽华一死,逼着她自裁。杨丽华的母亲独孤伽罗到皇帝面前请罪自责,叩头流血,杨丽华才得以幸免。 杨丽华的父亲大将军杨坚,地位高贵,声望显赫,宣帝对杨坚十分忌惮。曾经在发怒时,对杨丽华说:“我一定要叫你家灭族!”于是召见杨坚,对左右说,要是他神色变了,就马上杀了他。杨坚到了宫中以后,在回答宣帝问题的时候神色自若,宣帝才放过他。
同窗之谊,引为心腹內史上大夫郑译与杨坚是同学,认为杨坚仪表堂堂,是了不起的人物,所以倾心与他结交。杨坚遭到宣帝猜忌,内心不安,有次在永巷悄悄的对郑译说:“我一直想要出任外官,你也是知道的,请多给我留意。”郑译说:“以你的德望,可以令天下归心,我还想为将来多求福祉,怎么敢忘记你的事,我自会找机会为你进言的。” 宣帝准备派郑译南征,郑译请宣帝任命元帅。宣帝问:“你认为谁比较合适?”郑译回答道:“要想南征成功,没有皇亲国戚是无法镇抚军队的,可以让随公同行,同时任命他为寿阳总管以掌管军事。”宣帝答应了郑译,以杨坚为扬州总管,派郑译发兵南征。快出行的时候,杨坚突然患上脚病,未能成行。
见风使舵,无耻小人甲午夜,宣帝已备好车马往天兴宫,乙未,宣帝身体不适回宫。小御正刘昉一向以狡猾善于奉承而得到宣帝的宠信,他和御史中大夫颜之仪都为宣帝亲近和信任。宣帝召朝刘昉、颜之仪二人入内殿,准备安排后世。但是宣帝的嗓子哑了,已经不能说话。 刘昉见静帝年幼,而杨坚是皇后之父,极有名望。于是和其他人商量,以杨坚辅政,杨坚一再辞让不敢奉命,刘昉说:“您要是可以出任辅政,请立刻接受任命,如果不接受我就自己出任此职。”杨坚这才答应下来,对外则宣称是奉宣帝诏命,居宫中侍候宣帝的疾病。
独木难支,五王授首当天宣帝驾崩,秘不发丧。刘昉、郑译假传圣旨,任命杨坚总管中外兵马事。颜之仪知道并非宣帝本意,拒绝奉命。刘昉等人草拟好诏书,各自署名,并让颜之仪共同签署。 颜之仪厉声说:“主上驾崩少帝年幼,国家的大任应该由宗室中有能力的人担当。如今赵王年纪最长,无论是和皇室的亲近程度或是德行,都应该承担重任。你们备受君恩,就当尽忠报国,怎么能够这样把国家权力交给别人。” 刘昉等人知道颜之仪不会屈服,就代替他签署了名字,然后颁布诏书,诸卫接受敕令,都听从杨坚指挥。杨坚担心宗室诸王在外生变,就借着千金公主将要嫁到突厥为借口,征召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向颜之仪索要要符印、玉玺。颜之仪说:“符印玉玺是天子之物,自然有人掌管,宰相为什么要索要?” 杨坚大怒,命人将颜之仪拉出,本来想杀他,考虑到他很有民望,所以派他到西边去做郡守。随后矫诏召五王进京,将其全部诛杀,以绝后患。
大权独揽,慑服人心杨坚在接受宣帝临终之命时,就派人去联络李德林,说要与他共谋大事。李德林表示愿意以死侍奉杨坚,杨坚大喜。刘昉、郑译想让杨坚做大冢宰,郑译自任大司马,刘昉任小冢宰。 杨坚于是私下里问李德林说:“你认为我应该如何处理?”李德林说应当做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否则无以慑服人心。于是宣帝发丧之后,杨坚立即以此行事,将正阳宫改为丞相府。 当时朝中百官并未慑服,杨坚便命卢贲率领全副武装的禁卫进宫,然后召集公卿对他们说:“想求富贵的请跟随我!”百官被卢贲武力所胁迫,没有不跟从杨坚的。 內史下大夫渤海高颖明敏有度量,熟悉兵事,多谋虑。杨坚想引为己用,便让杨惠向高颖传达此意,高颖欣然接受。并说:“愿为丞相驱使,即使大事不成,高颖遭到灭族之祸也在所不辞。”于是杨坚任命他为相府司录。
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汉王宇文赞尽管没有实权,但因被封为右丞相,因此暂住在宫里,每每与杨坚同帐而坐。刘昉进献美女给汉王宇文赞,宇文赞很高兴。刘昉趁机对汉王宇文赞说道:“您是先帝之弟,众望所归,当今天子年幼,又岂能担当大任!如今先帝新崩,人情纷扰,汉王不如暂且归第,等到局势稳定以后,回来再登极称帝,这才是万全之策。” 汉王宇文赞年轻,见识平庸,觉得刘昉的话很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意见。不久宇文赞就被杨坚派人除掉,为自己登基为帝扫清了障碍。
除旧布新,水到渠成杨坚废除宣帝的严酷统治,改行宽大之政。删改原有法律,做《刑书要制》,奏丞以后颁布实行。他自己躬行节俭,朝野内外都很敬服他。不久之后,宇文阐禅位于杨坚,众望所归、四海归心的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朝成为开国之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正史记载里杨坚是如何篡夺北周政权的?
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后代周自立有人说靠的是实力水到渠成。有人说依赖的是皇亲国戚而稳定局面,作为托孤大臣的他战功赫赫,横扫突厥,并利用自已兵权,架空北周皇帝,一步步篡夺了北周的实际权力。
杨坚的野心曾遭到宣帝的猜忌,但养精蓄锐的他实力雄厚,民心所向,早已培植了自已的势力。后镇压了宇文氏家族和亲宇文派的势力,恐怖铁血般的杀戮下北周灭亡。隋朝开始,他去掉了北周弊政,建立了自已的"大隋朝"。
正史记载里杨坚是如何篡夺北周政权的?
杨坚是陕西华阴人,他出身豪门,五世祖杨元寿曾经在北魏初年担任武川镇的司马。
杨坚的父亲杨忠,最早在尔朱氏下担任将领,后来又在“老乡”、同样是北魏初年家在武川镇的独孤信手下当差。
独孤信投奔梁朝后,宇文泰成立府兵,这群武川镇出身的军官都成为核心人物。当独孤信变成了府兵统帅部八柱国之一,杨忠成为府兵统帅部十二大将军之一,并且顺理成章的成为关陇地区上层贵族的重要政治人物。
杨忠死后,杨坚世袭隋国公,并且娶了独孤信的七女儿作为妻子。
独孤信的四女儿则嫁给了李渊的父亲,而杨坚的女儿又嫁给了北周宣帝宇文赟。
所以,北周、隋朝、唐朝这三朝的皇帝都属于亲戚关系。
杨坚靠着自己雄厚的政治基础,以及卓越的政治当上了北周的大丞相。随着他政治势力的愈来愈大,便决定推翻北周,自己当皇帝。
公元581年,杨坚认为时机来临,便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建元“开皇”。开皇九年,隋兵渡过长江,灭掉了陈国。结束了自西晋崩溃以来,将近三百年南北分裂的局面。
可是隋王朝并不长寿,仅仅传了三世,立国不到49年,便走向了灭亡。
正史记载里杨坚是如何篡夺北周政权的?
隋文帝杨坚能以外戚身份夺得江山,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其实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过这个“偶然”也不是真的纯属天降奇缘,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一种机缘巧合的水到渠成。
杨坚篡周,可以说是北周创业集团的第二代人物,利用统治阶级的失误和利益集团分配矛盾,以及领导者个人错误和早逝等偶然因素,抓住机遇发动的宫廷政变。
杨坚的父亲杨忠为杨氏家族在北周政权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在舆论普遍喜欢鼓吹独孤信对隋朝建立的功劳,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事实上,隋杨政权的第一桶金和杨氏家族累积的政治资本来都是自隋文帝父亲杨忠,杨忠创隋之基的历史地位被史书有意无意忽略,而史书对独孤信家族的高度推崇纯属唐朝史官刻意粉饰误导的障眼法。
杨忠是北魏边防六镇之一武川镇一个中级武将的儿子,他在六镇起义中追随孝武帝元修来到关中,后来被宇文泰招揽到麾下,在关陇集团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期,杨忠更是最被倚重的耆老宿将,他被明帝封为封邑万户的随国公。因此,他的嫡长子杨坚虽然在北周政权中无所作为,但靠着父辈的功劳,仍然享受着非常高的政治地位。
杨坚的外戚身份让他接近了核心皇权在北周统治者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杨坚因为没有附和权臣宇文护,虽然被宇文护长期打压,但周武帝宇文邕杀了宇文护后,杨坚得到了武帝重用,并聘了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太子妃,杨坚也逐渐走上了政治前台。
周武帝英年早逝,太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周宣帝,杨丽华夫贵妻荣成为了皇后,而岳父杨坚也托女婿的福,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但周宣帝为人残暴,他胡作非为、滥杀忠良,杀了几个正直的大臣后,又想对岳父动手。有次他打算逼死皇后杨丽华,杨坚之妻独孤伽罗听到消息后,大惊失色,她赶到宫中,为了向女婿求情,磕头磕到血流满面,周宣帝才稍解怒气。
杨坚就这样在喜怒无常的女婿之威胁下小心翼翼保全性命,不过杨坚大概没有料到的是,这个年轻暴戾的女婿很快就一命呜呼,命运之神居然向他招手了。
周宣帝暴死,外戚杨坚被幸臣推到了辅政之位周宣帝由于长期生活作风狂躁,因此即位才三年就一病不起,岳父杨坚也被诏入皇宫侍疾。此时宣帝之子静帝年仅八岁,而北周宗室又远在外藩,最高皇权可谓陷入了中空。
此时宣帝的佞幸之臣刘昉和郑译对此怦然心动,他们也想掌控最高权力,继续为自己谋求荣华富贵,但苦于声望无法服众,因此把主意打到了皇后父亲杨坚身上,想让他成为傀儡。
杨坚在仓促之间接受了他们的提议,刘昉和郑译马上矫诏命杨坚入宫辅政,并都督内外诸军事。这时忠于皇室的颜之仪急招宗室宇文仲入宫辅政。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杨坚女儿皇后杨丽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丽华以皇太后身份拍板,确定了父亲杨坚辅政的名分。
名正言顺,以丞相身份控制朝廷,完成了改朝换代杨坚得到辅政身份之后,迅速控制住了宫廷,接着就是控制朝廷。他用高官厚禄笼络和安抚住了这些推自己上台的佞幸之臣。但杨坚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很清楚这群人并没有忠贞是非观念,并不足以依赖,所以他之后迅速扩大了人才招揽范围,一批政治新秀,比如原来并不得志的北周中级官员高熲、退隐的苏威和来自北齐的李德林等成为了他新的幕僚和心腹,并帮助他平定尉迟迥等三方叛乱,为改朝换代做好了全面准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