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知府、道台、封疆大吏、提督、总督、巡抚分别是什么官?

清朝是最接近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封建王朝,关于这个王朝的官阶名称,很多人是比较感兴趣的。

清朝的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或者县级市市长,正七品。

清朝的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正四品改为从四品。

清朝的道台,相当于现在的地区行政公署或厅级部门,一般为正四品。

清朝的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从二品或者正二品。

清朝的提督,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从一品。

清朝的总督,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不是很准确),正二品或者从一品。

至于封疆大吏,这玩意儿的范围就大了去了。一般在地方上手握实权的官员,都可以称之为封疆大吏。比如说巡抚、提督、总督之类的人物,都是封疆大吏。

这么一来我们就能够初步了解这些官职的大小,虽然以上的类比不怎么准确,但大致也能分得清,这些官职的高低和管辖范围。

一、县令、知府属于基层官员。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里的清知府,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清廉的知府,还有一层则是清朝的知府。由此可见,清朝知府是多么挣钱的一个差事。

清朝前期,知府和县令这种基层官员,其实是相当挣钱的。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火耗,从老百姓身上剥削大量钱财。

到了雍正时期,对火耗做了改革以后,虽然没有了直接的额外收入来源,但是知府和县令,一般都会得到一笔可观的养廉银子,这些都是合理合法的收入。

所以说,你千万别小瞧了做县令和知府的这帮人,往往高层官员们的冰敬和碳敬,都是要靠这帮基层官员们来孝敬的。

啥叫冰敬?就是夏天高级官吏们消暑需要一笔钱,是由地方官们孝敬的。碳敬就是冬天,高级官员需要一笔钱取暖,也是地方官孝敬的。当然了数量远远要超过消暑和取暖本身的费用。

县令管辖一个县的大小事务,一般为正七品。而知府则管辖一个府的大小事务。一个府下辖多个县,所以县令的级别要低于知府。知府最早是正四品,后来改为从四品。

二、道台是个不确定的存在。

道台很有意思,从品级上来说,一般只有正四品。是巡抚和知府之间的一个地方官称呼。在乾隆年间给定了正四品的级别。

每个省都设有道员,主要作用根据不同的职责来界定,所以他们的称呼其实也有很多变化。你比如说:

管粮食的就叫督粮道或者粮储道,也可以称之为粮道。

管河工的就叫河工道,或者称之为河道。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台的权力地位逐渐加码。他们有向皇帝秘密递奏折的权力,因此道台们逐渐成为了巡抚以下,知府以上的这一层级的官员。

但是呢,清朝的地方机构,一般都是以省、府、县三个层级来划分的。所以道台又没有实际上的管辖地区,所以基本上就是省级单位的个别部门。类似现在的厅级部门一样。

三、巡抚、提督和总督,那都是封疆大吏。
  • 1、巡抚。

巡抚是最常见的,一省的领袖人物,就是巡抚。他们相当于现代的省长,手握实权。管辖本省的所有事务,包括军政、民政、吏治、刑狱等。巡抚在清朝为从二品。但是巡抚加兵部侍郎衔的,就是正二品了。

  • 2、提督。

提督一看就是武将的称呼了,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这个职位的人,主要负责官吏一省的陆路或者水路军队,因此也会被称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

当然了,提督是管不了八旗兵马的,他们主要管理绿营兵。清朝的军队编制,主要分成八旗兵和绿营兵两种。

其中八旗兵是清朝的核心部队,是他们打江山的本钱。而绿营兵则是在打入关内以后,收编的明朝部队。虽然大家都有编制,但是编制高低一看就看得出来了。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说八旗兵的编制是公务员编制的话,那么绿营兵的编制就是事业单位的编制。虽然都是吃皇粮,可是差距还是有的。

清朝在全国设立了12名陆路提督,还有3名水师提督。其中3名水师提督比较特殊,分别是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和长江水师提督。

提督负责管辖一省或者多省的军务,因此也是封疆大吏,一般官衔为从一品。虽说官衔不小,但依旧需要受到正二品总督的管辖。

  • 3、总督。

总督就很出名了,在清朝总督是几个省政治、经济、军事的最高长官。巡抚和提督,都要受到总督的管辖。但是总督的官衔,只有正二品。但是一般都会兼有兵部尚书衔,那就成了从一品,能够名正言顺地管辖提督和巡抚。

清朝著名的九大总督,分别是: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

其中直隶总督由于最靠近皇帝,所以按道理地位也是最高的。但正因为他更靠近皇帝,所以权力也是受限最大的一个。

一般如果一个其他地区的总督,被调任直隶总督,看上去好像升官了。实际上他们都知道,那是朝廷给你明升暗降了!

总结:封疆大吏,未必就有七品小官好使。

一提到封疆大吏,一个个都竖起大拇指。实际上在清朝做封疆大吏,那是一件风险更高的事情。因为他们地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

乾隆皇帝时期,这些总督、巡抚、提督,他不知道杀了多少。为啥?因为在他的十全武功里,有很多挫败的地方,都是这些人填坑不善所造成的。

相反,县令、知府这些基层官员,小日子过得反而很舒服。因为他们地位相对不高,所以担责任也不大。

至于封疆大吏,也得选好地方才行。你比如说两江总督,在清朝前期日子很好过的。可是在太平天国时期,那就煎熬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朝知府、道台、封疆大吏、提督、总督、巡抚分别是什么官?

这个就涉及到清朝的官制了,很多人看《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的时候,如果不太了解里面人物的官名,那么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那这里就简单的来介绍一下清朝的官制。

清朝设行省、府、县三个级别,对应着现在的省、市、县三个级别。我们先来说一下总督,总督是指管辖一省或者多省的民政,军事的长官,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其中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比较特殊,是管理具体某一项事务的官员。

总督一般为正二品,但是如果加兵部尚书,或者加都察院右都御史,那么就是从一品了,因为六部尚书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就是从一品的。那么哪些人会是正一品呢,就是三殿三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就是正一品的,而六个大学士就是我们俗称的宰相了。

另外值得一说的,九门提督也叫步军统领也是从一品,隆科多担任的就是步军统领。那我们继续来讲巡抚。巡抚也叫抚台,主管着一省的军政与民政,一般为从二品,总督是要比巡抚大的,巡抚一般也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这个相代于古代的御史中丞,所以巡抚有时候也被叫中丞。

巡抚有两个属官,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和按察使,而承宣布政使简称为布政使,俗称为藩台,主管民政,一般为从二品,按察使俗称为臬台,主管刑名,一般为正三品。那道台又是什么呢?

道台是在省与府之间的官员,专管某一种具体的政务,比如粮道,负责管粮食的,河道,专门管河流的,还有茶马道,盐道,驿传道,管辖的范围不一,有的是管一省的,有的是管几个府的,开始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一概定为正四品。

知府就是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了,一般为从四品。提督是武官名,全称叫做提督军务总兵官,是各省绿营最高的军事长官,从一品,下面有正二品的总兵,从二品的副将,正三品的参将,正五品的千户。

总督,巡抚,提督都可以称之为封疆大吏。如果您有什么疑问,欢迎评论,我们共同讨论。

清朝知府、道台、封疆大吏、提督、总督、巡抚分别是什么官?

题主的问题不准确,他所例举的官职中,封疆大吏并不是具体的职务。下面详述之。

知府。是宋代知某府事的简称。清代的知府,是地方政府中府一级的长官,略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地区、盟或州的一把手。

道台。道台是道员的别称。道台起源于明代,明时,省一级设布政司和按察司,但由于一省地方广大,常常派出布政使的佐官比如左右参政和参议,分驻省内不同地区,叫做分守道,管理钱谷;按察使也派出佐官比如副使、佥事,分驻省内不同地区,叫做分巡道,管理刑名。此外,还有一些因事而设的,如四川盐茶道。分守道或分巡道的长官,就称为道员,也叫道台,他们向省级的布政使和按察使负责,是省与府之间的长官,同时还负有监察地方官员的职责。清承明制并作了一些修改,把原本是临时性差遣的道台,改为固定的实官,并大多还兼兵备道。所以,道台就成了省内几个州府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在今天的同一个省内的几个地级市之上再设一个机构。

提督。提督是一省的高级武官,节制全省的武装力量,下设镇、协、营、汛等单位。在沿海和沿江地区,还设有水师提督,专事掌管水军。

总督。地方最高长官,管理一省或数省,并且综理军民要政。略相当于建国初期的各大区,如西南局、中南局的最高首长。此外,还设有专门事项的总督,如漕运总督,河道总督。

巡抚。一省的最高长官,也是综理军民要政。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总督管理数省,但他并不是巡抚的上级,二者是平行的。

上面的总督,巡抚,因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相当于古代诸侯,故而称为封疆大吏。有时候,也把提督以及将军、都统等高级地方官都统称为封疆大吏,它只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并不具有严格的规范。

清朝知府、道台、封疆大吏、提督、总督、巡抚分别是什么官?

按照清朝的官制,清朝的官员级别和现在的官员级别似乎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而且都有特殊的情况存在,所以,我们只能根据他们的职权管辖范围大概来推测一下。

清朝的核心级别,以乾隆时期为准,一共有九品十八级。也就是说,总共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为正品和从品,共十八个等级。

当然,皇帝、太上皇、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还有被赐封公侯伯爵位的功臣,以及公主额附(驸马)的级别,都属于超品,也就是说,他们的级别都高于正一品,不过大多属于荣誉头衔,俸禄都较高,但好多并没有实际职务。另外还有一类,就是不入流,是从九品以下的官府雇佣人员。故此,如果全部算起来,共有二十一级。

既然题主说的都是地方官,那我们就说一下题主给出的这几个官员职务。

一,知府,从四品,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长、州长、地区行政公署专员。在封建社会各时代有不同叫法,比如“州牧”、“刺史”、“太守”、“知州”等。

知府一般尊称“太守”、“太尊”、“五马”、“黄堂”。

二,道台,正四品。按照清朝官制,道台衙门,是知府衙门和巡抚衙门中间设立的一个政府机构。道台,大于知府,又小于巡抚。我们现在没有设置这样的对应机构。

一般尊称“道台”、“观察”。

三,封疆大吏,一般是指管辖一省或数省的长官。比如总督,负责某一个大区域的军政事务,职权最重;巡抚,掌一省财政、民政、司法,乡试,地位略次于总督;或执掌关防大印的统帅、八旗驻防将军以及品级相当高的官员。都可以称为封疆大吏。

在和平时期,封疆大吏的品级不等,看你具体的官阶。比如总督、巡抚、提督,都可以称为“封疆大吏”,但他们品级各有不同。

假如是战争年代,或者偏远地区的封疆大吏,为了统一指挥、配合协调,不至于战时出现混乱,朝廷很可能委派一位信得过的人专门坐镇一方,这种封疆大吏很可能赋予钦差大臣使命,不管原有的地方官品级多高,职位多大,都得听“钦差大臣”一人指挥。比如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就是这样。

四,提督:清朝时候的提督,属于武职官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卫戍区司令兼公安局局长。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说他是封疆大吏,也行。因为在清朝官制里,提督、巡抚是分开的,各有各的职责范围。一般情况下,提督掌管地方军事、警务。

另外,除了地方上各省的提督以外,清朝还有一个九门提督。

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京师卫戎部队的统领,品秩为“从一品”。步军统领掌京城守卫、稽查、门禁、巡夜、禁令、保甲、缉捕、审理案件、监禁人犯、发信号炮等要职。

提督由于属于维护地方安全、保卫的重大责任,他的品级很高,和地方上最高长官总督的品级相同,也是从一品,比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抚的品级还大一级。提督一般被人尊称为“军门”。

五,总督:清朝一省或数省的最高长官,负责所辖范围内所有军、政、民事务,在地方官员里,职权最大,品级也最高。通常挂兵部尚书衔。有人说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其实,现在根本没有完全对应的设置,倒有点像各大军区的司令,但又不完全像。

总督,通常被人尊称为“制台”、“制军”、“总制”、“部堂”、“大帅”、“老帅”

总督一般是从一品到正二品。如果是加兵部尚书衔,便是从一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清朝定例。故此,总督都是从一品

在清朝地方长官里,总督(制台)是最大的官职,而且全国只有九个总督。比如清朝的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湖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

六,巡抚:清朝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负责省级行政、司法、法院、检察院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同时兼任很多部门的长官。另外,还有参与管理军事的职责,通常挂兵部侍郎衔。

清代的巡抚,一般为从二品。若加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不过,加兵部侍郎衔已成惯例。巡抚,一般尊称为“抚台”、“抚军”、“中丞”、“部院”、“抚院”、“抚宪”、“大帅”

清朝知府、道台、封疆大吏、提督、总督、巡抚分别是什么官?

这个问题要好好掰扯掰扯,弄明白这个,以后穿越回到清朝至少知道出事找哪个当官的。

首先来说,封疆大吏并不是具体的职务,提督、总督、巡抚都能称得上是封疆大吏,道台和知府是省一级以下的职务,因此称不上封疆大吏,纵横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清朝的官职都是怎么回事。

提督

提督跟其他的官职都不一样,提督是武职,全称是提督军务总兵官,是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者水路的提督,陆路的一般就是提督,而水路的会称为水师提督。

是掌管清朝各省绿营的最高军事主官,官阶是从一品,在清朝不同时期各地的数量有所变化,总体上保持在不到二十人左右。

从根本上来说,提督是一个军事职务,是中央派驻在地方的军事单位,提督可以由巡抚兼任,但是不由巡抚兼任的职务不能干预地方的事物。

总督、巡抚

总督和巡抚也能掌管一定的军权,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地方的政务官员,总督和巡抚之间的差别是,总督一般管理某一个片区,是一省或者数省的最高行政掌管,官阶为正二品。

巡抚只掌管一省事务,掌管地域范围比总督要小一些。

但是两者的关系却是很微妙的,两者都是直接对中央负责,并不存在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因此不具体到实际当中,说不准是总督大,还是巡抚大。

尤其是清朝前期,地方军事事务大部分集中在提督手中,总督和巡抚在军事上的影响力有限,然而太平天国运动后,全国的绿营都遭到一定程度的打压,反而是湘军、淮军这样的地方团练成为抵抗的最重要的力量,湘军、淮军中走出的将领被封为总督、巡抚后,也掌握了军权以及地方事权,到这个时候,总督和巡抚的实际权力是大于提督的。

而总督在前期应该是远高于巡抚的,但是后来巡抚可以直接掌控兵权,反而成为削弱总督的工具,中央为了避免某个总督大权独揽,就逐渐增加巡抚的权力,一个省份有总督就没有巡抚,有巡抚就不能有总督,所以,总督一直都是那几个,但是总督的权力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以两江总督来说,正常来说是兼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到清朝后期,安徽巡抚、江西巡抚已不再听命于两江总督,两江总督实际上跟原来的江苏巡抚没有什么区别,而直隶总督是管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的,到最后直隶总督只管河北地区了。

道台(道员)

按照清朝的地方机构设置,是“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本来是没有道台什么事的,清朝初期道员也并不是固定的职务,官阶也不一定,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正四品的官员,实际可以达到二品、三品。

是介于省级的总督、巡抚至府级中间的官员,因此,理解起来有些复杂,其实就是一个处理地方专门事物而设置的一个官职,比如这个省有河运,因此就设立一个河道,专门负责河工的,除了河道还有粮道、海关道、茶盐道等等。

但是,道台不完全具备地方政府性质,是清朝省级行政机构职能的补充,只不过在某一时期有可能权力过大,乾隆、嘉庆年间准许道员密奏朝廷,使得权势日益加重。

知府

知府就比较好理解了,掌管一府的政令,是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以前的太守,现在的地级市最高行政长官,一般来说属于从四品。

比如清朝古装剧中经常提到的扬州知府、苏州知府就是他了。

清朝知府、道台、封疆大吏、提督、总督、巡抚分别是什么官?

谢邀。知府大约相当于如今的地级市市长;道台大体上相当于如今的副省长;提督是军方大员,大体上相当于如今的军长或省军区司令;总督为分管两到三省军政事务的方面大员,大约相当于建国初期华东局、东北局的一把手;巡抚为一省主官,大约相当于如今的省长。从总督、巡抚到提督,总的可以被称为封疆大吏……

值得一提的是,总督和巡抚并无相互隶属关系,如果是没有挂兵部尚书衔的总督,级别应该也是正二品,跟巡抚同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