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左宗棠为了觐见皇帝,为何能被太监勒索二千两银子?

清朝的太监还是很规矩的,到了慈禧这儿才算是坏了规矩。由于明朝党争和太监干政的先例在那里,所以清朝是既不准搞党争,又不准太监干政。

可是慈禧太后很喜欢太监,她手底下有好几个著名的大太监。这些太监大多来自保定河间府,也就是纪晓岚的老家。这地方在清朝是培养太监的摇篮,被称之为太监之乡。

慈禧太后手里的两个大太监安德海和李莲英,全都是河间府的人。因此李莲英算起来还要喊安德海一声师兄。

左宗棠入京被敲诈的事情,就跟安德海有关系。左宗棠什么人?平定太平军、横扫捻军、平定陕甘地区回族起义、收复新疆的大功臣。

这样的大功臣,这帮太监都敢敲诈?是真的活腻歪了吧?你别说,左宗棠还真的要买账,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

一、太监们就靠敲竹杠来钱快。

左宗棠这样的封疆大吏,其实很少在京城走动,就是过来也只是述职。所以他对京城的风土人情并不是很了解。

那个时候的太监,其实工资并不高,一般也就三四两银子一个月,打发吃喝还算勉强,想要大富大贵,根本不可能。

所以他们必须要开源,想各种办法去挣钱。从太后那儿得到的赏赐是一方面,敲诈地方进京的官员,则就是另外一方面了。

一般在京城做官的老油条,都知道这里面的门道,所以他们懂得跟太监们打交道。平时孝敬着点,关键时刻就不需要花太多钱了。

你比如说见皇帝的时候磕头,这也是有讲究的。太监们整天在皇宫里转悠,他们知道哪块地砖下面是空的。在这地方磕头,能发出砰砰砰的声音,皇帝听了都要为磕头的官员捏把汗,别活活磕死的。

给了钱的,那么太监们就会带你去那些空心砖头的地方磕头,不给钱的,那么对不起,实心的砖头你们自己看着办吧。就算把脑袋磕裂了,皇帝还是觉得你不诚心。

类似左宗棠这种封疆大吏,一旦到了京城,那可就是太监们眼里的香饽饽了。他们满心认为在地方上做官的,都是贪官污吏,而且来钱特别快,不宰他们宰谁呢?

二、左宗棠帽子忘拿了,结果遭到敲竹杠。

左宗棠打完太平军以后,正打算在福建搞船政,结果慈禧太后立刻让他去西北平叛。左宗棠便带兵前往西北平定了捻军起义。

事情办完了以后,左宗棠进京述职。这是他第一次入京述职,所以他啥玩意儿都不懂,虽然小心谨慎,可是在临走的时候,还是把自己的官帽给丢那儿了。

慈禧太后一看,左宗棠把帽子丢这儿了,所以就让安德海给左宗棠送过去。这安德海当时可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他立刻意识到,商机来了!

他对左宗棠不了解,他认为无非就是一个贪财的封疆大吏,不宰一顿咋行呢?于是安德海找了个自己的心腹太监,把左宗棠的帽子送回去了。

啥也不懂的左宗棠,连连拜谢,心想这世道还真的遇到好人了。结果人家小太监一伸手就是三根手指头,啥意思?表示OK吗?

三根手指头就是3000两银子的意思,小太监表示,只要给了钱,那么这件事我们绝对不宣传出去。左宗棠心想,这可真够黑的,一张口就要这么多钱。

当时左宗棠一年工资才不过180两左右,再加点其他油水,也只有四五百两的收入。他一张口就干掉了左宗棠五六年的收入。

但是不给钱可不行啊,因为把柄被人家给抓住了。这种大不敬的事情,以后传扬出去,对他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因此硬汉形象的左宗棠,还是凑了3000两银子交给了小太监。

三、安德海最后被丁宝桢给宰了。

安德海挣钱的方式如此别出心裁,实在是让左宗棠猝不及防。不过倒霉的可不是他一个人,安德海挣钱的对象可多了去了。

作为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安德海可以说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当时他按照慈禧太后的旨意,南下采买定做龙袍的材料。

实际上安德海下去,就是搜刮贪官污吏的钱财的。他走到哪里,就招摇到哪里,把自己当成钦差大臣一般,谁都要给他面子。

本来以为是个挣钱的差事,可是到了山东地界上,情况发生了变化。山东巡抚丁宝桢,一点也不买安德海的账。

丁宝桢以太监不得私自出宫作为理由,立刻把安德海给抓了。不等慈禧太后前来求情,丁宝桢就咔嚓一刀把安德海给宰了。

这可是一件大事,本来安德海就是南下帮慈禧办事的,可现在丁宝桢表示,安德海是私自逃出宫的,按照清朝组训,这种情况下的安德海,只有被杀的结果。

因此丁宝桢杀了安德海以后,不仅一点事儿都没有,还成了众多官员们心目中的大英雄。为啥?给他们出了一口气呗!

总结:这帮人敲诈不会挑人。

左宗棠的这个事情,真实性还无法下定论,不过我认为真实情况下,以左宗棠的个性,他是不会屈服的。

这哥们什么人没见过?多少风浪都走过来了,还担心被太监敲诈?其实安德海他们就是仗着慈禧太后撑腰,所以不管来的是谁,他们都要敲诈。

你敲诈李鸿章,那算你独具慧眼,毕竟李鸿章有钱啊,而且是特别有钱。可你敲诈左宗棠就有些说不过去了。人家整天给大清朝忙东忙西,到处去打仗收拾残局,压根就没工夫给自己敛财,这样的人你都敲诈,你们还是人吗?

因此安德海的结果,其实给清朝那帮太监们提了个醒儿,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分寸。等到李莲英上来以后,他可就规矩多了。虽然也挣了不少钱,可挣钱的手法要合理的多。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代名臣左宗棠为了觐见皇帝,为何能被太监勒索二千两银子?

回答/日尧居zr

导语:左宗棠也是清朝末年的一代名臣,不但是封疆大吏,那也是一方诸侯,当朝一品大员。说起左宗棠能被太监勒索二千银子,可能有人不信,但是这次左宗棠的确是有小辫子被太监抓到了手里。在回答左宗棠被勒索银子这一事件之前可能要简单啰嗦几句关于清朝的太监。

在明代乃至明代的后期,太监在皇宫中形成了一种重要势力而被称之为阉党。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又增设了内十三衙门,这一制度的执行让太监在皇宫内廷的势力又死灰复燃。

这个十三衙门在顺治帝这个朝代活动十分猖獗,这个机构的设立就是顺治帝当时的太监总管吴良辅提议的,设立这个十三衙门,实际上就是明朝太监在后宫统治的化身。

这个衙门的设立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因为清王朝在未入关以前,本身就设立八旗制度,而且这八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以及正白旗”这三旗被称之为上三旗直接归皇帝统领调动。

在满洲八旗当中的各旗旗主,都有自己的包衣奴才,那么皇上统领的上三旗的包衣奴才自然而然的就应该成为了皇帝的家臣,照理说在皇宫中给皇帝当家的应该是这些人,所以就以上三旗中的正白旗为主与十三衙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这一问题始终没得到解决。

顺治皇帝驾崩以后,康熙帝即位,正白旗本就是孝庄文皇太后门下的包衣奴才,所以康熙皇帝在孝庄皇太后的支持下不但裁撤了十三衙门,而且还讲十三衙门的总管吴良辅处死。

至此皇宫内廷中的太监,被立下的家法,制定的规,对于后宫太监的干政得到了有效的抑制。

一直到了嘉庆和道光这两朝一直秉承着乾隆皇帝的家法,所以这些太监们不敢胡作非为。到了咸丰末年,由于咸丰皇帝沉迷于犬马声色,所以这太监干政的现象有所抬头。

在当时那个年代流传有这样的民间谚语;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些民间谚语在这里并不是骂保定人,而是说保定人会侍候人,当太监也是一种专业。

因为皇宫内廷当中太监大多数来自于河北的保定,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活所迫,有的家庭对太监这个行当是一辈传一辈儿,也被称作为祖传手艺。

太监根据不同的等级也有月例银子,可是有的太监根据不同的岗位会得到数量不同的犒赏,这就要看太监自身的智商和他的机灵劲儿,如果运气好的话,逢年过节就会有很大一笔收入。

这其中包括内廷人员逢年过节或者奉召参加庆典,如“入座听戏”等等,对这些太监都有一些馈赠。

在清朝的宫廷当中有一种太监的发财之道,那就是太监们对官员的勒索,也被美其名曰为犒赏,实际上就是大臣们觐见皇上的时候花钱消灾。

特别是皇帝对大臣们的处分当中有一种是由太监传旨被称之为“传旨申饬”;这个被派出来传旨的太监都是利嘴,倘若被训斥的官员接待的好,红包又丰富,那这位太监则念一遍“传旨申饬”随随便便就可以了事,如果这位官员不懂其中道理没能很好向太监表示,那这位太监便可以把皇帝的“申饬”变成痛斥,把这位官员骂得狗血喷头。

太监弄钱的花样很多,但不管什么花样甚至上总脱不了“敲诈勒索”各种方式。

有的太监胆大妄为,即使是朝廷一品大员,他也敢勒索,清朝末年的清代名臣左宗棠,就曾经被勒索过,这位左宗棠也只能忍气吞声,因为他被这位太监抓住了小辫子。

这次是左宗棠内召入军机大臣,是从兰州进京入觐,按照清朝觐见皇上的规矩,封疆大吏被皇帝召见时要免冠磕头,而此时自己的这顶大官帽子要放置于自己下跪的正前方,如果有顶戴花翎,则帽子倒置,就是顶戴花翎的翎尾对着皇帝的御案。

当皇帝向左宗棠问话,左宗棠奏对完毕后,这次左宗棠“跪安”退出时竟然忘记了自己这顶大官帽子,扭头便走下了朝堂,这就违背了官制,犯了大忌,给皇帝的太监总管创造了发财的机会。

这位太监总管拿着左宗棠的官帽一直送到了左宗棠的住处当着左宗棠的面,毫不忌讳的向左宗棠勒索酬谢银子二千两,公开说;否则就要把这事捅到御史言官那里,威胁要弹劾左宗棠,朝堂之上失礼。

左宗棠对这位太监总管不得不屈服,他认为因为自己和皇上的奏对失礼实在丢人,因为这种事与太监纠缠更是没趣,无奈之下只好接受这位太监总管的勒索。

我是头条号:日尧居zr,坚持原创,杜绝抄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