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真的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
我觉得是可以的,至少他们这一类人是可以的。弘一法师李叔同,那是正儿八经的富二代,他们家贼拉子有钱,他老爹本来就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不过由于家里太有钱,所以辞官回家继承了亿万资产。
所以李叔同自幼的生活,那是相当潇洒的。当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在为生计发愁的时候,李叔同已经在考虑哲学问题了,他也研究过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般研究这些问题的人,都是太闲了,或者是饭吃得太饱。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李叔同,居然还是个大学霸,你不得不服气,人家的起点就是你追逐的终点,可人家同时还在追逐属于自己的终点。
很多同龄人还在读四书五经的时候,李叔同已经开始研究话剧、哲学、佛学这些东西,因此他在艺术和宗教上的成就相当高。
一、4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让李叔同懂得了放下。这种富家公子,又是饱学之士,不管怎么说前途都是相当光明的。不可能会有人把他跟什么法师联系在一起。李叔同其实有四段难忘的爱情,这或许是他看破红尘的重要原因。
- 1、对戏园子里的杨翠喜如痴如醉。
李叔同的父亲68岁的时候,和他19岁的三姨太,生下了李叔同。等到李叔同5岁的时候,他73岁的老爹已经去世了,这个时候他的母亲才24岁。
剩下的后半生,虽然不缺钱,可是无聊啊,该怎么打发呢?于是她便爱上了看戏,她自己看戏,也常常带着儿子李叔同一起去看戏。
久而久之李叔同对戏曲有了痴迷,长大以后的李叔同,对戏园子里的一个叫杨翠喜的戏子,爱得如痴如醉。只要杨翠喜上场,那么李叔同必然会一掷千金地捧场。所以两个人是情投意合,算得上是郎才女貌。
可是庆亲王奕劻也很喜欢杨翠喜,所以段芝贵为了拍马屁,就把杨翠喜给赎身送到了载振那里。这可把李叔同伤心坏了,好几天没吃下饭。
- 2、原配妻子俞氏,给李叔同生了三个孩子。
家里人看李叔同哭得死去活来,只好赶快给李叔同安排婚事。他们认为只要李叔同早点结婚,那么他就会逐渐忘记杨翠喜。
俞氏比李叔同大2岁,她家里也是做生意的,主要经营茶叶,所以跟老李家是门当户对。俞氏好歹也是大家闺秀,可是李叔同却不喜欢。
为什么?李叔同体会过杨翠喜那种热烈的爱,对俞氏这种含情脉脉,又怎么会提得起精神呢?所以李叔同死活不答应。
结果有钱好办事,李叔同的二哥告诉他,只要他娶了俞氏,那就可以从家里拿走30万出去自己单过。毕竟是小妾的儿子,在大家族里,是抬不起头的,所以他早就想要出去了。
为了这30万,李叔同娶了俞氏,而且还跟俞氏生了三个孩子,但是他对俞氏并没有那么上心,在难逃到上海以后,李叔同再次沾染上了一系列恶习。
- 3、上海名媛李苹香。
李叔同到了上海以后,不仅加入了城南文社,而且整天流连于风月场所。这一时期,李苹香成为了李叔同追捧的对象。
李苹香不仅是上海名妓,而且还是个才女,正对李叔同胃口。两个人整天泡在一起谈天说地,可谓是情意绵绵。
但是李叔同的母亲去世以后,李叔同痛定思痛,决定告别这种腐朽的生活,于是便离开了上海,前往日本留学。他和李苹香的这段感情也就无疾而终了。
- 4、远渡重洋,又娶了个日本老婆。
李叔同虽然比较爱玩,可是智商高又有钱,所以他在学术界的朋友非常多。一眨眼功夫他就有了出国留学的想法,老婆孩子全都扔在家里,自己跑日本去潇洒了。
在日本他接触到了歌剧,对这种表演形式非常感兴趣,并且亲自上场,男扮女装饰演茶花女,在当时也算是名噪一时。
此外他还开始学习绘画,那个时候的艺术生特别喜欢画光身子的女性,但是没人愿意给李叔同做模特,无奈之下他才向房东的女儿寻求帮助。
没想到人家一口就答应了,因此两个人越走越近。李叔同坦言自己有老婆孩子,但是她对李叔同依旧不离不弃。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以后,居然还把这个日本老婆给带回来了。而且,李叔同独自和这个女人住在一起,丝毫不管原配俞氏和三个孩子了。
二、遁入空门,或许是李叔同参透一切的起点。李叔同是一个参透人生的高人,在39岁那年,李叔同在杭州任教期间,忽然参透了佛法,懂得了放下,从此遁入空门。
很多人遁入空门,都受不了清规戒律,但是李叔同是一个执着的人。他不会因为一时的热血就遁入空门,他这么做是真的参透了一些道理。
李叔同不仅把自己的财产都给散尽了,而且自己珍藏多年的古玩字画和书籍,都一一送给了自己的朋友。他想要落得一干二净。
可是他真的可以一干二净吗?当然不可以,因为还有两个女人在盯着他。一个是他的原配夫人俞氏,一个则是他的日本老婆。
日本老婆询问李叔同,什么是爱,李叔同告诉他,爱就是慈悲。日本老婆来的时候,连门都没法进,她惨然地问: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小姑娘,你错了,他伤害的又何止是你呢?你也只能看到你自己的伤心之处罢了。岂不知你快乐的时候,俞氏正抱着三个孩子在家抹眼泪呢!
总结:人到掏空自己的时候,才看得清身体在什么阶段。学佛并不是出路,而是一种过程,一种看透自己的过程。先把自己掏空了,再去体会身体本来的面目,或许你就能看清自己的身体,正处于哪种阶段。
李叔同能够在39岁的时候做出出家为僧的决定,而且奋不顾身地抛下了红尘中的一切,这本身就是一种看透。
所以我认为到了这种境界的人,是真的可以知道自己的身体是不是还能再坚持下去。因此李叔同的确是可以预感到自己的生死的。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一样,南怀瑾先生在坐化之前,也曾经告诉自己的弟子,你们太笨了,我讲得口干舌燥,你们还是听不懂。算了,我不讲了,我马上要走了。没多久南怀瑾先生就走了。
弘一法师真的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弘一法师真的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人哭着来,笑着走,来去无牵挂。于佛家来说,生死轮回,本就是虚妄。每代高僧都希望能得生净土,得地悟道,而非轮回生死。所以弘一法师的事应该分两个层次说。
一、从世俗的生死观点来说,弘一法师是能够感应到自己生命之火即将燃尽。这是很多人的实证。不论在家还是出家,都有过类似的实例。而弘一法师是修行者,对自己的微观更能达到入微入细,自然知道大限将至。笼统的来说,人们是知道自己的大致归期,却很难精确到毫厘。弘一法师在这方面有充分的物证和认证来证实法师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洒脱、从容面对。
二、从佛教观点来说,玄奘法师最后时刻,弟子问他:“得生否?”,法师很肯定地说:“得!”。这在佛教里叫做入定。有了一定修为层次的人,在机缘成熟的时候,刹那入定而往生乐土。可以是重新轮回转世,可以是往生净土。在三十三重天际遨游。时间短,在须臾之间。没有这个禅定的功夫是不可能办到。由是,从记载上看,玄奘法师,是有这个定力的。再看看弘一法师。当代法师中,能真正折服众生的,弘一法师是一位大法师。无论在家还是出家,都能让人感知到他的智慧和慈悲。我们吟唱《离别》,我们观赏法师的诗话,我们拜读法师的偈语,虽佛不可相中求,但相中自有真佛在。
悲欣交集!天心月圆,华枝春满!这是怎样的智慧和慈悲。动荡的年代,跌宕的遭遇,无比的智慧,无量的慈悲,成就一代大法师:弘一法师。于俗希望弘一法师悲悯精神永存,于佛道希望弘一法师功德圆满,造福人间。
弘一法师是我国当代的多智多才多勇多慈的大法师。哪个才艺不通至高无上的真理?正如条条大路通达北京。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如果您喜欢我的论述,请点击关注和转发。谢谢!
弘一法师真的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
对我来说,在近现代所有成就非凡的艺术家当中,弘一法师一直是最有感染力的一位。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性魅力直击我们的灵魂,那么真实不虚,却又总是谜一般存在。
当然,弘一法师留下的最大谜团就是他精准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并在临终前从容不迫地与好友一一道别,安排好后事。在他自己预测到的归期飘然仙逝,涅槃之像,面带微笑,慈祥安然,如睡着了一般。
其实我无意去探寻事情的真相,就算只是他的朋友或者弟子们根据一些事情编织的谎言,这个谎言也足够美丽,让人不忍心去戳破。事实上,上面描述的弘一法师临终前与好友告别的诸多事例的确是真实的,甚至还在辞世前几日致信给好友刘质平,对衰老死亡的态度超然乎常人,不喜不忧亦不惧,表现的一如往常。
在很多人看来,也就是弘一法师的这封信成了他未卜先知的最好证明。因为在这封信上,弘一法师竟然精准地写下了自己的归期: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谢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
看到这封信的资料图片时,我还是产生了一些疑问的,一位信上面填写的日期是红色笔迹,很容易让人想到这是在信写完之后填写的。那么,是不是弘一法师本人填写呢?没有任何人为此作出说明,也没有在各种资料中找到任何可信的答案。
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就算弘一法师的未卜先知只是人们的美丽构想,他那种对待死亡的超然态度却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能忘记,弘一法师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弘一法师早年天资过人,艺术成就令人刮目相看,临近不惑之年时遁入空门,修为甚深。这一点我们从弘一法师早期和晚年书法风格的迥异便能看出来,生死已被看得淡然,达到了一种超乎寻常的人生境界。
时常会想起弘一法师谱曲的《送别》,那是我听过的最美、最感人的旋律。如果你不能跟弘一法师心灵相通,听到的就只有伤感;如果你能领悟弘一法师临终前留下的四个字:悲欣交集,你就能在《送别》的旋律中听到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
弘一法师真的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
道法之深,德行之高,见识之广,学问之博,历代僧众,弘一法师李叔同算是近代最著名的一个,也是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个。
高僧,诗人,画家,书法家,戏剧表演家,这些看似并不紧凑但十分尖端的头衔,都浓缩于弘一法师于一身。在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造物的神奇,看到那些不可能在造物那妙笔的涂抹下,一个个传奇竟然如此轻巧就给创造出来了,据说,父亲68岁、母亲19岁时生下了李叔同,天赋异禀就是这种老夫少妻天高地厚结合而产生出来的神奇吗?
作为李叔同,尘世佳公子,晚清官宦之后,祖籍浙江,生于天津,12岁写下“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这充满悲凉和深沉、充满哲理感悟的诗句;16岁考入辅仁书院;17岁师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习诗词、辞赋、八股,又从天津书印名家唐静岩学习篆书并治印,开始与津门名士过从交游;18岁习钢琴,学习音乐和作曲;20岁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从学于蔡元培先生;之后创作戏剧,并写下大量诗歌。
李叔同还是将西洋的音乐、绘画、戏剧引进中国的第一人,曾经在日本东京的舞台上出演过话剧《茶花女》,而且是反串饰演头号女主角玛格丽特。而李叔同最让我们欣喜和感动的,是借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曲调所填写的《送别》一词,那优美的曲调,特别是配上李步同所作的那古朴、典雅、深沉、伤感的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词敲心上,让人颤抖,甚至落泪。
39岁那年,正是艺术生命巅峰时刻,李叔同却无端地毅然出家了,后来,他就成了弘一法师。
作为弘一法师,他谢绝尘缘,坚守清静,特别不喜欢同官场人物来往,据丁鸿图《庆福戒香记》记载,弘一46岁那年,在温州庆福寺闭关修练,温州道尹张宗祥到寺,点名要拜见弘一法师,被他拒绝,他的师傅寂山法师手持张宗祥的名片请求他见一面,弘一流泪拒绝道:“师父慈悲,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为了生死大事,妻子亦均抛弃,况朋友乎?乞婉言告以抱病不见客可也!”让这个地方大员吃了闭门羹。
58岁时,弘一居青岛湛山寺,青岛市长沈鸿烈慕名要宴请他,弘一引用北宋唯正禅师一偈语回复道:“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仗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又一次婉言拒绝了地方行政首长的热情邀请,相对于今天那些经常露脸荧屏、出入官府的所谓高僧,其道行高低真有云泥之别。
这样一个才不世出、高不见顶、深不测底的人,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似乎丝毫也不会让人怀疑,他给凡世俗人的惊艳太多了,又怎么在乎他这“多此一举”呢?1942年10月10日,弘一法师手书“悲欣交集”四字交侍者妙莲,然后安然赴死。一场人生的盛宴,弘一法师就用这四个字作了最后、最好的诠释。
弘一法师真的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
在佛教中这叫预知时至,一般得道高僧,大德,大善人,或长年吃斋持戒的居士,行善积德的大善人,会预知归期,尤其长期诵经礼佛修行的大德在圆寂前个把月前会有佛菩萨托梦告诉他几号几时来接他往生西天佛国。高僧开始做往生前的准备,并告别至亲老友,到那天那时辰,人就走了,象活了119岁的河南海贤老和尚,五台山梦参大德,虚云老和尚等。
弘一法师真的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令人潸然泪下的《送别》,原本以为是首古词,直到长大后才知道,它是民国著名音乐家李叔同的杰作。
诗人、画家、戏剧表演家、音乐家,这些哪一个拿出来,都显得特别才华横溢的头衔,却全浓缩在李叔同这位民国尘世公子,也就是后来出家的弘一大师身上。连林语堂都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世间少有的才子,却在不惑之年遁入空门,一心向佛,修为极深。把生死早已看淡,达到一种超乎寻常的人生境界。
据说他临终以前,与昔日好友刘质平、夏丐尊等一一道别,安排好后事。在他写给刘质平的信中,还精准提到了自己的死期,这种对衰老死亡的超然态度,实在令人叹服。
(弘一法师)
那么令人好奇的是,弘一法师真的能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
一、聪敏神童富家公子。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一个首富家庭,祖上世代经营盐业和银钱业。据说他是父亲李世珍68岁,和19岁的三姨太李氏所生。可能正是这种老夫少妻的结合,才造就了李叔同的天赋禀异。
5岁那年,73岁的父亲去世。李叔同接受启蒙,跟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李文熙读书和学习礼仪。天资聪颖的他过目不忘一学就会,小小年纪却诵出了“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绝句。
幼年时的李叔同,很早就受到佛教的熏陶。据说他降生时,曾有喜鹊衔松枝到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这根树枝,也一直跟着李叔同终生不离。
当时李家人都笃信佛教,李叔同很小就会背《大悲咒》《往生咒》。还时常在与三弟玩耍时,模仿僧人作法。这也为他后来遁入空门留下了伏笔。
1895年,16岁的李叔同考入辅仁学院,学习八股文。他的文章常常名列前茅,获得奖金。第二年又师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和书印名家唐静岩,学习诗词歌赋和篆书治印。18岁那年还重金购置钢琴,学习音乐和作曲。由于悟性极佳,几乎每学必精,被老师们誉为神童。
(扮茶花女的李叔同)
二、声名日显博学奇才。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正主持变法,李叔同格外兴奋,积极鼓吹变法,还刻下一枚“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支持。变法失败后,外界哄传他是康梁同党,为了避祸,李叔同携母亲及妻子迁居上海。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钱庄,可以以少东家身份随意支取家用,因此出手相当阔绰。他也以富家公子身份,与沪上名流交往,加入“城南文社”。曾以《拟宋玉小言赋》,夺得文社比赛第一名。
1899年时,年仅二十岁的李叔同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此后他的文人雅士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与画家任伯年设立上海书画公会,每周出一期画报。与黄炎培、邵力子等从学于蔡元培。还粉墨登场,出演京剧《八蜡庙》《白水滩》《黄天霸》等。
1905年,生母王氏病逝,李叔同携妻子护柩回天津,出版《国学唱歌集》。随后他把妻子和两个孩子留在天津,自己前往日本留学。
在日本期间,李叔同考取东京美术学校,又在音乐学校兼习西方乐器和编曲。一次春柳剧社演出《茶花女》,没有女性演员,李叔同自告奋勇化妆成女性扮演玛格丽特,结果《茶花女》大获成功。
此后李叔同回国,还带回了他的日本妻子,他先在报社当编辑,不久又到南京高等师范教图画、音乐,后来还兼任杭州师范的老师。由于他教学严谨,水平极高,因此他成为当时最权威,最受人爱戴的艺术课老师,被时人誉为把西方美术、音乐和话剧引入中国第一人。
(李叔同客串京剧人物)
三、遁入空门渐成大师。一次,夏丐尊提起日本的绝食修行,李叔同马上兴趣盎然,找来资料和对方一起研究。为了亲身实践,他还在新年假期时,跑到虎跑寺学起了修行。
结果这一次意外,却成了39岁的他遁入空门的开始,从此他就成了弘一法师。辞别从日本不远万里相随的妻子,以及子女的呼唤,彻底谢绝尘缘,坚守一方清静。
他前半生在艺术上的造诣,以及修佛后的影响力,常引来高官拜访。但弘一法师均坚决拒绝不见。在他46岁那年,温州道尹张宗祥到寺专程见他。他的师傅寂山法师央求他见一面,弘一流着泪拒绝道:师父慈非,弟子出家,非为衣食,纯为了生死大事,妻子皆可抛弃,况朋友乎?乞转告抱病不见客可也。
58岁时,弘一移居青岛湛山寺修行。市长沈鸿烈慕名请他赴宴,但弘一回复道: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仗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又一次婉拒了地方大员的相邀,这和今天那些出入官府的所谓高僧相比,是多么令人敬佩的修为呀!
弘一法师能预测自己死期的根据,来自于他写给刘质平的信件,信中写道:质平居士文席,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谢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前所记日月,系依农历也。
弘一法师临终之际,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面带微笑打坐圆寂,丝毫看不出对死的恐惧和痛苦。这种超乎寻常,看淡生死的境界,又怎么能不令人钦佩呢。所以,所谓预测死期,不过就是他能够达到看淡生死的境界,而做出的一种顺应天地及人生变化的表现罢了。
(参考资料:《说不尽的李叔同》《李叔同传》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