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赵云与其艺术形象的差距有多大?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化身,他不仅是常胜将军,而且是蜀汉五虎将之一,战功没得说,人品也绝佳,堪称完美,所以后世他的传奇故事特别多。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赵云,和传奇故事里的赵云,差距有多大呢?很不好意思,真实历史上的赵云,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牛掰。
一、赵云属于杂牌将军,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出场的次数非常多,几乎成为了这本书的主角人物之一。可是在历史上,有关于赵云的记载,其实寥寥无几,只有几句话。而且在刘备集团当中,赵云的身份始终很尴尬,前期只是一个没有正式将军封号的杂牌将军。
这未免太让我们失望了,说好的五虎上将呢?赵云咋就成了个杂牌将军?事实还真的是如此,他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
这个将军职位是刘备自己在被窝里想出来的,因为前人当中没有人担任过这个职位,所以只能算是个杂牌将军。
此外,赵云在整个战争生涯中,并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张飞可以守徐州,关羽被任命守荆州,魏延后来守汉中,可赵云却不是个封疆大吏,为什么?因为刘备明白,以赵云的能力,不足以震慑一方。
二、赵云是刘备的比较看好的亲信。跟着你干,未必就是你的亲信,这一点刘备是十分清楚的。有些人跟着你干,那是被你的志向给感动了,比如说诸葛亮。有些人跟着你干,是被你的威严所震慑住了,比如说李严。但是这些人未必就能真正走进刘备的内心,成为他的心腹。
而赵云恰好完美地填补了这一点,他实实在在就是刘备的心腹,因此赵云甘愿担任杂牌将军,也要跟着刘备混。
刘备把赵云当成了自己最亲密的亲信,赵云地位虽然不高,可是一直紧跟在刘备身边,是刘备的贴身保镖。能够成为这个级别的人物,可见刘备有多么信任赵云。
刘备是把自己的小命和家里人的小命,都托付给了赵云,这一点是其他任何将领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在我看来,所谓的杂牌将军,指的是亲信的意思。
后来刘备又看上了后起之秀的魏延,所以也让魏延担任了牙门将军的职务。所谓牙门将军,也就是给你看守门户的爪牙,因此意义非同一般。
三、赵云并没有打过几场像样的仗。在三国时期,身为一名将军,你要想扬名立威,就必须要在战场上建立功勋。那么赵云在战场上立下了哪些功勋呢?
- 1、攻占江阳、犍为等郡。
刘备这家伙,得到张松作为内应,把刘璋骗得一愣一愣的,果断支持刘备入川,结果是引狼入室。刘璋发现以后,与刘备彻底断交,并且阻断了刘备的出路。
这个时候刘备骑虎难下,不得不让镇守荆州的诸葛亮前来相助。因此诸葛亮和张飞、赵云一同入川。
这期间赵云打下了江阳、犍为等郡,但不能证明,这些郡是赵云独立带兵马打下来的,不过因为这次的战功,赵云被刘备封为翊军将军,对不起,这还是刘备自创的杂牌将军称号。
- 2、一身是胆,空城计。
刘备攻打汉中的时候,黄忠前去夺取曹操的粮草,结果没按时回来。赵云觉得黄忠可能遭遇不测,立刻带着十多号骑兵出去查探情况。
结果在半路上遇到了曹操大军,赵云牛掰的时候出现了,他带着十来号骑兵且战且退。最终突出重围,回到了大本营。
手下部将张著被曹军包围后,赵云不畏艰难,再次带兵出去救出了张著。当他们回到大营以后,曹军也赶了过来。
这个时候赵云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选择大开寨门,并且将旗帜隐藏起来。曹军果然不敢进攻,只好撤退。
赵云没有让他们轻易撤走,而是在他们撤退的时候,发起了突袭,最终重创曹军。因此刘备不禁感叹:赵子龙一身是胆!这也是赵云的巅峰时期。
- 3、箕谷断后。
赵云跟着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负责占据箕谷作为疑兵。可惜赵云的兵马比较少,在斜谷抵挡曹军时失利,不过赵云很快能够聚拢士兵,并且亲自断后,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这一战虽然诸葛亮的大军战败,可是赵云的英勇断后,保证了蜀汉军队的利益,因此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
从这三次战绩中,我们看得出来,赵云比较适合组织小规模作战,并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因此只能算是个将军,不是个元帅。
四、赵云的人品,比战功更可贵。赵云之所以让我们铭记,除了战功以外,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品好。赵云这个人的人品,在三国绝对是比较好的。
- 1、忠心护主。
赵云对刘备的忠诚,这是很值得赞许的。刘备当年在荆州被曹操追着打,老婆孩子都被打丢了的时候,大家都说赵云投降曹操了。
可刘备却认为绝对不可能,结果赵云带着刘备的老婆甘夫人和年幼的刘禅满脸带血地回来了,把刘老板给感动坏了。
后来刘备娶了孙夫人以后,孙夫人要把刘禅带回去,好在赵云和张飞拦住孙夫人,这才保住了刘备的血脉。
- 2、阻止伐吴。
关羽被东吴杀害以后,张飞又被杀了,刘备差点没气死了。所以刘备立刻准备伐吴,结果大家不敢反对,甚至连诸葛亮都闭上了嘴。
结果赵云却站了出来,当面表示应该伐魏,而不是伐吴。结果刘备非常恼怒,因此冷落了赵云。能顶着被刘备冷落的压力,赵云敢直言不讳,可见他的人品绝对很出众。
总结:赵云在形象上,我认为都很出众。《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和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表面上差距很大,但是艺术上的赵云,其实就是从历史中发掘出来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
真实的赵云与其艺术形象的差距有多大?
有人说《三国演义》罗贯中先生带着自己的观点写成书,属野史,不能信。《三国志》才是千真万确的正史,铁证。陈寿先生有没有自己的观点?拿什么来由让人相信?其实无论陈寿,罗贯中都不知道真真的三国,还不是根据史料一点一点收集整理成书。就象我们今评论三国一样,所站的平台无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或者陈寿的《三国志》罢了。每一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国迷们基本分为两大阵营,黑白二粉。大家在评论区里争的急头白脸,杠的有理有据,引经据典,仿佛一个个身临其境,穿越到三国古战场,不惜降低人品暴粗口。半夜里看三国_为古人操心!艺朮来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真实的赵云谁也没见过,所谓正史中作者几乎都是惜字如金,一笔代过。如长坂坡前赵云做为刘备的卫队长,刘备被曹纯的铁骑追得抛妻弃子,亡命先逃。赵云在乱军之中很好的保护了刘备的家小,这事陈先生也认可。问题是一个没能力的人能否在曹魏最精良的铁骑之中全身冲出围困?更别说还救出了刘备的家小,这份強大岂是一般常人能所为?要是不十分危险,刘备能抛妻弃子逃命,赵云能力陈寿还是认可得!艺朮加工后夸张的有些过,人物型象丰满充实许多,故事情节精彩了许多,让人深深地记住了人物的形象。至于夺槊三条,破旗二面,斩将50多员而且还七进七出之类着实有些虚,物理不通。无奈之时借助神灵力量,什么红光闪处之类,骗白痴了。正史之中把赵云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合为一传,为什么不是镇守汉中的魏延?也不是军政双全的李严。四方将军中没有赵云,汉中之战刘胜后,魏延的官升在了赵云上面,李严官本身就比赵云大的多,为什么陈寿独独让一个卫队长挤身五虎之列呢?陈寿也明白赵云的战斗力远远高于魏延,李严。凡事没有平白无故,副队长陈到战斗力也不弱,为什么是个无名英雄)之所以,元帅就是元帅,大将就是大将。演义中赵云完美的让人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智商,这才诟病的原因所在。但我一直相信,赵云绝对能力不在五虎之下。
真实的赵云与其艺术形象的差距有多大?
正史中赵云和艺术形象的赵云差距不大,演义和正史中描述的赵云大半是真的。《三国演义》中主要刻画的是赵云个人武力;而正史《三国志》中记载的的是赵云的将帅之才。
《三国演义》中突显的是赵云个人魅力,刻画的完美无缺。但演义中,赵云大部分都是以中军护卫的身份出现,很少挂帅出征。一生事迹也是完美。
- 初归刘备时,一人杀了裴元绍夺了山寨。
- 长坂坡怀抱后主阿斗在曹营七进七出,曹操下令不许放箭活捉此人。夺了曹操宝剑好刺死刺伤五十余员曹军将领。
- 截江救阿斗,也是独自一人登上东吴战船吴军将领不敢上前,后张飞率军赶到成功救回阿斗。
- 汉中之战,黄忠截粮被张郃、徐晃围困,赵云救援黄忠,二将不敢上前。曹操到后率大军追赶至赵云大营,赵云命人打开营门、偃旗息鼓。自己一人在营前迎敌,曹操疑有伏兵,准备撤军。赵云率部追击,营内擂鼓震天,吓得曹军自乱,互相践踏死伤甚多。
- 诸葛亮出祁山,赵云七十有余,以一人之力杀韩德父子五人。
演义中关于赵云的记载大半都是真的,只是被夸大或者是美化了。
曹操逼近长坂坡,刘备抛妻弃子,赵云怀抱阿斗保护了甘夫人,使他们免于灾难。并没有七进七出,但是也成功的救了后主和主母。而且正史中没有记载曹操下令不得放箭的事,说明赵云是凭实力护佑刘备妻儿杀出重围。虽然没有演义中七进七出的华丽,但是说赵云一战成名也不为过。
刘备在葭萌关回师击刘璋是,刘备急召诸葛亮前往。演义中是张飞和诸葛亮分兵入川,于成都汇师。但正史中是诸葛亮和赵云分兵入川会师成都,一路平定诸郡。可见赵云领兵是有一定军事才能的。
再有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赵云、邓芝策应主力,街亭失守,全线大败。赵云率军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将蜀汉兵败的损失降到最低。
云与邓芝徐徐勒兵而退,不至大损。摘自《云别传》
赵云无论是在演义还是在正史,都无愧于一吕二赵三典韦的排名。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真实的赵云与其艺术形象的差距有多大?
其实细加思量,真实的赵云和艺术的子龙差别并不大。
赵云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因为一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而声誉鹊起,成为了国人最为喜爱的武将之一,他的故事传遍大街小巷,他的画像走进千家万户。
赵云在书中是威猛无敌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他在第三位,一直是刘备的心腹爱将,也被称为四弟,仅次于关羽、张飞的金兰关系,也深受诸葛丞相的爱戴。
赵云的表现就更绚丽多彩了,无论是单骑救主、血战长坂坡;还是跨江截阿斗、箭射帆蓬;亦或是智用空城计、吓退曹兵;还有七十五岁再出征,连挑韩门父子于马下等等,都将赵子龙这一形象深深镌刻在了国人的心中,也成为了无可替代的盖世英雄。
但史书《三国志》中的记载,则将赵云排到了关张赵马黄的最后,颠倒为:关张马黄赵,关于他的记载也不如关张二人的详细精彩,甚至也不如马超,勉强和老将军黄忠一起入目。
正是由于赵云的正传事迹太少,裴松之又写了《云别传》,可以看成是赵云传的延续和补充,算是基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少年英雄,三国猛将。
正史的赵云只是官职差了一些,出场的机会少一些,其他的基本一样。尤其是他的武力,和小说中的一般无二,相当抢眼。那些怀疑子龙武力不逮的人可以休矣。
就像长坂坡一役,《三国志》寥寥数语而已,可小说却描龙起凤绘声绘色,将赵子龙七进七出的英勇彪悍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长坂坡是假的,此话不实,事儿是绝对有的,也确实是子龙于路护送了幼主和皇嫂平安出围,好在《云别传》补上了这一差互缺漏。
赵云不惟武力见长,斩将搴旗所向披靡,他的政治眼光也很独到,在蜀汉营中属于凤毛麟角一样的稀缺人物,经常有振聋发聩的政治见解迥异于众,凸显其忠君爱国的鼎鼐之功。
也被刘备诸葛亮视为蜀汉不可多得的智勇双全的股肱之臣。评他为蜀汉大营中眼光最长远、考虑最周详、办事最完备、气节最昂扬的一个完美人物,这同他在《三国演义》中的人设没什么两样,一样的光彩照人,千古流传。
《云别传》载后主诏曰:
“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图片来自网络
真实的赵云与其艺术形象的差距有多大?
赵云有常胜将军的威名,显然并不是浪得虚名,虽然他并没有指挥大的作战,但是并不代表他的能力不强。
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
但是赵云并不是一个帅气的年轻将领,人们对他的年龄有误解,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年少成名的将军,实际上在长坂坡的时候,赵云至少已经50岁了。赵云一生中多数载入史册的事迹,实际上都是在他中老年时期发生的。
说到长坂坡,赵云曾在此留下于百万曹军当中七进七出救后主的传奇故事,这显然是夸张的艺术加工。历史上赵云的确两次救过阿斗,但是不可能杀那么多的将领,他并不是超人。
赵云顾虑赵范是怀有异心的,所以说,她守寡的嫂子樊氏很美貌,赵云也不动心,在平定益州后,他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典故劝谏刘备,不要破坏老百姓的房产,在关张二人被伤害之后,他极力劝阻刘备,不要讨伐孙吴。
赵云追随刘备,一生忠心耿耿,有始有终。他总能做到身先士卒、善待他人、谦逊随和,品格十分高尚。
他即使不用任何艺术加工,也是极具人格魅力一代良将。
真实的赵云与其艺术形象的差距有多大?
史上真实的赵云与其在《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形象差距不大,基本属实。我虽然没有看过《三国志》,可这在赵云的老家河北省真定县的地方志中可以窥探一二。赵云自出世以来无论是从公孙瓒,还是后来的刘备都忠心耿耿,履立战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长坂坡救幼主阿斗和年老时斗西凉五虎的情节。简直就是有始有终,功盖垂成。不像刘,关,张,都是有始无终,身先世死。赵云在年老时仍能够追随丞相诸葛亮出征,在军前效力,没有任何骄傲自满和做作。这在蜀汉将领中找不出第二个人,并且最终善终正顷。唯一一个年龄与赵云相仿的黄忠,却死与军前。
所以蜀汉的两个最高级人物对赵云都作出肯定的评价:刘备是-孤托付与子龙,无忧矣!
诸葛亮的评价是-听到赵云去世的消息后,昏倒于地,左右扶起,大哭曰:子龙去矣,失吾臂膀矣!
可见赵云在蜀汉五虎上将中的地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