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康熙要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代?
康熙最器重的人,不是什么魏东亭,也不是周培公、图海、姚启圣这些人,他最器重的其实是他们自家人康亲王杰书。
这个康亲王杰书大家一定很熟悉,看过《鹿鼎记》的就会知道,那个跟韦小宝拜把子的投机倒把之辈就是康亲王杰书。
而历史上的康亲王杰书跟小说里可完全不同,在历史上他可是康熙王朝最赫赫有名的帅才,曾经带兵平定三藩之中的耿精忠叛乱,扫荡郑经在金、夏地区的势力,也是康亲王杰书的功劳。
康熙一辈子值得吹嘘的功劳有哪几件?无非是平三藩、收台湾、剿灭噶尔丹。其中三分之二的事情,都有康亲王杰书的身影,可见他在康熙朝的地位有多高。
那么康亲王杰书是谁的子孙后代?那就比较有名气了,他的爷爷是著名的礼亲王代善,而代善则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是清朝八个铁帽子王家族之一。
康熙留下遗书,让雍正善待礼亲王的后人,这并不奇怪。杰书的父亲祜塞其实只是代善的第八个儿子,怎么排,这铁帽子王都轮不到他头上,因此祜塞生前只被封为镇国公,19岁就去世了。
要说祜塞还得沾儿子杰书的光,由于第二代礼亲王满达海在多尔衮去世后,抢占过多尔衮的财产,所以在他死后,顺治对他儿子,也就是第三代礼亲王常阿岱清算。
满达海抢完东西,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可常阿岱被父亲给坑了,失去了爵位。因此在顺治皇帝的授意之下,这第四代礼亲王的爵位,则由杰书来继承。
因为杰书在继承礼亲王爵位前,就被封为了康郡王,所以袭爵以后,被称为康亲王。可以说康亲王和康熙之间,那是正儿八经的战友关系。那么康亲王是怎么效忠康熙的呢?
- 1、平定耿精忠叛乱。
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才不过20岁,就打算强行削藩。结果导致了以吴三桂为首的各路藩王起兵叛乱。
其中吴三桂起兵于云贵川,耿精忠起兵于福建,王辅臣起兵于陕甘,尚之信起兵于广东,孙延龄起兵于广西。
来势汹汹,看着声势浩大,其实仔细一看,最有实力的也就只有吴三桂和耿精忠。由于耿精忠的大军想要吞并浙江和江西,因此康熙派遣杰书作为大将军,带领大军南下平定耿精忠叛乱。
吴三桂实力太强,一时半会儿搞不定,因此康熙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先打掉吴三桂的各路盟友,等到吴三桂势单力薄的时候,再对他下手就方便多了。
杰书来了以后,可谓是节节获胜。在金华一战中,斩杀了30多名叛将,歼灭了2万多叛军。此后叛军再次前来,由徐尚朝带着五万多人马。
这个时候杰书再立新功,再次歼灭了2万多叛军,其他兵马也被他给打散了。康熙十五年,杰书镇定自若地在前线指挥作战,因此清军士气大振,耿精忠大军大败。
杰书拿下了浦城、建阳以后,又陆续平定了建宁、延平等地,击溃了耿精忠的心理防线,最终耿精忠宣布投降。
- 2、击败郑经,收复金门、厦门。
福建不仅仅是耿精忠的老巢,也是当年郑成功的盘据地。郑成功离开以后,这里才被耿精忠给占了。而三藩之乱爆发以后,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也想来分一杯羹。
他比三藩更加可恶,耿精忠在前面与清军交战,他躲在后面假装做耿精忠的后盾,实际上是在蚕食福建的地盘,等于他们内部先闹起了矛盾。
康熙十五年,杰书平定了耿精忠叛乱。郑经认为有机可乘,所以带领3万人马一路北上攻打福州,沿途攻城拔寨,所向披靡。
结果遭到了杰书的强烈打击,郑经的3万人马溃不成军,一路败退,长汀、宁化等地也陆续被杰书给收复。
这还没完,杰书乘胜追击,收复了兴化府、泉州府、漳州府等地,平息了福建大部分地区的战火。光靠打仗厉害还不够,杰书对郑经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方针。
可惜人家郑经的家底压根就不在这里,所以这一招并不奏效。因此杰书陆续击败了镇守厦门、金门的郑经部队,彻底清除了郑经在福建地区的势力。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收复台湾的福建总督姚启圣,其实也是在这个时候,由杰书推荐给康熙皇帝的,可见杰书给康熙立了多大的功劳。
世代皇族,又战功赫赫,康熙自然要抚恤他的子孙。杰书的爷爷礼亲王代善,本来可以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但是由于他是个厚道人,流言四起之下,他只好退位让贤,把汗位让给了皇太极,这才有了后来的顺治和康熙。
因此康熙能够坐上皇位,其实一定程度上要感谢礼亲王代善。毕竟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死后,代善是他所有儿子里年纪最大,也是最有威望的一个了。
到了康熙朝,代善的孙子康亲王杰书,又为康熙立下了如此赫赫战功,你说康熙能不善待礼亲王这一脉的后人吗?
在康熙看来,杰书平定耿精忠,那是平息三藩之乱的关键所在。因为其他人不成气候,尚之信处于摇摆状态,孙延龄被吴三桂自己给灭了,王辅臣也是个墙头草。
只有耿精忠和吴三桂是最坚挺的,杰书灭了耿精忠,等于是断了吴三桂的一只臂膀。为康熙灭掉吴三桂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
总结:康亲王的子孙后代世代承袭礼亲王爵位。杰书回朝的时候,康熙是亲自前往卢沟桥迎接的,可见他对康亲王属于感恩戴德的状态。因此承诺他们家世代荣宠,应该也不在话下。
所以在康熙的遗诏当中,才会让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人的说法。而康亲王这一脉也是富贵了十几代人,一直到清朝灭亡前夕,他的子孙后代依旧承袭着礼亲王的爵位。
参考资料:《清史稿》
为何康熙要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代?
康熙临终前确实叮嘱雍正,要小心保全礼亲王子孙,并写在遗诏中。康熙大帝临终,要交代的事应该很多,一般的事情肯定没几乎唠叨,他竟然单独提及,这就说明礼亲王一系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康熙在留给雍正的遗诏中写道: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满清第一代礼亲王是努尔哈赤长子代善,康熙对礼亲王一系的关照,最大的原因就是代善自我牺牲,先后拥立皇太极和顺治。另外,代善的孙子杰书,为平定三藩之乱和郑经分裂立下了大功,深得康熙器重。
代善两次拥立之功,是嫡系一族不能忘的大恩努尔哈赤驾崩时,并未指定接班人,能决定汗位继承人的只有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代善为四大贝勒之首,努尔哈赤临终前曾经将大福晋佟佳氏托付给他。
从四大贝勒的实力看,代善掌握两红旗,对他唯命是从的侄子杜度掌握镶黄旗;阿敏掌控镶蓝旗,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皇太极掌握正黄旗。另外两旗,正白旗旗主阿济格,镶白旗旗主多铎。
从以上实力看,代善出于绝对的优势,又是长子,而且论战功和地位,他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人。如果他站出来争汗位,皇太极机会不大。
代善的明智在于,他意识到无论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还是阿济格,都不是善角色,轮打仗他不服谁,但是玩政治他信心不足。所以,在儿子岳托和萨哈磷的建议下,代善决定支持皇太极。代善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着实不易,他的决定避免了努尔哈赤家族内部的一场火拼,也为皇太极成为嫡系一族奠定了地位。
皇太极突然驾崩,同样没留下遗诏,让满清皇位的归属,风波再起。这一次的危机比上一次更要严重。
第一次汗位之争还是少年郎的多尔衮,这一次站到了一线,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针锋相对。当时的八旗归属是这样的:两红旗旗主代善,正蓝旗旗主豪格,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两白旗旗主多尔衮、多铎,两黄旗由皇太极直属。
豪格的主要支持者除了自己的正蓝旗外,还有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及部分两黄旗;而多尔衮的支持者除了两白旗,也有部分两黄旗,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松口。这时候,代善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代善除了自己的两红旗外,他的儿孙们一大批,都在朝中占据显赫地位,有足够的能力影响各旗之间的政治态度,他偏向谁,谁就占据优势。当豪格与多尔衮各不相让的时候,多铎首先提出折中方案:由资格最老的代善即位!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事实上结果就是如此,不满六岁的顺治捡了大便宜,假如代善站出来,谁敢说他不能坐上龙椅?
代善再次显示出了自己的智慧,他以自己年老为由,立场鲜明地把自己置身利益之外,又不露声色地表露了力挺豪格的立场。多尔衮眼看代善不在自己一边,觉得大势已去,赶紧抛出了替补方案,拥立小福临,避免输得一败涂地。
可以说,代善的两次拥立之功,让满清政权度过了初年的两次重大政治危机,又保证了嫡系一族的地位确立。这个功劳,不光康熙及其后人要永世不能忘,爱新觉罗家族都不能忘!
杰书两立军功,捍卫了满清政权的安全与统一杰书是代善的孙子,他是康熙朝平定东南之乱的满清勋臣,也是爱新觉罗家族,及多尔衮之后,最杰出的军事将领。
康熙即位后,满清虽然已经坐稳了江山,但是局部地区依旧暗流涌动。一是三藩势力强大,二是台湾郑氏家族的割据。这两问题的解决,杰书居功至伟。
自康熙十三年,至康熙十九年,二十九岁的杰书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先后平定了耿精忠叛乱,和郑经的入侵。
杰书及时平定耿精忠之乱,对康熙集中兵力打击吴三桂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吴三桂敢起兵反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三王联合,立刻让满清失去江南之地。事实上,耿精忠很快在杰书的打击下投降了,没有起到策应吴三桂的作用。
同样,假如三藩之乱时,郑经这个顶着光复汉统大帽子的前朝遗臣,一旦占据东南,与三王配合,对满清来说真的是雪上加霜。
所以,杰书的胜利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因而,杰书回朝时,年轻的康熙皇帝,率领所有王公大臣,亲往卢沟桥迎接!可以说,杰书就是康熙王朝早年的定国之宝!
嘉奖礼亲王一族,也是给满清皇室子弟树榜样满清一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代善的礼亲王家族、多尔衮的睿亲王家族、多铎的豫亲王家族,和豪格的肃亲王家族,代善的礼亲王家族居首位。
不过,铁帽子王享有的永世不降格礼遇,一直到乾隆朝才确立,并非开国就存在。确立铁帽子王,除了表彰这些家族的军功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激励后世的爱新觉罗子孙。
满清入关后,跟所有少数民族入主汉地一样,在汉化的大潮下,皇室子弟迅速腐化堕落。随着多尔衮这些开国名将的离世,满清贵族子弟早就失去了马背民族的彪悍尚武,比汉人还要弱不禁风。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逐步恢复了多尔衮、多铎等后人的爵位,除了追念先祖之功,其目的跟恩待礼亲王一样,都是为了唤醒满人的雄风,鼓励他们学习先祖,为满清皇室效忠。康熙的这个举措,也为乾隆朝厘定铁帽子亲王制度开了一个头。
为何康熙要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代?
从努尔哈赤起兵到满清问鼎中原,在烽火狼烟中,一顶顶铁帽子脱颖而出。这些宗室将领们,南征北战,为大清的基业立下赫赫战功。
在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中,有三位实际上是一家:礼亲王、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第一代礼亲王代善是克勤郡王始祖岳托的父亲,是顺承郡王始祖勒克德浑的祖父。如此荣耀,在大清皇族中可谓绝无仅有。努尔哈赤16个儿子,并且都有赫赫战功,但只有代善能在多次风暴中保全自己。即使到了康熙年间,代善家族依旧荣光无限。康熙在其遗诏中还特地交代雍正,要优待代善后代,这与其家族的影响力密不可分。为满清立下赫赫战功,为皇权的一脉相承作出突出贡献作为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与其他兄弟相比,无疑是幸运的。在他年轻时,就追随父兄征战。努尔哈赤起初本想让长子储英继位,但褚英却偏偏不争气,被废除继位资格,最终无疾而终。之后,努尔哈赤认定代善为继位人。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封代善为大贝勒,位居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之上。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随着威望的提升,权力的加重,代善成为爱新觉罗内部斗争的“标的物”。1620年,先是有人举报代善与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关系暧昧,接着又因为计较住宅问题而引起大汗不满,后处理家庭矛盾不公而被训斥。最终,努尔哈赤废除了代善的储位,并收回其部属。从此,经过打击的代善,行事变得低调起来。加上他性情温和,遇事不露锋芒,在之后的斗争中多次化险为夷。努尔哈赤去世后,由于没有明确继位人,有希望继承的只有代善与皇太极,但低调的代善不仅没有争夺,反而主动推举皇太极继位。在皇太极时代,由于皇权集中的需要,代善同样受到一些排挤,但终究度过难关。由于多年的征战,代善积累不少功劳,皇太极称帝时,封他为“和硕礼亲王”,并加授“皇兄”称号。
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同样没有指定继承人。当王公贵胄为了皇位而剑拔弩张时,代善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没有明显偏袒其中一方。最后,各方达成妥协,拥戴六岁的福临继位。但权斗并未结束,为了维护皇室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代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儿一孙(硕托与阿达礼)。正是这种高风亮节的作风,晚年的代善得到了非常高的尊崇,堪称清初爱新觉罗家族的楷模。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代善的支持,皇太极、顺治都难以上位,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康熙、雍正。因此,在代善去世后,顺治特批一万两抚恤金,是当时亲王标准的两倍。后来,康熙在追忆这位伯祖时,曾充满感激地褒奖他“忠冠当时,功昭后世”。面对大清王朝创业元老的后代,皇帝给予一定优待,并不过分,尤其在清朝那个人情社会,还能体现自己的帝王风度。
家族影响力大,成为皇帝需要笼络的势力代善的八个儿子,三人成了亲王,两位郡王,一人贝子,一人辅国公。在皇族内部,礼亲王家又被尊为实际上的掌门人,号称“诸王之首”。各家王爷出席活动时,礼亲王的位置往往比较靠前;在满清八旗中,代善家始终有强大影响力。
清朝从始至终,都是以满清八旗为基本依靠力量。不管谁当皇帝,都要照顾旗人的利益,维护八旗的稳定。在康熙传位雍正之时,朝局不稳,尤其需要八旗上层家族的支持。代善家的影响力大,自然就成了皇帝倚重的力量。
此外,在康熙朝,代善的后代,并不完全靠祖上荫庇,也出现几个有功之人,比如康亲王杰书。杰书曾为镶白旗都统,参与过平定三藩的战争,劝降了耿精忠,剪除了吴三桂的羽翼,收复福建;击退郑经,让朝廷腾出手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后来,杰书回朝时,康熙亲自迎接。秋媚说:皇室善待礼亲王后代,与当初皇太极打击礼亲王的目的如出一辙,更多出于政治上的权衡,需要他时可以高高挂起,不需要时也能让其迅速边缘化。
为何康熙要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代?
康熙皇帝特意叮嘱雍正,善待礼亲王的后代,并将之写进自己的遗诏之中,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礼亲王一脉在他的心中占据了无比重要的位置,以致于康熙皇帝不得不对雍正特别嘱咐,唯恐礼亲王一脉受到迫害,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不能保证老四胤禛能否像自己一样优待礼亲王一脉。
“千古一帝”康熙驾崩,留下遗诏要继任者雍正皇帝善待礼亲王儿孙1722年的冬天,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畅春园外,行人在瑟瑟寒风中不禁缩了缩脖子,不让寒风跑进来;畅春园内一片萧瑟,原本平静的湖面上,早看不见夏日里满湖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只剩下一堆枯萎的枝干在寒风里佝偻着腰;至于那原本浮在水面争相讨食的鱼儿,如今一条都看不到,全都潜到水底去了;原本娇艳的牡丹,而今一朵都看不到,剩下的只有只那梅花,严寒独自开。
畅春园中清溪书屋,这是康熙皇帝平时最喜欢呆的地方,这天他和往常一样呆在里面,只不过,彼时的康熙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凛冽的寒风夹着梅香,透过门缝微钻进室内,冷的一吹,让病榻上的康熙皇帝精神了点。虽说,这点寒意在满屋的炭炉下算不得什么,但康熙却一点儿都没感到舒畅,病痛将他折磨得没有一丝精神,这位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君王知道,他即将迎来生命的终点。
他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8岁登基,在位61年,擒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往事一桩桩从他的脑海里闪过。作为君王无疑他是英明神武的,这一生多姿多彩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渐渐地,这位君王脑海中的画面开始变得模糊起来,他觉得好累好累,好困好困,慢慢地睡了过去。
《清史稿》——“甲午,上大渐,日加戌,上崩,年六十九”。
在这一年的冬天,这位君王带着他一生的功绩与世长辞,不过,康熙皇帝在他离世前,他给自己的继任者四皇子胤禛留下了这一段话,“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这句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叮嘱胤禛要善待礼亲王的子孙。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康熙非要在自己离世前,特意在遗诏中,叮嘱雍正善待礼亲王一脉呢?礼亲王一脉又为何能得此殊荣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礼亲王到底是谁,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礼亲王指和硕礼亲王,清朝爵位,清王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首,始封者为礼烈亲王代善(努尔哈赤长子)。
也就是说康熙遗诏中要雍正善待之人,便是代善的子孙。康熙之所以要雍正善待代善的后人,这里面最大的原因无非在于代善之功,其一,代善先后拥立皇太极、顺治二帝,也就是说若非代善拥立之功,清朝的皇位还不一定落到康熙头上来;其二,初代礼亲王代善之孙杰书,在平定三藩之乱与收复台湾立下了大功,就清王朝统治而言,功不可没。
代善拥立皇太极、顺治帝,是康熙一脉的大“恩人”①、拥立皇太极
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在后金侵略明朝的战争中,被袁崇焕的大炮打成了重伤,并导致最终不治身亡。因为这件事发生得太过于突然,所以努尔哈赤在临终之际,并未能来得及指定接班人,面对这一情况,一场血腥的汗位争夺一触即发。
当时,后金最有资格争夺汗位的便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从四大贝勒的综合实力来看,代善手握两红旗,自己的侄子杜度更是手握镶黄旗,且对代善唯命是从;阿敏手握掌镶蓝旗;莽古尔泰手握正蓝旗;皇太极手掌握正黄旗;至于剩下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则握在阿济格和多铎,他们两个不在汗位争夺之列,故略过。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代善手中掌握三旗力量,对比皇太极等人拥有绝对的优势。首先他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而且就论战功和地位,他是四大贝勒中第一人。
这样的人,如果他非要争汗位,包括皇太极在内的三大贝勒全都希望不大,甚至当时努尔哈赤的儿子们,没有那个有资格和代善争的。
但是,代善并没有站出来争夺汗位,并不是他不想做这个汗位,而是他知道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几人没有一个是善色,要是说行军打仗这三个全都是屁,可是现在玩的是政治,代善知道自己玩不过他们。
所以,代善在自己儿子岳托的建议下,转过头来支持皇太极上位,皇太极得到他的支持后,自然碾压所有人,没有意外成为新大汗。
同时,也正是因为代善的决定,成功将原本剑拔弩张的汗位争夺给化解了,也让后金(清)的大统落在皇太极一脉上,于皇太极一脉而言,代善功不可没。
②、拥立顺治帝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皇太极突然去世,同样也没来得及指定自己的继承人,皇位的归属问题再一次在爱新觉罗家内部刮起一场风波。
只不过这一次,显然比上一次危险得多。
参与此次皇位争夺的有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两人剑拔弩张,针锋相对,随时都有爆发一场大战的可能。
对比下当时两人的实力,首先,豪格手握正蓝旗,还有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及部分两黄旗支持自己;多尔衮与多铎两兄弟手握两白旗,同时还有部分两黄旗的支持。
单从实力上来讲,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服谁,僵持不下。
正当两方僵持不下时,多铎提出了折中方案——由代善即位!
其实,这是多铎的计谋,他要将代善给拉过来,毕竟这老哥手握两红旗,自己的儿孙们无不在朝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他本人又没啥野心,不然当初也没皇太极什么事了。所以,这个时候的代善成了一个香饽饽,只要谁拉拢了他,谁就能够占据绝对的优势,赢得这场皇位争夺的最终胜利。
然而,代善并没有被谁给拉拢过去。他再次显示了自己无与伦比的智慧,以自己年老无法担当重任为由,拒绝了多铎的这一方案,多尔衮眼看无法将代善拉拢过来,便抛出了拥立福临的方案,同时与豪格共同摄政。
这便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然当时不满六岁的顺治又如何能坐上龙椅呢?如果当时代善来个恭敬不如从命,那也没有顺治帝什么事了,更别说后来的康熙。
可以说,正是因为代善的两次“让位”,其一是让新生的后金、满清安然度过两次重大地政治危机,保证了国祚延绵;其次是,因为代善,这才保证了皇太极一脉的地位。
就这两点而言,作为皇太极、顺治后人的康熙不能忘记,乃至其后人更不能忘!
代善之孙杰书在平定三藩之乱与收复台湾上立下大功,捍卫了清朝的统治杰书,初代和硕礼亲王代善之孙,同时他也是爱新觉罗家,在多尔衮之后,最为杰出的军事将领。
虽说,清王朝传到康熙这一代时,早已经坐稳了江山,但也仅仅只是刚刚“坐稳”而已,因为国家内依旧暗流涌动,稍有不慎,他们就要回到关外继续在那黑山白水间讨生活。
其一是三藩势大,其二则是郑氏家族割据台湾,无时不刻不想着恢复前明的江山社稷。而杰书在解决这两大问题上居功至伟,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极大的捍卫了清王朝的统治。
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康熙十九年,二十九岁的杰书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先后平定了耿精忠叛乱与郑经的入侵。
杰书及时将耿精忠之乱平定,这对清王朝的意义重大。因为这样一来康熙就可以集中兵力专心打击吴三桂,而不必担心后方不稳。此外,吴三桂之所以刚反清,说白了,三藩联合顷刻之间便可让清王朝失去江南之地。只不过,耿精忠太没用了,在杰书的打击下没多久就投降了。同理,如果郑经占据东南,且不说有没有与三藩联合,都可以让康熙头痛好一阵了。
所以,杰书的胜利,我们不能只当作是军事上的胜利,事实上是政治上的胜利。
说白了,礼亲王一脉对康熙来说,首先他们是对社稷忠心耿耿、万死不辞的一脉,其次还是功勋显赫的一脉。两度拥立,又打击了三藩之乱、郑经入侵,能不优待人家么?
只是叫人惋惜的是,礼亲王一脉自杰书逝世之后,再没有出过啥令人惊艳的人物了。
综上所述,康熙之所以在遗诏中叮嘱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人无非以下几点:
其一,礼亲王一为清王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善待也是情理之中。
其二,让雍正善待礼亲王之后,无非就是为雍正着想,此举是是在告诉天下百姓,大清朝的皇帝是一个知恩图报的皇帝,是一个仁慈的皇帝。既安抚了老臣之心,更是在鼓舞天下有才之士效忠雍正。
说到底,一句话的事,又不费力,为什么不干呢?
为何康熙要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代?
1722年,69岁康熙让大臣宣读遗诏,一旁的四阿哥听到“礼亲王”3字时,脸色骤变。康熙:不善待他,我死后都不得安宁!
雍正皇帝最想不通的一件事,就是老爹康熙在弥留时,还不忘在遗诏上,要求他善待礼亲王的后人。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上面这句话,是康熙皇帝遗诏上的原话。
大概意思是:礼亲王是太祖皇帝的儿子,你们要好好善待他的后代,否则,我死都死得不安心。
一般来说,遗诏,是对继任者最正式的要求,只会写最重要的事情。
康熙在遗诏上特意叮嘱,显然,在他心中,善待礼亲王的后人,是一件国事。
可问题是,礼亲王代善已经去世几十年了,不能辅政、对国无用,为何康熙会留下这样的旨意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拆分:
1.礼亲王是谁?2.为什么要善待他的后人?3.为什么康熙一定要嘱咐雍正?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礼亲王是谁?
礼亲王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是皇太极的哥哥。
而皇太极又是顺治的爹,即康熙的爷爷。
那么,算一算,礼亲王就是康熙皇帝的堂爷爷。
这是最简单的人物关系。
不过,皇家无亲情,能让康熙如此叮嘱儿子,这件事肯定也不能简单被归为血脉亲情。
所以,我们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何要善待礼亲王的后人?
我查了不少资料,发现这个礼亲王,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皇太极能当上汗王、顺治能入关、康熙能继承皇位,都无法忽视礼亲王代善的功劳。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礼亲王代善,那么,康熙都不一定能当上皇帝。
不信的话,我分享几件代善干的大事,大家就清楚了。
一、不可磨灭的功勋:文治武功,建国功臣
作为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是最早跟着努尔哈赤打天下的那一批。
他16岁正式征战,第一次上战场,就立了大功,被册封为贝勒。而后在乌碣岩大战中,他斩杀敌将,又赐予“古英巴图鲁”的称号。
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过程中,代善率军参战,西征明军,北伐蒙古,南战朝鲜,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代善还有个哥哥,名字叫褚英,是努尔哈赤钦定的继承人。
不过,褚英性格暴虐,后来被赐死,而代善作为弟弟,有谋略有智慧,在军中很得人心。
在哥哥死后,代善短暂地当过一段时间的继承人,不过后来因为和多尔衮的母亲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绯闻八卦,他被取消了继承人的地位。
不过,即便如此,代善仍然是子侄辈中第一人。
康熙十年,康熙表彰代善的功绩,对他的征战的功勋高度总结:
“王出则効力戎行,入则宣猷廊廟,无不殚厥心力。”(取自《八旗通志初集》)
换言之,在康熙心中,如礼亲王代善这样的开国功臣,理当善待。
二、两次拥立:爱新觉罗嫡系的大恩人开国功臣很多,但能让康熙皇帝念念不忘的,没有几个。
代善和其他人相比,他最特殊的地方在于,他2次拥立皇帝,1个是康熙的爷爷,1个是康熙的父亲。
- 第一次,首倡皇太极。
努尔哈赤去世时太匆忙,来不及留下传位给谁。
按照当时的规矩,这个继承人的人选,就得由八王会议来选。
简单来说就是:大家投票,在八王中推举一个人。
“尔八王中择其能受谏者即嗣父为国君。若不纳谏,所行非善,尔八王即更择其能受谏而好善者立之。”(取自《满文老档》)
当时,代善是大贝勒,又是年岁最大的,军功、兵力也是最强的。
只要他想,他就是众望所归的继承人。
但他没上。
代善不仅没上,还直接提议,拥立八弟皇太极当大汗。
因为有代善的拥立,皇太极这才顺利当上大汗,否则,他排行第八,兵力也不占优势,怎么都轮不上当大汗。
- 第二次,巧妙拥护皇子继位。
1643年,皇太极匆匆离世,也没指定继承人。
按照规矩,这一次,还是大家投票。
此时,最有可能当大汗的是2个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这两个人,一个是代善的侄子,一个是代善的弟弟,谁当大汗,对他都没什么太大的影响。
不过,代善没有独善其身,还巧妙把汗位推给了皇太极的儿子。
当时,豪格、多尔衮的拥护者,直接在大会吵起来,互不相让。
按照规矩,代善要出来说话,调和并表态,但代善没说话,一直到皇太极的两黄旗表态:应该让皇太极的长子继位!
此时,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抓住“长”子,立马表示:论长幼,应该让礼亲王(代善)继位。
多铎的目的很简单,把水搅浑。
但代善完全不买账。
他直接开口:“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取自《沈馆录》)
这句话的意思是,代善说,他认为应当让皇太极的长子当大汗。
这就是非常清晰地表态了。
但谁也没想到,豪格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来了一句推辞:“福少德薄,非所堪当。”
这一推辞,两黄旗就不干了!
他们冒着得罪多尔衮的风险拥立他,他居然还退让?
于是,两黄旗也退让了一步,说:“必须得是皇太极之子继位。”
此时,局势就发生了变化,此前,两黄旗拥立豪格,如今,两黄旗只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了。
这是多尔衮乐意看到的局面。
他只要拆分这些支持豪格的人,那么他作为努尔哈赤的儿子,自然有希望当大汗。
但这个时候,代善又开口了。
他说:“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取自《清史稿》)
说完这句话,代善就直接离开了现场。
乍一看,代善好像对谁继位无所谓,但实际上,他在传递一个信号:我老了,我们上一辈的人,就不要掺和皇位了。
显然,代善立场很鲜明,就是支持皇太极的儿子。
在代善走后,济尔哈朗打破僵局,提出了让福临继位,自己和多尔衮辅政。这就是顺治皇帝上位的故事。
但从这个故事来看,如果代善不坚定拥护皇太极的儿子,恐怕,这个皇位也轮不到顺治。
在康熙眼中,礼亲王代善不仅拥护了爷爷,还拥护了父亲,这是2次大恩,没齿难忘。
三、大义灭亲:首告阿达礼、硕托,削减多尔衮势力福临继位后,日子并不好过。
多尔衮虎视眈眈,大臣、贝勒们明面效忠大汗,实质上还是追随多尔衮。
更过分的是,代善的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还专门跑去游说多尔衮,表示自己愿意追随他,让他为首领。
硕托:“内大臣图尔格和御前侍卫皆从我谋矣,王可自立为君。 ”(取自《清世祖实录》)
这种行为,显然就是让多尔衮去篡位了。
多尔衮也是有野心的人,只是,此时他还没有儿子,兵力也不占百分百的优势,这才没有轻举妄动。
当时,福临年纪也小,压根不知道这件事。
代善如果有半点私心,也会把这件事瞒下来。
但他知道后,直接把这件事捅到了明面上——首告阿达礼、硕托。
到了明面上,多尔衮迫于舆论,就不得不处置了硕托和阿达礼。
在康熙眼中,代善的行为,一方面削弱了多尔衮的2个助力,另一方面,也威慑了其他蠢蠢欲动的人。
显然,代善是自己家难得的忠臣。
四、后人争气:代善之孙,军功赫赫。康熙愿意善待代善的后人,除了代善本人的功劳外,还因为他的后人都很有出息。
代善的几个儿子,都是清初建国时的功臣,军功势力不小。
清初的八个铁帽子王,光代善一脉就占据了三个。
而到了康熙年间,代善的孙子杰书又一次成为清朝大功臣。
平定三藩的征南大将军是他;围剿耿精忠、平定浙江、直捣福州是他;打败郑经、收复沿海厦门、金门、铜山的也是他……
可以说,康熙登基的前些年,杰书就是王朝安定的定海神针,属于卫青式的人物。
只是,康熙三十六年时,杰书就去世了。
这样的有功之臣,康熙自然希望后代能够被善待。
从代善的上述事情来看,礼亲王一家“忠心”“有功”“有用”,自然值得被善待。不过,这种事,值得在遗诏中还特意叮嘱吗?
很自然,我们就要来解决第三个问题——康熙为什么要嘱托雍正?
善待礼亲王代善的后人,康熙为何要特意提醒,还不惜写入遗诏呢?
这件事,就要从雍正皇帝的性格说起了。
康熙偏向仁政,凡事不愿意太下狠手,对于有功之臣总愿意顾念旧情,予以善待。
但雍正是个“狠角色”,多疑又狠辣,很多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态度,最讨厌尸位素餐的人,处理起官员来也绝不会心慈手软。
对于儿子的性格,作为父亲的康熙不可能不知道。
或许,他是为了避免儿子对礼亲王后人下狠手,才特意叮嘱。
康熙临终前,继承礼亲王爵位的崇安,能力和资质都不算太优秀。
可能,他哪天就犯错了。
如果不刻意叮嘱,心狠手辣的雍正动手起来,哪里还会顾及到他的祖辈呢?
一想到这件事,康熙就夜不能寐,便刻意写入遗诏之中,希望能引起儿子的重视。
康熙的苦心没有白费,雍正在位期间,对代善的后人们很好,袭爵的崇安更是先后管理镶红旗汉军事务、正红旗汉军事务、宗人府事务、议政……
我想,经历了九龙夺嫡的康熙,对于自己最后选的继承人,应该也是满意的。
雍正是个十足勤奋的劳模皇帝,在位期间不仅改变了康熙末年的吏治弊病,将皇权专制推向顶峰,还发展经济,将满清推向了顶峰。
如果要说最大的缺点,那可能就是雍正选了四阿哥弘历继位。
比起康熙和雍正,乾隆这个最长寿的皇帝,能力就远不如自家长辈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为何康熙要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代?
清朝共有十二个铁帽子王,功封的八个,恩封的四个,其中就有礼亲王,且地位是最高的。
礼亲王是何许人物爱新觉罗•代善,满洲正红旗人,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亲为大福晋佟佳氏。天命元年,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称大贝勒。代善父子领满洲两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
皇太极和顺治能坐上皇帝的宝座都离不开礼亲王代善1.皇太极继承汗位,最初是由代善儿子岳托、萨哈廉推举,后和父亲代善三人议定,首先提出拥立皇太极为汗位继承人。内心十分欣喜的皇太极自然十分感激大哥代善,因为努尔哈赤在临死之前并没有立下遗嘱,汗位一直悬而未决,各方势力都相互争夺,最有势力的还是代善和他自己。这个时候,大阿哥代善主动提出要拥立自己,其他诸王自然没有什么话可说。
代善拥立皇太极,一方面赢得了让贤的好名声,另一方面也化解了与皇太极的恩怨,皇太极更是感恩戴德。
2.顺治的继位得到代善的大力支持。由于皇太极突然病逝,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人,导致诸王间展开了争夺皇位的斗争。作为皇长子的豪格和代善的弟弟多尔衮针锋相对,谁也不肯让谁。作为诸王之首的代善,提出让刚年满6岁的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最后双方才达成协议。代善的拥立本不具有实力的福临推上了皇位。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去世引起的两次皇位之争中,代善不惧权争,让清朝入关前两次关键的嗣位之争顺利进行,避免了内部的动乱,稳定了局面。
尽管礼亲王代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人无完人。除了他本身,他的后代也犯过错误,甚至罪行很大。但是作为皇太极和顺治的后代,康熙还是要雍正要善待他的后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